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著名的發明家、數學家、科學管理和電腦的先驅,就是查爾斯·巴貝奇。
巴貝奇,1792年出生在英格蘭托特納斯的一個銀行家家庭,畢業于著名的劍橋三一學院。在父親死后,他繼承了相當豐厚的遺產,但他把金錢都用于了科學研究。
1812年他協助建立了分析學會,其宗旨是向英國介紹歐洲大陸在數學方面的成就。該學會推動了數學在英國的復興,因此在1816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同時在1828—1839年期間在劍橋大承襲了艾薩克·牛頓的教席,任盧卡斯數學教授。
今天出版的許多計算機書籍扉頁里,依然登載著這位寬闊的額,狹長的嘴,銳利的目光顯得有些憤世嫉俗,堅定的但絕非缺乏幽默的偉大發明家的照片。這也是他一生最為傳奇和讓人津津樂道的部分——發明機械計算機。
巴貝奇在他的自傳《一個哲學家的生命歷程》里,寫到了大約發生在1812年的一件事:“有一天晚上,我坐在劍橋大學的分析學會辦公室里,神志恍惚地低頭看著面前打開的一張對數表。一位會員走進屋來,瞧見我的樣子,忙喊道:‘喂!你夢見什么啦?’我指著對數表回答說:‘我正在考慮這些表也許能用機器來計算!’”
巴貝奇的第一個目標是制作一臺“差分機”,那年他剛滿20歲。他從法國人杰卡德發明的提花織布機上獲得了靈感,差分機設計閃爍出了程序控制的靈光,自動處理不同函數的計算過程。由于當時條件較差,在耗去了整整十年后,機器運算精度達到了6位小數,當即就演算出好幾種函數表。隨即引起轟動。
當時英國政府看到巴貝奇的研究有利可圖,破天荒地與科學家簽訂了第一個合同,財政部為這臺大型差分機提供出1.7萬英鎊的資助。巴貝奇自己也貼進去1.3萬英鎊巨款,用以彌補研制經費的不足。
只可惜,接下來的研究艱難。經歷加工工藝的限制、經費的不足、別人的嬉笑謾罵,最終在碰到了比自己小20歲的女性合作伙伴阿達后,一切就有了轉機。他最后沖刺的目標,不是僅僅能夠制表的差分機,而是一種通用的數學計算機。巴貝奇把這種新的設計叫做“分析機”,它能夠自動解算有100個變量的復雜算題,每個數可達25位,速度可達每秒鐘運算一次。
巴貝奇首先為分析機構思了一種齒輪式的“存貯庫”,每一齒輪可貯存10個數,總共能夠儲存1000個50位數。分析機的第二個部件是所謂“運算室”,其基本原理與帕斯卡的轉輪相似,但他改進了進位裝置,使得50位數加50位數的運算可完成于一次轉輪之中。此外,巴貝奇也構思了送入和取出數據的機構、以及在“存儲庫”和“運算室”之間運輸數據的部件。他甚至還考慮到如何使這臺機器處理依條件轉移的動作。一個多世紀過去后,現代電腦的結構幾乎就是巴貝奇分析機的翻版,只不過它的主要部件被換成了大規模集成電路而已。僅此一說,巴貝奇就當之無愧于計算機系統設計的“開山鼻祖”。
阿達“心有靈犀一點通”,她非常準確地評價道:“分析機‘編織’的代數模式同杰卡德織布機編織的花葉完全一樣”。于是,為分析機編制一批函數計算程序的重擔,落到了數學才女柔弱的肩頭。阿達開天辟地第一回為計算機編出了程序,其中包括計算三角函數的程序、級數相乘程序、伯努利函數程序等等。阿達編制的這些程序,即使到了今天,電腦軟件界的后輩仍然不敢輕易改動一條指令。人們公認她是世界上第一位軟件工程師,港臺地區的書刊,還把她請上了軟件界“開山祖師奶”的赫赫寶座。眾所周知,美國國防部據說是花了250億美元和10年的光陰,把它所需要軟件的全部功能混合在一種計算機語言中,希望它能成為軍方數千種電腦的標準。1981年,這種語言被正式命名為ADA語言,使阿達的英名流傳至今。
只可惜,阿達在36歲的時候去世了。之后,巴貝奇有獨立奮斗了20年。1871年,為計算機事業而貢獻了終生的先驅者終于閉上了眼睛。當時就有人把他的大腦用鹽漬著保存起來,希望經過若干年后,有更先進技術來研究他大腦特別的機制!
