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該是老樹逢春,還是信仰續費,我是糾結了一小會的。但是作為一個10幾年的水果用戶,作為幫主站臺的最后一個MacbookAir 產品(12和11款外觀一致,只是升級了配置),我還是用了如上的標題。無論你是果粉還是打死果粉,歡迎評論留言,技術的我會一一作答,秀崇拜的逐個給贊,求打臉的巴掌絕不手軟 。以下入正題。
教主親刀的Macbook Air,一種獨有的,暗暗飄出的,高高的,逼格
入手Macbook Air純粹是為了工作,平均一個月2、3次出差,雖說強度不大,但即日來回也是頗為頻撲。公司配的是中配的T420,那個年代的工作通配機器吧,工藝還算扎實,但是3公斤的旅行重量對雙肩也是考驗,何況每天都要帶電腦來回,輕便成了首要要求。因此12款Macbook Air在香港上架的當天我便立即下單,13寸8G Ram/128G SSD。當時256G SSD要多給2千多,為了省錢忍了。后來試過用90MB讀寫的SD卡來擴展,實在太慢,又入手了64G Sandisk Extreme USB3,速度滿意了但是仍然感到不太方便,我是拿起電腦就挪位置的人,電腦上一直插著個這么大的東西著實不方便的。
就這么用著用著,也是給用了4年,到2015年中,終于挨到硬盤剩下9G,每天都要刪文件、挪文件、騰空間的時候了。下定決心開始做功課翻淘寶,發現比較便宜的是一款創見JetDrive專用SSD,帶USB hub,比較省心
但是10xx的價格對比一般的240G SSD差額也是巨大的。恰巧張大媽有一題推薦了三星 850 EVO的M2口250G,價格550左右美亞包郵到手,果斷下單。一個月后漂洋過海,硬盤終于到手,不過還差個東西!之前曾經搜索過,知道Macbook Air是用專用接口的,但是可以通過其他接口轉接,例如SATA、NGFF、M2等,一般轉接是無芯片的,所以中間不會有信號損失。另外,因為我想舊物利用,把卸出來的128G再用起來,所以還需要一個轉接卡把SSD轉成SATA口(這個轉接卡還有一個重要用途,后面會講),馬云家挑了一店把兩塊轉接卡都買下來了,大概40來塊包運費。
至此,萬事皆備,只欠。。。唉?那個帶嘆號的小三角咋回事,哎呦喂,電池這是做什么嘛???
正準備動手換硬盤,又出來Service Battery警告...
好吧,只能接受現實了,直到這天,400多個循環,4組電池中有一組壞掉了,現在只剩下4800毫安,不到4小時的電量,雖說比公司新配的Dell Latitude 還是多了半小時,但是不完美了,以前我帶著Macbook Air到星爸爸裝裝逼,寫一個下午的文檔什么的妥妥6小時不用插電,基本不帶變壓器,像iPad一樣隨手拿起就走。不到4小時電量代表我去哪里都要帶著變壓器,這逼格 -100 點啦。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一次把這兩個最高幾率要換掉的東西搞定了,省得以后再拆一次。二話不說,馬云家再搜索,找到一個天貓的店賣兼容電,評價還過得去(希望不是水軍)。下單第二天順豐到家。當然這家還送了兩個螺絲批,不用再去找了。
M2轉2012 Macbook Air SSD接口轉換卡 一塊
Macbook Air SSD 轉SATA接口轉換卡 一塊
Samsun 850 M2 240G SSD 一塊
USB硬盤盒 一個
Carbon Copy Cloner 4 軟件
P5 螺絲批一支 (電池商家送)
T5 螺絲批一支(電池商家送)
十字螺絲批一支
銼子一個,如果你用商家給的P5螺絲批,這個有機會用到
電池商家送的兩只螺絲批 P5 和 T5
P5螺絲批的批頭 投影示意圖
首先我們要把新買的硬盤準備好,把現在的數據全部備份過去。我這里用了 Carbon Copy Cloner (就是知名的CCC)工具。我之前一直用CCC來做整盤拷貝,boot able backup 是一個特色。
Pre Step 1:
取出新買的SSD,先裝到M2轉接卡,再接到SATA轉接卡上,雖然接插件比較牢固,但我們還是盡量把螺絲上一下,避免發生意外。把硬盤裝到USB硬盤盒里面,連接好Macbook Air。系統會提示你插入了一個需要格式化的磁盤,選擇 ”Mac OS Extended“。處女座可以考慮選擇 Case-sensitive 的,系統區分大小寫。
俄羅斯套娃這個形容詞還是挺貼切的
套娃合體~
