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南京最富有的人。
在南京最繁華的新街口商圈,袁亞非坐擁近一半的商廈,新百商場、國際金融中心、東方福來德等都曾在他的名下。2015年,英國威廉王子首次訪問中國,點名要見他,另外會見的兩位商界人士是馬云和王健林。
1993年,蘇寧的張近東還窩在寧海路賣著空調,劉強東還沒摸進中關村的大門,袁亞非則已經在南京珠江路電腦城開起了電腦配件店。這個鋪子隨后裂變成全國最大連鎖電腦賣場,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宏圖三胞”。很多8090后的第一臺電腦就來自于這里。
30年過去,宏圖三胞卻在今年2月份宣布破產倒閉,母公司宏圖高科也因牽扯不清的財務造假,股價長期低迷,連續經歷24個一字跌停之后,因觸及“1元退市”標準,在5月29日退市。至此,宏圖三胞全國所有實體門店也全部關閉。
如今人們習慣互聯網如呼吸空氣,“宏圖三胞”卻成了一個被遺忘的名字。隨著它的謝幕,袁亞非所執掌的千億帝國三胞集團也撕開了一道巨大的裂痕,牽扯出這位昔日南京首富劇烈起伏的人生。
老杭州人應該記得,宏圖三胞聯強店在文三路上開業時,盛況空前,杭州數碼市場上,頤高、百腦匯、宏圖三胞三足鼎立。“買電腦,到宏圖三胞”,是8090一代家喻戶曉的廣告語。
但這個全國最大的電腦城,卻是一個不懂電腦的人創立的。
圖源 PCHOME論壇
1993年,袁亞非辭去穩定的“鐵飯碗”,下海經商。單憑偶然聽到的一個賣電腦配件的商機,便也不管自己是不是“門外漢”,果斷在南京珠江路租下店面,從深圳進貨賣電腦。
這幾乎是不計后果的放手一搏。袁亞非坦誠,當時的他隨時準備“跑路”。2萬元本錢,1萬元租了店面,剩下的1萬塊,5000塊賒來5萬元的貨,另5000塊,用來打廣告。彼時的《江蘇電子報》上,出現了“三胞電腦大于等于兼容機世界,小于等于全市最低價”這樣的廣告詞,夸張,卻有用。
訂貨電話如潮水般涌來,生意打開局面。第二回,袁亞非拿著5萬元,賒來50萬的貨,繼續以小博大。乘著時代的順風車,他如滾雪球般迅速積累起財富。靠著這股膽量,袁亞非一兩年時間就開出10多家店。
“我從來沒摸過鍵盤,我根本就不會電腦,我三年就做成了南京賣電腦的老大!”杠桿揮動,袁亞非快速把門店開遍江蘇全省。
但要向全國輻射擴張,除了起初的草莽之氣外,還需要一些真本事。袁亞非在此時展露了經營智慧和內功。
相比品牌店,當時人們對賣場充滿警惕。良莠不齊的商品、申訴無門的售后,消費者處處提防被坑,這都被袁亞非看在眼里。
袁亞非十分擅于向標桿學習。他糅合了當時紅極一時、先進零售品牌的精髓和理念,植入在電腦零售上,推出了“WDM”模式(也被他稱為“王大媽”模式)。三個字母對應沃爾瑪(Walmart)的規模化連鎖經營模式、戴爾(Dell)的個性化定制、工業化生產的直銷模式,以及麥當勞(McDonald’s)的標準化服務模式。
新理念治下的宏圖三胞,像沃爾瑪那樣將多而全的電腦相關商品擺滿貨架,供消費者盡情挑選。如果顧客有個性化需求,還能像戴爾那樣提供定制化產品。另外,像麥當勞那樣統一價格、不議價。
與此同時,宏圖三胞在服務上下功夫吸引顧客,比如購買產品7日之內,消費者可以“不高興就退貨”。賣場還設置了“高高興興退貨區”,20分鐘內完成退貨。
透明的商業模式很快擊敗了電腦城各自為戰的個體戶。
高峰時期,宏圖三胞開了589家門店,近300億銷售額,成為全國最大的IT銷售賣場。袁亞非成了家喻戶曉的“電腦大王”。
但他顯然無法滿足于此。賣電腦積累的零售版圖,成為袁亞非進入資本市場的入場券。
2004年,在一次國企改革中,袁亞非入股成為上市公司宏圖高科實控人。隨后,又通過一系列資產騰挪,匯合成一個版圖涉及金融投資、零售、養老、醫療、地產的三胞集團,年銷售額一度突破1300億元。2017年,他以470億元身價登上胡潤富豪榜單。
就在袁亞非著手要革傳統電腦賣場的命時,他的江蘇老鄉劉強東還在北京中關村電腦城賣光碟。
劉強東也看到了傳統賣場的弊端,于是離開賣場開出了連鎖店。生意風生水起時,一場非典疫情打亂了他的陣腳,也讓他深思京東的命運。隨后,劉強東默默關閉了所有線下店,轉身在網上注冊了京東商城。
互聯網漸盛,袁亞非卻加速線下零售版圖的布局。
2011年,他花6億元的價格收購南京新百17%股權,涉足百貨零售業;2014年,又花24.8億元,從李嘉誠手中買下了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在他看來,線下永遠不會消失,連成片的商場能形成規模效應,“原來單純的租金回報會變成商業銷售回報”。
