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鎮江惠龍易通 圖片:新華視點

    揚子晚報網10月18日訊(記者 萬凌云 石小磊)2014年12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鎮江惠龍易通時,對企業的創業創新精神給予了贊揚,并希望惠龍人繼續努力,不斷尋找新的商機和發展新的商業模式。習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與希望,給了惠龍人無盡的信心與力量,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精氣神。

    惠龍易通董事長施文進說,在此后3年不到的時間里,惠龍開始了嶄新的征程,打造了聯合品牌“惠龍專品”,還打造出了在全國具有開創性的中國廠家直供網上直銷工業品和快消品垂直交易平臺。

    總書記點贊

    希望他們不斷尋找新的商機和發展新的商業模式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在出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后,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到南京、鎮江,深入鄉村、農戶、企業、科研院所考察調研。

    13日下午4點半,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鎮江高新區的惠龍易通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考察。

    在公司總部二樓的觀摩廳,董事長施文進以一張圖表向總書記演示了平臺的四維運營架構。習近平邊聽邊點頭,他說:“這個模式我是第一次看到,很好。”隨后,他來到位于一樓的呼叫大廳。192名呼叫員正密切關注訂單動態,墻面上巨大的電子屏滾動顯示著全國各地的即時交易信息。習近平來到G16號呼叫席,了解訂單的具體操作流程。呼叫員張秋調出一個訂單詳細介紹,“您看,下午2點47分車主已到達裝貨地點”。總書記贊賞企業的創新精神,希望他們繼續努力,不斷尋找新的商機和發展新的商業模式。

    從呼叫大廳出來,惠龍易通的創新團隊正等著向總書記匯報。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麥克教授是外籍專家,引起了總書記的注意。麥克教授用中文向習總書記問好:“您到惠龍視察工作,專家團隊的每個人都感到非常榮幸。”習近平關切地詢問他在中國的工作和生活情況,歡迎他在中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對話親歷者

    不辜負囑托,惠龍人開始嶄新征程

    “惠龍易通”,全稱是惠龍易通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近三年,惠龍人開始了嶄新的征程。憑借著遍布全國地網單位在物流園區的交割與分銷支持,惠龍打造出了一個嶄新的聯合品牌——“惠龍專品”。施文進說,這也是具有開創性的中國廠家直供網上直銷的工業品和快消品垂直交易平臺,在該平臺上銷售的“專品”統統烙上深深的“惠龍元素”,包括惠龍陜汽和北汽專車、惠龍高科潤滑油、惠龍成山輪胎、惠龍宏康車用尿素和惠龍北斗終端等。

    施文進自豪地說,惠龍2017年的業績,與習總書記視察企業時相較有了長足進步,其中會員數由1萬個增加到150萬個;貨運量由0.06億噸增長到5.7億噸;會員管理單位由0增長到2000個。

    展望未來,信心滿懷的施文進董事長說,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惠龍有四大戰略目標:首先,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其次,進一步通過大數據優化運輸路徑和方式;再者,通過惠龍專車,與國內知名發動機生產廠家,定制LNG燃氣汽車,減少碳排放。最后,惠龍要走出去,實施精準扶貧攻堅。

    物流大數據

    江蘇省4A級以上物流企業全國第一

    記者從江蘇省經信委了解到, 截至2016年底,江蘇已形成重點物流基地(園區)、重點物流企業、省認定物流企業技術中心和國家4A級以上物流企業總數分別達到88家、285家、71家和190家,其中國家4A級以上物流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

    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跟蹤追溯、自動分揀、新能源汽車等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化物流專用裝備在物流行業得到推廣應用。全省涌現了一批與智能制造融合發展的敏捷供應鏈管理平臺、與電子商務緊密配套的智能倉配一體化管理平臺、以及與綜合交通高效協同的多式聯運信息管理平臺,智慧物流、電商物流、物流金融等方面的新型業態加速形成,物流服務模式和手段不斷創新,多業聯動和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文由無冕財經原創首發

