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游戲本領域的標桿,詳細童鞋們首先就會想到一個“ET”腦袋的標志。沒錯,Alienware外星人就是無數游戲玩家的夢想裝備。而提起Alienware,在很長一段時間也都是以碩大的機身和十足的分量示人,反正就是和電腦桌上的臺式機搶位置的“巨無霸”。
早期的Alienware 13設計
真正一改Alienware“巨無霸”形象的產品,無疑就是該品牌旗下的13英寸產品線:Alienware 13。最早的Alienware 13體重僅有2kg,并武裝了GTX860M級別的獨立顯卡,還可通過Graphics Amplifier性能放大器外接臺式顯卡。可惜,這個時期Alienware 13的處理器為英特爾四代酷睿Haswell-U低壓版(如i5-4210U),孱弱的CPU性能成為了拖油瓶。
隨后,Alienware 13家族還升級到五代酷睿Broadwell-U(如i5-5200U)/六代酷睿Skylake-U(如i7-6500U)+GTX960M/GTX965M,雖然便攜性依舊但CPU仍是整機的瓶頸所在。
考慮到真正的游戲玩家可以忍受便攜性的缺失,但游戲性能卻不能含糊的需求,Alienware 13終于在2016年實現了進化:將處理器升級到了六代酷睿中性能級的Skylake-H(如i7-6700HQ),顯卡也一步到位換成了GTX1060,真正在游戲性能上比肩臺式機,并得到了VR Ready認證,而代價僅僅是重量變成了2.6kg,就同檔次的游戲本而言依舊有著便攜性上的優勢。
步入2017年后,Alienware 13再度得以升級:處理器更新到了英特爾七代酷睿KabyLake-H(如i5-7300HQ),而顯卡也增加了GTX1050Ti的可選項,低配版(i5+GTX1050Ti)的起價僅有11998元(網友:很便宜嗎?!)。
今天智趣狗為大家帶來的體驗產品,就是新版Alienware 13中的頂配型號,采用13.3英寸OLED觸控屏,i7-7700HQ+GTX1060組合。在這些夢幻般裝備的加持下,新版Alienware 13到底能帶來多少體驗上的提升?別著急,咱們慢慢往下看。
上周智趣狗曾做過Alienware 13的開箱圖賞,并征集了小伙伴對這款產品的疑慮和問題。所以下面的內容,智趣狗就從大家的問題入手,解讀一下新Alienware 13的變化和特色。
新Alienware 13到底笨重不?
這是很多童鞋的顧慮所在,畢竟Alienware 13是將很多15.6英寸甚至17.3英寸游戲本的硬件硬塞進了13英寸的機身里。
智趣狗的答案是,新Alienware 13便攜性還不錯哦。還記得第一代Alienware 13(搭載i5-4210U的版本)的厚度是多少嗎?答案是接近28mm。而新Alienware 13在配置和性能提升之余,厚度反而被削減到了22mm(非觸控版)和24mm(觸控版),變得更薄了。
但是,為了解決散熱壓力,新Alienware 13改用了前置轉軸設計,將散熱架至于屏幕轉軸的背面。這種設計雖然可為散熱模塊留出更為充裕的空間,但卻讓新Alienware 13變得“更寬”了。第一代Alienware 13長寬分別為328mm×235mm,而新Alienware 13則提升到了330mm×269mm,增加的34mm寬度就是其為更強性能做出的犧牲。
變薄了,變寬了,更重了,這就是新Alienware 13給咱們交出的答卷。但即便如此,新Alienware 13的三圍依舊要比市面上絕大多數14英寸游戲本更小,更是完勝同配置的15.6英寸游戲本。從這個角度來看,新Alienware 13依舊是便攜型的游戲本,只是沒有早期產品那般極致而已。
不過,相對于這點點犧牲來說,相信童鞋們還是更期待新Alienware 13在性能上的質變吧?嗯,用便攜性上的一點點量變換取性能上的質變,你會選擇允許還是拒絕呢?
OLED屏幕是個什么鬼?