他再次向優秀的零售樣本學習。賣電腦的時候,它還只是吸收精髓,這次,他直接大手一揮收購。美國最大的新奇特商品連鎖商Brookstorne,以及英國歷史最悠久的百貨公司、擁有皇家授權的弗雷澤(House of Fraser)等被他買入,希望將他認為的更“先進”的零售模式搬過來。
“南京新百要實現聯營招租向商品服務的轉型,需要學習弗雷澤的經營管理經驗。”袁亞非說,收購弗雷澤是為了讓南京新百擁有自有品牌、買手制、百貨供應鏈的內功。
在袁亞非看來,電商之所以最先在中國爆發,是因為美國、歐洲等地的線下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價值,而中國長期存在的供應商招租、扣點管理等模式傷害了消費者,才容易被電商取代。
另外一條路,是收購互聯網公司,希望直接為三胞集團注入互聯網基因。
他看中的標的是麥考林和拉手網。對很多人來說,這兩個名字都不陌生,它們都有過屬于自己的輝煌時刻。
麥考林以郵購起家,在2010年早于京東、當當在納斯達克敲鐘,成為“中國電子商務B2C第一股”。但在電商大戰中,麥考林敗下陣來。拉手網曾是最早的團購網站之一,市場份額曾超美團,但最終也在“千團大戰”中隱沒。
在當時電商、O2O腥風血雨的戰事中,三胞集團的入主沒能挽救頹勢,反倒加速它們的下墜。
譬如麥考林,并沒有往經營一個平臺使力,反倒轉型成一個幫其線下商場賣貨的“網上百貨公司”。而曾經團購明星公司拉手網,被三胞集團收購后,也逐漸成為幫南京新百等線下商場網上“造勢”的渠道。
2018年,拉手網被三胞集團”放棄“,裁員倒閉的消息瘋傳。一位拉手網員工表達了內心的憤懣:“我們做所有業務都要集團來操縱。在傳統行業出身的三胞集團操縱下,各種都跟不上點。”
2015年,英國威廉王子首次訪問中國,點名要見袁亞非,這讓他名聲大噪。在現場的照片中,袁亞非春風滿面。
“他想知道到底是哪個中國人買了他們皇家授權百貨公司。”這一“榮譽”被他津津樂道多年。但僅僅3年后,他就笑不出來。他曾經以為“撿漏”而來的弗雷澤百貨2018年進入破產清算,袁亞非僅收回約1億元英鎊的資產,虧損額達3.5億元英鎊。
又過了3年,袁亞非以16億元拋售國際金融中心,虧了8個億,成了李嘉誠的“接盤俠”。
袁亞非之所以出手頻繁,是因為當初篤定自己“不會虧“。他玩的是一種叫“禿鷲資本”的資本游戲,專門趁企業在陷入危機時”撿漏“,希望通過資源整合重整產業。
他曾稱三胞集團的作風穩健。春風得意時,很多人要把手中的商業地產賣給袁亞非,他回絕時會說,“你買的時候是最高點,你錢再低,對我來說也是虧的。價格腰斬了你再來找我。”
但資產價值在于在操盤手運作下能展現出多大的生命力。操作得當,一路升值。但若無法盤活資產,它將不斷貶值,直至變成一塊沉重的負累,不斷拖著它的主人下墜。
拉手網“賤賣”給三胞集團時,據說袁亞非只花了一塊錢。縱使如此,因為沒有自我造血能力,拉手網每年都需要倒貼四五千萬元維持運營,三胞集團2018年才“甩脫”這個沉重的包袱。
最終,有著豪賭魄力、也有著精明計算的袁亞非,承認自己的錯誤在于,“高估了部分標的的品牌價值,低估了運營的難度。”
擴張期的瘋狂,延續了他創業開電腦時加杠桿的策略,將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并購。但當政策收緊杠桿,袁亞非被“架”在了空中,迎來一場嚴重的流動性危機。
2018年,三胞集團債務到達600億元。“千億民企還不上5000萬元”的消息擊潰了這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兩家上市公司迅速跌停。袁亞非賣了三架私人飛機填補漏洞,仍是杯水車薪。直到華融馳援80億元資金,袁亞非才緩了一口氣。
但曾經的南京首富,成了被執行人,上了限高名單。
三胞集團以協議重組的方式開始重整。這之后,袁亞非留下了最主要資產是兩大上市平臺。其中一家宏圖高科,隨著子公司宏圖三胞的破產黯然退市。剩下一家南京新百,轉型成一家健康醫藥集團,目前市值在110億元。作為一大股東,屬于袁亞非的市值只有27億元——相比巔峰時期的數百億身價跌落。
創業初期,袁亞非稱,“即使手里只有5000塊,我也能做500萬的生意”。但這個僅靠膽大和拼勁就能一往無前的時代已經結束。財富的牌桌上永遠有新人。
江蘇商場上,張近東之后,劉強東一度坐上了江蘇首富的位置。但去年,江蘇首富的位置又換了人,新面孔是化工巨頭恒力集團的陳建華和范紅衛夫婦。
一個后話是,贏了一場又一場家電戰的京東面對新型電商的沖擊也頗為焦灼,去年劉強東發出警醒:再這樣下去我們會變成第二個蘇寧。
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需適時也。
/ 極客君
