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作者:法行天下
創作立場聲明:支持原創瞎折騰系列教程
一、為什么寫這個教程?
燈大總結的小鋼炮特點
小鋼炮功能圖解
二、N1和小鋼炮的緣分
N1一個神圣的玩意,應該被評為2018年玩客必備寶器,N1的創造者當年如果不玩挖礦,而是招幾個攻城獅開發此設備如此多的玩法,不一定一敗涂地,不說這個了,提到就心痛。
N1(現在出了升級版P1,其實里面是一樣一樣的!),原著名礦機,挖礦效率奇高,個小能干,只可惜。。。。。。提前退休的小鋼炮,離開了自己的老本行“挖礦”,不但沒有就此消沉,反而不斷地擴展新玩法,風頭都有點蓋過“樹莓派”了,為什么呢?因為他性價比真的太高了,配置不但不落伍,反而相當給力。
N1以及其它該系列的產品,在Linux的普及、路由器、電視盒子等智能設備的普及及技能儲備方面,其實對于中國年輕一代人來說,是作出巨大貢獻的,路由器和電視盒子刷機水平真是飛速發展,Linux這種冷門系統,被開發的真是幾乎完美,我現在都有中感覺,在未來Linux終將取代Windows(手機已經是徹底取代了)。
N1的硬件配置:
內存2GB
閃存芯片ROM:8GB eMMC
CPU型號:Amlogic S905,ARM Cortex-A53,四核 1.5GHz
網卡芯片:RTL8211F,千兆
USB2.0接口兩個,藍牙無線顏值全部都有,堪稱完美配置
有人會說usb2.0的接口,有啥完美的,我想說的是,世界上有真正完美的東西嗎,沒有的,稍微留一點殘缺,不是更美?也許當時設計N1的人員把3.0寫成2.0了,呵呵。因為有千兆網卡的存在,所以usb3.0也就不在那么重要了,大家不必糾結于此。
正式因為N1有這樣完美的配置,又遇到了堅持不懈的荒野無燈大神(以下簡稱燈大),整合了其他一些大神開發的一些優秀軟件,開發了專用于下載的小鋼炮系統,英文名Nano Disk Manager (NDM)。
再次聲明以下三點:
三、小鋼炮系統的刷機、備份和升級
(一)小鋼炮系統寫入U盤
截止發帖前,小鋼炮最新版本是20190402-0419(其實QQ群里更新了20190411,但是燈大未發布到他的資源下載站,可能還是測試吧,估計也快了。),大家可以自行去燈大官方站點下載鏡像,打開后找到固件“phicomm-n1-s905-linux-hacklog-20190402-0419.img.7z”,下載完成解壓得到一個同名的.img鏡像包,大小為832M(不放心可校驗img文件的md5)。同時下載“荒野無燈N1固件img寫入教程for windows users.zip”文件,里面有系統寫入u盤的工具usb-image-tool和寫入說明。u盤選擇大品牌的,比如閃迪、金士頓、東芝等,容量不要太大,8G或16G都可以(我用一個惠普2.0優盤,刷機時不識別)。
燈大鏡像資源站
算了,既然是詳細教程,我把燈大的u盤寫入教程圖片發一下吧。u盤寫好之后,退出拔下,放到一邊待用,千萬不要提前插到N1上!
1.選中U盤,點擊Restore
2.彈出對話框選擇YES
3.注意觀察刷寫進度,大概三五分鐘。
4.彈出來就選取消,不彈就退出拔掉U盤。
(二)小鋼炮系統從剛才寫入的U盤刷入到N1的eMMC閃存。
在降級之前,必須把N1通電接顯示器查看版本,我們拿到手的N1大部分都是v2.28 ,需要降級才能刷(v2.22之后都需要降級),降級之前先用鼠標在nas主界面固件版本位置連續點擊四次打開adb。網上降級方法很多,主要有三種,原帖地址我都給出來了,相應的文件大家可以自行去原帖下載:
N1在nas主界面點擊四次固件版本打開adb
(1)webpad大神的手動降級教程和文件最權威,也最安全,Webpad的N1 三個分區鏡像文件是V2.19版本,實測 V2.27、V2.28降級后即可正常線刷。大家可以自行打開webpad的教程,嚴格按照步驟降級操作。后面會有一鍵降級及文件,我是用這種方法,真的很方便。
需要重點說明的是:如果你的電腦之前沒有刷過N1或者T1的話,windows命令行cmd運行 adb 、 fastboot 等命令會出錯或無法找到運行庫,這時需要進行如下操作即可:將adb 1.0.32文件解壓,然后將里面的adb.exe、 AdbWinApi.dll 、AdbWinUsbApi.dll、 fastboot.exe 四個文件復制到 c:windows 路徑中 或 c:windowssystem32 等環境參數path包含的任意路徑中。以上操作目的是為了順利運行接下來的命令行。
(2)下面我重點說下我用的webpad一鍵自動降級,上面我重點說明的那段話也要先做好才可以用一鍵降級工具降級。
以下操作僅覆蓋boot分區,所以操作完畢再次啟動盒子后系統版本號是不會有變化的!
