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您在閱讀前點擊上面的“關注”二字,后續(xù)會為您提供更多有價值的電腦知識,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


    連接網絡都需要IP地址,有好奇心的人會問每次開機就直接通過連接網絡,那我的電腦ip地址是什么?怎么查呢?

    其實很多其他小伙伴都會有需要自己電腦的ip地址的時候,所以對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砹艘粋€怎么查電腦ip地址的具體實際操作管理方法,趕緊來看看吧。

    怎么查電腦ip地址

    方法一:

    1. 按組合鍵“ Win + R”打開運行窗口。在運行窗口中鍵入“ CMD”,然后單擊“確定”

    然后再ipconfig/All 上按回車鍵

    3.然后我們可以看到ip地址。

    方法二:

    1、鼠標右鍵可以點擊通過網絡信息圖標,選擇自己打開“網絡和internet”設置;

    2. 打開“網絡和互聯(lián)網”設置,點擊“以太網”按鈕

    3.在“以太網”窗口中點按“網絡”;


    4、下拉就可以查看“屬性”窗口中的 IP 地址。

    方法三:

    1.打開瀏覽器,在搜索欄中輸入“IP”,點擊“搜索”以查看IP地址。

    總結:

    1. 按組合鍵“ Win + R”打開運行窗口。在運行窗口中鍵入“ CMD”,然后單擊“確定”

    然后在 ipconfig/All 上按回車鍵

    3.然后我們就可以看到ip地址了。


    這么有用的分享值得讓更多人知道,快快分享給好朋友們吧!

    關注維修獅,每天學一個有用的電腦數碼小知識,帶你輕松玩轉電腦!

    大家有電腦故障問題都可以來找我,保證把你的電腦整的明明白白的!

    時,我們想要知道,自己的機器到目的機器之間,網絡通不通,一般會執(zhí)行ping命令

    一般對于狀況良好的網絡來說,你能看到它對應的loss丟包率為0%,也就是所謂的能ping通。如果看到丟包率100%,也就是ping不通

    ping正常

    ping不通

    那么問題來了,假設我能ping通某臺機器,那這時候如果我改用TCP協(xié)議去發(fā)數據到目的機器,也一定能通嗎?

    或者換個問法,ping和tcp協(xié)議走的網絡路徑是一樣的嗎?

    這時候第一反應就是不一定,因為ping完之后中間鏈路里的某個路由器可能會掛了(斷電了),再用TCP去連就會走別的路徑。

    也沒錯。但假設,中間鏈路沒發(fā)生任何變化呢?

    我先直接說答案。

    不一定,走的網絡路徑還是有可能是不同的。

    今天就來聊聊為什么。

    我之前寫過一篇《斷網了,還能ping通 127.0.0.1 嗎?》,里面提到過ping數據包和tcp數據包的區(qū)別

    ping和TCP發(fā)消息的區(qū)別

    我們知道網絡是分層的,每一層都有對應協(xié)議。

    五層網絡協(xié)議對應的消息體變化分析

    而這網絡層就像搭積木一樣,上層協(xié)議都是基于下層協(xié)議搭出來的。

    不管是ping(用了ICMP協(xié)議)還是tcp本質上都是基于網絡層IP協(xié)議的數據包,而到了物理層,都是二進制01串,都走網卡發(fā)出去了。

    如果網絡環(huán)境沒發(fā)生變化,目的地又一樣,那按道理說他們走的網絡路徑應該是一樣的,什么情況下會不同呢?

    我們就從路由這個話題聊起吧。

    網絡路徑

    在我們的想象中,當我們想在兩臺機器之間傳輸數據。本機和目的機器之間會建立一條連接,像一條管道一樣,數據從這頭到那頭。這條管道其實是我們?yōu)榱朔奖憷斫舛橄蟪鰜淼母拍睢?/span>

    實際上,我們將數據包從本地網卡發(fā)出之后,會經過各種路由器(或者交換機),才能到達目的機器。

    這些路由器數量眾多,相互之間可以互連,連起來之后就像是一張大網,所以叫"網絡"可以說是非常的形象。

    路由器構成的網絡

    考慮到交換機有的功能,路由器基本上都支持,所以我們這邊只討論路由器。

    那么現在問題來了,路由器收到數據后,怎么知道應該走哪條路徑,傳給哪個路由器?

    路徑由什么決定?

