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擇一臺適合自己需求的電腦是至關重要的決定。對于許多朋友來說,糾結于選擇MacBook還是Windows電腦是一個常見的困惑。本篇文章將從多個角度分析MacBook的優勢,并提供一些選電腦的建議。


    Macbook的優勢

    1.頁面設計和續航能力

    Mac OS以其簡潔、直觀和優美的用戶界面著稱。對于喜歡簡潔設計的用戶來說,是很好的選擇。其次,Apple 芯片具有出色能效,續航力比較持久,適合長時間外出工作或旅行使用。

    2.顯示屏色彩準確性和視覺效果

    Mac優勢: MacBook配備了高質量的顯示屏,提供出色的色彩準確性和視覺效果,新款的MacBook Air視網膜顯示屏支持10億色彩,適合進行設計工作和圖形處理,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展現作品的細節和質感。

    3.系統穩定性和安全性

    macOS系統通常被認為比Windows系統更穩定,同時蘋果公司提供持續的系統更新和安全補丁,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如果你注重系統穩定性和數據安全,選擇Mac可以讓你更加放心地進行工作和學習。

    4.生態系統優勢和互通性

    Mac與其他蘋果設備之間具有良好的互通性,可實現無縫的數據同步和共享,提升工作和生活效率。 如果你已經在使用其他蘋果設備,選擇MacBook會帶來更加順暢的生態系統體驗。

    5.兼容各種常用app

    雖說Mac兼容性總體上不如Windows,但常用的app是能跑的,且對于某些功能的限制,也有相應的軟件可以支持。

    例如在Windows上,右鍵菜單很豐富,可以完成很多操作,Mac相比簡潔很多,但這可以使用Mac右鍵菜單工具——赤友右鍵超人,增加其功能。安裝這款工具后,就能在Mac上通過右鍵完成新建文件、刪除文件、剪切粘貼文件、卸載程序、壓縮加密、清理重復文件等。

    通過這些工具,也可以完成部分只存在于Windows上的便捷操作。

    赤友右鍵超人-新建文件

    如何選擇MacBook?

    選擇Mac主要取決于個人的需求和使用場景,本篇文章主要從學生、設計工作者、程序員和一般辦公人員的角度出發,為這幾個常見的群體提供一些建議:

    1.學生

    • 預算考慮:學生群體通常預算有限,因此可以考慮選擇入門級的MacBook Air。它輕便易攜,性能足夠應對日常學習需求,如上網課、完成作業和簡單的編程任務。
    • 存儲容量:學生可能需要存儲大量的學習資料和文件,因此建議在預算之內,選擇比較高的存儲容量。
    • 便攜性:學生經常需要攜帶電腦在校園內移動,因此選擇一款輕便的MacBook Air或MacBook Pro 13英寸版會更加方便。

    注:如果專業或者學校要求需要下載一些比較特殊的軟件,那么從軟件兼容性考慮,就要提前了解Mac是否兼容這些軟件。

    2.設計工作者

    對于設計工作者來說,Mac的出色性能和色彩準確性是其重要優勢。在選擇時,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 性能要求:設計工作通常需要處理大量的圖像和視頻文件,因此建議選擇性能更強的MacBook Pro。它搭載更強大的處理器和顯卡,能夠更快地渲染和處理設計文件。
    • 顯示屏:對于設計工作來說,色彩準確性和高分辨率的顯示屏至關重要。MacBook Pro的顯示屏能夠提供出色的視覺體驗,有助于設計師更準確地呈現作品。
    • 存儲容量:設計文件通常占用較大的存儲空間,因此建議選擇更大的存儲容量,以確保有足夠的空間存儲項目文件和備份數據。
    • 移動性: 考慮是否需要經常外出工作,選擇一款輕薄便攜的可能更加便利。

    3.程序員

    對于程序員而言,MacBook的穩定性和高效性能是其重要特點。在選擇時,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 系統穩定性和開發環境: 程序員通常需要穩定的操作系統和適合開發的環境,MacBook在這方面有一定優勢。
    • 處理器和內存:程序員通常需要運行多個應用程序和開發工具,因此建議選擇搭載較新處理器和足夠內存的Mac。這將有助于確保編程任務的流暢運行和快速編譯。
    • 便攜性:程序員經常需要攜帶電腦進行遠程工作或參加會議,因此選擇一款輕便的會更加方便。

    4.一般辦公人員

    對于一般辦公人員來說,MacBook的易用性和穩定性能夠滿足日常辦公需求。在選擇時,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 易用性:MacBook的操作系統直觀易用,對于不熟悉電腦的辦公人員來說,上手起來相對容易。此外,豐富的辦公軟件和云服務也能夠提高辦公效率。
    • 電池續航:一般辦公人員可能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進行文檔編輯、郵件處理和會議等任務,因此選擇一款電池續航能力強的MacBook非常重要。這將確保在外出或沒有電源的情況下,能夠持續使用電腦完成工作。
    • 價格考慮:對于一般辦公人員來說,預算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因此,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預算選擇合適的MacBook型號和配置。
    • 系統穩定性: Mac重視系統穩定性和安全性,對于會在電腦里存儲很多數據的人來說,是很好的選擇。


    小結

    無論你選擇MacBook還是Windows電腦,關鍵在于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具,提升工作和學習效率。選擇適合自己的MacBook需要綜合考慮個人需求、預算和使用場景等多個因素。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明智的選擇。

    輯用蘋果好還是用Windows好?

    剪輯用蘋果好還是用Windows好?這個我還是挺有話語權的,因為我有兩臺電腦,裝的是雙系統,還有一個蘋果的筆記本。先說結論,蘋果的性價比很低,2萬只能買個入門,但要是2萬買個Windows的筆記本或者臺式機幾乎能買到頂配。

    但您說我就想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就想用蘋果,那得看自己有沒有這個實力,想裝也是得付出代價的。所以我這個建議是,預算要是沒有2萬就別想著買蘋果了,因為剪輯也屬于是重度生產,配置這一塊不能低。

    我就以蘋果的筆記本為例,要想剪片子就不能買Pro以下的機型,因為air的定位是輕度辦公,Pro的定位才是生產力。比如MacBook Air,我以前也用過,剪片子只能說一般,體驗感挺拉垮的。但要是用Pro,內存怎么著也得16G,空間怎么著也得1T。長時間剪片子,14英寸的又太小,怎么著也得上個16英寸的。

    這幾筆賬算下來,我看了一下官網的電腦,這得21000,這個預算買個臺式機或者筆記本都能買到頂配了。而且蘋果家產品同性能比其他的產品要貴一半多,硬盤的價格甚至比黃金還貴,除非買二手的電腦,預算也不能低于15000。

