青石橋早市、駟馬橋水果市場、九眼橋勞務市場,成都消失的市場
| 成都回憶系列 028
成都城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每個人關于這個城市的記憶也在不停地輪換。
有些城市記憶僅僅只停留在紙上,有些記憶卻深埋在老成都人的口口相傳中。
青石橋的蔬菜批發市場、駟馬橋的水果批發市場、染房街的小商品市場、城隍廟的電器市場……你可曾記還得這些一個個熟悉而陌生的名字。
青石橋農貿市場大約興起在七十年代。這個老成都人記憶中的市場,最開始是沿街販賣蔬菜水果的小攤販自發聚集而成,后來慢慢形成了以街為市的大型市場,后來就成為了西南地區最大的農貿市場。
當時如果在凌晨三四點來到青石橋,一定能看到一輛輛拉蔬菜的紅色大車。青石橋的蔬菜批發早市在當時供應了成都大部分的農貿市場攤位。早市一般就早上六七點鐘就收攤了。七點鐘之后,從青石橋批發市場出來的新鮮蔬菜就已擺上了成都市大小農貿市場的菜攤上。
青石橋農貿市場整整繁榮了三十年。直到2002年7月10日因為舊城改造整個菜市場拆除,搬進了室內市場。
(圖片源自網絡)
記憶里當時的青石橋農貿市場有兩個現在看不到的稀奇景象。
一個是當街剮兔。成都人喜歡吃兔子是全國出了名的,所以當時賣兔子的攤位很多。那時候城里是不禁止活禽宰殺的,所以賣兔子的攤位都是活兔現場宰殺。只見小販或是猛摔,或是用木棒猛擊免頭部,將兔子打暈之后,用小刀在兔子皮上飛快的劃上一刀,然后再順著兔子骨架一扯,一張完整地兔皮就剝下來了。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一只兔子幾分鐘就能打整好。
另外一景就是賣“電抱雞兒”的攤位。電報雞兒就是用電溫箱孵化出來的小雞。這些黃色的毛絨絨的小雞在竹筐里喳喳叫喚,每次都能吸引不少小朋友圍觀,央求家長買幾只回家當寵物飼養。早兩年學校門口還能看到賣染了色的小雞,現在城里已經不多見了。
(圖片源自網絡)
就如同魯迅說得那句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老成都的批發市場最初大多都起始于閑散攤販。聚集的攤販多了,來看熱鬧的人多了,市場自然就形成了。成都送仙橋古玩市場是如此,青石橋早市是如此,駟馬橋水果批發市場也是如此。
最初有些來成都販運水果的商家在駟馬橋賣些剩貨,一來二去這里聚集的水果攤販越來越多,專門來這里購買水果的市民也越來越多。有市水果公司在北門的批發部推波助瀾,1987年駟馬橋果品批發市場應付而生。它是成都市最早的專業果品批發市場。因為地理位置方便,周圍還有川渝鐵路專線,有專業的冷庫,駟馬橋批發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逐漸形成當時成都乃至西南地區最大的水果市場。
駟馬橋水果批發市場的群聚效應逐漸顯現出來。到駟馬橋片區整體搬遷之前,已經占地達到1494畝,片區內有批發市場9家,其中果品市場4家,分別是駟馬橋、聯誼、八里莊、通生(興蜀軍)果品批發市場;凍品市場2家,分別是興蜀軍、海興;建材市場2家,分別是512建材市場、錦滿園不銹鋼市場;糧食市場1家,是八里莊糧食市場。
(圖片源自網絡)
駟馬橋水果市場曾經一度是成都人批量購買水果的首選。那時候一到夏秋兩季,馬路邊上,市場空地上就會出現一排排當街販賣水果的攤位,一箱一箱的水果就這樣沿街擺放在那兒,甚是熱鬧。
那時候駟馬橋就會看到很多騎著自行車來購買水果的老成都人,一箱蘋果綁在后座上,慢悠悠地騎走。有時候能看到幾家人一起來買水果,然后商量著回家怎么怎么分的。
不過后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在成都北改的政策下,駟馬橋市場也面臨著搬遷改造的問題。
