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顧昱洲
一位出生于南京的95后少年,年齡雖小,但在國內編程圈,顧昱洲有個響亮的外號——顧神。翻開他的履歷,獲獎簡直像吃飯一樣簡單,他表現最出色的一年是2012年,我隨便列舉幾個這一年獲得的獎項:奪得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NOIP)金牌;參加復旦ACM校賽奪冠;參加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IOI)奪冠;參加國際青年程序設計競賽(VK Cup),力壓世界第一奪冠。這只是他所獲獎項的一部分,每一個都分量十足,其中我最想說一說他VK Cup奪冠的經歷。
2012年,國際青年程序設計競賽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舉辦,競賽歷時4個月,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一萬多名頂尖編程學子參賽,顧昱洲一路披荊斬棘、越戰越勇,一路殺進總決賽。在總決賽現場,只剩下層層淘汰下來的50名高手,其中實力最強的當屬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白俄羅斯選手。決賽中,顧昱洲發揮出色,力挫對手奪冠。其實此前清華就看到了顧昱洲的能力,在他15歲時就提前簽約錄取,但揚名國際賽場后顧昱洲又被美國麻省理工看中,并承諾每年5萬美金獎學金,最終顧昱洲放了清華鴿子,去了麻省理工。
二:陳立杰
同樣是95后,同樣的天賦異稟,年少成名。陳立杰從2009年參加信息學奧賽以來,只用兩年多時間,就成為全國最著名、實力最強的信息學奧賽選手,這里我們也列舉部分他獲得的獎項:2010年,全國青少年信息聯賽浙江賽區一等獎;2011年,亞太地區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2012年,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冬令營(WC2012)全場第1名,成為IOI國家隊候選選手;2013年4月,正式成為信息學奧賽國家隊選手,同年7月為中國奪回時隔5年的金牌。
這只是我列舉的一小部分,如果要列舉陳立杰獲得的全部榮譽,可能要洋洋灑灑寫上一千多字,總之大家知道他很牛就對了,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編程天才。陳立杰也是很早就被清華姚班錄取,畢業后也是赴美國麻省理工讀博,不知道未來會不會回國發展呢?
三:徐寅展
低調謙遜的中國新一代天才編程少年,高中就已經相當有名,高二時,徐寅展在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奪冠,而且拿了滿分,因此他也創造了一項記錄:30年來,首次滿分奪冠的中國選手。這個百分百含金量的獎牌到手,國內很多科技公司向徐寅展拋出橄欖枝,一個暑假僅僅實習就能拿到幾十萬的酬金,但徐寅展拒絕了所有公司的邀請,利用暑假給學弟學妹們提供輔導。
高中沒讀完,徐寅展就被保送清華讀書。2014年,徐寅展滿分奪冠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來全額獎學金錄取通知書,徐寅展就去了美國麻省理工攻讀計算機博士,自此清華新一代計算機“三巨頭”,齊聚美國麻省理工。
最后,小小羅想說些自己的觀點:第一,對于三人出國,我們的第一反應應是祝福。一所世界頂尖學府,對科研人才的吸引力難以想象,我們沒有他們的高度,不能理解這種感情,科研人才總喜歡探究再探究,深入再深入,因此追求更好的大學,實在無可厚非。
第二:國內高校的使命是培養人才,國內高校走出的人才得到世界名校認可,證明使命完成得很好,至于以后回不回來完全是個人選擇,和學校無關。
我親愛的丈夫魏永康,已經于2021年11月9日突發疾病去世,生前他得到很多人的關懷和幫助,在此我們全家都深表感謝!”
2021年11月17日凌晨,在天涯論壇里出現了這樣一則訃告,發帖人叫付碧,她是去世之人魏永康的妻子。
一時間網友們一片嘩然,而大家都對這個消息感到十分驚訝,因為魏永康去世這一年,他才30多歲,正處于年富力強的好時候。
說起來魏永康之所以被大家關注,不僅是因為他英年早逝,還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
魏永康13歲考上大學,他曾經是人人稱贊的“東方神童”,17歲進入中科院,更是被譽為科學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后來魏永康卻成為了一個“傷仲永”式的人物,從神童變回普通人,無法接受這一事實的母親,甚至還指著魏永康的鼻子罵道:“你怎么不去死?!”
