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我們來深入的說下,幾個半包圍結構,大家日常愛犯的錯誤,也從新看看這些結構到底該如何書寫,書寫要點有哪些?今天舉例的有:句字框、畫字框和區字框。
首先我們來看句字框,日常書寫我們愛范有四種錯誤:
畫字框,我們常犯的錯誤:
區字框易犯的錯:
上圖的句字框不難看出,有的撇畫與橫畫分離,有的相接,這也是句字框的兩種書寫
區字框也有兩種方式,在橫畫與豎畫之間可以相接,也可以留有缺口
上方為畫字框的幾種形態,都表現在豎畫,豎畫有長短,角度根據字體的不同,可適當變化,但整體要穩,類似于“容器”能夠立得住才可以。
例字分析,“匠”字的內部要寫的向右延伸一些,飽滿的形態,區字框的布白才會均勻,右側的反例“斤”明顯萎縮,讓字體缺乏生機。
同樣的毛病,撇畫、點畫不可寫的過短,字體會顯得干癟。
函,右側反例,這個字的問題,在于畫字框的豎畫過長,豎畫在日常書寫,一般寫到內部部件的一半高度即可。
兇,右側反例告訴我們,畫字框內部部件盡量靠下,不可寫的間距過大,那樣上下分離,字體結構松散。
畫,從右側反例我們看到,內部的部件雖然靠下是對的,但是要考慮到,橫筆等距、豎筆等距的影響,在符合這兩條法則的前提,可以適當靠下,右側的反例,顯然有悖于這兩條法則,導致與畫字框距離太近,字體不舒展。
句,這個字的書寫要點是,被包圍的的部件通常要略微靠上,還要寫字句字框的左側,與上方的撇畫,上下對齊才可以,右側的反例,寫到了句字框的內部,導致重心左傾,字體失衡。
勺,這個字也是同樣的問題,點畫要寫在撇畫下方,而不能寫到里面去,還有一點,點畫要寫的角度平緩,不要寫的豎直。
好了今天為大家講了,區字框、句字框、畫字框的常見錯誤,和正確寫法,以及例字的正反例分析,這樣不僅能讓大家懂得書寫誤區,還能強化對字體結構的掌握,道理明白剩下的就是練習了,大家要抓緊時間練,不要偷懶,練字什么時候起步都不晚,沒有固化一說。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后續內容名更精彩!
本文為初小白原創,未經許可禁止搬運!
匾額學”應成為專門學科
——王亞洲談匾額文化
■記者 印兆麒
王亞洲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協第六、七屆理事,第六屆草書委員會委員、第七屆隸書委員會委員,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員,安徽省書協第四屆副主席兼秘書長、第五屆副主席,獨立藝術策展人,《竹音閣》主編。
書法報:傳統中讓您印象深刻的匾額書法有哪些?請舉例談談。
王亞洲:現在能看到匾額的地方還是比較多的。我在云南昆明當過兵,那時候雖然年輕,但對書法已經有了濃厚興趣。在營區難得出去一趟,當了文書以后,跑的地方相對多了一點,到哪里都會比較關注當地的匾額及其書法。印象比較深的,有擁有被譽為“天下第一長聯”的昆明大觀公園里的“大觀樓”(圖1),有石林景區的“石林”二字(圖2)。回到地方以后,走動最多處是北京,“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榮寶齋”“一得閣”的匾額都非常精彩。我生活在安徽,當然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黃山為榮,“黃山”(圖3)二字過目難忘。
圖1 大觀樓
書法報:匾額書法在書體選擇上有哪些講究,您一般選擇哪種書體書寫?
王亞洲:歷史上看,唐以后的匾額題寫基本是楷書。匾額畢竟面對的是大眾群體,某種意義上是起昭示作用的,讓人們一眼便知寫的是何內容、作何用處。從這個角度而言,楷書、行書、隸書三種書體題匾較合適,篆書題匾偶爾也能看到,但草書和篆書是非書法人難以辨識的,作為匾額書體不太合適,特別是草書。我題匾基本用楷、行、隸三種書體。
圖2 石林
書法報:匾額書法在風格取向上有無特殊要求?