發展到現在駟馬橋片區后續拓展的空間狹小,市場的規劃也還停留在九十年代的水平,加之周圍交通經常性的堵塞,附近冷凍設施老化等等一系列的問題,2013年的時候市場整體搬遷到彭州蒙陽四川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
現在我們再去看駟馬橋片區,當年水果批發市場的盛況再也沒法看到了,只剩下一片片整理好的土地,等著一座座高樓平地起。
(圖片源自網絡)
1992年之前的城隍廟市場隨便擺個攤攤都可以賺錢。那時候許多人自發在此擺攤交易。聚集的人多西城區工商局就在這里建立了城隍廟電子電器市場。市場每周一次的集會,吸引了許多成都周邊的人前來進貨,就連江浙那邊的人都來湊熱鬧。
1995年的時候是城隍廟市場的鼎盛時期,那時候在這里開鋪子的人沒有賺不到錢的。生意好的時候一開門就忙,到歇的時候已經是吃晚飯的時候了。會做生意的老板每天最少都能賣幾千萬把塊錢的貨。
可惜城隍廟電器市場的輝煌只持續了幾年。2000年底,國家為了打擊盜版音像制品,規模音像印刷制品市場,城隍廟的音像制品商城關閉了。
(圖片源自網絡)
城隍廟這一片最鼎盛的時候,有銀豐、金粵、城北、金房、興發、大發、恒通、信立、紅運、蜀安、怡和、電腦耗材批發城……一共16個市場。但是因為市場行情變化,物流交通不便,以次充好等諸多問題,整個城隍廟市場片區客源和人流量都逐步萎縮,加之國美五星蘇寧這些專業電器賣場的沖擊,現在城隍廟市場已經早已破敗飄零,不復盛況。
以前二三十年代的成都還不興燒煤,當時成都人都用木柴燒火做飯,所以對木柴的需求量很大。樂山洪雅一帶盛產易于燃燒的青木岡木,樂山等地走水路把木頭運到成都十分方便,因而九眼橋附近自發地形成了一條“木材街”。那時候九眼橋附近的水津街、水井街、黃傘巷有很多柴鋪子,一間連一間。
九眼橋碼頭的熱鬧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那時候成都用木柴的人家已經不多了,水津街的柴鋪子自然就一間接著一間關門了。
老九眼橋除了有木柴市場,還有著名的"橋洞客"和“人市”。
所謂"橋洞客"就是暫時居住在九眼橋橋洞里的一些窮苦人,他們因為找不到活路都住在這里,當上"橋洞客"。諷刺的是,橋洞里是找不到活路的人。橋上就是舊成都的"人市"。所謂“人市”就是窮人家賣兒賣女的地方,那時候成都的富人家需要書童、馬夫、老媽子,都到這里來選。建國以后全市的“人市”都被取締。
(圖片源自網絡)
或許真的是歷史的延續,成都最早的自發的勞務市場也是出現在九眼橋。后來政府進行規范化管理之后,著名的九眼橋勞務市場就出現了。那個年代九眼橋勞務市場在西南地區相當出名,許多到成都打工的外地人從客運站一下來就直接往九眼橋勞務市場趕。
上世紀90年代,是九眼橋勞務市場最鼎盛的時期。保姆、保安、廚師、服務員……基本上能想到的基礎崗位都可以在這里找到。那年頭光靠替人寫找工作的招牌,一天就能進帳幾百上千。
隨著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大,九眼橋勞務市場已經無法滿足。這個勞務市場就被遷往東二環的郭家橋地區。后來又搬到了現在的地方,改名為“錦江人才市場”。由于“九眼橋勞務市場”名氣實在太大了,新的勞務市場雖然已經遠離了九眼橋,人們仍然把它稱為“九眼橋勞務市場”。
(圖片源自網絡)
那時候隨著九眼橋勞務市場的興盛,有兩個隨之產生的產物“二手自行車市場”和“辦證業務”。
九眼橋巨大的人流導致了這一帶曾經龍蛇混雜,滋生了不少的灰色行業。以前只要走到九眼橋附近,馬上就有中年婦女邊走邊靠近,低聲問道:“小兄弟,九成新的山地車要不要?”
