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ra處理器要不要換?
你覺得做DIY里面最大的高手是誰?我個人覺得應該是英特爾。為什么這么說?英特爾發布最新一代的酷睿ultra系列的CPU。其實這個CPU是什么?就是14代酷睿的移動版本,也就放在筆記本里面那種。但這個為什么改個名字?它覺得叫了這么多年的13、15、17覺得沒什么意思了,就換個名字想走高端路線。
這里面其實加了東西,就是重點去講AI的功能。在CPU往上走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在發展。12代出來的時候大家就覺得跟11代好像沒什么太大的區別,但是好像內存等等支持又發現了變化,性能還是有提升的。13代出來以后就發現是在12代上做了些優化,結果14代一出來,但是發現14代CPU好像跟13代又沒什么提升。
再往后走,CPU到這個高度以后往上就越來越滿足不了使用者對于新的CPU這種期待值。沒有期待換什么電腦?于是乎新的平臺就出來了。
在新的ultra的處理器里面最大的幾個點。
·第一是什么?CPU說改變了制程,但其實沒說幾納米,其實這個大家已經不關心了,體積有所變化,晶體管數量變多。
·重點來了,它的集成顯卡發生了一些特別大的變化,然后加入了NPU。上次到英特爾去參加它們的開放日的時候,它們就其中講到一點叫模塊化。后來在想什么叫模塊化?于是乎一想起在DIY里面經常會有人講到模塊化。
比如電源這個位置就做這么大,不管是500瓦的、1000瓦的還是1500瓦的,就發現體積都一樣大。這個概念搬到了新的ultra處理器里面,也就是CPU做好了,芯片計算功能在這里,圖形顯卡在這里,電源管理器在這里,內存控制在這里。分別找幾家特別牛的,做NPU的人、做GPU的人、做電影管理器的人、做控制器的人,我就給你一個通知,我需要達到個什么樣的效果,你需要多少錢,你幫我開發出來多大的規格,好OK,你把貨交給我,然后我就找另外一家集成顯卡特別牛的人,我需要這樣一個集成顯卡,我需要這個規格達到這個范圍,你幫我做出來開發費多少錢,我先預支給你。
等它們把所有的特別牛的東西拿出來以后,英特爾把它來個封裝,這叫做模塊化,每個人的東西拿過來放在這里,你要什么樣子,我就給你做什么樣的,就誕生了新一代的ultra的處理器。
從發布會出來重點就談了兩個方向。
·第一個就是性能是有提升,但是講的不多,功耗降低了,也就是說我的ultra的處理器比以前13代、12代都移動版功耗降低了,在功耗降低的同時我的性能比以前還略微有提升。
·第二個就重點在談的就AIPC,也就是人工智能,帶來很多人工智能功能,顯卡特別牛,能夠做多大的計算,跟CPU之間的聯動能達到多好的效果。
這里面其實所有的用戶,絕大部分的這種用戶里面會發現你真正用到AI這個功能嗎?比如說買電腦回去,我坐辦公玩游戲,這些里面其實你壓根就不會去在意它是否有AI這個功能。真正用這個是什么?就是去做一些開發的,比如說我要去做圖片,我要寫個稿子,我要去讓它去給我用電腦幫我做一個加工成一個代碼等等。
這些東西你會用到,這個也是大家特別熟悉的,不管是OpenAI也好,ChatGPT也好,還是國內的等等,文心一言等等,這些都在做這個事情。
所以AIPC這個概念,英特爾它只是提供了一硬件,它并沒有說我把整套的東西給你做好,那么軟件公司配好自己的這些軟件功能,用上英特爾這個新一代的處理器,可以達到一個很好的組合的效果來用。但是對于普通的用戶來說,就是我個人不覺得它會對這個行業產生特別大的影響。
所以這一波我個人預估一下,如果它的價格跟13代比較貴,而且貴比較多,我覺得換機潮不會掀起多大的風浪。當然了換不換機取決于各位,看你們自己的看法。
從我的感覺來說,我現在還用12代的,我覺得性能已經很好了,未來我覺得只要這個機器不壞,壞的可能性就沒有。如果是玩游戲的用戶,對于CPU來說,我估摸著大家也不會太在意,因為你的重點一定會放在GPU,就是顯卡上,它的集成顯卡再好,你還是會去選一個獨立顯卡玩游戲。
日香定制款。
又是一臺5萬多的明日香主機,這段時間算是跟機箱杠上了。不過這臺機器的配置是相當的奢華,CPU還是一個特別版,14代19-14900KS,1600W雷神電源,龍神三代ARGB散熱,還有華碩ROG Z790APEX,4090猛禽顯卡,不是4090D,聯力積木四代風扇拉滿。
