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這次的體驗會前,我一直在試圖記住索尼電視 2022 新品的型號:
看完你凌亂了嗎?反正我已經懵了……
如此詭譎的命名,可以說是索尼的「傳統技能」。經過仔細盤點,我還是摸到了一些命名規律:
首先,今年全系新品的尾綴,都是「K」,這代表著 2022 年的面板。作為區隔,2020 年的型號尾綴是「H」,2021 年的則是「J」。記住這一點,各位在選購時,一眼就能鑒別型號的新舊。
其次,「Z」開頭依舊代表著畫質旗艦,即你能買到最好的索尼電視(不含監視器系列)。「A」開頭代表著 OLED 面板,「X」則代表著液晶面板。
那么中間的數字,數值越大,就越高端。比如 A95K 的定位,就比 A80K 要高。
▲ 索尼旗艦電視 Z9K
基本的規律就是這樣。但問題來了,細心的你一定發現,上面列出的型號里,有一些還帶有字母「E」。這是什么意思呢?
經過和索尼工程師確認,原來在非畫諦系列的電視里,「E」是標配攝像頭的意思。比如 A80EK 就是自帶攝像頭,A80K 則不帶。
▲A80EK 多出的一枚攝像頭
經過一番梳理,相信你已經清楚多了。那么下面,和我一起走進位于杭州湖畔的 Sony Store,來看看今年新品的表現。
▲ Sony 杭州直營店一層
需要提前說明的是,電視觀感和音響聽感都比較主觀。以下體驗僅供參考,在你下定決心購買前,建議到實體店里親自感受一下。
對比前代 X95J,X95EK 有這么幾點顯著的變化:亮度更高,顏色更飽滿,黑場表現更好,聲音更立體。
電視真的很有意思,當你單看 X95J 或者 X95EK 的時候,它們的表現都很好,很難挑出刺。但放在一起,播放同一畫面時,就能明顯看出不同。
▲ 左為 X95J,右為 X95EK
X95EK 的升級,首先來自 Mini LED 面板。不僅峰值亮度更高,而且得益于成倍增加的的背光分區,畫面的對比度也有提升。
所以在下面這個畫面里,你可以明顯看出,人物的膚色、服裝,以及鮮花,X95EK 的亮度都會更高,明暗的層次更為豐富。
▲ 左為 X95J,右為 X95EK
另外,色彩的變化也顯而易見。X95EK 用上了 XR 特麗魅彩 Max 技術,顏色更真實、飽滿。比如下圖拉斯維加斯的夜景,X95EK 在車燈顏色的還原上表現更好。
▲ 左為 X95J,右為 X95EK
聲音方面的變化,無法通過畫面表現。由于 X95EK 增加了低音單元和高頻定位單元,聲音厚實了不少,人聲的位置更清晰,一耳朵就能聽出來的程度。
去年剛買過 X95J 的朋友也不必后悔。因為實際上,兩者畫質的差距,在播放藍光片源時最為明顯。在觀看日常流媒體的視頻時,差距就沒那么大了。
▲ 左為 X95J,右為 X95EK
可以這么理解,兩款機型的下限旗鼓相當,只是 X95EK 的上限會更高一些。
這款電視,是我此行最期待的型號。
因為它是國內首個搭載 QD-OLED 面板的電視,售價高達 27999 元,應該是市面上最貴的 65 英寸電視了。
先來說說這塊面板,所謂「QD」,就是量子點的意思。這個技術就是將傳統的 WOLED 的濾光片,換成量子點膜。
由于量子點在光的轉換效率上顯著高于濾光片,所以 QD-OLED 面板要比傳統的 OLED 更亮。其次量子點轉換出來的光,波形更窄,紅、綠、藍光學三原色的色彩更純正。
▲ QD-OLED 與傳統 OLED 對比. 圖片來自:PCMag
如果你對技術原理不感興趣,那你只需要知道,QD-OLED 在亮度、色彩表現上,會比傳統的 OLED 更好。
對比前代 A95J,采用 QD-OLED 面板的 A95K,畫質提升一眼可辨。最明顯的,就是 A95K 在表現白色高光的畫面時,不再是青色,而是真切的白色,這是傳統 OLED 難以實現的。
