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輻射的真相:非電離與電離的界限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輻射并非一概而論的“洪水猛獸”。它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兩大類。
電離輻射,如X光、CT等醫療檢查中使用的射線,確實具有破壞細胞結構的能力,因此在使用時需要嚴格控制劑量和防護措施。
而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所發出的輻射,則屬于非電離輻射范疇。這類輻射的能量較低,主要作用于物質的熱效應,不足以直接破壞細胞結構或引發基因突變。
二、瑞典研究的啟示:關聯而非因果
提到手機輻射與健康的研究,瑞典癌癥中心的那項調查無疑是最為引人注目的。該研究指出,長時間使用手機的人患膠質瘤的風險可能略高于不常用手機的人群。
這一發現立即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然而,重要的是要理解這項研究的局限性:它僅僅揭示了手機使用與膠質瘤風險之間的關聯性,而并未確立明確的因果關系。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單憑這一研究就斷定手機輻射是導致膠質瘤的直接原因。
三、手機放枕邊的考量:熱量與不適
那么,手機放在枕頭邊睡覺,是否真的那么可怕呢?從非電離輻射的角度來看,手機發出的輻射量相對較小,其對人體細胞的直接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然而,長時間將手機貼近頭部使用,確實可能導致局部熱量積累,進而引發頭部不適、頭暈、頭疼等癥狀。此外,手機屏幕發出的藍光還可能干擾我們的睡眠質量,影響褪黑素的分泌,從而加劇失眠和疲勞感。
因此,從舒適度和健康角度出發,建議大家在睡覺時將手機放在遠離床頭的地方。
四、手機使用的隱憂:遠不止輻射
當然,手機對健康的潛在威脅遠不止于輻射。長時間盯著手機屏幕看,不僅會導致視力下降、眼睛干澀等眼部問題,還可能引發頸椎病、肩周炎等身體疾病。
此外,手機藍光對皮膚的傷害也不容忽視,它可能加速皮膚老化、引發色斑和痘痘等問題。
更為嚴重的是,過度依賴手機還可能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能力,導致孤獨感、焦慮癥等心理問題的出現。
五、健康使用手機的建議
面對手機帶來的種種隱憂,我們并非要完全摒棄這一現代科技的產物。相反,我們應該學會如何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機。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
定時休息:每隔一段時間就放下手機,讓眼睛和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做做眼保健操、眺望遠方或起身走動走動。
睡前遠離:睡覺前至少半小時將手機放在遠離床頭的地方,避免藍光干擾睡眠。可以閱讀紙質書籍或聽些輕音樂來幫助入睡。
控制使用時間:尤其是青少年和兒童,應嚴格控制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避免過度沉迷其中。
使用護眼模式:在手機設置中開啟護眼模式,減少藍光對眼睛的傷害。
保持正確姿勢:使用手機時應保持正確的坐姿或站姿,避免長時間低頭或扭曲身體。
結語:與手機共舞,智慧生活
手機作為現代生活的必需品,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如何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機卻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通過了解輻射的真相、關注手機使用的隱憂以及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我們可以更好地與手機共處一室而不受其害。讓我們以智慧的心態去擁抱這個數字化時代吧!
如今,智能手機、電動車和智能電器越來越普及,電磁輻射是否對人體有害,成為居民朋友們都很關心的問題之一。日前,徐匯區楓林街道邀請了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的研究生志愿者汪景航、蔣昭琰、薛夢佳、薛賀天、何翊君在安康居民區開展了“‘核’你有關——共同探索輻射世界”科普活動,為居民朋友們答疑解惑。
“手機、平板電腦、Wi-Fi路由器這類電子設備,放出的輻射是非電離性電磁輻射,‘此輻射非彼輻射’,極低頻電磁場和射頻電磁場并不具備核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性。”活動一開始,研究生志愿者“開門見山”地為居民朋友科普了電子設備的輻射類型,并指明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電子設備的電磁輻射對人體構成危害。“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射頻電磁場或者極低頻電磁場的強度是較低的,如微波爐工作功率一般為500瓦至1000瓦,而筆記本電腦發射類似頻率Wi-Fi信號時的功率只有不到0.0002瓦。”
科學的分析和量化的數據,讓不少居民朋友在志愿者老師的講解下,消除了對手機電磁輻射的刻板印象。但不少居民朋友仍心有困惑,“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怎么能確定絕對沒問題呢?”
