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光刃G15
我拿到的這臺光刃G15是高配版,主要配置為:
CPU:Intel Core i7-10700KF
主板:ROG STRIX B460-G
顯卡: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內存:2*8GB DDR4 2933Mhz
硬盤:1T BHDD+1TB PCIe SSD
電源:500W
測試機整體配置
01機箱外觀
如果您看過我們此前對ROG光魔G35的評測,那么您應該對這臺光刃G15的機箱感到很眼熟,沒錯,G15的機箱就好似是G35的迷你版,但它同樣精致,做工優秀,富有設計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光刃G15的機箱回到了傳統的“瘦高型”設計,尺寸498*421*185mm,體積29L。光刃G15延續了全新G系列的風切式設計語言,不僅帶來了很強的視覺沖擊力,還順應了氣流流向,增強了空氣的流通。
光刃G15
先從正面看起,一條斜向的RGB燈帶將正面分為兩部分,開機按鈕在燈帶的斜上方,與燈帶緊緊相連。燈帶右側為鏤空散熱區域;左側的亮面區域上壓制上了一塊啞光面板,啞光面板上雕鏤出了ROG的LOGO以及無數規則排列的小圓點,從側面看上去賞心悅目,看得出來,ROG在設計方面還是相當用心的。正面的左上方還設計有耳機支架。
光刃G15正面
機箱上方大概四分之三的空間全部為鏤空的開口,為機箱內部的空氣流通帶來了很好的支持,此外,機箱上方還配有一個提手,方便搬運。在頂部的接口方面,有一組聲音輸出輸入接口、一個TYPE-C接口和一個USB3.1 GEN1接口。
機箱頂部
機箱的側面是目前常見的側透設計,側透面板上帶有ROG的拉花。機箱中的電源為下置倒放式,機箱底部專門設計出了電源風扇的通風口,減緩了機箱底部的散熱壓力。
側透面板
機箱底部
機箱后方則是主要的接口擴展區域,主板上共有6個USB 3.2 GEN1接口,1個Type-C接口,一個USB 2.0 Type-C音頻接口,一個BIOS FlashBack按鈕、一個Intel I219-V千兆網線接口、5個音頻插孔。顯卡上則有三個DP接口以及一個HDMI接口。
機箱后方接口
02理論性能測試
今天我拿到的是ROG光刃G15的高配版,搭載的CPU為第十代酷睿i7-10700KF,8核心16線程,CometLake架構,14nm工藝,接口LGA1200,基準頻率3.8Ghz,最大可睿頻至5.1Ghz,三緩16MB,TDP125W,無核顯。
i7-10700KF基本信息
這塊CPU的“座駕”為ROG原廠的STRIX B460-G主板,8+2相供電,供電模組、南橋等位置都配有散熱裝甲,四內存插槽,最大支持128GB內存。雖然這塊B460的主板不支持超頻,但發揮出這塊i7-10700KF默頻時的全部實力不成問題。
使用CINEBENCH R15和CINEBENCH R20對這塊CPU進行理論性能測試,在CINEBENCH R15中,單核性能203cb,多核性能2030cb;CINEBENCH R20中單核性能485cb,多核性能4868cb。
CINEBENCH R15
CINEBENCH R20
顯卡方面,光刃G15上搭載的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為公版設計,采用圖靈架構打造,核心代號TU104,擁有8GB GDDR6顯存,2560個流處理器,顯存位寬256bit,基準頻率1605Mhz,Boost頻率1770Mhz。
使用3DMark進行基準性能測試,測試項目與得分情況如下:
Time Spy:9977分
Time Spy Extreme:4685分
Fire Strike Ultra:6501分
Port Royal:5922分
Time Spy
Time Spy Extreme
Fire Strike Ultra
Port Royal
通過上面3DMark的測試,這塊顯卡表現正常,性能屬于頂尖水平,與上代RTX2080差距不大,可在各類游戲中提供到極佳的流暢度。
內存與存儲方面,光刃G15標配兩條8GB DDR4 2933Mhz內存條,組成雙通道,使用AIDA64中的Cache&Memory Benchmark對這兩條內存整體進行測試,讀取速度40270MB/S,寫入速度41330MB/S,復制速度35021MB/S,延遲60.9ns。
內存測試
1TB HDD+1TB PCIe SSD存儲方案,兼顧高速與大容量。1TB的固態硬盤來自英特爾,對其進行速度測試,讀取速度1777MB/S,寫入速度1790MB/S。
硬盤測試
03實際游戲測試
在實際游戲測試環節,我們挑選出了四款比較具有代表性的3A大作進行幀數測試,分別是《古墓麗影:暗影》、《刺客信條奧德賽》、《全面戰爭:三國》以及《地鐵:離去》,在《地鐵:離去》的測試中,將測試開啟光追時的幀數表現。測試開始前,將驅動更新至最新的GeForceGame Ready驅動,版本號451.67。
驅動信息
先進行《古墓麗影:暗影》的測試,畫質為“Highest”,關閉垂直同步,使用游戲內置的Benchmark進行測試,平均幀數:123幀
《古墓麗影:暗影》測試結果
在《刺客信條奧德賽》中,將畫質調整為“極高”,關閉幀數限制、垂直同步,使用游戲內置的Benchmark進行測試,平均幀數:66幀。
《刺客信條奧德賽》測試結果
《全面戰爭:三國》是一款極為考驗硬件性能的大型即時戰略游戲,尤其在戰斗場景下,如果出現大幅掉幀,就極為影響對各個兵種的微操,對整個游戲局勢有著“蝴蝶效應”般的影響。我們在游戲中將畫質調整為“極高”,通過游戲內置的Benchmark進行測試,在戰略地圖的測試中,平均幀數84.7幀;戰斗場景的測試中,平均幀數83.6幀。
《全面戰爭:三國》畫質設置
《全面戰爭:三國》戰略地圖場景測試結果
《全面戰爭:三國》戰斗場景測試
最后進行《地鐵:離去》的測試,畫質調整至“Ultra”,關閉光線追蹤及DLSS,使用游戲內置的Benchmark進行測試,平均幀數70幀;保持相同的畫質,開啟光線追蹤和DLSS,平均幀數66幀。
《地鐵:離去》關閉光追測試結果
《地鐵:離去》開啟光追及DLSS測試結果
在實際游戲測試環節,光刃G15 在4款3A游戲中均能提供較高的流暢度,性能輸出穩定,并沒有出現個別場景下的大幅度掉幀,可在高幀率下暢玩各類游戲。
04散熱測試
光刃G15為CPU散熱配備了一個3熱管+8cm風扇的側吹式散熱器。顯卡是公版設計,采用渦輪散熱。渦輪散熱的好處是不往機箱中排熱,不會影響其他配件溫度,提高整機的散熱效能。
先進行針對CPU的單烤測試,使用AIDA64系統穩定性測試中的StressFPU模式,30分鐘后,CPU全核心穩定4.1-4.2Ghz,溫度78度,功耗125W。
單烤測試
在StressFPU的基礎上加入Furmark選擇1920*1080,8xMSAA,進行雙烤測試,30分鐘后,CPU全核心穩定4.1-4.2Ghz,溫度80度,功耗125W;顯卡頻率1860Mhz,溫度78度,功耗210W。整體散熱效果不錯,在日常使用中由于負載不會這么高,溫度還會進一步下降。
雙烤測試
05評測總結
光刃G15除我手中的高配版外,還將會有i7-10700KF+RTX2060S+16GB的版本,玩家們可按自己的需求進行選購.