▲ 左為 A90J,右為 A95K
比如下圖,明顯右邊的 A95K,對于陽光的質感、金箔的色彩還原的更優秀。扇面中的白色部分,你可以觀察到 A95J 泛著青色,而 A95K 則是更逼真的白色。
▲左為 A90J,右為 A95K
這組畫面,色彩和亮度的差異更為明顯。A95K 畫面通透、色彩飽滿,A90J 相對暗沉了一些。
▲左為 A90J,右為 A95K
可惜的是,這款索尼 OLED 畫質之王,目前只有 65 英寸一個規格。如果房間較大,并且預算充裕,可以再等等后續的產品。
X90J 是去年索尼電視最暢銷的型號之一,憑借出色的游戲性能,很受年輕玩家的歡迎。X90K 和 X91K,依舊主打游戲體驗,同時升級了畫質。
首先,X90K 和 X91K 可以說是兄弟型號。X91K 比 X90K 貴了 200 元,但換來了翻倍的儲存空間(64GB)。
外觀上,兩者略有不同。X90K 電視邊框底邊為黑色,腳架為銀色,而 X91K 均為琥珀金。除了這兩點,兩者沒有任何差異。
▲ 左為 X90K,右為 X91K
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說,我更推薦 X91K。畢竟電視換機周期長,更大的儲存空間更「耐用」。
畫質上,相比前代的 X90J,X90K 的提升也主要聚集在亮度和色彩上。
▲左為 X90J,右為 X90K
人物的膚色也更自然了,相比之下,X90J 的真實感就弱了一些。
▲ 左為 X90J,右為 X90K
游戲依然是重點。X90K 帶來了「Perfect for PS5」功能,包括 HDR 自動映射、內容自適應圖像模式。也就是說,無需手動設置,電視會自動根據內容源,調至最優畫面。
▲ 75 英寸版 X90K
這次的體驗會,主角是以上三個電視產品。8K Mini LED Z9K,和 4K OLED 電視 A80K 系列,現場沒有擺出。
各個型號之間,實際上有一些體驗或功能上的共通點,這里一并來講。
首先是攝像頭。
索尼 2022 全系電視新品里,兩款畫諦系列均標配攝像頭。非畫諦系列,名字中帶有「E」的標配攝像頭。
攝像頭為磁吸設計,有物理開關,防止隱私泄露。另外這款攝像頭可以單獨購買,帶有 XR 芯片的電視均可插線使用。
▲ 攝像頭手動關閉狀態
那么這個攝像頭是干嘛的呢?視頻通話、AI 健身等智能功能,已經不新鮮了,而且對于多數用戶來說,并不是高頻場景。
比較實用的是,AI 環境感應調節 Pro 功能。攝像頭可以識別用戶位置和距離,自動優化屏幕亮度和聲音,讓哪個位置都能成為「皇帝位」。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功能,是距離接近提供功能。當攝像頭檢測到用戶觀看距離過近,便會自動彈窗提醒,適合家里有孩子的用戶使用。
第二點是全系遙控器改款,相比此前按鍵過小的老款,新款顯然更符合人類的使用習慣。
第三點,則在聲音方面。在 XR 芯片的助力下,全系新品都可以在搭配索尼家庭影音組合時,將電視作為中置聲道發聲。
現場體驗了一下 X95EK 搭配 HT-A7000 + RS5S + SW5 的影音組合,開啟「電視機中置揚聲器模式」后,電影里的人聲明顯明晰不少,沉浸感更強。
整體來看,索尼 2022 全系電視新品的產品力都很強。若論哪款讓我最有驚喜感,還屬 QD-OLED 面板的 A95K。其余產品則屬于常規升級,牙膏擠得不多。
相比之下,降價后的老款索尼電視,顯得格外劃算。比如 55 英寸的 A80J,現在官網價格 8899 元,比新款的 A80K 便宜了 2100 元,性價比頗高,預算有限的朋友值得考慮。
