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年代,網絡還不是很發達,電腦的應用還不是很普及的時候。說起電腦游戲會想到我們接觸最早的蜘蛛紙牌,掃雷等電腦的內置游戲,是我們很多人第一次體會到的電腦游戲。
到二十世紀,我們認為最早的網絡游戲公認的是一個美國人“瑞克-布羅米”在1972年開發的一款網絡游戲《太空大戰》。這款游戲運行在PDP-1(編程數據處理器-1)上,由于當時的技術有限以及沒有對網絡游戲的具體認知,導致當時只能被從事相關工作的人所體驗。
隨著后來任天堂游戲主機-全稱Family Computer{FC}家庭電腦的興起,真正意義上的開啟了游戲的開端,讓廣大玩家感受到游戲的樂趣。
但其實最早的電腦游戲可以追溯到1966年,一個的程序員用當時最流行的DEC的PDP-10主機編寫了一段簡單的程序。在這個程序里,地圖上不規則地分布著陷阱,游戲者必須尋找路徑避開陷阱。這個程序在后來被認為是最早的電腦游戲程序。
時至今日,隨著游戲的不斷發展迭代,回過頭來看看曾經的游戲,也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隨著VR【虛擬現實】的進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玩家可以真正進入游戲中感受著游戲的魅力。
學數學課上,這種五顏六色的小棍子你還記得嗎?這就是模擬最早的計算工具——算籌。
春秋時期,人們用長短、粗細都差不多的小棍子,通過橫豎不同的擺放方式,來表示1-9這9個數字。數字1-5分別以單個算籌累積排列,6-9則用上下相加的算籌組合表示。
算籌計數分為縱式和橫式,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從右往左,縱橫相間,以此類推,遇零則置空。這樣一來,再大的自然數,都能表示出來!而且算籌大多用竹子、獸骨和象牙制成,裝在算袋里,隨時隨地都能掏出來算賬,多方便哪!
這就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算力”,也算是最遠古的計算機。
不過,畢竟需要消耗大量棍子來計算,數目一大,這種擺放方式就力不從心了。
于是,一種新的計算工具漸漸替代了算籌,那就是——算盤。
算盤的出現,可謂是迅速占領C位,成為歷史上最早大規模使用的計算工具,直到現在依然很常見。
那時的藥房、書店除了叫賣,剩下全是算盤聲。近代,算盤被用作早期電子計算機的數學模型,因此也被稱為“最古老的計算機”。
可見,古代的基礎“算力”,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著極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不過,純手工計算效率終究不夠,賬房先生也會出現“算盤打到抽筋,賬單看到眼花”的時候。怎么辦呢?
先輩的智慧是無窮的,為了讓身心不再勞累,“算力”從機械到電子的更迭,也即將登上歷史舞臺!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小知識
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例如原來村子里只有幾十人到幾千人,很多需要計量的數目都在不斷地增長,人們靠單純的心算已經不能解決很多的計數問題,因此,算盤發明出來了,算盤的發明被看成是最早的計算機。
算盤
那個時候,沒有計算機這個詞,英文單詞“computer”最早在1613年的一本書里出現,這本書的作者是Richard Braithwait (理查德·布萊賽特)Computer 那時指負責計算的人。
理查德·布萊賽特
1964年德國博學家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茲建造了步進計算器,它的原理很類似于算盤,它的內部結構是精密的齒輪,每增加一個數,齒輪便轉動一下,當它轉到9并再增加一個數時,它會回到0這個位置,并且另外一個齒輪會轉到1這個位置,它不僅可以計算加減,而且還可以乘除,當然,它的計算能力有限。如果要算很大的數的開方,這個是不方便的,而且這個機器也很貴。
步進計算器
所以那時運用比較廣泛的是計算表,這類似于乘法口訣表,就是把很多的計算結果列在上面,例如 1到10000的開方。等等,如果對于具體的問題,則有具體的表,例如射程表,但是射程表的使用范圍很窄,如果新型號的大炮被設計出來,射程表就需要更新,這樣非常的不方便。
