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你現在正煩惱不知道怎么把一些重要的隱藏文件找到,并取消隱藏顯示在 Mac 上。沒關系!這篇文章會教你兩個有效的方法讓這些隱藏的文件都現身。請仔細閱讀文中內容并跟著步驟操作!
大家好,請問有人知道怎么顯示隱藏文件呢?我之前怕自己手殘會誤刪掉一些重要文件,因此我把它們全都隱藏了起來。現在我需要用到其中幾個隱藏文件,有誰能教我怎么快速找到我隱藏的這些文件呢?謝謝!
對于很多 Windows和Mac用戶來說,將重要的文件隱藏起來已經不是挑戰了,現在它們遇到的問題是該怎么顯示這些隱藏的文件呢?
方法 1. 使用終端機找到并查看隱藏文件
步驟 1. 從Launchpad打開終端機。
步驟 2. 將下面這段指令復制貼到終端機視窗 :
defaults write com.apple.finder AppleShowAllFiles -bool true
步驟 3. 透過指令重啟Finder: killall Finder
然后,你就能在Finder里看到所有的隱藏文件了。
方法 2. 使用 Mac 文件恢復軟件恢復或顯示隱藏文件/資料夾
如果你在找一個簡單的方法幫你恢復或顯示Mac和其他存儲設備上(例如:U盤/SD卡……)所有的隱藏文件,你可以嘗試功能強大、界面簡單的易我文件恢復軟件。
易我科技開發的 易我數據恢復mac版 能幫用戶在簡單的數個點擊下輕松找到并恢復所有Mac或其他存儲設備上被隱藏的資料。現在下載并安裝易我數據恢復軟件到你的Mac上,并根據下面的步驟簡單快速地找到隱藏起來的文件。
提醒:如果您的隱藏文件大小小于2GB,那么您將能用易我數據恢復Mac免費版來免費恢復/顯示隱藏的文件喔!
步驟 1. 選擇丟失文件或隱藏文件所在的磁盤位置(可以是硬盤或任何可移動儲存設備),點擊掃描。
步驟 2. 易我數據恢復Mac版軟件會對用戶選擇的磁盤分區進行掃描,并將掃描結果顯示在左邊欄目。
步驟 3. 等待掃描結束后,在掃描結果中勾選想要恢復的文件,點擊恢復找回文件。
上一篇《更高效地操作桌面和窗口》中,學習了如何在有限桌面之中,盡量高效地使用多窗口、觸控板和聚焦等功能,來提高操作效率。結合第一篇內容,我們基本掌握了 Mac 桌面的使用技巧。
然而除了桌面的使用,如何快速上手一個不熟悉的應用,也是 Mac 新手需要掌握的技巧。
「Mac 新手想知道」系列的第三篇,我們就來探究常見的 Mac 應用布局,并借此來了解 macOS 的文件系統。
這一篇我們先不關注具體的使用技巧,而是專注于 macOS 中不同于 Windows 的一些概念,相信當你理解了這些概念,會對 macOS 理解更上一層樓。
對于 Mac 新手來說,一下子想要上手各式各樣的 Mac 應用,難免不知所措。其實應用的功能、設計雖各不相同,但實際上應用的界面布局都是相似的。只要我們找出其中的規律,便可以舉一反三,快速上手其他應用。
需要說明的是,相比 iOS 平臺有著嚴格的設計規范和審核機制,Mac 應用的開發框架五花八門,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們學習的難度。所以本文所介紹的常見界面布局,聚焦在基于蘋果原生開發框架的應用上。
提到 Mac 應用的布局,一定要了解一個名詞:三欄式布局。
我們用 macOS 自帶的備忘錄應用舉例。所謂的「三欄」指的是:
邊欄用于展示不同存儲位置的文件夾,列表展示文件夾內的備忘錄文件,編輯界面則是應用的核心功能。除了三欄,Mac 應用通常還在界面頂部有工具欄,用于放置各種常用功能。
備忘錄采用經典的三欄式布局
三欄式的布局是 Mac 應用最基礎的界面布局范式,其他應用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簡或者優化。例如訪達的界面中去掉了中間的列表,只有邊欄和文件界面;語音備忘錄界面則是去掉了邊欄,只有文件列表和錄音界面。
語音備忘錄的界面
相比 Windows 應用常見的「菜單 + 編輯界面」的大一統布局方式,可能你會疑惑,Mac 應用為什么要分成三欄,而且還額外需要菜單和工具欄?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什么呢?