MacBook 系列剛剛起步的年代,VAIO 的 Z 系列可謂代表著索尼,甚至整個筆電行業最高的設計水準。
作為自家的旗艦機型,Z 系列在設計與用料上毫不含糊。碳纖維材質、超薄機身、不妥協的性能、六棱貝設計等元素,共同構成了我們印象中的 VAIO Z。
時過境遷,在離開索尼后,VAIO 曾度過了一段黯然的時光。2017 年高調宣告回歸中國市場時,VAIO 拿出的第一件旗艦之作,便是新款 VAIO Z。
▲2017 款 VAIO Z
可以說,這款機型不僅代表著 VAIO 的最佳工藝水平,也寄托了其重振雄風的愿景與態度。
四年后,VAIO Z 迎來換代。全新的設計、極輕的機身、強悍的性能,讓這臺電腦在格調與情懷之外,也有十足的看點。
在過去,我們談到超極本時,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往往是 MacBook 或 XPS 系列。兩者的金屬質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性能,質感、工藝也成為超極本的代名詞。
還記得 2008 年,蘋果在發布會上高調宣傳其 Macbook 產品線,使用了全新的「Unibody」一體成型技術,號稱「New way to build notebook」。
這個工藝發展到現在已經十分成熟了,CNC 一體成型工藝及陽極氧化工藝已逐漸成為高端筆記本的潮流。
▲ XPS 13 的 CMF 十分考究
不過金屬質感雖好,但在重量的把控上卻處于劣勢。塑料材質雖輕,但看起來比較普通,乃至有些廉價的味道。
在眾多工程材料中,碳纖維除了制造成本高,幾乎沒有什么缺點。輕盈、散熱效率高、堅固、耐腐蝕等特點,讓它成為目前最適合筆記本的材質之一。
VAIO Z 全機身使用了碳纖維復合材質,立體成型,從底部一直連接至接口處。大面積使用碳纖維,最直觀的優點就是重量輕。在 14 寸的規格下,這臺 VAIO Z 只有 958g。
與 13.3 英寸的 MacBook Air(2020 款)相比,后者的重量達到了 1290g,比 VAIO Z 重了 332g。
從 A 面看上去,VAIO Z 并非規整的長方形,而是采用了六邊形設計,在轉軸方的左右兩端使用了金屬材料拼接,讓正面看起來不會太單調。
A 面的點睛之筆便是 VAIO 的標識了,采用的是炭黑色亮面金屬材質,與深色的碳纖維材質組合,顯得格外上檔次。但金屬的耐刮擦性顯然不如碳纖維,在使用了幾天后,VAIO 標識上已有肉眼可見的劃痕。
頂端和自家 SX12 的設計比較相似,都采用了一圈金屬漆面的工程塑料進行包裹。如此設計的原因應該是充分利用各材質的長處,碳纖維耐壓、輕盈,而塑料的可塑性和延展性比較好。兩者結合,可讓筆記本更為耐用。
再來看 B 面。全面屏時代,VAIO Z 終于跟上了潮流。屏幕的邊框和上一代相比變窄了不少,兩側的寬度不到 5mm,但頂部的邊框還有進一步縮減的空間。
另外仔細觀察的話,碳纖維材質拼接的不算細膩,縫隙還是比較明顯的,同時也不夠平整。不知道這是否和工程樣機有關。
C 面和外殼一樣,采用了碳纖維材質。熟悉的元素有不少,比如右上角集成了指紋識別功能的綠色電源鍵,左下方與鍵盤邊緣對齊的 VAIO 標識,都是 VAIO 經典的記憶符號。
頂部有一排開孔,這并非音響,而是用于散熱的。音響位于掌托部位,正面看不到實體的開孔。
鍵盤方面,相比上一代也有諸多改進。功能方面我們留到后面說,外觀上可以明顯看到的變化是背光顯得更為通透、均勻。這是因為新一代 VAIO Z 更換了背光燈的構造,并改良了鍵蓋的涂層,提高了鍵盤區的顏值。