    在上面的那么大一張網絡中,隨便一個路由器都有可能走任何一個路徑,將數據發(fā)到另外一個路由器上,

    但路由和路由之間距離,帶寬啥的可能都不同。

    于是就很需要知道,兩點之間走哪條路才是最優(yōu)路徑

    于是問題就變成了這樣一個圖狀結構。每條邊都帶有成本或權重,算這上面任意兩點的最短距離

    路由器和Dijkstra

    這時候想必大家回憶壓不住要上來了。

    這題我熟,這就是大學時候刷的Dijkstra算法。菊花廠的OJ筆試題集里也經常出現,現在終于明白為什么他們家的筆試題里圖類題目比別的大廠貌似要多一些了吧,因為菊花廠就是搞通信的,做路由器的老玩家了。

    路由表的生成

    基于Dijkstra算法,封裝出了一個新的協(xié)議,OSPF協(xié)議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開放最短路徑優(yōu)先)。

    有了OSPF,路由器就得到了網絡圖里自己到其他點之間的最短距離,于是就知道了數據包要到某個點,該走哪條最優(yōu)路徑

    將這些信息匯成一張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路由表

    路由表里記錄了到什么IP需要走什么端口,以及走這條路徑的成本(metric)。

    可以通過 route 命令查看到。

    route表

    路由表決定數據包路徑

    數據包在發(fā)送的過程中,會在網絡層加入目標地址IP

    路由器會根據這個IP路由表去做匹配。

    然后路由表,會告訴路由器,什么樣的消息該轉發(fā)到什么端口。

    舉個例子。

    通過路由表轉發(fā)數據

    假設A要發(fā)消息到D。也就是192.168.0.105/24要發(fā)消息到192.168.1.11/24

    那么A會把消息經發(fā)到路由器。

    路由器已知目的地IP192.168.1.11/24 ,去跟路由表做匹配,發(fā)現192.168.1.0/24, 就在e2端口,那么就會把消息從e2端口發(fā)出,(可能還會經過交換機)最后把消息打到目的機器。

    當然,如果路由表里找不到,那就打到默認網關吧,也就是從e1口發(fā)出,發(fā)到IP192.0.2.1這個路由器的路由表不知道該去哪,說不定其他路由器知道

    路由表的匹配規(guī)則

    上面的例子里,是只匹配上了路由表里的一項,所以只能是它了。

    但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實際上能到目的地的路徑肯定有很多。

    如果路由表里有很多項都被匹配上了,會怎么選?

    如果多個路由項都能到目的地,那就優(yōu)先選匹配長度更長的那個。比如,還是目的地192.168.1.11,發(fā)現路由表里的192.168.1.0/24192.168.0.0/16都能匹配上,但明顯前者匹配長度更長,所以最后會走 192.168.1.0/24對應的轉發(fā)端口。

    但如果兩個表項的匹配長度都一樣呢?

    那就會看生成這個路由表項的協(xié)議是啥,選優(yōu)先級高的,優(yōu)先級越高也就是所謂的管理距離ADAdministrativeDistance)越小。比如說優(yōu)先選手動配的靜態(tài)(static)路由,次優(yōu)選OSPF動態(tài)學習過來的表項。

    如果還是相同,就看度量值metrics,其實也就是路徑成本cost,成本越小,越容易被選中。

    路由器能選的路線有很多,但按道理,最優(yōu)的只有"一條",所以到這里為止,我們都可以認為,對于同一個目的地,ping和TCP走的路徑是相同的。

    但是。

    如果連路徑成本都一樣呢?也就是說有多條最優(yōu)路徑呢。

    那就都用

    這也就是所謂的等價多路徑,ECMPEqual Cost MultiPath)。

    我們可以通過traceroute看下鏈路是否存在等價多路徑的情況。

    可以看到,中間某幾行,有好幾個IP,也就是說這一跳里同時可以選好幾個目的機器,說明這段路徑支持ECMP

    ECMP有什么用

    利用等價多路徑,我們可以增加鏈路帶寬

    舉個例子。

    沒有ECMP時只能選擇某一條路徑

    從A點到B點,如果這兩條路徑成本不同,帶寬都是1千兆。那數據包肯定就選成本低的那條路了,如果這條路出故障了,就走下面那條路。但不管怎么樣,同一時間,只用到了一條路徑。另外一條閑置就有些浪費了,有沒有辦法可以利用起來呢?

    有,將它們兩條路徑的成本設置成一樣,那它們就成了等價路由,然后中間的路由器開啟ECMP特性,就可以同時利用這兩條鏈路了。帶寬就從原來的1千兆變成了2千兆。數據就可以在兩條路徑中隨意選擇了。

    利用ECMP可以同時使用兩條鏈路

    但這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加劇了數據包亂序

    原來我只使用一條網絡路徑,數據依次發(fā)出,如無意外,也是依次到達。

    現在兩個數據包走兩條路徑,先發(fā)的數據包可能后到。這就亂序了。

    那么問題又又來了。

    亂序會有什么問題?