智趣狗拿到的新Alienware 13采用了OLED屏幕,于是很多童鞋都在問它的屏幕和手機領域的OLED有啥區別。答案是,原理一樣,只是屏幕面積更大。
怎么說呢,OLED屏幕最大的特色就是無需燈管,而是每個像素自發光。因此,你不用擔心新Alienware 13的OLED屏幕會出現漏光問題,而且可以顯示最完美的純黑色背景。網上有資料稱這塊OLED屏幕的sRGB色域可達210%,相比之下像雷蛇靈刃的120% sRGB色域、技嘉P55W的110% sRGB色域就都顯得蒼白無力了。
可以說,如果你想拿筆記本搞圖像設計,OLED版的新Alienware 13完全無需外接顯示器,其屏幕自身的素質就能滿足設計師對色彩的要求了。
對了,OLED屏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在顯示黑色背景時幾乎不耗電。因此,新Alienware 13默認的壁紙、通知和設置界面都是以黑色作為背景,目的就是將OLED省電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需要注意的是,OLED雖然在顯示黑色或深色時省電,但卻在顯示純白或亮背景時更耗電。所以,在外出旅途中使用新Alienware 13的電池供電時,建議大家將瀏覽器、資源管理器的背景色調成暗色系以延長續航效果。
總的來說,新Alienware 13的OLED屏幕在顯示效果上堪稱完美。可惜,新Alienware 13的屏幕表面覆蓋了一層保護玻璃。于是,新Alienware 13可就不是時下游戲本最熱衷搭配的“霧面屏”,而是“鏡面屏”。雖然官方稱其具備防眩光效果,但在光線下依舊會出現反光,映射出你的倒影。所以,對屏幕顯示要求較高的童鞋,還是拉上窗簾,在暗光環境下用新Alienware 13打游戲吧。
對了,新Alienware 13還存在一個小小的缺陷,那就是A面的寬度較大,嵌入13.3英寸屏幕后存在較寬的邊框,特別是下邊框更是達到了35mm左右,讓我們有一種“視野”被壓縮的不過癮的感覺。如果新Alienware 13可以引入戴爾自家兄弟XPS13和燃系列的窄邊框概念,塞進14英寸屏幕,相信能進一步提升視覺沖擊力。
新Alienware 13到底有多強?
新Alienware 13的配置屬于“強強聯合”,它搭載了英特爾最新的七代酷睿i7-7700HQ處理器,雖然它的工藝制程依舊是14nm,但其默認和睿頻加速頻率卻分別較上代酷睿i7-6700HQ提升了200MHz和300MHz,所以它的運算性能表現更值得期待。
至于顯卡,智趣狗拿到的新Alienware 13武裝了GTX1060,并配備6GB GDDR5顯存。有關NVIDIA Pascal架構移動顯卡的特性小編實在是懶得多說了(感興趣的童鞋可以點擊《筆記本臺式機顯卡差多少?這5張圖告訴你!》查看Pascal顯卡的特色)
只要大家能了解一點,GTX1060(移動版)的性能已經可以超越臺式機領域的GTX970,更是完勝筆記本領域的GTX980M。換句話說,新Alienware 13能在1080P+最高畫質下流暢運行你能想到的所有游戲。如果你非要將分辨率提升到2K,那像“刺客信條:梟雄”級別的游戲就需要適當降低畫質了。
不要忘記,新Alienware 13只是一款13英寸的游戲本,能有如此性能依然足以讓游戲玩家振奮了。如果你非要較真,那還可以通過新Alienware 13背后的擴展塢接口連接Alienware顯卡增強加速器,里面塞進一塊GTX1080臺式顯卡,那現在就沒有新Alienware 13玩不動的游戲了。
當然,較真的童鞋畢竟是極少數的。就小編的體驗來說,如果早期的Alienware 13還有連接外置顯卡的需求,那最新版的Alienware 13的擴展塢接口已經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了。GTX1060移動版的性能,真的足以讓絕大多數游戲玩家滿意了。
新Alienware 13搞的定散熱要求嗎?