    如果您要買丐版的低配的蘋果電腦,我覺得也沒必要,整個8G內存,512G的硬盤,這個配置說實話真挺卡的,而且這個配置用不了多久就該滿了。關鍵是買蘋果電腦還沒法打游戲,因為蘋果電腦的定位是生產力工具。

    總上所述,有買丐版蘋果的電腦的預算去買個Windows的筆記本或臺式機,用著也比蘋果的舒服的多。要是想舒舒服服的剪片子,就不要去用低配的蘋果電腦。還有就是操作習慣的問題,如果用慣了Windows,再去用蘋果電腦是有幾個月過渡的時間?蘋果電腦的快捷鍵和系統邏輯跟Windows完全不一樣,比如Windows的CTRL在這個位置,蘋果的CTRL在這個位置,而且它不叫CTRL,叫command,它的任務欄在上面,下邊是個程序塢。

    這些東西在我剛用蘋果的時候就感覺它們的設計很反人類,想要改變操作習慣還是需要過度的時間。

    我為什么還愛用蘋果的電腦?因為這些優點是Windows也是比不了的,因為它的系統流暢度很好,而且有很多的軟件只有蘋果獨占,它針對軟件會進行優化。比如這臺電腦的性能相當于3080ti,但是蘋果公司會給PR去做優化,然后軟件就可以發揮出4090的性能。

    別杠,我只是舉個例子,至于性能提升了多少我也不知道,我也沒有專門的去測試過,反正用著舒服就完了。

    經常用Windows的朋友們都知道PR是不是經常崩潰?剛才也說了,它會針對軟件進行優化,我就用了半年,崩潰次數連5次都不到,即使是它崩了也會在崩潰之前給保留一版。哪怕是低配的臺式機裝的是黑蘋果,崩潰率也是真的很低。

    其次就是續航能力也是真的牛,我在外頭待一天,輕度剪輯不帶充電器也絲毫不慌,不管什么時候都穩定發揮,小毛病還特別少。當然我也用過其他很棒的電腦,但是安全感只有蘋果能給我。

    總的來說還是老老實實的折騰自己的技術,后期等有能力了再去買奢侈品。

    MacBook各個版本如何選擇#

    文章打算從當前 Mac 產品線的實際情況出發,梳理當前 Mac 產品的實際情況,結合「預算」和「需求」,希望能夠幫助一個想買 Mac 的普通人做出最適合你自己的選擇。

    性能與可移動性:Mac 四分法

    再考慮購買具體的 Mac 型號之前,我們或許可以先想想自己的需求是怎樣的。一方面,從性能的角度考慮,我們是否需要電腦有十分強悍的性能?強悍的性能意味著可以使用更短的時間完成更加復雜的任務,但同時一般也意味著要在設備的外觀、重量等方面作出妥協。另一方面,我們是否需要帶著電腦到處走?這對應著當今世界計算機的兩種常見形態:臺式機和筆記本 —— 前者更加適合辦公室、家庭等固定場景;后者則方便人們隨時隨地開始工作,無論是在家中、咖啡館里還是飛機火車上。

    「消費級」的「臺式機」:iMac 和 Mac mini

    首先,我們來聊聊如今 Mac 產品線中屬于第一象限 —— 「消費級」的「臺式機」?!赶M級」意味著這些 Mac 更適合普通消費者:它們在性能上比不上「大哥」們,盡管在處理日常事務的時候十分高速快捷(例如收發郵件、上網瀏覽、影音娛樂),但是在面對一些專業軟件時可能會稍顯「力不從心」?!概_式機」則意味著它們的可移動性相對較弱,更適合在辦公室等固定的場景使用,如果要天天帶著出門,可能會稍顯怪異。

    在如今的 Mac 產品線中,「普通消費者」定位的「臺式電腦」有兩款:iMac 和 Mac mini。

    iMac

    24 英寸 iMac 的外觀給人的印象可謂是十分深刻,可以說是當下 Mac 產品線中顏色最具個性的產品了,不僅有 7 種顏色可選,還搭配了相同色系的妙控鼠標、妙控鍵盤、編織電源線纜等等配件,放在書桌上看起來應該相當賞心悅目??梢哉f,目前的 Mac 產品線中沒有其他任何一款是能夠在視覺上給人以如此強勁的沖擊力的。多彩的 iMac 不知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復興」了 iMac G3 時代的色彩——Apple 很想讓 iMac 成為家庭辦公室的「主角」,在展示 iMac 的時候也絲毫不掩飾 iMac 在家庭辦公室中的明亮色彩。

    iMac 配備了一塊 24 英寸的 4.5K Retina 屏幕,最高亮度 500nit,顯示清晰銳利、色彩也是賞心悅目;此外也配置了六揚聲器系統,剛推出時 Apple 提到是「Mac 有史以來最好的揚聲器系統」,支持空間音頻,帶來逼真的視聽體驗。iMac 也是第一款配備了 1080p 攝像頭的 Mac 電腦,加上 Apple 芯片的圖像處理器,也可以帶來更好的視頻通話體驗。iMac 基礎款配備 8GB 內存、256GB 固態硬盤,采用的是「青春版」的 M3 芯片(8 核 CPU+8 核 GPU),并且這個基礎款只有 4 種顏色、配備的是沒有觸控 ID 的妙控鍵盤,默認也沒有以太網接口,甚至顏色也不全,10499 元起售。

    如果你想要更好一點的 M3 芯片(8 核 CPU + 10 核 GPU),或者想要黃色、橙色或者紫色的 iMac,那么價格就會來到至少 12499 元(8GB 內存 + 256GB 固態硬盤);但與此同時,標配 4 個 USB-C 接口(其中 2 個是雷靂/USB4 接口)、配備觸控 ID 的妙控鍵盤,以及千兆以太網口(網口在電源適配器上)。

    iMac 目前價格最低的三款 SKU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官網翻新商店在售的還有配備 M1 芯片的 24 英寸 iMac,基本覆蓋了各種顏色和配置。如果只是希望在家里增添一抹亮色,而不太在意 CPU 性能,或許還值得考慮。以下配置和價格,可供參考:

    對比|翻新 M1 iMac 和 M3 iMac 的價格

    內存與硬盤配置

    翻新 M1 iMac (8cCPU + 8cGPU)

    M3 iMac (8cCPU + 10cGPU)

