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電視、手機還是智能穿戴設備,提到“OLED”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詞匯都是:高端,在這些領域當中,OLED以其出色的顏色表現、高對比度和峰值亮度,成為了高端產品的標配。但是在筆記本電腦領域,OLED才剛剛進入市場教育階段,市面上的多數產品無論是旗艦還是入門產品都采用的是傳統的LED屏幕。
如果你把這個問題拋給度娘,得到的答復主要就是“成本”“使用壽命”“續航”,但是在技術的推進下,前兩個問題如今看起來已經不是阻礙技術普及的瓶頸,如今的手機產品每日亮屏時間往往都在5小時以上,中端定位的產品中也開始大范圍應用OLED屏幕,雖然長期高強度使用OLED確實不如LED,但面對如今數碼產品越來越快的更新頻率,也不再是問題。
華碩率先將OLED這一技術開始在筆記本產品線中進行較大范圍的推廣,尤其是將其配備在了售價5000元以內的無畏Pro14產品當中,那么OLED屏幕會為日常體驗帶來哪些優勢?這款產品是否由于OLED屏幕的高成本進行了閹割?這次的評測內容會給你答案。
A面
外觀方面,此次鈦媒體購買的是銀色版本,首發價格是4999元,此次華碩對A面的造型進行了重新設計,首先是將品牌logo進一步縮小,這樣提升了整機外觀的簡潔程度。同時在logo處采用了CNC加工的浮雕工藝,使得其更加有時尚感,相比于傳統的logo設計,新設計確實更加符合年輕人的審美。
藍色版本
除了銀色以外,此次還推出了一個藍色的版本,更加有個性,只不過這個版本定價比銀色更高,且貨源非常緊缺。A面除了logo還會看到一條天線帶,在銀色版本中,由于天線帶的基色也是灰色系的,因此并不明顯,而在藍色版本中則采用了差色設計,從個人的感觀來說,顯得比較突兀一點。
16:10屏幕
從定價也能看出來,華碩無畏Pro14屬于主打性價比的產品,因此在機身的整體質感表現上,遠不如自家的靈耀X系列,但在同價位當中算是中檔的水平。在B、C面的整體設計上,基本承襲了近幾年華碩的主流設計,16:10的屏幕比例+窄邊框結構也是目前很多筆記本產品都在采用的設計。
具備物理開關的攝像頭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兩個地方,一個是屏幕頂部的可物理開合的攝像頭,雖然這個機械結構設計看起來有些傳統,但是在如今個人隱私數據越來越重要的時代,這個細節設計還是要點贊的。另外就是電源+指紋識別二合一的設計,華碩將其放置于鍵盤區,但是按鍵接觸面積實在太太小了,不影響使用但是錄入過程失敗了好幾次。
哈曼卡頓認證音效
整機具備哈曼卡頓的音效認證,但是揚聲器設計在產品的背部,環繞聲的效果并不算明顯,聲音的表現力算是同級別中還不錯的水平,主要是響度非常充足。另外在過去兩周的使用中,偶爾出現過較大音量的音響與鍵盤結構發出共振的情況,會在低頻較多的場景出現嗡嗡的聲音,從網上目前的反饋來看,應該是個例。
接口
最后在設計方面的問題就是網友也在反饋的“接口設計”,華碩無畏Pro14采用了3個USB-A、HDMI、micro SD讀卡器與3.5mm音頻的接口設計,其中一個USB Type-A為3.2 Gen2速率,另外兩個則為2.0速率,充電接口為DC接口??傮w來看起來槽點有兩處,一個是沒有Type-C接口,另一個則是高速USB接口只有一個。
側邊兩個USB2.0接口
作為一款2021年中發售的產品,沒有Type-C接口的設計確實讓人摸不到頭腦,畢竟現在很多外設都開始采用原生Type-C接口附贈Type-A轉接頭的設計了。同價位產品中也找不到取消Type-C接口的產品,更何況這個接口還能作為電源的接入選擇之一,如果是計劃5年以上長期使用,接口設計在未來的使用中可能會展露更多的劣勢。
顯示效果非常驚艷
作為日常體驗中最關心的視覺觀感,華碩無畏Pro14無疑是同級別產品里最頂級的存在,2.8K分辨率的屏幕、90Hz高刷新率、原生10bit色深、600nit峰值亮度、三星原廠屏幕,這些參數放在同為大屏便攜顯示設備的平板電腦領域,是妥妥的第一梯隊表現,甚至說從色彩表現上完全可以比肩萬元級的產品,這是OLED屏幕的天然優勢。
暗部場景同樣細節豐富
從實際的觀感上來說,OLED屏幕天然的高對比度,讓整體畫面變得非常鮮艷,明暗部分的色彩顯示也更加精準,對于如今適應了OLED顯示的用戶來說,確實脫離了傳統筆記本產品屏幕對比度低、霧蒙蒙的感覺,一眼就很驚艷。
色域測試
從實際的測試中可以看到,屏幕具備97%的AdobeRGB色域、100%P3色域的覆蓋,即便是各家的萬元級產品,依然受限于LED屏幕結構問題,很難達到這個水平。
系統層面,華碩對壽命進行了優化
不過OLED屏幕帶來無敵觀感的同時,也有2點不足,一個是本身辦公場景就以白色背景偏多,對OLED而言耗電量會更大,而華碩無畏Pro14的電池容量只有51Wh,對比很多14寸產品57~61Wh的電池容量偏小,這就使得其續航比同定位產品要低了15~20%左右。
鍵盤細節