王亞洲:匾額書風和書法創作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趨于雅俗共賞,后者趨于藝術性表達。當然,能做到雅俗共賞也不容易,讓群眾和專家都說寫得好其實很難,這里面有一個認知和實踐過程,就是當你提筆書寫匾額的時候,可能要有意識地改變一下自己平常創作時的習慣和狀態,要盡量在“漂亮”上多下功夫。我說的“漂亮”,更多呈現的是視覺上的平和、安穩。匾額題寫得漂亮并不意味是方方正正、規規矩矩的,更不能呆板以及有美術化傾向,還是要建立在書法這個層面上。對于書齋匾額、雅室匾額的題寫,則可視同書法創作,要按傳統方式題寫,書體也可任選,置匾者有書體意向更好,自己喜歡的內容和書體并存會讓置匾者心情舒暢,也會倍加珍視。
圖3 黃山
書法報:匾額書法在章法處理上應注意哪些問題?
王亞洲:傳統意義上的匾額書寫是從右往左寫的,落款、鈐印在左邊。傳統的書籍裝訂大多是線裝,書的開口在左邊,從左往右翻,閱讀也是從右往左讀的,這是文化積淀和特有的方式所形成的閱讀習慣。我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有些報刊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排版和閱讀習慣。現在也有不少文人的書齋雅室、古老街區、旅游景區等,門頭懸掛的匾額仍舊留存這種章法。從藝術實用化的角度看,除卻置匾者提出要求外,現在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左往右寫了,落款鈐印在右邊。另外,匾額書寫最好用繁體字,畢竟匾額本身是一種文化象征,也是書法藝術的重要載體之一。再就是字體大小要保持協調一致,有的置匾者請書法家題寫匾額后,又根據自己的審美需求隨意改變原本字體的大小和位置,也不征求書家意見,結果搞得不倫不類、貽笑大方,此舉有損書家名聲。
二陸書院
書法報:有些匾額是將書家的作品放大后制作而成,這種方式是否合適?
王亞洲:從學術角度講,小字和大字的用筆和審美感覺明顯是不一樣的,小字多表現精微,大字則表現氣勢。匾額書法屬于榜書范疇,即所謂“擘窠大字”,那么小字放大制作所呈現的藝術效果和榜書概念是大相徑庭的。題寫匾額時,字的大小最好和匾額尺寸相對應,稍微放大則可以,但不能放得過大,按原尺寸題寫是不難做到的。
德順堂
書法報:商業門店的招牌作為匾額的重要形式之一,當下被千篇一律、整齊劃一的電腦字體所代替。請從文化和審美的角度談談您的看法。
王亞洲:我們看到的一些匾額現象不容樂觀,很多場所外觀富麗堂皇、空間開闊,唯獨匾額粗制濫造,絲毫不講究,令整體環境大打折扣,置匾者附庸風雅的心態“露怯”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文化不是用金錢堆砌起來的;還有就是很多地方的匾額被整齊劃一的電腦字所替代的現象很普遍,雖然看上去比較規范、干凈,實際上已失去匾額的文化意義了。
匾額始于秦、漢,興于明、清,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其成為組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細胞”,雖然只是“細胞”,但不可小覷它在激活傳統文化進程中的力量。隨著社會進步和時代變遷,獨門獨戶越來越少,高樓大廈遍地都是,傳統意義上的“無處不匾、無室不匾”的盛景顯然不復存在了。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古老的亭臺樓閣留存、傳統文化老街、園林藝術、紀念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新區等都還在我們身邊,匾額文化悄然隨著它們的發展腳步而延續著生命力。
麗江首席
既然匾額是要長期面對大眾的,是傳統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被譽為建筑物的“眼睛”,那么它就是在潛移默化地傳遞置匾者的思想、內涵、學養、精神等。據此,每位置匾者本身應該多學習匾額文化知識,懂得這個“門臉”的重要性,既然決定懸掛匾額,起碼要多與書家、制作者進行溝通,在材質、形制、色彩、格調等方面力求達到最佳狀態,而不是完全依著自己的性子硬性來辦。如果都能對匾額文化有敬畏之心,匾額文化的傳承才有可能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書法報:有的地方對原有大家熟悉的匾額以不易識讀等原因提議更換。對此,您怎么看?
