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近聯想備受爭議,于是很多人過來問我,我是如何看待這家公司的。

    其實了解我的朋友們,都知道我信奉一句話:“時勢造英雄”。

    在我看來,聯想的成功和爭議,司馬南爆出的所有問題都是表面因素,真正的原因是聯想已經脫離了中國人民的訴求,把該走的路,走歪了。

    為了便于大家理解聯想的功與罪,這期內容我打算分成三個部分去展開:

    第一部分陳述柳老爺子在時代所需情況下立下的功勞,第二部分陳述環境變化的原因,第三部分則是當下這個時代舞臺上,講述聯想的“罪過”,順帶聯想一下小米的困境。

    觀前提醒,任何企業都有兩面性,我希望大家理性看待聯想這類公司,我不想單純的批判他們或是為他們的“行為”辯解,而是希望大家理解,只有時勢才造英雄,而很少有英雄可以影響時勢。

    至少,他們在中國不行。


    1、聯想的功勞與苦勞

    時間回到1980年,那會兒我們剛剛改革開放,決定引入外資,來發展中國經濟。

    在很多人的認識里,仿佛一個國家只要開放了,就能吸引外資,就能發展,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因為外資來你這投資,也是要看回報率的,就像一個傻小子對著一個白富美表白說,我可以讓你免費睡我一年,換做你是哪個白富美的小姑娘你樂意嗎?

    這里面隱藏的真實條件是,當年國際資本在全球投資標的上有很多選擇,為什么非要選你中國不可呢?

    1980年的中國,全國GDP和印度相差無幾,僅僅高出了不到50億美元。

    如果考慮當時印度人口比我們少8000多萬的事實,我想在外資眼里,中國當時投資環境,可能比之印度都不如。

    但當年對我們比較好的一面在于,中國作為美國結交的新伙伴,一方面,得到了美國在政策上的一些優待,鼓勵美國資本來中國投資。

    另一方面,基于我們當時主要矛盾是“解決貧困問題的現狀”,所以鄧老爺子南巡講話,也明確了放權給地方和各地能人,肯定了大家積極引入外資是幫助國家發展的做法。

    于是,在這樣的特殊歷史條件下,1984年聯想成立了。

    最初的聯想是一家國企,中科院是絕對的大股東。但后面的事,大家其實也知道,柳傳志老爺子在加入聯想后,通過一步步資本運作,把這家國企最終變成了私企。

    柳傳志在聯想的上位過程大致如下:

    他在1984年作為技術人才加入聯想,然后憑借個人才干在1986年出任北京聯想的總經理。

    1988年柳傳志拿著30萬港幣,做外貿拓展,了解海外市場。并在那一年成立香港聯想,柳傳志成為香港聯想主席。

    一年后的1989年,柳傳志帶著海外市場的客戶資源,成為聯想總裁,僅用5年就坐穩了聯想核心領導層的位置。

    柳傳志能上位,其核心原因不僅僅在于能力,還有人脈。

    這一點,大家搜一下柳傳志的父親柳谷書就能稍微窺見一斑,因為這里涉及一些消極信息,所以我就不做評論了。

    總之,人脈大于個人能力,即便在文學作品中,也不是什么罕見的事情。

    不然主角遇到危險,再逆天的天才,也不如血脈覺醒來的實在。

    在柳老爺子的領導下,1990年,聯想自有品牌微機在德國漢諾威電子技術交易會上大獲成功,這讓聯想獲得了國家認可,拿到了PC的生產許可證。

    1990年,中國某個電子產品,在德國得到認可。

    現在大家可能覺得不稀罕,但如果有那個年紀過來的80后或70后,應該知道我說的上面這句話,代表著什么。

    因為1990年的中國,雖然比1980年好了很多,但在世界上依然算得上一窮二白。

    這一點,我們依然通過和印度的GDP對比去看:那一年我們的GDP總量是3608億,而印度是3209億,只比我們少不到400億。

    也就是說,1980年到1990年,我們改革開放的前十多年,并沒有拉開和印度的差距。

    所以,大家想一下,假如現在有人告訴你印度某個企業在5G上獲得重大突破(Jio平臺),大家是什么心態,那這種心態就和當時世界上其他人看我們差不多。

    盡管我們知道Jio是西方扶持的印度買辦,但對于印度來說,有這個買辦難道不比沒有強?

