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我市召開“民生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六場——武城縣專場。武城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孫旭紅,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峰,縣衛生健康局黨組書記、局長耿玉清,縣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于洪軍,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中心主任孫曉霞出席發布會,介紹武城縣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的相關工作、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打算,并回答記者提問。
學前教育保障有力。近年來,武城縣新建公辦幼兒園15所,幼兒園公辦率、普惠率分別達到63%和90%,優質園率不斷提升,有力解決了“入園難”“入園貴”問題。
基礎教育穩步提升。在縣域內全面鋪開午餐午休服務,服務學生人數1萬人以上,城區學校午餐午休覆蓋率達到53%;為全縣小學1—3年級295間教室配備了護眼燈。推行先導課、“6+1”高效課堂模式,教學成績穩中有進,普本率、重本率連年上升,2023年本科上線率70%以上,武城學子連續四年被清華大學錄取。
職業教育亮點紛呈。職業教育和公共實訓基地項目加快建設,連續兩年承辦省技能大賽,黃河流域專項國家級課題、省級課題獲批立項,春考本科升學率達到75%。
基礎設施大投入,醫療格局再提升。投資13.5億元建設縣人民醫院新院區,設計床位1000張,建筑面積15.45萬平方米,目前項目建設已進入沖刺階段;投資3.2億元改擴建魯權屯中心衛生院,新增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新增床位200個,目前,項目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縣鄉服務同質化,下沉醫療資源。著力建設“大中心”,先后建成心電中心、影像中心等五大中心,累計為43066例患者開展影像檢查,心電中心集中診斷病例14193人次。下派縣級醫院業務骨干到基層衛生院,推進成員單位特色專科建設,將“組團式幫扶”升級為“造血式幫扶”,形成鎮街衛生院“一院一科一特色”品牌效應;與鎮街衛生院“共建病房”,常態化開展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和業務培訓等,讓更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縣級醫院的優質服務。
聚焦“一老一小”,增強全周期健康服務。2022年底,武城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1549個,千人口托位數達到4.38個,位居全市第一名。投資1.5億元,打造集醫療康復、養老健身、早教培訓、家政服務、居家養老信息服務平臺等功能于一體的幸福中心,配置400余張養老床位,由專業醫療團隊負責,為養老提供全程無障礙的健康服務。
打造“武幫你”武城社會救助品牌。充分發揮“大數據+鐵腳板”作用,扎實推進低保擴圍增效行動,截至目前,全縣低保覆蓋率達到1.46%。
打造“武愛相伴”分散人員社會化照料服務品牌。為全縣526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專業社會化照料服務。武城縣“武幫你”社會救助品牌建設、“武愛相伴”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救助品牌、“物質+服務”定制型救助模式先后被《德州市改革專報》《德州市政務信息》《政策研究與改革創新》刊發。
推進社區治理創新,加快和諧村居創建。積極抓好肖邢王莊村省級基層治理實驗點創建,在全省交流觀摩活動中作為唯一村代表作典型發言。
加快群眾體育事業發展。加強體育基層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建設城區“15分鐘健身圈”,鎮村體育健身工程實現全覆蓋。2023年,新建體育設施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以上的惠民體育公園一處,晨晚鍛煉點達到400余處,三級及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達到1000人。先后舉辦乒乓球、羽毛球、健步走等全民健身賽事活動12項次,社區運動會25項次。
推進文化設施服務效能建設。大力提升縣級文化場館設施水平,做好公共文化場館及各城鄉書房免費開放工作,持續推進圖書館總分館制、城鄉書房及燈塔書房建設。持續推進農村公共文化設施提檔升級,每個農家書屋每年配備資金不少于2000元,補充更新圖書不少于60種,開展主題閱讀活動不低于4場。目前,全縣所有村、社區都建有室內外活動場所,解決了群眾反映的文化設施設備不健全等問題。
提升文化惠民活動服務水平。堅持群眾點單、政府買單,開展“一村一年一場戲”文化惠民演出1000余場,實現全縣行政村文化惠民演出全覆蓋。建成文化體驗活動場所11個,累計舉辦活動110余場。舉辦傳統文化展演20余場,打造“山東手造”非遺工坊16處,儲備優秀非遺項目11項,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群眾公共文化。
武城縣今年的“一村一年一場戲”已經演出1000余場,實現了全縣行政村文化惠民演出全覆蓋,請問這項工作與往年有什么不同?