選擇2,然后輸入盒子ip回車
中間需要按一下任意鍵開始,出現boot分區降級完成即可關閉軟件
(3)網上還有一個降級助手的工具,但是我怎么也連接不上N1,最終放棄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嘗試。
2.從已降級的n1原版android系統刷機操作步驟
(1)N1插上網線連接到主路由器(路由器要支持DHCP,也就是自動分配IP,基本上現在的路由器都支持,所以后面如果出現獲取不到IP地址的情況,首先考慮的是u盤能否識別的問題,不是路由器的問題。),N1上電開機,打開adb遠程調試(如果你之前降級了,說明已經打開了,可以忽略這個操作)。
(2)登陸路由器,查看你路由器的在線連接的設備列表,找到類似android-xxxx這種名稱的機器(N1)分配到的IP(其實N1通過連接顯示器也能看到)。
(3)N1通過adb連接n1,比如N1獲取到的IP為192.168.1.249, 在電腦端執行cmd命令并回車:
adb connect 192.168.1.249 (這里為盒子的IP),連接成功后你會看到提示:
connected to 192.168.1.249:5555。
(4)接著輸入以下命令并回車:adb shell(提示符會變成: p230:/ $ ,說明成功了)
(5)準備好剛才寫入小鋼炮系統的U盤,再輸入下面命令并回車:reboot update(輸入命令時注意,中間有一個位置空格),并迅速插上U盤到離HDMI口最近的那個位置(只插一個U盤,不要插其它多余的USB設備),如果命令執行成功,且你的U盤沒問題的話會自動進入小鋼炮系統。
如果接了顯示器,應該是始終黑屏(黑屏也有可能是U盤問題,具體看下面)。如果不是黑屏,而是進入了盒子系統的畫面或者進入了盒子的recovery界面,說明你的U盤做得有問題,更換U盤或者檢查自己制作啟動盤的過程是不是存在問題。
cmd運行adb命令圖
(6)過三分鐘登陸你的路由器,查看在線設備列表,看N1啟動后是否獲取到了IP,當你看到一個名為phicomm-n1的機器出現時(N1 的mac 開頭是 FC7C02 的),恭喜你,U盤沒問題。如果這個時候一直獲取不到地址,顯示器也是黑屏,說明還是U盤的問題可能性大,換U盤重新寫入固件,然后按照拔掉電源按照上面步驟重新來。我刷機時在這個地方吃虧了,反復搞了好幾次。這里假設N1的IP為192.168.1.249,后續的操作以這個為標準,你自己操作按照你自己設備的IP地址來,別照搬。
找不到IP大多是U盤識別的問題
(7)把小鋼炮系統從U盤安裝到到N1內置的emmc:谷歌瀏覽器打開 http://192.168.1.249:8086/ ,即可看到安裝界面,點擊start install按鈕即可開始自動安裝,整個過程大概一分鐘左右。當最后顯示Complete copy OS to eMMC parted SYSTEM 時表示安裝過程已經完成。此時,先拔掉N1電源,,再拔掉U盤。
我這個是刷另一臺小鋼炮的圖,IP不必在意,點擊Start Install
出現最后一行安裝成功
(8)N1再上電開機,等待啟動三分鐘左右,打開路由器查看IP(一般就是上面獲取到的那個),獲取到IP之后,說明小鋼炮系統基本刷好了。用谷歌瀏覽器打開上一步獲取到的IP并回車(比如192.168.1.249),這時候應該會顯示小鋼炮系統的主頁了,用戶名和密碼都是root,輸入登陸即可。
默認密碼是root,但是登陸之前先按照下面的操作一遍
注意:在登陸之前,務必先清空chrome瀏覽器的緩存(ctrl + shift + del),按下ctrl + shift + i ,右擊瀏覽器頂部地址欄的刷新按鈕,選擇第三項:“清空緩存并硬性重新加載”。 此操作在更新完系統或更新完Nano Disk Manager(NDM)后務必執行一次。這個步驟我就不截圖了,按照說明來吧。
登陸之后的首頁界面
(9)如何判斷刷機是正常的?登錄NDM后,最多等待2分鐘時間,然后依次點擊左側菜單的apps下面的菜單:
qBittorrent: 綠色Running
Transmission: 綠色Running
Aria2: 綠色Running
Samba: 綠色Running
FRP: 綠色Running
ftp server: 綠色Running
filemanager: 綠色Running
syncthing: 綠色Running
如果所有服務不是全綠的狀態。說明刷機是有問題的。
可以重新寫盤,再刷一次。這時不必按這個步驟來了,而是參照下面的“從本固件舊版系統刷機操作步驟”