稍顯遺憾的是,觸控板有點復古的味道。面積中等,不能按壓,左右鍵歸屬于下方的實體按鍵。唯一值得夸贊的是觸控精度不錯,其涂層不易沾指紋。
D 面的線條就比較簡單了,由一整塊碳纖維蓋板覆蓋,沒有留散熱孔。上面裸露出來 15 顆螺絲釘,看起來有些美式風格。
側面的話,新一代 VAIO Z 大刀闊斧地砍下了曾經豐富的接口,只留下了四個:兩個 Type-C,一個 3.5mm 耳機孔,還有一個 HDMI 接口。
▲ 左側視圖
對于喜歡 VAIO 種類齊全接口的朋友們來說,這一改動可能是「爺青結」了。
另外,兩側都留出了長約 6cm 的散熱孔,裸露出銅黃色的線圈。這一代的散熱結構經過了重新設計,具體表現如何,我們稍后測試來看。
作為自家的旗艦產品,VAIO Z 即便身材嬌小、體重不過千克,也沒有在配置上做減法。
如果你有關注前段時間的 CES 大會,應該有了解英特爾發布了比較特殊的 11 代酷睿標壓處理器,屬于 Tiger Lake-H35 系列。這批處理器均采用了 4 核心 8 線程設計,內置銳炬 Xe 核顯,最高 35W TDP,主要面向輕薄筆記本。
新一代 VAIO Z 就是這批處理器的首發型號之一。我們拿到的這款為頂配版本,英特爾 i7-11375H 標壓處理器,主頻 3.30GHz,通過 Turbo boost 3.0 可達 5 GHz。
▲內存 32GB,儲存容量 1TB
不過,這臺筆記本的用戶畫像,并非游戲發燒友,而是商務人士。對于商務人士來說,筆記本的性能是否穩定,尤其是插電與不插電時,是否會出現體驗上的差異,是比較重要的。
畢竟實際工作場景中,可能要頻繁地在各個會議室間穿梭,咖啡廳、機場、都可能是處理工作的地方。在這些場景下,大概率不會連接電源使用。
VAIO 可以通過點擊狀態欄中的電池,在小窗口上更改電腦模式,從最長續航到最佳性能,有四檔可選。當然,性能設置的越高,續航也會相應的降低。
我們在未連接電源時,將電池使用模式設置為「更長的續航」,將該狀態下的性能與連接電源、最佳性能的設置下進行對比。
在 PC Mark 10 專業版的測試下,兩種狀態下的跑分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未插電時為 3944 分,插上電后跑到了 4892 分,對于一臺核顯筆記本來說已經是難得的分數了。
我們又用 Geekbench 5 進行了跑分測試。不插電的情況下,單核跑分為 1111 分,多核為 4783 分。連接電源后,單核跑分來到了 1546 分,多核則跑到了 5904 分。
但實際使用中,除了不插電時屏幕會自動調暗一級,在流暢性上并未感受到與插電狀態下的區別。常用的辦公場景下,打開軟件、瀏覽網頁、編輯文檔都很干脆,沒有拖泥帶水的感覺。
在性能模式下「烤機」時,VAIO Z 的風扇不可避免地狂轉。我將 Apple Watch 6 放置在鍵盤上方,噪聲分貝大約在 52dB 左右(測量儀器并不精準,僅供參考)。而一般開放式辦公室的噪音值也會超過 50dB,這一音量并不算吵。
在風扇狂轉時,我們也使用了紅外溫度檢測儀對筆記本的 C 面進行了檢測。發熱區域主要集中在鍵盤中間靠左的區域。表面最高溫度只有 40.8 度,摸上去是溫熱的觸感,沒有燙手的感覺。
▲室溫約 25 度
其優秀的散熱表現,離不開碳纖維材質的應用,以及全新設計的散熱方案。從結構圖來看,雙重風扇配三根導熱管,是 VAIO Z 散熱設計的重點。另外流體動壓軸承、不等距扇葉,也有效地降低了噪音。
▲ VAIO Z 散熱結構
VAIO 筆記本的 SSD 速度一直是其優勢項目。新 VAIO Z 的 SSD 表現如何呢?我們使用了 AS SSD Benchmark 檢測。
