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為專家的關鍵,在于你思考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在于決定“你是誰”的內部過程所導致的結果,而不僅僅是在于你所創造的事物。


    作者羅杰·尼伯恩

    來源:心理學與閱讀,本文摘編自《精進之路》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心理學與閱讀原創首發,轉載請與我們取得聯系



    我發現我的房子受潮了,于是打電話給理查德,他是一個朋友推薦給我的專家。理查德聽我講完我的問題,然后在地下室里走來走去,檢查墻壁和地板。他掏出一個儀表,測量了一下讀數。整理好思路后,他概述了他認為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法,并推薦了他認為最好的選擇。讓我頗為驚訝的是,這種選擇竟然是比較便宜的一種。


    我問理查德,他是如何決定該提什么建議的。他解釋說,他在這一行干了將近40年,維修過許多像我家這樣的房子。類似的問題他見過許多次,嘗試過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雖然近來出現了一些新的材料和技術,但他覺得保守的方法對我的問題來說是最好的。雖然不能確定,但他相信自己的建議能解決問題。如果問題沒有解決,我們還可以探索其他途徑。我們決定就這么辦。


    盡管我朋友說理查德非常優秀,但當時我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他的技術水平。我和理查德的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他是他領域里的一個專家。理查德先是發現了我的問題。接下來他并沒有只考慮儀表讀數,也沒有追求短期利益。相反,他運用了自己的經驗,提出了一種我們倆都贊同的方法。我相信他和他說的話。理查德做的事,就是我作為醫生、約書亞作為裁縫所做的事,以及本書其他專家所擅長的事。



    — 01 —

    “成為專家”


    我們都需要理查德這樣的專家,因為我們依賴他們的工作。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專家來解決問題。我們生病時,需要醫生。我們乘飛機時,需要飛行員。我們的地下室有問題,就需要專家來處理潮濕的問題。然而,現在有關專家的論調常常讓我生氣。


    我經常聽說有人認為專家無關緊要——他們在瞬息萬變的世界里不再有價值了。我聽說專家被認為是無用的精英。然而事實遠非如此。在生病時、乘飛機時、屋子受潮時,我們都會意識到這一點。


    然而專家提供的服務只是他們重要性的一部分。成為專家是做人的核心。我們最終是否成為專家,是否能得到同行和更廣闊的世界的認可,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我們努力實現什么目標,我們都要精益求精。不管我們的興趣是什么,花上多年時間去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能夠滿足我們的一種深層需求:讓自己沉浸在比自身更偉大的事情里。




    比起“專長”的陳述性知識或者子技能,很少有人寫到這些內在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知識和技能更容易被展示和測試。然而,這也是因為,專業人士很容易忘記自己在成為專家的過程中經歷的階段。不管當時有多艱難,那種“成為”專家的過程很快就會消失在視野中。但是這種經歷卻無比重要,彌足珍貴。


    成為專家就是要把我們的精力輸送到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上;就是要發揮我們所有人都有的潛能,做出一些超越平凡人的日常生活的事情。


    成為這樣的專家,需要你改變自己,這種改變不僅在于你有多少知識,能做什么事情。我在文章中區分了專注于過程的知識(管道工、裁縫或外科醫生的技能和程序性知識)與內在的轉變。成為專家涉及你與自己的工作、你工作的受眾及所接觸的人之間的關系。成為專家讓你能夠處理瀕臨崩潰的脆弱工作對象,判斷什么時候應該行動;什么時候應該克制自己,允許別人放手做事、犯錯,因為你知道他們必須吸取教訓。


    我相信我們都有能力成為專家,不管我們承認與否。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在全球演出的鋼琴家、外科的先驅者、著名雕塑家或者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大多數不想成為這樣的人——做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就要把一生奉獻給科學。但是我們都走在同一條路上,都在做我們關心的事情,而且我們都可以做得更好。對于任何加入籃球俱樂部、給同事做報告、學習外語、參加陶藝班或制作電子表格的人來說,他們都能與本書中的觀念產生共鳴。成為專家就是要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并讓它成長壯大。就像深海洋流一樣,成為專家可能不會表現在外表上,但這個過程的影響是深遠的。