ROG光刃G15是目前ROG產品線中價格較為親民的一款產品,也是我認為非常值得購買的一款產品。首先,從外觀來看,它獨一無二的機箱設計以及扎實的做工;其次,光刃G15的配置處于現階段的高端水平,完全滿足在高分辨率、高幀率下的游戲需求;最后,ROG的品牌力不僅賦予了這款產品無限的信仰加成,更重要的是在質量保證和售后方面完全可使用戶放心。
(7493346)
Computex 2018大展上,ROG帶來了最新成員——槍神2和魔霸2,為高端游戲本市場注入了更為強勁的血液。而今天CFan為大家帶來的體驗產品就是槍神2,一款可以助你“大吉大利,今晚吃雞”的游戲利器。
考慮到還有很多童鞋搞不清槍神2和魔霸2的關系,咱們在這里就做個簡單的介紹。槍神2和魔霸2采用了相同的模具,所以它們的三圍和設計風格相仿,只是槍神2定位FPS類游戲,而魔霸2則主打MOBA類游戲,所以它們分別將WASD鍵和QWER鍵做成了透明鍵帽,并且在機身配色和涂裝上也稍有區別,以滿足不同類型游戲常用鍵位的炫光要求。
槍神2和魔霸2在配置上都搭載了八代酷睿處理器,其中魔霸2定位略低,只提供NVIDIA GTX1060獨顯。而槍神2定位較高,可選NVIDIA GTX1060或GTX1070,從而滿足FPS類游戲對更高性能的訴求。
兩款游戲本都采用了可用于定制的RGB炫彩鍵盤和Aura Sync照明的前燈條,并配備世界首款144Hz超窄邊框顯示屏,具有超快的3ms灰階(GTG)響應時間,HyperStrike Pro游戲鍵盤用于改善輸入體驗,HyperCool Pro技術可為其高性能CPU和GPU降溫,四天線Wi-Fi也大幅提升了無線網絡連接性能。
OK,介紹完ROG的這對孿生兄弟的異同之后,接下來就讓咱們進入體驗槍神2的環節吧。
微邊框成就更便攜
ROG 槍神2定位高端游戲本,那它會不會很笨重?好消息是,這款產品在高端游戲本領域也算是還不錯的存在。
ROG 槍神2采用了游戲本慣用的15.6英寸身材,但它卻引入了超窄邊框的概念,將上、左、右三面邊框的寬度都壓縮到了7.7mm,從而成就了高達80%的屏占比,并將機身長度控制到了361mm,遠遠低于傳統15.6英寸游戲本380mm左右的臃腫身材,而2.4kg的體重對一款接近頂配的游戲本而言也是可以接受的成績。
可惜,ROG 槍神2為了確保散熱,并沒有對主板布局和散熱模塊進行壓縮,所以它的機身寬度與傳統15.6英寸游戲本差別不大,而這就導致槍神2雖然有著三面窄邊框的沉浸式視覺效果,但寬寬的“下巴”也同樣醒目。
由于上邊框寬度不夠,ROG 槍神2此次將攝像頭也轉移到了下邊框的右下角部位,兩側的小孔為矩陣式的MIC。攝像頭下置方案雖然可以釋放屏幕上邊框空間,但在視頻聊天或會議卻總是仰角拍攝,咱們需要調低座椅才能找到不影面部顏值的拍攝角度……當然,這也是所有三面窄邊框筆記本的通病。
更炫酷的外觀設計
ROG 槍神2采用了金屬材質的頂蓋,表面通過兩個方向斜切分割的拉絲紋理呈現了一種極具質感和立體的視覺效果。開機后,ROG 槍神2頂蓋的ROG Logo內可以透出可變色的炫彩背光,看起來非常炫酷。
ROG 槍神2轉軸部分的頂蓋采用了梯形切割,傳統筆記本在打開屏幕時頂蓋后部容易阻礙氣流排放。ROG 槍神2的這種梯形切割可避免這個問題,可以讓后端的散熱孔與頂蓋保持足夠的冷靜距離,同時在合蓋時也能看到狀態指示燈。
ROG 槍神2 C面的設計理念源于著名的SCAR突擊步槍,表面采用家族式斜切紋理,讓仿凱夫拉紋理和暗色迷彩紋各占半壁江山,這種類“撞色”的設計相比純拉絲效果要更顯高端和個性。
