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新聞記者 | 崔鵬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在今年5月的Build大會上,微軟正式發布“Copilot+PC”,并將其稱為全球首個為AI設計的Windows PC。
在這場發布會上,高通、聯想、戴爾、宏碁、華碩、三星等供應商和OEM廠商系數到齊,一同加入Copilot+PC陣營,微軟也對旗下自有的Surface產品線進行了更新。
這些產品被在中國大陸市場被統稱為“Windows 11 AI+PC”(以下或簡稱AI PC)。IDC和Canalys等第三方機構都認為,今年下半年將開啟新一輪的PC換機潮,而大量AI PC產品也會在此時被集中推向市場。
與制造商品牌的產品不同,Surface產品線作為微軟的自有業務,一向被視為這家巨頭展示新技術應用的風向標。
很多用戶想要了解,這些AI PC產品的變化在哪里。今年7月份,在產品正式發售后,我們也對新款Surface Pro 11進行了一段時間體驗。
從整體上看,這款二合一形態電腦的表現全面而均衡,無論是應對端側AI處理需求的高性能,還是接近MacBook的質變續航能力,都讓它成為Windows用戶目前最好的選擇之一。
不過,考慮到這款產品的背后,代表著微軟搭建Windows on ARM生態的龐大野心,目前支持ARM平臺和AI功能的應用數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微軟需要拉入更多的開發者,吸引他們研發更多的原生ARM應用,落地更多的AI工具,才能讓用戶放心為自己的AI PC產品買單。
回想2020年底,蘋果轉向ARM平臺之時也曾備受質疑,人們懷疑它是否能建立起足夠龐大的應用生態,而現在這些質疑幾乎煙消云散。
微軟CEO納德拉不久前曾公開表示,蘋果做的非常出色,“我們現在希望將真正的競爭帶回Windows與Mac之間。”
十多年前,微軟與ARM的首次結合并不成功,如今Windows on ARM重新出發,面前的挑戰同樣艱巨,這一次微軟會做的更好么?
用Surface展示標準
我們體驗的這款Surface Pro搭載的是驍龍X Elite X1E-80-100處理器,售價更低,CPU多線程頻率和GPU算力也都有所降低,頂配版本將擁有更強的性能。
按照微軟的官方定義,想要成為真正的AI PC產品,必須具備本地運行Copilot的能力,這就需要神經網絡處理器(NPU)的算力超過40TOPS(每秒執行超過40萬億次運算)。
Surface Pro機器搭載的16G內存和45TOPS高通NPU,對于目前市面上的AI應用來說綽綽有余,即便是同時使用AI視頻剪輯軟件、瀏覽大量網頁、流媒體視頻并使用Office這種極端情況,運行期間也幾乎沒有卡頓情況。
看起來有些“性能浪費”,其實并非如此。作為同類產品的風向標,微軟是在用Surface來做為硬件標準,全系統一搭配的16GB內存意味著,未來8GB內存起步的所謂AI PC產品,將無法滿足在本地端運行AI模型的需求。
因此,Surface Pro性能非常強大,在大家常用的評測軟件中,無論是Geekbench6、CINEBENCH還是3DMARK等等,它的表現都與M3版本的蘋果MacBook Air不相上下,網上已經有比較多跑分數據公布,在此就不贅述。
在一些常規配置方面。低端機型采用的是LCD屏幕,高端機型搭載今年流行的OLED屏,支持120Hz動態刷新,對比度100萬:1。兩款屏幕的素質都很好,超寬色域和HDR顯示效果舒服。
新Surface Pro提供的鍵盤相比前代進步明顯,按鍵回彈干脆,放置電子筆的區域被設計成可隱藏模式,視覺效果很干凈。新鍵盤的觸摸板面積有所增加,不過在實際體驗中,偶爾會出現多點觸控的Bug,在想點按觸摸板時卻做出拖拽的操作。