他死后,父親留下的遺產幾乎都用于開發計算機,只留給了計算機界后輩們一份極其珍貴的精神遺產,包括30種不同的設計方案,近2100張組裝圖和50000張零件圖。
“偉大的凡人”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冬陽工作室”,冬陽微信公眾號:xydndn,或關注喜馬拉雅“冬陽工作室”個人電臺。
(圖片來自網絡,內容參考自網絡)
論是人還是企業,都有一段不愿被提及的歷史。人性使然!
大家都知道,已經超過百年的IBM是世界計算機的鼻祖。可以,100多年前,地球上還沒有計算機,連計算器都還沒有。古老的中國算盤,可能才是最頂尖的計算工具。
IBM的前身是一家叫CTR的公司。這家公司創立于1911年。沒有錯,那一年,中國發生了一件這個古老國度2000多來最有歷史意義的事件——辛亥革命。中國自秦以來的封建帝國在經過既包括盛唐也包括蒙元等諸多朝代后,終于崩塌。
但CTR的前身還要往前推,那就是在19世紀末。之前2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那是全球機械革命的年代,火車、飛機、汽車等幾乎都是這時候發明的。二戰后一般被認為是電子革命的開始。
當時一個叫霍勒里斯的統計學家發明了機械的自動制表機,還成立了一家公司,專門給美國國家統計局服務。1911年,這家制表機器公司和另兩家國際時間記錄公司、計算尺公司全并,組成了CTR公司。
CTR當時主要生產一些辦公管理用的機械,如打孔機、制表機等。
1924年,一個叫托馬斯.沃森的人將公司改組為IBM公司。
IBM是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第一個字母,翻譯過來叫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從名稱看,和計算機沒半毛錢關系。
你知道IBM為什么叫IBM了吧?
沃森,這個名字對IBM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組建IBM的沃森是1914年加入的CTR的,還有一個沃森是他的兒子。后面會提到。
當時IBM的打孔機、制表機的生意不僅做到美國政府,他們還把產品大量賣給了德國的納粹政府。能把機械賣給德國人,足見IBM在精密機械制造領域的造詣。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IBM馬上將生產線從民用轉為軍用,參與制造了著名的勃朗寧自動步槍和M1卡賓槍——他們都是美國二戰時的主力武器。
加上他們向美國提供大量的制表機,這讓他們成為美軍的供應商,而且保持良好的關系。隨后,他們為美軍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繼電器計算機,還間接參與了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戰爭結束了,企業也要面臨新的選擇。
上面說過,二戰是機械時代和電子時代的分水嶺。
IBM也面臨選擇。老、小沃森各領一派,老的說要做機械,小的說要做電子,大家吵了一場。老美和中國人就是不一樣,在中國,老沃森一句老子吃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都多,小沃森立馬就跪地認錯了,還敢在大會小會上和老子吵。
結果是小沃森贏了,1952年,他成為IBM的新總裁。
從此,IBM才真正走到計算機這條路了。
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IBM不是有進行商場打仗,而且壓根兒沒有像樣的對手。唯一的對手是美國司法部。他們以反壟斷名義起訴IBM,官司一打就是10年,1982年和解。
喬布斯和沃茲在車庫里倒騰出一個叫蘋果的個人計算機——世界上第一臺可以商業化的電腦APPLE I,幾年后,IBM生產出了自己的PC,結果一出手把喬幫主打得鼻青臉腫,瞬間占據了75%的市場。
2005年,IBM把PC業務賣給了中國聯想。
但那不是意味著這位計算機的藍色巨人失敗了,而是人家根本不想做一臺臺賣電腦的事。