    作者:陳欣苗

    一筆創紀錄的倫敦豪宅收購,讓沉寂許久的“重慶李嘉誠”張松橋成為焦點。

    1月11日,據外媒消息,中渝置地控股有限公司(01224.HK,以下簡稱“中渝置地”)董事會主席張松橋斥資2.1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8.74億元),購入位于倫敦市中心黃金地段、能俯瞰海德公園、面積堪比英超足球場的宮殿式豪宅。該筆交易創下英國單棟住宅房產交易最高紀錄,亦是全球金額最高的交易之一。

    張松橋購入的倫敦豪宅,圖片來自網絡。

    交易曝出后,張松橋家族辦公室發表聲明確認此事,并澄清該購買行為是以張松橋的名義,而非中渝置地。目前張松橋尚未決定將房產保留或改建為豪華公寓,但據附近倫敦半島(Peninsula London)項目的售價來看,該房屋的改建價值可能高達7億英鎊。

    這并非張松橋首次豪擲數億在英國投資。自2017年起,其先后斥資近200億投資英國房產。在此之前,一度被封為“西南地產王”的張松橋緊隨李嘉誠腳步,將內地資產全部拋售套現,也由此得名“重慶李嘉誠”

    撤退后,張松橋的投資版圖集中在香港和海外,期間曾多次刷新香港豪宅歷史記錄,并成為名副其實的英國“地產大亨”。2019年,張松橋在胡潤百富榜中以80億元的身家排名第502名。

    盡管如此,這位來自重慶、如今定居香港的富商卻鮮少曝光,低調而神秘。

    “西南地產王”的進退

    “張松橋,啥子港商喲,就是個重慶崽兒嘛!”如今以港商身份示人的張松橋,實則起家重慶。在龍湖、金科還在重慶大本營的蹉跎歲月里,張松橋和他的中渝置地一度風光占盡,被封“西南地產王”。

    在西南地產史拉開序幕的1992年,張松橋也正式登場,與此前做電子表倒賣時的“老相識”曾維才創立中渝發展,正式進軍重慶房地產。同年,張松橋在一片荒涼的重慶渝北區拿下2200畝地,4年后將其中800畝開發成高端住宅項目“加州花園”,并組建了重慶第一家物業管理公司。

    中渝置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張松橋。

    在業內對“高檔住宅”尚無概念之時,加州花園已配建保齡球館、學校、銀行等設施,率先引入社區概念,成為重慶標志性建筑,中渝發展更是借此一炮而紅。隨后,張松橋陸續開發出“加州城市花園”、“山頂道壹號”等項目,成為重慶第一個把住房賣到100萬平方米的人,并將業務逐漸拓展到四川、昆明等地區。

    2006年,張松橋將中渝發展以33億元出售給港股上市公司確利達,更名為中渝置地,隔年成功借殼上市。上市不到一年時間,中渝置地的土儲從400萬平方米激增到1000萬平方米;張松橋的財富同樣飛速增長,2017年以125億元的身家問鼎重慶富豪榜。

    頭頂“西南最大地主”和“重慶首富”兩項桂冠之際,張松橋的身后是匯豐銀行、JP摩根、東亞銀行等金融大鱷壓陣。

    中渝置地之外,他還擁有渝太地產、港通控股及渝港國際3家港股上市公司。此外,作為香港頂級富豪圈大D會的會員,張松橋和新世紀發展的鄭裕彤、華人置業的劉鑾雄、恒大許家印、英皇楊受成等頗為熟絡,時不時聚在一起打一款名為“鋤大地”的紙牌游戲

    這一時期,張松橋在資本市場如魚得水,而龍湖和藍光還在為上市奔走。值得一提的是,自中渝置地創立以來,張松橋很少參加公開活動,臺前多由老搭檔曾維才一手大理。

    2013年,中渝置地創下97.75億元的銷售額新高,但張松橋驟然萌生退意,停止在內地購置任何土地,并開始拋售內地資產,上演大撤退。

    當年,中渝置地將此前21.9億元拍得的重慶照母山地塊,以14.5億元售予世茂地產,“倒貼”7.65億元,可見撤退之堅決。此后三年,中渝置地先后出售了成都、重慶、貴陽等地數百萬平米的土儲,總套現逾130億元,主要接盤方為融創和恒大。

    相比李嘉誠,張松橋的撤退顯得更為激進。據中渝置地2016年年報,其已順利完成拋售計劃,在內地已無任何土地儲備,“一寸不留,全部賣完了。”