jellyfin和docker默認沒有自啟動,因此是stopped 狀態,這是正常的。
(10)以上刷機操作完成后,重啟一次,點擊系統里的按鈕(左側列表System-Tool-Reboot)。
系統里有重啟和關機,不要強拔電源線了
(三)小鋼炮系統的備份和恢復(等最后設置好以后備份以下,下次重刷系統導入,可以節省很多設置工作)
1、備份前你需要知道的事項,非常重要。
(1)下面提到的sda1, sdb1 指的是設備名稱,不是掛載點。如指定 sdb1,則表示使用的是 /dev/sdb1 這個設備,這個編號是你在插入硬盤之后,系統自動識別并分配的。
(2)PT用戶注意:執行以下命令會關閉所有daemon(正在運行的進程),因此在執行前你必須確保你已經在qb 、tr等軟件的web ui中手動點擊暫停了所有種子,要不然會紅種。
(3)確保有且僅有一個ext4 分區的可寫的硬盤已經掛在N1上,這個時候直接執行下面的備份恢復命令就可以,默認是不加參數執行,是備份到sda1這個分區,恢復也是;如果同時插的硬盤多于1個或者硬盤有分區,執行命令時需要具體到該設備名稱或者分區名稱,添加相關的設備參數才可以執行命令,比如想從sda1恢復,則執行cfg-recovery sda1(中間有一個空格)。
(4)以下命令通過putty軟件選擇ssh登陸小鋼炮,然后輸入執行明明回車執行即可。
2、備份方法:
上面幾項準備好之后,執行cfg-backup(如果你連接了兩個以上的硬盤,比如你想指定備份到 sda1 這個設備,執行cfg-backup sda1即可)。
3、刷完機或升級之后,從備份恢復的方法:
確保前面備份用的那個ext4 分區的硬盤已經掛在N1上,確保有且僅有一個USB設備掛在N1上面,然后執行
cfg-recovery(如果你有多個分區或硬盤,備份文件在sda1設備上,執行cfg-recovery sda1即可)。
(四)小鋼炮系統的升級(從小鋼炮舊版本刷到新版本)
小鋼炮目前仍然是測試版本,更新還是很頻繁的,所以從舊到新的升級方法還是必須掌握的內容。
1、按照上面的方法備份當前NDM的設置。
2、下載img升級文件并用usb-image-tool工具寫入U盤。
3、N1關機,插入寫好的U盤,上電, 等待從U盤啟動。
4、通過瀏覽器打開 http://192.168.1.249:8086/ (ip還是你的N1自動分配的IP),安裝固件到emmc。(此步驟會自動擦除原系統的所有數據,如果你有配置文件要備份的,請提前備份,想重新設置的就無所謂)
5、安裝過程成功完成后,斷掉N1電源, 拔掉U盤。再上電開機啟動即可。
6、等N1獲取到ip之后,打開谷歌瀏覽器登錄就行了,用戶名和密碼默認都是root,在登陸之前,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問題出現,最好還是先清空一下瀏覽器的緩存,重新加載硬件,上面有方法。
7、如果第一步中你對以前的配置進行了備份,第一次登錄系統后,首先需要恢復之前的設置備份(方法在上面的備份恢復講解中)。
8、配置備份恢復后,重啟一次即可。
這個教程還是非常長的,如果一個帖子,大家看起來非常累,先到此為止吧,下一篇我接著講第四部分小鋼炮系統的設置和內置APP的設置和使用。
021年9月15日凌晨的蘋果秋季發布會上,除了“年貨十三香” iPhone 13 系列手機之外,最能吸引廣大果粉們眼球的莫過于“迷你蘋果派”的正統第六代新品—— iPad mini 6 平板電腦。可謂問世即王者,這部含著旗艦芯片 A15 這柄金湯勺出生的 iPad mini 6 ,在性能上一騎絕塵,恐怕能把前陣子發布的眾多品牌安卓平板甩得連尾燈都見不到[捂臉]
作為從喬布斯 iPad 2 時代就逢新必入的蘋果派鐵桿粉絲團中的一員。我于發布會次日,即9月16日上午9點,蘋果官網正式開售的第一時間,就急不可待地種草一臺 64G WIFI 入門版。又因為紫色涂裝是第一次出現的新配色,本著“嘗鮮吃餃子”的心態直接下單猛男必備色【騷紫】[呲牙]
“好吃不如餃子,好看不如騷紫”
官網零售商店提供24個月分期免息(支持花唄和信用卡)
發貨時效和官網預告的日期一樣。9月25日早上九點多,順豐小哥將 iPad mini 6 送到我手上(當時還下著雨,快遞小哥辛苦了[贊])
應該是第一批收到平板的果粉了
開箱全家福合照。一眼看上去,取消Home鍵、8.3英寸全面屏、和 Type-C (USB-C) 接口是此番 iPad mini 6 升級的最大亮點!