從測試結果來看,VAIO 給這臺電腦配上了一塊相當優秀的固態硬盤,連續讀取速度約 5GB/S,連續寫入速度約 3GB/S。另外插電與否,對硬盤讀寫速度的影響不大。
▲左為插電情況下,右為未插電
在性能這部分,我們再來聊一下 VAIO Z 的屏幕。
這塊 14 英寸的 4K 霧面屏,細膩程度不必多說。另外它支持面板自刷新技術,DCI-P3 色域覆蓋 99.8%,觀感十分出色,色彩、對比度以及亮度表現都可圈可點。
在這幾天的體驗過程中,這塊屏幕可以說是讓我從 MacBook 轉戰到 VAIO 最大的動力了。相信無論是從事設計,還是從事攝影、影視等對屏幕挑剔的工作,VAIO Z 的這塊屏幕都不會成為其短板。
對于每天通勤坐地鐵的我來說,背著 15 寸 MacBook Pro 上下班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1830 克的重量,幾乎相當于在包里裝了四瓶水。
我們上文提到過,VAIO Z 的重量只有 958g,差不多是 15 寸 MacBook Pro 的一半。差出來的這 900g,感受還是非常明顯的。
體積方面,VAIO 邊框變窄后,三圍控制的不錯。長 32 厘米,寬 22cm,轉軸端厚 1.69cm,開合端厚 1.22cm。
▲和 A4 紙對比大小
這一重量體積,可以輕松地放進背包夾層中。為出差、通勤減負,VAIO Z 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在當前的筆電市場里,相等的性能下,難以找出比它更輕盈的筆記本。
▲可以輕松裝進隨行背包,帶上飛機
商旅人士不僅需要筆記本便攜,也希望續航給力。
連接 WiFi,亮度約 80%,正常使用辦公軟件。在性能第二檔(更長的使用時間)設置下,VAIO Z 一小時耗電約 15%。在性能第三檔(更好的性能)設置下,一小時耗電約 17%。兩種模式相差不大,應該是辦公軟件比較輕量的關系。
考慮到 VAIO Z 采用的是標壓處理器,其 53Whr 容量的電池,續航表現也算不錯了。如果想要續航更久,也可以將性能調至一檔。
VAIO Z 兩側的 Type-C 接口都支持 PD 快充,附贈的兩段式充電器也比較小巧,便于攜帶。實測下來,邊充電邊使用的情況下,30 分鐘可以將電量從 19% 充至 56%,1 小時充至 80%。
▲ VAIO Z 的兩段式充電器
對于我這種經常碼字的打工人而言,鍵盤的手感十分重要。VAIO Z 的鍵盤采用了凹痕設計,并且鍵程從上一代的 1.2mm 增至 1.5mm,碼字的手感整體稍軟,整體還是非常舒適的。
另外,這代鍵盤的受電弓更換了材質,即便行程量變大,也沒有明顯的聲響。對于開放式辦公室而言,靜音鍵盤利于你我他,這一點 VAIO Z 做的不錯。
值得一提的是,VAIO Z 延續了自家經典的「下沉轉軸托起機身」的設計,在翻開屏幕后,屏幕下方的支點會托起機身,使機身與桌面形成夾角,這樣在碼字時更符合人體工程學。
在使用中,感覺 C 面的抗油污、指紋的涂層做得比較好。鍵盤、掌托、觸控板可以保持相對清爽、干凈的狀態,是一個加分的小細節。
VAIO Z 的諸多設計都是圍繞著打工人服務的,比如隱私的保護。
這次 VAIO Z 全系都標配了人臉識別與指紋識別技術。在開啟屏幕的同時,攝像頭就同步完成了人臉識別,速度很快。
▲單手開合沒問題,最大可至 180 度
攝像頭旁邊,藏著一顆人體感應傳感器,它可以識別你是否在屏幕前。當你在座位上,即便一段時間沒有操作電腦,它也不會進入睡眠。但如果離開座位,筆記本就會自動上鎖。回到座位上時,筆記本就會自動亮屏,進行人臉識別。