    按照中渝置地彼時的說法,“拋售的原因在于公司不看好二三線地區房產前景,套現所得資金將用于投資更高回報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等內地一線地區”,而中渝置地要從一家中國西部發展商“蛻變”為國際化企業。

    親手將“西南地產王”的頭銜摘下后,張松橋轉而在香港和海外血拼,由此得名“重慶李嘉誠”。

    不做開發商的中渝置地也迎來營收的斷崖式下滑。

    2016年營收驟減83%至11.29億港元后,這一數據便徘徊在5億港元上下;2019年上半年,中渝置地營收同比減少8.6%至2.79億港元,其中租金收入為2.40億港元,全部來自倫敦的Leadenhall Building和One Kingdom Street兩個寫字樓。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5月,中渝置地以2.5億元收購位于湖南株洲市物業發展項目42.86%股份,時隔5年悄然落子內地,外界一度猜測其要“歸來”。但僅一年時間,其便將該項目轉手,賺了550萬港元。

    如此看來,張松橋似乎要將這場大撤退進行到底。

    低調的“知名炒家”

    在拋售內地資產的同時,手握充裕現金的張松橋首先將目光投向香港市場,成為“豪宅收割機”。

    2015年1月,張松橋以63億港元買下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筑物的山頂道75號“何東花園”,該價格創下香港史上最貴豪宅紀錄。同年7月和8月,張松橋又以7.6億港元、15億港元的價格從雅居樂主席陳卓林和李嘉誠“軍師”袁天凡手中購得兩套豪宅。

    張松橋曾以63億港元買下的香港豪宅,圖片來自網絡。

    對于張松橋大手筆買入豪宅,業內人士認為,這些豪宅,可能都不會是張松橋的消費,而是他的投資。比如,2015年2月,張松橋以4.3億港元力壓多個財團向中銀香港購入山頂歌賦山道1號豪宅,并于2007年5月以5.5億元售出,賬面獲利1.2億元。

    豪宅之外,張松橋亦鐘情商辦物業。

    2017年,張松橋先后斥資40.21億港元、2.81億接下了尖沙咀彩星中心、中環世紀廣場兩棟商業大廈和香港北角的兩個物業;2018年,中渝置地透過持有25%權益的合資企業,完成對香港九龍灣傲騰廣場的收購。

    在2016年6月英國公投脫歐之后,張松橋繼續效仿香港首富“李超人”,進軍倫敦地產。

    據無冕財經研究員不完全統計,2016年-2017年間,張松橋四度出手,先后拿下倫敦利物浦街的酒店Travelodge、倫敦帕丁頓火車站附近的寫字樓One Kingdom Street、金融城最高大樓Leadenhall Building、倫敦九榆樹廣場地塊Nine Elms Square,共斥資約170億。

    其中,2017年3月,中渝置地以11.5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03.5億元)的成交價拿下倫敦金融城最高樓Leadenhall Building的全部股權,創下當時英國單一資產收購最高紀錄。由此,中渝置地在倫敦地產圈“聲名鵲起”,知名度驟升。

    2019年12月,中渝置地又發公告稱,其將投資1.8億英鎊參與倫敦Whiteleys改造及重建項目。隨著張松橋此番購入豪宅,其海外多元化置業版圖已經初具雛形,從寫字樓、住宅、再到商場、酒店,基本覆蓋倫敦黃金地段的所有物業類型,張松橋也成為名副其實的英國“地產大亨”

    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倫敦的Leadenhall Building和One Kingdom Street兩個寫字樓的租金收入,已占中渝置地總營收的86.02%,成為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就面積而言,英國資產占其所持投資組合的89%,另有11%位于墨爾本。

    房地產之外,張松橋在香港資本市場也頗有名氣。張松橋當前是中渝置地、渝太地產、港通控股3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目前,這3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近132億港元。

    不僅如此,張松橋通過旗下公司持有香港西區海底隧道、大老山隧道、駕駛培訓學校Alpha Hero集團及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快易通等的部分權益,從香港人的交通出行中“收租”。