    8G / 256G

    ¥ 9769

    ¥ 12499

    16G / 256G

    ¥ 11049

    ¥ 13999

    16G / 512G

    ¥ 12319

    ¥ 15499

    總之,iMac 十分適合家用電腦這一場景 —— 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家庭用戶擺脫復雜的外部設備設置,只需要一根電源線就可以用了。至于配置選擇的問題,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個人認為 8 核 GPU M3 芯片的版本其實已經可以應付絕大部分普通消費者使用電腦的場景,從文檔撰寫、收發郵件到影音娛樂、輕度游戲 —— 如果你需要使用有線網絡,可以考慮花 200 塊錢升級一個以太網口。

    iMac 的以太網接口附帶在電源適配器上

    Mac mini

    Mac mini 剛推出的時候可謂是「技驚四座」:在如此小的空間中藏下了整個電腦所需要的零件,并且能夠提供相當強勁的性能。不過,這么多年過去,Mac mini 的設計方式并沒有任何改變,一套模具用 10 年已經不是夢(上次 Mac mini 的模具更新是 2014 年)。Mac mini 主打「外設自配」(Bring your own device, BYOD) —— 豐富的外設擴展接口讓用戶可以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現有的設備資源,低廉的價格則是體驗 Mac 成本最低的方式。這可能也是為什么 Mac mini 成為了很多人的第一臺 Mac。

    Mac mini 能夠提供 2 個雷靂/USB4 接口、2 個 USB 3 的 USB-A 接口、1 個千兆以太網口、1 個 HDMI 接口,以及 1 個 3.5mm 的音頻接口,可以滿足多種設備的外接需求,還有一個可以「聽個響」的揚聲器(但沒有內置麥克風)。目前,Mac mini 的起售配置為 M2(8 核 CPU + 10 核 GPU)芯片、8GB 內存、256GB 硬盤,售價為 4499 元。

    不過,有趣的是,Apple 給采用 M2 系列芯片的 Mac mini 還加了 M2 Pro 芯片作為配置選項。相比 M2,M2 Pro 有 6 個性能核心(M2 是 4 個)、最高可以選配到 32GB 的內存(M2 是 24GB),最多有 19 個 GPU 核心(M2 是 10 個)。配備 M2 Pro 芯片的 Mac mini 自然可獲得更強的性能,并且還多出了 2 個雷靂接口。配備 M2 Pro 芯片的 Mac mini 起售價為 9999 元,搭配 16GB 內存和 512GB 硬盤,這個價格跨度盡管綜合了芯片、內存和硬盤容量,但仍然是有點讓人吃不消。

    如果「配平」內存和硬盤容量配置,給 M2 后面加一個 Pro,要花 2500 元

    其實,考慮到 Mac mini 本身作為面向「普通消費者」的臺式電腦產品的定位,M2 Pro 芯片加入 Mac mini 其實模糊了「普通消費者」和「專業人士」之間的邊界,在我個人來看,更像是 Apple 的一次「試水」之作。一方面,Apple 芯片優秀的能耗表現可以讓 Apple 在緊湊機身中置入性能更好的芯片,無需擔心散熱對芯片實際性能表現的影響;另一方面,或許也機械地填補了 Mac 臺式電腦出現的價格區間空白,在相對廉價的 Mac mini 和相對高價的 Mac Studio 之間占領新的價格陣地。不過,無論原因如何,這款 Mac mini 都給我一種「不倫不類」的陌生感。

    因此,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考慮,M2 Pro 實屬不必。如果你此前從未用過 Mac,Mac mini 可能是入門成本最低的選擇;考慮到所有的 Mac mini 機型都不附帶鍵盤、鼠標等輸入設備,如果你已經有一套顯示器、鼠標、鍵盤等外設,那么 Mac mini 也可以讓你迅速開始工作。Mac mini 更適合對電腦有一定的理解、需要連接多種外部設備的人;它無法做到像 iMac 一樣開箱即用,但卻可以無縫融入你現有的外設中。

    目前,翻新商店也已經上架配備 M2 的 Mac mini,8GB 內存、256GB 硬盤的售價為 3819 元;配備 M2 Pro 芯片的翻新 Mac mini 售價則為 8499 元。同樣有趣的是,翻新商店還有 Intel 版本的 Mac mini 可供選擇 —— 這算得上是 Apple 官網上最后的 Intel Mac 了(Intel 版本的 Mac mini 還可以自行升級內存)。

    配備 3.6GHz 四核 Intel Core i5 的 Mac mini(最初發布于 2018 年 10 月)

    總結一下,iMac 和 Mac mini 作為消費級的臺式電腦產品,可以說是為不同人群提供了比較多樣的臺式電腦選擇。iMac 更加適合成為「家里的第一臺電腦」,它能夠幫助人們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時,其裝飾屬性亦不可忽略;Mac mini 則相對來說更為靈活,可以連接更多外部設備、可以被放置在家中或者辦公室的更多位置,并可選配 M2 Pro 芯片來做一些專業級別的工作。

    「專業級」的「臺式機」: Mac Studio 和 Mac Pro

    專業用戶常常需要使用計算機完成更復雜的事情,例如編寫大型的代碼項目、完成多個圖像的渲染、或者進行 4K 乃至 8K 的視頻剪輯 —— 一般來說總是有一個特定的場景需要非常高的性能。這時候就不得不需要更強的硬件配置、更多的擴展性,以及看起來相對更加不同的形態才能實現如此高的性能。臺式機仍然意味著可移動性低,更適合在辦公室和工作室這樣的固定空間中使用。

    在 Mac 產品線中,「專業級」的「臺式機」是 Mac Studio 和 Mac Pro。

    Mac Studio

    Mac Studio 可以說「起源于」Mac mini,它和 Mac mini 的占地面積相同,但配備了更好的散熱,因此體積更大、也能夠壓得住更加強大的 Apple 芯片。Mac Studio 可配備 12 核 CPU、最高 38 核 GPU 的 M2 Max,內存最高 96GB;也可以選擇配置由 2 顆 M2 Max 通過 Ultra Fusion 技術連接而成的 M2 Ultra,上面所有的參數都翻倍。M2 Max 和 M2 Ultra 是當前 Apple M2 系列芯片所能提供的最高級別的性能,它們在 Mac Studio 經過重新設計的散熱系統下可以獲得最大程度的釋放,以支持專業級應用程序、大型游戲等的運行。

    Mac Studio 也以緊湊的機身提供了較多的 I/O,機身前方提供 2 個 USB-C 端口(配備 M2 Ultra 的機型支持雷靂 4)及一個 SDXC 卡槽,背面則提供 4 個雷靂 4 端口、1 個萬兆網口、兩個 USB-A 端口、一個 HDMI 端口,以及 1 個 3.5mm 耳機插孔。不過,作為一臺「專業級」機器,Mac Studio 無法進行內置內存或硬盤的升級、不支持外接 eGPU,這必然會影響到一部分專業工作流。