    而當年的聯想,其實也是同理。

    回到時間線去看:1990年算是中國和印度的一個分界點,因為是自這一年之后,中國才開始和印度拉開差距。

    而這個分界點產生的原因,其實和外資的進入有關。

    根據中國官方數據顯示,1985年到1990年,國際資本對中國的投資僅在30億美元左右徘徊,而1990年到1995年,這一投資金額在5年內增長了十倍以上,達到了375億美元。

    與之對應的,中國的GDP在1995年憑借7345億美元來到全球第八,而印度則只有3600多億,不僅沒有跟上中國,反而從1990年的第12名,滑落到了第15名。

    基于這樣一個數據,我想大家對聯想曾經獲得那么多榮耀的原因,應該也能窺見一斑。

    畢竟,作為中國早期,引入外資最成功的商人,柳傳志的教父之名,其實充當了中國商品和西方資本雙向流通的橋梁。

    也是聯想,讓中國工人代工的電子產品,曾經以中國品牌的身份走向了世界。

    對于這一點,一些年輕人可能感知不強,那我換個比喻。

    假如小米的手機銷量實現了全球銷量第一,你覺得這算不算一份“中國”榮譽?畢竟,這是中國手機品牌的突破。

    雖然,這種突破和聯想在PC市場的全球第一是一樣的,大家都是代工貼牌,但中國品牌本身總比iPhone全球第一,更能證明中國制造的價值所在。

    其道理就像,中國早在2008年就是全球的手機組裝中心,但那會兒大家很難對中國手機產生認同感,歸其原因,是中國生產的手機并不貼中國品牌的logo。

    就像今天的iPhone盡管是中國制造,但你會說iPhone是國產之光嗎?

    所以,回到聯想的問題上,這個貼牌的買辦盡管如今受到各種爭議,但這家公司曾經對中國制造這一國家形象的帶動是實打實的居功至偉。

    至少,2008年以前,當我們說起中國品牌時,我想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聯想。

    畢竟,即便放到現在,作為世界五百強排名第159位的公司,中國當下比聯想更成功的企業,應該也是屈指可數的。

    而這,便是柳傳和聯想,在過去志獲得國家認可的原因所在。

    但講到這,我們回過頭去看聯想和柳傳志家族當下的名聲窘境,我們質疑聯想的一切罪名和理由,難道屬于卸磨殺驢?難道是有意為難?又或者說聯想被冤枉了嗎?

    假如,歷史的真相是英雄造時勢,是柳傳志在外資引入和中國建設中,居功至偉,亦或者柳傳志老爺子在推動中國發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那我們現在質疑聯想的做法,還真有點:“兔死狗烹”的感覺。

    但這里請大家注意我上面的用詞,我對聯想功勞的描述是:在中國制造的國家形象推動上居功至偉,而不是中國制造的推動上。

    因為持有這些疑問或觀點的人,他們并不知道:只有時勢造英雄,而很難英雄造時勢。

    所以,聯想被爭議的本質,我們仍要回到歷史長河中去找答案!摸清楚,聯想真正的功與過。


    2、中國成就聯想

    時間回到1990年,中國和印度拉開差距的那個轉折點。

    那一年,能成為中國和印度的轉折點的核心原因,不在于聯想們做的有多好,而是當時的中國早在1977年開始,就已經在搞大基建。

    比如,我們常聽的的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就是那個窮到發慌的年代,留下來的一句至理名言。

    所以,在1990年之前,基于我們在三線建設和四三方案上的努力,當時在全國修的鐵路、公路和各式各樣的現代化交通港口,其實已經為國際資本的引入打好了基礎。

    和中國一直集中力量搞基建相比,印度自建國以來,受到其聯邦制的制約,一直沒有全國性的基建項目上馬,甚至2018年和日本低息貸款買了高鐵,但受到地方“暴民”的阻礙,直到今天都沒有動工。