后背一體式支架的開合角度能在0-165度之間無極調節,轉動軸的阻尼感比較明顯,支撐力足夠。配合可拆卸的Flex鍵盤蓋(需要額外購買),屏幕和鍵盤分離使用的體驗也足夠吸引人。
不過,雖然新Surface Pro去掉鍵盤就可以作為平板使用,但能發揮這臺設備的最佳場景基本都集中于生產力領域,平板形態更像是給用戶多一個選擇,而不是主流形態。
首先,目前的主流AI應用大多是針對辦公場景的生產力工具,并沒有為平板形態做專門的觸控適配。在使用Office等典型應用時,觸控鍵盤的體驗也明顯不如實體鍵盤。
其次,即便是游戲類應用,Surface Pro能下載的也大多是PC版本,并不能完全依靠觸控來玩。
新Surface Pro單機身的重量不到900克,低于MacBook Air,適合短暫外出攜帶。
考慮到輕量化辦公的需求,鑒于新Surface Pro磁吸充電接口幾乎沒有拓展性,原裝充電器也只有39W,對于頻繁出差的用戶來說,沒必要只為Surface充電而多帶一個電源。
理想的處理方式是攜帶一個支持65W PD快充的充電器,直接使用機身的USB-C接口充電。用一款電源同時滿足電腦和手機的充電需求,也是很多出差黨的剛需。
總體上看,在硬件層面,除了偶爾的屏幕顯示和鍵盤連接BUG之外,Surface Pro的表現基本上代表了Windows陣營的最高水準,硬件設計能力也是微軟Surface產品線一直以來的優勢。
對于微軟來說,軟件層面的ARM生態和AI工具支持,才是決定新Surface和微軟在AI時代表現的核心因素。
Windows on ARM,準備好了么
微軟此前選擇過ARM,但結局并不令人滿意。
2012年,初代Surface發布的時候,有兩個型號,其中一款是使用ARM架構處理器的Surface RT,它因為不能運行X86應用而遭到消費者集體維權,并讓微軟在很長時間內放棄了ARM處理器。
現在,當AI PC成為主旋律,在終端測運行生成式AI就要求處理器具備更高的算力性能,以及更低的功耗,而能效表現正是ARM擅長的部分,也是各大OEM廠商看重的優點。
根據高通方面的信息,驍龍X Elite擁有最高的NPU每瓦性能(Highest NPU Performance per Watt),這款45TOPS算力的NPU能效表現是蘋果M3芯片的2.6倍。
今年一系列基于高通驍龍X系列芯片的PC產品上市,也標志著Windows on ARM的重新出發。
ARM架構相較于傳統X86架構,功耗和續航方面優勢明顯,再加上高通為X Elite平臺配備的電源管理設計和分支預測器,更是直接提升了Surface的能效表現。
官方給出的網頁瀏覽時間大約為10小時,本地視頻播放時間大約為14小時。
在實際體驗過程中,它待機一天的耗電量大約為5%,玩一小時游戲耗電10%。新Surface Pro的續航表現相較舊款提升明顯,基本上不影響全天候使用。
在發熱控制方面它的表現也不錯。聯網播放騰訊視頻內容,能夠以60%的亮度續航超過8小時,整個過程中風扇聲音正常,機身溫度并不高。
更重要的是,當原生ARM應用越來越多之后,Surface的續航還有繼續提升的空間,這對微軟來說是巨大的進步。因為正是不盡人意的續航表現讓很多追求生產力的用戶從Windows生態倒向了蘋果陣營。
不過,改變PC處理器架構最大的困難,無疑是應用程序的兼容性問題。
根據微軟官方的說法,如果按照用戶在應用中投入的總時長來看,接近90%的應用都有基于驍龍平臺的Windows版本。
目前包括微軟Office、Dropbox、Zoom、達芬奇和Adobe套件在內的諸多主流應用都已經或者即將適配ARM,而國內也有不少大體量應用加入ARM陣營,比如微信、QQ、騰訊會議、釘釘、愛奇藝和美圖秀秀等“裝機必備”程序。
對于那些還沒推出原生ARM應用的產品,微軟推出的Prism模擬器能讓它們在Surface Pro上正常運行。微軟稱它比前一代模擬器快2倍,與蘋果的Roseeta 2一樣高效。
從我們在新Surface Pro實際體驗來看,這些非原生應用的響應速度和流暢性都沒什么問題,基本感知不到它們與原生應用的區別,微軟提供的模擬器解決方案值得肯定。