iPad mini 6 開箱全家福
iPad mini 6 相比更大尺寸的 iPad Pro 的優勢之一就在于能夠輕松“掌握”她——你用單手就能把她拿捏得住[奸笑]。如果你買的是蜂窩網絡型號(即 5G 插卡版),你甚至可以將其當成一臺巨屏手機——當然,即便是 5G 插卡版也并不能直接撥打其他手機號碼(這里先把“其他手機”四個字劃重點,后面再補充),否則 iPhone 13 還香個毛線。但 5G 插卡版的優勢在于你可以隨時隨地收發微信語音或視頻聊天,反正現如今手機號已經快淪為專用來接收短信驗證碼了[笑哭]。補充:其實 5G 蜂窩版支持“ iOS 設備間撥號”,即 iPad 通過系統自帶的 FaceTime 通話 App ,可以向另一臺 iPhone 手機直接撥打電話。所以如果你經常聯系的朋友或家人用的也是蘋果手機,那 5G 蜂窩版 iPad mini 6 還真的能當成一臺巨屏手機來用——只要你別太在意把偌大個屏幕貼在腮幫子上就行[笑哭],其實還可以優雅地戴著藍牙耳機煲電話粥嘛(我上一臺 iPad 就是蜂窩版的,當時就這么干,此乃經驗之談[得意])。
托著 iPad 貼面打電話的場景,有點囧
截至今天,機器已在我手里把玩了兩天時間,從我個人這么多年使用 iPad 的應用場景來說,最值得稱道的改進便是 —— iPad mini 6 這次終于拋棄了“萬惡之源” Lighining 接口,換成業界統一標準的 Type-C 接口!(蘋果官網的叫法是“多功能 USB-C 端口”,兩者是一碼事)
我之所以將 Lightning 接口叫作“萬惡之源”,是因為自打我擁有 iPhone 5S 那會兒起,歷經 iPhone 6SP / 7P / 8P / 12 ,外加一眾 iPad 等一路下來,這些年就沒少被這條 Lightning 數據線坑過,想必只要稍有資歷的果粉,就一定會對 Lightning 線的兩端容易脫皮開裂、原裝線賊貴而第三方線又適配難、接頭插不緊容易接觸不良等頑固問題嗤之以鼻。算下來,在我這斷裂報廢的原裝線起碼得有 20 條!并且蘋果好像故意不改進 Lightning 線材的質量,搞得用戶不得不再去它家買那根又貴又易損的破線[炸彈]。
和第六代 iPad mini 同時發布的第九代 iPad(即 A13 芯片的 iPad 2021)仍然繼續沿用傳統的蘋果專利 Lightning 接口。僅此一點,iPad mini 6 在可玩性和擴展性方面就能甩開 iPad 2021 幾條街。
Type-C 外接 ThinkPad 小紅點有線鍵盤
小紅點指點桿的鼠標指針在 iPadOS 上顯示為一個灰色實心圓
iPad 平板家族的 Pro 和 Air 機型早就用上了 Type-C 接口,而這次 iPad mini 6 也緊跟時代步伐,終于迎來“一口走天下”的 Type-C ,可喜可賀!此舉極大豐富了 iPad mini 6 的擴展性,手頭的 USB 設備多半都能在 iPad 平板上發光發熱,包括機械鍵盤、鼠標、U盤、甚至 NVMe 移動硬盤、Type-C 轉 HDMI / VGA 輸出到大屏顯示器等功能全方位實現。蘋果這一波改變接口標準的操作,可謂一步到位讓 iPad mini 6 追平安卓平板原有的擴展性優勢。
坊間常言道:“買前生產力,買后愛奇藝”,令 iPad mini 小尺寸平板一直處于略顯尷尬的位置。畢竟蘋果官方還專門為 iPad 家族其他大尺寸的機型推出了一款能充當屏幕保護蓋的專屬鍵盤(其實大多數時候真的就只是充當保護蓋,手感很渣且非常易壞!親身經歷),雖然手感不咋地,但聊勝于無。起碼與 iPad 組合鋪在桌子上,能充當“能商務辦公”或“我要學習了”的門面。其實解決的方法很簡單——為 iPad mini 6 配一把舒適的鍵盤就行了。
