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這臺微星泰坦 GT77 在跑分軟件 3D Mark 里跑 Time Spy 環節的時候,錄了一段視頻發在公司的硬件科技組微信群,然后有人就說,第一次見真機跑分跑得這么流暢。
畢竟是 RTX3080Ti,目前筆記本電腦里面最強的顯卡。
當然,12 代酷睿 i9-12900HX 也是幾乎是目前最強的筆記本處理器了。所以微星泰坦 GT77 作為旗下真真旗艦游戲本的重啟之作,也確實堆足了料,不光是顯卡和處理器。
不得不說,微星泰坦 GT77 不光可以競爭最強,大概也可以競爭一下當下最重的筆記本了。
裸機重量 3.3 公斤,再配上碩大的電源,以及 17.3 英寸的尺寸,注定讓它非常不便攜。
同時,為了保障機身散熱,微星泰坦 GT77 用到了四風扇七熱管的組合,以及增加了多個出入風口,這就使得它在機身后方,留有碩大的「屁股」,所以相比于同配置的游戲本,它其實還要更大一些。
這么做的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保障 CPU 和顯卡能夠更好地釋放性能(最高顯卡 175W+CPU 75W),甚至在微星的設置軟件里面,還有一個顯卡超頻的選項,幫助更暴力地輸出性能。
設計不是微星的強項,相比于 ROG、雷蛇或者外星人的旗艦游戲本,這臺泰坦 GT77 看上去較為笨重,如果說紅綠藍三家燈廠的筆記本像是游戲里面的「戰士」的話,那這臺筆記本就是不折不扣的「坦克」。
不過在筆記本領域,重和強基本上是掛鉤的,不光是體現在散熱和配置上,還有其他的一些細節。
比如微星泰坦 GT77 就有 mini DP 和 HDMI 雙接口,3 個 USB3.2 接口,2 個雷電 4 接口,以及 RJ45 網線接口,和 SD 卡槽,可以說在應付各種外接鍵鼠或者顯示器的需求時,它基本上不需要再去找什么轉接器了。
外部接口這塊拉滿之外,為了方便用戶升級,微星泰坦 GT77 在內部也預留了顯卡插槽和 PCIe 5.0×1 和 PCIe 4.0×3 的固態硬盤位,最高可以支持到 128GB 的內存,至于硬盤容量就看用戶自己如何升級了。
同時,相比于大多數筆記本的薄膜鍵盤,這一次微星和鍵盤大廠 Cherry 合作了這款筆記本的鍵盤部分。
不得不說,微星泰坦 GT77 搭載的 MX 超薄機械鍵盤,是我用過筆記本里面手感非常靠前,可以和上代 ROG 槍神 5 系列的光軸機械鍵盤齊名,只不過微星泰坦 GT77 的鍵盤手感更類似于紅軸,而光軸則留有一些段落感,類似于青軸。
細說一下,就是相比薄膜鍵盤的粘滯單薄的手感,這個超薄機械鍵盤有著更干脆的敲擊感和更長(1.8mm)的鍵程,同時反應時間更短,壽命也更長,更適合游戲場景。
與鍵盤相稱的,則是 RGB 燈效。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鍵盤燈光非常亮,同時色彩飽和度非常高,顯得更加「殺馬特」,這塊的審美喜好就見仁見智了。
總的來說,之所以這款筆記本相比于類似配置的大牌游戲本還貴上 1 萬元左右,主要還是它在抱著臺式機的思路在去堆料,在散熱、鍵盤等層面有更好一些的表現。
同時,它的不便攜性也讓它更適合待在桌面上,而非隨著用戶東奔西跑。
熟悉的跑分環節,我們還是拿出 CPU-Z,GPU-Z、PC Mark 10、3D Mark、CineBench R23、GeekBench 5 和 AS SSD 來看看它的性能表現(以下測試均在室溫 24℃,獨顯直連,性能模式下完成)。
CPU-Z 顯示,i9-12900HX TDP 為 55W,8 個性能核心,8 個能效核心,24 線程,采用 10nm 制程工藝。
最簡單的 CPU-Z 跑分環節,i9-12900HX 單核比上代 AMD 旗艦桌面芯片 Ryzen 9 5950X(TDP 105W,16 核 32 線程)強一截,多核方面,i9-12900HX 得分剛剛過萬,比后者接近 12000 的得分差一截,不過移動對壘桌面,而且在線程和 TDP 熱功耗方面的差異對比下,i9-12900HX 的表現已經非常不錯了。
GPU-Z 顯示這塊 RTX3080Ti 的信息,顯存 16GB,帶寬 524.8GB/s,7424 個 CUDA 核心流處理器,還有 232 個 Tensor 核心。
