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種病毒,它的致死率幾乎達到了100%,到現在也沒有能夠治愈的手段。
普通病毒雖然厲害,但有的害怕低溫,有的害怕高溫,做好日常消毒就能夠避免,但這種病毒放到100℃的熱水中也不一定能殺死,酒精也很難將其滅活,因為嚴格上來講,它并不是病毒,而是一種“變異性蛋白”,是目前已知“病毒”中最特殊的一種。
這種可怕病毒的名字就叫做朊病毒,它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那就是瘋牛病。直至今天朊病毒仍舊無法治愈,它究竟有多么恐怖呢?
你見過發瘋的牛或其它動物嗎?一些動物會莫名其妙的發瘋,開始拒絕進食,行動也變得詭異。不久之前美國還出現了大量的“僵尸鹿”,這些本來應該在樹林活蹦亂跳的小鹿們突然之間變得可怕起來。根據描述,僵尸鹿的行為與傳說中的“僵尸”非常相似,它們的身體骨瘦嶙峋,對鮮嫩的青草也不感興趣,而是漫無目的到處瞎逛,有時又會突然變得瘋癲,到地上不停的蹭來蹭去,直到蹭出血也不停止。僵尸鹿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就傳遍了美國20多個州,而導致這種可怕疾病的罪魁禍首就是朊病毒。
朊病毒又叫朊粒,BSE或是蛋白質侵染因子,在上世紀60年代它也被叫做羊瘙癢癥,瘋牛病或是萎縮癥等等。
時間回到1986年的10月份,在英國阿什福德鎮上,一個農婦發現家里的奶牛有些異常。這是一頭很普通的奶牛,但這頭奶牛卻沒有什么精神,并且嘴角一直在向下滴白沫,還沒等農婦弄清楚狀況,這頭奶牛就倒在地上一命嗚呼了。人們本以為這只是一起很常見的病牛事件,但很快英國幾十個農場都相繼發生了牛得病發瘋的事情,人們這才意識到一種全新的傳染性病毒疫經出現,它就是后來席卷整個歐洲的瘋牛病。
因為不知道瘋牛病的病因,各國只能通過銷毀病牛的方式來阻止疾病的蔓延,但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截止到1990年,瘋牛的數量已經達到幾萬頭,并且開始向歐洲其他國家快速蔓延,整個歐洲都籠罩在瘋牛病的陰影當中。在整個瘋牛病爆發期內,僅英國登記的瘋牛就達到了18萬頭,一百多個國家出現了瘋牛病,很快在其他動物身上也出現了類似的癥狀。當有人感染瘋牛病的消息傳出后,人們徹底陷入了恐慌之中。
瘋牛病的出現讓人們見識到了朊病毒的威力,科學家發現得過瘋牛病的牛腦子都變成了海綿一樣的東西,里面全都是小孔,它們神經元已經被嚴重侵蝕。大腦對任何生物來說都容不得一點損壞,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人在感染朊病毒之后會出現口齒不清,癡呆,瘋瘋癲癲等癥狀,最初人們還將朊病毒感染當成老年癡呆。
在英國發現了第一例朊病毒感染患者之后,又陸續出現了更多的感染者,人們開始“談牛色變”。在治療研究的過程中醫生還發現了一個震驚世人的事情,朊病毒竟然與同類相食有關,不僅如此,在一個古老的食人族部落中,朊病毒已經存在了很久。
巴布亞新幾內亞位于澳大利亞旁邊,它由600多個島嶼組成。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島嶼上有很多原始部落,它們與世隔絕,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上世紀50年代,冒險家蓋杜謝克來到了巴布亞新幾內亞,并接觸到了島上一個名為“弗爾”的部落。蓋杜謝克對這個原始部落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他發現部落里無論男女老少,幾乎都會得一種非常奇怪的疾病。
在病發初期部落成員們會感到全身疼痛,并且會伴隨著意識模糊,短暫失憶的情況,嚴重后還會出現癲癇,精神錯亂等癥狀。部落里的孩子和女人得病的幾率尤其高,當蓋杜謝克向人打聽的時候,部落老人告訴他這種病叫做“庫魯病”,是一種不可能治愈,只能等死的嚴重疾病。
為了弄清楚這種只會在部落內部傳播的神秘疾病,蓋杜謝克查閱了很多資料,但最終一無所獲,直到一天部落里有人去世,蓋杜謝克才得知真相。原來在弗爾部落里有同類相食的習俗,當成員去世后他們會將其肉身分食,孩子和女人會分到柔軟的大腦和器官,男人則主要吃肌肉。眼前的場景徹底嚇壞了蓋杜謝克,而他也大致明白了部落里為何會產生庫魯病這種可怕的疾病,他認為這是上天對同類相食的懲罰。