過去 iPad mini 5 或更早的機型沒得選擇,基本就是去某寶淘個藍牙鍵盤將就下。而今 iPad mini 6 有 Type-C 加持,外接各種實體鍵盤已完全不在話下。USB 有線鍵盤比藍牙無線鍵盤的優點在于零延遲,藍牙鍵盤打字時的抽風延遲以及藍牙與 WIFI 信號間的互相干擾真的會令人抓狂。iPadOS 系統對各種實體鍵盤的兼容性也越來越好,我專門測試了聯想 ThinkPad 小紅點鍵盤(一代有線版)、ThinkPad 小紅點鍵盤(二代藍牙+2.4G無線雙模版)、IKBC 87 茶軸機械鍵盤和寧芝 NIZ X87 靜電容鍵盤,全部即插即用!不會再發生以前用 Lightning 接口外接 USB 鍵盤時(要去某寶買個轉接頭并且還有系統版本限制)挑設備或提示供電不足的問題。
小提示:常用的 USB 有線鍵盤連接電腦的一端基本都是 USB-A 口,如果要連接 iPad mini 6 使用的話,需要去買個“ Type-C 轉 USB 的轉接頭”,十幾塊錢一個。
iPadOS 支持最上排的 Fn 功能鍵,Fn + F1 / F2 / F3 調整音量
Fn + F5 / F6 調節屏幕亮度
Fn + F10 開啟全局搜索
測試過的這幾把鍵盤里,當屬外接聯想 ThinkPad 小紅點一代 USB 有線版鍵盤時最驚喜。不但支持小紅點鼠標指針,竟然還能使用部分 Fn 功能組合鍵,包括音量大小和屏幕亮度調節,全局搜索等操作。這不但能省去另配一個鼠標或觸控板,讓桌面顯得更簡潔,更重要的是,這也同時免去了還要騰出手來挪動鼠標的麻煩,做到雙手不離開鍵盤,碼字時更專注和高效。
這篇開箱簡報就是用 iPad mini 6 外接 ThinkPad 鍵盤碼出來的,體驗很不錯,推薦大伙也試試看。
接下來還會續寫自己使用這臺 iPad 新平板時的其他使用心得,以及用 iPad mini 6 玩游戲時的感受。比如我喜歡打《王者榮耀》,這兩天迎來 S25 賽季“落子無悔”,如今有頂級 A15 芯片的 iPad mini 6 在手,興許能助我多拿五殺呢[大笑]。
情過后,似乎大家的生活都有不小的改變。很多學生在家學習,很多人被辭退。很多人接受了降薪。好像去年的話題還是996,今年經濟環境卻更難了。最近受朋友所托,裝一臺可以拎著去公司加班的電腦。我說公司不配電腦嗎?朋友卻回道,上班8年了。連臺電腦都沒有,一直自己帶筆記本去,可現在領導給的工作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原先的筆電已經不能完成繁瑣的工作了,找我裝一臺可以拎著走的小鋼炮。
雖然AMD很強,但是如果后期想找老板報銷的話,還得是Intel。等不及十代處理器了,選擇了i7-9700K搭配Z390i,現在可能有些49年的感覺。但總歸來講配置足夠了,不管是游戲或者工作這個配置都能滿足你了。ITX的體積,日常即便不在公司干了,周末還能拎回去打個游戲什么的。
配置清單:
為了保證移動需求,中間考慮過便攜性更好的NUC,但是性能和DIY的ITX主機肯定沒有可比性。相比很火的A4機箱,我反倒是選擇了自帶提手的LIANLI TU150。好多年前我也用過TU200帶提手的箱子。這次既然要可以拎著走那么TU150就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所以在整體配置之外,我首先確定的就是這款機箱了。實際裝機效果也是很滿意的。我選擇了側透版本,可以很好的展示內部結構,上至電源設計也讓CPU散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側透玻璃還對線材做了隱藏設計,蓋上也看不太出線材的凌亂。
實際裝機效果,本身選擇的CPU是i7-9700K超頻到5G再用。所以對于貓頭鷹的D9L可以說是壓力不小,為了給D9L減壓,我在機箱后部也搭配了一個NF-F12風扇來一起幫助散熱。實際溫度控制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這臺主機既然用了聯力的機箱,我就想找回來點當年DIY的感覺,搭配D9L散熱整體不知道各位是否覺得有些復古的感覺。10年前大家裝機都大概是這個風格吧?對,當時內存可沒燈。。。