那么在魏永康的身上,究竟發生著怎樣的故事?他又是如何“跌落神壇”的呢?
接下來的內容,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魏永康的老家,在湖南華容縣,他曾經是當地的傳奇人物,是當地所有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從一歲3個月開始,魏永康就在母親的教導下,開始拿起筆練習寫字了。
一歲6個月的時候,母親抱著他去工作單位,聽說這么小的孩子會寫字,大家都不相信,結果魏永康趴在桌子上,握著筆一口氣寫下了70多個不同的字。
那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震驚了,因為同齡的孩子才剛學會走路,而魏永康卻已經會提筆寫字了,從那開始,大家都管魏永康叫“神童”。
兩歲多的時候,魏永康已經可以拿著故事書,自己不靠拼音,就能將內容看明白,大家都覺得稀奇,也都相信魏永康長大了,一定會有大出息。
4歲的時候,魏永康自學了全部的小學和初中課程。
8歲的時候,他就進入到縣重點中學讀書了。
13歲那年,當同齡人才剛小學畢業的時候,魏永康已經靠著一堆物理競賽、數學競賽的獲獎證書,以及602分的高考成績,順利被湘潭大學物理系錄取。
17歲那年,同齡人還在讀高中,魏永康就已經大學畢業,以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去北京碩博連讀了,他當時被中科院的高能物理所錄取,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物理學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當時大家都以為,魏永康讀完了博士后,他一定會成為一名很優秀的物理學家,為國家做貢獻,然而任誰也沒有想到,20歲那年,魏永康卻被中科院給勸退了。那么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2003年8月,魏永康拖著行李回到了湖南老家。
當時街坊鄰居看到他回來了,大家都以為他是放暑假回家休息,可是一轉眼開學的日子到了,魏永康卻并未返回學校,而且從魏永康的家里,還經常有責罵聲傳來,后來街坊鄰居通過打聽才知道,這個大家眼中有著光明未來的“天才少年”,竟然被學校給勸退了。
回家后的魏永康,他每天一言不發,除了看書,就是坐在電腦前面打游戲。
母親罵他“你怎么不去死?”魏永康也什么都不說,偶爾他會獨自出門幾天,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不過每一次家里人急得要報警了,他都會突然返回家里。
通過了解,魏永康之所以被勸退,一方面是他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是他跟不上學業課程,甚至就連考試都會忘記參加。
學校評估過魏永康的情況,認為他不適合繼續留校學習,所以才會給他勸退了。
或許有朋友會好奇,魏永康一個13歲就上大學的天才神童,他怎么可能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呢?
當時和魏永康一起生活的同學表示,魏永康是一個連增減衣物都不知道的“傻子”。
大冬天的時候,北京已經下大雪了,他卻穿著一雙拖鞋,穿著一件單衣,就興沖沖地往外跑,人凍得哆哆嗦嗦,也不知道給自己穿一件厚外套。
而在夏天的時候,即使穿多了,身上被熱得一身汗,魏永康也不知道少穿一件衣服,這樣的情況下,和正常人一樣洗澡、洗衣服,他也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因為魏永康總是“臭烘烘”的,一個宿舍的同學實在受不了了,最終搬離了宿舍,只留魏永康一個人在宿舍里。
而魏永康也完全不在乎這些,他的臟衣服和生活垃圾到處亂扔,每天除了一個人窩在宿舍看書,他幾乎哪也不去,甚至他連幾點上課,幾點考試,快畢業了要寫論文都不知道。
所以他這種情況,自然是要被學校勸退了,沒有辦法留在學校讀完碩士,也沒有辦法繼續攻讀博士。
可以看出,魏永康就是一個除了學習之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會的“傻子”,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與魏永康的母親有關。
可以說,是魏永康的母親,親手培養出了自己的“天才兒子”,同時又親手毀掉了自己的“天才兒子”,結果當兒子被她毀掉了,她卻第一個跳出來,表示自己“無法接受”,甚至覺得兒子已經沒有用了,因為覺得兒子給自己丟臉了,巴不得兒子“趕快去死”。
那么魏永康的母親,為何會這么做呢?