九眼橋附近的宏濟路曾經有一個舊自行車交易市場,結果后來變成了偷車戶的銷贓之地。很多掉了自行車的成都人都會跑到宏濟路去撞運氣,撞大運的話會在這里找到自己的車,再去派出所報個警,憑發票上的車架號就可以把自己的車子領回去。九眼橋的舊車市場實在太有名了,后來派出所天天放一輛警車在這里巡邏。直到九眼橋勞務市場搬離很長一段時間之后,這個“舊車市場”才徹底消失掉。
那時候九眼橋辦假證的一般在橋東頭的橋洞,只要有人路過就會問 "要不要刻章辦證?",只要你露出感興趣的樣子,辦證的人隨時都可以從懷里掏出一堆假證的模板,從學生證掏到畢業證,從廚師證到健康證應有盡有,甚至還可以提供立等可取的業務。后來隨著派出所的幾次集中清理之后,辦證的人也和賣自行車的一樣從九眼橋絕跡了。
隨著成都城市的發展,許多專業市場已經淡出了我們的視野。遠的有肥豬市街的生豬市場,得勝場的雞市,近的有府河市場,五塊石電器市場、荷花池市場等等。
還有哪些我們記憶中消失地市場,一起來擺一下吧!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征,它會消失在飛速發展的社會里,卻不會從人們的記憶里消逝。
在我的印象里,成都城隍廟片區即是如此。
殘存的孩童記憶里,對城隍廟的印象著實不深。唯一有印象的就是爸爸有次帶我去城隍廟音像制品商城買VCD,爸爸買了套13張碟子的“加里森敢死隊”回去看,他說這是他青春的記憶。
我青春的記憶就是當時纏著爸給我買小霸王學習機的游戲卡帶,爸爸猶豫了半天給我選了兩盤“99合1”的,說這個“經耍”。
長大后聽到城隍廟消息的時候,是在報紙上看到“關閉城隍廟音像制品商城”。那時候我還唏噓了一會兒,趁到關門之前跑去給爸又買幾套老電視劇的碟子。
再后來聽到城隍廟的消息已經是“北改”政策公布的時候,城隍廟電子市場計劃拆遷。
城隍的本意是指古代的城墻與城壕。城隍神,認為是古代城市的守護神,而城隍廟就是專門用來祭祀城隍神的廟宇。各個城市的城隍廟理所應當的成為了各個城市中最重要的寺廟之一,像是上海城隍廟,南京城隍廟都十分出名。
成都從唐代以來就是府縣同城,而且在一城之中又有成都縣和華陽縣兩縣同城。所以在當時成都城內有三套衙門班子:成都府、成都縣和華陽縣。與之對應的成都城內也有三座城隍廟:成都府城隍廟,成都縣城隍廟和華陽縣城隍廟。
成都府城隍廟原在下東大街北側,老成都人一般稱為“東門城隍廟”。由于廟宇比較大,香客眾多,這里在清代的時候成為了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現在成都府城隍廟已經看不到了。但是卻留下了幾樣城隍廟特色小吃:“府廟豆湯”(類似于現在加了肥腸的豆湯飯)、“牙牙飯”(一牙一牙的飯塊,配小菜吃)、“把把湯圓”(帶一個尾巴的純糯米無餡湯圓)。
肥腸豆湯飯的標配是拌白肉
華陽縣城隍廟在東較場西側,至今在東較場街與玉皇觀街只見還有一條小街叫城隍廟街。如今華陽縣城隍廟舊址已經變成了今天的城隍廟街小學。
現在我們常說的城隍廟是指位于城北的老成都縣城隍廟,被老成都人稱為“北門城隍廟”。成都縣城隍廟之所以出名,還是因為這里有一個全國知名的城隍廟電子市場。由于剛開始很多商鋪就設在原來的城隍廟中,所以這里也被老成都人稱為“開在衙門里的電子市場“。
黃胖子的一個親戚曾經在城隍廟電子市場做過生意,我讓黃胖子幫忙引薦一下他這個叔叔。于是我從師叔叔嘴里聽到了那個年代城隍廟電子市場的繁榮景象。(黃胖子曾在講磨子橋那一期客串出境)
