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格參數
類型:microSD(TF)
容量:128GB
總線規格:UHS-I
讀寫速度:讀73MB/s
寫23MB/s
參考售價:599元
測試平臺
處理器:A8-7650K
內存:金士頓DDR3 2133 4GB×2
主板:技嘉G1 Sniper A88X
硬盤:希捷ST1000DM003 1TB
電源:航嘉jumper500
操作系統:Windows7 64bit中文旗艦版
現在買安卓手機,只要它支持擴展存儲卡,一般來說大家都會買一張卡給它插上。事實證明,手機原配的16GB ROM空間確實不夠用,不少手機的入門款都升級到了32GB,即便如此,用戶還是會想著給它加一張存儲卡(比買更高容量的手機投資少)……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TF卡的發展?,F在,可能給手機配一張64GB的TF卡都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不少朋友已經在考慮直接加一張128GB的海量TF卡,本次小編收到的金士頓SDCX10 TF卡容量就達到了128GB,一起體驗一下吧。
UHS-I、SDXC是個啥?
金士頓這款型號為SDCX10 128GB的TF卡符合UHS-I和SDXC標準,讀取速度號稱達到73MB/s,寫速度也有23MB/s。但是,恐怕不少朋友還沒搞明白UHS-I、SDXC是啥吧。
SD、SDHC、SDXC是SD卡的三種類型。SD的容量從128MB到2GB,默認格式是FAT16;SDHC的容量從4GB到32GB,默認格式是FAT32;SDXC的容量從64GB到2TB,默認格式是exFAT。支持SDXC的設備可以向下兼容其他存儲卡,但SDXC存儲卡不能在只支持SDHC或SD的設備上使用,同理,SDHC存儲卡不能在只支持SD的設備上使用。所以,買了TF卡發現無法識別,看看是不是設備不支持存儲卡的類型吧。
UHS-I是一種總線規格(SDXC/SDHC才會使用,早期的SD使用的是SD總線),包含了UHS-50(最大傳輸速度50MB/s)以及UHS-104(最大傳輸速度104MB/s)兩種規范,而只要UHS-I總線的SD卡速度達到了傳輸高清視頻的要求,就可以打上UHS-I的標識(UHS-I的最低標準是10MB/s,相當于傳統SD總線最高的Class 10速度)
配合強力讀卡器才能發揮SDXC存儲卡的性能
到底128GB的SDXC存儲卡有多強?恐怕只有搭配強力的USB3.0讀卡器才能避免瓶頸的出現(USB 3.0數據帶寬高達5Gbps,而USB 2.0僅為480Mbps)。這次我們使用的,是金士頓自家的Media Reader 3.0讀卡器,采用USB 3.0接口,支持各種主流存儲卡的讀寫。
從測試結果來看,在ATTO Disk Benchmark中的成績自64KB之后就很穩定,讀寫基本上都達到了標稱的值。CrystalDiskMark和AS SSDBenchmark中的讀速度也接近70MB/s,寫速度在20MB/s到25MB/s,表現比較令人滿意。
編輯觀點:大容量一步到位很爽,只需要注意設備是否支持
2010年以后的手機一般都能識別SDXC存儲卡
金士頓這款128GB的SDXC存儲卡在性能上讓人滿意,而給自己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增加一張128GB的存儲卡是件很爽的事,畢竟內置的16GB甚至是32GB空間實在是不夠用。小編自己的SurfacePro3擴展的也是一張SDXC存儲卡,只不過是64GB的,如果換成128GB,也比購買內置容量更高的Surface Pro3便宜,這樣算下來,還是比較值得的。另外,大家也不用太擔心自己的手機或者是平板電腦是否支持SDXC存儲卡,一般來說,2010年以后的設備,基本上都可以支持了,實在不放心可以去官網查詢一下即可。
本文出自2015-07-20出版的《電腦報》2015年第28期 D.智能手機 (網站編輯:ChengJY)
腦移動存儲介質,從最初的磁帶機開始,歷經軟盤(5吋和3.5吋)、光盤(CD和DVD,只讀和刻錄),再到U盤(2.0和3.0)、移動硬盤(機械和固態),還有SD和Micro SD卡(即tf卡),千變萬化,更新換代,令人目不暇接。
在這期間,磁帶機只限于高端并未普及;
軟盤和光盤各領風騷十多年,最終先后退出歷史舞臺。
至于迄今廣泛使用的U盤(1.0,2.0,3.0,3.1…)和移動硬盤(3.5吋和2.5吋,機械和固態),歷經更新換代,品種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而個人認為:最迷人的迄今也還在使用的移動存儲當屬tf卡!