奧瑞科USB3硬盤盒,可以帶兩只3寸硬盤,讀寫速度還不錯的
Pre Step 2:
打開CCC,提示你需要購買,既然我們只是用一下,那就用試用版就好了。左面選擇源盤,右面選擇目標盤,把Saftynet 選項去掉避免系統自動判斷重寫文件。點擊 Clone 開始克隆硬盤。100G大概半小時左右。完成后會提示你新的硬盤是不是包含了Mac OS并且用來做啟動盤,并且會建議你在新硬盤上創建一個備份分區,作為緊急時進入命令行和磁盤工具使用,我當然選了是,就會把你現在的備份分區也克隆了過去。最后關機,并取出USB硬盤盒的SSD。
等待不算漫長,洗個澡剛剛好
自小孩出生以后,工作臺被取消,只能借用餐桌一角
至此,一切準備妥當,可以開拆了。
Step 1:
把機器翻轉,用 P5 螺絲批拆開全部螺絲,一共10個,靠近散熱口中間兩個螺絲是比較長的,其他都是短螺絲。然后打開后蓋。(小插曲,P5螺絲批在開到第3個螺絲的時候就滑頭了,果然質量夠次的,我拿出了我的小銼刀,把滑的部分銼掉,妥妥的滿血復活了)
只有幾個螺絲,還是很好拆的
打開后的樣子,電路板只有1/3,另外的都是電池
劣質的螺絲批...
Step 2:
上面電路板部分包含了CPU、內存、硬盤等,下面就是電池。我們先把硬盤拆了。用 T5 螺絲批把螺絲擰開,卸掉舊硬盤,插上新硬盤,再把螺絲鎖上。OK~
硬盤的位置,很好拆
拆開以后的樣子
裝上去的樣子
比原來高出了一塊內存芯片的高度,理論上沒有問題
Step 3:
我們再來處理下面的電池。首先把電池和主板的接線拔出來,這個插座有點緊,需要小心,有人試過拔斷的。然后用 T5 螺絲批卸掉5個螺絲,就可以把電池整個取出來了。
有一條透明的膠片,拉住可以輕易的拔出插頭,別太用力
兩塊電池擺一起,李逵和李鬼還是挺難分的
Step 4:
把新電池放進去,注意中間有一個固定卡位,要對準。從左上角的螺絲開始裝,第一遍先不要都扭緊,80%左右,然后調整一下位置對好,主要不要讓螺絲卡在螺絲槽的邊上,這樣會上不緊的。最后把剩下的余量扭緊。然后,把電池插座插上。
最終效果
Step 5:
把后蓋重新合上,只裝左面中間和右面中間兩個螺絲。然后擺正機器接上電源,我們先來檢查一下看SSD和電池是不是都安裝到位先。開機,時間有點長,我們待會再處理一下。打開左上角的小蘋果,選擇About this Mac 再選 System Report。選擇SATA和Power兩個標簽看看信息是不是正確。Oh耶,剩余空間100G+,電池容量7200毫安,哈哈。
容量7200,比原配還要多,估計是虛的?
Step 6:
把機器關了,拔掉電源線,把底蓋上剩余的螺絲小心的擰上。搞定了,工具可以先放好了,清潔一下桌面,收起你的小桌板,調直椅背,扣好安全帶 。。。值得慶幸的是,在 iFixit 僅獲得4分維修容易度的Macbook Air到現在為止都沒有給我帶來任何的麻煩。看來就這么可以收工睡覺覺去了。
別住。。。
剛剛不是說啟動有點慢么。。。
Step 7:
這里有一個Mac OSX的萬能方法(起碼客服認為這個方法是萬能的,無論什么事情第一步就是讓你先這樣做),接上電源開機,然后馬上 按下 Option, Command (?), P, and R,直到系統再次啟動才放手。這樣做會把PRAM 重置一遍,確實可以解決不少因為硬件增減而產生的問題。好的,這一次開機只用了10秒+,合理范圍之內了。
Step 8:
不知道剛才大家有沒有細心發現,剛剛裝上去的這個SSD,TRIM support這一欄是NO的,這樣子垃圾回收機制就會對SSD的壽命產生不穩定的影響。好在Apple也很大度,在OSX10.10.4開始,就在系統里面內置了一個工具,讓所有的第三方SSD都能開啟TRIM support。只需要在命令行敲幾個指令就可以了:
- sudo trimforce enable 回車
- 輸入密碼
- 出現balabala的一段警告,不管,按 y 然后回車
- 提示系統會重啟,確認按 y 然后回車
等一小會,系統就會重啟,然后再次進入左上的 小蘋果 > About this Mac > System Report > SATA,如無意外,TRIM support 就會顯示 Yes。(小插曲,因為我前后耽擱了一點時間,所以備份好系統到裝上去隔了一天,導致系統時間不正確,第一次做trimforce enable時發現沒有成功,把時間重新同步一次再做就成功了,不行的值友可以參考一下)
TRIM support 開啟,硬盤余量充足,可以再戰江湖了!