桌面效果,搭配ITX機箱來講桌面真是非常的簡潔。僅內存有燈光的話也是符合我以及朋友的需求。
用CPU-Z查看了處理器和內存參數,i7-9700K是一顆8核8線程處理器,最大睿頻4.9GHz,TDP:95W,最大緩存12MB。很多選擇9700K的玩家都是對9700K的超頻能力有期待,畢竟沒有多線程的9700K相比9900K來講會更好超頻。默認測試成績:i7-9700K單核得分548,多核得分40344.4,測試是在默認頻率下測試的,CPU未進行超頻。
手上這顆9700K可以在這塊Z390i上輕松搞到5G,就是電壓要開到1.3V了。在ATX板子上可以1.24V開5G過測試。在開到5G時CPU-Z的測試成績提高到4426.3,單核595.4。
通過Cinebench R15以及R20測試可以看到:R15測試9700K在5G下,多核分數為1604cb,R20測試CPU多核分為3940pxs,相比默認下也是提升不少。
通過AIDA64單烤測試發現,本身D9L搭配一個后置的F12風扇還是可以壓住的?雖然單核也有到92℃的。整體烤機十分鐘感覺還能接受吧。中間有兩段在溫度較高時的波動,如圖箭頭所示。
PCMark10方面總得分6669,常用基本功能9477,生產力8638,數位內容創作9833。
內存測試,從AIDA64這款軟件的讀寫測試也可以看到在3200MHz下讀寫。 不過CPU都超到5G了,內存怎么也拉一下。內存選擇的金士頓的 駭客神條 Fury雷電系列,默認頻時序 3733MHz的16G*2套條。
本身已經是3733MHz的頻率了,也嘗試在這套配置下進行了超頻測試。可以看到在3733MHz下相比3200MHz提升已經不小,后面最高嘗試拉到3900MHz,但是時序略高。讀寫和在3800MHz下提升并不多。測試成績如圖。
顯卡方面單風扇的技嘉 RTX2060溫度表現控制的不錯,在甜甜圈烤機10分鐘左右時溫度在67℃上下。在整體穩定,另外就是這款機箱本身支持三風扇顯卡,對于游戲有剛需的話直接上2080Ti也是沒問題的。
3D MARK測試成績如圖,本身不管在高分辨率下或者標準的1080P分辨率下成績都還是不錯的。2060作為入門級的光線追蹤顯卡會是玩家不錯的選擇。如果預算不足,買它其實還是可以體驗一把光線追蹤的。
另外也用3D MARK測試了一下2060的光線追蹤表現,得分4087。
《PUBG》應該是當下最火的FPS游戲了,但是游戲對硬件的負優化也讓玩家叫苦不迭。這里也測試了4K分辨率下開啟高特效的游戲幀數曲線,具體的參數在游戲加加上都有顯示,平均刷新98,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另外像是CPU/GPU的占用情況、運行溫度。整體可以發現對顯卡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另外可以看到游戲時CPU溫度42℃、顯卡溫度69℃。一款不是悶罐的ITX機箱是不錯的選擇吧。
在《古墓麗影》這款游戲上可以看到在1080P畫質下運行選擇最高畫質后平均幀數為87幀,在默認特效下畫面預設為高測試平均幀數提升到100幀。
相比A4機箱來講,裝TU150這款機箱安裝可以說是非常爽的了。本身機箱空間設計,也讓TU150可以直接選擇最頂級的風冷,也可以選擇120MM的一體水冷。當然你是高手的話整分體水冷也有足夠的空間,正是這樣空間配合合理的風冷散熱,基本可以說散熱上并沒太明顯的天花板。即便是350W的頂級16cm高度的風冷也都支持安裝。
電源安裝在機箱前端,最大支持SFX-L設計。安裝上還是比較省心的,前面也提到了如果想配合SFX電源走背線的話也會發現本身SFX原裝線材會不夠長,所以選購一套定制線材會是不錯的選擇。
散熱方面,可以看到選擇D9L的原因,讓我在安裝上還是非常好下手的。不管是擰螺絲還是走線都還有不少空間。后置12CM風扇位也可以幫助D9L散熱,當然選擇兩個9cm風扇也會有不錯的效果。
