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好,之前給大家推薦過一款手機查詞app:牛津雙解詞典,界面清爽,權威實用。就是有一點,它是一個收費軟件,盡管是一次性收費,也畢竟能省就省了。
今天就再給大家推薦一個免費又好用的詞典,它就是【歐路詞典】,知名度可能比不過某道,但實用性方面絕對秒殺。給大家準備了超全的詞庫,再也不愁沒有詞典可以用了。
說到詞庫,有的朋友可能就有一點不太熟悉,給大家介紹一下,歐路詞典軟件本身已經有很多的詞庫,它是可以加載第三方詞庫的,這樣就實現了一個非常酷的功能,可以集幾乎所有你想用的詞典于一身,瞬間變身為一個精通各門各派的集大成者,各路功夫盡情施展。
歐路詞典是個全平臺應用,安卓,IOS,windows,MAC都有,所以第一個建議就是:手機端和電腦端都安裝一個,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下面以IOS手機端作為例子:(IOS版選擇免費的那個,安卓版操作也非常容易上手)
為了后面的操作方便,請先注冊登陸一下。
首先,查詞的搜索框在頂部,下面有每日一句,每日聽力,熱門配音,由于排版的人性化設計,界面整體還是非常清爽的。
點擊上圖左上角的三個短橫線,就可以進入詞庫管理,點擊進入,我們就可以看到軟件本身的詞典都有哪些。
其次,就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如何上傳詞庫。
提醒:這個操作,需要你打開電腦,一起完成,并保證手機和電腦處于同一個WI-FI網絡之下。(安卓版的,需要用數據線和電腦連接,把電腦端的詞庫,傳輸到手機文件的某個特定的文件夾下面,可以自行摸索一下,也非常簡單)
三個步驟搞定:
1:點擊手機軟件底部菜單,選擇右下角的:賬號
2:找到:WI-FI文件傳輸
3:按照要求把一串數字輸入電腦端的瀏覽器地址欄,然后選擇文件,再上傳就可以了。
步驟如圖所示:
最后:詞庫網絡資源不少,特別難得的是有這兩本:《英語常用詞疑難用法手冊》和《葛傳槼英語慣用法詞典》。
《英語常用詞用法手冊》作者陳用儀,是一位精通多門語言的資深翻譯,這本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英語中常見的單詞和詞組,因為一個單詞越常用,對應的問題就越多,越值得研究。這本書在微信讀書可以看到,已經出到第二版了。
葛傳槼是復旦大學外文系教授,自學成才,早年在查閱《簡明牛津詞典》時,發現其中不少錯誤,即致信給詞典編者福勒,為福勒所欽佩。英語慣用法方面的專家,他用6年時間編寫出《英語慣用法詞典》。
下載完畢后,回到剛才第三個步驟,就可以選擇目標文件,然后上傳。上傳完畢,回到詞庫管理,你就可以看到,剛才你上傳的詞典了。詞典顯示的順序,可以上下拖動,非常方便。
查個詞,體驗一下吧!