    龐大的資本版圖背后,是張松橋精心編織的關系鏈。據“棱鏡”消息,通過慈善和贊助等方式,張松橋及其妻子在香港編織了一個龐大的上流社會關系網。

    而作為香港頂級富豪圈“大D會”的成員,張松橋多次與其他成員在重大投資中聯手合作。所謂“有錢齊齊搵,有難齊齊當”,莫過于此。

    香港大D會成員2019新年聚會,圖片來自網絡。

    比如,2008年恒大在香港上市失利,面臨巨大資金缺口。鄭裕彤率先聯合科威特投資局、國際投行美林、德意志銀行等戰略投資者為恒大輸血5億美元后,徐松橋亦加入認購行列。

    2016年“寶萬之爭”正激烈時,恒大“搶籌”萬科,張松橋旗下的力信資本(Nexus Capital)曾在短短1個月時間內斥資近40億港元多次增持萬科H股,占到萬科A(000002.SZ)總股本的1.53%。

    值得一提的是,力信資本是許家印旗下恒騰網絡的股東之一,而張松橋還曾與許家印一起投資盛京銀行。

    然而,出手闊綽、動輒豪擲百億的張松橋卻惜字如金,流傳在外界的發言僅有那句:“一個成功的商人,只有努力地去適應社會,而不能讓社會來適應你。”

    本文源自無冕財經

    個喜聞樂見的主題已經聊了兩期了,前20個分別是:

    本期為終篇,結束掉這個主題,上祖傳logo圖:


    二十一、電子詞典 —— 千呼萬喚始出來

    之所以“千呼萬喚始出來”,是因為這東西的呼聲太高了,前兩期眾多網友都在評論區留言要說這個,那么本期第一個就是它。

    首先博主想說的是,這東西和之前說過的大部分產品有一個質的區別,那就是它并沒有因為時代的發展而過時。雖然在硬件層面如今和20年前已有翻天覆地的變革,但畢竟課堂上老師始終是不會讓你用手機的,所以對于初高中生來說,能大大節省查詢時間的電子詞典依然是學英語的神器,甚至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也依然鐘愛有嘉。

    1993年,34歲的臺灣商人周至元只身來到北京,創辦了一家名為“金遠見”的企業,開始研發名為“文曲星”的電子詞典產品。2年后,“文曲星”問世,開啟了往后長達20年的教育硬件新時代。

    文曲星創始人——周至元

    教育硬件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電子詞典、點讀機、平板、智能互聯,而電子詞典無疑是夢開始的地方,就如同方便面是整個快餐行業的開端一樣。

    毫無疑問,文曲星在電子詞典市場上有著開疆拓土的功績,盡管在文曲星之前已有不少企業在該領域發力,如萊絲康、偉易達、電譯通等,但從文曲星開始,電子詞典才真正在市場普及。

    1995年推出的第一款電子詞典型號為CC100,2年后,推出的PC220,被稱為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多功能普及型”電子詞典。中國主流的電子詞典消費市場,就是在這時被打開的。相比之前的高價教育電子產品,“文曲星”將電子詞典的售價從約2000元降到了300-400元,讓電子詞典成為普通百姓能夠消費的商品,從而迅速占領了低價電子詞典的市場。依靠低廉的定價,文曲星銷量每年幾乎以翻倍速度成長,至2000年時,全國累計銷量已經達2000萬臺,市場占有率超過七成,穩坐頭把交椅。

    文曲星一枝獨秀的格局,一直維持到2000年。嗅到商機的市場,迅速涌現了一大批分羹人,耳熟能詳的有步步高、名人、諾亞舟、清華同方、快易通、好易通

    最初,諾亞舟只是扮演了一個不入流的二線廠商角色,當時市場雖然剛剛起步,但各價位產品線已有非常成熟的旗艦產品,諾亞舟從品牌到渠道均無優勢。但僅1年時間,諾亞舟就準確地找到市場痛點,并站穩腳跟,那就是——能發音。2000年,諾亞舟推出國內第一款在發音技術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詞典NH2000,標志著我國的電子詞典在自主研發上更進一步,三年后,諾亞舟的市場占有率已躋身前三。

    這個是當時的經典款

    2001年,段永平入場,當時步步高宣布進軍電子詞典市場,打出的賣點是“我們花巨資買了5本正版辭典,是目前電子辭典行業中最多的一家”,并于同年推出相應產品。后來,步步高作為行業的主要廠商,對行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博主對步步高的一大印象就是,其對游戲的兼容性是真好,班里能玩復雜游戲的基本都是步步高機型,而后來也有不少同學就是奔著這點才去買步步高的。