TU150機箱對顯卡基本沒有什么限制,我選的ITX版的RTX2060就更沒什么難度了。對于一下我自己用的三風扇RTX2070S可以看到兩款顯卡對比。
下圖是TU150安裝三風扇RTX2070S顯卡效果,可以看到即便安裝這樣28cm顯卡的時候還有大概3到4cm空間。而且TU150支持三槽顯卡厚度。所以如果想打造一臺性能更強的小鋼炮的話,也是沒問題的。什么2080Ti或者泰坦只管上就是了
主板方面用的是技嘉 Z390 I AORUS PRO WIFI ,支持第9代處理器、6+2供電設計、雙M.2 PCIe X4接口,支持802.11ac Wave2 1.733Gbps 以及 Fusion RGB 燈光效果。如果后期想裝黑蘋果的用戶的話選擇技嘉主板后期也會更省心,但是顯卡就要換成AMD了,不過看到技嘉的AMD顯卡也有國行可選了。但是用的人可能還不多。
另外這塊技嘉的Z390i還是設計了一個前置Type-C擴展接口,配合TU150的前置C口設計組成一套還是配合的十分和諧的。前置C口一側是8Pin的輔助供電接口。CPU風扇采用明顯的灰色設計,避免CPU散熱風扇接錯,開機需要按F1選擇的尷尬。
前置M.2硬盤接口附帶一個散熱片設計。內存和顯卡槽都有加固。而且這是一款支持雙M.2 SSD設計的主板,除了正面散熱盔甲下有一個M.2接口之外在主板背后也有一個M.2接口可選。
背部I/O接口方面,4個USB 3.0,2個USB 3.1接口、此外還有一個HDMI2.0以及一個DP接口。千兆網絡以及intel 9560無線網卡接口,7+1聲道高清音頻接口。
CPU拿的是散片的9700K,價格最近有些波動不過還能接受吧。一直喜歡選有核顯的U,所以相比9700KF來講我還是更喜歡9700K。后期黑蘋果如果想支持隔空投遞的話也需要核顯輔助的。
顯卡是在選機箱之前就入手的,本身就考慮ITX機箱。所以顯卡就選擇了ITX版的2060,其實這個規格的顯卡有很多可選。在往上一級還有緊湊雙風扇設計的2070可選。這一代的RTX2060應該并不算是甜品級的顯卡了吧,畢竟向下還有1066或者1660S這樣的產品可選。只能感嘆老黃的刀法嫻熟吧,不過對于想嘗試光線追蹤的朋友來講,2060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ITX版本的2060設計上采用單風扇設計,2060 顯示核心,搭載 6GB GDDR6 192bit超快顯存。9cm大風扇搭配特殊刀刃式風扇,顯卡長度僅17cm,對于各種緊湊的ITX機箱它應該都沒問題。
比較遺憾的是這款ITX RTX2060并沒背板設計,背面看起來略顯廉價。雙風扇、三風扇的2060都是有背板的。不管是否能幫助散熱,至少有話看起來會覺得好看一些。
接口方面搭配了三個DP接口和一個HDMI接口設計,核心頻率1695MHz,相比公版的1680MHz還是略略高那么一丟丟。
散熱方面內部采用了3根新型軟磁粉復合式熱管,HDT熱管直觸技術及主動式智能散熱系統,可以讓顯卡整體在一個低溫環境下使用。
內存方面選擇了金士頓駭客神條 FURY雷電系列 DDR4 16G*2,剛上市的3733Mhz頻率而且是16G*2的組合,RGB版本。對于高頻率有需求的用戶來講,一步到位3733起步,相比很多3200Mhz的條子來講,讀寫速度的提升還是不小的。而且價格相差也并不很大。
這個最新的FURY 雷電系列,這次更新的FURY優勢肯定還在于其顆粒了,畢竟可以直接提供3733MHz的XMP默認頻率。
金士頓 HyperX Fury DDR4的頂部就是燈條部分,左側印有“HYPERX”的字樣提升辨識度,右側還印刷了DDR4。雷電流光系列駭客神條可以支持主板制造商提供的調光,實現燈光的整機聯動。
電源方面選擇的是銀欣的SFX-L 500W金牌全模組,你可能會覺得500W配9700K+2060是不是會不夠?其實實測還是夠的,后面在超頻的時候整機運行也是沒問題的。金牌電源的轉化率還是不錯的,而且好多年前裝ITX用的都是銀欣的450W金牌全模塊。