魏永康的母親叫曾學梅,她是一個心中有著抱負理想,但是她自己卻無法實現,只能將全部的希望,都放在兒子身上的女人。
曾學梅的老家在湖南邵陽,她原本是一個成績很優秀,盼望著靠學習改變命運的姑娘,然而她成長的那個年代,正好是咱們國家最特殊的那段時期,隨著高考取消,曾學梅的大學夢也隨之破滅了。
當時沒有人知道,究竟國家何時會恢復高考,曾學梅也認為高考無望了,于是她便早早嫁人了,結果沒想到她剛結婚,就收到了國家恢復高考的消息。
因為生活等諸多原因,當時已經有了一份穩定工作的曾學梅,最終放棄了高考,1983年兒子魏永康出生后,她便將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兒子的身上。
曾學梅是一個很喜歡學習的人,雖然她放棄了高考,工作和生活中也存在著很多的瑣事,但曾學梅卻每一天都會讀書學習,有了兒子后,她也是從兒子幾個月大的時候,便開始想要讓兒子對學習產生興趣了。
在魏永康的臥室里,他靠床的一面墻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很多的公式,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他都要認真地看上幾遍。
而這個學習方法,就是母親曾學梅要求他這么做的,所以在母親的教導下,魏永康也是從小就沒有自我,從小就和普通孩子不同。
在魏永康的世界里,除了學習,就只有學習,再也沒有其他的東西。
看到別人夸自己兒子是“神童”,曾學梅必然是最高興的,尤其是她發現,自己兒子真的很聰明,否則誰家孩子能4歲就學完初中全部課程了呢?
看到兒子如此優秀,曾學梅感到自己渾身充滿了力量,她想起了自己曾經的理想和抱負,希望這些理想和抱負,有一天兒子都可以替自己去實現。
8歲那年,魏永康跳級進入到縣重點中學讀書,當時學校離他們家很遠,為了方便兒子讀書,曾學梅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房子,她也因此辭職放棄了工作,開始了她此后12年的陪讀生涯。
兒子就是曾學梅的希望,所以她一心都撲在了兒子身上。
除了學習之外,曾學梅什么事情都不讓兒子做,魏永康的衣食住行,一切都被母親安排得明明白白。
早上起床了,母親給他穿衣服,然后給他洗臉、刷牙,然后給兒子一口一口地喂飯吃。
雖然魏永康很聽母親的話,但他也曾是一個小孩子,他也曾渴望出去玩一玩,渴望交朋友,但這些在曾學梅看來,都是浪費時間。
她不允許兒子和外人接觸,也不允許兒子除了學習之外,做其它任何事情。
就這樣,魏永康因為母親的原因,他與全世界都格格不入,他變成了一個“孤立”的人,沒有朋友,除了學習,他也什么都不會做,什么都不懂。
1996年,13歲的魏永康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曾學梅也跟著兒子去了大學,她以“兒子年齡太小,需要人照顧”為理由,最終向學校申請了一間宿舍,仍然24小時的陪伴在兒子身邊,讓魏永康除了學習,別的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做。
一直到2000年,魏永康考上了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當時曾學梅接受媒體采訪,她也成為了一個風云人物,大家都讓她傳授教育經驗,曾學梅也化身教育專家,面對著媒體的鏡頭夸夸其談。
當時她想著和兒子一起去北京,想要繼續去中科院陪讀。
但魏永康卻拒絕了,他已經17歲了,他長大了,他希望可以一個人去北京,他也想要在讀書的時候,過一下普通學生的日子,交幾個談得來的朋友。
曾學梅想了想,她覺得兒子長大了,以后工作了,的確是要和人接觸,于是她同意了,結果沒想到獨自去北京上大學的魏永康卻“失控”了。
他被學校勸退,沮喪地回到家里,等到的卻并不是母親的安慰,而是曾學梅感到“夢碎”后,氣急敗壞地指著兒子怒罵:“你怎么這么不爭氣?你怎么不去死?”
