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軟盤到耳機插孔,蘋果公司歷來都是在人們認為他們準備放棄之前就將普遍存在的技術從設備中移除。
在某些情況下,蘋果的改變是讓設備變得更快、更具功能、更薄,或者更少被一堆電線束縛。在其他一些例子中,蘋果將行業技術標準推向了一個新的方向。
現在,蘋果可能已經準備好推出無線版iPhone,邁出下一大步。
以下是蘋果公司拋棄技術的幾個主要例子。
蘋果首席分析師、TF國際證券的Ming-Chi Kuo本月早些時候發布了一份報告,預計蘋果將在2021年從高端iPhone機型上移除閃電電纜接口。這將創造出一款無線版的iPhone,這將有助于區分更昂貴的iPhone機型,并促進銷售。
不過該預測還不確定,蘋果目前拒絕對此發表評論。但是,如果這些預測得到證實,則可能表明蘋果將朝著徹底殺死閃電充電器的方向邁進。
蘋果已經銷售了與iPhone 8及更高版本兼容的無線充電座。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消費者是否在呼吁使用完全無線的iPhone。
一方面,無線充電還沒有傳統的有線充電快。根據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Dan Ives的說法,18瓦的有線充電器是iPhone 11的一個主要賣點,因為它充電速度很快。相比之下,最快的無線充電器只能提供7.5瓦的電量。
還有其他挑戰。客戶將不得不扔掉有線耳機和充電器并購買新的。而且許多啟用了CarPlay的老式汽車(Apple的技術可以使用戶在其汽車屏幕上查看Apple Maps,Music和其他應用程序)需要使用該功能的插頭。
隨著1998年iMac的發布,Apple放棄了軟盤驅動器,只留下了可擦寫的CD驅動器。
那持續了大約十年,然后蘋果也取消了CD驅動器。
這種流行的充電技術從配備2015 MacBook Air和2016 MacBook Pro的Apple筆記本電腦中消失了。這是一個有爭議的決定,磁性充電線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如果意外地將其拉扯(比如不小心扯到電線),充電器將很容易斷開連接,而不是將筆記本電腦拉到地上。
這些Mac也取消了傳統的USB端口。USB端口和MagSafe充電器被替換為USB-C端口,該端口兼用作充電器,是一種快速往返計算機的數據傳輸方式。
這一轉變使Apple可以制造出更薄,更輕的計算機,但這意味著仍在使用較大USB驅動器的用戶必須購買適配器才能將它們連接到新計算機。
2012年,蘋果公司改用了閃電電纜,蘋果用戶告別了更大的30針充電接口,這個接口在iphone、ipad和ipod上使用了10年。
但該公司已經逐漸將閃電電纜從iPad設計中淘汰。而且現在大多數蘋果電腦都不支持閃電電纜。
2016年發布的iPhone 7和iPhone 7 Plus取消了耳機插孔,取而代之的是一個USB-C接口,可用于耳機和充電(并要求消費者購買新的耳機或適配器,以便與新手機一起使用)。
另外,此新模型還擺脫了手機正面的物理主頁按鈕,而是選擇了帶有觸覺反饋的虛擬按鈕,該按鈕模擬了按下主頁按鈕的感覺。Home鍵在2017年首次推出iPhone X時就完全消失了。今年,Apple沒有生產帶有Home鍵的新iPhone。
蘋果在2013年為iPhone推出了其指紋傳感器解鎖技術Touch ID時,許多用戶對此表示懷疑。但是,由于擔心使用生物識別數據而引起的隱私和安全擔憂并未阻止Apple刪除Touch ID并將其替換為Face ID和面部識別技術解鎖技術,以及2017年的iPhone X(用戶選擇使用該技術)。
蘋果公司在發布iPhone X時表示,新的解鎖技術比Touch ID的安全性要高得多。蘋果說,有人錯誤地獲得使用Face ID的手機的幾率是一百萬分之一,而更改帶有Touch ID的手機的幾率是五萬分之一。
但是這種變化并不總是會停滯不前。
2015年的MacBook Air還配備了一種新型鍵盤,稱為“蝴蝶”,取代了舊的“剪刀”式鍵盤。此次更新是使筆記本電腦更薄的另一種方式,并且按鍵不需要用力敲擊即可工作。
但是,即使經過兩次重新設計,蝶形鍵盤仍未受到客戶的好評。許多人抱怨按鍵卡住或出現故障,Apple于今年早些時候公開道歉。
蘋果在11月發布了新的MacBook Pro,它恢復為舊的(雖然稍有更新)剪刀式鍵盤。Kuo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份報告中預測,蘋果的其他計算機也將很快恢復剪刀式鍵盤。
擺脫標準技術的事情可以追溯到1985年蘋果公司的第一臺Macintosh計算機。
與早期的Apple 1和Apple 2計算機以及當時其他公司的型號不同,Macintosh電腦鍵盤上沒有箭頭鍵,可以訓練早期的個人計算機用戶如何使用鼠標。但是,事實證明,人們既需要鼠標鍵又需要箭頭鍵,因此Apple恢復了箭頭鍵,此后一直保留。
最近,一張關于索尼3.5寸軟盤的淘寶問答截圖在網絡上引起了討論,起因是有人問這不是保存的圖標嗎?這東西也有手辦?這讓不少人開始感嘆,軟盤已經成為時代的眼淚。
軟盤是計算機中最早使用的可移動存儲介質,在U盤還沒有被發明之前,人們都是在使用軟盤來存儲并攜帶數據,由于其速度慢容量小,在十多年前就已經被淘汰。
1967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直徑32英寸,1971年,Alan Shugart推出一種直徑8英寸的表面涂有金屬氧化物的塑料質磁盤,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標準軟盤的鼻祖,容量僅為81KB,1976年 Alan Shugart研制出5.25英寸的軟盤,售價390美元。
1979年索尼公司推出3.5英寸的雙面軟盤,容量875KB,到1983年已達1MB,直到后來20世紀90年代 ,3.5英寸/1.44MB軟盤一直是PC的標準數據傳輸方式,1996年時全球有多達50億只軟盤正在使用。
不過,后來CD-ROM、USB存儲設備的出現,以及電腦開始舍棄軟式磁盤驅動器,軟盤的需求越來越少,2009年9月,索尼公司宣布,公司已經于該年上半年內全面停產3.5吋軟盤驅動器產品,預計在該年年內就會清空庫存,徹底退出該市場。
但軟盤對我們的影響現在依然存在,比如電腦盤符不是從A開始排序而是從C,就是因為軟盤,在最早起的DOS時代,存儲設備并不是U盤或者光驅等等,而是軟盤,軟盤又分為5寸的大軟盤和3.5寸的小軟盤,分別對應電腦里的B盤和A盤,軟盤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方便電腦與電腦之間的拷貝。
隨著科技的發展,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硬盤已經完全取代了它們,也就是現在的C盤、D盤、E盤等,不過在安裝軟盤驅動器時,系統的圖標還是會顯示出A盤或者B盤。
對于現在的95后、00后來說,軟盤可能是一種完全陌生的東西,但對于用過的人來說,軟盤還承載著自己一些珍貴的回憶。
(編輯:w.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