    因此,盡管早期中國和印度的招商引資能力相差不大,國際資本也確實在三十年前把中國和印度看做一個水平的國家。

    印度奉行資本主義,引入的資本優先給了富人,而中國奉行社會主義,一邊有序開放市場,一邊用國際資本搞基礎建設,不僅僅讓部分人先富,還在這部分人的先富過程中,優化交通和各項基建,帶著普通人一起富。

    與此有關的事實還有我們在2000年后落地的“新農村建設”和“西部大開發”!

    兩種行為的結果是,1990年后僅5年時間,中國的GDP總量就已經是印度GDP的兩倍以上。

    因為中國和印度的人口一直差距不大,所以兩倍GDP意味著人均GDP上兩倍差距,也就是說,到了1995年中國人均購買力,差不多等于兩個印度人之和。

    人均購買力提升后,會讓中國和印度在對資本的吸引力上產生質變。

    比如,一臺售價3000人民幣的PC,中國人月收入900千的情況下,咬咬牙就能買下來,而對于月收入只有400的印度人,他們則需要很大的決心和毅力,才能決定,自己是否要買這個PC?

    與之對應的事實就是,今天的中國不僅是全球比肩歐洲和美國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更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

    人民有錢的好處,不僅僅是國家富強,就連本國的一些科技公司也能在人民富強中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比如汽車市場,1990年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僅有554萬輛,其中私有車保有量僅為82萬輛。

    在那個年代,雖然已經有一些國產汽車企業出現了,但市場不大的前提下,這些國內的汽車企業也很難得到什么發展機會,畢竟買車的人就那么多,別說產業化,就連規模化都是個問題。

    和以前的貧瘠相比,堅持到今天的比亞迪、吉利、長城等車企,才算熬出了頭。根據2020年底的數據顯示,中國汽車保有量在10個月以前,就達到了2.81億輛,而去年一年全國新注冊登記汽車就有2424萬輛。

    所以,中國能發展起來,是國家給這些企業搭好了平臺,讓這些企業和外資能快速利用中國的廉價公共資源,形成產業。

    這里的廉價公共資源,包括但不限于:建了高鐵、修了高速公路、讓三大運營商虧錢搞了基站、通了自來水、筑起了水電站、鋪了一張覆蓋全國的高壓電網以及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治安環境等等。

    而這些基礎服務,才是中國在1990年以后快速崛起的真相。

    按照溫鐵軍老師的觀點,不是中國搭了國際資本的快車,而是全世界在中國找到了一個優質、廉價且穩定的勞動力環境。

    所以,一棵樹長得特別好的時候,千萬別和我說這棵樹曾經有多么多么努力,什么小時候頂起過大石頭、攔住了狂風摧殘等等。真正的原因,只是適宜的環境給了它長成參天大樹的必要條件。

    而這些條件里面,土壤的酸堿性、水分的充足程度以及陽光的照曬時間等等因素,就好比中國政府建設中國過程中做的各種公共資源的投資,而聯想也好、外資也好、只是在我們這塊土地長得比較好的種子。

    畢竟,資本逐利,假如沒有我們的土壤環境,虧錢的資本家還會逐年擴大式的來中國投資嗎?

    他們來中國,而不是去印度、越南或菲律賓等國家,不是他們不夠好,而是來中國投資賺錢賺的的更多。

    而聯想,只是順應這一趨勢中,做的比較成功的一個受益者。

    所以,這也是我在上面強調,聯想是在中國制造的國家形象推動上居功至偉,而不是中國制造的推動上。

    畢竟,要說聯想推動了中國發展這句話,或是某些企業不要臉,非說有了自己之后某個行業變好了,我想您們別忘了,論外資引進,中國有柳傳志,印度也有德魯拜安巴尼。

    也就是說,柳傳志這樣的資本家不僅中國有很多、印度也有很多,畢竟全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依著利益最大化,按照本能辦事的主,因此中國有了柳傳志,印度也有了穆克什安巴尼。

    但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里,能領導自己過億國民,在世界列強的森林法則中,異軍突起的國家,卻只有中國。

    其中的具體含義,大家不妨仔細琢磨一下。

    畢竟歷史的真相就擺在這,但凡有所思考能力的人,我想都不難分辨。


    3、聯想做錯了什么?