嗯,這個問題小編也很看重。所以拿到新Alienware 13的第一時間就對其進行了拆機,研究了一下它的散熱模塊設計。
新Alienware 13的拆機難度很低,只需擰下幾顆螺絲就能拆下D面的擋板。
而新Alienware 13的內部結構給小編的第一印象,就是整潔與規矩。怎么說呢,新Alienware 13在PCB主板和底蓋之間還覆蓋著一層防滾籠,起到了結構支撐和對芯片電路的保護作用。很多游戲本之所以很輕盈,就是因為取消了類似的防滾籠設計,拆下底蓋就能看到裸露的芯片和電容,如果底蓋受到較大的壓力或沖擊時就會很危險。
新Alienware 13對內部的所有接口和排線都做出了標注和說明,方便玩家進行配件升級或深度的拆機。
新Alienware 13標配2個DDR4內存插槽,感興趣的童鞋可以再購買一根內存升級。
這款產品標配512GB PCIe SSD,同時還預留了1個M.2插槽,覺得硬盤容量或速度還是不達標的童鞋可以再買個SSD,或是組成磁盤陣列。
新Alienware 13左右各配了2個揚聲器,帶來了頗為震撼的音量和音效。
新Alienware 13的散熱模塊由2組散熱風扇和三根熱管構成,如果你想對風扇進行除塵清灰,需要擰下背后的2顆螺絲,取下覆蓋散熱鰭片上的套件后才能進行。
為了提升散熱效率,新Alienware 13在機身后部和兩側都配備了出風口。
通過測試,新Alienware 13在拷機測試時可以將CPU和GPU的溫度都控制到90度以內,CPU不會因溫度的疊加而降頻,睿頻加速可穩定在3.4GHz左右。由于新Alienware 13的機身很寬,所以發熱源都位于機身靠后的位置,高負載運行時掌托、觸控板和鍵盤區域都能保持較為清涼的狀態,除了風扇噪音增加外,你不會感到任何不適。
總的來說,新Alienware 13的散熱效率足以讓我們用著放心,感覺舒心。
新Alienware 13還有啥絕活?
作為動輒上萬的新Alienware 13,它自然還具備很多絕活。比如,新Alienware 13集成了家族前輩們的RGB燈鍵盤,A面的外星人Logo、C面的電源開關、鍵盤和觸控板的背光都可隨意調節改變,想怎么炫就怎么炫。
新Alienware 13預裝的音效軟件可以進行豐富的聲音設置,對聲音要求較高的童鞋在這里可以找到很多驚喜。
殺手網卡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不僅可以降低游戲時延問題,還能通過隨機軟件對所安裝的程序進行聯網權限的分配,和手機上的流量防火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設置起來沒有一點難度,讓平時只有高級玩家才會的網絡資源分配變得傻瓜起來。
新Alienware 13還配備了豐富的視頻輸出接口,包括雷電3、HDMI和迷你DP,多屏輸出妥妥的。
最后就是獨特的外觀設計了,比如A面三條延伸至棱邊的凹槽、可以翻開到180度的屏幕等等。
這個游戲本可以有!