    對于我們最最最常使用的TCP協(xié)議來說,它是個可靠性網絡的協(xié)議,這里提到的可靠,不僅是保證數據要能送到目的地,還要保證數據順序要跟原來發(fā)送端的一樣。

    實現也很簡單,TCP為每個數據包(segment)做上編號。數據到了接收端后,根據數據包編號發(fā)現是亂序數據包,就會扔到亂序隊列中對數據包進行排序。如果前面的數據包還沒到,哪怕后面的數據包先到了,也得在亂序隊列中一直等,到齊后才能被上層拿到。

    舉個例子,發(fā)送端發(fā)出三個數據包,編號1,2,3,假設在傳輸層2和3先到了,1還沒到。那此時應用層是沒辦法拿到2和3的數據包的,必須得等1來了之后,應用層才能一次性拿到這三個包。因為這三個包原來可能表示的是一個完整的消息,少了1, 那么消息就不完整,應用層拿到了也毫無意義。

    像這種,由于前面的數據丟失導致后面的數據沒辦法及時給到應用層的現象,就是我們常說的TCP隊頭阻塞

    亂序隊列等待數據包的到來

    亂序發(fā)生時2和3需要待在亂序隊列中,而亂序隊列其實用的也是接收緩沖區(qū)的內存,而接收緩沖區(qū)是有大小限制的。通過下面的命令可以看到接收緩沖區(qū)的大小。

    # 查看接收緩沖區(qū)
    $ sysctl net.ipv4.tcp_rmem
    net.ipv4.tcp_rmem=4096(min)    87380(default)  6291456(max)
    # 緩沖區(qū)會在min和max之間動態(tài)調整
    

    亂序的情況越多,接收緩沖區(qū)的內存就被占用的越多,對應的接收窗口就會變小,那正常能收的數據就變少了,網絡吞吐就變差了,也就是性能變差了。

    因此,我們需要盡量保證所有同一個TCP連接下的所有TCP包都走相同路徑,這樣才能最大程度避免丟包

    ECMP的路徑選擇策略

    當初開啟ECMP就是為了提升性能,現在反而加重了亂序,降低了TCP傳輸性能。

    這怎么能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有一個合理的路徑選擇策略。為了避免同一個連接里的數據包亂序,我們需要保證同一個連接里的數據包,都走同樣的路徑。

    這好辦。我們可以通過連接的五元組(發(fā)送方的IP端口,接收方的IP端口,以及通信協(xié)議)信息定位到唯一一條連接。

    五元組

    然后對五元組信息生成哈希鍵,讓同一個哈希鍵的數據走同一條路徑,問題就完美解決了。

    五元組映射成hash鍵

    根據五元組選擇ECMP路徑

    TCP和Ping走的網絡路徑一樣嗎

    現在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

    對于同樣的發(fā)送端和接收端,TCP和Ping走的網絡路徑一樣嗎?

    不一定一樣,因為五元組里的信息里有一項是通信協(xié)議。ping用的是ICMP協(xié)議,跟TCP協(xié)議不同,并且ping不需要用到端口,所以五元組不同,生成的哈希鍵不同,通過ECMP選擇到的路徑也可能不同。

    TCP和ping的五元組差異

    同樣都用TCP協(xié)議,數據包走的網絡路徑一樣嗎

    還是同樣的發(fā)送端和接收端,同樣是TCP協(xié)議,不同TCP連接走的網絡路徑是一樣的嗎?

    跟上面的問題一樣,其實還是五元組的問題,同樣都是TCP協(xié)議,對于同樣的發(fā)送端和接收端,他們的IP和接收端的端口肯定是一樣的,但發(fā)送方的端口是可以隨時變化的,因此通過ECMP走的路徑也可能不同。

