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哺乳動物為啥有天然“暖寶寶”?廈大林圣彩團隊揭示棕色脂肪發熱原理
來源:小柯生命
AIDA通過UCP1直接促進適應性產熱的模式圖
對于很多人來說,哪怕再冷的天氣,也不愿意多穿衣服,只有暖寶寶才是他們的續命神器。而在哺乳動物身上,就存在著一種天然的“暖寶寶”,它就是棕色脂肪組織。人身上有多種神經系統,其中交感神經系統在環境急劇變化時可以動員機體許多器官的潛力來適應環境的變化。交感神經興奮能激發許多應急反應,寒冷也是這樣一種能引起應急反應的刺激。
近日,Nature Cell Biology 在線發表了廈門大學關于棕色脂肪組織中產熱關鍵蛋白UCP1激活調控的研究,闡明了AIDA作為PKA的磷酸化底物響應腎上腺素能信號促進UCP1產熱的生物學功能。這項研究充分說明了棕色脂肪組織對應激條件下機體代謝水平改變和能量平衡的重要調控作用,為治療相關的代謝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2,中科院學者Nature最新發文:終于找到了“遷移基因”最有力證據
來源:生物通
近日,來自中科院和英國卡迪夫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表示,他們發現了鳥類中“遷移基因”的最有力證據,這一發現公布在 Nature 雜志上。該團隊通過衛星技術跟蹤,并且結合基因組測序,從而確定了與游隼(peregrine falcons)遷徙相關的單個基因。
他們的發現增加了進一步的證據,表明遺傳學在遷移路徑的距離中起著重要作用。這項研究還著眼于氣候變化對移民的預期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如何與進化因素相互作用。該團隊還使用全基因組測序,發現了一個基因:ADCY8,該基因與其他動物的長期記憶有關,與遷徙距離的差異有關。研究人員還研究了未來可能發生的遷移行為的模擬,可以預測全球變暖的影響。
3,安慰劑效應有多玄?首次大規模全腦分析,看看大腦究竟被騙到了什么程度
來源:學術經緯
功能核磁共振顯示,疼痛過程中,與構建疼痛體驗相關的腦區(藍色)活動減弱,與認知和記憶相關的腦區(紅色和黃色)活動加強
有人說,醫學領域最酷、最奇怪的事之一要數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鎮痛劑的安慰劑效應,有許多臨床試驗表明,“假”的止痛藥或止痛手術能讓患者真的緩解疼痛,甚至與真手術的效果沒有差別。疼痛是大腦通過復雜的神經活動產生的一種體驗。那么,使用安慰劑時,大腦里到底發生了什么,使得我們會這樣“自欺欺人”?最近,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一項薈萃分析研究對這個難題做出了回答。
研究人員為此綜合了20項神經影像學研究,詳細查看了600多名健康參與者的大腦活動。經過大規模樣本的分析,研究人員將安慰劑效應定位到了特定的一些腦區,結果顯示,對處理痛覺最重要的核團受安慰劑影響最強烈。安慰劑處理減少了大腦島葉(insula)后部的活動,這意味著疼痛形成的途徑受到了影響。
4,突破認知!人腦與電腦驚人般相似,這個蛋白讓神經細胞使用二進制存貯信息!
來源:丁香學術
記憶分子 Talin 蛋白,及其二進制數據流
思維、記憶的產生一直以來都是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大腦的認識也逐漸清晰。據悉,人腦的感知和產生思維的能力極為驚人,記憶能力龐大,預計可以儲存 2,500,000 千兆的信息。然而,這一切的物質基礎是什么?日前,來自英國肯特大學的 Benjamin T. Goult在Frontiers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 雜志在線發表了觀點文章。
Dr. Goult 以綜述觀點的形式提出了所謂的 MeshCOD 理論(meshwork of switches that together form a code),即開關網絡代碼理論,這是一種理解大腦和記憶功能的革命性新理論。這項理論將大腦視為一臺機超級計算機,而神經元細胞則像機械計算機一樣,通過運行復雜的二進制代碼來工作。這一發現可能引起對大腦功能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等腦部疾病認識的革命。
5,大腦后循環P2或P3段發生閉塞,也可以用血栓切除術?丨前沿進展
來源:醫脈通神經科
90天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
目前,機械血栓切除術對后循環遠端中血管閉塞(DMVO)性卒中的潛在療效臨床證據很少。因此,來自德國的LukasMeyer等學者進行了一項研究,該研究旨在探討孤立性后循環DMVO卒中機械性血栓切除術療的頻率以及臨床和安全性結果,并將其與有或無靜脈溶栓(IVT)的標準藥物治療結果進行比較。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JAMA Neurology 上。
該項多中心病例對照研究分析了接受P2或P3段大腦后動脈(PCA)原發性遠端閉塞治療的患者。主要的臨床終點是出院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的改善安全終點是癥狀性顱內出血的發生。功能結局為90天時的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評分。在這項病例對照研究中,與標準藥物治療相比,對于原發性后循環DMVO 卒中P2或P3段閉塞的患者,采用機械血栓切除術似乎是合理、安全和技術上可行的。
6,前沿資訊 | 蔣建東教授團隊首次證明口服黃連素可以改善帕金森病
來源:神經時訊
苯丙氨酸-酪氨酸-多巴-多巴胺途徑為大腦提供多巴胺。在此過程中,酪氨酸羥化酶(TH)是限速酶,可將酪氨酸羥化并以四氫生物蝶呤(BH4)為輔酶生成左旋多巴(L-dopa)。日前,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團隊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IF=13)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口服黃連素(BBR)可能通過二氫黃連素(細菌硝化還原酶產生的還原性BBR)提供H?并促進由二氫生物蝶呤產生的BH4。
增加的BH4增強TH活性,從而加速腸道細菌產生L-多巴,并最終改善動物的身體機能。在臨床受試者中檢測途徑中間體證實了BBR對人類的作用。這些結果可能為控制腸與腦之間的串擾提供新的思路。
7,為什么你在夏天更容易感到開心?