幾天的體驗下來,新Alienware 13給智趣狗的感覺就是爽歪歪:無比驚艷的OLED屏幕、炫酷依舊的外觀設計,澎湃的性能動力,相對便攜的機身和豐富實用的“軟實力”。可以說,除了18999元的售價,新Alienware 13處處都散發著無比誘人的吸引力。
問題是,Alienware的潛在客戶群都是不差錢的游戲玩家......所以價格對Alienware的潛在消費群體而言從來就都不是事。
如果你想擁有一款可以隨時背起就走的“專業游戲平臺”,新Alienware 13的表現一定不會讓你失望。如果你的預算不是特別充裕,哪怕是11998元起的低配版,GTX1050Ti的性能也是值得肯定的,在1080P+中高畫質環境下駕馭常見游戲也沒有半點問題。
只是,新Alienware 13還是有著一些需要改進的細節和缺陷。比如,新Alienware 13身上沒有了讀卡器,類膚材質的掌托容易留下油污,鏡面屏幕的反觀問題以及較寬的屏幕邊框等等。希望今后的Alienware 13升級版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吧。
果不出意外,微星泰坦GT77應該是當前最頂級的游戲本,它的強大不僅體現在武裝最最頂級的處理器和顯卡,還有真正滿血的功耗釋放,不遜于臺式機的擴展能力。唯一可惜的是預售價就高達29999元起,顯然不是普通玩家可以“褻瀆”的游戲神裝。
微星泰坦GT77的外觀設計極具辨識度,Axis Ultra轉軸、CNC切割的金屬鋁覆蓋,RGB發光Logo,圓潤的頂部倒角可以帶來穩定的屏幕結構強度,涂有防指紋和汗漬涂層的磨砂金屬掌托,疊加極夜燈條,夜間使用極為炫酷。
微星泰坦GT77采用了超大屏幕,但機身最薄處卻只有23mm,看起來很纖薄,但397mm×320mm的表面積極為寬大,3.3kg的重量對便攜性影響極大。
微星泰坦GT77的特色是配備櫻桃MX機械鍵盤,擁有1.8mm的大鍵程,配備數字小鍵盤和全尺寸方向鍵,還支持全景炫光RGB燈效,可以自定義每一顆按鍵的顏色和燈效。
微星泰坦GT77的屏幕分辨率高達3840×2160像素,擁有100% DCI-P3色域,120Hz刷新率,True Color技術可以在多種色彩配置文件間切換。可惜,屏幕比例不是時下最熱的16:10,還是傳統的16:9。
微星泰坦GT77還同時支持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內置攝像頭開關,可惜攝像頭只有720P并非FHD規格的。
微星泰坦GT77的配置極為豪華,搭載了英特爾剛剛發布的第12代酷睿i9-12900HX處理器,擁有和桌面處理器相同的8大8小16核心24線程的規格,可以實現150W的滿血功耗釋放。
同時,該產品還配備RTX 3070 Ti或RTX 3080 Ti獨顯,支持雙顯三模切換,最高175W也是滿血標準。此外,64GB內存和2TB PCIe 4.0 SSD也是一步到位。
微星泰坦GT77的CPU+GPU滿載功耗最高可達250W(75W+175W),是當前游戲本中最高的。而這背后,都是豪華的四風扇+七熱管+相變散熱片組成的泰坦極寒散熱系統的功勞。
如果你覺得微星泰坦GT77的存儲空間還是小,可以自己拆下后蓋,看到4個內存插槽和4個M.2插槽,想怎么升級就怎么升級。
微星泰坦GT77的接口也非常豐富,SD讀卡器、3×USB3.2 Gen2、2×雷電4、HDMI、miniDP、RJ45、音頻接口、電源插孔。USB-A都是10Gbps標準的,4個視頻輸出接口,足夠用了吧?