人們真正弄清楚朊病到底是何方神圣是在1982年,在顯微鏡下科學家發現朊病毒與目前已知的所有病毒都不一樣,它甚至不能叫做病毒,而是一小節空間結構非常奇怪的蛋白質,大小只有普通病毒的百分之一左右,但它的威力卻超過了絕大部分病毒。
朊病毒沒有核酸,按理來說它沒辦法在人體內大量繁殖,也不能使人致病,但朊病毒的可怕之處就在這里,因為沒有核酸,人體根本無法識別和對抗朊病毒。雖然朊病毒自身不可以復制,但它能激活患者細胞里的朊病毒編碼基因,使正常蛋白質發生折疊錯誤。可以理解成讓本來正常的蛋白質發生變異,最終變成可以讓人患病的朊病毒。朊病毒主要入侵的位置就是大腦,所以致死率非常的高。
科學家們通過高溫,紫外線照射,超聲波等多種能夠有效殺死病毒的方式來對付朊病毒,但結果發現它對各種常規手段都有著超強的抗性,如果食物中含有朊病毒,那么就算是將它放到開水中煮熟煮爛也無法破壞朊病毒的結構。
最初的瘋牛病就是同類相食造成的后果,一些農場主為了控制成本,將病牛的尸體做成了牛飼料,結果病牛越來越多,最終變成了可怕的瘋牛病。食用了帶病的食物,人也會有被感染的可能,我們現在對各種肉類的檢疫之所以會這么嚴格,與當年席卷全球的瘋牛病脫不開關系。
目前朊病毒并沒有好的解決辦法,但已知它的主要傳播方式就是通過消化道傳播,所以平時只要遠離檢疫不全的肉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
022年的地球氣候變化再次拉響,這樣的氣候轉變對我們人類來說,的確不是什么好事情。這不,《應用和環境微生物學》雜志再次發表研究——那就是北極地區又發現“巨型病毒”了。
所以,這個消息出來之后,又讓不少人“慌了”,這北極地區的氣候轉變的確是“危機重重”的模式,人類真的要被“任其宰割”嗎?
并且對于北極的病毒發現已經不是第一次的,這次又發現了什么,下面我們就來一步一步地看看。
對于氣候變化來說,其實整個地球都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所以北極的氣候也的確是改變了。在氣候記載的數據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北極附近的國家——極端性高溫時間連續創下新高。
例如:
2019年,美阿拉斯基出現32度高溫,打破50年的高溫紀錄。
2022年,俄西伯利亞地帶出現38度高溫,打破了北極圈內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紀錄。
2022年,北極圈再次出現32.5度的高溫,北極地區的科考人員都穿上了短袖。
這些數據都明確說明了全球變暖的發展,北極變暖也在變暖之中。
而在2022年針對北極的變暖程度報告,我們也再次說明了——那就是北極變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這個說法已經不準確了,而是達到了“4倍”。
這是通過分析北極圈過去43年的觀測數據發現的,北極變暖的速度確實比此前科學文獻和普遍報道的要高。那這也意味著北極的變化速度更加地強,那么帶來的氣候連鎖效應可能會更強。
同時,按照研究數據指出,在1979至2021年期間,北冰洋的大部分以每10年0.75℃的速度變暖,如果未來全球變暖持續發展,那么北極的變暖強度還會提升。
所以,北極的確變了,種種數據都告訴了我們,是真的變了。當然,北極巨變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冰川減少,海平面上升等等,但是這些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我們再次看到的這一份研究成果,那就是北極“巨型病毒”。
北極再次發現“巨型病毒”,之所以被稱之為“再次”,是因為北極地區發現病毒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了。