    雖然很明顯我們需要專家,但我們經常認為他們與我們完全不同。我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專家,或至少朝這個方向前進。



    成為專家并不取決于社會如何衡量你工作的價值,因為社會是變幻無常的。這也不是名譽或金錢的問題。相反,重要的是你選擇的道路。


    我已經嘗試讓大家對這條道路產生一種真實的感覺。這不是一個穩步上升的過程,更像是一條艱難的山路。你可能要向下走一段路,繞開一些障礙,然后才能繼續向上。當你覺得自己停滯不前或倒退的時候,你會經歷慘淡的時期。堅持下去需要信念與毅力,你要意識到這條路的大方向是向上的。成為專家需要時間——許多時間。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反駁這種觀點:所有事都可以一蹴而就。我知道,網上有些課程聲稱能在一個月內教會你說一門語言、彈奏一種樂器或成為一名投資銀行家,但這些短暫、淺嘗輒止的經歷不能代替長期的投入。你不可能在一個月內掌握吉他,因為掌握沒有終點。你可以開始,但你永遠不會走到終點。這就是成為專家的魅力所在。


    即使在我們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里,有些東西仍然是不變的。我們需要專家帶我們去世界各地,在我們生病時治療我們,在我們出錯時解決問題,創造美好的事物并激勵我們當然,具體的事物會發生變化。我們認為理所應當的事物會過時。在今天的大部分情況下,我們不再在暗房里沖洗照片,不再用手動打字機,不再發電報,所以我們不再需要這些領域的專家了。現在我們有不同的方式生成圖像、遠距離交流、書寫文本。很快,這些也會改變。然而,未來的發展會像過去一樣需要專家——隨著世界越來越錯綜復雜,情況更是如此。機器人、人工智能、新能源、資源的負責任管理——所有這些都將依賴于專家。這些專家必須像今天的標本剝制師德里克、木版雕刻師安德魯和裁縫約書亞一樣,懷著同樣的使命感專注于自己的技藝。


    盡管他們的領域可能大不相同,但這個過程會保持不變。




    — 02 —

    是毒素還是養分


    成為專家的機會應當是我們不可剝奪的權利之一。這樣我們才能發揮我們生而為人的潛能。


    就像任何有機的過程一樣,成為專家需要養分。這包括指導和鼓勵,犯錯,花時間與你的工作對象、工作時接觸的人在一起,允許自己的個性逐漸展現出來。但是大背景無處不在。整個童年,我們一直沉浸在感官的世界里,體驗著世界和周圍的人。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我們都在內在的信息庫里積累大量感覺、知識和技能,我們日后會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發展進步。我們需要體驗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需要和其他人一起工作;需要與他人共處一個空間,在自我和他人的意愿之間找到平衡。成為專家是我們人生故事的一部分,這個故事從我們出生時就開始了。


    然而,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包括英國在內,成為專家的條件受到了威脅。這些威脅包括使一切加速的無情壓力、學校課程的縮減,以及從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待一切、將短期利益置于長遠價值之上的新自由主義思維。更多的壓力來自社會接觸的減少,親身接觸物質世界的機會的減少。矛盾的是,隨著我們在全球范圍內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地區的孤立卻越發嚴重。共同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注意力和專注力正在被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蠶食。緊急的事情優先于重要的事情,立即做出反應的壓力可能會讓人不堪重負。無論是在美食、閱讀還是手工藝方面,循序漸進的過程都受到了沖擊。緩慢的學習過程受到了環境壓力的打壓——這種壓力要求學生用更少的努力和資源,更快地獲取資質。對于評估的癡迷已經扭曲了資質本身。但是,以犧牲學習質量的代價來量化學生的學習內容,是一種危險的短視。