更夸張的是它的硬盤,三塊990 Pro 2TB,再加一個16TB的機械,總容量是22TB,一看大哥就是為了追求性能。內存用的是芝奇幻鋒戟,48G 8000Hz套條。下面就開始為來自北京朝陽區的高先生裝這個機。
這款主板是為超頻而生,所以在顏值上可能不如其他幾款,比如HERO,還有Formula,包括EXTREME。這個特別版的CPU要比普通的14900K睿頻高了0.2GHz,但是價格卻高了1千多。到底有沒有性價比?兄弟們可以討論一下。但是買這樣的機器的大哥,性價比顯然不是他們優先選擇的。
這套內存可以說把大容量和高頻率都兼得了。這塊主板可以直插三塊M2硬盤,如果要加上擴展卡還可以再加兩塊,也就是5塊。這個電源可是一個大塊頭,比雷神1200W要大得多。又到了最后一步拆顯卡的時候了。最后來開個機看下效果,同時也感謝高先生對我們的支持。
機箱:華碩ROG GR701-EVA 02原版創世神明日香。風扇:積木四代FANTLLCD屏*7。定制:華碩ROG XHOI-EVA02大方神顯卡支架。
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有一支隊伍,他們是一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技術過硬、作風優良的“鐵軍”隊伍。帶領這支航天鐵軍隊伍的總設計師,就是202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航天三江九部型號總設計師陳世富。
敢于創新才能做到領先
“高中時對航天還沒有特別的概念,在老師的建議下,報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0年,陳世富大學畢業后,他心中有了努力的方向,懷著建設祖國航天事業的夢想,義無反顧地從首都北京來到湖北遠安的航天三江工作。
陳世富常說,身為航天人,時刻要講規矩,凡事不能馬馬虎虎走過場。就像老師和醫生相比, 一個不能誤人子弟,一個不能輕視生命,其實航天也是風險很高的行業,必須保持嚴謹的態度。他經常強調:“技術狀態要隨時把控精準, 組織實施要確保精細,多方協作要周全,操作流程要講規矩。”
幾年前 ,九 部正式啟動了某低 成本項目的預研工 作,那時起,陳世 富帶著一支三四十人的隊伍,扛起了 “重返某領域”的責任大旗。使命重 大,不敢怠慢。同時肩負幾個型號任務,原本就很 忙的陳世富更忙了。2017年臘月二十八,陳世富還 在排工作計劃,大年初四項目組成員就回來繼續工作了;2019年陳世富團隊手上同時有三個型號“并駕齊驅”,從4月到年底,陳世富在武漢辦公的天數屈指可數 ……
2020年的1月21日,陳世富清楚地記得那天他和團隊成員為了能在22號將材料交到北京,一起熬到凌晨四點。他原計劃1月23日要回東北老家看看,為配合防疫工作未能成行。而在這之前, 陳世富已經三年多都沒有回老家了。 一開始,陳世富還有點不適應突如其來的“清閑”,心里始終 惦記著型號任務,腦子里總在琢磨一款新型適配器。當可以申請復工后,陳世富立即提交了復工申請。 每天忙完工作后,還要一遍遍地在辦公電腦上畫之前琢磨的適配器。后來,此款適配器成功應用在了某產品上。
“航天技術是高精尖的科技, 一定要全面掌握知識,打好基礎,把專業知識點吃準吃透,還要 了解跟專業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能。”在陳世富看來,作為科研人員不能固守成規,要樂于接觸新的理念,提高技術的敏感性,他常說:“敢于創新才能做到領先。”
為達使命 不畏嚴寒酷暑
2013年,陳世富成長為總師助理, 一年后又晉升為副總師。為了實現航天三江型號產業領域拓展,他帶領一支三四十人的隊伍勇擔使命,開始了某項目的競爭研制。
作為總設計師,陳世富懷著“誓要一次到位,一炮打響”的決心,帶領大家一路從“候補隊員”拼到“主力隊員”。為攻克技術瓶頸,從一個零件的設計,到生產、加工、調試,他都親臨一線。為拿到第一手試驗數據,他頂著毒辣的太陽在廠房外做試驗,查看各崗位數據記錄、叮囑團隊技術要領。為實現試驗預想,他常自己琢磨 “土辦法”,甚至“就地取材”直接制作,真正詮釋了“創新”和“低成本”。