孫曉霞:一是在節目內容上突出群眾意愿。2023年在購買演出服務前面向全縣338個行政村發放《2023年“一村一年一場戲”群眾需求征集表》,征集對象包含鎮街文化站工作人員、村干部和農村群眾三類人群,全面詳細地了解基層群眾的喜好,聽取群眾聲音。力爭送上農民群眾想看、愛看的文藝演出,把文藝精品送到人民群眾身邊。
二是在宣傳形式上突出亮點特色。鎮街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管理員、各演出團體前期廣泛宣傳發動,每場演出提前三天到所在的鎮村發布演出信息,并通過村廣播大喇叭、人員密集場所張貼海報等方式進行宣傳,確保群眾的上座率和參與度。
三是在演出安排上突出科學合理。充分考慮農村群眾的觀賞習慣和農忙時節,要求各演出團體提前與鄉鎮綜合文化站長對接,結合節慶、廟會、集會等因素,確定好演出地點、時間,盡可能選擇村級文化活動廣場等群眾聚集的地方,多在下午或晚上人多的時間演出,每天最多演出3場,每場演出時長不少于90分鐘,最大限度地服務廣大農村群眾。同時,針對夏季高溫多雨天氣,科學調整演出時間并提前報備,確保演出效果和質量。
四是在演出內容上突出創新內涵。演出內容上杜絕“老調重彈”,戲曲類演出包括整京劇、豫劇、評劇、梆子等當地群眾喜愛的曲種,演出劇目結合農村實際、體現鄉土特色、內容健康向上、形式豐富多樣、農民喜聞樂見。
五是在落實監督上突出嚴管重處。充分發揮全縣文化系統的力量,縣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縣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鎮街綜合文化站均參與演出質量監督。同時,按照演出服務合同有關規定,凡在武城縣2023年“一村一年一場戲”文化惠民活動過程中有違規行為被依法依規處理的演出團體,三年內禁止參與武城縣類似采購項目公開招標,進一步強化了督查結果的運用。
六是在群眾參與上突出共享互動。推動“送文化”與“種文化”的有效結合,即“一村一年一場戲”演出和群眾自排、自導、自演的節目同臺展示。除正常開展的縣級“一村一年一場戲”以外,整合各鎮村資源,組織成立夢圓藝術團、廣運之星藝術團等12家鎮級藝術團,參與全縣鎮級“一村一年一場戲”巡回演出,為基層文藝愛好者搭建展示平臺,極大提高了村民觀看演出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了“一村一年一場戲”文化惠民活動的參與度和知曉率,走出了一條“政府搭臺、社會參與、群眾唱戲”的文化惠民新路。
(請上下滑動查閱)
“一老一小”幫扶保障工作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請問武城縣在關心照護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陳峰:在“為老”方面,武城縣堅持關注弱勢群體,不斷提升養老服務質量。一是不斷豐富養老服務內涵。以創建全省縣域養老服務體系示范縣為抓手,統籌多部門職責,印制《武城縣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借助重陽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系列為老、幫老服務活動,積極打造“武愛夕陽”養老品牌。二是積極開展適老化改造提升工作。按照戶均3000元的標準,累計為全縣280戶特殊困難老年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工作。探索建立“一站式”適老化服務到人到戶的定期上門回訪機制,縣級民政部門及時解決特殊困難老人在適老化設施使用中遇到的困難問題,提升適老化改造服務質量。三是推進農村“幸福食堂”建設工作。依托23處農村幸福院,采取黨支部領辦、企業冠名贊助、社會組織幫扶等形式,完善了“幸福食堂”運營長效機制,持續為1000余位農村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務。
在“為小”方面,聚焦未成年人需求,不斷提升未成年人關愛水平。一是做好孤困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充分發揮兒童主任“鐵腳板”作用,及時將符合條件的社會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重點困境兒童,納入救助保障范圍。截至9月份,武城縣已為全縣受保障的未成年人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263萬余元。二是扎實開展孤困兒童健康保駕護航民生實事項目。免費為170余名社會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重點困境兒童辦理“惠民保”和“護佑健康”保險項目,為146名符合條件兒童實施孤困兒童免費體檢項目。三是持續實施孤兒助學、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助學工程。持續開展助學工程,與享受助學工程的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持溝通聯系,及時了解其學業狀況,今年共為38名符合條件的孤困兒童發放助學金15.35萬元。四是精心策劃,全力推進未保宣傳月活動。