在 PCMark 10 基準測試中,微星泰坦 GT77 獲得了 8139 的高分,超越了 98% 的結果,剩下的 2% 應該大部分都是桌面版的 3080 或者 3090 在跑分。
作為對比,之前我們用 i9-11980HK+RTX3080 的去年頂級配置跑出了 7336 的分數,所以這一年頂級游戲本的性能進步還是不小的。
GeekBench 5 當中,這顆 i9-12900HX 獲得了 1716 單核,15875 的多核成績。同樣是作為對比的 i9-11980HK(8 核 16 線程,TDP 45W)單核得分 1613,多核得分 9175,同樣是提升不小。
3D Mark 中考驗旗艦顯卡的 Time Spy 環節,微星泰坦 GT77 得分 14172,同樣是比 i9-11980HK+RTX3080 的去年頂級配置獲得的 11941 分高出不少。
所以從整機性能看來,i9-12900HX+3080Ti 確實進步顯著。
僅考驗 CPU 性能的 Cinebench R23 中,i9-12900HX 得分 22531,是為數不多能夠超過 20000 分的消費級處理器之一。
最后來看看這款機器標配的固態硬盤,經過對比型號,好像微星是大批量采購了三星的這塊固態硬盤,它和去年我們測試的微星 GE76 游戲本一模一樣,測試成績也差不多,屬于檔次中上的固態硬盤。
不過這個硬盤測試結果僅供參考,因為我手上這部游戲本只是工程機,屏幕(1080P,360Hz)和硬盤(3TB)和國行都不一樣。
整體來看,在跑分環節,這款游戲本表現相當優秀,對得起尺寸重量,也對得起價格(國行 i9+3080Ti+64GB+2TB+4K 屏幕,售價 34999 元)。
當然,我們買游戲本不是為了跑分,而是為了做生產力工具(玩游戲)的。
于是我打開久違的 Steam,再次下載了賽博朋克 2077。
對待 3080Ti,自然就得上最嚴苛的模式,在游戲設置中,我將賽博朋克 2077 的所有圖形設置調到最高,DLSS 自動,包括光線追蹤中的光線追蹤光照設置為了「變態」。
▲ 光線追蹤關
▲ 光線追蹤開,光線追蹤光照變態
在畫質最高,光追變態的設置下,微星泰坦 GT77 可以在 1080P 下達到的平均幀率為 80FPS。
▲ 最高畫質,光追變態下游戲幀率
不過必須要說明的是,在這個設置下,這款游戲本運營中的噪音和發熱都相當大,加上機身 C 面是金屬材質,導熱效果很好,鍵盤區域上方會明顯感覺發燙,風扇聲音很大,同時鍵盤 AWSD 區域也會感覺到發熱。因此,建議還是外接鍵鼠進行游戲。
▲ 最高畫質,光追關閉下的游戲表現
如果把光追關掉,在畫質最高的情況下玩游戲,那就可以獲得非常流暢的游戲體驗了,平均幀率可以達到 113FPS。
同時,在壓力巨大的游戲環節,微星泰坦 GT77 的實際散熱表現其實還不錯,CPU 溫度和顯卡溫度都要顯著低于去年微信 GE76 同樣設置下跑賽博朋克 2077 的溫度,即便我的手是感覺一樣熱。
整體來看,除了溫度和噪聲這兩個沒法避免的問題,微星泰坦 GT77 降服賽博朋克 2077 問題不大。不過面對壓力沒那么大的游戲,比如 CS:GO 的時候,它的溫度和噪聲依然明顯。
最后,我們談一談這款游戲本的定位。作為一款售價 34999 元,同時又大又重的筆記本,微星泰坦 GT77 顯然不是面向普通用戶,而是預算足夠的游戲發燒友群體。
另一方面,它又面臨著諸如 ROG 槍神 5 Plus 頂配,聯想拯救者 Y9000K 頂配等機型的競爭,這些大牌在類似配置下,售價都要低一些,至于微星泰坦 GT77 在散熱和鍵盤上的堆料能否吸引到消費者,也是一個問題。
星近年來的游戲本產品線布局愈發完善,其中沖鋒坦克ProGP系列定位于中高端市場,基于旗艦級產品強襲GE系列的模具下放,保證了極致性能釋放表現,是很多玩家的理想選擇。
英特爾今年下半年發布了第12代酷睿HX系列處理器,推動游戲本行業再一次更新換代,微星也借助新平臺的特性對旗下產品線進行更新,推出了HX系列電競新品。本次我們評測的機型就是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從配置上來看,這臺游戲本不但搭載了酷睿i7-12800HX處理器,同時還配備175W滿功耗的RTX3080TiLaptopGPU,而通過微星超增壓技術,總功耗可以達到250W的性能釋放,各方面能稱得上拉滿了!