    聊完歷史問題,我們接下來說說當下。

    聯想為什么被批評?

    其實,聯想今天被萬夫所指的命運在柳傳志擠走倪光南(可能說錯名字 了 最后一個錄音777是更正 替換一下)院士,重用朱立南開始,就已經被定下了。簡單總結就是,曾經的國產之光,已經脫離了中國人民的真實訴求,把本該走的路,走歪了。

    我們先論事走歪了這一現象,根據司馬南的爆料去看,這一現象的論據主要有三點。

    一是柳傳志老爺子把聯想做成了最不像家族企業的家族企業,在司馬南爆出的視頻里,今天的聯想高層任人唯親,基本都是柳老爺子曾經的舊部。

    這讓聯想,盡管是一家看似不是家族企業的企業,但實際掌控權卻基本由柳傳志及其舊部所把控。這樣的聯想,不僅是沒有靈魂的,也是唯利是圖的。

    甚至因為這樣的唯利是圖,聯想當下管理層高薪資的事,也在被外界備受會質疑。

    簡單來說,聯想成了聯想高管們的吸血池,窮了廟,但富了方丈。

    可能唯一需要澄清的是,今天的聯想正在加大研發投入,可我在這里依然要多說一句,管理層高薪資的現狀不變,柳家勢力獨大的情況不被打斷,這種改變,我并不看好。

    因為,這種自救背后企業的初心就是錯的。

    第二點,則是聯想做大之后走向了金融帝國,做起了躺著賺錢的買賣。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聯想目前手中持有好幾家放貸牌照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僅是聯想利潤的主要來源,而且還在金融放貸方面玩出了斷頭貸。

    我把這個列為第二點的原因在于,假如所有企業都是聯想這般,做大之后收割窮人,而不是向上突圍,那這幫坐著中國高速列車先富起來的一批人,也就真的成了“為富不仁”的代表。

    說起來,他們中有個反例,就是華為的任正非。

    2019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這位老人以16億美元的身價,排名第1425位。甚至不及小米二號創始人,美國籍林斌的五分之一。

    舉證任老爺子2019年的數據,不是2019年以后任正非變得更富了,而是2021年的當下,隨著華為被三次圍剿,任正非老爺子的財富可能會比2年前更少。

    當然,16億美元絕對算不上什么窮人,可網上有人質疑任正非的錢來路不正嗎?

    所以,回到聯想高層高薪資和金融帝國的種種質疑去看,大家不滿聯想的點,無外乎“德不配位”四個字。

    至于聯想問題的第三點,賤賣國家資產和負債過高這些,因為我實在不清楚里面的具體細節和行業規律,大家感興趣的在網上可以多搜搜、多問問,不要只聽司馬南的一家之言。

    這里關于聯想的其他小問題,諸如筆記本價格美國更便宜這寫,我就不做展開和陳述了。

    不展開不是不重要,而是正如我在開頭時所說,聯想的被質疑,和當下爆出的種種負面,只是表象。這些問題,會在短短30年內,從認可變成指責,從時勢造英雄去看,真正的原因只在于一點那就是:

    作為吃著中國時代紅利成長起來的先富公司,聯想沒有完成國家對ta的后續期望。畢竟到了2021年當下,中國人民早已不需要一個,只有中國品牌而沒有中國科技內核的聯想。

    假如,今天的聯想有這自己的CPU和GPU,并且能在全球競爭中和英特爾、英偉達分去一小部分市場,或者有著一個能和窗口以及蘋果叫板的電腦操作系統生態。

    那么即便聯想依然有著今天我們所展示的這些問題,我想也不會有人在網上隨意說三道四。

    甚至,還會出現一批愛國粉,還會鐵錚錚的站在聯想一邊,為聯想的種種質疑進行據理力爭。

    可現實的聯想并沒有這些成就,他也只是拿著創造就業、扶持國產這些,本就是企業運作會產生的本能職責,來為自己的“質疑”辯解。

    但在2021年,這些辯解過于蒼白。

    其實,回到大家對聯想的質疑去看,大家是希望聯想死嗎?