王亞洲:這里面分兩種情況:古老建筑原有匾額和現代建筑今人匾額。提議古老建筑匾額更換者,其實是審美層次問題,甚至是美盲造成的。古老建筑附有的匾額本身就融合了建筑的文化淵源,甚至成為某個古老建筑的象征,從而顯得彌足珍貴,更換這類匾額是對歷史文化不負責任,是只會給后人留下笑柄的膚淺行為。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以故意惡搞為樂,惡搞者還振振有詞,把人們的思維引向他們所想要的結果,“山東博物館”更換館名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相信無論哪里都不會因為惡搞而輕易變更匾額,這是個常識問題。對于現代建筑今人匾額的更換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是“江湖書法”,這個換掉當然應該拍手叫好;如果是愛好寫字的官員、明星、名人題寫的匾額,即使屬于置匾者個人愛好,也不建議留用,畢竟這類人的書法水平大多有限。若有因違法亂紀受到法律嚴懲者題寫的匾額,更換自在情理之中。
壽縣書法館
書法報:當代匾額書法發展還面臨哪些困境?振興當代匾額書法,您有哪些建議?
王亞洲:客觀分析,我認為匾額文化發展面臨的困境至少有以下四點:
一、對匾額文化的歷史根源和存在意義的認識上還不夠完整和清醒,“老古董”思想不在少數,認為匾額文化比較遙遠,與自己的生活關系不大。
二、由于大眾審美能力受限,認為電腦體容易辨認,請書法家題寫還提高了成本;再者,經不住一些“江湖人士”的忽悠,導致“江湖字”也上了匾額,這既影響了匾額的文化形象,又影響置匾者自身的形象,更影響當地文化發展形象。
三、城市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讓人目不暇接,在現代城市規劃中,對包括匾額文化在內的文化品牌樹立和形象打造的重視程度不夠,空間也很小。
四、如今,激光刻字、機器制作、3D打印等科技手段,讓匾額制作變得輕而易舉,加之匾額制作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圖案、紋理等鑲邊工藝,導致匾額的文化底蘊幾乎喪失殆盡。
吉泰樓
相較于傳統而言,現在的匾額發展及其生態已發生很大改變,要振興匾額發展首先要得到官方重視,在發展當地文化的同時,給匾額文化一點空間,甚至形成一種匾額文化現象。據我所知,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匾額在理論上似乎是一個空白,還沒有形成一個對匾額的文化、文飾、顏色、圖案等進行系統研究的“匾額學”,高校更是沒有專門學科。目前,全國大概有十幾個匾額博物館,但大多屬個人行為,如果有“匾額學”的引領,其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可想而知的。另外,官方還要注重充分發揮匾額文化在提升地方文化中的積極作用,以此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品位。山東曲阜被譽為“中國楹聯第一城”,記得20世紀90年代末,當地政府就曾組織過一次邀請書法家為城市門店寫匾額、對聯的活動,計有2500多套,得到眾多書法家的積極響應,我就是參與者之一。這在曲阜形成一個文化現象,也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至今記憶猶新。其次要全面提升群體審美能力,要讓人們以能生活在匾額文化濃厚的氛圍而感到自豪和欣慰,主動呵護匾額文化發展,維護書寫匾額書法家的形象,要講好身邊的匾額故事,弘揚其內在精神,徹底避免類似某地一條街因匾額制作不當而被網絡熱議的不雅現象再次出現。再就是倡導人工刻字,重視和凝聚民間刻字高手。匾額具有特殊性,一般情況下,匾額要請書法大家、名家題寫,可見匾額不僅有文化意義,也有藝術價值。匾額也是書法藝術與環境藝術融合的紐帶,人工刻制能最大限度地體現書法藝術的拙味和厚重,甚至能夠更深入地表達書家和置匾者的情感,更好地傳達匾額的文化和精神力量。