1985年3月,中央出臺了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科技要面向經濟、經濟要依靠科技”、“放活科研機構、放活科技人員”的方針。
彼時,南京市政府考慮要把洪武路發展為電子一條街,玄武區政府在珠江路上幾次碰壁后,又重新提出了規劃,要把珠江路建成電子科技街。
激蕩十幾年,“珠江路科技大街”的牌子終于掛上了。珠江路也飛速成為華東地區最有名、最具輻射力的IT商貿中心。
鼎盛時期,珠江路上的電腦企業總數達到了98家,年銷售總額達到了3億元。這個數字幾乎與當時的北京中關村的企業不相上下。
《中國電子報》的記者不相信,只身一人跑到珠江路,當他走進摩肩擦踵的電腦城里,被眼前一個個忙碌的場景迷住了,回去就興奮地寫下了一篇“北有中關村,南有珠江路”的報道。
“北有中關村,南有珠江路”的美譽也一時盛傳開來。一位創業者說:“珠江路是天然孵化器”。
雄獅、福中、太平洋、賽格、華海、百腦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珠江路的電腦江湖英雄輩出,楊宗義、袁亞非、段紅飚、張近東等南京互聯網的江湖少帥曾經就從這里起航。
歷經時代變遷和商海沉浮,珠江路原有的價格優勢快被電商蠶食殆盡,“電子一條街”也變成了“小吃一條街”。
許多昔日顯赫一時的明星企業家有些已經固步自封,眾多知名企業在新舊商業時代更迭下,浪花淘盡英雄。
01
1992年,注定是要被載入史冊的一年。這一年,全世界各大計算機廠商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國內IT市場由此走上迅猛發展的道路。
曾經幾度迷茫的珠江路似乎一下子找準了自己的方向,珠江路成了南京城里最熱鬧,也最時髦的地方。
彼時,皮膚黝黑帶著黑框眼鏡的楊宗義,天天騎車穿梭在南京珠江路,到了一個目的地停下來,很快又狂奔上路,每天不知疲倦地重復著同樣的工作。
雖然他認識珠江路上所有的電腦公司老板,但是誰也沒有真正注意過這個一身“土味”卻又非常拼命的小伙子。
父親從小過世,家里還有四個兄弟姐妹“嗷嗷待哺”。好不容易熬到從南大畢業,他現在頭腦中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賺錢!賺錢!賺錢!”。
然而和現在的“北漂”一樣,一個人留在大城市打拼,家中一無關系,二無啟動資金,擺在他面前的都是“難!難!難!”
“什么工作最賺錢?”1986年剛從南大畢業那會,這個想法就一直在楊宗義腦中縈繞,為了尋找這個答案,他想到了一個怪招——去有錢人多的飛機場“毛遂自薦”。
偶然的機會,他在飛機場還真遇到了一個新加坡老板,閑聊之間,楊宗義憑借一口流利的英語和“侃侃而談”的管理理念贏得了對方的賞識。外商當場就給了他一份銷售的工作。
在他看來,銷售可以拿提成,憑借自己本事賣的越多肯定賺得越多。于是,他成了這家企業在南京的代理商。自此開始了他銷售顯示器的生涯。
眾所周知,付出和薪酬是成正比的。做銷售賺錢多,工作也辛苦。想要賺得越多,工作就越辛苦。楊宗義為了多賣點顯示器,經常是白天騎單車一路狂奔,晚上一個人呆在路邊哭。
彼時,珠江路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為了解決珠江路建設初期全街開發較慢、網點容量太少的矛盾,玄武區在《南京日報》的頭版頭條刊登消息,稱將減少珠江路企業區占股份,強烈地表達了加速發展珠江路的決心。
這篇報道一石激起千層浪,投資者和企業老板紛紛掏出大筆真金白銀在珠江路上蓋樓建廈。電子商城一家接著一家開門迎客。大名鼎鼎的雄獅電子商城、玄武科貿世界、珠江電腦中心,包括太平洋電子商城接連成立。
風吹日曬近兩年時間,耳濡目染的楊宗義把每天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自己的心得都詳細記錄在了他的工作日記上。
1995年12月,楊宗義已經對整個行業“輕車熟路”,再加上有了些許積蓄。他就在南京太平北路,租了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門店,招了兩三個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福中”,寓意“福澤百姓中意萬家”。
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家小公司,日后攪了電腦行業這“鍋粥”。
02
1993年,5月13日,《揚子晚報》刊登通欄廣告,大標題“炎炎烈日無須東奔西跑,買空調只需到蘇寧一家”,小標題“南京蘇寧集團公司‘空調宇宙’隆重推出93夏季進口、名優國產空調開價、讓利銷售”。