    在我看來:肯定不是,大家只是想要一個更好的聯想,僅此而已。

    而在聯想做到這一點之前,所有的質疑和辱罵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隨著中國科技的進步,在聯想發展和人民期望脫軌越來也越嚴重的襯托下,反而會變得越發激烈。

    畢竟,當大家發現你在做的事,不過如此時,或是組裝電腦、以及金融放貸,給我資源我也能做時,不服氣的人只會越來越多。

    所以,聯想最好的回應方式不是“辟謠”,也不是不去回應,而是拿出中國科技的成果,證明自己的時代價值沒有和大家的訴求落伍。


    4、聯想與小米

    最后的總結,我們聊聊聯想和小米的關系。

    之所以要把小米加進來,是因為聯想今天被八方質疑的窘境,也正在小米身上上演。比如,小米上市給雷總發放99億個人獎勵的事,比如美國籍林斌頻頻套現的事,再比如小米在宣傳言論上犯下的種種“錯誤”。

    都無一不在將小米推向“負面輿論”的風口浪尖。

    基于這樣的質疑,小米手機在今年第三季度迎來了出貨量下滑,盡管小米高層將原因歸為“iPhone13太優秀”了。

    但作為沒有價格交集的兩個品牌,這種解釋也只是為了掩蓋榮耀崛起對小米沖擊的事實而已。

    畢竟,這代表著,小米當下已經在中國市場失去“人心”。

    對于一家企業來說,受到外部打壓不是最大的危機,最大的危機是這家公司在市場上已經不在被自己的用戶所認可。

    在PC市場,聯想的對手們很弱,所以即便大家不喜歡,也不會導致聯想快速潰敗,這為聯想的轉型和改變留下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但在手機市場,小米的對手無論OPPO、vivo還是榮耀、蘋果,都很強。

    一旦口碑坍塌,淪為other只是一瞬之間的事。

    也許,雷總仍然可以賣情懷為小米續命,但2014年雷總的情懷能打動粉絲,是因為雷總那時是個創業者,可現在的雷總,作為身價上百億美元的中國頂級富豪。

    當情懷的基礎早已不在,曾經那個“利潤不超過5%”以及“和用戶交朋友”的老好人人設,還能維持多久?

    可能連雷總自己都不知道。

    插入小米的話題,是因為小米的問題和聯想、是一樣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小米不好,而是“不夠好”。

    川建國在當美國總統期間,曾在推特上說:希望中國更好,但不希望中國人和我們一樣好。

    簡單理解就是,美國希望中國企業仍在美國標準的掌控之下,做著“組裝國產”的買辦生意,為全球提供廉價的工業化產品。

    但問題是,我們的人民在隨著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其對優質物質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

    因此,面對這一傲慢的發言,我們曾在建國70周年的時候反復說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可阻擋!

    所以,最后的問題來了。

    在國家和人民已經明確給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阻擋的期望和答案后”。

    聯想也好、小米也罷,亦或更多偎依在美國標準下吃中國落后紅利的企業們,他們又有幾分魄力,敢于打破?敢于改變?

    我在網上經常見到人說,我最不喜歡某為打愛國綁架的牌。

    說真的,要是聯想、小米、ov和中國所有企業,都和華為一樣優秀,創始人也和任老爺子一樣有魄力,把股權和錢分出去給研發人員、給企業而不是自己,那愛國綁架哪里輪得到華為粉去整天吶喊、叫囂?

    時勢造英雄,當時勢已經變,不去順應時代改變的企業,終會淪為時代浪潮下人民的棄子。

    當然,若是所求為利,從當下的福布斯排名去看,可能任正非才是那些人眼里的失敗者!