歡迎關注麥說英文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的最新版就是第9版。
喜歡牛津高階詞典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
者:李 靜
彈幕的出現,令分屏時代的個體觀劇也能獲得云端同好的陪伴。根據最近公布的《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近四成00后選擇倍速觀看網絡視頻節目,近三成觀看節目時會配合彈幕,而且年輕、高學歷人群對彈幕的接受度更高。尤其是隨著互聯網世代的入場,更加個性化、定制化的觀劇理念深入人心。
《三十而已》劇照
較之電視時代,互聯網時代的觀劇習慣有了極大變化,盡管身為觀眾的我們往往習焉不察。比如隨處可見的“刷劇”模式,從產生至今還不到十年時間。以出租DVD起家的Netflix發現用戶習慣一次性看完全部內容,因此抓住契機,高價購買了英劇《紙牌屋》的改編權,并于2013年2月1日一次性推出第一季13集,由此也奠定了“線上刷劇”的新模式。刷劇(binge-watch)甚至成為《牛津詞典》2013年的年度詞匯。可以看出,技術媒介的更迭、內容生產平臺的革新,一方面為觀眾賦予了越來越大的觀劇自由,同時也在不斷重塑著我們的觀看體驗和觀劇習慣,而我們的觀劇習慣反過來也深刻影響著影視劇的生產。在一個媒體如此發達的時代,觀劇習慣已融入生活本身。
倍速+彈幕:
觀眾發揮自主性的基本選項
電視時代的傳播特點是單向度、中心化,而智能電視、IPTV電視以及高清互動機頂盒的誕生,促使觀眾在內容選擇上擁有了很大的主動性。而在線上視頻網站,播放器的設置中包括倍速、彈幕等選擇項。比如,倍速觀劇就是觀眾發揮自主性的基本選項。長期以來,由于電視劇的購銷模式以劇集為單位,集數越多,利潤越大,因此動輒五六十集的注水劇層出不窮,也令觀眾無比厭煩。試想,在時間已成為稀缺資源,在高效娛樂已上升為剛需的前提下,冗長拖沓的電視劇制作模式必然會喪失市場。2018年倍速觀劇興起,2019年已推廣開來。觀眾可以選擇0.5、1.0、1.25、1.5或2.0倍的觀看速度,而倍速選擇無形中構成了對劇作質量的評價標準,比如《覺醒年代》這樣的優質劇集,令觀眾表示要原速追劇,舍不得任何一點快進。而這種觀劇習慣的養成,也反過來推動了短劇的崛起。
近年來,網絡視頻平臺在短劇方面亮點頻出。愛奇藝、優酷先后打造“迷霧劇場”和“懸疑劇場”,湖南衛視和芒果TV的“季風劇場”緊隨其后,都將精力放在推出高口碑短劇。其中,懸疑、刑偵、女性、甜寵等成為熱門題材,各個劇場的內容生產也愈加垂直化、精細化。
彈幕則是年輕觀眾觀劇的標配,開著彈幕,點評劇情,不亦樂乎。彈幕的出現,令分屏時代的個體觀劇也能獲得云端同好的陪伴,滿足社交的需要。而視頻中滑過的海量彈幕,猶如“集體大腦”的外顯,總有一句話擊中觀眾的內心,產生深深的共鳴。雖然仍有人認為彈幕是對原有畫面的“污染”,但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甚至認為彈幕比原作還要精彩,已經不習慣沒有彈幕的“潔版”觀劇了。
觀眾的主動性遠不止倍速和彈幕,他們更是從原先沒有發言渠道的內容接收者,變成了積極的內容生產者,根據已有的劇情素材開展各種二次創作,比如重剪故事線、剪輯cut(精彩集錦)、嗑CP,等等。如此看來,觀眾貌似已經牢牢地將“觀劇自由”攥在手中了。
算法推薦:
“服務觀眾”還是“制造觀眾”
雖然在觀劇方式上,觀眾看似掌握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也有相反的聲音認為,觀眾被控制的程度反倒前所未有地加深了。 “沙發土豆” “奶頭樂”乃至文化工業的批判理論,都早已指出過大眾文化的致癮機制與商業邏輯,觀眾沉迷其中,滿足于獲取即時性的、不需加以思考的低級快樂。而在快節奏、高壓的生活環境下,選擇用觀劇來“殺時間”的觀眾不在少數,許多人對此持有鮮明的批判態度。而對于算法機制的討論,也試圖揭破對“觀劇自由”的美好幻想,因為對大多數觀眾來說,他們習慣于跟隨算法推薦不停地刷下去,逐漸喪失了自主選擇的意識和能力。
