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環球時報
一名學生正在線上完成電子作業。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本報記者 邢曉婧
隨著數字化深入發展,學校的課堂學習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借助電子設備。然而,“電子作業”真的能代替“紙質作業”嗎?近日,教育部下達通知,要求學校在教學中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不超過總時長的30%,并在原則上繼續采取紙質作業。這不僅是為保護孩子視力,也為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實際上,即便是在數字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將電子作業完全替代紙質作業的做法也備受爭議。
芬蘭模式備受爭議
目前,大多數歐洲國家的中小學仍保持紙質作業,但也有國家已全面取消手寫要求。曾多年在國際“比薩測試”中取得冠軍的北歐教育強國芬蘭,從2016年開始就進行了一場書寫革命——在中小學取消了手寫。
芬蘭教育部門認為,寫字占據了學生、尤其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過多時間,且對部分學生來說“過于復雜”。他們稱,用鍵盤撰寫文本能讓學生更專注于內容,并且無需為練字而浪費時間,自動更正還有助于學習語法。該國教育部認為,統一的字體有利于教師閱讀,學生不會因寫字“像蟲爬”而被扣分。
此新規一出,立即在歐洲引發爭議。支持者認為,日常生活正變得越來越數字化,成年人也很少需要手寫,芬蘭的做法是一種“未來式的教育”。反對者則表示,手寫是一種不能輕易放棄的文化財富,有利于感官上學習內容,并更好地記住知識。目前,歐洲國家對學生作業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學習芬蘭,比如挪威正全國逐漸推動電子作業,一些學校進入了作業完全數字化的教學模式,另一些學校則分步推進;二是學校自主決定,絕大多數歐洲國家正在實行這一模式,可能將一部分教學內容或作業進行數字化。
德國柏林基礎教育研究學者鮑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幾年,歐洲的一些學校已經在學習芬蘭,嘗試放棄書寫。但是,目前真正完全放棄書寫的學校很少,家長和教育界也基本不贊成。不少國家的教育部門也都明確規定,不能放棄手寫。即使在芬蘭,爭議也越來越大。有些專家甚至認為,今年芬蘭在“比薩測試”中成績下滑,原因和取消手寫作業有很大關系。
手寫能激活大腦感官體驗
挪威科學技術大學(NTNU)去年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引起強烈關注。這所大學的神經心理學教授范德米爾及其團隊于2017年開始,進行了多年的手寫學習和電腦使用的比較研究。結果發現,不論年輕人還是兒童,讓大腦最活躍的還是在寫字的時候。在紙上下筆時,人們能看到寫下的文字并聽到書寫發出的聲音,這個過程能激活大腦的多重感官體驗。而這些感官體驗會讓大腦不同區域間建立聯系,從而培養更好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書寫可以帶來認知上的益處,創造藝術價值,傳達個人情感,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學習。此外,還有許多專家從社會學等角度研究分析認為,保證書寫作業能減少貧富差距帶來的教育資源不公。
德國書寫技能研究所一項調查結果還顯示,受訪的小學教師中,有80%左右表示,學生的手寫能力與前幾年相比有所退化,目前正在要求強化書寫能力。為此,德國各州教育部門已經制定了新的規定——比如要求學校課堂作業以手寫為主;考試不能全部是選擇題,要增加聽寫、計算、作文等;家庭作業可以適當數字化,但也要保證一定的書寫。學校還要求,家長平時也應該更早培養孩子的書寫能力。如果學校一定要推動電子化,則必須給每個孩子配備手提或掌上電腦。
專家:可根據學齡和內容決定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1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學習中使用電子設備的中小學生人數日益增加,電子作業所占比重也有所增長,但這絕不代表線下作業沒有必要。比如,小學生識字必須在紙上反復進行書寫練習,否則對字的結構沒有概念,對字的理解也比較膚淺。再如同樣面對“水在什么溫度下體積最小”這種物理問題,線下和大自然有過接觸的孩子容易從自身體驗出發進行思考,而線上被動學習的孩子傾向套用公式,結果還不一定正確。
儲朝暉解釋說,人們獲取知識主要有“親知”“聞知”“說知”三種方式。“親知”是指通過親身實踐得來知識;“聞知”是指從書籍或別人那里獲得知識;“說知”則是根據耳聞目睹的情況和資料,通過思考、想象推理出來的知識。中小學生利用電子設備學習的線上課程,實際上是經過加工的間接知識,不利于學生主動探索。
儲朝暉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閱讀方式的多樣化肯定有其自身相應的價值,目前沒有直接數據表明使用電子產品和視力下降之間的關系。他說,近距離閱讀和室外活動少是青少年視力下降的兩大主要原因,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學習,都要注意用眼時間。