自從兒子被勸退后,在曾學梅看來,兒子沒救了。
她覺得自己努力了這么多年,眼看著兒子就要當上科學家了,結果卻突然“泯為普通人”,這是她難以接受的。
不過曾學梅卻并不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她覺得都是兒子不對,她覺得是兒子不爭氣。
一直到魏永康曾經的小學老師張錦平,得知了他被學校勸退的事情,找到了曾學梅去進行勸說,曾學梅這才幡然醒悟,明白是自己害慘了兒子,不過后悔也沒有用了。
當時張錦平在湖南長沙工作,她看到魏永康從神童變得普通人都不如,她是非常心疼,于是她講魏永康帶去了長沙,一點一點教會了魏永康如何料理自己的生活,如何與他人打交道。
時間一天天過去,魏永康很聰明,他很快就從每天除了吃飯、睡覺、讀書,什么都不懂的“傻子”,變成了一個會幫著張錦平去市場買菜,看到人會打招呼的正常人。
后來在張錦平的勸解下,魏永康也打開了心結,不再怨恨自己的母親,曾學梅也終于來到了長沙,看望自己的兒子。
曾學梅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兒子變得越來越開朗,曾經那個連吃飯都靠她喂的兒子,如今已經可以自己做飯,燒出一桌子好飯好菜了。
2005年,魏永康受到一家研究所邀請,獨自去了上海工作。
這一年他22歲,在上海期間,他還認識了一個叫付碧的女孩,后來這個女孩成為了他的妻子,夫妻倆一起去了深圳工作。
2009年,仍然惦記著當一個“物理科學家”的魏永康,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不過大學畢業后,他卻并未從事物理研究方面的工作,而是進入到互聯網領域,成為了一名“碼農”。
之后魏永康有了孩子,他也成為了一個普通上班族,大家對他的關注減少了,網上也不再有什么關于他的消息。
雖然和兒子和解了,但或許是因為兒子沒有替她實現夢想,曾學梅的心里,總是有著一道過不去的坎。
她生活在老家,平日里出門,最怕的事情,就是突然會遇到熟人。
她總是害怕對方詢問她“魏永康最近在忙些什么?”她覺得兒子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打工族,她覺得沒臉往外說。
魏永康有了孩子后,不知悔改的曾學梅,曾經提出她來負責孫子、孫女的學習問題,但是魏永康不同意,兒媳婦付碧也不同意。
畢竟魏永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們怎么可能讓自己的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呢?
付碧告訴曾學梅,她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這是曾學梅無法接受的,她仍然覺得,想要培養一個又出現的孩子就要趁早,怎么能將時間,浪費在玩樂上面呢?
看到曾學梅仍然抱著這樣的理念,后來魏永康一家和母親的來往,也越來越少了。
一直到2021年,大家得知魏永康去世的消息,關于他的故事,才再次被人們提及。
通過了解,魏永康是在出差途中,因為加班趕項目,最終突發疾病去世的,這一年他只有38歲,留下了妻子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
回顧魏永康這一生,很多網友在感嘆之余,都會提到兩個字“悲哀”,那么朋友們,您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留言,說說您的看法!