此外,攝像頭還有防窺視設計。向左一撥,便可以物理屏蔽攝像頭,可以更好地保護隱私安全。
▲ 將攝像頭手動關閉
疫情的影響下,線上會議的盛行讓筆記本的攝像頭不再是個擺設。但遺憾的是,VAIO Z 的攝像頭只有 207 萬像素,視頻通話的質量不夠理想,噪點比較多,色彩還原也不真實。
整體來看,VAIO Z 是一款指向性非常強的產品。它的用戶畫像非常明晰,就是對便攜、隱私要求較高的群體。扎實的性能,也可以讓你在工作之余游戲娛樂兩把。
四年磨一劍,新一代 VAIO Z 作為品牌新旗艦,在顏值、性能上都讓人「難以招架」。但遺憾總歸還是有的,復古式觸控板,不再齊全的接口,都透露著 VAIO 專屬的執拗氣質。
但對于 VAIO 老用戶來說,這種味道相當熟悉。那個讓人又愛又恨的 VAIO,時隔多年依舊未變。
擊右上方“關注”,第一時間獲取科技資訊、技能攻略、產品體驗,私信我回復“01”,送你一份玩機技能大禮包。
---------------------------------
12月15日,有媒體報道,索尼已經準備了兩款全新的27英寸顯示器,一款支持2K QHD分辨率,另一款則支持4K UHD分辨率,兩款顯示器均計劃在2022年進入市場。具體的產品細節尚未曝光,但意味著索尼要重回桌面級顯示器領域了。
說起電腦顯示器,我們比較熟悉的品牌有三星、LG、冠捷、戴爾、飛利浦、華碩、優派、宏碁、AOC等,經過了好幾年的“摸爬滾打”,這些廠商的顯示器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索尼作為顯示器行業的老大哥之一,卻幾乎沒有推出過電腦級顯示器。真要說起來,索尼其實也有推出過桌面級顯示器產品。
在曾經的CRT(Cathode Ray Tube)時代,索尼是毫無疑問的扛把子,該公司旗下的特麗瓏(Trinitron)顯示器/電視機絕對是最能代表CRT的存在。別看今天索尼賣的電視機那么貴,以前的特麗瓏顯示器相比其它品牌的同規格顯示器也要高出不少。
在那時,國內沒有什么人愿意花大價錢去欣賞索尼顯示器的高畫質,相反,價格便宜、尺寸更大的產品更能獲得他們的青睞。液晶顯示器普及時,顯示器廠商也是通過壓低價格搶占份額。
我們都知道,便宜一直不是索尼向來的風格,相機、電視、手機、耳機等產品從來就沒有哪款能跟性價比搭邊的。眼看顯示器的利潤越來越低,索尼干脆就取消了桌面級顯示器業務。值得一提的是,VAIO曾經也是索尼旗下的電腦品牌,2014年被剝離之后,索尼基本跟電腦產品無緣了。
除了電視,索尼在專業監視器領域算得上是一家獨大,據悉一臺至少得30萬元,大導演都非常喜歡,我們這種普通消費者還是看看就好。
如今聽到索尼要出電腦顯示器,小雷還是十分期待這位昔日的王者重出江湖,教其它廠商做顯示器,不過就算出桌面級顯示器,顯示技術、黑科技含量、工業設計可能跟華碩、AOC之類的廠商不在一個層面,價格估計不會低到哪里去。可能索尼就是這樣,縱使沒人買,也不愿意降價來討好消費者。
現在的電腦顯示器,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等配置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蘋果自家還有6K分辨率的高端電腦顯示器。小雷猜測,索尼兩款27英寸的顯示器,可能還是為買不起索尼電視的PS4、PS5提供更完整的產品體驗吧。
---------------------------------
作者:雷科技團隊,致力于聚焦科技與生活,關注并私信回復“01”,送你一份玩機技能大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