應用的本質就是處理文件的工具。在計算機誕生之初,應用是沒有圖形界面的,都是直接調用應用地址,以打開文件進行處理。進入圖形界面時代之后,蘋果希望用戶改變「在文件管理器找到文件后雙擊打開」的使用習慣,改為「打開應用后再選擇文件」的使用邏輯,認為這樣更加節省心智成本(這一點在 iOS 上曾經被推行到極致,iOS 壓根不提供文件管理器,逼迫開發者和用戶適應)。
郵件應用的界面
這種設計理念的優劣暫且按下不表,但是根據這種理念,應用內就必須有相應的界面,來承擔選擇文件的作用,這便是邊欄的作用。并且由于文件通常是多層級的,僅一欄很難合理地呈現,所以不少應用還要設計專門的一欄,來展示文件列表。例如在郵件應用中,邊欄展示的是郵箱的不同文件夾,中間一欄是郵件列表。
打開 Keynote 時會顯示文件選擇窗口
但如果我們進一步觀察,會發現并非所有的應用都有邊欄,例如蘋果出品的 Keynote 講演,就和 Windows 上的 Word 一樣,都是打開應用后會彈出文件選擇窗口,在應用界面內反倒沒有文件選擇的界面。這里就涉及到文件的歸屬和存放位置問題,我們在這里不做展開。 目前我們只需要明白,邊欄和列表是用來選擇文件的。
除了三欄式布局,另一個 Mac 特色的應用界面元素就是工具欄。工具欄的作用也體現著 macOS 和 Windows 應用設計哲學的區別。
隨著硬件的發展,應用的功能也逐步豐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讓用戶快速的找到某項功能呢?工具欄便應運而生。將用戶常用的功能在工具欄上,并且提供極高的自定義權限,這樣用戶就不用去菜單欄搜索。
訪達的工具欄 | 圖片來源:蘋果
其實類似的思路也在 Windows 應用中運用,Word 中的「開始」欄就是經典案例。原本不同的功能根據它的屬性和使用場景,被分在「格式」、「設計」和「引用」等頁面中,但是為了用戶能快速找到常用的功能,就將它們聚合在「開始」頁中。
當然,由于 Mac 應用將菜單完全放在系統層級的菜單欄中,工具欄就可以獨占應用界面的頂部區域,而不用和「開始」也一樣,和其他菜單擠在一起。
最后,Mac 應用中還會常見到「檢查器」。為了直觀地了解檢查器的作用,各位可以打開 Keynote 講演,檢查器就在界面的右側。
Keynote 右側
應用的核心功能還是處理文件,檢查器的作用就是顯示文件的屬性,并且能便捷地修改文件屬性。以 Keynote 為例,檢查器就分別為「格式」、「動畫效果」和「文稿」。當用戶選擇幻燈片內的元素,檢查器還會根據元素不同,展示更具體的屬性。例如點擊圖片,「格式」下就會顯示「樣式」、「圖像」和「排列」等屬性,來調整圖片的展示效果,陰影效果和位置等屬性;選中文字,則展示文字的字體字號等調整選擇。
簡單來說,檢查器可以讓我們直接地修改文件的內在屬性。在生產力工具中,檢查器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大多數生產力工具(例如 Adobe 系列軟件)的目的,就是便捷地對某類文件進行編輯。而在一些展示類的應用中,檢查器可能只是用來顯示文件屬性(例如訪達),甚至直接干脆取消掉。
在上文講解界面布局時,已經提到 macOS 的文件系統對應用設計的影響。其實文件系統看似簡單,認為不就是文件夾套文件夾嗎?但其實經過云服務時代的洗禮,以及 iOS 的激進改革,有不少新手可能對 macOS 的文件管理系統沒有整體性的認識。
而要理解 macOS 的文件管理系統,就要從 macOS 的前輩——Unix 系統的文件系統聊起。