Macbook Air的集成度是很高的,2012款能夠自己更換的硬件很少,只有硬盤、電池、網卡,但是一體化帶來的尺寸縮減也是明顯的,起碼現在為止在我心目中,外觀、旅行重量、性能 3方面的綜合分是最高的,也絕對不是iPad Pro能代替的,起碼鍵盤的手感,處理文檔和表格時觸控、筆都難以取代的鼠標+方向鍵。至于蘇菲則是另外一個話題,我也覺得蘇菲是不錯的平板,但最起碼,Win10的藍屏問題是不是要先解決了?
這次升級之后,這臺機器再延續個2、3年估計是沒有問題的。話說回來,他的前任2008款Macbook Pro 15寸,到現在還在服役中,安裝了Jriver MC21,作為播放器接解碼和耳放使用呢。不過最近開始用樹莓 Raspberry 配置了一個支持 DSD 的播放器,等做好了下次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另外附上iFixit的拆機Step by Step
MacBook Air 13" Mid 2012 Teardown - iFixitiFixit - MacBook Air 13" Mid 2012 Teardown: The Mid 2012 MacBook Air 13" has succumbed to our spudgers on June 12, 2012.
天早上,回到辦公室慣例討論一波蘋果的16英寸MacBook Pro產品。對于蘋果發布的這款創作者筆記本產品,咱們的康就吐槽了,蘋果這家傻瓜公司,做個創作者產品還把SD卡槽去掉,我們拍照經常要用到SD卡的好不好。反正我看著他們拍照的經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從相機里把SD卡給拔出來。“全新MacBook Pro高能已就緒,各位程序員、影視制作人、攝影師還有各領域高手,就等你出手了。”
從蘋果的宣傳來看,蘋果16英寸MacBook Pro產品主要就是面向程序員、影視制作人等專業領域的消費人群。增加一個SD卡槽,對于攝影師來說應該是方便不少的吧。但是,這個方便的開孔可能永遠不會出現在MacBook Pro系列產品上了。
在接受CNET和Jonathan Morrison的采訪時,蘋果高級副總裁Phil Schiller表示,SD卡槽可能永遠不會回到MacBook Pro產品上了。Phil Schiller稱,關于產品的I/O接口,蘋果其實進行過較為長期的用戶調查,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使用USB-C以及Thunderbolt接口,這些用戶更加傾向于更好的性能、更高的功率以及更大的充電功率。
Phil Schiller透露,蘋果方面認為,最高端的筆記本產品,提供4各USB-C/Thunderbolt就夠了,這已經可以連接足夠多的外設產品。大概意思就是,大部分購買蘋果創作者筆記本產品的消費者,都有性能強悍的各種外設產品,蘋果要做的事情就是做一款能讓他們用得爽的產品就可以了。
哎,說到底還是因為普通消費者不夠高端,才會吐槽蘋果本子接口問題吧。
疫情過后,由于碼字和剪輯視頻的需要,省吃儉用花了一萬大多買了MacBook Pro筆記本電腦,通過MacBook Pro打造升級我的工作臺2.0計劃也逐步開始落實,可是要知道以MacBook Pro為中心擴展出的工作臺,并且想實現桌面“無線”和穩定其實不太容易,畢竟連接需求比較多。MacBook Pro只有四個雷電3接口,又分布在左右兩側,再加上日常生活、工作用到的U盤、移動硬盤、SD卡、網線,還要外接顯示器、投影儀等等,以上種種幾乎都無法直插進雷電3接口,所以幾乎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一個擴展塢來實現了。