縣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先后到各鎮街開展政策進村居、政策趕大集等宣傳活動13場次,并為全縣377名兒童主任開展了賦能行動專題培訓活動,提升了兒童主任辦事服務質量。聯合縣慈善總會、社會組織、愛心企業開展了“愛在六一·圓夢微心愿”活動,共收集到146個微心愿,由愛心人士助力實現。依托六一兒童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開展“武彩繽紛童年樂”“艾香端午鄰里和”關愛困境兒童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孩子們開展畫團扇、包粽子、做月餅、文藝匯演、石膏彩繪、安全知識宣講等系列活動。五是以“365暖留中心”為載體,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活動。每月依托傳統節日、紀念日等,圍繞委托照護、臨時照料、技能培訓、安全宣教等方面牽頭策劃主題活動,截至目前,全縣17處“365暖留中心”共開展“武彩繽紛童年樂”“艾香端午鄰里和”“藝術教育進社區”“假期自習班”等活動100余場,服務留守人員3000余人次。
(請上下滑動查閱)
城院虛擬現實應用技術研究中心
20日,《2019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 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繼連續兩年入圍高等職業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武漢城市職業學院今年再登“英雄榜”,首次入圍“教學資源”50強院校榜單。“此次獲評,是學校內涵發展的一個標志性成果,為學校‘雙高’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武城院負責人表示。據了解,《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由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編寫,報告以第三方視角對全國1344所高職院校進行分析評價,客觀記錄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得到廣泛認可。
“軟硬”齊抓 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教學資源50強的評價指標,今年進行了首次優化,主要從硬件資源、教師資源、課程資源、校企合作資源等四個維度、11個指標項目,綜合量化院校的教學資源。”昨日,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教務處向健極處長告訴記者,學校多個指標都遠超標準水平,如該校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為15000元/生,超過標準3倍; 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為1.1個/生,為平均水平的2倍。
最重要的是,多年來,該校改革教師評價方法,多舉措構建教師技能大賽平臺,通過人事代理增數量、專項培訓換頭腦、高端引進調結構、定向培養出領軍等方法,多管齊下,以“四有”標準建設了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優化、能力優秀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國內首位女性網球銀牌裁判長王景、全國教學能手張紅英、中國注冊服務大師熊培芳……近幾年,該校從全國各行各業引進多名大師級技能學者,與28名武漢市“大城工匠”師師結對、師生結對。同時,每年對新引進的專任教師全員分類培訓,并對部分教師派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訪學。學校還設立了技術研發機構,指導教師專利發明; 每年遴選10位一線教師,評為“校長教學獎”,各獎勵3萬元。
重金投入 信息化建設駛入“快車道”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武城院在智慧校園建設上下了“真功夫”。近三年,該校累計投入五千萬,夯實學校信息化建設基礎,實現校園Wifi全覆蓋,所有教室光纖接入;投入一千萬元,打造全信息化的汽車學院實訓大樓“匠之家”;建設41間智慧教室,配備教學云平臺,實現手機端上課,為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提供良好條件,實現通過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
今年,武城院還投入一千多萬,開發了36門對全社會開放的在線課程,和1個小學教育資源庫。目前,該校已擁有學前教育、汽車、鋼結構等7個國家級教學資源庫,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國際郵輪乘務管理專業等6個校內資源庫,均已通過國家優質校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驗收。