    這款還有印象吧

    這款也有印象吧

    2003年,名人攜手牛津拓展電子詞典市場,先后推出名人牛津雙解、名人牛津精英等系列產品,然而這牌子后來貌似倒閉了。博主的第二款就是名人,這款機子一直陪伴博主出國。用的第一款是清華同方,這個圖片完全找不到了。倆品牌都主打性價比,而且基本沒游戲,這也是當時爸媽最看重的。

    2003年,曾經打造過背背佳,后來還弄過8848、小罐茶的營銷大師杜國楹也湊了把熱鬧,推出了CCTV廣告常客——好記星,相信大家都記得大山那張臉吧。

    這女的好像《終結者3》里的T-X呀有木有

    瘋狂夾帶私貨,哈哈哈

    2004年以后,我國電子詞典行業加速洗牌,許多中小企業紛紛退場,傳統的電子詞典大廠也逐漸開始走下坡路。面對市場的疲軟,許多企業紛紛選擇拓寬產品線,有的企業甚至直接退場,轉戰其他業務。然而教育硬件這個題材是不會消失了,于是第二階段——以讀書郎為代表的點讀機時代就此到來


    二十二、201電話卡 —— 世間再無電話亭

    201實乃當年學生的剛需。

    1878年,世界上最早的公用電話亭在美國舊金山出現,隨后在歐美流行。

    1882年,上海與國際接軌,正式出現了第一間公用電話室。

    1914年,北京第一部公用電話出現。到1949年解放前,北京市內的公用電話只有41處。

    直到1982年,投幣電話出現,北京為試點城市。

    90年代后,IC開出現,隨之電話亭也大量矗立在城市中,使用時,需要始終保持插卡狀態,通話完畢拔出。

    1997年,第一張201電話卡誕生。和IC卡不同的是,201不需要插卡,在任意一臺電話(公用電話和家庭座機均可)撥通201后,輸入卡號和密碼即可正常撥號。

    2000年前后,201通話模式達到頂峰,學生也成為了201最為鐘愛的受眾群體,幾乎人手一張,主要用于和父母之間的聯系。當然201之所以受歡迎還是因其資費極其低廉。

    從IC卡到201卡,再到后邊的301卡,卡面的樣式也是五花八門,也經常會有成套的主題卡面,于是當時也興起了一股收集卡片的風潮。

    2005年后,隨著手機的普及,公用電話業務呈斷崖式下跌,街邊的黃色電話亭也從最初的排隊使用變成了小廣告的溫床,并在時間的風水雨淋下逐漸破敗不堪。近年來,國家也在陸續拆除那些陳年廢棄的電話亭,只保留少量作為城市景觀。

    當然作為用戶,雖然還能找到抽屜深處的舊電話卡回憶過去,只是,世間再無電話亭。


    二十三、幻燈機 —— 還記得“多媒體”和“電教室”這些稱呼么?

    80后永遠也不會忘記下邊這東西。

    嚴格意義上講,“幻燈”(magic lantern)屬于投影或放映技術的一個重要階段性產品。

    幻燈技術早在1954年就已在德國出現,而1949年前,解放軍就開始制作幻燈片和幻燈機,主要用于電影播放,當然那時的電影還不能稱之為電影,畢竟只有靜態的圖片,也被稱為“土電影”。早期的幻燈機通常是個木板盒子,晚上給幻燈機照明用的還是汽油燈。

    1951年,中國幻燈公司成立,截至1953年,公司共發行102套幻燈片,多數承擔了宣傳工作,少數則是教育工作。

    80年代,電影院和錄像機已成為電影放映的主要模式,而幻燈機的便攜性、低成本,幻燈片的易制作、易修改特點,逐漸被教育工作者重視,于是大批學校開始引進幻燈機,幻燈片也正式走入課堂,作為對課本內容的補充。