在 Unix 系統中,所有的文件組成了一個樹狀結構,任何文件/文件夾都有父級文件夾,除了系統的根目錄。這個設計也被帶到了 macOS 中。
Unix 的文件系統 |來源:uc.edu
打開訪達應用的偏好設置 > 邊欄(快捷鍵 ?Command - ,),確認「位置」中的「用戶名 + Macbook Pro」這一選項有勾選上,然后點擊訪達邊欄上的圖標,再點擊「osx」的硬盤圖標,就進入了 macOS 文件系統的根目錄。使用快捷鍵 ?Command - ?Shift -.,就能看到文件夾中的隱藏文件。仔細看會發現,其中不少文件夾的命名,還沿襲了 Unix 根目錄中文件夾的命名。
查看文件系統根目錄
當理解了 macOS 的文件,都與系統的文件樹(File Tree)相關聯時,就能看破不少軟件界面上的障眼法(在 macOS Catalina 之后,出于安全考慮,重要系統文件都被轉移到單獨的文件樹中,與一般文件隔離開來。這一機制有些復雜,這里不做展開,如果有興趣可以閱讀 這篇文章)。
在訪達的側邊欄上,最上方是一列個人收藏,其實都是這些文件夾快捷方式,免去用戶要從文件根目錄找起的麻煩。例如「應用程序文件夾」,就是根目錄下的文件夾(使用快捷鍵 ?Option - ?Command - P 可以在訪達底部顯示選中文件的路徑)。
不僅是這些本地文件,甚至 iCloud 云盤中的文件,都同樣位于系統的文件樹之中。打開「終端」應用,拖動 iCloud 云盤中的文件到終端界面中,就會顯示出文件的真實路徑。可以看到,iCloud 云盤文件其實位于/Users/用戶名/Library/Mobile Documents文件夾之下。
在上文討論 Windows 與 macOS 打開文件的邏輯之分時,曾留下一個疑問:為什么有的應用是直接打開應用,在邊欄選擇文件;而有的應用則是在文件管理器中選擇文件,這兩個設計模式的區別在哪?又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區別呢?
想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理解「資源庫」這個概念。
之前說過,應用的本質是處理文件的工具,而文件又都占據著系統文件樹中的一個位置,這自然就產生一個問題,應用應該如何管理自己要處理的文件。一種方案是「不管理」,就是放任文件在文件樹中的不同位置,通過文件夾來整理文件。例如攝影師需要管理他的照片,就根據拍攝日期不同,把照片文件分門別類地放置進去。
這個方案的好處是心智成本低,適用于所有不同類型的文件。但壞處是找起文件來太麻煩了,如果是按拍攝日期分類,那如何快速找出同一個地點的照片呢?總不能人工把每個文件夾看一遍吧?因此一種補充手段是給文件加標簽,給照片打上地點標簽,就能快速找到。但標簽一多,標簽本身管理起來就非常有挑戰性。另外針對不同類型的文件,文件管理器只能以圖標或文件名的形式展示,可以呈現的信息非常單一。
照片應用 | 圖片來源:蘋果
因此,資源庫作為另一種文件管理的方案被設計出來,它將應用所用到的文件,組合成一個資源庫。以「照片」應用為例,它是典型使用了資源庫的應用。所有照片被導入到「照片」應用之后,就不再以單個文件的形式存在,而是成為資源庫的一部分。導入之后,照片文件就可以刪除以節省空間,「照片」應用的照片不會受到影響。「照片」內的所有照片,存放在「照片圖庫」這個文件中(文件路徑是 /Users/用戶名/Pictures/Photos Library.photoslibrary)。類似的,「音樂」應用內所有的音樂文件,都存放在「Music Library」資源庫中。