    在外接顯示器支持方面,M2 Ultra 機型可以支持外接多達 8 臺 4K@60Hz 顯示器、M2 Max 機型則支持外接多達 5 臺顯示器(4臺 6K@60Hz + 1 臺 4K@60Hz)。Mac Studio 的起售配置,配備 12 核 CPU、30 核 GPU 的 M2 Max 機型,有 32GB 內存和 512GB 硬盤,售價為 16499 元;M2 Ultra 機型的參數均是 M2 Max 機型的兩倍,起售價則是 32999 元。

    Mac Pro

    目前的 Mac Pro 則是傳承了 2019 年的「刨絲器」機箱設計,可以方便添加更多 PCI Express 卡以支持更多計算機外圍設備,比如高性能硬盤。與 Mac Studio 不同的是,Mac Pro 可以通過內部的 2 個 SATA 端口和 7 個 PCIe 插槽(其中六個是第四代 PCIe)來擴展音視頻 I/O(當然了,暫時還是不可以外接顯卡的)、網絡設備,或者是存儲設備等等。

    Mac Pro 默認配備的 M2 Ultra 芯片是 Mac 電腦目前最為強勁的 CPU,并有塔式和機架式兩種形態可以選擇,以適應不同的場景。我們無法否認這是一臺很快的電腦;但它目前尚無法使用 PCIe 顯卡、無法升級內置的統一內存,實際上更像是一個擴大版的 Mac Studio,但比 Mac Studio 要貴上 20000 多元。Mac Pro 默認配置 M2 Ultra 芯片(24 核 CPU、60 核 GPU,64GB 內存、1TB 硬盤),起售價格為 55999 元。

    Mac Studio 和 Mac Pro 作為面向「專業人士」的產品,普通的消費者似乎沒有特別考慮的必要。如果你的工作需要更大的內存(M2、M3 均僅支持最大 24GB 的內存)、更強的 CPU 多核性能(在單核性能方面,這些芯片的差距不大)和 GPU 性能(與核心數直接相關),性能相對更高的 Mac Studio 和 Mac Pro 才值得納入考慮。

    「消費級」的「筆記本」: MacBook Air

    如果說上面臺式機 Mac 產品線還相對比較清晰的話,那當下的 MacBook 產品線就頗有些「魚龍混雜」的意味了。「消費級」作為無需過剩性能的代名詞,搭配高可移動性的「筆記本」計算機形態,就構成了 MacBook Air 這款 Mac 產品。作為,MacBook 產品線當之無愧的「消費級」產品,目前在官網正價銷售的有 M1、M2 兩種芯片、三種屏幕尺寸的機型,起售價格覆蓋 7999 到 10499。MacBook Air 主打輕薄,全系列都采用無風扇設計最小化噪音,順便也杜絕了主板積累灰塵的可能性。在這篇文章里,將分開討論 M1 和 M2 芯片的 MacBook Air。

    配備 M1 芯片的 13 英寸 MacBook Air

    最初推出于 2020 年 11 月,配備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實際上已經是 3 年前的產品,是目前 MacBook 產品線唯一采用楔形設計語言的產品了。從一開始,它就是 MacBook 產品線中最廉價的產品,時至今日也不例外,在一些渠道商(例如拼多多),M1 MacBook Air(8G 內存 + 256G 硬盤)的價格已經不到 5000 元。此外,即使在 2024 年,M1 芯片的性能也是符合 MacBook Air 的定位的。在重量方面,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是 1.29kg,Air 得還算「名副其實」。

    然而,目前在官網只能選擇 8 核 CPU、7 核 GPU 版本的 M1 芯片,不像之前剛推出的時候還能選到滿血版(除了翻新商店暫時還可以選購到)。此外,由于 M1 芯片的限制,內存最多只能選到 16G。

    本來我以為當 Apple 推出 M3 芯片的 MacBook Pro 時,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就會順勢下架;但沒想到他們仍然保留了這款產品的正價銷售(起售價 ¥7999,8G 內存+256G 硬盤容量的配置,時至今日只能說是勉強夠用)。要知道,而且現在這款 MacBook Air 也已經是官網唯一還在銷售的 M1 芯片的產品了?;蛟S它的生命周期,正待 M3 MacBook Air 來終結。

    配備 M2 芯片的 MacBook Air

    配備 M2 芯片的 MacBook Air 是在 2022 年推出的;大半年后,Apple 又推出了 15 英寸的 MacBook Air。兩者在硬件配置上是幾乎相同的:相同的 M2 芯片(13 英寸的起售配置其實是「青春版」,只有 8 個 GPU 核心)、相同的劉海屏幕設計、相同的無風扇、相同的 1080p 高清攝像頭、相同的兩個 USB-C 接口,相同的最長 18 小時電池續航(不是說 Air 的續航不能打,但這個 18 小時看看就行),唯一不同的是 15 英寸 MacBook Air 有六揚聲器單元。所以我覺得 Apple 在發布 15 英寸 MacBook Air 的時候采用的動效可以說是一點沒錯:就是拖動角落放大一點而已。

    對比|13 英寸和 15 英寸 MacBook Air


    13 英寸 MacBook Air

    15 英寸 MacBook Air

    厚度

    1.13 厘米

    1.15 厘米

    大小

    30.41 x 21.50 平方厘米

    34.04 x 23.76 平方厘米

    重量

    1.24 千克

    1.51 千克

    屏幕分辨率

    2560 x 1664 像素

    2880 x 1864 像素

    M2 MacBook Air 在設計上拋棄了過去幾年 Apple 所常用的楔形設計語言,轉而向 2021 年推出的 14 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靠近,機器前后的厚度保持一致。但其實,無論是 13 英寸還是 15 英寸 M2 MacBook Air,厚度都比此前 13 英寸 MacBook Air 的最厚處(1.61cm)要薄上不少。因此,可能整機看起來會比較「憨厚」,沒有楔形設計顯得干練,但實際上還是十分輕薄的。

    M2 MacBook Air 也終于把內存最大限制提高到了 24GB,可以說在運行一些需要更大內存的 app(比如視頻剪輯)時會相對更加得心應手一些。此外,隨著新設計而來的全高功能鍵、1080p 攝像頭,以及更長的續航,都是 MacBook Air 的優秀之處。