    畢竟,即便企業倒了又如何?人在美國,剛下飛機。

    錢又不會減少分毫。

    窮的時候,她叫小甜甜,富了之后,她叫牛夫人。

    可這種轉變離不開的一個前提在于:我們必須從至尊寶,變成齊天大圣!

    而這,便是柳傳志教父,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的時代邏輯所在。

    最后的最后,感謝看到這里的朋友們。

    僅此和大家討個關注、轉發和評論,也歡迎大家最后對本期內容進行評分。

    同時歡迎有交流意愿的朋友,去抖音關注我,一定時間之后就能進抖音的粉絲交流群,我在群里等著大家。

    這里是科技進化論

    科技雜談、產業靠譜、金融辣評外加不定期更新的小故事

    我們下期內容再見

    015-06-15 09:00:36 作者:徐鵬

    據路透社報道,知情人士稱,聯想控股將于本月在香港進行IPO,預計6月15日接受認購,上市定價區間為39.80港元-43港元。

    聯想控股IPO定價最高43港元 本月登陸香港(圖片來自微博)

    據悉,聯想控股將籌集最多19.6億美元資金,并且會在IPO中出售約3.53億股股票,相當于總股本的15%,價格區間為39.80-43港元,最終發行價將在6月22日敲定。

    這將是自大連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去年12月通過IPO募集40.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7.1億元)資金以來,香港地區規模最大的IPO交易。

    對此,聯想控股并未發表置評。

    目前,聯想控股已經聘請了四家投行負責香港上市事宜,分別為中金公司、瑞銀集團、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

    一句話是:"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剛又看了一個造謠"柳傳志"的視頻,實在忍不住,必須要寫個文章辟謠!在這里要強調一下,本人和聯想公司毫無瓜葛,唯一的金錢往來就是N年前買過一個IBM筆記本。大家認為是為"柳傳志辯護"的文章,只是本身大學四年法律學習的后遺癥——見不得不公和造謠!

    在正式內容之前,我先講兩個故事讓大家思考:

    1、前不久一家企業在A股IPO成功,但是總裁和銷售總監卻紛紛離職。 這個企業名稱筆者不方便說,但是原因就是老板答應的股份沒有兌現。

    2、2013年美的集團整體上市之后,方洪波代表的管理層共分得股票11%。方洪波個人持有3600萬股,如果按照美的集團節日前收盤每股73.81元算,身家超過26.4億元。

    請大家想一下,給老板打工的職業經理人,老板應不應該給原始股份?那這與聯想的管理層持股有什么區別?另外,美的的基礎和天下,還是何享健自己打的。


    01、呂譚平何許人也

    呂譚平祖籍廣東惠州,他的父母在上世紀50年代移居香港,父親早逝,家道中落。家境的貧苦使其數次轉學。中學畢業考試失敗后,他打零工積攢了一些盤纏,又向母親討要了呂家的積蓄換了一張機票到了英國。那是1975年,呂譚平18歲。

    1980年,呂譚平倫敦大學帝國學院計算機科學專業畢業后,進入英國一家公司從事應用軟件開發工作。

    1982年底呂譚平回到香港,糾集友人成立了一家名叫導遠的軟件公司。當時,香港各大企業和全日本百貨商店最早使用的電腦應用系統均出貨于導遠。

    這家小公司成立一年后便獲IBM授權,成為第一批中國業務代理。IBM的授權使呂譚平有偶然的機會被命運選中,在中關村結識影響他終生的柳傳志。


    02、被騙慘了的柳傳志

    年輕時的柳傳志

    柳傳志曾回憶說,在1984年創業之初,他們總共能動用的流動資金也就20萬元,但誰都沒有想到,不到一個月就被人騙走了14萬元,而且還是被一個女子騙走的。這對當時剛下海的柳傳志的打擊,實在是難以想象。

    1987年,深圳一家私人進口公司又騙走了聯想300萬元,柳傳志當時連拿板磚拍對方的心都有了。他們在“騙子”家蹲守了很長時間,最終把這筆錢追討了回來。

    有過這兩段經歷后,柳傳志在生意與合作上是格外小心的。

    所以在與呂譚平發生業務關系后,柳傳志進行了幾次試探:

    1986年4月,柳傳志從呂譚平那里代理了500臺IBM機器。柳傳志將呂譚平的利潤壓得很低,但是呂譚平說沒有問題,這證明了呂譚平不貪,有合作的誠意。

    后來,柳傳志從呂譚平那里拿了一單兼容機生意,由于質量不是很好,柳傳志讓呂譚平給換了,呂譚平照辦,這說明呂譚平講究誠信。

    03、為什么要成立"香港聯想"

    倪光南的漢卡只是將國外電腦英文系統改變成中文的一個工具,在實際業務中公司發現大部分客戶是希望得到"漢卡+電腦"的一步到位的解決方案。

    那么,如果沒有電腦,漢卡就無用武之地。在國內市場上買,成本高,"聯想"就沒有市場競爭力了。所以,1985年柳傳志就開始考慮如何能取得國外品牌電腦的代理權的問題。而當時像IBM這樣的大公司根本沒有在國內發展代理商的計劃和條件,而香港往往是他們切入大陸市場的跳板。

    所以,柳傳志來到了香港,也自然拜訪認識了IBM代理商之一的呂譚平。只是認識呂譚平,并拿到比一般公司低的價格,并不是柳傳志的最終目的,因為這實際上還是"受制于人",渠道的安全和穩定性都沒有保障。柳傳志來香港就是想辦法要拿到核心國外品牌的代理權的。

    經過多方了解,柳傳志客觀地認識到,想要拿到國外PC品牌代理權,決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這需要豐富的人脈關系和客情基礎。

    在這里筆者要插一句,我有一個朋友,從90年代初在國企做外貿,到后來出來自己做外貿,幾年十來,國外的客戶從爸爸已傳到兒子,這種穩定性和契約精神還是不錯的。這可能是很多網友,因為沒有經驗,所以不了解的信息。

    但這些特點讓柳傳志得出的結論就是,他沒有條件在短期內拿到他想要的代理權。那么,與呂譚平這樣的港商合資成立一家香港公司,拐個彎獲得國外電腦公司的代理權就成了最佳途徑。而在柳傳志認識的港商里呂譚平是不二的選擇。

    柳傳志又進一步考慮到,合資公司一旦成立,代理國外品牌電腦就勢必需要根據政策和行情,階段性的大量囤貨,自然需要大量周轉資金。同是創業身份的導遠和計算所公司根本沒有錢,只能向銀行貸款,但嫌貧愛富的銀行根本不可能給他們這些小公司貸款。于是,柳傳志通過父親柳谷書,把中國技術轉讓公司拉了進來。

    1988年6月23日,計算所公司和導遠公司、中國技術轉讓公司合資成立一家新公司--香港聯想電腦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就是柳傳志為"做代理"量身打造的。

    在這里需要說明兩點,網上有人惡意暗示,甚至是明顯"柳傳志當年從銀行貸款與其弟弟聯系,成立"香港聯想"和他父親掌控的公司合伙"就是腐敗。這是非常不負責的態度,實際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只要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應該都清楚,那個時候,沒有關系行嗎?柳傳志是利用了他的私人關系,但目的卻只是想把"計算機所的公司"辦好。而且這種惡意本身也是對柳谷書老先生十分不負責任的污蔑。但凡了解過柳谷書革命史的人,都不會做這樣的分析!