    由于早期的教具品類非常單一(只有書本),當出現幻燈技術后,也誕生了很有年代感的稱呼“電教室”“多媒體教室”,來指代擁有諸如電視、幻燈機、電腦等教室。

    大家應該也還記得,由于幻燈技術的原理,幻燈片只能在透明卡片或玻璃上制作,目的就是必須得透光。而最早的白色簾式幕布,也是為幻燈機使用的。

    雖然如今的教室里早已不見幻燈機的身影,但這個教學模式則被保留了下來,以至于中國人至今還親切地把PPT成為幻燈片多說一句,老外說PPT用的是“slides”這個詞,記得剛出國時一同學跟老師說PPT,對方一臉懵逼。


    二十四、上網本 —— 失敗的過渡產品

    關注消費電子領域的朋友們應該都不會忘記在08/09前年后有過非常短暫的上網本時代。

    2007年末,一款超便攜筆記本橫空出現在電子市場,以2999元的價格帶來了賽揚M-353 900MHz處理器、512MB內存、4GB內置閃存存儲和不足1kg重的機身——它就是華碩EeePC。原本的設計理念是針對老人使用的一款簡易型筆記本,因為發現如果筆記本電腦不是用來玩游戲的話,那么性能不必那么強,因此相應的在硬件規格上也不需要做到特別好的配置。

    這一反向思維的考量,使得對當時主流的筆記本產品的重定義成為了一種可能。因此,尺寸更小、配置更低的上網本出現了。由于只是產品模式的創新,并沒有實質的技術進步,于是大批廠商也紛紛跟風,涌入到這個看似擁有廣闊前景的市場。

    有意思的是,原本這一為老人設計的產品,最先開始嘗鮮的卻是一些年輕的高消費人群,這群人的特點是往往已經擁有一臺筆電,把上網本看看成是新奇的科技玩具,或者當成禮物送人。

    博主還記得當時學校里開始大量使用電腦做投屏教學時,很多老師用的就是上網本,確實在早期,正經的筆記本電腦還是價格不菲,老師們除了投屏也用不到其它功能,上網本算是性價比最高的解決方案。

    然而好景不長,人們很快就意識到這玩意實在過于雞肋。2010年后,一方面筆記本電腦價格持續走低,各種3A大作和專業轉件也越來越吃硬件,另一方面智能手機的普及也填補了小型移動設備這個需求,于是夾在中間,進不可攻,退不可守的上網本注定拜托不了被淘汰的命運。


    二十五、卡片機 —— 當相機走進尋常百姓家

    照相技術的歷史非常悠久,早期的膠卷照相機也是照相普及道路上一塊重要的里程碑,但讓相機真正走進千家萬戶的功臣,還是卡片機。

    卡片機特制早期的數碼相機,外觀小巧、方便攜帶,有種說法是因為其使用SD卡代替膠卷,所以稱為卡片機,也有說正式其便攜的外觀像個卡片,所以得名卡片機,whatever。

    卡片數碼相機最早出現于1996年左右,由東芝公司推出的 PDR-5 可以被視為第一款商用的卡片數碼相機。

    卡片機的學名是CCD相機(Charge Coupled Device),即電荷耦合器,這是一種感光元件,它能夠將光線變為電荷并將電荷存儲及轉移,然后再通過相機內的其他元件轉譯為圖片格式,CCD相機具有體積、重量輕、不受磁場影響、具有抗振動和撞擊的特性。

    上個世紀末,當時手機攝影功能還不像現在的手機那么強大,大部分人并不會選擇用手機來拍攝照片、記錄生活。所以,喜歡拍照的朋友們更傾向于買一臺卡片機,不僅省去了沖膠卷的繁瑣,而且小巧易攜帶,另外其價格相當的親民,一千來塊就能拿下,在當時可以說是人手一臺。

    卡片機同其它消費電子一樣,活躍的依舊是那些個品牌,比如索尼、松下、三星、佳能、富士、尼康等,記得當時很有名的是佳能的IXUS系列,莫文蔚代言的。博主當年的機子就是IXUS130。