當你在購物網上搜索擴展塢,會得到以下的結果: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為什么擴展塢從100左右到2000左右跨度范圍這么大,大多數集中在100-300元和1500-2000元兩個段位,都支持MacBook,買回來也都能用,到底有什么不同?為了讓大家閉坑,今天就講講我從一兩百的擴展塢買到2000的血淚故事,幫你選擇一款適合的擴展塢。雖然有心理準備,但是當拿到MacBook Pro以后,看到雷電3接口我還是懵逼了,還好朋友送了一個小小的USB轉tpye-c轉接頭,解決了我臨時U盤、硬盤使用的燃眉之急,但明顯是不夠用的,在試探之后,不敢再管老婆要錢,偷偷去咸魚買花了60塊買了二手的擴展塢。
就是上面這貨,百元擴展塢幾乎就是這個形態,電商銷量比較高的就是綠聯、飛利浦,飚王、倍思也會有一些產品,這類便攜式擴展塢一般是鋁合金材質,并不是廠家想用鋁合金,而是散熱剛需,原以為小巧精干,但實際體驗也就是應個急,有幾個槽點:
看來這貨也滿足不了我的工作臺2.0升級計劃,于是乎,我買了綠聯桌面擴展塢,桌面款散熱的確會好一些,由于外接了電源,掛兩塊硬盤也能運轉了,但這款擴展塢也有一些硬傷:
以上的擴展塢無法實現我的工作臺2.0升級計劃,這時候,我才知道我買的擴展塢只能叫做tpye-c擴展塢,并不能叫雷電3擴展塢,很多都是“蹭熱度”,都是假的,教大家分辨雷電3擴展塢,一看電源適配器,雷電3擴展塢電源適配器都很大,不用再另外接電源就可以直接輸出85W以上的電量,二看是否支持雙4K60幀,一般普通的擴展塢僅僅支持4K幀率閉口不談,更何況雙4K60幀,三看個頭,一般雷電3擴展塢個頭都不小,屬于桌面款擴展塢,四看價格,基本都在1500或者更貴。所以雷電3擴展塢才是這次工作臺2.0升級計劃的核心所在。
這次我選擇的是Anker新出的這款雷電3擴展塢,有13個接口,還有Intel官方授權,使用Intel thunderbolt最新技術。
如果你把開篇的搜索限定在Intel官方授權認證的雷電3擴展塢的話,會發現貝爾金賣到2500元且只有10個接口,少了一個tf卡槽不能雙卡傳輸,少了一個手機快充接口;奧睿科的8接口的賣到了1799元;caldigit的10接口賣到了1600元。這么算下來,Anker的雷電3擴展塢1999元,13接口,無論是顏值還是性能都很值,有沒有覺得性價比不錯?
工作臺2.0的核心之一肯定是MacBook Pro,畢竟一些性能輸出都靠它發力呢,這里交代一下我的需求,我是一個碼字的,也做視頻,PS修圖、FCPX剪輯、網頁等等離不開我,經常需要掛1-2塊硬盤、外接一個顯示器(以后考慮兩個,雙屏的效率你懂得)、掛一個機械鍵盤、掛一個相機SD卡、剪輯視頻的時候掛一個固態硬盤,也偶爾聽聽歌插一個3.5mm耳機,看著我的需求也知道普通的type-c擴展塢真的滿足不了我。
上面是我布置好的工作臺2.0的樣子,通過Macbook Pro為主搭建的一個工作臺,僅僅通過Macbook Pro本身的接口想搭建一個這樣的工作臺,顯得捉襟見肘,需要的一個接口豐富、穩定性強的雷電3擴展塢。
Anker雷電3擴展塢剛好符合我的要求,當我離開時,直接關閉擴展塢電源,拔下雷電3線,帶走筆記本電腦即可。回到家以后,放置好筆記本,插上雷電3線,打開擴展塢電源,這時無需打開筆記本,屏幕、屏幕燈、電腦都會接通并亮起,十分的方便。
圖中的設備列表如下
2019款MacBook Pro 16寸,優點是性能足夠強大,無論是日常使用還是大負載剪輯4K視頻,都能應付得來,不用不知道,用了很順手,生產力工具;缺點是貴、太貴、真的太貴了,除了貴哪都好。
鍵盤是ikbc G87機械鍵盤,優點是櫻桃軸手感不錯,反饋到位,附送了特別按鍵的替換彩色鍵帽,PBT鍵帽不打油,整體使用下來很舒服;缺點是不支持無線的、而且沒有燈(反而我不喜歡有燈的)。