    而做代理的關鍵人物是呂譚平,柳傳志還說服了對香港人不信任的父親,讓呂譚平成為了香港聯想的總經理。(呂之所以愿意和柳傳志合資,原因也很簡單,他想把公司做大,他的優勢是歐美PC企業的人脈,而柳有政府背景,資金也不是問題。在沒有第三者的前提下,自然是一拍即合)

    這里筆者也需要普及一下常識:人脈關系在呂譚平,自然是呂要對外當總經理。這種情況,即使在現在的國內企業界也很普遍。呂的核心價值不是錢,就是他的人脈。后來隨著"香港聯想"做大成了品牌,上游合作企業更看重的是"聯想"而不是"呂譚平"后,加上呂的局限性開始制約"香港聯想的發展,柳傳志也及時勸退了呂譚平。

    04、為什么要借錢給呂譚平持股

    在香港工作過程中,柳傳志一個巨大收獲或是成長是,他認識到了股市的重要性。創業之初,即使是"香港聯想"成立之初,柳傳志能想到的融資渠道還是貸款。

    但是在香港這樣高度市場化環境下熏陶后,柳傳志意識到通過上市融資是解決企業發展瓶頸最好的辦法。于是,隨著"聯想"在國內市場的高速發展,推動"香港聯想"上市也被柳傳志放在了工作重心。

    上市融資就需要增資,當初只是拿來"利用"的中國技術轉讓公司自然不愿再增資。呂譚平不想放棄但苦于沒錢。

    這個時候于情于理,還有公司發展的階段,柳傳志都還離不開呂譚平這一幫人。如果不能解決呂譚平增資的問題,公司的增資上市很可能變成稀釋呂譚平代表的"導遠公司"股東的行為,最終呂退出,不但不能上市,香港聯想還會分裂陷入危機。

    在這個背景下,柳傳志才推動了"借債持股"——經向計算機所和中科院申請,挪用專項資金,借給呂譚平552.58萬美元。通過這一操作,柳也才真正開始掌握"香港聯想"的實權。

    05、倪光南的舉報和呂譚平的退出

    1994年,香港聯想上市不久,因倪光南狀告(舉報)柳傳志,柳傳志不得不回京配合調查。

    生產板卡的QDI集團是香港聯想的子公司,由呂譚平一手創辦。除了柳傳志,香港聯想沒有人可以壓得住呂譚平。柳傳志一走,呂譚平就有些忘乎所以。

    1995年,因為呂對內存條市場行情的錯判囤貨,導致庫存積壓,虧損上億元。香港聯想公布的1995年到1996年的財年業績顯示,總共虧損1.9億港幣。受這則消息的影響,香港聯想股票一路下跌,從1.33元跌到0.295元,已在破產邊緣。

    這一危機的最關鍵時刻,柳傳志卻因為倪光南的舉報還在北京接受調查。而這一虧損的原因,卻被一些"惡意倒柳派"引證為柳傳志沒什么能力或是腐敗。可見同一件事,只要隱瞞或忽略一點點事實,就能黑白顛倒,但就是有那么多的網友視而不見,甘愿上當。

    但在當年,聯想公司內部、計算機所包括中科院的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一虧損的"罪魁禍首"是倪光南,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后來倪光南最終被迫離開聯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家認為,柳傳志是利用各種私人關系,一心想把中科院計算機所的企業辦好,如何掙錢,一心為公。而倪光南天天想得的是如何花錢,如何讓他成為科技權威。

    也因為這一事件,最終導致了呂譚平被柳傳志勸退。


    現在關于柳傳志的各種惡意分析滿天飛,筆者所分析的這段歷史,是自己綜合各種信息,認為最接近事實的一種,供大家參考。

    古人講,謠言止于智者。其實有很多關于聯想和柳傳志的"惡意",大家只要站在持中的立場去綜合信息,是能得出有價值的結論的。

    為什么前面給大家講了兩個關于管理層是否分得原始股的例子,就是希望大理性去思考,柳傳志是"盜取"了國有股份嗎?"聯想"就是靠國家采購才做大的嗎?大家一定要清楚,聯想當年不是央企,只是中科院計算機所的一個"三產"。很多年輕的朋友知道什么是"三產"嗎?

    真相是什么?歷史的真相是什么?不要聽別人怎么講,結論其實是在自己親自動手的調查里。


    1987年,在柳傳志差點被騙走300萬的這一年,43歲的任正非被人坑了200萬的貸款,遭到南油除名,家庭矛盾中妻子離他而去,留下了兩個年幼的孩子……

    自古磨難出英雄,從來紈绔少偉男……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