此外,很多用戶選擇Windows而不是Mac的重要原因是游戲,微軟也知道這一點。
在今年的臺北電腦展上,高通CEO安蒙曾宣布超過1200 款游戲已經能在驍龍 X Elite 處理器上運行,這其中不乏《GTA 5》、《魔獸世界》和《DOTA 2》等知名產品。
但更多的暢銷游戲目前仍不支持高通驍龍X Elite平臺,在我們的體驗中,《英雄聯盟》、《堡壘之夜》和《艾爾登法環》等游戲都無法在新款Surface Pro上順利運行。
ARM陣營想要爭取游戲開發者一直并非易事,哪怕是深耕ARM平臺多年的蘋果,在今年WWDC上剛宣布要大幅提升macOS的游戲性能,Valve就悄悄移除了旗下多款游戲對于Mac的支持。
即便如此,蘋果轉向ARM已經4年時間,Mac生態日趨完善,微軟想要迎頭趕上,還需要繼續努力:一方面與各大頭部軟件廠商合作,盡快推動用戶規模較大的應用推出原生ARM版本,作為標桿案例;另一方面,微軟也要繼續降低開發原生ARM應用的門檻,推出更多便捷開發工具。
而且,考慮到購買一臺ARM筆記本的價格,通常能買到配置高出不少的X86游戲本,所以新Surface短期內都很難將游戲性能作為賣點,來吸引游戲玩家。
這也意味著,目前的驍龍X平臺在PC上對于高負載任務的支持力度比較有限。相對比蘋果成熟的Ultra和Max芯片,未來的高通芯片研發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間,而這將直接影響微軟Windows on ARM產品的性能上限。
AI應用準備好了么?
這次Windows on ARM之所以備受行業關注,是因為AI PC正在成為驅動用戶更換電腦的最大動力。
為了體現Windows 11 AI+PC產品的獨特性,微軟將Surface鍵盤右側Alt旁邊的按鍵,更換為了Copilot按鍵(部分市場為搜索按鍵),來彰顯自家產品擁抱AI的決心和力度。
在新Surface Pro上,微軟通過將AI能力下放至終端操作系統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包括Recall回顧功能(即將推出)、工作室效果和實時字幕翻譯等AI功能。
其中,實時字幕基于最新的AI技術,能將任何應用或視頻平臺中的音頻實時轉換為文字,并實時翻譯成英語字幕,該功能目前支持將 44 種語言翻譯為英語。用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更改語言選項,下載并使用其它語言作為字幕。
這項功能除了適合有看電影電視劇需求的用戶之外,也非常適合有跨國跨語言溝通需求的用戶。在與外國用戶視頻交流時,實時字幕翻譯能讓用戶聽懂對方的講話,也能讓對方準確理解自己的話語。
回顧功能是Windows 11 AI+ PC設備的獨有功能,該功能開啟后,電腦就會每隔5秒記錄一次當前屏幕上的內容,這些快照經過AI分析后被轉化為可檢索的內容,然后經過加密處理保存在本地硬盤上。
為了確保用戶隱私,該功能全程都在本地端完成,而不需要聯網。回顧功能在NPU支持下保持后臺運行,不需要調用CPU或者GPU資源,因此不會影響電腦的正常運轉速度,整個過程用戶毫無感知。
用戶可以隨時用文字描述來搜索自己在電腦上看過的內容。在AI加持下,用戶可以使用自然語言的交互方式,即使文字描述比較模糊,電腦也依然能理解并找到用戶想要的內容。
不過,目前回顧功能尚處于預覽階段,距離正式上線還需要一定時間。
也就是說,雖然微軟已經將AI按鈕放到了鍵盤上,重新定義了AI PC時代的產品標準,但目前在系統層面能實現的AI能力主要還是實時翻譯字幕和人像光效功能。
但這兩個功能其實在很多成熟的第三方應用比如騰訊會議中,已經可以支持。
微軟商店為這些具備AI功能的應用開辟了獨立的AI Hub(AI應用專區),但根據我們的統計,截至7月底專區內只有16款AI應用上線。它們基本都是騰訊、字節、阿里和網易等頭部公司研發的成熟應用。