針對居民朋友的這一疑問,志愿者老師作出了解答,為居民提供了看待這一問題的新視角。“現代生活很難離開各種電器、電子設備所帶來的便利,面對非電離電磁輻射威脅健康這樣尚沒有明確證據支持的擔憂,與其花費成本去防護,不如投入更多精力來預防其他更顯著的風險。當然目前的認知和對策都是基于已有的研究結果,也不排除未來新的科學發現會影響人們重新審視日常電磁輻射的問題。”
記者:解景昇
編輯:邱彩紅
校對:耿潔玉
審校:韋麗
讀本文前,
讀者朋友們不妨先憑借直覺投個票。
為了證實/證偽標題的說法,我們先從“輻射”說起。“輻”指輻條,自行車車輪上起支撐作用的鋼條就是一種輻條。因此“輻射”可以擴寫并理解為“從中心沿著輻條方向發射的能量傳遞方式”。單從形式來看,往平靜的湖面丟一塊石子使其泛起漣漪、煙花在夜空中綻放開都可以廣義地理解成輻射。
煙花(圖源KSL NewsRadio)
當然,如果輻射都是這么美麗且人畜無害的存在,那平時大家也不必感到恐懼和焦慮了。事實上,在物理的定義中,輻射指以波或粒子的形式通過真空或介質發射或傳輸能量,包括電磁輻射、粒子輻射、聲輻射和重力輻射;根據輻射粒子的能量還可以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
請不要左滑退出或直接拉到文末看結論!雖然突然出現這么多專業名詞是挺唬人的,但我們還是可以將它們中的一部分拆解成容易理解的事物從而進一步了解輻射。
好啦,言歸正傳。大家日常談論的“輻射”其實是電磁輻射,甚至可以說輻射一般就意味著電磁輻射。在定義中說到,輻射可以憑借波的形式發射或傳輸能量,因此也可以把電磁輻射理解為電磁波,“電磁波”這個詞可比“電磁輻射”要親切多了。
知識加載ing……
怎么理解電磁波呢?我們在高中物理學過,變化的電場會激發磁場,而變化的磁場也會激發電場。進一步想,電生磁,磁生電,電又生磁,磁又生電……這樣一來電和磁相互影響相互激發,就把變化的狀態傳遞出去了。所以,“遭受電磁輻射”也可以理解為“接收電磁變化的信號”,這樣是不是看起來沒那么可怕了呢?
不過,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電場和磁場是怎么對人體產生影響的呢?從微觀上來說,人是由很多帶電的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一直在不斷運動。可能有些讀者已經反應過來了,這些人體內不斷運動的帶電粒子是不是也會產生輻射呢?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任何物體都是有輻射的,只是強度不同。而外界的電磁波可以通過電磁場的變化將能量傳遞給人體中的帶電粒子,從而使粒子的運動變得更為劇烈。與人劇烈運動時會感覺到熱一樣,粒子的劇烈運動也會帶來溫度的上升。簡而言之,電磁波能帶來的影響就只是讓人感受到熱——等等,要真是如此的話電磁波還有什么嚇人的呢?所以這個結論一定不夠完善。
問題出在哪呢?從常識上說,我們會覺得越用力擊打一棵樹會越容易讓樹上的果子掉下來,但電磁波可不這么認為。在電磁波的規則里,越快擊打一棵樹,即使沒有很用力,也越容易樹上的果子掉下來。這就是著名的“光電效應”,用較為嚴謹的語言來說,就是高于特定頻率(也稱為極限頻率)的電磁波可以使物體中的電子吸收能量并且逃逸出物體的表面形成電流。也就是說,當電磁波達到一定頻率時,是可以將人體中的電子打出來的。電子被打出來后可能導致人體內的平衡被破壞,從而引發各種疾病。所幸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大部分電磁波都沒有這么高的頻率。下面我們按照頻率由低到高的順序了解一下不同頻率的電磁波。
愛因斯坦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原理而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波長與頻率的關系(圖源維基百科)
無線電波是相對而言較低的電磁波,頻率越低(波長越長)意味著損耗越小和傳播距離越遠,因此無線電波的中波和短波可用于無線電廣播和通訊,而微波可用于電視、雷達以及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手機。醫院的核磁共振儀器頻率也在這個范圍內,因此做核磁共振檢查不用像做X光檢查一樣間隔半年左右才能再做一次。
接下來是紅外線。任何物體都可以發出紅外線,只是頻率不同,這就使得紅外熱成像測溫儀可以實現遠距離、多目標、非接觸測溫的功能。此外還有軍用的紅外夜視儀也是利用了物體都可以發出紅外線的原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看來我們自身的輻射頻率還要比手機、電視、電腦來得大,那防輻射服防了個啥呢?其實它頂多就起個心理安慰的作用。
然后電磁波終于來到了我們看得見的頻率范圍,也就是可見光。在可見光中,紅光頻率最低,比紅光頻率更低的就是紅外線;紫光頻率最高,比紫光頻率更高的就是紫外線。
說到紫外線,大家很容易聯想到兩個詞:殺菌和防曬。這就說明到達紫外線這個頻率的電磁波就有可能對人體產生影響了。事實上,高頻紫外線與頻率更高的X射線、伽馬射線以及一些高能粒子都具有將電子打出人體的能力,它們也有一個統稱,即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可能使人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脫發等癥狀,還有可能使造血功能、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出現異常,更嚴重的會致癌和致畸。
了解電離輻射后,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吸煙會遭受輻射了。香煙中含有放射性鉛元素和放射性釙元素——釙這個字是不是看起來有點眼熟?沒錯,它就是居里夫婦發現并以居里夫人的祖國波蘭命名的元素。當香煙被吸進體內時,微量的放射性物質會在肺等部位產生電離輻射,這也是吸煙致癌以及其他疾病的誘因之一。前面我們提到,手機輻射屬于微波,而電離輻射的影響顯然遠大于微波,因此本文的標題是真的!
居里夫婦因發現釙、鐳和放射性以及對此的研究而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狀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所以下次在公共場合見到有人吸煙時,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勸阻:“您可快別抽了!這玩意兒輻射比手機還強!”
美編:韓雅彤
校對:伍姝雨 劉淇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