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家居的興起,無線網絡這個話題又開始火熱起來了,原本大家覺得幾百塊的路由器也可以用用,看看視頻,上上網問題不大,組建起智能家居才發現,這些傳感器和設備容易掉線,煩不勝煩。
傳感器容易掉線的原因還是無線覆蓋的穩定性不達標,雖然現在WiFi技術規格一直在提升,但是實際使用的時候會受各種因素影響導致信號衰減。
穩定覆蓋全屋無線的方案,最早是出現在商業領域,也就是AC+AP,前期布好網線,后期添加AP面板即可,AP面板只需要POE供電,同樣能做到無縫鏈接,穩定覆蓋。
從一個意義上來說,Mesh方案和AC+AP方案比較接近,你可以理解為有線回程下的Mesh方案,當然這樣解釋并不是特別準確。你只要知道,如果前期家里裝修沒考慮AC+AP方案,想要穩定又要全屋覆蓋,又不想自己折騰復雜的設置,那么Mesh是唯一的選擇。
Mesh原理圖。
你真的需要Mesh組網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如果你能做到單個旗艦路由器在合理的位置,任何角落和路由器之間只隔兩堵墻,而且你又沒有智能家居的設備,戶型也不大,那么就沒有必要組建Mesh無線網絡。
反之Mesh組網是你不二的選擇,而且這兩年Mesh技術的蓬勃發展,各大品牌都有自己的Mesh路由器產品線,從入門到高端,你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設備。
當然你家具備AC+AP安裝條件,你又愿意折騰這些,那么不要Mesh組網也是可以的。
今年最新的WiFi規格是WiFi6,你可以在各大旗艦手機發布會上見到一個統一的參數,那就是WiFi6 2.4Gbps傳輸速率,去年發布的iPhone 11 Pro首次支持WiFi6,但是最高速率只有1.2Gbps。
MX10600套裝自然是支持WiFi6的,作為目前旗艦款的Mesh路由器,單個MX5300表現已經足夠強勢了,套裝組合是后期推出的,適合別墅和大戶型用戶。
朋友別墅設置的無線方案,就是這種前期裝修完全沒有考慮AC+AP,后期無線覆蓋困難的場景,也是抱著嘗試的態度,嘗試了兩套AC6600組合。
對于別墅這種上下層比較多的建筑,無線回程下的領勢的無線覆蓋率還不錯,僅僅是地下負二層信號不太穩定,后期做了有線回程,基本上所有問題都圓滿解決。
也是這次的方案讓我對Mesh路由器有了一個理性的認知。
回到這套MX10600組合上,這一套純白的配置真的是挺適合簡約風強迫癥用戶的,放在家里任意位置也不會突兀。
相對之前直插式電源適配器,MX10600這套分體式電源適配器更大,但是分體式設計不會像直插式電源適配器那樣占據太多插座的空間。
體積上,相對于之前小巧的AC6600和AC3900套裝組合,性能提升的同時,體積也暴增了許多,單個MX5300的體積是137x315x251,而之前的AC3900套裝,體積不過一瓶易拉罐。
外觀上一概的棱角分明簡潔風,正面只有領勢的logo,接口從原先的底部挪動到背面。
重量上也增加到旗艦路由器該有的分量,1.6KG,畢竟是堆料設計,拿在手上沉甸甸的。
背部接口方面是我最喜聞樂見的大改,我之前幫朋友搭建無線Mesh系統的時候就對這套穩定無線覆蓋的AC6600種草,但是考慮到只有兩個WAN/LAN接口,無論是作為主路由還是節點路由,都不太夠用。
現在4個千兆接口,以及一個USB接口,Mesh路由器最大的短板被彌補,配合強勁的性能,更加適合戶型復雜和喜歡折騰的消費者。
頂部幾乎布滿了散熱孔,底部則是傳統的電源開關、WPS以及重置按鈕。
冷空氣從底部進入,帶走熱量,從頂部排出,頂部只有一個用于顯示狀態的LED指示燈。