儲朝暉表示,很難針對電子作業設置統一標準,應該根據學生年齡和所學內容有所區分。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來說,電子作業占比控制在10%左右比較合適,學校應鼓勵他們多去實踐、去動手;年齡較大的學生自控能力更強,可以意識到電子產品只是一種學習工具,因此可根據個人需求,適當增加電子作業。他強調說,在學識上有所突破的人,最終憑借的都是自身體驗和思考,這是線上課程所無法給予的,可以通過增加線下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特爾
核心提示:
1.英特爾曾有機會入股OpenAI,但時任CEO認為生成式AI短期難有作為。
2.三十年來,英特爾的市值首次跌破1000億美元。
3.英特爾在AI領域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沒有向客戶提出一個連貫的產品戰略。
4.英特爾工程師認為,英偉達和AMD使用的GPU架構“丑陋”。
英特爾曾是計算機時代的寵兒,但卻在AI時代舉步維艱。然而,如果不是因為一系列誤判,這家美國芯片巨頭不會這么命運多舛。
據四位知情人士透露,大約七年前,英特爾原本有機會入股OpenAI。當時,OpenAI還是一個剛剛起步的非營利研究機構,從事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領域:生成式AI。
在2017年和2018年的幾個月時間里,兩家公司的高管討論了多個合作選項,包括英特爾以 10億美元現金收購15%的OpenAI股份。兩位知情人士稱,他們還討論了如果英特爾以成本價為OpenAI制造硬件,英特爾可額外獲得15%的OpenAI股份。
最終,英特爾決定不推進這筆交易,部分原因是時任CEO鮑勃·斯旺(Bob Swan)認為生成式AI模型不會在短期內進入市場,英特爾無法收回投資。
英特爾時任CEO斯旺不愿投資OpenAI
兩位知情人士稱,OpenAI當時倒是對英特爾的投資很感興趣,因為這能夠讓他們減少對英偉達芯片的依賴,讓其建立自己的基礎設施。這筆交易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英特爾的數據中心部門不想以成本價為OpenAI生產產品。
英特爾拒絕投資OpenAI的消息此前未被公開報道過。結果,OpenAI在2022年推出了開創性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現在的估值約為800億美元。
截至發稿,英特爾發言人沒有回答有關這筆潛在交易的問題。斯旺沒有回應置評請求。OpenAI不予置評。
衰落的巨頭
根據路透社對包括英特爾前高管、行業專家在內的九位知情人士的采訪,這只是英特爾一系列戰略失誤之一。這些戰略失誤導致曾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引領計算機芯片的英特爾,在AI時代栽了跟頭。
上周,英特爾發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令人失望,導致其股價下跌逾四分之一,遭遇自1974年以來的最糟糕交易日。
三十年來,英特爾的市值首次跌破1000億美元。很長時間以來,其營銷口號“Intel Inside”一直是代表著品質的黃金標準,但是這家昔日的市場巨頭現在仍無法將一款重磅AI芯片產品推向市場。
Intel Inside曾深入人心
與市值高達2.6萬億美元的對手英偉達相比,英特爾已被遠遠甩在身后。英偉達的業務已經從GPU轉向了構建、訓練和運行大型生成式AI模型(如OpenAI的GPT4和Meta的Llama)所需的AI芯片。同時,英特爾也落后于市值達到2180億美元的AMD。
當被問及AI方面的進展時,英特爾發言人提到了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最近的評論。基辛格稱,該公司計劃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第三代Gaudi AI芯片,性能將優于競爭對手。
基辛格表示,該公司的第二代和第三代Gaudi芯片擁有“20多個”客戶,下一代Falcon Shores AI芯片將于2025年底推出。
英特爾發言人稱:“我們正接近以歷史性的速度完成設計和工藝技術的創新,我們正在建立的產品線讓我們受到鼓舞,目標是在未來的AI市場占據更大份額。”
迷信CPU
英特爾錯過了投資OpenAI,卻成全了微軟公司。微軟從2019年開始投資OpenAI,憑借 2022年ChatGPT的發布和全球各大公司部署AI的狂熱,讓自己走到了AI時代的前沿。
盡管事后看來,對OpenAI對潛在交易是英特爾錯失的一個機會,但據接受采訪的英特爾前高管和行業專家稱,十多年來,該公司在AI霸權之爭中逐漸落敗。
“英特爾在AI領域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沒有向客戶提出一個連貫的產品戰略。”半導體研究集團SemiAnalysis的創始人迪倫·帕特爾(Dylan Patel)表示。
據四名直接了解英特爾計劃的前高管稱,20多年來,英特爾一直認為,中央處理器(CPU)可以更為有效地應對構建和運行AI模型所需的處理任務,就像它在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中的應用一樣。
英特爾酷睿i5處理器
一位知情人士稱,英特爾的工程師認為,其競爭對手英偉達和AMD使用的GPU視頻游戲芯片架構相對“丑陋”。
然而,到2000年代中期時,研究人員發現,在應對構建和訓練大型AI模型所需的密集型數據處理方面,游戲芯片的效率遠高于CPU,因為GPU是為游戲圖形設計的,所以它們可以并行執行大量計算。