    不過,基礎版的 M 系列處理器一直都有 I/O 較為受限的問題,體現在接口較少、擴展能力也較弱。M2 MacBook Air 僅有 2 個雷靂 / USB4 接口,盡管充電可以使用 MagSafe 3 來完成,但畢竟是多一根線纜,出差的時候攜帶未必方便;而如果使用一個 USB-C 接口充電,就僅僅剩下 1 個接口可以用來接其他設備了。另外,MacBook Air 僅支持外接 1 臺顯示器,分辨率最高為 6K;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外接 2 臺顯示器用來辦公,目前的 MacBook Air 無法滿足。這個問題估計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因為最新的 M3 處理器也無法支持外接超過 1 臺顯示器。

    最后還要提一下的是,MacBook Air 的無風扇設計意味著當負載持續,性能下降是無可避免的。在日常簡單工作的狀態下,MacBook Air 的性能無需擔心,運行速度不會出現任何問題;但如果負載持續,例如在玩一些大型游戲、導出分辨率很高的視頻、編譯大型項目等,MacBook Air 很可能會因為過熱而降頻。個人體驗上,在 15 英寸 MacBook Air 上進行日常首發郵件、寫文字、處理電子表格,甚至是輕度修圖等操作,是感受不到任何區別;如果玩一些游戲(例如通過 PlayCover 運行《崩壞:星穹鐵道》時),時間一長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幀數下降。

    Dave2D 對 MacBook Air 的 Cinebench R23 壓力測試

    從定位和售價來說,13 英寸 MacBook Air 是比較典型的「超級本」,起售價 8999 元,M2(8 核 CPU + 8 核 GPU)、8GB 內存和 256GB 硬盤,這個內存和硬盤的配置在 2024 年明顯有些跟不上時代(不過隔壁 15 英寸也是相同的配置;基礎配置由于采用了單 NAND 芯片,內置硬盤的讀寫速度也會顯著慢于大容量的機型,但日常使用應該不受影響)。機身大小、重量,都能給人一種「拿起來就走」的感覺。起售版本搭配的是 30W 的充電器;如果加 1000 元升級到 8 核 CPU + 10 核 GPU 版本的「滿血」M2、再加 1500 元升級到 512GB 硬盤,則充電器會隨之免費升級到 35W 雙端口充電器或者 70W 快速充電器??焖俪潆娖骺梢栽?30 分鐘內將 MacBook Air 充電到 50%。

    15 英寸 MacBook Air 則瞄準了「大屏」這個需求,算得上是為數不多的 15 英寸輕薄本,亦是 MacBook Air 第一次有這么大的屏幕。不過,許多大屏輕薄本的機身不穩定問題在 15 英寸 MacBook Air 并不存在,打字的時候屏幕不會抖動、也可以單手開合屏幕;稍稍超過 3 斤的重量讓它也沒有那么不方便攜帶,整體上還是能夠守得住「Air」這個底線的。15 英寸 MacBook Air 的起售價是 10499 元,搭配「滿血版」M2、8GB 內存和 256GB 硬盤。除了更大的屏幕,15 英寸型號還配置了 6 個揚聲器,因此低音聽起來相對 13 英寸更加震撼。

    總結一下,MacBook Air 面向的就是無需過剩性能的「普通消費者」,例如學生、文字工作者、在遠程機器上寫代碼的程序員等,對移動辦公有一定需求、需要比較長的續航能力,但無需持續高性能輸出的用戶。如果喜歡大屏,可以考慮 15 英寸,顯示得下更多內容的同時,又可以收獲更好的音頻質量;如果更看重便攜,13 英寸也是很好的選擇,省下的錢還可以升級更好的配置。

    至于要不要等待 M3 的 MacBook Air 發布,就比較見仁見智了 —— 我反正是沒等,因為實在是等不下去了 —— 本以為今年 WWDC 會見到 M3 的 MacBook Air,但沒想到等來的是 M2 的 MacBook Air 15 英寸。有句話挺好:最好的時機永遠是現在。需求不會消失,能解決當下的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顧未來的需求,M2 其實也做得到。

    「專業級」的「筆記本」:MacBook Pro

    如果需要更多的性能、但同時兼顧便攜,那就來到了「專業級」的「筆記本」電腦領域。MacBook Pro 既然掛上了「Pro」的名字,那么自然是要和「專業人士」打交道的。剛剛過去的 2023 年 10 月 31 日,Apple 一口氣推出了 3 款芯片:M3、M3 Pro 和 M3 Max;它們都裝載在了 MacBook Pro 上??紤]到 M3 后面也會出現在 MacBook Air 中,在這里討論 MacBook Pro,可能就不得不先把配備 M3 的 MacBook Pro 單獨拿出來說一說。

    配備 M3 芯片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這款產品,可以說是之前 13 英寸 MacBook Pro 的「精神續作」:更換成了和 2021 年 M1 Pro MacBook Pro 14 英寸同款的設計,也順便讓觸控欄成為了歷史。MacBook Pro 14 英寸現在配備與之前高端線相同的 14 英寸視網膜 XDR 顯示屏,可以獲得極致的動態范圍、1600nit 峰值亮度和 1000nit 持續亮度,以及 1080p 高清攝像頭、HDMI 接口、SDXC 卡槽,以及高保真六揚聲器系統,頗有些成本降低后技術下放的意味。M3 的芯片規格較低,也意味著它更加節能,可實現最長 15 個小時的無線上網,比「大哥」們整整多出 3 個小時,和 M2 MacBook Air 相同。因此,新的 MacBook Pro 14 英寸(M3)不僅屏幕獲得了巨大升級,I/O 接口、攝像頭品質、揚聲器音質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但與此同時,M3 14 英寸 MacBook Pro 僅有 2 個雷靂/USB4 接口(注意不是雷靂 4),和 M2 一樣僅支持外接 1 臺最高 6K 的顯示器,同時內存最大也只能選到 24GB。另外,Apple 總是希望能夠讓人「一眼認出」新品,M3 MacBook Pro 14 英寸的配色保留了原本的深空灰色和銀色,而 M3 Pro、M3 Max 機型則有全新的深空黑色。

    配備 M3 芯片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存在的意義,就是能夠通過更好的散熱,發揮 M3 芯片的全部實力。本來這一任務是由舊模具的 MacBook Pro 來承擔(M1 和 M2 芯片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但如今 Apple 把更高端產品的設計和功能下放,完成了設計語言的統一,也讓 MacBook Pro 14 英寸(M3)有了更多值得考慮的點。尤其是,如果拿它和 15 英寸 MacBook Air 來比較,有時候真的覺得各有所長。在售價方面,MacBook Pro 14 英寸(M3)起售價為 12999 元,搭配 8GB 內存、512GB 硬盤空間。