    年輕人失去了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所需要的機會。新人進入一個專業領域的時候,我們希望他們具備閱讀、寫作、算術和使用電腦的基本技能,了解周圍的世界。我們希望他們對物質世界有基本的了解,這種了解是通過多年在家、在學校的經歷建立起來的。我們希望他們能與工作中的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照看彼此的安全。如果我們不再把具備這些基本能力看作理所應當,我們就必須做些事情來糾正這一點,或者為這些能力的培養預留出一些時間。我們知道成為專家所需要的條件,但我們卻放任這些條件受到破壞。


    我在大學工作時就發現了這一點。直到最近,你可能還以為,一年級學生在入學時,應當掌握一系列他們在家和在學校里通過動手學習到的基本技能。用剪刀剪紙、用膠水粘東西、用筆寫字、系鞋帶、給繩子打結——所有這些技能都應該是在童年期培養的。當然,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手巧、更自信,但學生群體本應該有一個基礎的水平,一種做過這些事情的共同經歷。年輕人還應該通過音樂、戲劇和舞蹈學會在別人面前做事。即使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優秀表演者,但他們也會因此獲得重要的經驗。


    近年來,同事和我發現,我們不能再如此想當然了。在我們的大學里,進入理學和醫學領域的年輕人成績優異,但許多人連打繩結、用剪刀剪裁圖形、在他人面前講話都會遇到困難。雖然看一眼英國公立中學的課程就知道這是為什么,但我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藝術、設計、音樂、舞蹈、烹飪,以及其他涉及技巧與表演的學科都從課程表里消失了。甚至連科學的學科也在以抽象的方式講授,學生很少有機會在實驗室里學習,憑自己的興趣做實驗。在科學課程上,為了節省老師的時間,確保實際操作“正確無誤”,學生要用的化學物質都已經為他們稱好了。由于我們的制度厭惡風險,犯錯的機會正在消失。年輕人不會再體驗到犯錯、必須糾正錯誤的感覺。


    我們還有一種將生活分門別類的有害傾向。“動手”被歸為藝術教室里的事情,而藝術教室正在被廢除。表演則僅限于音樂或戲劇,而音樂和戲劇課則正在被削減。這是一場悲劇和恥辱。我們正在剝奪學生與生俱來的權利——他們與周圍的物質世界打交道的信心。在與倫敦北部一所學校的校長交流時,我大吃一驚:有些學生不會握筆,或者不會使用剪刀,因為他們從沒有嘗試的機會。這不是因為學校缺乏意愿。恰恰相反。這是由于他們幾十年來的資源不足,以及不了解人是如何成為專家的。這不僅僅是年輕人進入社會面臨的問題。這是我們所有人的問題。


    這種快速追求成果的做法,產生了極為有害的影響。視覺的、電子設備屏幕上的信息占據了人的大部分注意力,因此這個問題變得更加明顯。年輕人通過在線觀看科學家的實驗來學習化學實驗,而不是自己動手做實驗。科學的聲音和氣味正在消失。大家成了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豐富的感覺信息被重視視覺、忽視其他感覺的技術所消除了。


    如你所見,我完全支持技術進步。我正在筆記本電腦上寫作本書。在我的職業生涯里,我一直在與那些在技術創新前沿工作的人合作,每一代年輕人都將在我無法想象的事情上成為專家,這讓我感到很興奮。我想說的是,我們應該利用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革來豐富我們的體驗,而不是讓體驗變得貧乏。


    我們正處于一個危險的境地。我們可能會失去許多技能,卻沒有意識到它們正在消失,就像世界其他地方的生物棲息地逐漸消失一樣。相關的統計數據讓人擔憂。在英國,自2010年起,創意類學科的入學考試參加人數下降了20%以上,設計類和技術類專業的入學人數下降了57%。動手技能的教學正在從課程設置中消失。有一種隱秘而危險的假設認為,科學比藝術更有價值,科學中沒有藝術的一席之地。這種目光已經短淺到了瘋狂的程度。