例如:在2014年的時候,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發現了長達1.5微米的巨型病毒,并且在后續進行研究發現,該病毒的生存年代是在3萬多年前,最后將其命名為“西伯利亞闊口罐病毒”。
在2016年的時候,也是在北極圈區域——西伯利亞亞馬爾半島上,發現了一種罹患炭疽熱,而它的病源是一具解凍的馴鹿尸體,而這頭馴鹿死于多年前的炭疽熱疫情。
所以,科學家最后判斷,氣候變化引發了北極的巨變,以致在此地區消失了75年的炭疽桿菌又卷土重來。所以,這次北極圈再次發現“巨型病毒”,的確是再次給人類發出了警鐘。
按照報告來看,這次北極再次發現“巨型病毒”,是在一個名叫“Milne Fiord Epishelf Lake”的冰湖之中發現的,準確位置是位于北極圈加拿大地區的一個湖泊。
按照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研究人員,這次的“巨型病毒”是首次在“Milne Fiord Epishelf Lake”湖泊之中發現的。該湖泊作為北極地區的關鍵生態系統區域之一,以單細胞微生物為主。
然而在研究之中,卻發現了“巨型病毒”的出現,它們通過區域性的藍藻在整個湖泊之中蔓延,從而引發了湖泊的生態系統,并且按照科學家亞歷山大·卡利表示,由于該區域也是全球變暖的敏感區。
在升溫之后,支持湖泊的冰架也在不斷惡化,大規模的冰川融化水也在涌入,而“巨型病毒”在湖泊生物種群之中傳播之后,也在緩慢地釋放出來,從而擴展到更大的海洋區域之中。
然而,最可怕的是——科學團隊還并不知道這些“巨型病毒”如何影響它們感染的微生物,或者哪些病毒棲息在哪些微生物中,這才是最為關鍵的,屬于影響未知的狀態。要是“巨型病毒”對生命具有致命性的影響,那傳播出來了就更加可怕了。所以,這絕對不是好事情。
對于人類來說,看到任何的“巨型病毒”被發現,都是非常緊張的狀態。
在2022年的時候,《自然》雜志期刊就發出了警告,明確指出了——到2100年,將近三分之二的近地表永凍土層有可能消失,屆時冰封數千億年的病毒、細菌和真菌等其他微生物也可能威脅人類未來的生存。而北極圈就是永久凍土的重點區域。
所以,北極圈不僅是在“冰湖”之中存在所謂的“巨型病毒”,在永久凍土上的病毒可能是更多的,一旦這些病毒在地球變暖之下,出現大規模的松動,那么這些冰封千億年的遠古病菌就可能被釋放出來。
這的確是一個威脅,對人或者其他生命沒有威脅是好事情,但是只要存在威脅,那必然是安全性的災難。
然而,人類似乎根本還沒有任何的“蘇醒”,因為全球變暖的趨勢仍在發展。根據《氣候藍皮書》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1℃,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七個最暖年份之一。
所以變暖還在持續,那么這樣下去,對人類的威脅也將成倍增加,就算是我們拋開遠古病菌的威脅,其實極端性氣候事件對人類的威脅也出現了。
例如:2003年歐洲的高溫熱浪事件,據統計,持續六周的高溫造成至少7.5萬人死亡。
而這樣的高溫事件還在持續地增長,2022年全球的高溫連破記錄,歐洲,亞洲,美洲等地也是一樣的,40度,50度左右的極端性高溫也在變成常態化,這都是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威脅。
所以,人類應該加大對溫室氣體的減排了,多植樹造林等等,這樣才可能減少氣候變化之下對人類的威脅。不然,遲早一天,人類會因為極端性的氣候變化,地球的巨變“付出代價”。
國目前的法定報告傳染病共有40種,按危害程度分為甲乙丙。本次新冠肺炎被定義為乙類傳染病,但是按照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
甲類傳染病還有一個名字:強制管理傳染病。根據國家規定,無論是對甲類傳染病發生后報告疫情的時限,還是對病人、病原攜帶者的隔離、治療方式以及對疫點、疫區的處理等,都有一套指定的流程。
簡而言之,甲類傳染病病人一經發現,就會被采取強制隔離措施。我國甲類傳染病為鼠疫和霍亂2種,乙類傳染病27種,丙類傳染病11種。
其實,在人類歷史上,傳染性疾病一直如影隨形,每一次傳染病的爆發就是一場人類和疫病的博弈,有些傳染病甚至帶走了數以百萬、千萬的生命。面對如此威脅,人類是怎么做的呢?