    MacBook Pro 作為面向「專業人士」的筆記本電腦,以 M3 為起點似乎「低」 了一些。如果硬要把 MacBook Pro 放入我們的四個象限,似乎配備 M3 的 MacBook Pro 更像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相對高端的機型。Apple 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今年推出的 M3 14 英寸 MacBook Pro 在內存方面仍然是 8GB 起步,其實已經非常明確地指出它的產品定位;和一眾動輒 18GB 內存的「大哥」們展示在同一個頁面,總歸是有些錯配感。

    配備 M3 Pro 和 M3 Max 芯片的 14 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如果真正需要探入「專業級筆電」的領域,M3 芯片的規格以及外設拓展能力,可能還有些力不從心。因此,M3 Pro 和 M3 Max 才是 Apple 真正為需要更多性能的專業人士所設計的芯片。配備了這兩款芯片的 MacBook Pro 14 英寸和 16 英寸,或許才真的「Pro」如其名。這兩款 MacBook Pro 也配備視網膜 XDR 先視頻、1080p 高清攝像頭、HDMI 接口、SDXC 卡槽,以及高保真六揚聲器系統。

    另外,M3 Pro 或者 M3 Max 的 MacBook Pro 都配有 3 個雷靂 4 接口(相對于基礎的 M3 機型多了一個 USB-C 的接口)。在外接顯示器方面,M3 Pro 機型支持外接最多 2 臺顯示器,M3 Max 機型則支持外接最多 4 臺顯示器,分辨率最高可達 8K@60Hz(均只支持 1 臺,且需要通過 HDMI 接口連接)。更值得一提的是,M3 Max 相對 M2 Max 得到了較為大幅度的提升。M3 Max 可選配最高 16 核(12 大 4 ?。┑?CPU 以及 40 核 GPU,相對于 M2 Max 的 12 核(8 大 4 小)CPU,在核心數上有著顯著的優勢,因此在一些需要 CPU 多核的任務中表現比 M2 Max 提升了不少。

    與之相對,M3 Pro 則顯得有些「規格縮水」—— 的確,相對 M2 Pro 的「8大核、4小核」的 CPU 設計,M3 Pro 變成了「6 大核、6 小核」(如果你選的是基礎版本,則是 5 大核、6 小核)。因此,在多線程性能方面,表現相對 M2 Pro 的提升可能微乎其微;此外,M3 Pro 的內存帶寬也從 M2 Pro 的 200GB/s 減少到 150GB/s,這意味著在處理一些內存速度敏感項目的時候,可能影響到項目執行的時間。

    此外,即使是強如 M3 Max,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封裝策略,內存選配似乎也有些「混亂」:基礎版(14核CPU)僅支持 36GB 或者 96GB 的內存選項;如果需要 48GB、64GB 或者 128GB 的內存,就不得不先選擇 16 核 CPU 的 M3 Max 了。

    當然,選配更高規格的芯片也意味著更高的價格。M3 Pro 芯片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起售價格為 16999 元,搭配 11 核 CPU + 14 核 GPU 的芯片、18GB 內存,以及 512GB 的硬盤;對應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起售價格則為 19999 元。14 英寸 MacBook Pro 也可以選配 M3 Max 芯片,但如果你的性能需求已經達到 M3 Max 的水平,那么或許也值得考慮散熱更好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總結一下,MacBook Pro 品類,相對 MacBook Air 來說,可以獲得更強的性能以及更好的持續性能釋放。盡管 M3 芯片出現在重新設計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上有些讓人出乎意料,但 MacBook Pro 作為「專業人士」筆電的定位還是大體上成立。在 2024 年初的這個時間,如果你信奉「買新不買舊」,那么 MacBook Pro 也是你唯一能夠買得到的搭載最新 M3 系列處理器的 MacBook。

    小結:象限撕裂的現實

    在 2024 年初,喬布斯的四個象限感覺有一點被「撕裂」,又有一點「擁擠」—— 專業人士和普通消費者之間的界限正在模糊。在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領域,似乎分別由 Mac mini 和 MacBook Pro 來擔當「跨界者」。因此,似乎如今四象限圖應該這么畫了:

    還能看得出「四個象限」嗎?

    如今的 Apple 是否還是那個幫用戶做選擇的 Apple?是也不是。有些時候我會覺得 Apple 還是那個霸道總裁,總有一些東西普通用戶是永遠也動不得,比如祖傳的 8GB 內存、或者是 macOS 至今無法修好的中文輸入法卡頓問題;但似乎如今的 Apple 也更加務實,依靠多樣化的產品去贏得不同需求的用戶、在細分的領域中去和其他品牌競爭。本來并沒有大屏輕薄的 MacBook,但 Apple 推出了 15 英寸 MacBook Air,即使它的定位和 14 英寸 MacBook Pro 有點難舍難分;本來也沒有面向專業人士的小型主機,但 Mac Studio 的推出改變了這個局面 …… 一方面,Mac 產品線欣欣向榮;另一方面,用戶也是常常在參數之海中苦苦掙扎。

    一些值得注意的細節

    講完了當下 Mac 產品線的基本情況,相信你已經對 Mac 產品線的現狀有了基本的了解,對每款 Mac 產品的優缺點也已經有了基本認知。不過在做最終的決定前,總歸還是有一些問題值得考慮。我也從日常與朋友們的討論中找到以下幾個可能的糾結點,不妨看看下面幾段話再做最后的決定。

    Intel 還是 Apple Silicon

    如果時間是 2020 年,或許這個問題還值得考慮一下 —— 彼時 Apple 芯片剛剛推出,大家對它的前景是否明朗并不確定,甚至還有 Intel 機型二手漲價的傳聞不時充斥新聞頭條。不過在 3 年后的今天,似乎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一定要選 Intel 了,除非你可能真的對 Boot Camp 有剛需;或者,在開發時遇到某些庫或命令無法在 ARM 處理器上正常運行。

    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去 isapplesiliconready 網站搜一搜你常用的 app 或者服務是否已經完整兼容 Apple 芯片。如果尚未支持,或許也可以通過 Rosetta 2 來運行。macOS 對于 Intel 芯片 Mac 的支持還在繼續,但按照目前的趨勢,很可能在未來 3 年內完全完成到 Apple 芯片的轉換。

    目前,你還可以在 Apple 翻新商店淘到一些 Intel 處理器的 Mac mini。其他 Intel 處理器的 Mac,可能就不得不通過第三方的渠道獲得了,例如二手交易平臺等。