再比如上文提及的短劇崛起,固然是對觀眾需求的回應,但這也是與短視頻爭奪注意力的商業選擇。而精品短劇更是平臺培養用戶消費習慣的重要內容陣地。比如近來的熱播劇《北轍南轅》《我在他鄉挺好的》等無一不是通過購買會員、超前點播、一次性解鎖等方式來增加變現渠道。通過提升短劇品質,提供優質的觀劇體驗進而樹立口碑,最終培養用戶付費習慣,構成了一條重要的商業路徑。
此外,為了滿足觀眾的快速消費需求,通過短視頻(比如抖音、小紅書)追劇、微博熱搜追劇成為近年來的新鮮現象。典型的例子如《三十而已》,播出期間竟有兩百余次登上微博熱搜,在抖音的相關閱讀量過百億次。觀眾僅靠話題碎片就可追劇,有人干脆將這種“短視頻追劇”行為當成“倍速追劇”的升級版,借此可以更高的效率介入話題討論中,加入炙熱的情緒對撞之中。《三十而已》中的“撕小三”不就是這樣發酵成全民狂歡了嗎?這種短視頻宣發、營銷的方式塑造了觀劇習慣,觀眾越來越習慣短平快、單刀直入的文化消費方式,期待“名場面”的高能與反轉,經常處于情緒化的彼此煽動與傳染之中。這表面上看是“服務觀眾”,但其實質是以迎合為表象的“制造觀眾”。時下風行的“她題材”劇集便是例證,雖然這些劇集中不乏優秀之作,引發了大眾對相關問題的討論,卻也夾雜著不少投機之作,試圖利用性別話題取悅觀眾,賺取關注,但實際內容卻空洞無比。觀眾被鼓噪一時的話題性所引導,卻偏離了自己真正應當關心的問題。
評價反轉:
觀劇行為里的社會鏡像
盤點當下的觀劇習慣時,除了有形的變化,更應該關注無形的、觀念上的變遷。譬如對馮小剛執導的新劇《北轍南轅》的批評之聲,反映出對于京圈文化評價的變化。國民度極高的馮氏喜劇曾塑造出生動的市民生活與鮮活的臺詞風格,可如今卻與生活現實南轅北轍。那種以男性視角書寫的女性故事、 “大颯蜜”形象,并不符合年輕人理解中的“獨立女性”,反倒引起反感。而對于老劇的新評,則更能彰顯觀念上的變化。比如在對曾經的都市言情劇、霸道總裁劇的重審之下,許多不尊重女性的行為、話術與觀念,一一被指認出來,這無疑是觀念進步的表現。
但吊詭的是,與觀念進步糾纏在一起的,是某種單向度的情感取向的回歸。對瓊瑤劇的顛覆式評價,便是很好的例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歌頌愛情至上的瓊瑤劇,曾令萬人空巷,堪稱幾代人的愛情啟蒙。而在今天的網絡話語中, “毀三觀”成為許多人對瓊瑤劇的評價,也因此導致了《情深深雨濛濛》里何書桓和《一簾幽夢》中紫菱形象的崩塌。當然,不只瓊瑤劇有這般“待遇”。今天的觀眾,似乎越來越不能接受文藝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情感的復雜與曖昧。這種單向度的背后,是在現代化、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個人權利被高度張揚,但隨著社會原子化程度加劇,私人生活的重要性壓過公共生活,家庭成為個人利益最重要的保護傘。這些都使得講究責任和義務的傳統道德變得重要起來。更何況,在一個充滿偶然性與危機感的時代中,明確的道德界限是個體最容易依靠的,也是最被普遍捍衛的秩序感所在。互聯網的匿名傳播環境,又將這種本就嚴苛的標準,運用到原本描摹人性百態的文藝作品上。
觀劇行為是如此日常,使得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要去審視自己的觀劇習慣。在海量的選擇面前,我們體會到無比的自由。但面對各種力量的制約時,我們又容易慨嘆一切不過是塑造出來的結果。在觀劇習慣之上,承載著技術、資本、文化等各種因素的重重烙印。重新思考和定義“觀劇自由”,意味著要正視所有這些因素,憑借自身的主動性去尋找回應方式、共處之道。動用肉身與真心,持存常識與理智,重構個人與萬千敘事之間的關聯,真的自由就存在于這樣的觀劇時光里。
(作者為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靜)
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