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筆記本的時間到了,今天我們準備換個方式推薦。之前都是同時給幾個人一起推薦,但感覺針對性不是很強。所以今天我們準備為每個人,有針對性的推薦一款產品,或許這樣的推薦效果更好。
【為讀者“景齡”推薦】先來看一下她的需求:
性別:女
職業: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生
其它需求:便于攜帶,不玩游戲
預算:4000-7000元
主要用途:思維導圖,PPT,Arcgis,spss,metlab,以及其他科研軟件
從需求上看,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她所要用到的幾個軟件,我們上網查了一下,這些基本都是編程或數據管理類的軟件,其中部分需要大量的后臺運算,所以在應用安裝的兼容性和穩定性上要特別注意。
處于專業軟件的兼容性考慮,我們這次就不推薦蘋果筆記本了,而且4000元以下的筆記本由于配置較低也不在考慮范圍。
雖然她所用到的幾個軟件我不是太熟悉,不過根據我對這類軟件對電腦需求的了解,基本上i5或以上的處理器都可以搞定,影響使用體驗的,內存和固態硬盤更重要一些,所以我們需要找到一款處理器差不多,但內存和硬盤比較合適的產品。
ThinkPad 翼480(0VCD)
售價:6299元
配置:14英寸(1920×1080)、i5-8250U、8G內存(雙插槽,最大支持32GB,16x2)、128G SSD+500G、AMD Radeon RX550 2GB GDDR5 獨立顯存。
推薦理由:
ThinkPad和戴爾是我們首選的兩個品牌,相對來說,編程或數據相關專業的人選擇這兩個品牌的比較多,主要還是比較穩定,而且戴爾的售后也比較方便(很多城市可以上門維修)。
但在我們找合適機型的時候,發現ThinkPad這款更有優勢一點,而且也符合她對便攜性與實用性的需求。
她不玩游戲,所以即使是AMD的顯卡也不會有什么明顯影響,如果是好顯卡的話,這機器的價格就要上到8000元左右了,很不劃算。
內存的話,如果愿意可以改成16GB,使用編程虛擬機的話會效果更好,直接買16GB版本非常不合適,建議你先用著,以后不行了,想升級的時候再說。
另外這款電腦對于其它不玩游戲,有相同需求的人來說都是通用的哦。
小提示,目前我們已經收到幾個筆記本推薦需求了,我們會按大家留言的順序一個一個推薦,請不要著急,其實很多人的需求都是類似的,所以不要以為你會被排的很后面,前面也會有你能用的產品哦。
實這在根本上是在比較兩者在大學期間功能性的區分,我在這里將分別從學習和生活兩方面中的筆記本和平板電腦的使用進行回答。
長文預警Warning!覺得有幫助點贊收藏關注喲(^U^)ノ~YO
A.筆記本電腦用途(Laptop):
在大學里筆記本必不可少。在我去過的學校中,一些大學會要求和需要筆記本做筆記,(在北大北師旁聽的時候,有觀察過階梯教室里只有十幾個同學沒有帶筆記本)至少在中國清北人師四個大學里很常見,還有在韓國的首爾大、成均館等高校圖書館學習室許多同學都是使用電腦進行學習和寫論文,很大一部分同學都會先去下載老師已經上傳在校內網的PPT還有各種需要參考的paper,上課才能緊跟講解進度,(毫不夸張的說,如果課前不預習,上課時候是沒有時間看課件的)。而且博學多識的教授在課上會講很多涉及理論的案例,這些在課件PPT里是沒有的,這對于與沒有提前預習的同學來講是一個災難。最刺激的還是莫過于,有的老師根本不帶課件來,直接開講,滔滔不絕,如果只帶一雙眼睛和耳朵來聽課,那還是自覺出門左轉吧,Live or die ,it’s a choice。
UQ Central Library
在上課過程中用電腦在PPT、Word上做筆記效率會比直接書寫高很多,也提高了涂改添加的速度。然后在課后,word等筆記能夠相對于書寫很輕松的被整理,然后形成自己的針對每個科目的課堂筆記。這些筆記本筆記在期末可以更好的利用總結復習。畢竟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用紙筆來進行新一遍匯總,這一點對于習慣考試錯題本的高中生來講尤為不同。
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SKKU Library
當然在2020年以前對于其他課件理解壓力不是很大的大學,上課期間,教授講解的知識完全可以通過課上時間進行消化吸收,則使用電腦人數并不是很多,比如北師大珠海校區、河北經貿等學校,筆記本使用率大約10%~20%左右(班級50個人中4個左右人會使用電腦)。在澳洲留學時,幾乎沒有人不帶筆記本上課。很多小伙伴做pre的準備工作都是在一起分別使用筆記本完成,做課題有大量的數據會儲存在電腦里,云盤再大功能再強,總是會有遺漏的部分。課后,與tutor用郵件溝通頻繁,排版和格式在筆記本上使用更加方便。
B.平板電腦用途(Pad):
其實在學習方面和筆記本有很大相似的功能性,畢竟可以加上平板鍵盤,或者pencil等實現功能的擴展,好處也在于它的便捷性,攜帶移動很方便。如果需要特別注明,那也只有使用習慣的不同,把鼠標的點擊和鍵盤的輸入轉換成手指和電子筆尖的滑動。但是我相信,隨著傳輸便捷性的提高,平板會逐漸能夠分享筆記本在課堂上的作用,會更有利于PPT等軟件的演示和視頻播放。并且兩者在線上課程使用功能也近似,播放存儲于一體。