綜上所述,不能讓匾額文化在我們身邊“斷片”,匾額文化傳承迫在眉睫。
平面設計中,一定程度上文字的美觀與合適,決定版面的成敗。要達到理想的效果必須了解各字體的特點,了解這些基本字體的特性是更好地掌握更多字體應用的基礎。
宋體字是我國印刷中使用最早的字體,其字體風格工整、典雅、嚴肅、大方。其特點是:橫細,豎粗,橫平,豎直,棱角分明,結構緊密,鋒芒略顯,有“點如瓜子撇如刀”之說。宋體字是應用最廣的字體,多用它來設計大段正文說明文字。
華文中宋與傳統老宋類似,字形略老辣,筆畫飽滿一些,用“加粗”且選大字號可用作標題,向人們傳達出一種“傳統”、“悠久歷史”、“經典”等意境。新報宋字體完全是針對現有電腦字庫要求訂做的,輸出小字更加清晰雋永,整體版面更加均勻,輸出大字也光滑圓潤、無懈可擊。新報宋字體的字形很方整,筆法嚴謹,秀麗端莊。
仿宋體使用楷書筆法,筆畫挺拔,字形美觀,字身略長,粗細均勻,橫斜豎直,起筆收筆都有筆頓。仿宋體讓人感覺挺拔秀麗,莊重大方。仿宋體是根據宋代版本字體選擇加工鐫刻而成的,與宋體比較,橫豎筆的粗細較接近均勻,橫筆向右上方傾斜,近似手寫,動感較強,筆畫細致活潑,有清新秀麗的效果,規矩中又富有儀態之美,故而常被比擬為眉目清秀的書生。
在文字編排設計上,它常被用作優美的短文、詩歌的基本字體,也常被用作小標題或副題,標識作者名字等。這種字體字面上不夠堅實,較為纖弱,動感較強,看多了較費力。因此,不宜做長文的基本字體。以仿宋體作基本字排長文,觀其效果不僅行氣不佳,版面整體感不強,而且整個版面顯得不夠穩重,有輕浮之感。
這種字體因字身的形態和筆畫都是方方正正,粗細一樣,方黑一塊,所以稱“黑體”字。黑體字的筆畫變化很少,風格特征主要表現為:筆畫等粗,橫平豎直,方頭方尾。橫筆和豎筆成垂直結構,十分穩重,整個字體外觀多為90°折角,莊嚴肅穆,視覺刺激特別強烈,是陽剛之氣十足、男性化的字體。
黑體字很醒目,視覺沖擊力強,易引起注意,現代感又強,因此常被用作印刷品上的大標題、長文中的重要字句等。黑體字作標題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黑體字樸素大方、渾厚有力、莊重醒目,同時又利于變化,因而多用它作美術字的變體。使用黑體字還應注意錯覺的影響,這種字體在視覺上特別顯大。
華文細黑的筆畫結構與黑體無異,字體形態和筆畫都方方正正,粗細一樣,只是筆畫變粗為細,顯得清秀、挺拔、清晰、飽滿。細黑字體作標題略嫌纖弱,小號字排成片則沒黑體字的沉悶壓抑之感和莊嚴肅穆之氣,增添了幾分纖柔、幾分秀麗。
在黑體字原有的架構上加粗筆畫,使字體顯得更穩重端莊,設計上把原有字體各部分稍作變形,讓字體結構布滿正方形空間,字體四周的張力大大超過黑體。細部著重在字體筆畫的右下轉角處突出優美的圓弧形轉折修飾。在各種印刷字體中,綜藝體的視覺沖擊力最強。既保存黑體的陽剛之氣,又不致太過刻板沉悶。其靜中有動,剛中有柔,是具有豐富表現力和現代感的字體。