    不同TCP連接的五元組差異


    但問題又來了。

    我知道這個有什么用呢?我做業(yè)務開發(fā),又沒有設置網絡路由的權限。

    利用這個知識點排查問題

    對于業(yè)務開發(fā),這絕對不是個沒用的知識點。

    如果某天,你發(fā)現,你能ping通目的機器,但用TCP去連,卻偶爾連不上目的機器。而且兩端機器都挺空閑,沒什么性能上的瓶頸。實在走投無路了。

    你就可以想想,會不會是網絡中用到了ECMP,其中一條鏈路有問題導致的。

    ping能成功但部分TCP連接失敗

    排查方法也很簡單。

    你是知道本機的IP以及目的機器的IP和端口號的,也知道自己用的是TCP連接。

    只要你在報錯的時候打印下錯誤信息,你就知道了發(fā)送端的端口號了。

    這樣五元組是啥你就知道了。

    下一步就是指定發(fā)送端的端口號重新發(fā)起TCP請求,同樣的五元組,走同樣的路徑,按理說如果鏈路有問題,就肯定會復現。

    如果不想改自己的代碼,你可以用nc命令指定客戶端端口看下能不能正常建立TCP連接。

    nc -p 6666 baidu.com 80
    

    -p 6666是指定發(fā)出請求的客戶端端口是6666,后面跟著的是連接的域名80端口

    通過nc成功建立tcp連接

    假設用了6666端口的五元組去連接總是失敗,改用6667或其他端口卻能成功,你可以帶著這個信息去找找負責網絡的同事。

    總結

    • 路由器可以通過OSPF協(xié)議生成路由表,利用數據包里的IP地址去跟路由表做匹配,選擇最優(yōu)路徑后進行轉發(fā)。
    • 當路由表一個都匹配不上時會走默認網關。當匹配上多個的時候,會先看匹配長度,如果一樣就看管理距離,還一樣就看路徑成本。如果連路徑成本都一樣,那等價路徑。如果路由開啟了ECMP,那就可以同時利用這幾條路徑做傳輸。
    • ECMP可以提高鏈路帶寬,同時利用五元組做哈希鍵進行路徑選擇,保證了同一條連接的數據包走同一條路徑,減少了亂序的情況。
    • 可以通過traceroute命令查看到鏈路上是否有用到ECMP的情況。
    • 開啟了ECMP的網絡鏈路中,TCP和ping命令可能走的路徑不同,甚至同樣是TCP,不同連接之間,走的路徑也不同,因此出現了連接時好時壞的問題,實在是走投無路了,可以考慮下是不是跟ECMP有關。
    • 當然,遇到問題多懷疑自己,要相信絕大部分時候真的跟ECMP無關


    參考資料

    《網絡排查案例課》 ——極客時間

    文章來源:ping 可是個好東西啊!

    本退休,物色新本

    由于不想抱著公司配的磚頭筆記本到處跑,加上當時英特爾正在不遺余力地炒作“超極本”的概念,因此在五年多以前就入了輕薄本的坑,手上這臺聯(lián)想YOGA13在過保后曾經修過適配器和轉軸,其它方面除了4G內存和128G mSATA SSD容量較小以外用起來還算順手,但最近屏幕無故出現了兩三條亮線,其中一條還會間歇性閃爍,很影響使用,送到售后被告知是屏幕和屏線的問題,全部更換需要花費2K多,雖然帶觸摸屏的本子更換屏幕價格貴點可以理解,但花2K多維修一臺用了五年多的本子肯定劃不來,因此也打消了維修的念頭,同時也開始物色替代的本子。

    新本選型一度糾結

    除非有玩大型游戲的需要,否則我相信用過輕薄本的朋友都不會再考慮傳統(tǒng)的筆記本,因此這次選型馬上就有了方向,但最后卻在三個型號之間糾結了不少時間。因為筆記本是通勤用的,平時也會拿去出差,因此尺寸和重量是要首先考慮的,尺寸超過14寸,總量超過1.5kg的基本不考慮,使用機械硬盤的不考慮,非金屬外殼的不考慮,再結合5000-6000元的預算,然后篩選出下面三款型號。

    惠普(HP)EliteBook 745G5 14英寸輕薄筆記本電腦(銳龍7 PRO 2700U 8G 256SSD Win10 FHD Office一年上門)惠普EliteBook 745G5這款的外觀是我最喜歡的,商務氣息濃郁,HDMI 2.0+USB Type-C接口可以外接兩臺4K屏幕實現60Hz輸出,去客戶那里做演示很給力,除此之外還內置了RJ45有線網卡接口和指點桿,這些都是我比較喜歡的地方,但由于之前用AMD平臺有過不太愉快的經歷,因此對這款使用AMD銳龍7的本子始終心存芥蒂,而使用同樣模具的Intel平臺本子Elitebook 840G5卻要價一萬多,超出預算太多只能放棄。

    小米(MI)Air 13.3英寸全金屬超輕薄筆記本電腦(i7-8550U 8G 256GSSD MX150 2G獨顯 預裝Office 指紋版)看中的第二款本子來自小米Air 13.3寸i7四核增強版,配置、尺寸重量以及價格都在計劃范圍內,雖然說顏值不如上面惠普那款,但簡約的外觀我也比較喜歡,使用USB Type-C充電是我最欣賞這款本子的地方,但對于這款本子,讓我糾結的地方也有不少,首先是散熱設計方面,雖然說i7-8550U TDP只有15W,但獨顯和CPU共用一根熱管的設計我始終比較介意,然后就是屏幕,13.3寸對于1080P分辨率來說如果不使用縮放的話字體看著吃力,加上我吃過鏡面屏的虧,一來反光嚴重,二來全貼合屏幕意味著假如以后需要維修更換就只能換整套總成,維修費用高,畢竟有過前車之鑒,現在我對日后可能產生的維修成本也要考慮在內。