據了解,為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該校為學生配備了在線課程線下輔導員,目前全校在線開放課程總數達322門,每學期在線學習人數超過1萬人次,課程學分達20萬分,在線課程結業率超過80%,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數據積累水平位于全省第3位。“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不僅拓展了我們學習的寬度,更激發了學習熱情和興趣。”同學們紛紛點贊。
校企共育為企業精準輸送人才
每到寒暑假,武城院各個專業的教師們,都會紛紛下企業鍛煉,這在該校早已成為一項長期制度。按規定,每名教師每兩年到企業一線實踐時間不少于50天。“我們還構建了先進的信息化企業鍛煉管理平臺,教師到企業也要‘自拍打卡’。”向健極介紹,截至目前,該校已牽頭組建并實質運行武漢學前教育、城市建設、城市物流、工業物聯網等5個職教集團,有9個專業參與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群覆蓋面達75%,位列全省第一。
在武城院,每名學生都配有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據統計,2012年至今,全國各地接受該校學生頂崗實習的合作企業累計超3萬家,企業導師對學生的評價達100多萬條,學生的頂崗實習日志超過200萬篇。“這些內容和數據均在該校網上管理平臺隨時可查。”向健極說。
依托特色鮮明的專業設置和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近四年,武城院的就業率一直穩定在95%以上,其中,初等教育、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汽車電子技術、文化創意與策劃等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均為100%,且月薪遠高于平均水平。
□楚天都市報記者揭明玥 通訊員郭磊 實習生易廷靜
年來華北地區霧霾持續,京津冀地區也開展了煤改電、中小學幼兒園等加裝新風系統等一系列清潔能源改造,德州市各清潔能源企業搶抓機遇、積極響應,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新產品,對接京津冀成效初現。
在北京門頭溝一所學校的煤改電項目改造現場可以看到,用超低溫空氣源熱泵機組替代燃煤鍋爐供暖,而這個26臺機組、價值200多萬元的改造項目,成為德州格瑞德集團對接京津冀市場的又一個成功案例。
據了解,這種機組是企業專門針對“煤改電”項目研發的超低溫空氣源熱泵機組,它采用先進的噴氣增焓技術,在零下25攝氏度的環境溫度下仍能從低溫的空氣中汲取熱量,制熱能力提高20%以上。
山東格瑞德集團超低溫空氣源熱泵機組技術工程師楚艷猛介紹說:“產品主要是針對京津冀地區的‘煤改電’項目,一家一戶使用,設計體積較小,安裝起來比較方便,采用的是智能化控制,設計的能效比較高,能夠達到2.3以上,超過了國家標準的10%.也就是說,我們在制取相同熱量的情況下,用的電比較少。”
從2003年起,北京開始實施“煤改電”工程,隨著近年來華北地區大范圍霧霾的侵襲,北京市也加快了“煤改電”的步伐,僅2016年,北京就規劃完成了400個村的“煤改電”任務,今年要求在采暖季前完成522個村20.5萬戶的“煤改電”改造,這就給德州市的清潔能源企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契機。
“北京和天津最早推出這種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代替傳統的燃煤鍋爐。產品替代國家給與補貼,耗電國家還有補貼。據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統計,在市場大規模爆發之后,預計可以增加年市場500個億左右的規模,主要就在京津冀區域,黃河以北。”山東格瑞德集團董事長助理行政總監馬利忠表示。
為了切實抓住這難得的發展機遇,2016年下半年,德州市政府專門召開了全市各清潔能源企業座談會,研究如何搶抓對接京津冀市場。會后格瑞德集團針對京津冀地區的實際需求,專門聘請了國家熱泵協會空氣源熱泵行業的專家給予政策、產品規格、性能等方面的指導,參與相關產品的研發。去年專門針對京津冀市場研發的超低溫空氣源熱泵機組正式研發下線,目前產品已成功進入北京市衛生系統、河北廊坊等地的空氣源熱泵機組改造,這個月,企業還成功入圍了北京市房山區的煤改電項目招標,預計可以拿到7000萬左右的合同。
今年年初,北京市已開始部署中小學、幼兒園安裝空氣凈化設備試點工作。德州市各企業也是積極行動,格瑞德專門針對北京市中小學開發出了潔凈新風空調機組,目前已在中國建筑設計院做最后的檢測。而武城縣科萊集團研發的新型潔凈新風系統則已經進入了清華大學、清華附中以及北京四中等北京知名高校。
山東科萊集團瑞尼森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部負責人田瑞昌接受采訪時說:“新風凈化類產品的主要原理是,在原有的新風換氣基礎上加上了一個凈化段,可以有效地去除霧霾中的PM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