先來聊聊組網這件事。
目前組網主要有多種形式,除了這次體驗的MX10600自成一套Mesh系統,也有自家品牌路由器任意兩臺組網Mesh(在一定支持范圍內),如果不是同型號路由器,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穩定性欠佳。
領勢Mesh產品線比較完善,但是如果家里有主路由,或者嫌棄重新將領勢設置為主路由太過麻煩,也可以將Mesh產品作為AP橋接接入主路由,只不過這樣會浪費MX10600強大的性能。
具體情況還是個人,像我這種靜態IP只有四五個的用戶,重新配置一臺主路由還不是很麻煩,但是如果是40-50個靜態IP地址需要配置……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重新更改主路由了。
無論是橋接模式,還是動態DHCP模式,亦或是PPOE撥號模式,我的建議都是先配置節點路由,所有的節點路由配置OK后,再進系統更改模式。
如果你對Mesh路由器配置不是很熟悉,完全可以采用圖中所示用手機APP去配置,這套APP配置其實并不復雜,也比較人性化,只是等待時間比較長,后續希望能優化下。
節點路由配置OK后,在APP中可以在對應的設置中找到連接類型并進行更改。
光貓撥號,領勢做主路由就選靜態IP或者動態DHCP;光貓不撥號,領勢做主路由就選PPPOE;而我這次測試主要是走橋接模式。
橋接模式下可以設置的功能相對比較少,這個模式下的MX10600主要設置的就是無線,以及作為交換機而存在。
領勢默認是三頻合一,也就是5G-1(WiFi6規格),5G-2(WiFi5規格)以及2.4G頻段,5G-1只有在有線回程下才能釋放WiFi6的潛力。
前期測試無線型號覆蓋主要是在三頻合一的場景下進行,后期測試WiFi6才改成了分開成為三頻,另外三頻合一對于只支持2.4G的智能家居系統并不是很友好。
想要更改分頻,只能在電腦網頁端操作,點擊右下角CA模式,就可以進入到高級設置。
其中5g-1頻段是WiFi6頻段,同時信道寬度采用默認設置,因為只有在自動模式下才可以工作在80Mhz頻段下,配合4×4 80mhx,也就是最高2.4Gbps傳輸速率。
WiFi設置中節點轉向和客戶端控制默認是打開的,也是針對Mesh網絡的最佳體驗配置。
我家的設備,大約是50多個智能家居設備,掛在線上的大約有30個左右,另外客廳具備一臺Apple TV,骨干是千兆有線網絡。通過千兆有線連接書房里的兩臺NAS和一臺具備WiFi6規格的ITX主機,另有Macbook Pro 一臺 。
戶型圖如圖,面積103平,屬于中等戶型,但是由于路由器位置不佳,單臺路由器無法完成完整+穩定的覆蓋,尤其是2.4g頻段,衰減的非常厲害。
一臺MX5300被我放置到了客廳沙發旁邊小冰箱的頂部,但是我不太建議這么做,作為一臺全金屬部的大家電,冰箱會對路由器無線頻段產生一些干擾,我測試信號的時候客廳的5G頻段就算在完全貼近的場景下也跑不滿WiFi5的理論數值,而另一臺MX5300作為節點路由并不會出現這種場景。
節點路由器則被我放置到了書房的書桌上,
這套房裝修五年了,當時智能家居還沒那么火,對于無線網絡的要求沒那么高,裝修完全是按照內置弱電箱的方式去布置的,但是后續基本上所有高端規格的路由器都放不進去,只能在弱電箱旁邊加一個矮柜,后續矮柜旁邊又增加了第二臺冰箱,路由器位置也一直在變動。
也導致了如今第一個節點路由器在比較尷尬的位置,不過后續我打算花點精力去處理下布線的問題,讓路由器換一個沒有干擾的位置,徹底發揮自己的性能。
我測試的場景為無線回程、三頻分開的方案,信號區域設置成美國,這樣可以達到最佳的無線效果。