“九二年之前的城隍廟市場簡直是隨便擺個攤攤都可以賺錢。”師叔叔喝了一口茶,露出回憶的神色說道:“你們爸爸輩的人肯定都曉得,那時候凡是當老巴子的都會修燈泡,修開關,厲害的點還會自己做半導體玩。我當時自己做了幾個小玩意就在河邊擺到賣,沒想到還賣出去了。后來西城區工商局建立了城隍廟電子電器市場,那個時候每周一次的廟會,好多成都周邊縣份的人都來進貨,就連江浙那邊的都來湊熱鬧。“
“九五年的時候,這個市場完全是人擠人,但是市場里面車子都看不到一個。”
師叔叔賣了個關子,我配合的問了一句“為啥子呢“。師叔叔得意地說道:“因為人太多了,進來了就不容易開出去了。我后面投了兩萬多塊錢在市場里面開了個小鋪子,賣音響喇叭等配件。那個時候生意好做哦,有時一開門就忙,飯都沒時間吃,到歇的時候已經是吃晚飯的時候了。我最多的時候請了四個丘二(伙計)來幫忙,每天最少都能賣幾千萬把塊錢的貨。”
“那后來呢?”黃胖子看到師叔叔停下露出懷念的表情,忙問道。
“后來,就沒得后來了。兩千年底,國家把城隍廟的音像制品商城關了。翻過年整個市場就不行了。“師叔叔又喝了一口茶,沉默了半天才說道:“國家打擊盜版音像制品我們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但是對于我們這些賣音響配件的就是致命打擊。整個市場人流量一下子去脫了一大半。”
“城隍廟這一片最鼎盛的時候,有銀豐、金粵、城北、金房、興發、大發、恒通、信立、紅運、蜀安、怡和、電腦耗材批發城……一共16個市場。“師叔叔掰著手指一個一個地數著:”但是后面整個市場都在變,就城隍廟這片沒變。物流交通不行,歪牌子也多,服務也跟不上,也沒個整體市場規劃。后來國美五星蘇寧這些專業電器賣場一沖,哪個還抵得住哦。“
后來我從黃胖子嘴里得知,師叔叔后面基本上都靠著老客戶在支撐。等到老客戶也不來了,他也就退出城隍廟電子市場了。
城市記憶不會隨著城市變遷而消失,反而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烙地更深。
沒人有可以阻擋城市的變遷,我們能做就是把這些城市記憶用自己的辦法記錄下來。
后來我路過的城隍廟的時候,意外地又看到了師叔叔。他舉了舉手里在“國防機關食堂“買的一袋包子,說道:“吃慣了這個味道,久了不吃有點想了。“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征,它會消失在飛速發展的社會里,卻不會從人們的記憶里消逝。
在我的印象里,成都城隍廟片區即是如此。
殘存的孩童記憶里,對城隍廟的印象著實不深。唯一有印象的就是爸爸有次帶我去城隍廟音像制品商城買VCD,爸爸買了套13張碟子的“加里森敢死隊”回去看,他說這是他青春的記憶。
我青春的記憶就是當時纏著爸給我買小霸王學習機的游戲卡帶,爸爸猶豫了半天給我選了兩盤“99合1”的,說這個“經耍”。
長大后聽到城隍廟消息的時候,是在報紙上看到“關閉城隍廟音像制品商城”。那時候我還唏噓了一會兒,趁到關門之前跑去給爸又買幾套老電視劇的碟子。
再后來聽到城隍廟的消息已經是“北改”政策公布的時候,城隍廟電子市場計劃拆遷。
城隍的本意是指古代的城墻與城壕。城隍神,認為是古代城市的守護神,而城隍廟就是專門用來祭祀城隍神的廟宇。各個城市的城隍廟理所應當的成為了各個城市中最重要的寺廟之一,像是上海城隍廟,南京城隍廟都十分出名。
成都從唐代以來就是府縣同城,而且在一城之中又有成都縣和華陽縣兩縣同城。所以在當時成都城內有三套衙門班子:成都府、成都縣和華陽縣。與之對應的成都城內也有三座城隍廟:成都府城隍廟,成都縣城隍廟和華陽縣城隍廟。