后來的事大家都看見了。牛了100年的IBM還是那么牛,聯想牛氣咋現后,被全國反思“貿工技”。
果iMac終于變了,不僅形象大變,而且著實變“色”了,藍、綠、粉、銀、黃、橙、紫七個配色,打造了一個彩虹家族,這個彩虹家族般的亮相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畢竟第一代iMac就推出了六個配色,此次,蘋果完成了向經典的致敬。
變“色”的iMac仿佛刮起了一股春風,那么這股別樣的春風能給始終在夾縫中生存的一體電腦市場帶來些許改觀嗎?感受到暖春的滋味,我心中的答案略顯悲觀——很難。
iMac從當年第一代的大腦袋進化到今天的大平板走過了23年,但如果以咬文嚼字的精神來看,實際上Apple Lisa才稱的上是一體電腦的鼻祖,而并不是iMac G3,畢竟其首次采用了顯示器與主板一體化的設計,而這一設計誕生的時間是1983年,距今已有38年。
這一次,色彩斑斕的iMac帶回了近些年來蘋果丟掉的“革命性”三個字,除了七大配色,11.5毫米的厚度,不到5KG的重量,M1芯片等產品特點顛覆了大眾對于一款一體電腦的認知,新iMac之于蘋果的意義在于補齊了ARM生態的最后一環,畢竟M1芯片帶來的最大的底層改變是應用生態的徹底革新;之于行業的意義僅僅是帶來了一款擁有出眾工業設計的好產品,但很難給一體電腦行業帶來什么改變。
這個根源在于一體電腦的產品類型與用戶需求始終不對等,眾所周知,一體電腦一直以來所針對的是筆記本電腦和臺式主機的軟肋,它擁有比筆記本電腦更大的屏幕,比臺式主機更加苗條的身姿。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早期電腦作為奢侈品價格是高高在上,而完全由iMac掌控的一體電腦市場更可謂是“星中之星”,大家對這個充滿科幻感的大家伙秉持的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心態,極高的價格與早期大眾對于電腦的預算需求顯然是無法匹配。
過去這十年,電腦已經成為了大眾生活必需品,筆記本電腦主抓移動性,臺式主機主抓性能,但一體電腦你卻很難篩選出傍身的專有技能,它沒有筆記本電腦的移動性,也沒有臺式主機的高性能,很多人說一體電腦外觀有獨特且時尚的品味,這句話的確不假,除非你只需要輕辦公,而且有一臺筆記本電腦,否則在易用性面前時尚和品味不值一提,畢竟電腦的核心標簽是一臺生產力設備而并非家中的時尚擺件。
當然,一體電腦市場也并非沒有機會,最要緊的就是要率先找到錨定物,而一直以來整個行業以iMac為標準實際上是十分錯誤的,蘋果玩的是軟硬合一的生態,因此大多數廠商學到的只是“形”,以至于被帶入進了對外觀時尚化的進程中,而真正一體電腦的發展方向應該錨定在臺式主機,打造輕薄且高性能的設備。
這兩年,聯想和惠普都做過嘗試,比如聯想的YOGA 27可謂是小有成績,R7-4800H處理器,32G內存,2T+512G儲存,RTX2060獨顯再加上27英寸量子點4K屏,一體電腦在性能端嘗試了一把,市場的反饋還是相當熱烈的,而用戶需求就應該是市場的方向,與其在過于擁擠的移動PC市場絞盡腦汁,不如另辟蹊徑。
針對這個問題,也或多或少和一些廠商相關負責人交流過,他們看來一體電腦市場太過小眾,而且iMac的優勢和品牌效應太過強大,重金投入很可能打不出聲響。在我看來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絕對,筆記本電腦當初也是一個小眾類型,而且也是價格高高在上,那今天我們再看,筆記本電腦早已經成為了大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電子消費品。
因此我們看一個類型的產品最核心的還是要看用戶需求,毫無疑問,對于注重性能的玩家群體來說,臺式設備依然是家庭娛樂中樞的最高“統治者”,今天你的確很難能夠想到一體電腦對于臺式主機在家庭娛樂中樞上沖擊,不過,如果一體電腦有了如同臺式主機般的性能(已經實現),與此同時,還解決了散熱和配件更換問題,你還會認為臺式主機的優勢明顯嗎?只有到這個階段,一體電腦才會迎來真正的春天。
(7669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