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上個月我們點評了微軟新發布的Surface Pro 8(點我回顧)。
這款旗艦級二合一筆記本電腦售價高達11588元,帶鍵盤+觸控筆套裝13776元,只有富豪才消費得起。
今天我們的主角同樣是微軟二合一筆記本,但售價還不到4000元,在微軟里屬于“超便宜”的型號。
那么這款新品實測表現如何?
這次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微軟 Surface Go 3
它的配置如下:
奔騰 6500Y 處理器
8GB 1866MHz 內存
128GB 固態硬盤
10.5英寸 1920×1280分辨率 100%sRGB色域 IPS觸屏
電池容量 26.8Wh
機身厚 8.5mm
帶鍵盤厚 13.3mm
機身重 539g
帶鍵盤重 779g
適配器重 142g
裸機售價3988元
帶Alcantara鍵盤售價4956元
它的優缺點如下:
優點!
1,尺寸很小,便攜性極強
2,無風扇被動散熱,運行0噪音
3,鉸鏈結構設計優秀,阻尼感一流
缺點!
1,性能很弱,應對基礎影音娛樂+文字辦公需求
2,接口很少,拓展性差
3,預裝Windows11S系統,不支持自行安裝應用程序
(可以在Microsoft Store里切換到普通模式,但需注意該操作不可逆)
【升級建議】
這臺電腦由泡棉膠固定,需要加熱屏幕才能進行拆機,過程非常困難,損壞機器風險較高,不建議自行拆解。
雙通道8GB LPDDR3 1866Mhz內存僅能做到基本的影音娛樂和文字辦公需求,內存為板載無法更換。
測試機的固態硬盤容量為128GB,型號為鎧俠BG4,如有需要也不建議自行拆機更換。
【購買建議】
1,對便攜性要求極高
2,對靜音要求極高
3,對性能要求極低
微軟 Surface Go 3最大的特點是便宜,一般微軟的電腦都只有富豪才消費得起,而Go系列則完全不一樣。
屏幕方面,這塊10.5英寸的面板采用了高色域60Hz規格,很符合入門的身段,實測色域容積為98.2%sRGB,色域覆蓋為95%sRGB,平均ΔE 1.51,最大ΔE為2.98。
色彩表現在同價位段很強,但不及Surface Pro 8那么完美。
接口方面, 這臺電腦有一個USB-C接口、TF讀卡器、3.5mm音頻接口,以及一個用于連接電源適配器的Surface Connect端口。
續航方面,它的PCmark10續航測試成績為8小時11分鐘,對于不到30Wh的電池來說還算不錯。
Surface Go 3配置選擇挺豐富,但最高也僅有i3可選,對比奔騰 6500Y再強一點,裸機4588元,預算允許可以考慮加價。
如果你想要一臺完全無噪音且極度便攜的二合一本,那么這臺筆記本可以考慮一下。
但如果你對于性能有一定要求,那么這臺電腦可能不太適合你。
【豬王的良心結語】
這臺電腦是我們自己買的,又是膠水固定,拆機翻車概率較高,還是請各位放我一馬,拆機圖就不發了。
室溫25℃
反射率1.0
BIOS版本:7.25.143
針對無獨顯的輕薄本,我們使用負載較低的Stress CPU進行壓力測試。
在滿載狀態下,CPU溫度最高79℃,穩定在75℃,功耗7W左右,頻率維持在2.7GHz,達到了6500Y的雙核最大頻率。
表面溫度如上圖所示,正面最高溫度47.7℃,中心點38.8℃。
總的來說,Surface Go 3的散熱表現沒毛病,本身性能就很弱,功耗也很低,一切都往低溫低調的方向發展。
這代“Go 3”從曾經的奔騰 4425Y升級到了6500Y,用之前感覺好像都是奔騰的垃圾,但其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奔騰 4425Y是一個最大頻率只有1.7GHz的純廢物,而6500Y可以達到單核3.4多核2.7GHz,烤機時雙核2.7GHz的功耗約為7W,沒有超過這臺機器的散熱極限,所以這次更換6500Y所帶來的性能提升是實實在在的。
(但是話說回來,這樣的提升是建立在4425Y過于廢柴的前提下。)
i3版本差價大約10%,如果真要買這臺機器,我還是建議加錢上i3,留一點性能余量。
如果說曾經的Surface Go 2只能滿足最基本的文字辦公需求,那現在的Go 3已經基本可以滿足簡單的影音娛樂(B站1080P視頻)以及不太復雜的多軟件辦公了。(Word/qq/微信/網頁)
當然,8G內存注定了后臺應有不能太多,瀏覽器也不能是Chrome。
對于Surface Go而言,我認為成就它的是小尺寸,同時敗也敗在小尺寸。
把鍵盤做到這么小的設備上,易用性真的很差,打字的準確率急速下降,并且實際體驗也非常憋屈。
除此之外,不論是125%還是150%縮放,在大多數需要精確操作的場景,這么小的屏幕配和Win11依舊不算好的觸控優化,易用性還是不行,需要借助觸控版或者鼠標完成。
所以這臺電腦無法成為主流產品,而微軟目前對它的配置定位,在我看來是正確的。
果要問我,前些年最被我看衰,但同時“銷量打臉”的電腦是哪款?