但是平板電腦在專業性很強的地方使用率大大超過筆記本,比如設計,建筑和美術等專業。畢竟IPAD Pro現在越來越成為生產力工具,免費和付費的APP多如牛毛,專業修圖工具:Affinty Photo、Adobe Photoshop Express/Lightroom CC。現在支持手勢操作以及 Apple Pencil 壓感操作,還有 iCloud Drive實現了文件管理、儲存和共享,并且其還可編輯 PSD 文件,可處理 PNG、TIFF、JPG、SVG、GIF、EP、HDRS、EXR、PSD 和 PDF 等格式的文件。專業繪圖工具:Procreate、Linea Sketch、Autodesk SketchBook、概念畫板。專業建模工具:uMake、Morpholio Trace、Shapr 3D。如果在大學里是前文提到專業的同學,則可能需要考慮是否入手一部Ipad了,但是建議還是進入大學之后再做購買決定。
Photoshop CC
C.在學生工作方面,即時通訊軟件(QQ,微信,Massage,INS,kakaoTalk,Line,Facebook)的使用在手機上即可完成大部,在這一方面中,手機會幫助筆記本和平板分散一部分功能,產生互補作用。但是如有社團學生會組織活動,eg:軟件使用培訓,SPSS,PS,AI等或者Party,畢竟還是沒有人愿意看到一群人圍著一個手機聽音樂的場景,便不得不使用筆記本進行操作的演示和教學,連接音箱光效等。當然在學校里還有電腦室供同學們使用,但只是一種輔助和應急功能,對比與筆記本和平板二者來講,不具有便捷性。
購入Ipad Mini4
還有做班委時,經常需要進行各種情況下的班級信息統計做word,excel等。參加各種院級校級項目,創聯招聘會簡歷大賽科技大賽等,項目講解,數據分析都是需要使用筆記本來完成。
這個內容不用多說,都有筆記本來還能干啥?大學的生活豐富多彩,打開筆記本,女生吃個外賣刷刷劇,男生集體打游戲LOL吃個雞COD等。用電腦還能多開一些游戲輔助來玩手游(Mumu,閃電,騰訊手游模擬器等)。
平板電腦的用途,即使在高中生沒有上大學前就也許能夠接觸到。有時用Ipad看看籃球足球書法教學視頻,美食做飯等視頻等。更多的用于躺在床上進行看劇,逛淘寶和手游夢幻王者榮耀平安京明日方舟陰陽師魔靈召喚等熱門游戲,就是睡著了拿不住掉下來砸臉比較疼。
總體來說,個人認為筆記本在大多數場合的使用率還是略高于平板的。那我就說一下個人使用情況給小伙伴一個參考和借鑒。管理學院的本人使用的惠普5k rmb左右工作本,大學四年也度過了,后來又多征戰了3年一共7年才勉強退居二線(換了個新游戲本嘿嘿嘿)。專業強度不大,因此在大三下學期才購入了平板電腦Mini4,考研期間泡在圖書館在ipad上使用電子書和看教學視頻等,這是基于不需要進行頻繁刪改和修正的基礎上(筆記本電腦多用于Word,Excel等使用),在這一點上還是蠻方便的。但除卻這個作用多數時間還是處于閑置狀態,使用頻率不如筆記本。畢竟LOL真香 :)哈哈哈哈哈哈
覺得本文有給到幫助,認為有收獲的小伙伴,關注點贊收藏給個小心心啦。謝謝!
兩天在思考36氪開氪如何能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知識服務,在仔細研究了現有知識付費領域的內容特點后,總結了一份組織內容的三層模型,和大家分享下。
所謂的“付費內容三層模型”,其實很簡單,就是把目前比較適合做收費的內容類型做了整合,以金字塔模型梳理了一份層級結構,以此來思考為什么人群,提供什么樣的學習內容比較合適。
模型如下圖所示:
在闡述模型前,先明確目標人群:想上進的職場人。這樣的人群,需要什么內容呢?
這一層可提供的,通常都是“刺激性”比較強的課程,很直觀,有誘惑力,前一陣引起刷屏的課程都屬于此類。包括:
中間層的內容,則是基于底層內容,以方法論的方式,歸納、總結出一些實操案例背后的原理,抽象出其中的知識點進行講解。以新世相刷屏課程為例,底層課程,是教你怎么打造一份刷屏營銷案例,而中層的解讀課程,則可以是教你其刷屏背后,蘊含著什么樣的原理,比如羊群效應,比如錨定心理,比如共情心理等等,然后一一解讀這些原理,并介紹這些原理的其他應用案例,將某一個,或某幾個知識點講透、講深。
頂層的內容,則是一些“通識”型學習內容,仍舊以新世相課程為例,頂層的學習,則是教你驅動用戶行為背后的“行為心理學”是個什么樣的學科,如何通過行為心理學解釋人們日常行為的動機,以及如何利用行為心理學去驅動用戶產生行為等等,通過體系化學習,還能將之前所學知識點都串聯起來,加深印象和理解。
當然,以上三層內容,從底向上,對用戶的吸引力逐層降低,但學成后的收獲則是越來越多的,只不過出于人類怠惰的本性,大多數人還是愿意消費快餐性質的底層內容,讓自己有一種滿足感,而很多“爆款內容”,則也是出自這一層。
怎么樣,基于這個模型,你是否對現有知識付費產品的內容組織方式有了進一步了解,今天講的其實就屬于底層內容中的:信息清單型。你還有哪些覺得不錯的付費課程?歡迎分享給我,并試著歸類,看看這些課程是否還有進一步升級/降級的可能?期待你的回復與我討論
申悅,微信公眾號:互聯網悅讀筆記(ID:pmboxs),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36氪產品總監,起點學院優秀導師。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StockSnap.io,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