    后來隨著相機行業的發展和手機拍照功能的崛起,卡片機也越來越雞肋,上不及單反的專業,下又被手機趕超,盡快價格便宜,但依然快速沒落。


    二十六、家用DV——愛普泰克網e拍

    攝像機這東西在早期并不是家用的范疇,主要是電視臺、電影制片廠用于長視頻錄制使用,那時的攝像單元與錄制單元是分離的,拍攝人員一般由一名攝像師加一名錄像師組成,儲存介質也是錄像帶。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視頻、音頻、儲存介質、成像原理的變革導致錄像機的尺寸大幅縮小,于是家用DV的概念得以出現。DV即Digital Video的簡稱,直譯為數字視頻,后來特指小型數碼攝像機。家用DV出現的時間差不多是在90年代左右,當然,在國內的普及已經要到10年之后,這當中以索尼和JVC為代表的單手持攝像機最為出名。

    博主對攝像領域沒啥研究,這個章節其實是想說這個東西,在當年霸占了眾多電視購物的1天24小時時段,由唐國強老師代言,這就是——愛普泰克網e拍還記得當時的廣告是:愛普泰克網e拍,數碼世界更精彩。其功能包括錄像、拍照、MP3、U盤等眾多實用且強大到吊炸天的功能。

    這是一款在2003年前后曾經風靡一時的“數碼相機”,之所以要在“數碼相機”四個字上打引號,是因為這玩意真的很垃圾!

    這東西是當時電視直銷(貌似是橡果國際)推出的,基本就是把那種最初級的定焦攝像頭換上一個類似便攜DV的外殼,又集成了一些數字音頻功能(錄音、MP3播放),最終包裝成一種集“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錄音筆、MP3播放、移動硬盤、U盤”功能于一身的“縫合怪”似的產品。說白了,其實就是利用當時消費者對數碼產品知之甚少的局限,將本來很垃圾很入門的東西利用一些高大上的詞匯包裝起來,給人感覺是某種“高科技產品”。

    事實上,愛普泰克網e拍不但拍攝出來的畫質粗糙,而且各類附加功能的表現也相當拙劣。而這樣的產品卻在當年風靡一時,主要就是其影響做的非常成功。比如花重金邀請唐國強老師,又同樣斥巨資在CCTV做廣告,使得全國人民都知道市場上有那么一種“多功能”的攝像機,價格相對進口數碼相機/攝像機還便宜許多。

    其實,我們現在回看這些當年售價高達2500元的愛普泰克網e拍,其實它的畫質和幾百塊錢的網絡攝像頭沒啥區別。無奈當時國內互聯網尚未像今天這樣普及,人們有限的一些產品信息大多來自電視/電臺廣告。而且,當時的人們還普遍對來自電視/電臺的信息充滿信任,更別說還有唐國強老師這樣的大腕為其背書。


    二十七、傳真機 —— 信息傳遞的魔術

    傳真屬于典型的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沒幾個真正用過的事物。

    傳真的歷史是本系列所有產品中最久遠的,其誕生可以追溯至1843年,英國人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子印刷電報”機器,這就是世界上第一臺傳真設備,比電話還要早。

    1880年,英國發明家Shelford Bidwell發明了Scanning PhotoTelegraph機器,這是第一臺能夠掃描和發送二維圖像的傳真機。而傳真的英文名字Fax的本意,即為“按原稿進行復制”

    傳真分類按傳送的稿件內容和質量要求,可分為文件傳真和圖片傳真;按服務對象,可分為公用傳真和專用傳真;按占用電話電路數,分為單路傳真機和多路傳真機(電話電路數:傳真機工作時占用的電話路數,比如12路真跡傳真機要占用12個電話話路);按用途可分為文件傳真機、報紙傳真機、相片傳真機和氣象傳真機及彩色傳真機等。

    1907年,法國發明家愛德華·貝蘭歷經三年成功研制了相片傳真機,宣告了傳真電報的誕生。1912年,世界上第一幅照片,耗時12分鐘,通過傳真機從巴黎傳遞至倫敦(那時已有海底電纜),引起巨大的轟動。1921年,一張美國總統沃倫·G·哈丁的肖像耗時20分鐘,從美國發送至了巴黎。