將ROG 槍神2翻轉過來,它在D面底蓋上也采用了斜切分割理念。由此,從A面到D面,槍神2實現了設計風格的互相輝映。
ROG 槍神2采用了臺機式鍵盤布局,在左上角還配備了4個快捷鍵,可以一鍵調節音量或進入ROG Gaming Center。這款產品鍵盤配有4個可自定義RGB背光區,WASD按鍵組帶有透明鍵帽,在背光變幻時可以讓這4顆按鍵看起來更加醒目。
ROG 槍神2的鍵盤支持N鍵無沖突技術,配有符合人體工學的0.25mm鍵帽曲面以及更長的鍵程,使得這幅鍵盤敲擊手感很贊。值得一提的是,該產品的輔助功能鍵(F1到F12)采用了4個一組,每組按鍵之間還留有較寬的縫隙,可以避免緊張游戲過程中出現誤操作的尷尬。
在ROG 槍神2機身的前端,還配有一條呼吸燈(官方稱為C面腰際的海岸燈帶),它與鍵盤 背光、頂蓋ROG Logo的背光可以同步呼應,并支持ROG特色的Aura Sync神光同步技術。如果你家里還配有同樣支持該技術的ROG其他外設(如顯示器、耳麥、鍵盤和鼠標),可以讓這些支持“光污染”的設備散發出相同顏色的光芒(可自定義),營造一個更適合不同類型游戲的光影氛圍。
缺少一個雷電3
在ROG 槍神2將接口分別安置到機身兩側。其中,槍神2左側依次提供了電源插口、RJ45、miniDP1.2、HDMI2.0、2個USB3.1(Gen1)、USB Type-C 3.1(Gen2)和音頻接口。
ROG 槍神2機身右側則比較簡潔,只有一個SD讀卡器、USB3.1(Gen2)、散熱孔和筆記本鎖孔。
對15.6英寸游戲本而言,這款產品的接口種類和數量還是蠻豐富的,特別是提供了2個速度可達10Gbps的USB3.1 Gen2接口,滿足了日后接駁超高速U盤的讀取需求。
可惜,ROG 槍神2的USB Type-C并不支持雷電3,這意味著它無法接駁外置顯卡擴展塢,今后僅能依靠內置的GTX1060/GTX1070獨顯打天下,一旦游戲動力不足就只能淘汰換新機。對于一款售價過萬的接近頂配的游戲本,缺少了雷電3可謂是最大的遺憾。
吃雞從此不是問題
作為“吃雞專用”的游戲本,ROG 槍神2在配置上自然不能含糊。這款產品的屏幕不僅是可視角度更高,支持NTSC 72%色域的IPS,其刷新率也達到了144Hz的電競屏標準,能讓屏幕每秒顯示更多張圖像,讓畫面連貫流程。結合3ms快速響應時間,可以讓玩家遠離畫面拖影、撕裂等問題,帶來更清晰的視覺體驗。
CFan拿到的槍神2屬于該家族中的頂配版,它評測機搭載了英特爾第八代酷睿i7-8750H處理器,內置32GB DDR4內存,配備512GB PCIe SSD和1TB HDD硬盤的組合,同時還武裝了NVIDIA GeForce GTX1070(8GB GDDR5)獨顯,堪稱一款移動的“小鋼炮”。
在《絕地求生》中將畫面調到1080P+“超高”級別后,ROG 槍神2可以帶來80fps左右的平均幀數,最低幀數也能保持在60fps左右,全程無卡頓。下面是ROG 槍神2在其他理論測試軟件中的跑分成績匯總表:
除了性能無比強悍以外,ROG 槍神2還在底部配備了側發型揚聲器,支持Sonic Studio III智能音效管理,哪怕沒有外接耳麥也能帶來大音量和良好的環繞立體聲效果。
同時,通過ROG Gaming Center我們還能直觀了解CPU和GPU實時頻率溫度等參數信息,并還可利用此面板進行實時調整。此外,在這里我們還能隨時定義鍵盤的背光顏色,還能調整風扇設定,對后臺聯網進行管控,將所有的資源都用于當前的游戲。