楷體是根據傳統楷書加以規范設計轉化而來的,是現代比較流行的字體。楷書又稱真書和正書,其從產生到成熟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楷體字體變化不大,為了表現不同的藝術情趣,其字形可長可短,可寬可窄;筆畫可方可圓,可肥可瘦。楷體筆畫清秀,字形端莊清晰,運筆有明顯頓挫起止,富有鮮明的毛筆書寫的特點和獨特風格,是模仿手寫書體而編制的中文印刷字體。
“真書如立,行書如走”,這句話道出了行書的特點。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過渡形體,其出現當于楷書之后,寫起來有如人走路一樣,連續不停,行書的筆畫可以連接運行,寫起來比楷書迅速而敏捷,故而得名。行書又分“行楷”與“行草”,形態接近楷書的行書叫“行楷”;形態接近草書的行書則叫“行草”。
華文行楷是電腦中最富于動感的字體,體型苗條、清秀,風格典雅,在運筆時筆畫之間有纖細的游絲牽連,顯得血脈流暢,意氣流動,舒展大方,啟承分明,照應嚴謹,活潑歡暢,氣脈相通,可以打破過于嚴肅呆板的版面布局,多用作標題。
舒體是國內第一款直接從書法移植到電腦字庫的字體,完整地體現了舒體的風貌,用藏鋒之功,運圓渾之筆,藏巧于拙,寬博端莊,一推出就引起廣大用戶和書法界的歡迎,現已成社會生活中常用的字體。
華文新魏字體是根據北朝流行的書體“魏碑”設計的。魏碑書體方峻、遒勁、樸拙,風格多樣,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多以此書體刻石,故叫魏碑。西安碑林和陜西關中耀縣藥王山中保存的大量石刻作品,是魏書中的精品。電腦上的華文新魏字體既有魏書的古樸,又有現代辦公所需要的簡潔明了,書寫端正平穩,是很有風格的標題用字。
在書體發展史上,隸書是對篆書的革新,它拋棄了篆書筆畫圓轉的舊規,吸收了楷書的一些特點,比篆書容易辨認。字形方而扁,給人感覺端正古雅、莊重大方、舒展而美觀。使用隸書字體,畫面顯得古樸高雅,整個版面呈現民族特色。應用到傳統商品包裝上,可以提高包裝的格調,讓人感覺名貴或古色古香。
幼圓體字形呈方形,筆畫粗細勻稱,橫平豎直,骨架堅硬,筆畫起筆和收筆裝飾味較濃,所有筆畫的轉折皆成弧狀,筆畫較黑體纖細。其排版效果整體性和行列感較強,是一種裝飾性很強的印刷美術字體。幼圓體帶幾分童趣,常用于針對兒童的或娛樂性較強的印刷設計。
字體選擇要從具體需要出發,有的要求嚴謹工整,有的則要求柔美精細,還有的要求輕松活潑,各種字體具有不同的形式美感,都有感染力。具體設計時,不論使用哪種字體,都應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原則,形式的感覺要與內容的感覺協調統一,使人感覺鮮明、清晰,取得和諧、強烈的效果。
一般來說,正方形字形讓人感覺端莊、穩重,長方形字形使人感覺嬌柔秀美,扁方形字形顯得端正平穩,傾斜形字形使人產生向前沖擊、流動和不穩定感等。不同形態的文字形象,在人們頭腦中起著不同的聯想作用。字體、字形和文字的大小、粗細、長短、寬窄等,要根據內容的需要和面積大小來確定。
選字時還要重視以下因素:
①照顧大眾心理,不宜采用一般人難以辨認的怪僻字體,要注意結合字體的易讀性和藝術性。
②畫面上文字布局要合理,字體長寬要適度,文字形體和色彩都應與畫面協調,以增強畫面的整體效果。
③不宜采用過多字體,一般限制在三種以內為好,否則會影響整體的和諧。
④在文字與圖案的結合上,無論是表現技巧還是藝術風格都應統一,使整體和諧一致。
⑤文字必須準確無誤,避免差錯。
零基礎自學CDR AI PS ID視頻教程
商業字體設計實戰視頻教程!用字過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