    這種“精簡”的弊政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掏空了實踐社群的專業精神。如萊夫和溫格所說的“新人與老手的交流”正在迅速消失。成為專家被看作是個人的事情,而不需要集體的力量。然而,本書中的所有故事都表明,在我們成為專家的路上,我們多么依賴彼此,依賴實踐社群。


    這不是一種對假想的黃金時代的懷舊渴望。傳統的學徒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那種制度鼓勵霸凌與剝削,要求不人道的工作量;它將一套規則擺在處于這種制度下的人的面前。這種學徒制往往會抑制人的主動性,妨礙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讓他們在本應取得進步的很長一段時間后,依然困在毫無意義的工作里,或者根本不允許他們參與到工作中來。


    然而,現實情況可能不全是糟糕的。不同的實踐領域可能出現又消失,但“專家已死”的說法實在有些夸張。成為專家依然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在這條道路上探索的機會應該為我們每個人所有。這些威脅都是真實存在的,但它們是可以被應對的。本書中的這些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們踐行了我概述的原則:長期專注于有價值的事情——這些事情需要持續的投入,而這種投入能帶來獎賞;讓自己的欲求從屬于他人的需要;即使自己的領域不在主流之內,也要精益求精。


    我之前說過,專長的生態系統依賴于我們有責任提供的養分。這些養分包括提供支持性的環境,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成為志同道合的群體中的一員。一個給養豐富的環境應該提供機會,讓人獲得身體技能、事實性知識,以及對待工作對象和他人的敏感性。


    也許最大的威脅就是缺乏耐心。我們正在忽視緩慢學習的必要性。學習者需要時間和支持。專家必須經過漫長的成長和成熟過程,就像樹木在森林中成長一樣。就像樹木一樣,專家需要發展,而不是被連根拔起、移植。拔起和移植浪費了重新生根的能量,而這些能量本可以更好地用于向上生長。



    當成為專家的過程恰如其分地發生時,它就像一種人與人的關系。它具有經久不衰和豐富充盈的潛力。它能為人提供極大的滿足感,讓人為之奉獻終生。就像其他的長期關系一樣,這個過程沒有明確的終點。這個過程足夠宏大、足夠靈活,能容納你的成長和進化,它也會隨著你一起成長和進化。

    《精進之路》


    推薦語:成為專家不僅需要刻意練習、提升技能,更需要升級你思考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學徒制的21世紀版本。陽志平、孫思遠、戰隼、《金融時報》《衛報》聯袂推薦。

    文章來源:心理學與閱讀

    責任編輯:李鈺韓
    審核人:李雙雷

    統計,大約 2% 的人口患有囤積障礙(又稱為囤積病、囤積癥),它是一種在很大程度上被誤解的心理健康狀況。它只是在 2019 年才被添加到國際疾病分類中,之前被歸類為強迫癥。

    最近,英國全科醫學雜志上發表了關于囤積癥的新指南,旨在幫助衛生專業人員發現囤積癥的跡象并進行干預

    囤積癥的定義

    囤積癥(強迫性囤積癥、病態性囤積癥、儲物癖棄置恐懼癥)是一種有過度性地收購或收集物件的病癥,即使是不值錢、有危險性或不衛生的物品。強迫性囤積病患者所聚集的物件會干擾或損害到患者及身邊的人。

    囤積癥是一種過度收集,購買,以及無法丟棄物品的強迫性行為,無關乎物品的價值。囤積癥是一種心理疾病,它的癥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患者有收集癖好,他們需要,大量收購或無法拋棄對別人看來價值不高或沒用的物件。
    2. 居住的環境因收集物的大量堆積以致妨礙到這些空間原本的功能,例如甚至需要用到餐桌,椅子,床,樓梯或浴盆來擺放物件,臥室或浴室用作儲物室。
    3. 由于囤積行為而有顯著的壓力及干擾或妨害到正常生活的運作。
    4. 將情感寄托于物件之上,或表現出“睹物思人”;
    5. 丟棄物品會導致暴躁或痛苦;