拆機和散熱表現
ROG 槍神2的拆機難度不高,擰下D面所有螺絲,顏值邊緣就能撬開底蓋。只是,這款產品的螺絲有不同長度規格,大家要記好它們對應的安裝位置哦。
ROG 槍神2采用少見的紅色的PCB主板,主板占據了絕大多數內部空間,留給66Wh電池的只有右下角的很小一部分區域。
這款產品配備2個內存插槽,評測機直接就標配了2根16GB容量的內存,已經沒有再升級的必要了。
這里是標配的1TB機械硬盤,表面通過支架固定,具備較好的保護和抗震能力。
機身兩側的3.5W揚聲器體積很大,也因此確保了音量和音質。
ROG 槍神2標配本次評測機配備三星PM981 SSD,支持NVMe協議,而它也算是SSD中的頂配型號之一了。SSD下方的是Intel 9560AC無線網卡,采用4天線設計和Rangeboost專利技術,藍牙5.0、802.11ac WAVE 2標準和MU MIMO技術,最高可達1733MB/sMbps帶寬。
為了鎮壓i7-8750H和GTX1070這兩個發熱大戶,高配版的ROG 槍神2采用了豪華的雙風扇五銅管散熱模組,還同時兼顧了顯存和供電相關芯片的散熱(如果下面的芯片組能覆蓋散熱片會更好)。
不要小看ROG 槍神2的散熱模塊哦,它的2組風扇采用12V電壓和7271片扇葉,比很多游戲本用的5V風扇具備更大風量,特殊的離心式風扇結構,還能沿著扇壁吹動風扇模塊中的塵粒及污物,然后經由防塵通道將其排出機殼,具備更好的防塵效果。
此外,我們還能通過Fn+F5快速調整風扇性能來控制噪音(也能通過ROG Gaming Center控制),比如夜間工作時選擇靜音模式、玩游戲時選擇最大風速。最大風速時噪音會提升的比較明顯,建議搭配耳麥使用。
在AIDA64+FurMark長時間的雙拷機測試中,ROG 槍神2處理器主頻可以穩定在3.1GHz以上,此時處理器的溫度在93攝氏度左右。而GTX1070顯卡的溫度約84攝氏度,并可持續保持在滿血狀態上。
此時,ROG 槍神2在C面的主要發熱集中在鍵盤上方兩側的空間,J、K、L鍵附近也有明顯的熱量,而掌托和WASD鍵等區域則可始終保持在清涼狀態。總的來說,ROG 槍神2的散熱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小結
作為一款高端游戲本,ROG 槍神2擁有炫酷的外觀設計,以及強悍的硬件搭配,結合144Hz的電競屏幕,在方寸之間就能營造一個專業的游戲平臺,足以滿足時下各種電競項目的練習和比賽之需。如果你的預算比較充裕,ROG 槍神2已經虛位以待。
優點:外觀炫酷,性能強悍
缺點:無雷電3接口
電腦報在線】當一款筆記本具備輕薄設計和強力GTX級獨顯時,一定能在第一時間就吸引到廣大玩家的關注,尤其當它還具備時下熱門的4K分辨率顯示屏時,似乎能夠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優點:紅黑外殼輕薄設計視覺效果討巧,4K屏體驗還不錯
不足:性價比相對較低,輕薄設計導致發熱量較大,可升級空間小
服務電話:4006006655
購買指數:★★★
■顯示屏:15.6英寸3840×2160
■處理器:Core i7 4720HQ(雙核心四線程,主頻2.6GHz,最高睿頻3.6GHz)
■內存:8GBDDR3L-1600
■顯卡:NVIDIAGeForce GTX 960M 2GB GDDR5顯存
■存儲:128GB M.2 SSD+1TB HDD