中國商界第一次在供不應求的市場格局下,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產生了一場正面碰撞。
南京的其他同行坐不住了,聯手八家大商場成立“南京家電拓展協調委員會”,調集資金,大幅壓價,針鋒相對的廣告接連登場,訴求只有一個:空調讓利,矛頭直指蘇寧。
在那場轟動全國的“小舢板對陣聯合艦隊”的經典商戰中,蘇寧用“淡季訂貨、反季節打款”的新模式改寫了中國空調行業的游戲規則。
而在電腦公司行業領域,剛剛成立不久的福中也遇到了同行的抵制。
一天,楊宗義被莫名其妙地叫到江蘇省計算機行業協會。一進門,20多家媒體和珠江路排名前20名的電腦公司均有列席,等待江蘇省計算機行業協會對楊宗義“自殺式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進行“判決”。
在當時,個人電腦剛剛開始普及,行業正在蓬勃向上并引來了越來越多淘金者;再加上,巨大的供需失衡,讓所有商家關注的焦點都放到了利潤與銷量上,價格戰越演越烈,缺少統一售后服務的行業外強中干。
沒有任何出奇之處的福中,就換了一個招牌“福中電腦=3+3=福中電腦”,沒想到卻因此一炮打響。
1996年3月,福中推出“3+3”服務牌,即零部件3年包換3年保修,而同行實行最多就是一年包換兩年保修的服務。
“3+3”意味著什么?按照電腦6年更新換代的平均頻率計算,福中電腦實行的幾乎就是終身保修服務。
多年后,楊宗義把這條發家秘訣講述給因特爾前總裁安德魯聽時,后者一邊連豎大拇指,一邊稱贊:“3+3可以讓福中吃一輩子”。可在當時,同行們只當他是一條攪亂渾水的“鯰魚”。
不少好事者跑去打探“敵情”,發現福中是一個只有3名員工的“螞蟻級”小公司。整條珠江路都笑了,“過把癮就死”、“撐不過3個月”、“農民造反折騰不了幾天”、“瘋子(福中拼音FZ諧音)”。
在同質化競爭相當嚴重的那個年代里,福中這一做法背后有它的商業邏輯:對于電腦兼容機來講,內存條、主板、顯卡等分屬不同的供應商。在原批發價的基礎上,楊宗義進行加價進貨,并與供應商約定,零件出現問題,在一定周期內包換。
某種意義上講,與供應商捆綁的福中,還用市場倒逼工廠提高了產品質量,對消費者來講也是一件幸事。
03
在企業界,有這樣一句話形容公司遇到的瓶頸,“爬得上去的山,游不過去的江”。一個企業,光有引以為傲的生存模式還不行,要想穩固市場還要有“殺手锏”。
無論是空調連鎖行業的“淡季訂貨、反季節打款”,還是電腦行業的“3+3”服務,這種倒逼行業革新模式雖然夾雜著痛苦和不情愿,但是在行業趨勢使然下,這些都將成為標配。
顛覆性創新并不能保證企業一直遙遙領先,頭部效應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就被打破。
三公里開外的寧海路上,蘇寧引來了眾多同樣模式的競爭對手;推出“3+3”后兩個月,福中也同時引來了“3+1+5”“5+5”“3+3+3”等五花八門的模仿。
活下去是拙劣模仿者要思考的問題,怎樣更好的活下去成了當時所有市場“新秀”深思的問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經濟形勢開始全面復蘇,人的意識也開始逐漸蘇醒。在消費市場,“賣東西的是大爺”逐漸開始向“買東西的才是大爺”轉變,服務意識也變得愈發彌足珍貴。
蘇寧在鞏固原有“戰績”的情況下,又自創了中國空調專業自營服務,專門成立隊伍從事空調送貨、安裝、維修、保養等全系列服務,后來成了行業的一匹黑馬。
而福中做了一件令現在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營業到晚上10點。
80、90年代的南京人或許依稀記得,自己的第一臺電腦購置于珠江路;但是老一輩的南京人要買臺電腦,那可要做好“功課”,甚至還需提前向單位批假。
在90年代的那一波下海潮中,多數棄官從商的企業家們思想并未完全打開,有些人的腦子里還是體制內的那一套,即便是從商,工作時間也要朝九晚五,周末雙休。
在市場經濟剛開始復蘇的那個年代里,珠江路雖然頂著“南京中關村”的頭銜,白天車水馬龍,人流如織;而一到了晚上店家早早打烊關門,儼然一條“死街”。
突然有一天,全長3.1千米、漆黑一片的珠江路上,被一片霓虹燈光照亮了。這一晚,楊宗義的福中3+3旗艦賣場試營業,并決定以后所有福中電腦賣場都營業到晚上10點。
同時,每逢周末,車稀馬疏的珠江路,福中電腦門口都站著一個戴著眼鏡的人——那是楊宗義拿著傳單在到處散發。
至此,整條科技街的璀璨出現了奇葩的一幕,在燈火寂寥的夜晚,福中電腦“開夜店”;在偃旗息鼓的周末,福中電腦“大促銷”;在闔家喜慶的年三十,福中電腦“不關門”。
推出“3+3”模式、借助福中現象,楊宗義創造了珠江路上電腦銷售的奇跡,銷售收入高達4000多萬元。