那答案肯定是微軟旗下的Surface Go。
第一代Surface Go價格低、配置更低,除了做工和屏幕素質遠強于同級別的筆記本外,好像再沒有什么亮點了,當時的我果斷把它批判一番,然后自刀出二手了。
結局大家也猜到了,Surface系列中,Surface Go銷量出人意料地優秀,甚至已經成為部分經銷商的主力出貨產品,再加上2020年網課需求旺盛,這臺電腦徹底火了。
我是真沒想通啊中國的消費者不是很在意配置嗎?難道產品形態換一下后,大家就變得更寬容了?
今天我們就趁著第二代Surface Go的發布,來好好反省一下:
微軟 Surface Go 2
機身右側
機身頂部
機身底部
它的配置如下:
奔騰4425Y 處理器
4GB 內存
64GB 固態硬盤
10.5英寸 1920*1280分辨率 100%sRGB色域 IPS觸屏
電池容量 27Wh
機身厚 8.5mm
帶鍵盤厚 13.05mm
機身重 544g
帶鍵盤重 776g
適配器重 141g
裸機售價2988元
帶鍵盤套裝價3602元
它的優缺點如下:
優點!
1,同價位中的頂級屏幕素質
2,同價位中最強做工,且便攜性極強
3,采用無風扇被動散熱,0運行噪音
缺點!
1,性能很弱,只適合輕度辦公使用
2,接口很少,外接設備不太方便
3,預裝Windows10S系統,不支持自行安裝第三方程序
【升級建議】
這臺電腦拆機非常困難,且有損壞機器的風險,所以極度不建議自行拆解。
雙通道4GB內存對于現在的日常使用來說都比較勉強,內存為板載無法更換,個人建議選購8GB內存的版本。
固態硬盤為eMMC規格,容量為64GB。
簡單跑了一下測試,成績如上圖所示。
固態硬盤為板載不可更換,建議有存儲需求的話直接購買容量更大的版本。
【購買建議】
1,對于便攜性有極大的要求
2,對屏幕素質要求很高
3,對性能要求不高的人
微軟 Surface Go系列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尺寸,雖不能說一手掌握,但拿在手里確實沒有負擔。
作為第二代Surface Go,它的屏幕由10英寸增加至10.5英寸,分辨率則是由1800*1200升級到1920*1280,實測色域容積為101.5%sRGB,色域覆蓋為99%sRGB,平均△E為0.82,最大△E為2.02,在3000元的電腦中,這肯定是最強屏幕。
性能方面,Surface Go 2將處理器從奔騰4415Y升級為4425Y,性能提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也正是因為這弱雞的性能,它采用了無風扇設計,在使用中無需擔心噪音問題。
續航方面,PCmark10續航測試成績為10小時15分鐘(場景:現代辦公),雖然27Wh的電池容量明顯小于普通筆電,但奔騰處理器的功耗也非常低。
Surface Go 2主要有三個配置,分別為4G+64G與8G+128G,以及一個8G+128G+LTE上網的版本。
慣性思維告訴我,高配版才能正常運行,但高配價格4600+,有這個錢,別說AMD Yes!了,I+N的選擇也有不少。
所以如果你想要一臺主力機辦公用,那么傳統的筆記本電腦顯然更合理。
但如果你已經有主力機,想要添置一臺Win系統的輔機,那么Surface Go 2是一臺便攜性很強的選擇。
【豬王的良心結語】
上圖是來自iFixit的拆機圖,微軟 Surface Go 2為被動散熱,表面使用大塊銅板覆蓋,銅板上方再覆蓋一層屏蔽罩,機身大部分元器件也覆蓋了屏蔽罩。
室溫25℃
反射率1.00
BIOS版本:1.0.05
針對無獨顯的輕薄本,我們使用負載較低的Stress CPU進行壓力測試。
在滿載狀態下,CPU溫度最高54℃,功耗3.7W,頻率維持在1.7GHz。
我們測試的這臺Surface Go 2使用的是主打節能的奔騰4425Y處理器(上一代用的4415Y,CPU頻率相對低0.1GHz),只有雙核四線程不說,頻率只有1.7GHz還沒有睿頻,指令集也砍掉了不少,包括發熱大戶AVX指令集,所以要讓這個CPU熱起來都比較困難。
表面溫度如上圖所示,最高為41.6℃,中心點溫度38.8℃。
背面溫度如上圖所示,最高溫度40.1℃,中心點溫度37.3℃。
總的來說,Surface Go 2的被動散熱應該足以對付性能更好的m3處理器,對付奔騰4425Y自然綽綽有余。
和兩年前不同的是,如今的3000~4000元價位,已經出現擁有高色域屏幕的AMD銳龍筆記本電腦,如今Surface Go 2的低價格優勢其實已經不復存在。
在我看來,Surface Go 2雖然不貴,但它的消費群體依舊是那些不差錢的用戶。
對于寅吃卯糧人來說,有3500的預算,肯定要買一臺R5+8G+512G的AMD筆記本,或者加錢買16G+高色域屏的高配版。
而如果你已經有主力機,孩子或許剛接觸網課,需要一臺設備既能上課,又能用Office完成課余作業,文件管理也相對直觀,那么這臺電腦或許真的可以買。
客觀地說,Surface Go 2只是價格便宜,性價比并不高,所以在我這里依舊不推薦普通人選購這臺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