話不多說,下面就帶大家了解下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這款游戲本的實際性能表現。
外觀和模具設計
先看機身設計,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的模具在沖鋒坦克ProGP76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升級,模具底部增加的腳墊墊高的設計,讓散熱效率更高,內部也擁有雙風扇7熱管的微星酷寒Pro散熱系統。
而從外觀上看,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的配色依舊是為純黑色,簡潔大氣,表面經過特別涂層處理后可以做到有效減少指紋。
A面具有一顆鐳射激光雕刻的龍盾LOGO,大幅增強辨識度。機身C面,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也是繼承了微星眾多高端游戲本都會采用的賽睿單鍵多彩背光鍵盤,可以個性化調節定義每一顆按鍵的顏色。
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左側提供了一個USB3.2Gen2Type-A接口、一個USB3.2Gen2Type-C接口(支持DP1.4)、一個3.5mm耳機麥克風接口。
機身右側,則提供了兩個USB3.2Gen1Type-A接口。
另外在機身頂部,除了電源接口之外,還具備一個HDMI接口、一個RJ45網口和一個Thunderbolt4接口。總體來看,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的接口數量豐富實用,同時布局也比較合理,連接眾多設備時也可以較為舒適的走線。
來看B面,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搭載了一塊17.3英寸的IPS顯示屏,為三面窄邊框設計,屏占比較為出色,有效控制了機身的面積。同時這塊屏幕的分辨率達到了2560×1440,刷新率為240Hz,兼顧高清晰度與急速響應。使用校色儀對這塊屏幕進行測試,可以發現亮度為350尼特,色域覆蓋99.7%sRGB、81.4%AdobeRGB和96.5%DCI-P3。
散熱與性能釋放
為了應對第12代酷睿HX處理器和RTX30系筆記本電腦GPU的高功耗,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升級了微星酷寒Pro散熱系統,具備兩個104片高轉速強力風扇+7體熱管+292片CoolingFin霜刃鰭片。
在24℃的室溫環境中,首先使用AIDA64FPU單烤壓力測試,10分鐘后可以發現,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可以讓酷睿i7-12800HX處理器的峰值功耗短暫超過165W,長期功耗穩定在115W左右,封裝溫度為79℃。
AIDA64FPU+Furmark雙烤壓力測試,在運行超過10分鐘后,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可以讓RTX3080TiLaptopGPU成功觸發DynamicBoost2.0,功耗達到滿血175W穩定運行,酷睿i7-12800HX處理器的功耗也有75W左右,整機功耗釋放約250W,是當前游戲本市場的頂級水準。
雙烤時顯卡溫度為81.5℃、處理器溫度為78℃,也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處理器理論測試
在硬件配置方面,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最大的升級之處就是其采用了英特爾第12代酷睿AlderLake-HX系列處理器,HX系列不同于12代酷睿移動版的H、P、U這3個系列,它實際上和第12代酷睿桌面版AlderLake-S同源,在核心數量、平臺IO方面全面看齊,例如最高可提供8P-Core+8E-Core、16條直連PCIe5.0、128GB最大內存支持等,就連45×37.5毫米的封裝面積都完全相同,只是為了適應移動端,厚度從4.4毫米降到了2.0毫米,另外在電源管理、功耗方面也做了針對性的調整優化。
英特爾此前表示,第12代酷睿AlderLake-HX系列處理器主要面向高端移動工作站、發燒級游戲本,可為內容創作人士、工程師、科研人員、游戲玩家帶來媲美高端臺式機的性能。