    15 英寸 MacBook Air 還是 14 英寸 MacBook Pro

    正如前文所說,配備 M3 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的推出有一點攪亂了原本四象限所框定的「普通消費者」的「筆記本」產品分類,價格下探到了 MacBook Air 「夠得著」的區域的同時,提供了非常多有競爭力的功能。因此,究竟是選擇 15 英寸 MacBook Air 還是 14 英寸 MacBook Pro 的問題,就成了不少人在購買 Mac 的時候糾結的一大問題。不過,這個問題沒有錯誤答案 —— 我們的前提是,無論購買哪一款產品,只要能解決你的需求,就是正確的選擇了。這里把二者主要的區別拿出來講講,給大家做個參考。

    芯片

    15 英寸 MacBook Air 暫時還未更新 M3 芯片,目前只能買到 M2 芯片的版本。相對于 M2 芯片,14 英寸 MacBook Pro 的 M3 芯片有大約 15% 的單核性能提升,因此在執行日常工作的時候速度可能會更快,但差異不會過于明顯。此外,M3 芯片支持硬件光線追蹤,媒體引擎也更新了 AV1 解碼功能,相對 M2 不僅在單核性能上有所提高,也在圖形功能上更進一步。如果你個人更看重 M3 的芯片性能,又一定要在這個時點買 MacBook,那么就只能選 MacBook Pro。

    M1 vs M3 整體性能對比,圖源:Apple "Scary Fast" Event

    尺寸與規格

    從尺寸上來說,兩者之間最直觀的差異就是屏幕大小。15 英寸 MacBook Air 的屏幕要比 14 英寸 MacBook Pro 要大 15% 左右。盡管就屏幕分辨率而言,15 英寸 MacBook Air (2880 x 1664)甚至還比不過 14 英寸 MacBook Pro(3024 x 1964),但因為 Retina 顯示屏通常使用縮放分辨率,二者在可利用空間上的區別可能不是特別大。但 15 英寸 MacBook Air 可以以更大的字體顯示相同的內容。

    15 英寸 MacBook Air 的厚度(1.15cm)比 14 英寸 MacBook Pro(1.55cm)少了整整 4 毫米,Air 還是肉眼可見的更薄。重量上二者倒是沒有那么顯著的差別,MacBook Pro (1.55kg)僅僅比 MacBook Air(1.51kg)重 40g。厚度和重量的差異盡管看起來比較微小,但是在日常的實際使用中還是能夠體會到一些區別。15 英寸 MacBook Air 由于它的屏幕相對來說更大,會顯得比 14 英寸 MacBook Pro 輕薄不少。

    硬件配置

    除了芯片,這兩款產品的硬件配置差異主要體現在屏幕、揚聲器和 I/O 接口。

    14 英寸 MacBook Pro 的屏幕是 mini-LED 背光,支持極致動態范圍,可以顯示 HDR 內容。在 SDR 下的最高亮度是 600 尼特,15 英寸 MacBook Air 則是 500 尼特。在高動態范圍下,MacBook Pro 則可全屏顯示 1000 尼特的持續亮度、1600 尼特的峰值亮度。最后,MacBook Pro 的屏幕還支持 ProMotion 動態刷新率,最高可達 120Hz。從參數上來說,MacBook Pro 的屏幕顯然更好,但如果不是一定要處理 HDR 內容,其實 MacBook Air 的屏幕也已經足夠細膩。

    MaxTech 對比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的屏幕。左:15 英寸 MacBook Air,右:14 英寸 MacBook Pro(M2 Pro)

    MacBook Pro 采用的高保真六揚聲器系統從鍵盤兩側發聲,由于整體機身空間更大,能夠生成相對 MacBook Air 更加寬廣的低音表現,區別還是可以一下子聽出來的。這一點,搭配 MacBook Pro 更好的屏幕,在編輯處理 HDR 內容(例如,iPhone 拍攝的 HDR 視頻)、欣賞電影的時候,都可以獲得更好的體驗。

    此外,MacBook Pro 還具備更多 I/O 選擇,盡管有與 MacBook Air 相同數量的雷靂/USB4 接口,但還可以直接通過 HDMI 接口外接顯示器等外設,并通過 SDXC 卡槽讀取 SD 卡中的文件和照片。不過要注意的是,M3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一樣,僅支持外接 1 臺顯示器。

    價格

    在選擇相同 16GB 內存、512GB 硬盤的情況下,15 英寸 MacBook Air 的價格是 13499、14 英寸 MacBook Pro 則是 14499,差價 1000 元。當然,如果都選基本配置,那么 MacBook Air (8GB、256GB)是 10499,在許多電商平臺可以做到不到 7500 元的價格;14 英寸 MacBook Pro 則是 12999,電商平臺的價格可能在 10000 以內。

    結論

    在價格相同的情況下,15 英寸 MacBook Air 可能可以選擇到更好的配置、更大的屏幕,以及更加輕薄的機身。這些都是 MacBook Air 相對的優勢;但如果你想要的是更好的屏幕性能、芯片、散熱,以及更多接口,那么 14 英寸 MacBook Pro 更值得考慮。建議大家不必人云亦云,在想清楚個人的需求之前,不需要為自己創造出來的「需求」花冤枉錢,作出真正讓自己滿意的決定。

    內存選多大夠用

    2024 年,我們使用的 app 都在往占用更大內存的趨勢發展。至于 Apple 在 2023 年末發布的 MacBook Pro 上還在起售 8GB 內存…… 隔壁 Windows 陣營基本都是 16GB 內存起步的今天,Apple 真的有必要跟上時代了。即使 MacBook 配備更加高效的「統一內存架構」,8GB 內存也僅能支持一般網頁瀏覽、文檔處理、影音娛樂等基本需求,如果需要比較認真地修照片、簡單剪輯視頻等,可能就要動用 SWAP 以彌補內存本身的不足。這里也不是說 SWAP 就不好,只是可能會在處理速度上相對配備了更大內存的機器稍顯遜色;以及隨著 app 的體積變得愈加臃腫龐大,考慮到現在這個時點購買的設備可能要滿足幾年后的需求,8GB 就顯得有一點捉襟見肘了。8GB 就是 8GB,無論 Apple 的高管如何粉飾太平,它是不可能等于 16GB 的。

    碰上 Outlook 這種內存一瀉千里的主兒,真的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因此,在有預算的情況下,我個人會比較建議選擇 16GB 或者以上的內存。目前電商平臺也已經比較敏銳地捕捉到了大家的需求,許多補貼也不僅僅針對基礎機型,16GB 內存的機型也常常參與各類補貼和優惠活動了,可以關注一下。另外,相對官網 1500 元每檔的售價,官方翻新商店一般也會以一定折扣出售較高配置的機型,可以說是「擠出」了一些 Apple 在高內存、高硬盤容量上的溢價水分。