    囤積癥的危害

    強迫性囤積可能會造成火災,不衛生的環境(如老鼠,蟑螂橫行),被收集物摔倒受傷,對自己和其他人健康和安全構成危險。

    囤積障礙涉及家庭環境的混亂占據了生活空間,以及過度獲得和難以丟棄財產,并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

    囤積癥患者最常患有抑郁癥,而其他合并癥包括強迫癥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如何尋求幫助

    然而,這種疾病通常只有在患者尋求其他心理健康或身體狀況的支持時才會被發現,然后由于對衛生、安全或進入家庭的擔憂而成為治療的障礙。

    “醫生和其他一線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意識到囤積癥是一種可診斷的疾病,并且通常與其他問題有關,因此可以提供適當的支持,這一點非常重要

    “通常情況下,囤積癥是一種悄悄發生在人們身上的東西——它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而且人們不一定會意識到他們有問題。

    囤積癥的主要困難之一是患者通常不尋求自助它只會與其他問題一起出現在醫療專業人員面前。越早發現問題,就能越早提供支持。

    你以為囤積癥只是喜歡收集物品?

    在這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患有信息囤積癥

    下載的文檔舍不得刪掉,即使已經過時的信息也要留著,總覺得自己某一天會用得上。電腦里下載了幾百部好萊塢影片,硬盤里還有幾年前熱不的美劇、英劇。微博、微信的收藏夾里存滿了“有用”的轉發。

    下載時,他們會想:

    -先存著吧,反正也占不了多少空間;

    -等我忙完這陣,就會有時間看了;

    -再等等。沒準,以后就派上用場了呢?

    ……

    然后就內存滿了,電腦卡的要死。

    信息囤積癥患者對信息有很強的掌控欲望,不肯錯過任何有用的信息,卻在分辨它們有用與否中耗費了大量的精力。

    們常常把嬰兒的記憶比喻成一張白紙,其實比喻成自適應的硬盤更加恰當。

    就像電腦硬盤在廠里造出來,通電后就開始損耗一樣。你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你的大腦也已經開始損耗。

    對于以神經元個數論英雄的人來說,此時你已經達到了人生巔峰。

    是的,當你在媽媽體內 3~4 個月的時候,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神經元個數達到了此生的極限。從此以后,神經元個數開始做減法,然后持續一生。

    成年后你的神經元總個數,僅僅只有胎兒時期的一半。

    雖然懷胎 10 月,但大腦神經元數目的爆發,卻主要集中在 2~3 月。

    第 1 個月的時候,你的神經系統還是雛形,簡單得猶如原始魚類的大腦[1]。

    但僅僅 1 周之后,就會形成端腦、間腦、中腦、后腦、末腦。

    2 個月前后,發育出五臟六腑、生殖系統。

    到了第 3 個月,除了肺部需要在 180 天之后才開始形成外,基本上所有的器官都有了雛形。

    這個時候,你的大腦才是貨真價實的“原廠配置”。

    因為從第 2 個月的時候,你開始出現觸覺,第 3 個月出現味覺,第 5 個月出現聽覺,第 7 個月出現視覺……

    總之,大約從 14 周前后,隨著各類感官系統的發育,媽媽體內的信息開始通過神經元傳輸,在你的大腦中留下痕跡,產生記憶。

    人的記憶是通過什么儲存的?

    并不是神經元胞體,而是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2]。

    但胎兒(嬰兒)大腦只有一個原始的智能學習系統,無法處理任何事情,不像電腦可以裝載高級軟件和資料,直接進行復雜工作。

    人類剛“出廠”的時候,除了一味地儲存大量信息外,對外界信息的處理能力十分低下。

    現在的 AI 就是模仿人類大腦的學習網絡,一開始就是大量的信息攝入,然后不斷學習,不斷優化。一開始的人工智能總是給人留下又傻又蠢的印象,但經過幾代升級后,很多細節就變得越來越智能。