這臺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搭載的型號是酷睿i7-12800HX,和旗艦酷睿i9-12950HX規格相近,提供8P-Core+8E-Core,共計16核心24線程、三級緩存30MB、P核最高睿頻可達4.8GHz,E核最高睿頻可達3.4GHz,并集成32EUIntel?UHDGraphics核顯。
CPU-Z2.0.3自帶的Version17測試,搭載酷睿i7-12800HX的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單線程分數為772.6、多線程分數為9654.9。相比搭載酷睿i7-12700H的游戲本要強出不少。
CinebenchR23測試,單線程分數為1836pts、多線程分數為22536pts,同樣比酷睿i7-12700H的游戲本強出不少。
V-RayBenchmark5渲染測試,只是用CPU渲染得分為15063vsamples,表現也非常強大。
跨平臺測試Geekbench5,單線程分數為1843、多線程分數為14246,同樣有非常好的表現。
3DMarkCPUProfile,單線程分數為1024、最大線程分數為10073,也達到了頂級水平,證明了處理器玩游戲時不會成為瓶頸。
顯卡理論性能
除了頂級的HX系列處理器之外,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還搭載了175W滿血功耗的RTX3080TiLaptopGPU。從規格來看,RTX3080TiLaptopGPU是今年NVIDIA發布的筆記本端旗艦級產品,基于Ampere架構GA103核心,提供7424個CUDA流處理器,boost頻率1590MHz,并擁有16GB容量16GbpsGDDR6大顯存、位寬256bit。
測試DX11性能的3DMarkFireStrike項目,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顯卡分數為34036。
測試DX12性能的3DMarkTimeSpy項目,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顯卡分數為13392。
3DMark近期上線的SpeedWay項目,同樣測試DX12性能,但畫面比TimeSpy更高,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顯卡分數為3343。
從理論性能來看,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得益于超強的175W功耗釋放,完全發揮出RTX3080TiLaptopGPU的性能,是當前游戲本平臺的天花板水準。
游戲體驗
游戲性能方面,在2560×1440分辨率下,測試了《賽博朋克2077》、《極限競速:地平線5》、《刺客信條:奧德賽》、《孤島驚魂5》、《戰爭機器5》、《僵尸世界大戰》、《中土世界:戰爭之影》等常見的3A大作。
在測試前,打開MSICenter開啟極致模式和獨顯直連,最大化釋放游戲性能。
在《賽博朋克2077》中,開啟“光線追蹤:超級”設置,運行自帶的性能測試。
統計上來看,平均幀率為60.29FPS,滿足了2K高清分辨率+滿特效設置的流暢運行。
《極限競速:地平線5》設置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
測試統計,運行平均幀率為84FPS。
《刺客信條:奧德賽》最高畫質,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的平均幀率可以達到79FPS。
《孤島驚魂5》最高畫質,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的平均幀率為133FPS,最低幀率也有85FPS。
《戰爭機器5》最高畫質,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的平均幀率為116FPS。
《僵尸世界大戰》超高畫質,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的平均幀率為226FPS。
《中土世界:戰爭之影》最高畫質,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的平均幀率為124FPS。
得益于酷睿i7-12800HX處理器+RTX3080TiLaptopGPU的強悍性能,以及雙風扇7熱管的微星酷寒Pro散熱系統帶來充足功耗釋放,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的游戲表現確實非常強悍,在2K分辨率下,運行常見的3A游戲也能做到非常流暢。
內存與硬盤