Top6 艾滋病
隨著艾滋病的普及,現在它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HIV)引起的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進入人體之后,艾滋病毒會對免疫系統發起進攻,降低感染者的抗病能力。
據推測,艾滋病的傳播可能是20世紀初期人類食用野生黑猩猩引起的,然而直到1981年,艾滋病毒才被發現。迄今為止,艾滋病已經造成了全世界3200多萬人死亡。
現在在預治艾滋病上,依然沒有有效的疫苗,也沒有可以根除的藥物,只能使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抑制病毒。不過,艾滋病已經不再是“絕癥”,經過有效的治療,也可以變成慢性病。
Top5 流感
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傳染病災難發生在100年前,那一次流感讓全世界40%的人被感染,4000-5000萬人死亡,損失慘重。迄今為止,一共暴發了4次全球范圍內的流感大流行。流感并不是普通的感冒,它可以迅速演變,并發生跨種族傳播。
專家指出,流感病毒屬于正黏病毒科,可分為甲、乙、丙、丁四型,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是甲型流感病毒。
而甲型流感病毒存在兩種形式的變異方式:抗原漂移和抗原轉換。抗原漂移會再次感染先前已獲得免疫的宿主,導致流感反復流行。抗原轉換可產生新的亞型,產生出一種全新的病毒。
正因如此,盡管現在科學和醫學如此發達,人類依然無法防止流感出現。
Top4 肺結核
史上最成功的傳染病是什么?答案可能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它就是肺結核。數據顯示,肺結核全世界每年發病人數高達1040萬。每年死亡人數170萬。根據估算,我國結核病潛伏感染者人數在2-5.5億之間,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伯特·科赫發現了結核菌,據他統計,當時的歐洲每七個人就有一個人會死于結核病,可見其嚴重程度。
過去,人類通過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接受君主的撫摸禮等治療肺結核,到了現代,除了注射疫苗之外,還出現了一些對治療結核病有效的抗生素,大大降低了肺結核的致死率。
當然,現在肺結核也還沒有被消滅,主要是它可以通過空氣傳播,進入人體之后還會潛伏,伺機而動。而且還有不斷迭代的能力,不斷出現耐藥性,人類不斷需要開發新的結核藥。
Top3 鼠疫
鼠疫對于老一輩的人來說并不陌生,現在也偶爾會看到新聞報道鼠疫發生,每年發病人數多是個位數。
鼠疫是我國目前2個甲類傳染病中的一個,由“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可分為腺鼠疫、肺鼠疫、敗血癥性鼠疫等。
鼠疫傳染性強、發病迅速、致死率高,主要癥狀為高熱、寒戰、頭痛等,嚴重的會出現血壓下降、意識模糊。1910年,我國哈爾濱發生了肺鼠疫疫情,伍連德博士呼吁民眾戴口罩和隔離,避免了鼠疫的進一步傳播。而在鼠疫的治療上,抗生素則起了重要的作用,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現在,人類與鼠疫的抗爭已持續了2000多年,雖然目前來看它引起大規模傳播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們依然不能放松警惕,應該積極做好防護。
Top2 霍亂
霍亂也是一個古老的名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世紀。研究認為,霍亂是由于O1或者O139型霍亂弧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腹瀉病,典型癥狀為無痛性水樣腹瀉。但是,如果不及時處理或處理不恰當,霍亂就會要人命,在短時間內引起嚴重脫水,最終導致死亡。
由于霍亂感染者的糞便中存在大量霍亂弧菌,隨著水系統傳播擴散,感染水源和食物,導致更大范圍的感染,所以目前依然處于流行狀態,尤其是在印度、非洲等地方。
世衛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30-400萬霍亂病例,每年有2.1-14.3萬霍亂患者死亡。
霍亂盡早發現,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溶液,合理使用抗生素,還是很取得不錯的治療效果。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很重要。
Top1 天花
天花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傳染性強、病情重、死亡率高,經過治療后,痊愈者臉上會出現密密麻麻的麻子,因此得名。
16-18世紀,天花肆虐全球,超過60%的人口面臨健康和生命威脅。正當人類束手無策之時,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發現當地的擠奶女工卻罕見地沒有被傳染天花,原因是她們天天跟牛接觸,感染了牛痘。
后來,詹納將從一個擠奶女工身上的牛痘膿包中取出來的物質給一個8歲的男孩注射,男孩身上出現了牛痘,但很快就好了。
于是詹納又給他注射天花痘,結果果然不出所料,男孩沒有感染天花。
從此,天花疫苗誕生,造福了全人類。隨著1977年最后一例天花患者被治愈,1980年世衛組織宣布天花已經被徹底消滅。因此,天花也成為了目前人類歷史上唯一一種被消滅的疾病。
這些傳染病很可怕,但反過來看,它們也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天花成了印第安人滅絕的元兇,但也讓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疫苗應運而生,推動了免疫學的發展。流感帶走了無數人的生命,同時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讓一戰提前落下帷幕……
抗擊非典也是人類歷史上難忘的一場戰役,抗擊非典后,世衛組織制定了國際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方案,讓世界各國也改變了對于突發傳染病的觀念和應對機制。正因如此,現在我們可以經常在看到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二級響應等政策。
疾病一直都在,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將來,都是人類的大敵。當然,面對肆虐的病毒,醫務工作者、科學家乃至全人類都會一直在為生命作抗爭,絕不輕易倒下!
參考資料
[1]《張文宏:秋冬第二波疫情是肯定的!回顧歷史上的幾次傳染病大流行,都是多久結束的?》.中國醫學論壇報. 2020-06-01
[2]《寧夏發現甲類傳染病鼠疫病例,這一“古老”的疾病還會掀起波瀾嗎?》. 騰訊醫典 .2022-07-21
[3]《黑死病、天花、流感……歷史上的傳染病都啥水平?》.中科院之聲. 2020-02-0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