一年之后,福中電腦迅速成長為珠江路上的旗艦品牌。兩年后,福中占領珠江路60%的市場份額。
04
從2000年到2010年,珠江路上的所有商家談起當天的銷售業績時,都眉飛色舞。那十年也是他們人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2003年,杭州有個長得像外星人的小個子男人推出了個人電子商務網站“淘寶網”,下半年他又推出支付寶。這家當時并不知名的公司日后將成為珠江路上包括全國所有傳統電腦賣場的“噩夢”。
此時,福中已經是中國電腦前五強,在全國20多個省市有200多家“3+3”加盟店,光2001年一年,企業年銷售額就超過10億元。
可是中國電子商務的步伐勢不可擋,到了2003年底,電腦全行業只有3~5個點的毛利潤。在“尸橫遍野”的珠江路上,數得上來的地方品牌由原來的的12家,只剩下包括福中的3家。
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當你刻舟求劍地跟隨它的車輪轉動,在未來的某個急轉彎,很可能就會被甩得粉身碎骨。
京東、阿里等電商平臺的崛起,瞬間擊垮了長長珠江路上的500多家3C企業。如果說國美、蘇寧等線下賣場尚有一點還手之力,專注在電腦行業的福中面對“奇襲”幾乎可以說是手無縛雞之力。
此時,福中和諸多幸存者一樣選擇了多元化之路,用楊宗義自己的話說,“多條腿走路”。
依托前期積累的大量資金,福中相繼進入醫療器械、工業園區、房地產、酒店連鎖、文化傳播等領域,但卻沒少走彎路。
最為突出的是,福中集團聯合新加坡國浩地產以6.5億元的價格,拍得南京玄武區顧家營約29.6萬平方米地塊,成為轟動一時的“地王”。然而該地塊建設卻因為合同糾紛隨即叫停,一閑8年。
2014年,五十幾歲的楊宗義又是跑菜市場、詢問滴滴司機,又是邀請果農到福中進行市場調研。一年之后的11月14日下午,福中集團旗下生鮮電商品牌“小6美鮮”問世,站在主席臺上的楊宗義稍微調整了一下嗓子,語帶霸氣地說:“福中3+3將再現江湖”。
這句話要是放在20年前會是一顆重磅炸彈,或許還會讓當年的經歷者感受被他支配的“恐懼”。而在今天,場下的二十來歲的年輕記者聽完面面相覷,不禁掏出了手機百度“福中3+3是什么?”。
果然,沒過多久,楊宗義就遇到了問題:雖然生鮮毛利高,但2C客單價較低、貨運成本高、保質期難控、庫存消耗大,最后把利潤全部消化干凈。
他不禁感嘆,“只有當人工智能成熟后,機器和人可以實時交互、傳輸、感知、分析處理,生鮮電商2C才能成功,否則誰碰誰死”。
幾個月后,不甘心的楊宗義再次“卷土重來”,小6水產平臺上線,福中想要將這個平臺上打造成全國江河湖海的水產品、水產加工產品以及各類進口水產品交易平臺。
從2015年馬云首次將刷臉支付應用于商業起,2016年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就打響了生鮮市場爭奪戰的第一槍。騰訊系的京東、美團等紛紛入局,小6生鮮和小6水產現在已經難覓蹤跡。
互聯網技術的沖擊,不僅改變了零售的本質和基本法則,同時也重塑了全新的商業模式。福中試圖憑借一己之力打破兩分天下,獨自開辟出第三條道路已經幾無可能。
重資產的商業模式受到新技術變革的沖擊有限,前期的資金紅利依舊能讓福中集團從八大多元化業務板塊中賺足紅利。但盈利已經不再是評判一個企業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楊宗義的福中集團也不再是當初那個“明星企業”。
從創新和顛覆的維度上講,由單一售賣3C的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到新商業模式的追隨者,福中的轉變算不上是一個華麗轉身。
從行業的佼佼者變成了一個多行業的平庸者,起家于珠江路的福中,輝煌或許也永遠留在了珠江路。
*圖片來源網絡,資料來源備注:
①:商界,《楊宗義:新實業路上的福中》,2017年9月11日。
②:現代快報,《南京珠江路裂變:從電子大賣場轉型創業一條街》,2015年10月18日。
③:南京發布,《珠江路的40年》,2018年9月1日。
④:人民網-江南時報,《楊宗義:IT業的一匹狼(財富精英)》,2003年10月25日。
⑤:南京日報,《楊宗義:拿下中國電腦十大品牌》,2005年1月26日。
⑥:中國商報,《永不知足楊宗義》,2008年1月30日。
⑦:江蘇經濟報,《楊宗義:與時代共振的商界奇才》,2019年8月22日。
本篇作者|微笑哈哈黨| 本篇編輯|韋航|
主編 | 周周 | 終審 | 泥石
/ 極客君