國歷史上的神童很多,他們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璀璨奪目。
古有12歲就成為宰相的甘羅,小小年紀出使趙國,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口吐蓮花,兵不血刃地為秦國取得十幾座城池。還有一代梟雄曹操的兒子曹沖,自幼“若成人之智”, 天賦異稟,聰明仁愛,讓“曹沖稱象”的故事千古流傳。更有北宋時期的方仲永,5歲時無師自通,下筆成文。“指物作詩”,一度被百姓稱作“神童作家”,甚至驚動了大名鼎鼎的王安石慕名到訪。
(甘羅)
今有被公認為全國“第一神童”,13歲就被中國技大破格錄取的寧鉑,以及滾著鐵環進入大學校園的11歲“神童” 謝彥波等等。
但這些神童的結局大都令人唏噓不已,要么天妒英才,早夭病逝,要么迅速凋落,淪為凡人。
曹沖在年僅13歲時就撒手人寰;甘羅在一夜成名后,也是再無消息;方仲永的跌落神壇,成就了王安石的千古名篇《傷仲永》;寧鉑最終選擇出家為僧,終生與青燈古佛為伴;謝彥波則一度留學美國。最終連博士學位也沒拿到,只能回國教書。
出生于1995年的張炘煬,又是一個“神童”。
小時候的張炘煬異常聰慧,兩歲半的時候,就能在3個月的時間里,認識了1000多個漢字,5歲上小學一年級,一個月后轉為二年級,又在一個月后升入三年級,其后用5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三年級的所有課程,直接跳過四年級,在6歲時升入了五年級,五年級的學習同樣只花了兩個月。一年后,張炘煬進入初中學習。
在安靜地完成了兩年的初中學習生活后,張炘煬直接來到了盤山縣高中讀高三。
2005年,10歲的張炘煬高中畢業參加高考,因沒有身份證,只得靠著派出所開具的一張臨時戶籍證明,才完成了高考的報名程序。
高考結束后,張炘煬以總分505的成績了考取天津工程師范學院,破紀錄地成為了國內最小的大學生,成為當年高考的最大新聞。
(張炘煬舊照)
張炘煬的奇跡還在延續,2008年,13歲的張炘煬通過了北京工業大學的復試,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2011年,16歲的張炘煬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專業錄取,成為了國內年齡最小的博士生。他學習生涯中的每一個臺階,都在刷新著記錄。
這樣的經歷,在別人眼里,無疑就是個無法復制的奇跡。因此,人們都把張炘煬當作“傳奇”,說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才”。
但這些經歷在張炘煬自己眼里,反倒顯得云淡風輕。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這都是我努力拼搏的結果,跟天才沒有任何關系。唯一遺憾的是,沒能在高中階段辛苦一場。”
隨著年齡的增長,其他同齡人的問題,同樣出現在了張炘煬的身上。
由于張炘煬太小,在升入大學后,父親張會祥幾乎用盡了自己所有的時間來陪同和監管。尤其是在張炘煬讀碩士期間,13歲的他沉迷電腦游戲而不能自拔。在父子間的一次劇烈沖突后,傷心的父親在一氣之下深夜離開了北京,步行50多公里回到了廊坊。父親希望用這種殘酷的方式懲罰自己,也懲罰張炘煬,希望他回頭是岸。
但張炘煬顯然沒能明白父親的苦心,他仍然將所有時間都浪費在了網絡游戲上,面臨著掛科和碩士無法畢業的情況。
好在及時回頭的張炘煬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在父親夜以繼日的陪同下開始了惡補,一切似乎又重回正軌。
但就在臨近碩士畢業時,張炘煬又向父母提出要求,希望他們在北京為自己全款購買住房,否則他就不會參加碩士論文答辯,也不會參加博士的考試。
(張炘煬舊照)
張炘煬的這一舉動,隨即引發輿論關注。大家紛紛解讀為,這是張炘煬在逼自己的父母。要知道,父親只是一個靠薪水吃飯的普通公務員,這點收入要在北京購房,無異于癡人說夢。被逼無奈的張會祥,只好在離兒子文論答辯的最后一天,在北京租下了一套住房,哄騙張炘煬是買來的。
就這樣,張炘煬好歹通過了碩士的論文答辯,順利地拿到了碩士學位。
之后,張炘煬也順利的考上了博士生,就讀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距現在已過去了將近8年。
這期間,據說張炘煬和父母都不希望被媒體太過關注,很少有他的消息傳出。也不知道張炘煬是否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或者已經又在別的領域續寫輝煌。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希望這個“神童”能一切如意,能將自己的天賦持續下去,兌現當初“我要成為王者”的豪言壯語。在自己研究的專業上,為國家和民族作出應有的貢獻,不要浪費了自己的天賦,更不要重蹈王思涵、張滿意或者寧鉑等人的覆轍。
(參考資料:《十六歲博士張炘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