    機械革命(MECHREVO)S1 72%IPS 14英寸5.9mm超窄邊框輕薄筆記本電腦( i7-8550U 8G 256GPCIE MX150 2G)第三款本子來自機械革命S1 i7版,作為同方的子品牌,機械革命的名頭不如前面兩款響亮,但價格是最便宜的(首發(fā)時4999元)。這款本子的配置、厚度和重量方面都與小米Air 13.3相當,而最后我何為選擇了它,用起來體驗怎么樣就成為樓主本篇曬單的主要內容。在一周多的使用時間里,我對這款本子大體上還算滿意,然而也有些不足值得與大家分享,下面就進入文章的正題。

    機械革命 S1 i7 入手體驗

    本文篇幅較長,體驗項目較多,因此開箱什么的就省去了,網上可以搜索到不少開箱曬單,這部分就不占用大家的時間了。不過這里還得“表揚”一下京東,快5000元的筆記本套個塑料袋就送過來了,沒有直接把膠帶發(fā)票啥的粘在包裝盒上面已經有進步了,呵呵。

    關于硬件設計

    就外觀而言,機械革命S1 i7是前面提到的三款本子里面最樸實的,A殼表面是金屬拉絲材質,畢竟尺寸不大,按下去沒有明顯的凹陷。圖片中的Zippo打火機是輔助對焦用的,大家無視即可。

    屏幕頂部有一小塊凸出的地方方便翻開筆記本,個人感覺這是外觀上的一處敗筆。在觸摸板邊緣弄一個小凹槽完全能達到一樣的效果,但外觀上就不會產生違和感。翻蓋手感方面,轉軸的阻尼比較輕,但由于機身重量輕,要單手翻開屏幕依然有難度。

    機械革命S1使用三熱管雙風扇設計,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屏幕底部左右兩側各有一個散熱排風口。

    A殼左上角的凸印LOGO,我媳婦說像一個吻痕,哈哈,其實我更喜歡小米筆記本那種A殼無LOGO的設計。

    筆記本正面,霧面屏搭配黑色磨砂窄邊框,不反光而且不容易留指紋,這點我比較喜歡,屏幕下方邊框較寬,但值得慶幸的是廠家沒有在這里再弄一個品牌LOGO。

    180°的屏幕最大開合角度在筆記本上并不常見,在小型會議或者洽談的時候能派上用場,屏幕內容可以分享給更多人看到,一般使用這種設計的多為商務筆記本。

    屏幕左右上邊框實量為6mm,比戴爾XPS13邊框寬一點,比燃7000窄。

    C面使用一體式金屬拉絲外殼,材質與觸感跟A殼一樣,鍵盤是最常見的六列設計,內置白色背光,有四個級別的亮度可調。

    標準鍵帽尺寸實量17mm,快速打字時誤觸可能性較低,不過有一點我不太喜歡的就是鍵盤的字體,不論好壞,就是看上去不習慣。

    和我接觸過的輕薄本一樣,機械革命S1的按鍵非常靜音,但行程較短,段落感并不是十分明顯,手感偏肉。

    除了鍵帽字體以外,Fn鍵設置在鍵盤右側也是一個比較奇怪的設計,花了一些時間才適應過來。

    鍵盤下方的觸摸板和指紋識別模塊做在一塊,觸摸板來自新思,支持常用的手勢操作,左右按鍵鍵程短,按鍵手感較為生硬而且有點響,不過我早就習慣了單指觸擊和雙指啟動右鍵,所以觸摸板左右鍵手感對我影響不大。尺寸方面,高度與銀行卡相當,長度略寬。左上角的指紋識別解鎖速度夠快,基本是即點即開,識別率我認為OK,但濕手的情況下很難識別。

    關于鍵盤輸入,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由于鍵盤上方以及鍵盤本身占去了較多的空間,這時候留給掌托的位置已經不多,特別是左側掌托位置較小,打字時手掌有一小部分是懸空的,而且大拇指也經常會不經意碰到觸摸板,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我都會外接鼠標并關閉觸摸板使用。