顯示器是明基的27寸顯示器,優點是顯示效果不錯;缺點是比例沒有帶魚屏優秀,后期還要再弄一個雙連屏解決這一硬傷。
屏幕燈是明基屏幕燈,有點事燈的角度控制很好,不晃眼睛,自動亮度也不錯,雖然出了小米的屏幕燈,但總的來說還是更好一些,畢竟有專利,別人拿不走;缺點是性價比不高,價格稍微貴一些。
耳機用的是雷蛇寂星鯊頭戴式主動降噪耳機,優點是這貨太像大法,佩戴舒適、音質不錯、降噪效果好;缺點是降噪程度不可調。
臺燈是小米臺燈,用了很久了,優點是可調節范圍比較多,支持米家APP遙控,顏值也比較高,缺點是容易變黃。
MacBook Pro散熱底座,買的是鋁合金的,其實MacBook Pro散熱底座有很多種,帶風扇的不帶風扇的,立式的,升降的,我的建議是,如果有打開筆記本的需求就買這種底座類型的,高度尚可,對頸椎友好,下面還能放鍵盤。
這樣基本上實現了“無線”的狀態,鼠標我用的是蘋果的無線鼠標,鍵盤618期間我又買了一個羅技的K380無線連接MacBook Pro,更加適配MacBook Pro的快捷鍵,最主要是靜音,晚上不會吵到家里人。
我把擴展塢反過來給大家看看背面,這些線藏在了顯示器的后面,所以整體效果看著還是很干凈整潔的。
我是從數據線和充電寶開始認識Anker,這些年敗了挺多Anker的產品,耳機、數據線、充電寶、投影儀等等。
Anker這款雷電3擴展塢是趕在618新品上市,就讓我買回來了,拿到手里的第一感覺是真的很重,我知道除了擴展塢本身很重,大功率的電源適配器也很重。外包裝還是典型的Anker的白藍盒子,你可能在Anker的電源適配器、充電寶等設備上都見過這個包裝,依舊熟悉、依舊簡約。
打開包裝,里面有、雷電3擴展塢、帶地線的電源線、180W 電源適配器、0.7米雷電3數據線、說明書質保卡。在這里給你算一下成本,英特爾認證的雷電3數據線,大概價格300元左右,帶地線的蘋果電源線是145元(為什么夸地線電源線,因為MacBook Pro會導電,對人體不好),所以算一算,四舍五入又便宜了500元,1500元到手,真香~
在這里還是普及一下雷電3接口,這也是為什么斥資買雷電3擴展塢的原因。雷電3是DisplayPort(視頻) 和 PCIEx4(數據) 的匯集,走的是USB Type-C的物理接口,所以雷電3的外形就是type-C,這也是為什么擴展塢傻傻分不清楚的原因,雷電3能夠達到40Gbps傳輸速度,不熟悉的小伙伴很容易把type-C和雷電3弄混,簡單的區分就是看接口旁邊是否有閃電標志。有很多擴展塢掛羊頭賣狗肉,比如某H國外品牌其實并不支持USB3.1 Gen2協議,不支持UHS-II協議,不支持HDMI2.0協議,還出來裝雷電3擴展塢賣。
回到正題,看看外觀,Anker雷電3擴展塢外部是雙色拼接的鋁合金材質,兩面用的黑色條紋鋁合金材質,四周包圈用的是銀色鋁合金材質,做了CNC切割工藝,看起來像一個行李箱,其實黑色凹凸的條紋設計也是為了增加增大散熱面積,有點類似于CPU芯片上鋁合金散熱片的原理,整體的外觀做工上還是很Anker的。
再來細分介紹一下接口,Anker充分考慮到了日常用戶的使用習慣,把就正面和背面的接口進行了合理化分配,正面設置了電源開關和電源指示燈,我用過很多擴展塢,有電源開關的還是第一個,有了電源開關可以不用插拔線,一鍵關閉所有,還是很方便。往下看是兩個讀卡器,支持tf卡和sd卡同時插入并互傳數據,再往下是一個3.5mm的耳機/麥克風接口,方便我日常剪片子監聽,USB-A 3.1 Gen1,傳輸5Gbps可以插個大容量機械硬盤倒到素材,右下角的兩個USB-C 3.1 Gen2,傳輸10Gbps,另外下面的USB-C還支持18W的PD快充和QC4.0快充協議,安卓、蘋果手機充電也很方便了。能看出來正面接口主要是經常插拔的接口,小心思很到位。