另一個則是貼吧有些用戶反映的所謂“刺眼”問題,因為目前市面上筆記本電腦的普遍亮度在300~400nit,主流顯示器也基本是這個范圍。但是這塊OLED的峰值亮度卻達到了600nit,在室內環境中,會覺得屏幕過亮,智能手機可以通過光線傳感器調節,而它只能手動調節,所以在體驗這臺產品一段時間后,開機后先調一下亮度已經成為了習慣。
處理器信息
因此在頂級屏幕的配套設計上,華碩無畏Pro14還是不夠完善,電池容量問題和自動亮度的缺失,確實會影像一部分場景的體驗。在性能方面,此次華碩無畏Pro14也是火力全開,配備AMD 銳龍R7 5800H標壓處理器+16GB雙通道3200MHz內存以及512GB NVMe SSD,都是同價位的第一梯隊水平。
測試分數
實際的跑分測試也確實驗證了它的表現力,魯大師整機得分為831341,PCmark10整機得分為5787,在CPU-Z的測試當中,也力壓AMD 3代銳龍R7 3700X一頭。
AS SSD測試
讀寫速度方面,這塊SSD的5GB讀寫成績非常不錯,不過在SSD-Z等軟件中尚無法讀取其制造商等信息,讀取將近3000MB/s的速度以及4576的整體分數算是很好的水平了。
游戲測試
不過由于機內并沒有設計獨立顯卡,所以它的娛樂場景還是以網游為主,這里以英雄聯盟最高分辨率中畫質的測試為例,可以看到平均幀率在86FPS,保證90Hz的高刷新率體驗基本沒有問題,另外OLED屏幕自身高速響應的特點,也減少了游戲拖影的情況,無論是游戲還是影音,表現都非常驚艷。
烤機測試
噪聲與散熱方面,華碩無畏Pro14盡管只有一顆CPU,但是還是為其配備了雙風扇+雙熱管的設計,性能釋放可以達到45W的水平,如果通過Fn+F調用比較激進的散熱模式,鍵盤區是幾乎感覺不到溫度的,日常辦公模式下,風扇也完全不會轉動,5800H提供的性能冗余非常足夠。AIDA64的重度負載下,烤機15分鐘后,溫度穩定在94~95℃,CPU頻率維持在3.2~3.3GHz。
從華碩無畏Pro14這款產品來看,核心配置方面是絕對的誠意滿滿,OLED頂級屏幕、R7 5800H處理器加持,放在5000~5500元價位絕對是很有競爭力的產品,只不過在一些諸如接口、續航能力的細節設計上,還不夠完美。
從市場的實際反饋來看,作為一款營銷投入很低的產品,上市后幾天就在京東獲得了2000+的評價數量,也足以證明用戶對其買單率還是很高的。
一直以來大家對于華碩品牌的印象往往都是做工、設計不錯,性價比相對一般,而華碩無畏Pro14證明了華碩確實可以做出高性價比的產品,盡管設計上有所取舍,但市場的反饋卻非常真實,作為首先將OLED顯示技術下放的廠商,如果華碩能夠盡快將其細節體驗補齊,是完全可能成為OLED筆記本領域的霸主的。(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天同事給一臺華碩Fl8000u, 故障為不開機,拿到手,觀察了一下,B屏裂,按開機鍵,電池指示燈一直閃,硬盤燈不亮,屏幕無顯示。感覺屏幕有亮一下。但是無顯示。
拆機,發現有一條內存條是威剛的DDR4 4GB 內存條,另一條是勁芯科技golden Mars內存條。查看屏線,電池等連接線都沒問題。
查了網上說的,也可能是內存條問題。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拔了那個勁芯科技golden Mars內存條。再插回C殼排線,按開機鍵,嘿嘿,亮了。開機了??磥磉@問題就出在這個加裝的內存條。還是個單面顆粒的。看來加裝配件一定要選擇好的才行。
電源適配器使用方式
1. 電源適配器使用時盡量不要放置在地上,辦公椅的輪子也很容易傷害電源線,造成電源線接觸不良或是漏電。
2. 不同機型不要混用電源適配器,接頭尺寸可能不同,誤插會造成損壞。
3. 電源適配器接頭尺寸相同,也要確認電源輸出規格相同
(例如 19V/4.74A)。
誤用可能會導致電源適配器或筆記本電腦損壞。
● 電源適配器不能供電的疑難解答
1. 請確認電源適配器接頭,如下圖A電源線端/B插座端/C計算機端是否有松脫,或可更換插座試試。
2. 請檢查電源適配器線材是否有破損現象,若有發生請更換電源適配器測試。
● 鋰電池的使用方式
鋰電池沒有記憶效應,且華碩原廠鋰電池均有防止過度充電/防止過度放電/充電溫度控制等安全機制。
除了在鋰電池使用方式所說,不要刻意地進行完整充放電,一般正常使用就可以了。
唯一要注意的,鋰電池有"自放電"的特性,也就是在儲放的期間,電量會緩慢下降。
鋰電池若是放電至0%,可能會無法充電而損壞,所以在儲放鋰電池之前,要先預備好一定的電量。
建議將鋰電池充至50%~80%電量后,再進行儲放。
并建議一段時間(例如一個月),取出鋰電池做一次完整充放電,以活化電池功能。
● 鋰電池不能充電的疑難解答
1. 確認電源適配器是否有正運作,請參考電源適配器不能供電的疑難解答。
2. 如果鋰電池是可拆卸式,請重新拆裝一次。
3. 若是鋰電池存放而無法充電,建議可放置一晚進行充電。長時間及較低的充電電流或許可修復這個問題。
若您的問題并未解決,請聯系華碩客服中心,取得進一步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