    所幸的是,只有約14mm的掌托離臺高度加上掌托邊緣較為圓滑,所以打字時即使不能承托整個手掌但還不至于太痛苦。

    相比一般的輕薄本,機械革命S1的掌托離臺高度還是較高的,原因其實并不在機身厚度上,機械革命S1使用的墊腳本身就很高,這應該是為了增加機器底部進風所作的妥協(xié)。

    說起進風口,不得不提一下電源鍵左右兩側的鏤空,剛開始我還以為這是揚聲器的位置,但最后發(fā)現揚聲器位于機身底部靠近用戶的位置,而這里完全是輔助散熱的。

    本子左側擴展接口提供了HDMI 1.4、USB 3.1 Type-C以及復合音頻接口各一。不支持USB Type-C充電以及雷電3略感遺憾。

    機身右側提供了防盜鎖孔、SD讀卡器、USB 3.1 Type-C以及兩個USB 3.1 Type-A接口。

    機身右側USB 3.1 Type-A接口有一個讓我不爽的地方就是兩個接口之間挨得太近,稍大一點的設備都無法同時使用,如果能將其中一個USB 3.1 Type-A接口調到另一邊,使用起來將會方便很多。

    畢竟我是一個輕薄本的老用戶,其實早就習慣了USB接口緊張的情況,所以帶RJ45網絡接口的USB HUB基本都是隨身攜帶的。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筆記本內置的讀卡器走的是USB 2.0速度,而最近買的金士頓64G Canvas React高速SD卡支持Class 10 UHS-I U3 V30 A1速度標準,本是為4K錄像準備的,官方標稱讀寫速度分別是100MB每秒/80MB每秒。

    然而用內置讀卡器的話,速度跟便宜很多的Class 6普卡分不出區(qū)別。

    此外,SD卡插進去以后會露出來一小截,好處是不容易忘記拔卡,但壞處是一旦忘記拔卡然后硬塞到電腦包里,SD卡有折斷的風險。

    換成高速讀卡器以后,讀寫速度馬上就上去了,然而每次用外置讀卡器的時候還得把鼠標接收器拔下來。

    吐槽過本子的USB接口位置以及讀卡器之后,這里向大家推薦一款USB3.1 Type-A/Type-C雙接口U盤。 Type-A接口部分是直接裸露的,而Type-C接口有旋轉透明保護蓋。

    整個U盤很小巧,大小跟USB連接線接頭差不多,對于電腦本身有Type-C接口而且USB Type-A接口緊張的情況很合適,而且這款U盤還支持手機使用,可以用手機直接讀寫U盤數據。

    分別測試了Type-C接口和Type-A接口,速度幾乎一樣,證明本子的所有USB接口速度都是一樣的,不存擇優(yōu)使用的問題。

    說回本子,D殼同樣是金屬材質,不過并沒有像A殼C殼那樣使用拉絲工藝,一左一右兩個對稱的散熱窗可以清楚看到散熱風扇。使用金屬D殼的輕薄本,在拆裝D殼的過程中很容易造成D殼變形,五個墊腳的設計可以避免墊腳不平以及因此產生的共振。