再來介紹下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的其他硬件配置。硬盤方面,這臺機器搭載了1TB容量的三星PM9A1PCIe4.0固態硬盤。同時機身內部有兩個M.2插槽,后期可以進行升級擴展。
兩個M.2硬盤接口,其中插著一根三星PM9A1為系統盤。
使用CrystalDiskMark進行測試,讀取速度為6666.92MB/s、寫入速度為4960.44MB/s,是PCIe4.0固態硬盤的旗艦級水準。
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搭載了兩根8GBDDR5-4800Mbps內存,組成了16GB雙通道,實測讀取速度為59600MB/s、寫入速度為53319MB/s、復制速度為55083MB/s、延遲86.5ns,帶寬方面對比DDR4-3200Mbps內存有較大提升。
兩根8GB容量的DDR5-4800MHz內存,覆蓋了黑色的屏蔽罩。
總結
這臺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搭載了酷睿i7-12800HX處理器+RTX3080TiLaptopGPU的頂級配置,同時采用了微星強襲GE77 HX所下放的旗艦級模具,因此也提供了250W整機功耗釋放和175W顯卡功耗釋放,是這個價位游戲本的頂級水準。再結合17.3英寸2.5K、240Hz、100%DCI-P3高規格的廣色域電競屏、炫酷的鍵盤燈效、豐富的拓展接口等,可以說從內到外都沒有短板。對于想要體驗第12代酷睿HX系列處理器的玩家來說,微星沖鋒坦克ProGP76HX是性價比非常高的選擇。
克這種武器,正式亮相在第一次世界期間,發源地為英國,當時主要的用途是配合步兵突破機槍防線,還能掩護步兵前進,但外形怪異,移動緩慢,比如英國的馬克型坦克,行進速度最快每小時只有15公里,越野的時候只有每小時4~8公里,甚至都沒有人走得快,而且一戰坦克多數的造型都像個大箱子,但即使這樣,坦克也在當時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
到了二戰,坦克成為了更重要的裝備,在西方的作用要大于重機槍和火炮,而且坦克也都有了統一的基本造型,比如用一個底盤承載一個可旋轉的炮塔,當時也有了輕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三種區分。
輕型坦克并沒有太強的裝甲防護,主要追求快速機動能力,火力也并沒有太強,完全是作為步兵的支援武器,中型坦克比較均衡,有中等的裝甲防護,中等的機動性和中等的火力,重型坦克則是追求重火力和強化防御,但機動速度相對較慢。二戰期間的坦克,對于一些美式和德式的可能會配備電臺,能與外界聯絡,其余的幾乎就是純純的“底盤扛大炮”,而且也并不完善,還是顯得笨重,也并不能通用化。
到了現代,坦克發展得更加完善,不再有輕型、中型和重型之分,而是在中型坦克的基礎上,衍生出主戰坦克,有著均衡的裝甲防護和火力,以及機動速度,但又到了21世紀,現代化主戰坦克的重量越來越高,西方的可達到65噸到75噸,而且裝甲防護越來越高科技,武器系統也早已不再像當年的潛望鏡那樣簡單,而是帶有電子火控系統,火控計算機和一些智能設備等,甚至帶有主動防御系統,還可以提前感知戰場應變情況。
而且無論坦克行走在多么復雜的環境,炮管都保持對準目標狀態,機動速度也更加強悍,重達六七十噸的大家伙,每小時行進速度可達到七十多公里,現代化的主戰坦克早已不像當年的那樣笨重,那樣的原始,而已經成為了高科技和信息化結合出來的“裝甲猛獸”。
那么本期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全球24種現役主戰坦克。
它屬于豹2家族中的改進型號,裝備了55倍口徑的120毫米滑膛炮,炮口初速可達到2千米每秒,車身帶有復合裝甲,還有一些重要的位置,帶有特殊材料的合成裝甲。動力系統搭載MB873Ka-50型4沖程,12缸V型增壓中冷柴油機,它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坦克發動機之一,有非常強勁的動力,從0加速到每小時32公里僅需5.5秒,最大功率1500馬力,行進速度每小時可達到70~75公里,駕駛部分還帶有倒車和前進影像,駕駛員可在駕駛艙通過顯示器安全操控。它搭載世界最先進的火控系統,可以自動瞄準或手動瞄準,當中還帶有熱像和紅外線捕捉系統,可在夜間鎖定目標,炮塔還采用全電動液壓式設計,不僅轉動速度快,也減少了噪音。該型主戰坦克還曾在2007年11月2日的行動中,壓中了地面上的反坦克地雷,奇跡的是坦克沒有受到損傷,駕駛員也安然無恙。