左側漫游圖為三頻合一的場景下測試的,測試工具為vivo nex以及WiFi魔盒,漫游結果合格;右側圖為三頻分開的場景下定點測試信號強度,藍色為5G WiFi5信號強度,黃色為2.4G WiFi信號強度。
這里也來簡單解釋下,信號強度在-50dBm~0dBm是非常優秀水準,-50dBm~-70dBm也是屬于不錯的水平,完全不會影響設備的使用,而低于-90dBm才算的上差。
除了臥室5G WiFi5信號略微差一些,其他表現都是優秀。
定點測試中只能測試瞬間信號強度,不能看到平均信號強度,因此我用了一款可視化的流量監控軟件,測試結果如下。
首先是書房,上圖為2.4G信號強度,下圖為5G信號強度,書房里無線信號數據表現都不錯,而且穩定性上沒有出現較大起伏的波動。
臥室位置表現和之前定點測試差不多,2.4G表現優秀,5G稍微欠妥,信號強度沒有較大波動。
衛生間表現要比臥室更好,5G信號強度穩定在75%,2.4G基本91%左右。
次臥恢復到不錯的信號強度,2.4G為86%,信號強度49dB;5G強度66%,32dB,整體沒有太大波動。
客廳的2.4G頻段出現了一點波動,估計是因為干擾,不過信號強度98%幾乎無衰減,5G頻段也因為沒有墻壁的阻礙,信號強度為95%,61dB。
廚房信號依舊不錯,95%和81%信號強度,信號很平穩,不會出現起起伏伏較大的波動,總體來看單個MX5300覆蓋一整套中等戶型是沒有壓力的,前提是這個位置要選好。
三頻合一的場景下我用iPhone 11 Pro測試了漫游,三頻分開的場景又用iPhone 11 Pro和入門級別的千元機紅米Note 8做了漫游和Ping測試,結果如下:
三頻合一場景下iPhone 11 Pro漫游測試(信號區域設置為國內)
iPhone 11 Pro 四次漫游測試中,有三次出現了漫游和丟包場景,不過延時很短,最長的一次42ms,最短的一次34ms,均為優秀數據,這個數據下玩王者榮耀或者刺激戰場這種對延時要求很高的游戲,也是毫無壓力的。
三頻分開 iPhone 11 Pro、紅米Note8漫游測試(信號區域設置為美國)
三頻合一的場景會拖累整體場景,畢竟2.4G頻段很容易受到干擾。
左側為5G頻段下,紅米note 8是比較低端手機,速度跑不滿877Mbps;右側是2.4G頻段下,可以看出來無論是低端的入門安卓機器,還是iPhone 11 Pro這樣的手機,在三頻分開、無線信號區域為美國的場景下,甚至不會出現漫游的場景。
紅米note8 Ping測試中5G頻段下表現優秀,2.4G頻段下表現良。
iPhone 11 Pro ping測試中也是同樣的結果,5G頻段下表現優秀,2.4G頻段下表現良好。
最后來測試下WiFi 6下的表現。
三頻合一的場景下,如果距離足夠近,會自動切換到WiFi6頻段下,我這臺ITX主機具備WiFi6無線網卡,可以看到在這個距離下,速度是跑滿的1.2Gbps,但是礙于千兆有線的極限速度,從NAS中拷貝資源到電腦中,速度只能被限制在110MB左右。
我用iPhone 11 Pro配合主機測試WiFi6速率。
這個場景似曾相識,雖然1.2Gbps理論傳輸速度在150MB每秒,但是和iPhone 11 Pro配合,速度是遠達不到這個理論數值的,應該是iPhone的鍋,我之前用其他WiFi6旗艦路由器測試也是跑不滿。
測試場景很簡單,IOS自帶文件應用,可以以SMB形式同步局域網內設備的文件。
兩臺設備均連接WiFi6無線網絡。
我在iPhone 11 Pro的文件應用中下載和復制來自局域網設備中的影視文件,因為是同步文件,所以產生了兩個對等的速度,上傳和下載,兩個速度加一起大約為50MB每秒。
另外一個測試是iPhone 11 Pro連接WiFi6,通過局域網播放軟件infuse下載NAS中的影音文件。