1985年3月,中央出臺了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科技要面向經濟、經濟要依靠科技”、“放活科研機構、放活科技人員”的方針。
彼時,南京市政府考慮要把洪武路發展為電子一條街,玄武區政府在珠江路上幾次碰壁后,又重新提出了規劃,要把珠江路建成電子科技街。
激蕩十幾年,“珠江路科技大街”的牌子終于掛上了。珠江路也飛速成為華東地區最有名、最具輻射力的IT商貿中心。
鼎盛時期,珠江路上的電腦企業總數達到了98家,年銷售總額達到了3億元。這個數字幾乎與當時的北京中關村的企業不相上下。
《中國電子報》的記者不相信,只身一人跑到珠江路,當他走進摩肩擦踵的電腦城里,被眼前一個個忙碌的場景迷住了,回去就興奮地寫下了一篇“北有中關村,南有珠江路”的報道。
“北有中關村,南有珠江路”的美譽也一時盛傳開來。一位創業者說:“珠江路是天然孵化器”。
雄獅、福中、太平洋、賽格、華海、百腦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珠江路的電腦江湖英雄輩出,楊宗義、袁亞非、段紅飚、張近東等南京互聯網的江湖少帥曾經就從這里起航。
歷經時代變遷和商海沉浮,珠江路原有的價格優勢快被電商蠶食殆盡,“電子一條街”也變成了“小吃一條街”。
許多昔日顯赫一時的明星企業家有些已經固步自封,眾多知名企業在新舊商業時代更迭下,浪花淘盡英雄。
01
1992年,注定是要被載入史冊的一年。這一年,全世界各大計算機廠商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國內IT市場由此走上迅猛發展的道路。
曾經幾度迷茫的珠江路似乎一下子找準了自己的方向,珠江路成了南京城里最熱鬧,也最時髦的地方。
彼時,皮膚黝黑帶著黑框眼鏡的楊宗義,天天騎車穿梭在南京珠江路,到了一個目的地停下來,很快又狂奔上路,每天不知疲倦地重復著同樣的工作。
雖然他認識珠江路上所有的電腦公司老板,但是誰也沒有真正注意過這個一身“土味”卻又非常拼命的小伙子。
父親從小過世,家里還有四個兄弟姐妹“嗷嗷待哺”。好不容易熬到從南大畢業,他現在頭腦中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賺錢!賺錢!賺錢!”。
然而和現在的“北漂”一樣,一個人留在大城市打拼,家中一無關系,二無啟動資金,擺在他面前的都是“難!難!難!”
“什么工作最賺錢?”1986年剛從南大畢業那會,這個想法就一直在楊宗義腦中縈繞,為了尋找這個答案,他想到了一個怪招——去有錢人多的飛機場“毛遂自薦”。
偶然的機會,他在飛機場還真遇到了一個新加坡老板,閑聊之間,楊宗義憑借一口流利的英語和“侃侃而談”的管理理念贏得了對方的賞識。外商當場就給了他一份銷售的工作。
在他看來,銷售可以拿提成,憑借自己本事賣的越多肯定賺得越多。于是,他成了這家企業在南京的代理商。自此開始了他銷售顯示器的生涯。
眾所周知,付出和薪酬是成正比的。做銷售賺錢多,工作也辛苦。想要賺得越多,工作就越辛苦。楊宗義為了多賣點顯示器,經常是白天騎單車一路狂奔,晚上一個人呆在路邊哭。
彼時,珠江路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為了解決珠江路建設初期全街開發較慢、網點容量太少的矛盾,玄武區在《南京日報》的頭版頭條刊登消息,稱將減少珠江路企業區占股份,強烈地表達了加速發展珠江路的決心。
這篇報道一石激起千層浪,投資者和企業老板紛紛掏出大筆真金白銀在珠江路上蓋樓建廈。電子商城一家接著一家開門迎客。大名鼎鼎的雄獅電子商城、玄武科貿世界、珠江電腦中心,包括太平洋電子商城接連成立。
風吹日曬近兩年時間,耳濡目染的楊宗義把每天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自己的心得都詳細記錄在了他的工作日記上。
1995年12月,楊宗義已經對整個行業“輕車熟路”,再加上有了些許積蓄。他就在南京太平北路,租了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門店,招了兩三個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福中”,寓意“福澤百姓中意萬家”。
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家小公司,日后攪了電腦行業這“鍋粥”。
02
1993年,5月13日,《揚子晚報》刊登通欄廣告,大標題“炎炎烈日無須東奔西跑,買空調只需到蘇寧一家”,小標題“南京蘇寧集團公司‘空調宇宙’隆重推出93夏季進口、名優國產空調開價、讓利銷售”。