    世界上第一張傳真照片 —— 英國國王愛德華7世

    1960年,美國第一次通過衛星傳真向波多黎各發送照片。那時候傳真機還是收發分離型,接收和發送都需要獨立的機器。

    1973年,日本率先在公用電話網上開放傳真業務,傳真通信進入了新的時期。這時的傳真機由過去的收發分離型變為收發合用,同時傳真也有了國際化的設計標準和要求。

    1986年以后,傳真機的功能不斷得到增強,它不僅作為通信設備而獲得廣泛的應用,而且正向著綜合處理終端設備過渡。它除仍然承擔通信任務外,還具備圖文處理和數據處理能力,以適應信息時代迅速處理龐大信息的需要。

    2000年后,傳真技術正在進一步向彩色化、高速化、多功能集成化、小型化、高質量以及自動化的方向發展。2004年以后,由于受到互聯網技術即電子郵件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真技術幾乎處于停滯不前的窘態。


    傳真在中國的發展

    傳真這一概念早在清末就被介紹到中國。清同治五年,即1866年,斌椿、張德彝第一次向朝廷介紹了傳真的概念,到了光緒二十四年,即1898年,《知新報》上就刊有《顯字新機》一文,講述奧地利人發明“電氣傳字”的機器,這是目前所見國內報刊上最早出現的介紹傳真技術的文字。

    1926年,夏炎利用北洋政府交通部電報專員的身份,從法國引進柏蘭式傳真機,1927年,夏炎的傳真電報公司開始營業,標志著傳真技術在中國的商用。但由于費用昂貴,無線電傳真業務除了有實力的官方媒體,普通大眾幾乎沒人用,以至于公司業務發展并不順利。

    新中國成立后,傳真業務走進入了新的時代。1957年,真跡傳真電報在上海興辦,業務發展迅速。1958年,上海電報局研制成功我國最早的國產360轉傳真電報機。1960年,天津“國營第754廠”的技術專家還組建了“中文傳真機研制小組”,10多名科研人員鉚足了勁,僅用了8個月時間,就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中文傳真機!當時打印出的第一句話就是“中國共產黨萬歲!”

    我國最早的國產360轉傳真電報機

    1974年,北京至成都用60路微波電路傳送《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參考消息》等三種報紙版樣。一份6版的《人民日報》傳送到偏遠城市僅需約半個小時。1976年至1979年,我國先后開辦了北京至廣州、南寧、昆明、蘭州、烏魯木齊、武漢、南昌、重慶、福州等地上述三種報紙的傳真業務。1980年后,又陸續開辦北京至南京、杭州、長沙、貴陽、西安的報紙傳真業務,并增加了《工人日報》等5種報紙。從此祖國各地可與北京同步看到當天的主要報紙。

    1984年,上海市電報局引進快速傳真機,開放與日本東京等5個城市間的國際公眾用戶傳真電報,1985年又開放至香港,1989年開放至奧地利和英國的國際公眾用戶傳真業務。

    1985年5月1日起,上海針對普通用戶開放傳真業務,用戶只要到電信部門辦理手續、裝有合格證的快速傳真設備,便可自行在家或在單位隨時收發真跡傳真,不需再到電報局辦理,致使電信部門的真跡傳真電報業務逐漸由盛轉衰,傳真機市場也逐漸萎縮。

    目前,在一些企事業單位或者某些特種行業,我們依然還可以看到傳真機的影子。現在的傳真機已不僅僅只有收發紙質文稿的功能,甚至還帶有了復印、掃描、電子郵件的功能。傳真機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功能。


    尾聲

    至此,70、80后常見的沒落電子設備基本就這些了,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曾經的美好回憶。或許20年、30年后,我們如今的手機、單反、無人機、Switch、小愛音箱等等“先進”的消費電子,也會成為未來懷舊的對象。

    —— 本系列完 ——


    下期預告:

    最近幾期中,很多網友提到了早期的游戲機,比如GBA、SP、紅白機這種,由于博主之前聽過機核網講游戲機的節目,知道這玩意有著非常宏大的歷史和眾多經典機型,所以最開始博主計劃挑幾個經典款寫在本期里湊夠30個。但本著不糊弄網友的態度,既然寫就盡可能寫得全面,現在決定挑戰一下,花時間認真研究研究,開一期專題講講,敬請期待:

    《早期游戲機發展史,1958-2005》


    前兩期鏈接:

    懷舊,已經消失的30種電子設備,你一定擁有過(上篇)

    懷舊,已經消失的30種電子設備,你一定擁有過(中篇)


    #家里的老物件#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