它是根據豹2A4型主戰坦克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炮塔和底盤的外形有很大變化,周圍安裝了附加裝甲,升級了火控系統,還增加了DM11編程榴彈發射器,并配有雙通道熱像系統,武器方面配有L/44戰車炮,底盤的前部和兩側也安裝了附加裝甲,駕駛方面,在車身前部安裝了雙孔攝像頭,可通過車內的顯示器來操控車輛駕駛,最主要的是車內作戰終端,可以與外界的步兵和指揮系統進行聯絡,還能應變戰場的變化情況,該型主戰坦克只要為波蘭使用。
該型坦克完全是在實戰中成長出來的,在服役長達40個年頭中,不斷的參與戰斗,參與任務,在當中總結經驗,不斷的完善性能,完善能力,成為至今都是最強大的主戰坦克之一。 M1也是從最早的單一型號,進化成附帶模塊化設備的先進主戰坦克,在原車基礎上不斷改進火控系統裝甲系統,還加入全新的主動防御系統,動力方面一直都在使用燃氣輪機,行進速度每小時可達到72公里。M1A2坦克最大的“殺手锏”就是貧鈾裝甲和高速貧鈾穿甲彈。
在上世紀90年代期間研制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基于T-72主戰坦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采用了焊接炮塔,配備一門2A46M 125毫米滑膛炮,并且尾部帶有自動裝彈機。T-90主戰坦克的炮塔前部帶有兩個像眼睛一樣的東西,它叫做“窗簾”1型,光電干擾系統,可以干擾敵方反坦克導彈。動力方面搭載V-84MSV型4沖程12缸多種燃料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200馬力,最大行程速度為每小時72公里。T-90A坦克的戰斗全重為46.5噸,對比西方坦克,它還算輕。
根據T-90系列主戰坦克,演變出來的一種外貿型,配備新式的2A46M-5火炮,炮塔和底盤的外形都有很大變化,搭載了1130匹馬力的V92S2F型柴油發動機,和一個7檔變速箱,還帶有輔助的節能系統,當坦克車身靜止時,會減少油量的消耗。戰斗部分還配備了全新的卡琳娜光學瞄準系統,可以配合火控一起工作。裝甲方面,底盤側面,正面以及炮塔4周都安裝了新式防爆裝甲,不再像早期的T-90那樣,看起來像是一塊一塊的磚頭,為了更受使用者的歡迎,頂部的手動機槍取消,安裝了一挺12.7毫米自動遙控武器站,也可根據需求安裝自動裝彈機或手動裝填狀態。
它也是根據T-90系列主戰坦克的基礎上,推出的改進型,為了彌補阿瑪塔T-14主戰坦克的產量不足,車內安裝了更多電子信息化系統,炮塔上面換裝了自動遙控武器站,配備12.7毫米機槍或14.5毫米機槍,主武器裝備之前的125毫米滑膛炮,還有副武器搭載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內部配有自動滅火裝置和空氣排放裝置,底盤和炮塔外觀也是有很大變化,并且炮塔4周安裝了全新式的反應裝甲,之前的“窗簾”1型光電干擾系統依舊保留,但變得更加輕量化,還加入額外的光電致盲器,激光警報探測器,抗激光煙霧彈發射器和系統控制的全新模塊,可以降低反坦克導彈85%的命中率,它的改進非常完美。
由俄羅斯在21世紀初期研制的全新一代先進主戰坦克,身上有很多創新的技術,比如采用全新的2A82型125毫米滑膛炮,而且整個車身的造型不再有T-90的低矮風格,而是一個全新的設計,顯得又大又方正。T-14主戰坦克最大的特點是采用無人炮塔,車身帶有防寒特制裝甲,并配備雷達作戰指揮數字化系統,可在極端氣候下完成任務。動力方面搭載1500匹馬力的12缸X型A85-3發動機,最大行進速度為每小時70公里,戰斗全重為55噸,該坦克被謊稱為“第4代主戰坦克”,但裝甲和武器系統只能達到三代半,未來將換裝口徑為135毫米火炮或152毫米火炮。
它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前蘇聯研制的第3代主戰坦克,T-80是根據T-64主戰坦克發展而來,T-80也是世界上第一種使用燃氣輪機作為動力裝置的坦克,優點是可以做到功率大,速度快,體積小,重量輕,在七十年代可以達到1000匹馬力。T-80的武器安裝一門125毫米滑膛炮和7.62毫米并列機槍,炮塔頂部還有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炮塔內部配有自動裝載機,到了現在,T-80系列主戰坦克也作為自用型和出口型。
由烏克蘭在上世紀90年代,哈爾科夫工廠根據前蘇聯T-80UD主戰坦克的基礎上,研制的一種改進型號,配備125毫米滑膛炮,7.62毫米同軸機槍和12.7毫米高射機槍,搭載6TD-2型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200馬力,可以使用柴油、航空煤油、和汽油作為動力源,到了現代化的T-84“堡壘”主戰坦克,進行了信息化升級和裝甲防護改進,在烏克蘭并沒有太多的T-84是自用型,主要還是作為出口。