這個成績要稍微快一些,差不多是60MB每秒,考慮到千兆極限為120MB左右,成績還是可以的。
作為領勢Mesh家族最新的套裝,MX10600綜合表現都不錯,而對于對于WiFi 6的支持也會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無線體驗。
作為喜好簡潔家居風的消費者,這套全白套裝路由器也是目前為數不多的選擇。
信號覆蓋率整體表現不錯,包括之前缺失的細節,過少的LAN接口和無USB接口這些細節都彌補上了。
當然高級模式要點擊進入CA,后臺功能太過于簡單,這點后續還是希望改進的。
希望這篇分享能給小伙伴們帶來一些幫助。
能家居時代下,家中聯網設備不斷增多,運營商帶寬也不斷提升,家用路由器的硬件也在大步升級,性能自然也水漲船高。因此不少公司或工作室萌生出用家用路由代替企業路由,特別是遇到公司有一位不懂網絡技術的財務同事。
但遺憾的是家用路由永遠替代不了企業路由,并非家用路由的性能不足,而是家用路由與企業路由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定位,換句話說它們是為了滿足不同需求下研發出來的產物。例如企業路由一般需要滿足多人上網,所以轉發性能和帶機量要遠高于家用路由。
而我最近也恰好需要給工作室配置網絡環境,所以入手了一臺新華三ER3200G2企業路由,通過它來和大家聊聊企業路由與家用路由的區別。
開箱曬物:錢花在刀刃上,符合機房布局
作為一款企業級路由,所以新華三ER3200G2并沒有在包裝上大展拳腳,反而是將“安全運輸”作為第一出發點。
瓦楞紙材質的包裝盒,包裝上沒有任何其它裝飾元素,側后邊有一張產品標簽信息貼紙,通過它可以快速了解路由的品牌、生產信息。
通過規整的緩沖泡沫將路由懸空在包裝盒內,避免運輸過程中對路由造成損壞,配件則被收納在另一個空間內。
配件同樣很簡單,一根電源線和一根配置電纜(Console線),Console線可直接將路由連接至計算機的串口,利用終端仿真程序(一般使用Windows自帶的“超級終端”)在本地配置路由器。
除此以外還有一份簡略版的說明書和對應的產品保修卡。
路由本身也延續了新華三一貫的穩固做工,采用的是專業綠色低碳工業設計,外殼是金屬材質,具有抗高溫耐低溫、抗信號干擾的能力。
新華三ER3200G2的整體外觀十分符合機房布局,采用的是傳統非模塊化設計,三圍尺寸為440*230*44mm,恰好符合19英寸的標準機柜,以便于大企業可以模塊組網。而我只需要一臺,所以直接放在桌子上即可。
路由頂部你有一個“H3C”的Logo,別無它物。
底部則貼有對應的產品標簽和入網許可證。
所有的網口和USB接口都布局在路由正面,從左到右分別是2個10/100/1000Mbps WAN口,2個10/100/1000Mbps LAN,1個10/100/1000Mbps LAN口,1個USB 2.0和一個Console口。每個網口附近都有對應的指示燈,同時正面也是整個路由色彩最豐富的地方。
背面僅有一個220V的電源接口和一個接地端子,電源線還帶有卡鉤設計,防止電源線意外脫落而斷電斷網。
兩側靠前位置預留有安裝到19英寸標準機柜的螺絲孔。
同時整個散熱孔也分布在路由兩側,大面積的散熱孔很好的解決散熱問題,進而提升產品運行穩定性。透過散熱孔可以大致看清路由內部,如果有看清楚內部構造的話基本不用擔心被動散熱問題。
硬件參數:低功耗,多WAN口
產品型號:ER3200G2
外形尺寸(H×W×D):440mm×230mm×44mm
固定端口:WAN口:2個10/100/1000Base-T以太網端口;LAN口:3個10/100/1000Base-T以太網端口;1個USB接口;1個Console口