中國商界第一次在供不應求的市場格局下,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產生了一場正面碰撞。
南京的其他同行坐不住了,聯手八家大商場成立“南京家電拓展協調委員會”,調集資金,大幅壓價,針鋒相對的廣告接連登場,訴求只有一個:空調讓利,矛頭直指蘇寧。
在那場轟動全國的“小舢板對陣聯合艦隊”的經典商戰中,蘇寧用“淡季訂貨、反季節打款”的新模式改寫了中國空調行業的游戲規則。
而在電腦公司行業領域,剛剛成立不久的福中也遇到了同行的抵制。
一天,楊宗義被莫名其妙地叫到江蘇省計算機行業協會。一進門,20多家媒體和珠江路排名前20名的電腦公司均有列席,等待江蘇省計算機行業協會對楊宗義“自殺式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進行“判決”。
在當時,個人電腦剛剛開始普及,行業正在蓬勃向上并引來了越來越多淘金者;再加上,巨大的供需失衡,讓所有商家關注的焦點都放到了利潤與銷量上,價格戰越演越烈,缺少統一售后服務的行業外強中干。
沒有任何出奇之處的福中,就換了一個招牌“福中電腦=3+3=福中電腦”,沒想到卻因此一炮打響。
1996年3月,福中推出“3+3”服務牌,即零部件3年包換3年保修,而同行實行最多就是一年包換兩年保修的服務。
“3+3”意味著什么?按照電腦6年更新換代的平均頻率計算,福中電腦實行的幾乎就是終身保修服務。
多年后,楊宗義把這條發家秘訣講述給因特爾前總裁安德魯聽時,后者一邊連豎大拇指,一邊稱贊:“3+3可以讓福中吃一輩子”。可在當時,同行們只當他是一條攪亂渾水的“鯰魚”。
不少好事者跑去打探“敵情”,發現福中是一個只有3名員工的“螞蟻級”小公司。整條珠江路都笑了,“過把癮就死”、“撐不過3個月”、“農民造反折騰不了幾天”、“瘋子(福中拼音FZ諧音)”。
在同質化競爭相當嚴重的那個年代里,福中這一做法背后有它的商業邏輯:對于電腦兼容機來講,內存條、主板、顯卡等分屬不同的供應商。在原批發價的基礎上,楊宗義進行加價進貨,并與供應商約定,零件出現問題,在一定周期內包換。
某種意義上講,與供應商捆綁的福中,還用市場倒逼工廠提高了產品質量,對消費者來講也是一件幸事。
03
在企業界,有這樣一句話形容公司遇到的瓶頸,“爬得上去的山,游不過去的江”。一個企業,光有引以為傲的生存模式還不行,要想穩固市場還要有“殺手锏”。
無論是空調連鎖行業的“淡季訂貨、反季節打款”,還是電腦行業的“3+3”服務,這種倒逼行業革新模式雖然夾雜著痛苦和不情愿,但是在行業趨勢使然下,這些都將成為標配。
顛覆性創新并不能保證企業一直遙遙領先,頭部效應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就被打破。
三公里開外的寧海路上,蘇寧引來了眾多同樣模式的競爭對手;推出“3+3”后兩個月,福中也同時引來了“3+1+5”“5+5”“3+3+3”等五花八門的模仿。
活下去是拙劣模仿者要思考的問題,怎樣更好的活下去成了當時所有市場“新秀”深思的問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經濟形勢開始全面復蘇,人的意識也開始逐漸蘇醒。在消費市場,“賣東西的是大爺”逐漸開始向“買東西的才是大爺”轉變,服務意識也變得愈發彌足珍貴。
蘇寧在鞏固原有“戰績”的情況下,又自創了中國空調專業自營服務,專門成立隊伍從事空調送貨、安裝、維修、保養等全系列服務,后來成了行業的一匹黑馬。
而福中做了一件令現在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營業到晚上10點。
80、90年代的南京人或許依稀記得,自己的第一臺電腦購置于珠江路;但是老一輩的南京人要買臺電腦,那可要做好“功課”,甚至還需提前向單位批假。
在90年代的那一波下海潮中,多數棄官從商的企業家們思想并未完全打開,有些人的腦子里還是體制內的那一套,即便是從商,工作時間也要朝九晚五,周末雙休。
在市場經濟剛開始復蘇的那個年代里,珠江路雖然頂著“南京中關村”的頭銜,白天車水馬龍,人流如織;而一到了晚上店家早早打烊關門,儼然一條“死街”。
突然有一天,全長3.1千米、漆黑一片的珠江路上,被一片霓虹燈光照亮了。這一晚,楊宗義的福中3+3旗艦賣場試營業,并決定以后所有福中電腦賣場都營業到晚上10點。
同時,每逢周末,車稀馬疏的珠江路,福中電腦門口都站著一個戴著眼鏡的人——那是楊宗義拿著傳單在到處散發。
至此,整條科技街的璀璨出現了奇葩的一幕,在燈火寂寥的夜晚,福中電腦“開夜店”;在偃旗息鼓的周末,福中電腦“大促銷”;在闔家喜慶的年三十,福中電腦“不關門”。
推出“3+3”模式、借助福中現象,楊宗義創造了珠江路上電腦銷售的奇跡,銷售收入高達4000多萬元。