總的來說,微星泰坦GT77就是時下頂級游戲本中的天花板,第12代酷睿i9-12900HX+RTX 3080 Ti獨顯+250W的功耗釋放也是沒誰了,如果它都無法滿足你的游戲需求,那以后就告別筆記本,老老實實被臺式機束縛在電腦桌前面吧。泰坦GT77的特色還表現在頂級屏幕、頂級手感的鍵盤、超酷的燈效和無敵的擴展能力,反正我和它之間的距離只差個20000元的預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興趣和足夠的資金支持將它背回家?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個贊和“在看”吧,順手再分享到朋友圈或轉發給朋友:)
隨著電競游戲市場的火爆,電競顯示器也逐漸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了。而說到電競顯示器,想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144Hz。沒錯,相比普通的60Hz,144Hz更能帶來視覺上的提升,它要比普通60Hz的顯示器過渡更加順暢,更加平滑。能夠讓玩家在游戲中得到更加“酣暢淋漓”的體驗。
那么之后就是曲面了,曲面這個概念在近幾年被推廣出來,由于相比普通的平面顯示器,曲面能夠讓玩家在游戲中集中注意力的范圍變得更多一些,且長時間使用顯示器時,相較平面顯示器更加不易出現視覺疲勞,所以曲面要更適合電競。
而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一款結合這兩個優勢的顯示器——來自飛利浦的242M7。
飛利浦242M7顯示器參數一覽
接下來我們將詳細針對顯示器性能和功能進行詳細測試。
充滿電競氣息的144Hz及Free Sync技術:
首先是144Hz的介紹,我們顯卡輸出幀數是一方面,顯示器的刷新率又是一方面。比如我們正常使用的顯示器,其刷新率為60Hz,雖然在某些游戲中,顯卡甚至可以達到120以上的FPS,但是實際上顯示器并沒有那么高的刷新率。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60Hz就是每秒鐘輸出60張圖片,顯卡雖然給與了每秒120幀的輸出,但是顯示器受限于刷新率,則只能以60幀來顯示,無形之中我們可能會錯過另外60幀的鏡頭。
而144Hz則可以最大支持每秒144幀的顯示輸出,讓顯卡的顯示不再受到顯示器刷新率的制約,使用戶看起來的畫面過渡更加的流暢。
我們在打有些游戲時,可能會因為突然旋轉視角,也可能是變換場景,導致顯卡輸出時出現錯幀現象,使得畫面產生了撕裂感。而對于一般的顯示器,我們的解決辦法就只有開啟垂直同步了。但開啟普通的垂直同步有2個缺點,1是它的最高幀數會被限制為和顯示器的刷新率相等(若60Hz的顯示器,則游戲最高幀數就被限定為60)。2是他并不是即時渲染即時輸出,而是等待延時輸出,所以開啟垂直同步后,若我們迅速甩動鼠標然后停止,場景較卡時會出現我們已經停止甩動鼠標了,畫面還在延遲輸出,還在轉動的現象。
而Free Sync技術是AMD利用 DisplayPort自適應垂直同步 (Adaptive-Sync) 等行業標準來實現動態刷新率的技術。動態刷新率將兼容顯示器的刷新率和用戶 Radeon顯卡的幀速率進行同步,從而大幅減少輸入延遲,并減少或完全消除玩游戲和播放視頻時產生的卡頓、花屏、撕裂現象。
不過,目前Free Sync技術僅支持AMD顯卡。
242M7來自于世界頂級品牌飛利浦,不過由于它的尺寸僅有23.6寸,所以更加適合空間不大或者是更加注重電競游戲的玩家(不可否認的是顯示器越大在玩電競游戲時需要的眼部動作越多),因此相對來講——它有點硬核。
包裝左上角為顯示器的簡介,該顯示器為23.6寸,其分辨率為1920*1080。主打“瞬時感受”。
左下角則是特點介紹,這臺顯示器使用了VA屏,為廣視角設計,支持AMD的FreeSync技術(需要使用AMD顯卡)。其顯示頻率為144Hz,并且支持121.4%的sRGB廣色域。