成都府城隍廟原在下東大街北側,老成都人一般稱為“東門城隍廟”。由于廟宇比較大,香客眾多,這里在清代的時候成為了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現在成都府城隍廟已經看不到了。但是卻留下了幾樣城隍廟特色小吃:“府廟豆湯”(類似于現在加了肥腸的豆湯飯)、“牙牙飯”(一牙一牙的飯塊,配小菜吃)、“把把湯圓”(帶一個尾巴的純糯米無餡湯圓)。
肥腸豆湯飯的標配是拌白肉
華陽縣城隍廟在東較場西側,至今在東較場街與玉皇觀街只見還有一條小街叫城隍廟街。如今華陽縣城隍廟舊址已經變成了今天的城隍廟街小學。
現在我們常說的城隍廟是指位于城北的老成都縣城隍廟,被老成都人稱為“北門城隍廟”。成都縣城隍廟之所以出名,還是因為這里有一個全國知名的城隍廟電子市場。由于剛開始很多商鋪就設在原來的城隍廟中,所以這里也被老成都人稱為“開在衙門里的電子市場“。
黃胖子的一個親戚曾經在城隍廟電子市場做過生意,我讓黃胖子幫忙引薦一下他這個叔叔。于是我從師叔叔嘴里聽到了那個年代城隍廟電子市場的繁榮景象。(黃胖子曾在講磨子橋那一期客串出境)
“九二年之前的城隍廟市場簡直是隨便擺個攤攤都可以賺錢。”師叔叔喝了一口茶,露出回憶的神色說道:“你們爸爸輩的人肯定都曉得,那時候凡是當老巴子的都會修燈泡,修開關,厲害的點還會自己做半導體玩。我當時自己做了幾個小玩意就在河邊擺到賣,沒想到還賣出去了。后來西城區工商局建立了城隍廟電子電器市場,那個時候每周一次的廟會,好多成都周邊縣份的人都來進貨,就連江浙那邊的都來湊熱鬧。“
“九五年的時候,這個市場完全是人擠人,但是市場里面車子都看不到一個。”
師叔叔賣了個關子,我配合的問了一句“為啥子呢“。師叔叔得意地說道:“因為人太多了,進來了就不容易開出去了。我后面投了兩萬多塊錢在市場里面開了個小鋪子,賣音響喇叭等配件。那個時候生意好做哦,有時一開門就忙,飯都沒時間吃,到歇的時候已經是吃晚飯的時候了。我最多的時候請了四個丘二(伙計)來幫忙,每天最少都能賣幾千萬把塊錢的貨。”
“那后來呢?”黃胖子看到師叔叔停下露出懷念的表情,忙問道。
“后來,就沒得后來了。兩千年底,國家把城隍廟的音像制品商城關了。翻過年整個市場就不行了。“師叔叔又喝了一口茶,沉默了半天才說道:“國家打擊盜版音像制品我們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但是對于我們這些賣音響配件的就是致命打擊。整個市場人流量一下子去脫了一大半。”
“城隍廟這一片最鼎盛的時候,有銀豐、金粵、城北、金房、興發、大發、恒通、信立、紅運、蜀安、怡和、電腦耗材批發城……一共16個市場。“師叔叔掰著手指一個一個地數著:”但是后面整個市場都在變,就城隍廟這片沒變。物流交通不行,歪牌子也多,服務也跟不上,也沒個整體市場規劃。后來國美五星蘇寧這些專業電器賣場一沖,哪個還抵得住哦。“
后來我從黃胖子嘴里得知,師叔叔后面基本上都靠著老客戶在支撐。等到老客戶也不來了,他也就退出城隍廟電子市場了。
城市記憶不會隨著城市變遷而消失,反而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烙地更深。
沒人有可以阻擋城市的變遷,我們能做就是把這些城市記憶用自己的辦法記錄下來。
后來我路過的城隍廟的時候,意外地又看到了師叔叔。他舉了舉手里在“國防機關食堂“買的一袋包子,說道:“吃慣了這個味道,久了不吃有點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