一年之后,福中電腦迅速成長為珠江路上的旗艦品牌。兩年后,福中占領珠江路60%的市場份額。
04
從2000年到2010年,珠江路上的所有商家談起當天的銷售業績時,都眉飛色舞。那十年也是他們人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2003年,杭州有個長得像外星人的小個子男人推出了個人電子商務網站“淘寶網”,下半年他又推出支付寶。這家當時并不知名的公司日后將成為珠江路上包括全國所有傳統電腦賣場的“噩夢”。
此時,福中已經是中國電腦前五強,在全國20多個省市有200多家“3+3”加盟店,光2001年一年,企業年銷售額就超過10億元。
可是中國電子商務的步伐勢不可擋,到了2003年底,電腦全行業只有3~5個點的毛利潤。在“尸橫遍野”的珠江路上,數得上來的地方品牌由原來的的12家,只剩下包括福中的3家。
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當你刻舟求劍地跟隨它的車輪轉動,在未來的某個急轉彎,很可能就會被甩得粉身碎骨。
京東、阿里等電商平臺的崛起,瞬間擊垮了長長珠江路上的500多家3C企業。如果說國美、蘇寧等線下賣場尚有一點還手之力,專注在電腦行業的福中面對“奇襲”幾乎可以說是手無縛雞之力。
此時,福中和諸多幸存者一樣選擇了多元化之路,用楊宗義自己的話說,“多條腿走路”。
依托前期積累的大量資金,福中相繼進入醫療器械、工業園區、房地產、酒店連鎖、文化傳播等領域,但卻沒少走彎路。
最為突出的是,福中集團聯合新加坡國浩地產以6.5億元的價格,拍得南京玄武區顧家營約29.6萬平方米地塊,成為轟動一時的“地王”。然而該地塊建設卻因為合同糾紛隨即叫停,一閑8年。
2014年,五十幾歲的楊宗義又是跑菜市場、詢問滴滴司機,又是邀請果農到福中進行市場調研。一年之后的11月14日下午,福中集團旗下生鮮電商品牌“小6美鮮”問世,站在主席臺上的楊宗義稍微調整了一下嗓子,語帶霸氣地說:“福中3+3將再現江湖”。
這句話要是放在20年前會是一顆重磅炸彈,或許還會讓當年的經歷者感受被他支配的“恐懼”。而在今天,場下的二十來歲的年輕記者聽完面面相覷,不禁掏出了手機百度“福中3+3是什么?”。
果然,沒過多久,楊宗義就遇到了問題:雖然生鮮毛利高,但2C客單價較低、貨運成本高、保質期難控、庫存消耗大,最后把利潤全部消化干凈。
他不禁感嘆,“只有當人工智能成熟后,機器和人可以實時交互、傳輸、感知、分析處理,生鮮電商2C才能成功,否則誰碰誰死”。
幾個月后,不甘心的楊宗義再次“卷土重來”,小6水產平臺上線,福中想要將這個平臺上打造成全國江河湖海的水產品、水產加工產品以及各類進口水產品交易平臺。
從2015年馬云首次將刷臉支付應用于商業起,2016年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就打響了生鮮市場爭奪戰的第一槍。騰訊系的京東、美團等紛紛入局,小6生鮮和小6水產現在已經難覓蹤跡。
互聯網技術的沖擊,不僅改變了零售的本質和基本法則,同時也重塑了全新的商業模式。福中試圖憑借一己之力打破兩分天下,獨自開辟出第三條道路已經幾無可能。
重資產的商業模式受到新技術變革的沖擊有限,前期的資金紅利依舊能讓福中集團從八大多元化業務板塊中賺足紅利。但盈利已經不再是評判一個企業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楊宗義的福中集團也不再是當初那個“明星企業”。
從創新和顛覆的維度上講,由單一售賣3C的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到新商業模式的追隨者,福中的轉變算不上是一個華麗轉身。
從行業的佼佼者變成了一個多行業的平庸者,起家于珠江路的福中,輝煌或許也永遠留在了珠江路。
*圖片來源網絡,資料來源備注:
①:商界,《楊宗義:新實業路上的福中》,2017年9月11日。
②:現代快報,《南京珠江路裂變:從電子大賣場轉型創業一條街》,2015年10月18日。
③:南京發布,《珠江路的40年》,2018年9月1日。
④:人民網-江南時報,《楊宗義:IT業的一匹狼(財富精英)》,2003年10月25日。
⑤:南京日報,《楊宗義:拿下中國電腦十大品牌》,2005年1月26日。
⑥:中國商報,《永不知足楊宗義》,2008年1月30日。
⑦:江蘇經濟報,《楊宗義:與時代共振的商界奇才》,2019年8月22日。
本篇作者|微笑哈哈黨| 本篇編輯|韋航|
主編 | 周周 | 終審 | 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