處理器(CPU):專業的網絡處理器 雙核1GHz
內存:DDRIII 256M
電源:100~240V
功耗:<25W
風扇:無風扇,自然散熱
工作溫度/存儲溫度:0oC~40oC/-40oC~70oC
工作濕度/存儲濕度:5%~95%(非冷凝)
整機功耗:<20W
認證:電信入網證、3C認證
MTBF:>50000H
新華三ER3200G2是一款全千兆有線路由(這就意味著沒有WiFi信號),帶機量可達100~150臺,所以可輕松滿足中小企業的各種網絡日常需求,甚至對于我這個才十幾人的工作室來說還有點性能過剩,但抱著我會“做大”的夢想,所以還是入手了這貨。
在寬帶接入上新華三ER3200G2擁有2/4個WAN口,1/3個LAN口( 默認雙WAN口,支持LAN口轉WAN口,最多支持4個WAN口),可同時連接2或3或4條線路上網,支持ADSL、光纖、以太網、CABLE等多種接入方式,不但可大幅提高上網速度,同時支持支持多WAN口智能/手動負載均衡,便于企業網用戶根據線路實際帶寬分配網絡流量。
企業路由在設置項并不像家用路由那般簡單,所以為了避免設置丟失,新華三ER3200G2還提供了USB備份功能,只需要將U盤插入路由的USB接口,即可在配置后臺一鍵實現設置備份或恢復。
配置界面:基本功扎實且勇于創新
在瀏覽器通過192.168.1.1即可登錄到新華三ER3200G2的后臺,從后臺可以看到新華三ER3200G2不僅是一款網關功能全面,同時針對企業需求專屬定制了多種功能。
上網行為管理:
H3C ER3200G2支持全新的用戶上網行為管理模塊,支持組策略配置,可差異化定制不同的網絡應用訪問和使用權限,促進企業效率的整體提升;支持URL過濾,通信/金融軟件的應用控制。
路由&AC合二為一:
內置有AC(無線控制器)功能,支持配置Mini系列AP的 SSID、加密、功率、信道等詳細配置;支持對Mini系列AP自動發現和管理,可同時管理AP數量200個,使得企業部署和管理無線園區更加便捷。
VPN通信:
支持IPSec/L2TP兩種類型的VPN,通過簡易的WEB配置實現端到端安全的VPN連接,支持多種加密算I法、LNS(服務器模式)、LAC(客戶端模式)。能為企業異地組網提供最靈活、最易用的全自動組網方式。
多重防護:
支持ARP多重防護,能夠實時的識別并丟棄非I法的ARP報文,可以有效地避免局域網PC中毒后引發的ARP攻擊并能夠及時修正PC錯誤的網關ARP。并具備防止Stealth FIN掃描、防止Land攻擊、防止碎片包攻擊等功能。
智能QoS策略:
通過基于IP的網絡流量限速機制和NAT表項限制機制,可有效控制BT/迅雷等P2P軟件對網絡帶寬的過度占用。支持針對IP網段/IP范圍以共享和獨占的方式于特定時間段進行 QoS策略配置,滿足用戶靈活的業務配置需求。
必備營銷平臺:
粉絲經濟時代,店鋪的忠實粉絲和口碑至關重要。H3C ER3200G2提供免認證兩種認證手段。顧客到店可通過公號一鍵上網,實現營銷。
值得注意的是,H3C ER3200G2也具有“安全專區”,它支持訪客上網行為分析,可以設置用戶黑白名單;即便千里之外,都可以遠程查看設備信息,修改設備 SSID,寬帶流量精準限流,遠程一鍵升級功能。
總結:誠意十足
作為一款企業路由,精細化管理、精細化控以及面向移動終端的管理功能早已是標配,而H3C ER3200G2同時具有智能QoS策略,特色化商業營銷平臺,內置AC功能,Mini AP統一管理等功能。綜合來看,不管是性能面還是適用面,新華三都對ER3200G2給出了足夠的誠意,最后配合不過千的售價,絕對是中小企業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