右下角則是效能標識,該顯示器為2級節能,關機和待機下功率僅為0.5W。
整個包裝的防震設計做的非常到位,開箱后可以發現1臺顯示器,1份質保及使用說明書,1組供電設備(適配器及電源線),1根VGA線以及1根DP線。
整體供電設備及線材一覽。
飛利浦的242M7標準顏色為黑色,在箱內是默認安裝好支腳的,省去了用戶拆箱后還得自己組裝的麻煩。
前邊我們提到過,這臺顯示器的尺寸為23.6寸,所以若是用戶已經習慣27甚至32寸顯示器的話,乍一看它真的顯得很小巧。
加上它采用了1500R的曲率,所以比一般顯示器要顯得更加輕便。
這臺顯示器采用的是VA面板,其分辨率為1920*1080@144Hz,可是角度為178度。采用了W-LED背光系統,智能對比度可達8千萬:1,響應時間為4ms,并且支持98.7%的NTSC色域和121.4%的sRGB色域。
其顯示屏采用了三面(上、左、右)超窄邊框設計,邊框厚度不足2mm,而框內的黑邊也小于5mm,在顏值方面確實是非常到位。
顯示器下方中間則是飛利浦的LOGO,并且采用了鋼琴烤漆的鏡面設計。
初次打開包裝,左下角是有一排特點介紹的,這些特點介紹在一層透明膜上(用于保護鋼琴烤漆不被劃傷)。
若嫌礙眼可以將該透明膜撕下,特點介紹從左到右分別是超廣色域(121.4%sRGB廣色域)、1500R超高曲率、采用VA面板支持178度的廣色域,支持LowBlue(低藍光)模式,不閃屏設計,支持AMD的Free Sync技術,VGA及HDMI和DP全接口設計,144Hz超強刷新率以及支持HDMI 1.4接口。
揭開透明膜后可以看到左下角僅有該顯示器的系列242M(其完整型號為242M7)。
顯示屏的右下角可以看到一個電源及信號指示燈,該指示燈為白燈、柔光,即使是黑暗中也不顯眼。
最后,顯示器下邊框的高度約為2.2cm,相比普通的三邊超薄顯示器要略高一點。
背面,該顯示器背面整體采用了鋼琴烤漆的設計,其鏡面效果還是做的比較到位。
背面中間偏上的位置是飛利浦的英文標識。
中間有4個螺絲孔位,該顯示器支持壁掛,若使用壁掛支架的話,會用到這4個孔位。
中間偏下則是供電及輸入接口部分,從左到右依次是HDMI 1.4接口,DP 1.2接口,耳機音頻輸出接口,VGA接口以及電源供電接口。
在背面的底部中間偏左的位置可以看到該顯示器銘牌。
底部中間偏右的位置則是顯示器的認證標識以及生產廠家。
242M7的顯示器控制按鈕在背面的底部中央,為了保證顯示器整體的美觀,所以開關設在了背面,為4相軸功能的控制按鈕。
顯示器并不能太過“低頭”,相比普通顯示器,該顯示器的俯角要略低一些。
顯示器最大仰角表現還是比較出色的,可以達到20度的傾斜。
底座,飛利浦的242M7是采用的三角形底座,但有別于一般的三角形,追求穩定的同時242M7的底座設計的更為時尚一些。
底座支腳部分,支腳兩端的底部各有一個減震防滑橡膠。
支腳的核心支柱部分。
飛利浦的242M7使用的是1500R的曲率,該曲率看起來會比1800R曲率更加彎一些,配合23.4寸的身材,用戶離顯示器的距離可以更近一些。
1500R(上)以及1800R(下)的曲率對比,1500R會在1800R的基礎上彎出一個近5mm的距離來。
最后,顯示器底座由4個螺絲進行固定,玩家若需要掛在墻上時,可以通過將底座固定處的保護蓋打開,然后再將螺絲擰下即可。
顯示器的設置是通過撥動屏顯示器后邊中下方的四相控制按鈕來實現的,向上撥動即為接入信號設置,此時上下為正常移動選單,向左為退出,向右為確認。
默認情況下向下撥動為亮度調節,此時向上撥動為增加亮度,向下撥動為減少亮度。
默認向左撥動顯示模式設置,可以快速調節顯示器的適應場景預設。此時上下為選擇,左為退出右為確認。
默認情況下向右波動為主菜單設置,同樣的,上下為調節,左為上一級菜單,右為確認。
首先是Low Blue模式,該模式開啟后可以非常有效的降低顯示器所產生的藍光,以保護用戶的眼睛。
輸入設置,為接入的3中接口選擇。
畫面設置,在圖像格式中可以設置寬屏或者其他比例,此外有常見的亮度、對比度設置,其中Smart Response為響應速度調整,有關、快、較快和最快,若用戶在玩游戲時根據其響應速度可以設置為最快,平時瀏覽網頁時可使用關閉或者是快,該選項默認為關閉。此外還有智能對比度、Gamma以及畫素移動選項。