從實用性來說,無論是會議軟件(騰訊會議)、修圖軟件(美圖)、剪輯軟件(剪映)還是大模型應用(豆包),都能夠為用戶提供切實可行的AI功能。
但這些應用從AI介入的深度來說,目前還都處于對AI的早期利用階段,并不具備明顯的革命性變化,并且覆蓋的領域也比較少。
此外,在剛過去的618電商大促中,京東筆記本銷量排名前五的產品中,最貴的產品也只是5000元檔位,這個數據多少能反映出國內用戶對于筆記本產品的價格預期。
考慮到目前新Surface產品的最低售價也超過了8000元,如果再算上原裝鍵盤的購買費用,用戶基本需要以過萬的價格來購買一臺Windows 11 AI+PC,在沒有任何促銷活動的情況下,短期內產品銷量可能會承受不小壓力。
而如何讓市場接受AI PC產品的高售價,不但是微軟的挑戰,也是聯想和惠普等OEM廠商的難題。
有 Surface Book 4,迎來的是 Surface Laptop Studio。
在昨晚的微軟 Surface 新品發布會上,微軟發布了包括全新 Surface Laptop Studio 在內的多款新品:Surface Pro 8,改款 Surface Pro X,Surface Go 3,Surface Duo 2;以及數款全新配件。
時隔多年,微軟終于又在 Surface 上試驗新的電腦形態了,看名字就猜得到,Surface Laptop Studio 有點強,也有點混搭,畢竟之前微軟出過 Surface Laptop 和 Surface Studio。
此前不少媒體猜測,Surface Laptop Studio 的諜照就是 Surface Book 4,但實際上新電腦繼承了 Surface Book 系列的強大,但沒承襲名字,畢竟它的變化真的很大。
Surface Laptop Studio 有三種形態,分別是:筆記本模式,娛樂模式和工作室模式,這也是 Laptop 和 Studio 混搭的由來。
Surface Laptop Studio 的三種模式
微軟作為鉸鏈大師,這一次又做了一個全新的動態編織鉸鏈,能讓新電腦在三種模式下切換。筆記本模式就如你所想,是筆記本的樣子,平平無奇。
然后就是娛樂模式,這個狀態下可以將筆記本屏幕半翻轉,遮住鍵盤區域,適合進行手柄游戲,客戶展示和屏幕拓展等場景,然后交互的話,可以使用觸控筆,觸摸屏和觸控板進行輕度交互操作。
第三種模式就是工作室模式,將屏幕完全翻轉,蓋住 C 面之后,我們就獲得了一款大平板,或一款小的 Surface Studio,在這個模式下,Surface Laptop Studio 最大用處就是進行創意繪畫和設計工作,觸控筆是最好的交互工具。
Surface Laptop Studio
看起來,Surface Laptop Studio 吸引的是原來 Surface Book 和 Surface Studio 用戶,要么對性能有點要求,要么對創意創作有點要求。所以微軟也表示,這款設備的目標受眾開發人員、創意專業人士、輕度玩家和設計師。
剛才說到了好幾次觸控筆,這一次微軟也更新了一款超薄觸控筆 2 代,造型跟之前 Surface Pro X 配的那款類似,更方便收納,這一次,Surface Laptop Studio 在鍵盤前方也有專門的收納筆槽,相比于之前的外附磁吸就安全牢靠多了。
更大的進步在于,Surface 超薄觸控筆 2 能夠借助于 Windows 11 的全新功能,以及 Surface Pro 8 和 Surface Laptop Studio 內置的定制 Microsoft G6 處理器,提供觸覺信號,營造出筆在紙張上書寫的感覺。這是因為 Surface 超薄觸控筆 2 中內置觸覺引擎,能夠在書寫和繪圖時激活啟動,模擬出真實自然的觸感。
Surface Laptop Studio 屏幕尺寸為 14.4 英寸,分辨率 2400×1600,支持杜比視界,刷新率 120Hz;搭載第 11 代英特爾酷睿 H35 處理器和英偉達 GeForce RTX 3050Ti 筆記本電腦顯卡(可選配置)。內存可選 16GB 和 32GB,硬盤容量為 256GB—2TB,根據配置不同,其重量也略有不同,最輕 1743 克,最重 1820 克,理論續航可達 19 小時。