    重量方面,機身凈重1.2kg。

    適配器重0.215kg。

    與手機充電器大小對比。

    適配器由臺達代工,寬電壓設計,輸出19V-3.42A,功率65W。

    老本子聯(lián)想YOGA13,平時使用比較愛惜,但邊緣還是磨得有點褪色了,表面橡膠涂層也很粘灰,所以這次我是非金屬外殼的本子不選。

    老本子凈重1.55kg,比新本加上適配器還要重一點。

    13.3寸的老本對比14寸新本,由于新本的屏幕邊框窄很多,所以屏幕大了機身反而小了一圈。

    YOGA13 D殼是全封閉了,墊腳很矮,機械革命S1因為墊腳較高的緣故所以看上去比老本子厚,但其實除去墊腳的高度外,兩款本子都很薄。

    關于屏幕

    機械革命S1的這塊屏幕來自群創(chuàng)光電(以前叫奇美),現在是富士康旗下的面板工廠,型號是CMN14D5。

    在屏庫上可以找到這塊屏幕的資料,從資料上了解到這塊屏幕屬于廣色域廣視角屏幕,8bit 16.7M色非6bit抖動8bit。

    拿出紅蜘蛛5侍候,測試建立在120nit(對應35%屏幕亮度),光度2.2以及6500K色溫的標準下。

    實測得98%的sRGB(CIE1931標準,下同)。

    69%的NTSC,比官網公布的72% NTSC略低,但考慮到測試環(huán)境以及誤差等因素,這個結果應該是符合目標的。

    74%的AdobeRGB。

    色調響應與灰階。

    屏幕最高亮度測得321.9nit。

    色彩以及亮度均勻性。

    屏幕右下角比左上角亮度高,但肉眼察覺不出來。

    最后是色彩精確度結果。

    屏幕實拍,當時相機可能離屏幕太近了,照片有輕微的摩爾紋,這個肉眼是看不到的,最后一張屏攝可以參考屏幕的可視角度。

    關于整機性能

    機器配置跟魯大師的檢測結果一致。

    魯大師綜合得分173481(在高性能模式下測得,下同)。

    PCMark10總得分3940。

    關于電池與續(xù)航

    魯大師檢測出電池品牌來自微星,容量為50Wh,與官方公布的參數一致。

    使用PCMark8(Work conventional)電池續(xù)航測試測得本子的電池在常規(guī)工作的狀態(tài)下可以使用4小時,測試時機器設置為高性能模式,屏幕亮度設置為120nit(對應35%屏幕亮度),打開WiFi,關閉鍵盤背光。需要說明的是,續(xù)航時間會受到使用習慣、設置、溫度等等各種因素影響,因此結果僅供參考。

    機械革命S1官方給出的參考續(xù)航時間為8小時+,而配置幾乎一樣的小米Air 13.3裝備的是39Wh的電池(拆解圖片來自網絡),比機械革命S1的電池容量小了11Wh,但小米公布的參考續(xù)航時間為9.5小時,看來都只能作為“參考”。

    機械革命S1在充電方面,半小時由19%充至42%,全程充電時間約為2.5小時。小米Air號稱具備快充功能,半小時能充入50%,如果描述屬實,在排除小米Air本身電池容量較小的前提下,小米Air的充電速度依然是優(yōu)于機械革命S1。

    關于CPU

    機械革命S1有標配i7和i5兩款可選,預售時差價400元,同樣采用四核心八線程設計,我當時直接選了i7頂配。i7-8550U默認頻率只有1.8G,但單核最高睿頻可達4.0G,TDP 15W,集成UHD Graphics 620核芯顯卡。

    關于這顆U的詳細描述可參見Intel ARK上的資料。

    CPU跑分分別測試了Fritz Chess Benchmark、CINEBENCH R15以及CPU-Z,測試結果請見下圖。

    關于i7-8550U的性能,這里說個題外話,也許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類似“八代低壓i7性能幾乎趕上七代標壓”的描述。

    正好同事的機器用的是標壓i7-7700HQ,簡單對比一下,光單核性能而言,i7-8550U得益于更高的單核睿頻,在單核性能方面的確高于i7-8550U,但再參考多核心性能,標壓i7-7700HQ依然領先i7-8550U 20%以上。因為對比的機器是同事的,不好意思占用太多時間,因此只簡單測試了CPU-Z Benchmark的對比,僅作參考。

    關于顯卡

    機械革命S1使用核顯+獨顯雙顯卡方案,獨顯來自NVIDIA GeForce MX150,自帶2GB GDDR5顯存。

    顯示輸出方面,實測可以同時內屏顯示+外屏2K/60Hz輸出,如果外接4K顯示器的話,受限于HDMI 1.4,4K分辨率下只能30Hz,所以最后在機械革命S1與惠普EliteBook 745G5之間實在糾結了很久,畢竟惠普那款支持4K/60Hz在去給客戶做演示,連接4K電視的時候效果會更好,而機械革命S1只能將就把分辨率降到2K使用。

    獨顯性能方面,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實測顯卡得分為1689分,與臺式機的GT 130處于同一性能水平。

    游戲測試用了我平時常玩的兩款游戲,《CS:GO》最高特效開垂直同步,游戲全程可以穩(wěn)定60FPS,流暢不卡頓不掉幀。

    《吃雞》的話對配置要求高很多,即使是把特效全部關閉也未能達到60FPS,不過40~45FPS左右也算勉強能玩,在一些貼圖比較簡單的場景可以上升到50FPS左右。

    關于存儲

    SSD性能方面,機械革命S1標配一塊FORESEE P900 256G NVME M.2 SSD。

    FORESEE這個品牌中文名叫江波龍,經了解它是全球前三的SSD封裝大廠,他家的產品主要供應品牌機廠商,自身并不對外零售,所以知名度遠不如三星,東芝等等品牌。江波龍在去年收購了美光旗下的存儲品牌Lexar(雷克沙),在技術實力方面應該是沒啥好擔心的。

    AS SSD Benchmark跑了四次,分別選擇1G/3G/5G/10G的數據量,這款盤從測試看來性能不算拔尖,但讀寫速度很穩(wěn)定,符合品牌機追求穩(wěn)定的初衷。