來源:腦友記BrainUp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和阿片受體濃度隨季節變化的區域
我們的情緒時常會受到天氣影響,比如烏云密布時,我們的心情也會隨之變糟。過去我們更多認為這是一種心理因素,但來自芬蘭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日照的變化的確會影響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阿片受體,進而影響到我們的情緒。研究人員將少量與大腦阿片受體結合的放射性示蹤劑注入受試者的血液循環中,并用PET掃描測量示蹤劑的變化。研究人員發現,阿片受體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在控制情緒和社交能力的大腦區域最為明顯。
研究表明,日光量變化引起的阿片受體的變化可能是季節性情感障礙的重要因素。我們更難在夏天出現消極的情緒,而到了寒冷的冬天,日照時間減短,神經系統中的阿片受體影響大腦更好地調節情緒,將使我們的情緒狀態變得不穩定。這項研究結果于近日發表于《神經科學雜志》上。
8,速遞 | 約10億美元囊獲突破性頭頸癌療法,德國默克達成許可協議
來源:藥明康德
在全球范圍內,頭頸癌是第六大常見的癌癥類型,每年新確診病例超過65萬,超過33萬患者因此去世。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是一種高度失能性疾病,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能導致呼吸,吞咽和言語障礙。Xevinapant是潛在“first-in-class” 凋亡蛋白抑制劑的口服強效拮抗劑。在臨床前研究中,Xevinapant恢復了癌細胞對細胞凋亡的敏感性,從而使它們喪失了一種主要耐藥機制,它已經獲得FDA授予的突破性療法認定。
近日,德國默克(Merck KGaA)宣布,已經與Debiopharm達成一項全球性許可協議,開發細胞凋亡蛋白抑制劑(IAP)的高效口服拮抗劑xevinapant(Debio1143)。目前正在3期臨床試驗中與含鉑化療和放療聯用,用于治療初治高風險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
腦科學日報:有多少雙相障礙患者獲得了“對自己有幫助”的治療?
腦科學日報:一種基于腦電圖情感識別的新型深度學習模型
藏夾里的網頁,居然失效了!
明明收藏過,卻怎么也翻不著!
領導急用一份材料,你卻找不到了!
電話里在急著等回復,你的電腦卻還在緩慢搜索!
怎么辦?
怎么辦?
簡直急死人!
如果這是你的常態,那看這篇文章就對了!
感覺作者@蘇蘇 自己的這個開頭比我寫的好哈,所以小編就隱了...
作為一個十分喜歡留存生活印記、成長印記,并且還“總管”學校電子資料的人,我有一份數以百G的電子資料,簡直是太正常不過了!
對!是數以百G!
這還沒包括我在新浪微博、微信、QQ、瀏覽器等收藏夾里的電子資料。哦,還有QQ郵件和云盤,我也存了不少資料...
每次看到那幾百G電子資料,我都頭疼不已。
7月初在別墨跡組織了整理收納小組后,我告訴自己不能再墨跡了,墨跡只會讓資料的混亂程度愈演越烈;即便是我自己不再收藏電子資料,學校的電子資料也不會放過我的!
那么,怎么整理這么多電子資料呢?
網絡上整理衣物、整理化妝品、整理房間等整理大法層出不窮,但關于如何整理電子資料的文章并不多。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探索著來。
丟,不是關鍵!
我讀過《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及網上一些關于衣物、物品整理的文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心動是唯一的取舍標準”。也就是說,只要不能讓你怦然心動的,都應該丟!
丟,是整理的最終奧義!
但,電子資料的奧義,不是這個。
丟,是必須,但不是關鍵!
以我為例,工作相關的電子資料,能不能不心動就丟?能不能過3-5年就丟?能不能刪除過程資料,只保留最終結果?
答案是不能!
為什么?