    買不買 AppleCare+

    另外一個在購買 Mac 的時候常常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是否要購買 AppleCare+ 延保服務。適用于 Mac 的 AppleCare+ 服務隨著產品的不同,價格也有所不同。正常情況下,Apple 官方為 Mac 提供的保修期限是整機保修 1 年、主要部件(臺式機的主要部件包括:主板、CPU、內存、硬盤驅動器、電源和顯示卡;筆記本的主要部件包括:主板、CPU、內存、顯示屏、硬盤驅動器、鍵盤、電源適配器)2 年的質量問題維修。如購買 AppleCare+,則整機均可享受 3 年的保修,另外可以相對較低的價格享受不限次數的意外損壞保護。此外,如果在 3 年內 MacBook 的電池容量下降到原始容量的 80% 以下,可以免費更換電池。

    適用于 Mac 的 AppleCare+ 的產品價格如下表格所示:

    產品

    價格

    MacBook Air 13 英寸 (M1)

    RMB 1199

    MacBook Air 13 英寸 (M2)

    RMB 1299

    MacBook Air 15 英寸 (M2)

    RMB 1499

    MacBook Pro 14 英寸

    RMB 2299

    MacBook Pro 16 英寸

    RMB 3299

    iMac

    RMB 1399

    Mac mini

    RMB 649

    Mac Studio

    RMB 1149

    Mac Pro

    RMB 3999

    可以見到,AppleCare+ 產品的價格與 Mac 型號的基礎版售價呈正相關:Mac 的價格越貴,它的 AppleCare+ 也就越貴。個人認為,如果是 MacBook 等比較經常有移動使用需求的產品,或許 AppleCare+ 還是相對值得:由于 Apple 電腦的高度集成性,常常是無法更換某個單獨零件,而是需要更換電腦的一整塊部分(例如,更換 MacBook 電池其實意味著電腦的整個 C 面都會更換)。因此,AppleCare+ 可以保證你在電腦意外損壞時,能夠以較低的價格更換零件,否則保外維修費用動輒上三四千元。

    但如果是常年在辦公室等固定環境使用的 Mac 臺式機,其實就看你是否想要延長至 3 年的保修了:意外損壞的可能性相對來說微乎其微,反倒是出現質量問題的可能性更大些。

    如何購買更實惠

    講完了機型參數和主要可能出現糾結的要點,接下來講講在何處購買 Mac 可能會相對實惠。相對官方網站價格,以下三種渠道購買,在價格上都會相對便宜,但其優點和缺點都還算比較突出。最終在哪里購買,可能還要取決你要購買的機型,以及具體的時機。

    教育商店

    • 推薦理由:官方網站,保證全新正品;保證 14 天無理由退貨;價格相對正價有優勢;暑期返校季有贈品;可以按單配置
    • 限制:需要學生或教育工作者身份驗證;僅限 3 期分期付款

    由于 教育商店 是 Apple Store 在線商店的一部分,所以從 Apple 購買的相關政策都適用于教育商店,尤其是 Mac 可以以一定的優惠價格按單配置,滿足個人對于 Mac 電腦細節配置的需要(例如,配置內存、硬盤容量、充電器、鍵盤布局、預裝 Pro Apps 等)。在讀以及新錄取的高校學生以及各年級教師和教職員工均有購買資格,現通過支付寶進行認證。

    價格方面,MacBook Air、MacBook Pro、iMac 和 Mac mini 均在基礎售價之上便宜 800 元,按單配置的升級價格也在原價上打 9 折;Mac Studio 和 Mac Pro 則相對原價優惠數額更大一些。這些價格也支持 3 期免息分期,但相對正價購買的 24 期免息分期,則沒有那么實惠了。

    Apple 每年在暑期的返校季(在中國內地一般是 7-9 月)會開啟教育商店的促銷,購買 Mac 贈送 AirPods,也是很不錯的優惠。例如,2023 年返校季優惠是贈送 AirPods(第三代)。

    翻新商店

    • 推薦理由:官方網站,保證翻新品質;保證 14 天無理由退貨;價格相對正價在 85 折左右,比教育優惠更便宜;可以 24 期分期付款
    • 限制:無法第一時間購買最新的 Mac;無法按單進行配置,僅能購買已經搭配好的組合;配置是否有貨看運氣

    Apple 官方認證翻新商店可以購買許多不同的 Mac 機型,除了最新款之外,還有不少是以往的機型。例如 Intel 處理器的 Mac mini,或者 M2 Pro 處理器的 MacBook Pro。因為翻新商品實際上是二手機器(一般來源據說是在官方商店 購買后 14 天內退貨的機器),所以顯然 Apple 無法直接在這里上架最新商品,不過一般來說最新型號在 3-4 個月后就會上架翻新商店了。

    翻新商店中的 Mac 價格一般都是原價的 85 折左右。例如,15 英寸 MacBook Air(M2)24GB 內存 + 1T 硬盤的原價是 16499 元,但在翻新商店是 13999 元,省下來的錢可以買一個 AppleCare+ 延保服務(1599 元)還富余一些。另外,翻新商店也支持 24 期免息分期,相對來說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優惠了。

    不過,翻新商店中每種配置的存貨數量就不那么一定:有時候可能遇到某些配置的型號沒有貨的情況,這種時候除了等待或者購買其他型號,也沒什么辦法。而且,包裝盒內搭配的其他配件,以及電腦的鍵盤布局等都是默認的。例如,15 英寸 MacBook Air 正價購買時可以選擇 35W 充電器或者 70W 充電器;但是從翻新商店購買則只有 35W 充電器提供。

    渠道購買

    推薦理由:價格可以做到比官網低很多,包括比翻新商店和教育優惠低;一般會參與平臺的活動,在大型購物節(比如 618)可能會更優惠

    限制:一般沒有比較高配置的機型,或者高配機型價格優勢不明顯;拆封后一般不支持無理由退換;是否可以分期付款看平臺政策

    如果從第三方購買 Mac,那么價格可能比上面教育商店和翻新商店都更低。例如,經??梢砸姷桨賰|補貼的 MacBook Air 價格比原價低三成左右(M1 MacBook Air 的基礎款近期經常見到不到 5000 元的價格,還是相當震撼的)。

    但于此同時,價格優勢可能也就是唯一優勢了 —— 相對官方來說,我個人會比較不喜歡拆封后不能無理由退換這個限制,以及無法分期付款。不過,見仁見智 —— 其實省下來的錢可以購買 AppleCare+、配件等等,想想也是一種很劃算的選擇。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