資源庫的好處是能配合應用的功能,便捷地管理文件。例如「照片」應用有根據地點、拍攝時間甚至拍攝對象來自動分類圖片。不同應用可以為自己的資源庫,設計專門的展示效果,例如「音樂」應用,就能顯示歌曲的歌詞。
但這一方案的缺點同樣明顯,就是文件管理的靈活性非常差。如果用文件夾來管理文件,想要分享給朋友,直接傳輸文件即可。而到了資源庫這里,首先要看應用支不支持導出某個文件,如果不行只能通過應用內的分享功能。其次一個應用的資源庫,通常只能管理特定類型的文件,例如「照片」應用不能導入音樂文件,反之亦然。
所以即使 macOS 和 iOS 推動資源庫這一概念多年,文件夾為核心的管理方案還是頑強地存活了下來,甚至在 iOS 上,蘋果不得不逐步融入文件夾的概念,先是推出了「文件」應用,后來又為第三方應用提供「File Provider」等功能,算是對用戶習慣的妥協。
照片圖庫內的文件夾結構
最后要說明的是,macOS 同樣繼承了 Unix「一切皆文件」的設計哲學,資源庫本質上仍然是一個文件夾。選中照片圖片點擊右鍵,點擊「顯示包內容」,就能看到資源庫內部的文件夾和文件。
本篇文章我們首先了解 Mac 應用最常見的三欄式布局,知道了工具欄和檢查器的作用。其次了解了 macOS 文件系統的結構,最后通過對資源庫的探討,更近一步理解 Mac 應用的一些設計取向和文件管理方式。
理解這些概念看似簡單,但其實任何 macOS 的使用技巧,都在圍繞這幾個概念做文章。
如果你對它們還有任何疑問,歡迎在評論區中提問。
多Mac用戶在清理磁盤空間時發現,內存占用比例比較大的除了有iCloud云盤、應用程序、影片、音頻、照片等項目之外,還有一個“其他文件”的項目磁盤占用比也非常大,想要清理卻無從下手。那么Mac“其他文件”里存放的是什么文件?我們又該如何清理?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一起接著往下看吧。
Mac的“其他文件”是什么
通常不能被Mac系統識別的文件,以及隨著軟件和網頁生成的緩存文件,這些不能夠被系統識別到的文件就會被一律當“其他文件”處理。再簡單地說,比如你的設計工程文件、音頻工程文件,這些需要特殊軟件才能打開讀取的文件,在蘋果系統眼里,就屬于“其他文件”。
“其他文件”清理方法
方法1:手動清理
這些“其他文件”主要存放在Mac“資源庫”的Cache文件夾里。你的Mac OS在這里保留了應用程序組件、小部件和各種緩存文檔。Mac的這部分文件夾默認情況下是隱藏的:
(1)在頂部菜單中單擊“Finder”>“前往”;
(2)輸入“/資源庫/Caches”的指令,然后點擊“前往”按鈕;
(3)進入后可根據自己情況刪除你不需要的、占據大量內存的文件或者文件夾;
縱然“溯源”式清理手法(如上述方法1),也有可能在手動處理的過程中誤刪自己的文件和系統文件,導致出現各種系統奔潰、軟件奔潰的現象,個人不建議采用且推薦使用以下清理方法。
方法2:智能掃描清理
智能掃描清理需要借助第三方清理軟件,如經過蘋果公司認證的CleanMyMac X。CleanMyMac X是一款非常強大的Mac清理軟件,深受廣大Mac用戶青睞。CleanMyMac X下zai地址:www.cleanmymac.cn,只需輕松一鍵掃描Mac磁盤,就能夠快速識別、整理、分析,大文件,讓你輕松找到要刪除的文件。CleanMyMac X還可以發現不曾使用、長期無使用、損壞、過期的應用軟件并提示清理,可以有效保持 Mac 時刻干凈清爽,非常實用。
以上就是關于Mac其他文件的解析及清理方法,希望這篇內容能夠對更多的Mac用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