價格上目前SFX電源價格也都與常規的ATX電源價格類似,像是這款銀欣的500W SFX-L電源接口方面也還是夠用了。也可以提供雙6+2Pin的顯卡接口。
風扇方面,相比傳統SFX電源,SFX-L上配置的是12cm靜音風扇。風扇噪音相比我之前的450W SFX電源也是好太多了。
接口方面也多了一個電源開關接口,方便直接關機。此外這塊電源也支持過載保護設計以及主動式PFC功率校正。
散熱方面,本身TU150機箱對散熱沒有什么過多的限制。即便16.5CM高度的頂級風冷也沒問題。但是考慮到ITX機箱本身體積原因也為了更好安裝,我選擇的是貓頭鷹的NH-D9L這款散熱,110MM的高度可以裝到3U的機箱內部,這也是很多玩家拿D9L搭配ITX主機的一個原因。
貓頭鷹散熱作為老牌風冷廠商來講,一直都有自己的忠實粉絲。雖然D9L體積不大,但是隨機也是搭配了全平臺扣具。貓頭鷹的金屬名牌我也是有好幾個了,就是自帶硅脂依舊是比較干。附件中配有第二顆風扇的卡扣,想進一步提升散熱器效能的用戶可以自行再添置一顆NF-A9組雙風扇。這里我就簡單粗暴的直接在機箱尾部加裝了一個NF-F12風扇來幫助散熱。
可能是為了控制散熱器高度,D9L的底座結構沿用了貓頭鷹老型號散熱器的設計。光滑平整的底座表面可以更好的與CPU接觸。
作為一款全塔散熱來講,D9L搭配的是一顆為NF-A9的9cm風扇扇,該風扇與NF-F12一樣采用了大量的新技術,配備了減震膠墊的風扇邊框,第二代自穩定的油壓力軸承(SSO2軸承)等等。也一樣支持PWM智能溫控。
D9L是我覺得安裝在ITX機箱里一個很舒服的選擇,高度控制剛剛好11cm的高度兼容性比較好。另外尺寸的原因又不會影響內存或者主板的散熱盔甲。4散熱管設計搭配鰭與自家大哥D15完全一致。FIN工藝設計讓鰭片間也保持一致。
搭配原裝扣具安裝起來也十分方便,D9L正面與側面的寬度都是95mm,所以像是在intel平臺下安裝的時候還可以根據風道情況來來調整散熱方向。兩個方向的兼容性也是一致的,都不會影響內存高度。
聯力的TU150是一款我想入很久的機箱了,之前裝了幾次ITX主機都有考慮是不是用聯力TU150。關于聯力機箱我有太多回憶,像是最早的Q08,后期的Q18、Q25以及TU200到后面的V600都是讓我印象深刻的聯力機箱。這次既然想考慮機箱的可移動屬性,就選擇了聯力的TU150。
TU150和聯力的經典配色一樣,有銀色、黑色兩個顏色可選。我選擇了我比較喜歡的黑色,另外本身TU150還分為側透版和非側透版。其實如果不選擇RGB燈光方案的話,非側透版其實也不錯。
正面看起來相比我心里的LIANLI 有了棱角,正面的梯形側邊設計可以更好的進風。之前從很多裝機文章也可以看到TU150是一款四個面都可以拆卸來幫助安裝的。
而且相比我之前用的老款聯力ITX機箱來講,TU150在走線理線上會更方便。但是由于本身只能安裝SFX或者SFX-L規格電源的原因,如果使用原裝線材想很好的理線其實還是不可能的。對于玩ITX機箱來講,我還是推薦定制模組線材的,這樣會更方便理線。
四面都拆除的樣子,拆掉之后就會覺得TU150好空,但是這個狀態下裝機其實也是最方便的。前置進風口有一個12CM的風扇位,還預設了濾網。當然如果這里可以設計成雙12或者更大的14cm風扇位應該更好。
四個金屬腳墊依舊比較有質感,而且都做了黑化設計。
一臺可以拎著走的ITX主機可能是很多學生黨,以及一小部分上班族的選擇。不過對于ITX玩家來講,這樣的裝機選擇就更常見了。而且相比NUC產品來講,自組的ITX主機可玩性可操作性更強,性能就更不必說了。每個人選擇電腦也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和需求,但是在遇到ITX的時候你就要考慮更多,畢竟同樣的配置、同樣的性能的話,ITX主機除了價格會更高之外,要花的心思也會更多。不知道各位對這臺可以拎著走的主機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