    SSD寫入測試時順便測了一下SSD的溫度,全程基本在60℃-65℃之間徘徊,室溫27℃僅供參考。

    關于散熱

    本子使用三熱管雙風扇散熱,其中用兩根熱管對付顯卡,一根對付CPU,系統(tǒng)里面自帶一個名叫“silent option”的軟件,在這里可以看到兩個風扇的轉速,風扇轉速也可以在這里手動調節(jié),默認自動模式在低負載的時候風扇會停轉,中負載轉速會升到2000RPM左右,這個時候需要把耳朵貼近機器才聽到風扇聲,到了3000RPM左右風扇聲音開始明顯,而玩游戲的話一般會飆到4000RPM左右。

    高級設置里面可以手動設置風扇轉速曲線,適合老玩家,但我不建議一般用戶去調這個,避免設置風扇轉速過低損壞硬件。

    室溫27℃,本子的待機溫度50℃左右,這個時候風扇是沒有轉動的,因為獨顯這個時候沒有運行,所以看不到獨顯的溫度。

    玩游戲的話,CPU和顯卡溫度都會達到80℃以上,CPU最高曾經達到90℃,不過看溫度曲線這90℃只維持了一下就馬上降下來了,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80℃左右。

    入手注意事項

    前面談完硬件以及使用體驗,接下來根據一周多的使用中遇到的各種情況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款機的入手注意事項。

    關于機器卡頓的問題:機器到手的時候已經預裝了1709版Win10家庭版,當時用了一下午感覺機器偶爾會發(fā)生卡頓的情況,就是用著用著畫面會突然定住半秒左右,然后就恢復正常,這個情況不定時出現,感覺是發(fā)生在核顯和獨顯切換的時候,但發(fā)生的頻率還是比較高的,這個我第一時間就考慮到有可能是系統(tǒng)的問題,用U盤安裝了最新的MSDN 1803版Win10,從NVIDIA官網下載了最新的獨顯驅動裝上之后這個問題沒有再出現過,由此判斷原裝系統(tǒng)有可能存在軟件沖突導致機器間歇性卡頓,重裝系統(tǒng)+驅動后問題解決。

    關于驅動程序的問題:

    重裝系統(tǒng)之后到機械革命官網下載了驅動,其它驅動都安裝好了,唯獨觸摸板驅動無法裝上,exe文件執(zhí)行不了,后來通過咨詢400得知需要在設備管理器找到“PS/2兼容鼠標”并右鍵屬性-驅動程序-更新驅動程序,將驅動位置指向官網下載的驅動文件夾即可。

    接下來驅動就會自動安裝,剛才的“PS/2兼容鼠標”已經正確識別為觸摸板,手勢控制功能全部可用。

    關于觸摸板間歇失靈的問題:在一周多的使用中,樓主還遇到了觸摸板間歇性失靈的問題,一天之內大概會有一兩次觸摸板突然失靈兩三秒的情況,后來確認這是因為觸摸板SMBus總線與其它需要使用SMBus總線的軟件產生沖突所致,例如魯大師,刪除魯大師之后問題有所好轉,當然最直接的辦法是卸載新思的觸摸板驅動,但手勢就不能用了,400那邊說新版的觸摸板驅動會解決這個問題,如果遇到這個情況的朋友可以試試以上辦法。

    關于充電的問題:電池電量在90%以上無法充入,這是避免電池反復充電的保護措施,使用至90%以下就能正常充電。

    總結

    總體而言,對于這次輕薄本的升級經歷還是滿意的,如果這款本子存在的那些不足并不是你在意的,那么機械革命S1會是一款不錯的機器,下面就跟大家總結一下優(yōu)點和缺點。

    優(yōu)勢

    1-外觀輕薄,金屬外殼硬度高觸感好;

    2-屏幕左右上方向超窄邊框設計,屏占比高,將14寸的屏幕塞入了13寸的機身;

    3-8bit廣色域屏幕顏色好,看著舒服,可視角度大;

    4-標配50Wh電池,滿足連續(xù)工作4小時;

    5-指紋識別模塊雖然只能作為登陸系統(tǒng)使用,但識別速度快,準確率高,體驗不錯。

    不足

    1-原裝系統(tǒng)會有卡頓的情況,出廠自帶觸摸板驅動與其它軟件沖突會發(fā)生間歇失靈的問題,待新版驅動修復;

    2-機身上的兩個USB 3.1 Type-A接口靠得太近,尺寸較大的USB設備無法同時使用;

    3-內置讀卡器走USB 2.0總線,無法釋放高速SD卡的速度;

    4-HDMI接口最高只支持2K/60Hz或者4K/30Hz,無法4K/60Hz;

    5-內置揚聲器音量較小。

    作者:harrisheagle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