射程表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英國數學家、發明家Charles Babbage(查爾斯·巴貝奇)在1822年寫了一篇論文,標題為“機械在天文與計算表中的應用”他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機械裝置叫“差分機”,所謂"差分"的含義,是把函數表的復雜算式轉化為差分運算,用簡單的加法代替平方運算。1812年,20歲的巴貝奇從法國人杰卡德發明的提花編織機上獲得了靈感,差分機設計閃爍出了程序控制的靈光──它能夠按照設計者的旨意,自動處理不同函數的計算過程。巴貝奇耗費了整整十年光陰,于1822年完成了第一臺差分機,它可以處理3個不同的5位數,計算精度達到6位小數,當即就演算出好幾種函數表。分析機采用的一些計算機思想延用至今。他在1823年開始建造第二臺差分機,并在接下里的20年里,試圖制作和組裝25000個零件,總重接近15噸,但是,這個項目最終被放棄了。在1991年歷史學家根據Charles Babbage 的草稿做了一個差分機,居然真的可以運行。
差分機
更重要的是,在差分機的建造過程中,Charles Babbage 構想了一個更復雜的機器——分析機。分析機包括的存儲和碾磨,就非常類似于今天計算機中采用的內存和處理器。輸入和輸出都采用打孔卡(十九世紀Jacquard發明的一種卡片)進行。巴貝爾1834年開始進行分析機的研究工作。他把分析機制造成了由黃銅配件組成,用蒸汽驅動的機器。當時,分析機的出現并沒有帶來石破天驚的震撼,也沒有被廣泛的接受。分析機和當時的其他計算設備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分析機是“通用計算機”,他可以計算很多問題,而不單單是某一種特定的問題,它有內存,可以暫時存放中間的計算數據,甚至一個很原始的打印機,當然,這種概念機太超前了,它也沒有建造成功。但是,這種”自動計算機“的概念是一個跨時代的概念,預示著計算機程序的誕生。
分析機
英國數學家Ada Lovelace(阿達·洛芙萊斯)給分析機寫了假象的程序,她說:“未來會誕生一門全新的,強大的,專為分析所用的語言”。因此Ada Lovelace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員。分析機激勵了第一代計算機科學家,所以,Charles Babbage 經常被認為是“計算之父”
到了19世紀末,只有在科學和工程領域中,才會用上計算機,但是在政府,公司,家庭中很少能看到計算設備,然而,在1890年美國政府政府的人口大普查中使用到了計算機。美國憲法規定,國家每10年需要進行一次人口大普查,但是在那個年代,美國是移民者的良好的目的地,因此美國的人口急劇增長,人口普查工作面臨嚴重的問題,人口普查如果純粹靠人力來統計的話,預計需要1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種普查效率是相當低下的。
有孔紙卡
人口普查局找到了Herman Hollerith,他發明了打孔卡片制表機——一種電驅動的機械計算裝置,結構類似于萊布尼茨的乘法器,但用電動結構連接其他部件,這種機器需要使用特殊的紙卡——打孔卡,打孔卡就是一張上面有孔洞的紙卡片,它在進行人口普查時,會使用這種紙卡,這種紙卡很像我們現在在英語考試當中的答題卡,如果這題你選A,那么就把那一題的空白位置涂上A,類似的,在人口普查中,如果 你是結婚人士,那么你就在那個婚姻狀態一欄打一個孔,這種機器在運作時,會把紙卡讀進去,它里面有一個金屬探針,如果你是已婚,那么探針就會穿過孔洞,并使電路連通,驅動電機,帶動齒輪,是已婚齒輪+1。這樣,以此類推其他統計項目,最后完成統計工作。最后這種機器使得人口普查在兩年半的時間內完成了。
慢慢地,企業開始意識到計算機的價值,社會的發展也需要更多的計算力來解決很多的數據密集型任務,為了滿足這一需求,Hollerith成立了制表機械公司,這家公司后來在1924年與其他的機械制造商合并成為了“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簡稱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特此鳴謝 The Crash Course
官方網站 https://www.thecrashcourse.com/
由于是國外網站,可能打開比較慢。
下一篇短文講述計算機發展的近代史,求關注嗷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