來到背面,你會發現背面的接口都是不需要經常插拔的設計,設置了電源接口、千兆網卡、三個USB-A 3.1 Gen1接口、支持4K60幀輸出的HDMI接口,以及兩個雷電3接口,其中畫著筆記本電腦的雷電3接口下面寫著85W,可以用贈送的雷電3數據線給電腦充電的同時高效率傳輸數據,而另一個雷電3只支持15W的電量輸出,可以連接另一臺顯示器輸出5K60幀的視頻。如果你想連接兩個顯示器,那么一個通過HDMI,另一個通過雷電3即可,有人問為什么不直接插在筆記本電腦上,其實這樣也行,但強迫癥只想要一根線,隨時拿走放下筆記本也很方便。
底部是一個硅膠防滑墊,防滑墊知道自己是防滑的作用,但也沒閑著,標注了一些性能和商品參數,既做了很好的隱藏,也都標注的明明白白。
Anker雷電3擴展塢整體上的設計還是很出色的,顏值高,做工扎實,接口前后搭配用盡了小心思,常插拔的接口放在了電源一側,不常插拔的接口放在背面,這樣線材也比較好打理,接口齊全,足夠使用,附送了雷電3電源線和接地電源線比較良心。
先來看一下Anker擴展塢背面,連接了一根雷電3數據線到MacBook Pro上,接了一個HDMI到顯示器,接了一個USB-A給顯示器上的明基掛燈供電,接了一個ikbc的機械鍵盤,將來有需求還會再接一個雷電3的顯示器,固定的接口安排的明明白白。
再來看一下正面,平時狀態是什么也不接的,需要的時候會插入SD卡、硬盤、耳機、手機充電線等等,下面我們一個一個來測試一下吧。
先來看看這個PD充電接口,不僅僅支持蘋果PD快充協議,還支持高通QC快充協議。
我是蘋果用戶,用PD快充接口給iPhone 11 Pro充電識別為PD協議快充。另外測試了一下安卓QC的快充也是支持的(如上圖所示)。
剪輯視頻的時候,插一個3.5mm監聽耳機,不用再去筆記本上找耳機孔了。
前面這個UBS-A接口最高支持5Gbps的傳輸速率,在運行擴展塢一段時間,跑機械硬盤,用Dinsk Speed Test軟件測試,讀143.4MB/s,寫139.6MB/s,跑滿小兒科。同時還是用這個USB-A接口測試固態硬盤,速度如上,和我用WIN平臺測試度的速度相同,也是能夠輕松跑滿的(我的固態硬盤似乎有點差,看來要更新了)。
再就是M.2固態硬盤,使用的是M.2轉Type-C3.1 Gen2,理論傳輸速度10Gbps,所以它的最高讀寫速度只能達到1000MB/s左右,基本上跑個800-900MB/s不成問題。另外,既然有雷電3接口,當然支持雷電3的硬盤盒,實際速度能跑到2000-2500MB/s,基本快能追平MacBook內置硬盤的速度了(上圖為電腦)。
再來測試一下我日常使用的存儲卡,我常用的是三星的tf紅卡,同時插入SD卡和tf卡并不沖突,而且還支持卡與卡之間的互相讀寫,一般的擴展塢是不支持多設備接入的。
如果你看到這里,一定感受到了我對Anker雷電3擴展塢的贊不絕口,不談硬件參數,支持同時接入2個4K60幀的顯示器、支持高速度的雷電3硬盤、支持同時讀寫、支持一根雷電3線85W供電+傳輸數據+擴展顯示器等設備、支持一鍵開關……13個接口物盡其用,分配合理,使用過程性能也很穩定。又有不錯的外觀顏值和溫度控制(在我極限壓榨下溫度也才30多度),設計還花了小心思,常用借口放在背面,可以很好藏線, 正面是隨時插拔的接口,強迫癥真心很舒服。但這款擴展塢并不是沒有缺點,便攜性差,所以便攜的擴展塢該有還是要用一個的,出差用用也很方便。
最后想談談老生常談的問題,Anker雷電3擴展塢到底值不值,雷電3認證的擴展塢很貴,但我試用了100元到2000元的拓展塢,如果你想基于MacBook Pro打造桌面,會發現只有雷電3認證的擴展塢能給到穩定的連接、數據傳輸和供電,這也是為什么我走了這么多彎路最終選擇Anker雷電3擴展塢的原因了。如果你想基于MacBook Pro打造一個穩定高效、線材比較少的工作臺,Anker雷電3擴展塢值得你選擇,2W元的筆記本都買了,這款擴展塢四舍五入相當于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