■網絡:802.11ac無線
■其他:3×USB3.0、Mini DisplayPort、HDMI、音頻輸出、讀卡器
■重量:2.03kg(含60Wh電池),2.58kg(機身+適配器)
■系統:Windows8.1
■參考價格:15399元
性能測試:
Cinebench R10單核/多核/顯卡:6711/24864/6504
Cinebench R11.5處理器/顯卡:7pts/54.39fps
PCMark 8:5399
AS SSD 4K-64Thrd 讀取/寫入:338.39/256.45 MB/s
滿載處理器/顯卡溫度:92℃/87℃
720P視頻播放時間:250分鐘
當一款筆記本具備輕薄設計和強力GTX級獨顯時,一定能在第一時間就吸引到廣大玩家的關注,尤其當它還具備時下熱門的4K分辨率顯示屏時,似乎能夠做的事情就更多了。今天我們測試的這款華碩玩家國度G60JW就是一款結合了最新GTX960M獨顯+Core i7四核處理器與2kg輕薄體型的15.6英寸4K分辨率游戲本,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玩家國度系列最輕薄的一款產品。
黑紅配色金屬材質,15.6英寸2kg的確夠輕薄
作為一款高性能本,G60JW那15.6英寸的機身居然僅重2kg(類似配置機型一般要2.5kg甚至更高),厚度只有20mm左右,這個數據的確夠驚人,再加上寬大舒適的腕托區域和觸控板設計,也給人大氣的感覺。在外形設計上完全顛覆了玩家國度系列以往的龐大厚實,走上了極致輕薄的路子。
在細節設計方面,G60JW的全金屬外殼設計和邊角斜面切割工藝的確很酷,機身采用黑紅撞色風格,黑色機身配合紅色鍵盤背光燈讓它的個性化達到了更高水準,但不得不說的是,該機的設計風格與之前我們測試過的UX501極其相似,甚至可以說只是將銀白外殼換成了更酷炫的黑紅風格而已,主要硬件配置更是基本雷同,接口布局甚至一模一樣……從設計制造的角度來說可以理解華碩將頂級產品類屬于同生產線的策略,但從玩家國度的品牌來看,推出不一樣的輕薄系列產品,自然也應該有不一樣的設計風格,否則消費者是否愿意為多出來的價格買單就不得而知了(除采用512GB SSD外,其他均與G60JW配置相同的4K版UX501售價12999元)。
4K分辨率低特效可玩大型3D游戲,性價比不及外星人
對于4K分辨率游戲本來說,最大的疑問就是G60JW是否能在標準分辨率下暢玩大型3D游戲,畢竟買它可是花了大錢!我們用該機進行了多款游戲的實際測試,玩《英雄聯盟》《魔獸世界》并沒有任何問題。如果是面對《巫師3》《孤島驚魂4》《使命召喚:幽靈》等大型3D游戲時,就必須將特效較低到較低水準才能實現流暢,但這并不代表游戲畫面變得很爛,因為分辨率的大幅提升,讓畫面精細度有了基礎保障,因此即便特效較低,也同樣能獲得足夠出色的畫面觀感。當然,如果你還是希望看到更多的特效效果的話,將游戲分辨率降低到全高清后就沒問題了,在這種情況下它可以較高特效流暢運行大多大型3D游戲,Hold住全場沒問題。
作為一線品牌高端游戲本的兩大代表系列,華碩玩家國度面對的是Alienware的強勢競爭,至少在這款G60JW上,我們認為算是棋差一著。同價位的Alienware 15并沒有追求極致輕薄,也沒有選擇對游戲本而言實用性稍低的4K屏,因此它在保證傳統頂級游戲本個性的同時,還配備了更強勁的GTX 970M獨顯,如果在這兩者中進行選擇,我相信很多人還是會考慮Alienware 15。