    人一出生的時候,學習就已經開始。

    一出生的剎那,光進入你的眼睛,聲音進入你的耳朵,空氣進入你的鼻子,奶水滑過你的舌尖,媽媽的手撫過你的皮膚……無數的感覺轉化成神經電信號,到達你的大腦。

    一方面你大腦處理能力低下,眼前任何事物都足以讓你的感官超載。而另一方面,你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不斷記錄這些新奇的信息,建立你自己的專屬神經網絡。

    每一秒鐘,你的大腦都可以產生上百萬個突觸連接。

    但對于至少需要 100 萬億突觸連接(大腦皮層 140~160 億神經元[3],每個神經元的突觸連接可多達數千)的你,你那點記憶,此時簡直猶如儲存在巨大的黑暗匣子內。

    所以,作為新生兒的你,記憶是碎片式的,還沒有連續記憶。一開始主要都是 5~15 秒鐘的短時記憶,超過 2 分鐘以上的記憶還很少很少。

    那如此短的記憶是如何延長的呢?

    這是因為人類的突觸連接具有可塑性[4]。當建立突觸連接之后,如果你再接收到相同的信號刺激,突觸連接就會加強,相反長期接收不到相關的刺激,信息就會減弱[5]。

    我們以語言的建立過程來舉例,a、o 等元音是我們最容易也是最先掌握的發音,我們對此最為熟悉,所以大腦最開始建立的相關神經通路,也最為強壯。漸漸地,我們從父母的聲音中積累越來越多的元音,隨后我們能掌握的單字往往也是單元音的,而且是疊詞,例如媽媽、爸爸。

    隨著相關神經網絡的加強,自然也就有了形成長期記憶的基礎。

    2 個月大的嬰兒,一般能有一兩天的記憶,有人認為嬰兒的“驅動”還沒有“裝”好(沒有神經基礎),然而早在 1999 年,就有人通過實驗研究發現,2 個月大的嬰兒通過周期性的反復提醒,便能夠一直保持記憶[6]。

    這說明,并非大腦沒有相關的記憶機制,而是大腦主動把這些記憶清除了。

    大約 6 個月的時候,長期記憶越來越多,少部分能持續 1 個月之久。

    到達 1 歲的時候,比起出生時,大腦中的突觸連接已經復雜了很多倍。

    人小腦中的浦肯野細胞,隨著你的成長,在你學會爬行、走路、奔跑,以及各種大動作、精細動作之后,最終每個神經細胞會建立多達 10 萬個的突觸連接[7]。

    這時的大腦神經網絡,簡直猶如鬼斧神工般的驚艷:

    突觸連接的增加,也令腦容量迅速膨大。

    剛出生的時候,你的腦容量只有 350g,一歲便達到 950g,2 歲達到 1100g,3 歲便有1260g,達到成年人的 90%。

    既然大腦發育得如此之快,記憶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還記得一開始,我把記憶比喻成硬盤嗎?

    但人類的神經元或者突觸連接,并不是像電腦的儲存單元一樣被晶體管數目和布局限定死的。

    儲存空間是隨著神經元個數以及突觸連接情況而自適應的。

    雖然在 14 周的時候,我們會誕生數量最多的神經元,但神經元質量參差不齊。人腦的空間就只有 1400ml 左右,你讓 10 個低質量的神經元建立 1 萬個神經連接,可能還不如一個神經元建立 5000 個神經連接更加節能高效。

    人類的大腦其實已經是一個十分優化的節能系統了,但哪怕如此,也需要消耗人體 20% 的能量。所以,一開始足夠多的神經元儲備,就是為了后續優化的。

    而人類童年記憶的消失,同樣在于大腦的優化。

    兩三歲之前,記憶信息來者不拒,會形成十分紛亂的神經網絡。

    兩三歲的孩子基本停不下來,這里戳一戳,那里爬一爬。雜亂的神經網絡,不僅不能形成穩定的人格,信息之間也會互相爭奪感官資源,造成注意力的不集中。

    2 歲的幼兒擁有成年人 2 倍的突觸連接。

    每個神經元平均有 7000 個突觸連接到其他神經元。據估計,一個 3 歲兒童的大腦大約有 10^15個 突觸(1 千萬億個)。而成年人則各不相同,從 10^14~5 x 10^14個突觸(100萬億 到 500 萬億)不等[8]。