第一,工作資料中有一部分是檔案資料,你敢丟嗎?丟了,領導就要給你點兒顏色看了!無論它讓你心動與否,都必須保留。
第二,3-5年之前的檔案資料留存的價值低,但有些重要材料也是需要保留的。
想想看,當學校\公司五十周年大慶時,其他人只能拿出近三五年的照片,你甩出幾張老照片,別人將會用怎樣驚羨的目光看著你?你的領導也會認為你對學校\公司有著不一般的熱情,對你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過程資料對學校\公司的意義不大,多數可以刪除。但對你來說,卻有部分應當留存。
過程材料可以幫助你改進工作、提煉經驗。這樣當你在跟后輩新人“吹噓”你的“想當年”時,也有很多鮮活的例子可以用。
過程材料可以讓你介紹經驗時更真實可靠,更可借鑒。也許有人覺得自己一輩子不會有向別人介紹經驗的機會。但,人生那么長,誰知道會發生啥?
我當初在區里做新聞寫作經驗介紹時,我留存的新聞原稿就派上了用場,聽會的同行馬上就明白了,什么樣的表述是不恰當的,為什么要這樣修改。
過程資料可以讓你在向領導作總結匯報時,更能言之有物。修改了8遍的文稿、調整了5次框架的文章,比你空口無憑的說,你辛苦的寫稿,更有說服力。而且,如果是洽談合同,你可以說,與XX公司溝通多少次、修改了幾次合同,爭取了哪些權益等等。
分類,才是關鍵!
丟,不是關鍵,那么什么才是電子材料整理的關鍵呢?
分類,才是關鍵!
你去一個陌生的城市找一家符合心意的餐館,可能是困難的、花費大量時間的。但你去一個陌生的超市購買一袋符合需要的食鹽,卻可能是簡單的、短時間可以完成的。
為什么?
城市規劃不會將同類商家放在一起。你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找一家符合心意的餐館,聰明點兒的辦法是找朋友推薦、網上搜索,卻可能依然不合你的口味;笨拙點兒的辦法是一家一家嘗試,這樣花費的時間會耗費得無法統計。
而超市的規劃卻大多將同類商品放在一處。即便是在一個陌生的超市里,只要你找到或者詢問到調料區,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到你想要的那袋食鹽。這就是分類帶來的便捷!
所以在整理電子材料時,事先想好分類是最重要的。這樣你整理好的材料才能輕易地找出來!至于如何給你的電子材料分類,需要根據你的個人需要進行個性化設計。
基本的遵循原則是按項目、類別做大分類,按項目過程或者事件線索做小分類。
大多數人的電子材料都包含三大類,應用軟件、工作文檔、個人文檔。如果僅以這三個分類作電子材料分類,里面的子分類的層次就會過多。每次找材料都跟俄羅斯套娃一樣,打開一層又一層,增加了查找的困難,對我這等懶人實在是不太適用。
所以即便是大分類,也需要相對精細化。如,工作文檔可以分為001-工作文檔-產品介紹;001-工作文檔-客戶資料...等等。這樣大分類下面的子文件夾的層次就會比較少。
子文件夾的層次建議控制在三層以內,最多不超過四層,不然,對查找的人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下圖是我的電子材料大分類圖,供大家借鑒。里面細小的分類,我就不做展示了。
填充,增加成就感!
分類文件夾建立了之后,需要保證每個文件夾是空白的。從0開始的整理會讓你再一次有積累資料的滿足感與成就感,而且,在依次填充這些文件夾的過程中,你也會發現自己資料累積的空白區。
比如一次培訓的資料:通知、培訓內容、簽到表、過程照片或者視頻、相關報道或總結,是不是都保留了?有沒有資料重復存儲了?
整理電子材料的過程也是對自己的資料查缺補漏、整理合并的過程。
因此在整理過程中,將沒有整理過的材料與整理過的文件夾分開放也是不錯的一種習慣。這樣你就可以清晰的知道自己已經整理了多少材料,也避免文件名被改來改去,改暈了的情況。
命名,很重要!
合適的文件命名可以讓我們在文件夾中第一時間找到他們,也使文件檢索變得十分簡單。
“-”、”[]”等符號,及001-100、A-Z的英文字母等,都能讓你的文件名更易于分辨。
你可以把他們隨機組合,讓你的文件夾清晰明了。并盡可能用序號或英文字母將文件夾進行系統排序,這樣能按照你的使用習慣,讓經常使用的文件夾排在前列。
具體的文件命名也十分重要,好的命名能讓你在打開文件夾之后,第一時間發現它!
時間+關鍵詞+文名+作者,是非常好的搭配。可以讓你很容易了解文件是什么時候產生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如,“20160721-文檔整理-拯救你的“腦”-蘇蘇。
電子材料也要斷舍離!
電子材料不占用實際空間,是我們容易忽視的整理內容。大家往往會覺得,這文章也不錯,那文件也不錯,一股腦兒都存在電腦或各種收藏夾里,每次查找都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甚至因為材料太多,壓根提不起精神去翻看,白白攢了一堆資料。
電子材料也要斷舍離!
就算不占現實空間,虛擬空間也是很寶貴的好嘛!
而且電子材料過多,就算分類再明晰,也會查找困難。因此刪除、整合電子材料也是非常必要的!
類似的,要最全的!
更新的,要最新的!
雷同的,要整合的!
未加工的,要加工后的!
沒用的,徹底刪除!
……
綜上,讓我們的電腦輕盈起來,讓查找資料輕松起來!拯救你的“腦”,還你百G空間!
相關文章推薦:
如何整理微信收藏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