有一定熱量堆積,輸入體驗一般,影音性能出色,接口全面
輕薄設計對于高性能本而言一直都屬于“雷區”一般的存在,幾乎我們測試過的所有此類設計產品都沒能躲過“發熱量大”這個“地雷”,遺憾的是G60JW也不例外,在開啟AIDA64和Furmark同時考機時表現,處理器溫度突破92℃,顯卡達到了87℃以上,鍵盤面的溫度可達45℃,長時間高負載使用會有明顯的不適感。你可能會覺得,全滿載不常見,但這可是游戲本,一直玩大型3D游戲也同樣會達到這一級別的發熱。更重要的是,該機的散熱出風口設計在屏幕下方,采用了隱藏式方案,雖然好看,但也因此無法加裝輔助散熱系統,所以對游戲本而言是一個值得斟酌的設計。
G60JW配備了包括數字鍵盤區在內的全尺寸鍵盤,孤島式鍵帽手感不差,但也談不上特別出彩,背光設計很實用,但一體式觸控板手感很普通,在大多數情況下建議還是上鼠標。至于屏幕和揚聲器體驗,該機采用了不反光的霧面屏,4K IPS面板亮度也不錯,可視角度也達到較高水準。只是揚聲器音量并不太大,這也跟機身采用輕薄設計無法容納大體積揚聲器單元有關,無疑是有些讓人遺憾的。
不過,該機的接口還是很全面,3個USB3.0口并配備了HDMI和Mini DisplayPort接口,實用性不錯。雖然沒有標配有線網卡接口但隨機附贈了USB-RJ45轉接器,麻煩一點但至少在有需要時依然可以使用。
直接打開底蓋維護,沒有可升級空間
游戲本通常都需要長時間高負載使用,這也就意味著它更容易進灰,所以除了外觀漂亮、易用性好之外,內部設計和維護性也非常重要。G60JW可以通過擰下底部螺絲來直接拆開底殼,維護很方便,但需要注意的是它有兩顆隱藏于腳墊之內的螺絲。但就內部設計而言,G60JW只能算是普通水準,而且基本沒有預留升級空間,目前很多輕薄的Windows筆記本都有類似的設計,對于一款售價較高的游戲本而言,這并不算我們想要看到的設計。
另外,我們注意到該機的熱管非常寬大,但這種常見的雙熱管連通方式(顯卡和處理器熱管連通)我們一直認為還有提升余地,或許這也是該機發熱量不低的原因之一吧。
G60JW采用了全金屬機身設計,外形與UX501系列除了配色之外沒有其他的不同點,這也就意味著輕薄本搭載高性能平臺的高發熱問題在它身上就無可避免了
該機采用了極致輕薄設計,機身厚度只有20mm左右,但并未因此喪失接口的易用性,常用的擴展功能它都具備,實用性還是不錯
G60JW的內部設計甚至都與UX501完全相同,雙熱管貫穿處理器和顯卡散熱器,發熱量較大也就不奇怪了,該機并未預留升級接口,但好在綜合配置也算應有盡有了
工程師總結:頂級游戲本玩輕薄,或許還不是時候
黎坤:當我們測試全高清版華碩UX501時,曾贊同它在美觀程度、輕薄程度、性能和成本四個要素之間取得了較好的平衡,價格雖然不算便宜但也不離譜。但當一款與之采用相同機身設計的機型,在搭載4K分辨率及更換外殼后,便以接近其2倍價格出現時,它的競爭對手就變成了兇猛無比的頂級游戲本,而顯然,華碩玩家國度G60JW還沒有做好準備。它的確很輕薄,但顯然在此領域大家最關注的還是性能和體驗,顯然它都無法做到讓人滿意的水準,或許現在還不是頂級游戲本刺探輕薄市場的時候,玩家國度系列繼續傳統頂級游戲本的設計風格才是上策。 
本文出自2015-08-03出版的《電腦報》2015年第30期 C.筆記本電腦 (網站編輯:Chen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