    是時候建立比較穩定的人格了。

    來自基因里的龐大力量,驅動著大腦前所未有的變化——一場盛況空前的突觸“修剪”[9]開始了。

    對于長期不用的記憶,神經連接會減弱,大腦判定相關信息沒用了,就會直接“刪掉”。

    雖然你覺得幼兒園“初戀”的面孔是你珍貴的記憶,但基因里的祖傳“密碼”卻告訴大腦,這些垃圾記憶如果不“刪”,這腦子以后就不好使了。

    最終,你的大腦留下主要的神經網絡,開始“刪除”絕大多數的雜亂連接。

    這個過程很像磁盤整理+垃圾清理+智能迭代升級。

    隨著你大腦變得越來越高效節能,你的人格越來越穩定,但同時你的童年記憶也正在消失。

    兩三歲以前的記憶流失速度,比大多數成年人想象中的快得多。

    有研究統計,5 歲的時候,你往往還能記住 3 歲前 80% 的重要事件。到了 7 歲時,便只剩下了 40%[10]。

    隨著年齡的增長,童年記憶流失得越來越多。

    到了 8-9 歲的時候,就已經只能回憶到 3 歲左右,成年人通常只能回憶到 4-5 歲,年老之后,甚至只能回憶到 6-7 歲。

    總的來說,正常人最早的記憶能追溯到 3~4 歲,只有極少數人能追溯到 1 歲。

    以付出童年記憶為代價,進入青春期之前,我們的注意力變得前所未有地集中起來,從而有了學習更多人類知識和社會經驗的基礎。

    研究表明,12 歲以后,大多數人可以輕松集中注意力30 分鐘以上。但 5-7 歲的小兒,能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時間只有 15 分鐘左右[11]。

    除此之外,我們在嬰幼兒時期,還把更多的記憶用在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體驗,花了更多的記憶學習語言,以及概念記憶,事件記憶部分就是很單薄的。甚至在吃飯、走路、游泳、騎自行車等活動中,形成的是程序性記憶,大腦主動把紛雜的場景給“刪除”了。

    不要以為生活中忘掉的細節,就一定鎖在深層記憶中。

    某一些細節大腦是真的徹徹底底“刪除”了,永遠找不回來了。

    但唯一的好處,是讓程序性記憶轉化成我們幾乎本能的行為,讓我們終生受用,盡管我們可能永遠回憶不起學習它的細節了。

    記憶,是每個人自我意識的組成部分之一。

    所以我才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為了成長,我們獻祭了童年的自己。

    參考文獻

    [1] 《人類胚胎學》或《組織學與胚胎學》任意版本

    [2] University of Kent. "A new theory for how memories are stored in the brain."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1 March 2021.

    [3] Bartheld C V , Bahney J , Herculano-Houzel S . The search for true numbers of neurons and glial cells in the human brain: A review of 150 years of cell counting[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2016.

    [4] Gerrow K , Triller A . Synaptic stability and plasticity in a floating world[J].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10, 20(5):631-639.

    [5] Warburton E C . Long-Term Potentiation and Memory[J].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0.

    [6] Rovee-Collier C , Hartshorn K , Dirubbo M . Long-term maintenance of infant memory[J].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9, 35(2):91-102.

    [7] Tyrrell T , Willshaw D . Cerebellar Cortex: Its Simulation and the Relevance of Marr's Theory[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1992.

    [8] David A,Drachman.Do we have brain to spare?[J].Neurology,2005,64(12):2004-5.DOI:10.1212/01.WNL.0000166914.38327.BB.

    [9] Craik F I M , Bialystok E . Cognition through the lifespan: mechanisms of change.[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6, 10(3):131-138.

    [10] 童年的記憶被誰偷走了[J]. 人民周刊, 2017, 000(006):83-83.

    [11] 《幼兒教育心理學》

    作者:瞻云

    來源: 央視網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