盛夏的戈壁灘空氣干燥、陽光毒辣,試驗隊員大都包裹得嚴嚴實實,遮陽帽、防曬服、墨鏡幾 乎成了每個外場隊員的標配。作為總師,陳世富一天不落地陪著試驗隊員測試、演練、實戰,查看 各崗位數據記錄,叮囑大家技術要領,驕陽下、水泥地,陳世富在滾滾熱浪中不停穿梭……幾個月下來,陳世富的臉已經黑黢黢的。“陳總每次都是第一批抵達試驗地 點 ,再 和最后一 批試驗隊員撤離,是他讓我這個剛參加工作三年的‘95后’見識了航天人特別能戰斗的敬業精神。”年輕設計師小趙說。
航天作業有酷暑,也有寒冬。在一次試驗中,陳世富和隊員們身處海拔五千米的高原,由于前 夜下雪,導致去往試驗陣地的路上積雪嚴重,設備車輛依靠強勁動力沖上了5100米的指定地點,但 試驗隊乘坐的車輛無法前行。這讓陳世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時間窗口有限,萬一錯過了窗口, 七八十號人今天就白干了!”時不待人,如果錯過這一次試驗的時間,影響的可能會是大家全年的任務進度,陳世富當即帶頭棄車,背上沉重的背包和氧氣罐,決定步行至試驗場。
那是一個落差將近100米的陡坡,看著他蹣跚前行的背影,隊員們在陳世富的感召下,紛紛從 車上取下包裹,開始爬坡上山。爬兩步,就吸兩口氧;摔倒了,就在互相攙扶下爬起來,接著前行 ……最終,大家都安全到達了指定地點,圓滿完成了任務。
就這樣,這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技術過硬、作風優良的試驗隊不負眾望, 一次次交出了滿分的答卷。
“日記”是制勝法寶
“從走上工作崗位的那天起,我就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陳世富告訴記者,在他的“日記”中, 清楚地記錄著項目的發展進程,在競標過程中,他針對每個競標考核項的關鍵數據進行了詳實分析,將競標后的結果進行“復盤分析”,并形成總結和后續策劃的建議書。
這些“日記”記錄了陳世富不斷成長不斷創新的路程,已成為他領軍帶隊的“航天兵法”。直至他成長為總師,寫工作“日記”仍然是他的制勝法寶。
“錢學森提出的航天科研管理‘三件法寶’,其一就是建立‘兩總系統’。我身為總師,在決策時, 決不能只憑嘴巴說,必須拿出依據。”由此,陳世富向隊伍提出了精心組織、精心保障、精心判讀、精心操作的“四個精心”原則。
“我們要抓住主要矛盾,看清問題的本質。任何問題,都要全力以赴,任何細節,都無小事,要堅持糾錯到底。”這是在團隊攻關過程中,陳世富常和隊員們說的話。作為隊伍的主心骨,工作過程中的艱辛和巨大壓力,他常常自己扛下,還時時鼓勵隊員們調整心態,帶領團隊一項一項攻關直至成果達標。
因為負責的某項目對于航天三江具有重要意義,陳世富帶著“誓要一次到位, 一炮打響”的決心,帶領大家一路從“候補隊員”拼到“主力隊員”。為攻克某問題,某機構零件從設計,到生產、加工、調試,他都親臨一線,開展數十輪的試驗驗證。為拿到第一手試驗數據,他頂著毒辣的太陽在廠房外做試驗,查看各崗位數據記錄、叮囑團隊技術要領。經常是試驗完,現場就進行分析,在加工車間了解掌握加工精度控制,不斷調試優化,最終成功解決問題。
“問題的攻克、試驗的成功,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所得的榮譽也應屬于大家。”陳世富謙虛地說, “有的時候十幾二十天都沒有頭緒,甚至還要找競爭對手協調工作。雖然內心著急上火,但還得表現得淡定,要穩定軍心,鼓勵大家一起把事做好。”過程中的艱辛,外人很難體會。
陳世富“愛琢磨”,這也是無數次實踐證明的事實。為實現試驗預想,他常自己琢磨“土辦法”, 有時就地取材直接制作,有時是自掏腰包買彈簧等材料來驗證試驗的有效性。有一次他甚至“一眼 看破”了一個廠家的專利方案裝置,讓對方佩服不已。他常說: “這條路不通,就換另一條路,主動探索,總有一條可以走通的路”。
未來,陳世富將繼續帶領航天三江的“鐵軍”隊伍,胸懷中國夢、矢志強軍夢、獻身航天夢,去闖去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建設航天強國的征程上追求卓越。
來源:湖北省科協
記者:張宇馳
編輯:陳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