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體溫篩查結果準確嗎?能100%將體溫異常人員檢查出來嗎?我們去到的公共場所安全嗎?針對這些問題,來聽聽國防系統國家一級計量站、在輻射測溫系統具有國家尖端技術能力的北京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的專家的解答和建議。
測量溫度的方法有哪些?
溫度的測量方法可分為兩種:接觸法和非接觸法。
在接觸測溫法中,熱電偶和熱電阻溫度計應用最為廣泛,這種方法操作簡單,測得的是物體的真實溫度,缺點是動態特性差,而且因為要接觸被測物體,對被測物體的溫度場分布會產生影響,就是會影響被測物體的溫度。
非接觸測溫法目前仍以輻射測溫法為主。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輻射測溫法的可靠性和抗干擾性都不太高。但近二十多年來,由于電子、半導體材料、計算機等方面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輻射溫度計響應速度快,不接觸被測對象因而不影響被測溫場等優點能夠充分體現出來,輻射測溫技術也得到長足的進步,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干貨:表觀溫度
輻射測溫理論是以黑體輻射定律、普朗克定律、維恩位移定律、斯特藩-玻爾茲曼定律為基礎的,但是這幾條定律都僅對黑體輻射適用。而現實中的測溫對象都是非黑體。不同發射率的被測目標有可能在同一波長發出相等的輻射能,使得一定量的熱輻射的真實溫度具有無限解。
工程師在校準紅外測溫儀。
隨著光電技術的發展,利用光電檢測元件代替人眼,輻射測溫儀發展了光電高溫計、紅外測溫儀、全輻射測溫儀等輻射溫度計。由于存在著發射率無法消除的問題,這些輻射溫度計測得的溫度不是真實溫度,而是物體的亮度溫度或輻射溫度。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輻射測溫學中引入了表觀溫度的概念。這樣可以在未知物體發射率的情況下,把實際物體的溫度測量同黑體輻射定律直接聯系起來。
現在使用的紅外熱成像技術是通過檢測人表面的熱輻射進行測溫。基于人體測溫大數據,通過測溫算法將人表面的熱輻射數據映射為人體內部溫度。通過對人體表面溫度的檢測,快速找出體溫異常的個體。
手持測溫儀是輻射溫度計的一種
在輻射測溫學中, 表觀溫度包括亮度溫度、輻射溫度和顏色溫度。這三類溫度測量方法對應的溫度計分別稱為亮度輻射溫度計( 或單色輻射溫度計) 、全輻射輻射溫度計、比色輻射溫度計, 以及介于亮度法和全輻射法之間的紅外溫度計。
手持測溫儀是紅外溫度計的一種應用。目前人流量比較集中的區域使用紅外熱成像儀也比較多,這種設備可以同時大批量測溫,效率較高,基本不影響人群的通行速度。
紅外人體體溫篩查系統更優:可追溯、更高效
紅外測溫場景演示
紅外熱成像儀是將物體表面熱輻射轉換成可見圖像,能準確測量物體表面溫度和溫度分布,更適于流動人員體溫全面監測測量。紅外人體體溫篩查系統比紅外熱成像儀更復雜一點,功能上也更優一些。
紅外測溫場景演示
紅外人體體溫篩查系統由雙目熱成像模組和會議大屏系統組成。使用雙目熱成像模組,由可見光和熱成像構成雙光測量,支持多目標檢測。測量時,人群在大屏幕前一站,即可測量完成。與一般測量方式相比,除了精度高、效率高、防交叉感染,綠色安全等優勢,這種體溫篩查系統還可以實現疑似感染人員的追溯。
測量時,雙目熱成像模組可以保存人臉識別記錄,若確診有疫情,通過同行人員的臉部數據,就能追溯歷史記錄,從而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選用熱成像儀需要注意的問題
高品質的熱成像儀一定是精確度和準確度都符合標準的產品。
目前,市面上的熱成像儀品牌很多,但技術指標良莠不齊。有的精確度高、準確度差,比如你的實際體溫是36.5℃,我測量3次,分別是37.2℃、37.3℃、37.3℃,三次數值的幅度相差不大,精確度沒問題,但離實際的36.5℃相差較多,不準確;有的準確度高、精確度差,還是前面的例子,實際36.5℃,測量3次,分別是36.3℃、36.6℃、36.7℃,與36.5℃的實際溫度都接近,還算準確,但每一次數值直接誤差比較大,重復性不好。
因此,選擇時要盡量選擇技術實力強、社會公認度高的廠家的產品。同時也需要對溫度測量儀器進行計量校準,從而提高其測量溫度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計量校準可確保溫度測量儀器的準確性
輻射測溫法測量真實溫度的最大障礙是受到被測對象發射率的影響。除此之外,測量原件的可靠性、測試環境溫度、人員操作等均對測量結果造成影響。
計量校準可以消除儀器本身的誤差,使測量值盡量接近真值。
進行計量校準時,如果測溫儀本身具有校準修正功能,可將校準值寫入儀器進行修正;如果不具有校準修正功能,也可給出校準值,在具體使用中進行參考。
在選用了精確度和準確度都符合標準的測溫產品、進行計量校準、規范人員操作以后,測得的溫度數值才會盡可能的準確、可靠。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趙巖)日前,記者從太原理工大學微納系統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自主研發的紅外測溫槍正式組裝完成,經實地檢測性能穩定、數據精準。
疫情發生以來,太原理工大學黨委第一時間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快速構建應急保障機制,特別是針對疫情防控物資相對短缺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科研創新優勢,自力更生研發疫情防護設備,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力的物資保障。
2月2日接到學校領導下達的任務后,負責此項目研發的該校信息與計算機學院院長、微納系統研究中心負責人桑勝波和他的科研團隊克服疫情期間不少廠家停工,傳感器、芯片等元器件短缺,物流不暢等困難,僅用12天時間完成了研制方案的論證確定和樣品的設計加工組裝。
經過反復測試,與目前正在使用的測溫槍相比,該紅外測溫槍不僅性能穩定、數據精準,而且能有效克服普通測溫槍低溫環境下無法正常使用的缺陷,對于做好當前疫情防控工作意義重大。
另據了解,在此基礎上,微納系統研究中心又提出研制新冠肺炎患者人體生理特征監測系統。目標是通過該系統實現對隔離人員體溫、心率、血氧、血壓等基本體征數據的無線在線醫學觀察和分析判斷,有效避免醫護人員與可疑人群或患者直接接觸引起交叉感染。目前該系統正在加緊研發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須一一檢測,高德的IR236系列紅外人體溫度快速篩檢儀,高高豎起的攝像頭閃爍,進出的春運人群沒有阻滯,而攝像頭下的電腦形成的紅外成像正在不停工作。據了解,該儀器可以直接發現人群中體溫異常者,高德紅外董事長黃立介紹,“哪怕是隔幾百米,一秒鐘內就能測出誰的體溫有異常”。目前,超過50臺最新型號的快速篩檢儀,已在包括武漢天河機場、武漢站等地安裝。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武漢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