梅卡瓦系列主戰坦克誕生在上世紀70年代,也像美制M1系列主戰坦克一樣,經過不斷的戰斗,不斷的任務,從中改進完善出多種型號,MK4是目前最新的一個型號。它搭載了戰利品主動防御系統,可以攔截來襲的反坦克導彈,主武器配備一門北約主流的120毫米滑膛炮,炮塔頂部安裝三挺FN MAG7.62mm機槍,炮塔內部裝有7.62mm同軸機槍。梅卡瓦坦克的裝甲防護最出眾,不同的位置加裝不同材料的裝甲,炮塔看起來很怪異,但正是為了提升防護設計的。梅卡瓦主戰坦克還有一大特點,就是發動機前置,后面帶有步兵乘坐倉,可以承載6~10名步兵,可以代替步戰車的步兵投送能力。
該型主戰坦克是由挑戰者1型改進而來,加強了裝甲防護,火炮系統和新型火控計算機,還有最重要的是全綜合式戰場管理系統,通訊和戰場情況綜合一體,增加戰車的生存率和戰斗。挑戰者2型在2002年正式進入列裝,它的個頭尺寸也要比大多數主戰坦克大上一點,使用喬巴姆裝甲裝,防護堪稱世界第一。武器系統早期使用的是英制L30型120毫米線膛炮,后期改為德制滑膛炮,動力方面搭載了MTU883 12缸渦輪增壓柴油機,最大功率為1500馬力,倫克HSWT-295型變速箱,最大行程速度為每小時72公里,現在的挑戰者2型,還在進行不斷的改進,部分作為出口,部分作為自用。
該型主戰坦克被號稱為裝甲計算機,原型車在1989年定型,正式型號在1991年列裝,到采用鋼制全焊接車體與炮塔,周圍覆蓋一層復合裝甲,炮塔和車身正面裝甲還得有氧化鋁陶瓷與硬鋼構成了復合裝甲,動力系統搭載一臺V8X-1500 8汽缸水冷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500馬力,行進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71公里,駕駛使用方向盤,而不是操作桿,要比正常的坦克更舒服一些。武器方面配備一門GIAT-120-26型120mm52倍徑滑膛炮,并附帶電子伺服陀螺儀穩定系統。火控系統部分安裝了測距計算機,彈道穩定系統。勒克萊爾也有戰場管理系統設計,可通過智能操控設備,來得知戰場環境,GPS定位,與敵方攻擊位置等,并且還可計算地形,時間,位置和部署,這一方面就是勒克萊爾主戰坦克的最大特點。
該型主戰坦克又被稱為“白羊座”,在上世紀90年代推出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它的戰斗全重為54噸,最大行程速度為每小時65公里。搭載一門德制L44 120毫米滑膛炮,還安裝火控穩定系統和彈道計算機,還有車長激光潛望鏡,傳感器,電子和控制面板。動力方面搭載一臺菲亞特的MTCAV12型渦輪增壓水冷柴油機,最大功率為1200馬力,車身的大部分采用復合裝甲,其余的為鋼制裝甲。
它作為全球首款真正具有隱形能力的主戰坦克,在2013年9月正式亮相,外觀看起來非常科幻,而且外形比較光滑,它真正的隱身不是在于外表,而是能在雷達中出現一種假象,把自己偽裝成一輛小轎車。它屬于一種輕型坦克,重量僅有35噸,搭載一臺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最高時速可達到每小時70公里,武器方面搭載一門有德制的萊茵金屬55口徑120毫米滑膛炮,可以DM63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炮塔頂部還搭載一挺12.7毫米遙控機槍武器站和兩具煙霧發射器。
它是前蘇聯上世紀70年代的先進型號主戰坦克,當時要遠比美制M60和M48強出一大半,在當年就配備了一門2A46型短后座距離的125毫米滑膛炮,并帶有自動裝彈機,最大射速為每分鐘8發,動力系統搭載功率為780匹馬力的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以及三防系統,炮塔和車身采用了80毫米厚的鋼質裝甲,重要部分采用了復合裝甲,后期還在炮塔上加裝了反應爆炸式裝甲,當年T-72上的那些技術,一直沿用到現在的T-90主戰坦克上,而且作為上世紀70年代的產物,到現在也被改裝出了多種現代化型號,并仍然在使用。
它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第2代主戰坦克,屬于M60巴頓系列中的最終版本,A3型安裝了全新的測距儀,彈道計算機,M240高射機槍和M239煙霧彈發射器,最主要的是現代化火控系統,搭載了一臺12缸風冷柴油發動機,最高功率為551kw,主武器配備一門105毫米M68線膛坦克炮,雖然該型坦克早已在美軍中退役,但多數還是作為落后地區的主要裝備。