Surface Pro 8 終于改掉了一直以來的設計風格,然后轉頭用到了前代 Surface Pro X 的設計語言,接著改款 Surface Pro X 變化不大,所以猛地一看,兩者區別不大。
但好歹用上了窄邊框,可喜可賀。
Surface Pro 8
這一次微軟終于在 Surface Pro 8 上取消了 USB Type-A 接口,取而代之的是兩個雷電 4 接口,同時還搭載了 11 代酷睿處理器。微軟表示,Surface Pro 8 通過了英特爾 EVO 平臺認證,處理速度是前代 2 倍,然后續航成績還維持在 16 小時。
因為尺寸變大的緣故,Surface Pro 8 也比前代重了點,達到了 891 克(不帶鍵盤)。
為了配合這個視頻會議時代,微軟大大升級了 Surface Pro 8 的影音體驗,屏幕尺寸略微提升,到了 13 英寸,更重要的提升是屏幕的刷新率來到了 120Hz,支持杜比視界,配合新的觸控筆體驗更佳。同時支持杜比全景聲的揚聲器,和矩陣式遠場雙麥克風能保證更好的遠程會議效果。
總的來說,這一代 Surface Pro 8 的更新幅度還算挺大,在處理器常規升級之外,外觀,屏幕也有不小升級,Surface Pro 5 釘子戶可以考慮一下了。
作為 Surface 旗下的入門代表,雖然性能不太行,但是勝在輕巧,還是全功能 Windows,對于輕辦公人群來說,是個神器。當然 Surface Laptop Studio 目標用戶可能就看不上了。
Surface Go 3
Surface Go 3 最高搭載英特酷睿 i3 處理器,還提供提供可選的 4G LTE 增強版,支持手寫筆。
一個非常難得且良心的更新是,Surface Go 3 的攝像頭支持 Windows Hello 人臉識別解鎖了。
相比于三星華為小米的折疊屏手機,微軟的 Surface Duo 2 嚴格來講應該算是折疊手機,因為其屏幕并非一體。不過這款手機也沒打算走大眾市場。如今 Windows 11 都開始支持安裝 Android 應用了,微軟繼續做 Android 手機也不是什么新聞。
Surface Duo 2
配置上,Surface Duo 2 終于達到了目前的主流水平,兩塊 5.8 英寸屏幕(展開為 8.3 英寸),驍龍 888 處理器,內存 8GB,重量 284 克。
三攝配置如下:主攝為 1200 萬像素,光圈 f/1.7;長焦 1200 萬像素,光圈 f/2.4,二者均支持光學防抖,另外的超廣角為 1600 萬像素,光圈 f/2.2。
Surface Pro X 改款
Surface Pro X 在本次發布會得到了小更新,Teams、Office、Photoshop 和 Lightroom 針對 ARM 平臺版 Windows 11 進行了優化,微軟還推出了門檻更低的 WiFi 版改款 Surface Pro X。
為了支持公益,微軟也做了兩件事,第一是推出了環保鼠標,機身由 20% 的可回收海洋塑料制成的高品質樹脂制造而成。
第二是推出了為殘障人士設計的套件,這些套件包括鍵帽標簽、凸點標簽、端口指示器和設備開啟器等,有了這些小配件,查找、打開和使用設備都會更方便。
相較于這幾年微軟 Surface 產品發布會的低調,今年微軟 Surface 新品顯然更有意思一些,新款 Surface Laptop Studio 是款值得把玩的設備,Surface Pro 8 的升級也有誠意,超薄觸控筆 2 橫穿了微軟的設備,提供了更好的收納和交互。不難猜測,在 Windows 11 即將正式推出的時間點,微軟也得拿出點硬件告訴伙伴們,Windows 硬件該怎么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