令人驚奇:tf卡體積雖僅指甲大?。壳笆亲钚〉囊苿哟鎯橘|),但性能卻十分卓越(現在高速卡的讀寫已經速度夠用),且好多廠家都已將小小tf卡的最大存儲量做到了1t甚至以上!
在所有的移動存儲中,tf卡雖也歷經更新換代,但大小模樣和接口依舊沒變。
咱首次接觸tf卡是在十多年前,買了插卡收音機,于是就從網上購買tf卡存放歌曲。記得當初買的容量最小的tf卡是128M的,后來再是1G、2G、8G卡。
不久前看到網上高速tf卡有促銷,擋不住的誘惑,看到雷克沙512高速tf卡促銷降至200以下時果斷下手,買來玩過后感覺很不錯。于是,又買來了好多長城系列tf卡……(促銷價實在太誘人:32、64、128和256G的高速卡分別為9、15、30和60多元……正品的長城卡甚至比網上假的擴容卡還要便宜!)
1t以上的tf卡雖很迷人,但目前的價格實在太貴(約為固態硬盤的N倍),咱只能期待其日后降價了再考慮購入買了。
們都知道,NAND閃存是一種比機械硬盤內的磁盤更快、更安全、更穩定的存儲介質,并已攻陷了包括硬盤、閃存盤、存儲卡、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內置存儲空間的設備(市場)。
問題來了,既然都是將NAND作為存儲單元,為何存儲卡和SSD硬盤之間的讀寫性能會存在極大的差異呢?
簡單來說,存儲卡、手機和SSD固態硬盤內置閃存芯片的封裝標準各不相同,比如SSD內的閃存芯片表面積就已經和一些閃存盤的大小相當,存儲卡內置的閃存芯片尺寸則更迷你。
一般來說,同容量但封裝尺寸更大(所以SSD性能先天占優)或單芯片容量越大(內部可組成類似雙通道的工作模式)的閃存芯片具備更好的性能潛力,性能越好。
此外,NAND閃存自身也是在不斷迭代進化的,2021年主流閃存的性能肯定要比幾年前的閃存強很多。
影響閃存自身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制程工藝、閃存架構、3D堆疊技術等。其中,閃存架構即我們熟悉的SLC、MLC、TLC和QLC,目前中高端閃存均以TLC為主,而QLC雖然性能有所降低但憑借成本優勢正在逐漸蠶食TLC閃存的市場。制程工藝和3D堆疊技術相輔相成,最新工藝+96層或144層的3D NAND技術可以將1TB容量封裝進一顆NAND閃存芯片里。
如今很多1TB SSD的PCB主板上僅需1顆閃存芯片
下面,咱們就先來了解一下存儲卡的速度之謎,如果你對閃存盤感興趣,可以關注CFan的后續報道。
存儲卡的速度之謎
存儲卡包含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SD)、Micro SD Card(又稱TF)、Compact Flash(CF)、Memory Stick(MS)等諸多形態,但如今依舊流行的則只剩下了SD和MicroSD(TF),并逐漸衍生出了SDHC(SD2.0)、SDXC(SD3.0)和SDUC(SD7.0)標準。
雖然存儲卡輕巧迷你,但它也算“五臟俱全”,除了裸露在外的金手指外,內部還同時封裝了主控芯片和閃存芯片。
不過,存儲卡的主控只需要實現最基礎的功能即可,并不像SSD硬盤那般需要針對閃存顆粒進行讀寫優化、寫入策略優化等,所以尺寸和功耗極低,沒什么存在感。
一款存儲卡的性能,主要看它采用的SD規范標準以及總線接口。以通用性最好的MicroSD存儲卡為例,目前市面上多以SDXC+UHS-I為主,讀取速度普遍在100MB/s~170MB/s之間。
采用UHS-II或UHS-III總線標準的存儲卡速度可以媲美SATA SSD,但它們的價格昂貴,而且采用了雙排金手指,兼容這類存儲卡的設備也多以專業單反相機和攝像機為主。
SD7.x是最新的SD卡規范標準,它們引入了PCIe總線和NVMe協議,讀取速度理論可達985MB/s,目前威剛已經推出了符合該標準的Premier Extreme SDXC SD Express存儲卡,但SD7.x存儲卡的價格更是嚇人,兼容這種存儲卡的設備也是鳳毛麟角。
總的來說,存儲卡是NAND介質存儲產品中速度(相對)最慢的,其性能更加依賴終端設備(如手機、相機、筆記本)身上的的讀卡器以及控制芯片,而相關的OEM廠商并不愿意在這方面增加預算,所以哪怕存儲卡已經有了超高速的SD7.x標準,但至今連UHS-II還未大規模普及,普通用戶更是很難接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