音量調節,用于控制顯示器的輸出聲音(僅限HDMI及DP接口)。
色溫模式,有普通色溫固定值設置、sRGB模式以及用戶自定義設置模式。
語言設置,有包括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在內的共計22種語言。
OSD設置,用于設置顯示器的OSD(顯示選單)。
最后,在設置中,用戶可以針對分辨率、信息及復位做出相應的選擇。
在漏光測試中,我們使用的是4.0的光圈,ISO速度為100來進行測試,測試方式為關閉環境燈光,顯示器亮度、對比度均調整到最低、使用黑色畫面,然后用相機對顯示器進行拍照。
4分之1秒快門時間顯示效果。
2分之1秒快門時間顯示效果。
1秒快門時間顯示效果。
這款VA屏的顯示器可以說在漏光方面做的非常完美,幾乎看不到任何漏光現象。
測試使用的硬件為Spyder 5 Elite,軟件版本為5.2。測試亮度為默認的100%(注:該顯示器120cd/㎡時亮度為31%),色溫為6500K,Gamma值為2.2。
屏幕色域為100%的sRGB(該硬件測試不出來100%以上的水平),和84%的AdobeRGB,整體表現要高于絕大多數非制圖顯示器的主流水平(普通顯示器AdobeRGB為74%-79%)。
在色調相應方面,由于其Gamma值設置為2.2,所以黑色越貼近2.2的青色線條越優秀,實際測試可以發現黑色線條幾乎與青色的2.2光度相同,可以說242M7做的非常到位。
白平衡表現則比較一般,其中灰階只有在50%到100%的時候才才算正常,20%-50%的色溫偏移在400K左右。
屏幕均勻性測試,亮度均勻性的最大偏執為9%,表現略強于主流顯示器。
色彩精確度測試,其整體的Delta E值為0.84,較大程度上領先于主流的顯示器水準。
刷新率測試:
測試使用的是統一的顯示器刷新網站(點擊進入)
然后針對測試項目進行設置:
1、Count Of UFOs:4
2、Background:None
3、Speed:3840 Pixels Per Second
4、相機設置為30分之1秒進行拍攝
測試結果,在144FPS模式下,相機可以很清晰的拍攝到4個相連的小外星人,這相對于72像素以及更低像素無論在顯示還是流暢過渡方面,都要有優勢許多。
正面顯示效果。
前傾時顯示效果。
后揚時顯示效果。
左傾時顯示效果。
右傾時顯示效果。
該顯示器預設了多個場景的模式可供用戶選擇,以便用戶在不同的游戲下得到更加貼合該游戲的顯示效果。
調整顯示器的四相控制按鈕向左撥動即可打開該選單,然后使用上下撥動來進行選擇。
FPS模式下顯示效果。
賽車模式下顯示效果。
RTS模式下顯示效果。
玩家1模式下顯示效果。
玩家2模式下顯示效果。
LowBlue模式下顯示效果。
最后,關閉顯示模式后,默認顯示效果。
實際測試效果中我們使用的是2分之1秒的快門,光圈值為10,ISO則為100。
32寸顯示器現在可以說是各大網咖的主流,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體驗,比如玩《英雄聯盟》或者其他FPS類游戲,看小地圖甚至需要扭頭,真的很不舒服。而網咖為了方便擺放更多的機器,通常電腦桌并不會將寬度做的太大,這使得我們想要達到一個更加合適32寸的距離,反而變得并不是那么容易。
1500R相比目前主流的1800R要更彎一點,也因此,他比1800R更適合我們普通家庭的空間,而對于喜歡競技的玩家來說,不是顯示器越大越好,23.6剛好在一個非常合適的范圍內(不大,也不小),可以讓你更加集中注意力在顯示器上面。
所以,這也是我們一開始對于這款顯示器的定位,它更加適合硬核游戲玩家,相比普通的顯示器,它會讓玩家的視覺更加集中在上邊,讓用戶非常容易就可以抓住顯示器所顯示的每一個細節。
可以說,1500R和23.6是天生的搭配。也是真正游戲玩家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