它還屬于上世紀60年代的老式2代坦克,在烏克蘭被進行了現代化改進,安裝了更先進的現代化火控系統和紅外線熱成像系統,搭載一臺大功率柴油發動機,最大行程可達到每小時75公里,武器系統配備125毫米滑膛炮,輔助武器配備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和12.7毫米防空機槍,戰斗全重為38噸,目前它主要是烏克蘭的現役型主戰坦克。
它是全世界最特殊的一種坦克,沒有傳統坦克的可旋轉式炮塔,而是像早期的突擊炮一樣,直接在底盤前部安裝火炮。該型坦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使用,安裝一門由博富斯制造的62倍口徑105毫米L74加農炮,并采用自動裝彈機,動力系統搭載波音旗下制造的雙軸式燃氣輪機,最大功率為360kw,最大公路行程速度每小時50公里,該型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強大的懸掛液壓系統,在開火時可以降低車身或抬高車身,或者需要使用轉向系統來旋轉車身,戰斗全重為45.5噸,這種坦克的設計非常特殊。
對于這個型號的主戰坦克就不用我多說了吧,幾乎每一個軍迷都對它有很深的了解,結合了現代信息化和現代高科技合成裝甲防護,還有與西方同等的火控系統,配備與俄制同類的125mm滑膛炮,還能發射炮射導彈,整體綜合性能與西方主戰坦克同等。
該型主戰坦克由現代汽車旗下研制,在2011年正式定型,2015年開始列裝,它也屬于世界的第3代主戰坦克之一,XK2主戰坦克沿用了K1主戰坦克的設計,炮塔和底盤很均勻,但炮塔的外觀仿造了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的風格,表面帶有傾斜裝甲和垂直裝甲,煙霧發射器不再像K1那樣裸露在外面,而是在炮塔的發射艙里。駕駛艙內部還帶有自動滅火裝置,避免彈藥引爆。武器方面配備德制的L55型120毫米滑膛炮,并帶有自動裝彈機,每分鐘可發射15發炮彈,炮塔內部還有7.62毫米K6同軸機槍。XK2主戰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采用了液氣懸架系統,底盤可以靈活升降,左右傾斜,便于穩定射擊和隱藏車身,這一方面還是相對前衛的。
它是由三菱旗下,為了取代74式坦克而研發的第三代全新主戰坦克。90式主戰坦克仿照了豹2系列,火控引進德制的RH120毫米44倍徑滑膛炮,炮塔有著與豹2一樣的垂直造型,動力方面搭載一臺三菱的10ZG32WT水冷,2行程10缸液冷渦輪增壓柴油引擎,還有三菱的MT-1500自動變速箱,最大功率為到1500馬力,底盤前半部分,具有像10式坦克一樣的緊急制動系統和液壓系統,裝甲部分采用復合式和特殊混合材料。
由三菱重工為了代替90式主戰坦克,而研制的全新一代戰車,第1臺原型車在2002年亮相,正式型在2012年正式列裝,它也采用了全新的底盤升降液壓系統,可以通過任何復雜的地形,動力方面配備4行程柴油V8發動機,最大輸出馬力為1200匹,行進速度為每小時70公里。10式主戰坦克還采用了無極自動變速箱,也像汽車一樣,用方向盤駕駛,而且還帶有節能系統,炮塔和車身底盤安裝了復合裝甲,內部還有夾層,包括非金屬材料的合成裝甲,能抵御反坦克導彈的攻擊,而且該型坦克還有一大特點,就是車身相對較小,戰斗全重僅有48噸,它也是世界上造價最昂貴的主戰坦克之一。
它是根據韓國XK2型主戰坦克的基礎,研制的一種第三代主戰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底盤可像XK2主戰坦克那樣升降,火炮搭載了韓制的120毫米55倍口徑滑膛炮,在2千米的距離上,可穿透650毫米的鋼質裝甲,炮塔內部搭載晝夜兩用熱成像系統,采用手動裝彈機,戰斗重量為57噸,動力部分安裝了一臺由德制的Mt893型12缸1500匹馬力的柴油發動機,后來又換裝了自主研發的1800匹馬力發動機,最大行程速度為每小時70公里,阿爾泰主戰坦克它屬于較新的產物,至于綜合的戰斗性能還是未知的。
該型坦克在1974年到2014年處于研發階段,整整有40年的時間,而且到至今仍然不成熟。它屬于世界上第三代主戰坦克之一,技術與多處重要部分都是合成與組裝的,它搭載了德制K501V型10缸柴油機,原本屬于豹1型坦克的發動機,炮塔部分也學習了豹2A4,安裝了自研型120毫米線筒炮。第一輛MK1原型車在2011年誕生,但由于重量過高,性能不足的原因被重新改造,又推出mk2型,但這個型號也存在很多不足,至今只有124輛阿京MK2型主戰坦克在服役,其余的還是靠俄制T-90系列來補充。
那本期為大家盤點的這24種全球現役主戰坦克,就到這里,如果你認為本期的內容有哪些錯誤的地方,還有望大家多多指點改進,想要了解更多軍事武器內容敬請關注,下期繼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