從那以后,英偉達的工程師們花了數年時間修改GPU架構,使其適應AI的應用,并構建了必要的軟件來利用這些能力。
“當AI來襲時……英特爾恰好在那個時候沒有合適的處理器。”日本投資銀行大和證券的分析師盧·米斯喬西亞(Lou Miscioscia)表示。
收購也不行
自2010年以來,英特爾曾至少四次嘗試生產一款可行的AI芯片,包括收購兩家創業公司和至少兩次自主重大研發努力。據三名直接了解該公司內部活動的人士透露,在這個迅速擴張、利潤豐厚的市場上,英特爾的這些努力沒能對英偉達或AMD造成沖擊。
英特爾的整個數據中心業務括該公司的AI芯片和許多其他芯片設計,預計今年將創造138.9億美元的銷售額。相比之下,分析師預計英偉達將創造1059億美元的數據中心收入。
2016年,英特爾時任CEO布萊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決定以4.08億美元收購Nervana Systems,試圖通過收購打入AI業務。據兩名前英特爾高管透露,Nervana的技術吸引了英特爾高管,該技術類似于谷歌制造的張量處理單元(TPU)芯片。
TPU是專門為構建或訓練大型生成式AI模型而設計的,它剝離了傳統GPU對視頻游戲有用的功能,專注于優化AI計算。
Nervana的處理器取得了一些成功,獲得了包括Meta在內的客戶使用,但這不足以阻止英特爾改變策略,放棄這個項目。
2019年,英特爾以20億美元收購了第二家芯片創業公司Habana Labs,然后在2020年關閉了Nervana的項目。
截止發稿,科再奇尚未就此置評。(作者/簫雨)
腦告別時代?年輕人的新生活方式讓科技巨頭驚訝不已!
數十年來,電腦一直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最近一段時間,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似乎對電腦產生了越來越少的依賴,并逐漸摒棄了這個過去的“利器”。科技巨頭們意識到了這一現象,他們驚訝地發現,電腦時代可能正在悄然離去。
正文: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腦曾經無可替代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從工作到娛樂,從學習到社交,電腦充當了我們的得力助手。然而,如今,年輕人們對電腦的依賴程度正在逐漸減弱,他們開始尋找更加便捷、簡單的新生活方式。
新生活方式的崛起
年輕人們更傾向于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這些小巧便攜的設備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需求。無論是工作還是娛樂,他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操作,不再局限于桌面上的電腦。
同時,移動應用程序的迅猛發展也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過各種APP,他們可以輕松管理日程、購物、學習,甚至是遠程辦公。這種便捷與靈活性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使得電腦逐漸失去了市場份額。
社交媒體的風靡
在過去,年輕人使用電腦上的社交網絡,如QQ、微信,與朋友保持聯系。然而,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年輕人的交流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年輕人可以與全世界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這些平臺不僅提供了即時通訊的功能,還拓展了年輕人的社交圈子,讓他們能夠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游戲娛樂的多元化
以往,電腦游戲是許多年輕人娛樂休閑的首選。但是,如今,游戲娛樂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游戲市場的繁榮,移動游戲成為了年輕人們的新寵。無論是跑酷類游戲還是角色扮演類游戲,無論是聯機競技還是單機冒險,這些多樣化、便捷的游戲讓年輕人們感受到全新的娛樂體驗。
教育的在線化
在過去,年輕人們通常需要電腦來進行學習和研究。然而,隨著在線教育的發展,電腦的地位逐漸被取代。
現在,年輕人可以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的在線教育平臺,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無論是在線課程、知識問答還是學習群組,這些工具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總結
隨著年輕人的新生活方式的崛起,科技巨頭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以適應這一變革。電腦時代正在告別,移動設備和智能化的生活方式正成為主流。年輕人們的選擇正在引領著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
#q1# 電腦告別時代?年輕人的新生活方式讓科技巨頭驚訝不已!通過智能手機、社交媒體、移動游戲和在線教育,年輕人們尋求更加便捷、簡單、個性化的體驗。電腦時代正在逐漸消逝,我們期待著移動設備和智能化生活方式所帶來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