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我上網啥新聞,看到了一個帖子很有意思:現在是2020年了,你認為20年前和現在最大的區別是什么?這道題如果讓我回答的話,我想說:跟20年前相比,我們現在身邊的電子產品越來越多了,人們對健康的擔憂也越來越多了。
記得那時候我還在上中學,上網還是撥號的,手機流行小靈通,什么路由器、電視盒子、IPad都還沒有蹤影呢。再看看今天,智能手機、路由器、電腦筆記本、平板電腦、智能家電,形形色色的科技產品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場景。
不過隨之而來的是一部分人對這些電子產品產生的”輻射“的恐慌,最常聽說的一個疑問就是:這些電子設備的輻射會致癌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輻射致癌從何而來
首先我們一定要承認,輻射致癌這句話說的也沒錯。目前業內公認的環境致癌因素就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三大類。在這其中,電離輻射就是最常見的物理致癌因素之一。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中,電離輻射被劃歸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對于人體來說,我們的體內的DNA就是電離輻射作用的靶分子:電離輻射是箭,那么DNA就是被瞄準的靶子。通過誘發DNA分子序列、結構的損傷和改變,誘發DNA分子啟動細胞癌變。雖然我們人體也有一套防御和糾錯系統來平衡這種癌變的傾向,但過量接受電離輻射確實會削弱這些保護機制,從而引發病變。
講到這里,大家是不是會很擔心,這輻射真的致癌,那我可不能繼續用這些電子產品了。且慢,
大家注意,上面提到的可是電離輻射致癌,而其實這種輻射在生活中我們并不是能經常接觸到的。
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
我們目前在生活中最常接觸的就是電磁輻射,就是各種電器、設備、儀器發出電磁波產生的輻射。之前說的能夠致癌的電離輻射雖然也是電磁輻射的一種,但是產生它們的條件可是大不相同。除了自然輻射以外,能夠產生電離輻射的場景多數是在醫院(X線、CT、反射性核素等)和一些工業部門(和工業系統的產業鏈、各種加速器、射線發生器等),總之都是一些高精尖或我們普通人不會天天接觸的場合。這些場合的工作人員都需要每天穿戴厚重的防護設備才能保證身體不受輻射侵害,這里向科研工作者、相關產業工人和我們同行表示敬意。
而之所以不要大家恐慌就在于,雖然我們知道了輻射致癌,但其實它被限定在”電離輻射致癌“這個框架中,除了這個類型的輻射,其他的非電離輻射都不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什么影響?日常我們周圍這些電子產品發出的輻射其實絕大多數都是非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是一種低頻輻射(波長在100nm以上),輻射能量較電離輻射弱,它們不會電離物質,也就沒有上文提到的誘發DNA損傷引起癌變的危害了。
比如今天我們題目中提到的手機、電腦、IPad在正常使用中產生的都是非電離輻射,所以大家在使用中完全不必擔心會致癌的問題了。
總結
輻射能致癌這話沒錯,但我們一定要知道,引起人體組織癌變的輻射是電離輻射。而且,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哪怕是電離輻射,也需要在一定時間、劑量的累積后才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而對于手機、電腦、IPad等電子設備所產生的非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微乎其微,可以放心使用。
生活中,很多人害怕家電的輻射,認為那里的輻射很強大,或者我們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事實是這樣嗎?專家告訴你,家電輻射沒那么恐怖!說起輻射,大家想到的通常是手機、微波爐等日常家用電器的輻射,而實際上,不管是住的房屋,吃的蔬菜水果,還是出行時的交通工具,都會產生一定的輻射。
環境監測管理站此前公布的數據,一年內受到的輻射總和超過100毫希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傷害,而全球平均每人一年從自然界能受到2.4毫希的輻射量。假設每天看電視3個小時,從電視上受到的輻射量也只有零點零幾毫希,遠遠低于會損害健康的輻射量。
電子科學技術專家認為,之所以會給人造成這種印象,是因為在使用時,剃須刀是緊挨著人臉,距離相當靠近,因而輻射也會大一些。但實際能夠發射出來的輻射量,卻是有限的。專家表示,實際上任何家電在出廠時,都經過一定的輻射檢測,達到標準后才能夠銷售。“早期的電視機等電器,由于電壓較高,因此產生輻射會比較大,但正因為這樣,當時的電視機生產時對于電磁屏蔽有著嚴格的要求,到達人體的輻射量也并不超標。”
與之類似的還有微波爐,由于功率較大,因此比起別的小家電輻射會大一些,考慮到這一點,生產商通常會在微波爐正面加電磁屏蔽網,人站在微波爐正面所受到的輻射量反而比站在側面時要少。而很多人喜歡近距離長時間玩iPad等平板電腦,擔心會受到較大程度的輻射,對此專家表示,實際上目前不管是平板電腦,還是液晶電視,隨著工藝的改進,輻射量都很微小。
源:北京晚報
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打開電子產品瀏覽時,先在鼻子上架上一副防藍光眼鏡。“藍光危害無處不在,視疲勞、視網膜損傷甚至失明都可能和藍光有關。”“兒童防藍光眼鏡,看動畫片、IPAD、手機必備。”面對商家的宣傳攻勢,不少人自然而然將防藍光與防近視掛鉤,家長們更是談藍光色變,想看電視、看IPAD、看手機,先戴上防藍光眼鏡再說。防藍光眼鏡儼然成了眼睛的保護傘,仿佛戴上它,就阻隔了電子產品對眼睛的損害。
然而,防藍光眼鏡真的那么神嗎?
市場
“防藍光”眼鏡賣得火
在位于潘家園的北京眼鏡城,一進大門,記者就在眼鏡城的圍墻上看到了大幅防藍光眼鏡廣告。眼鏡城內,幾乎每家店鋪都有防藍光眼鏡或是防藍光鏡片銷售,無論是近視鏡、平光鏡、成人駕駛鏡,還是兒童眼鏡,都能通過加防藍光膜,變身“防藍光眼鏡”。
在一家名為“美爾雅”的眼鏡店鋪內,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網上銷售的那種現成的防藍光眼鏡的防藍光效果并不好,只能防“一點點”,“你不如挑個眼鏡架,在我們這兒現配防藍光鏡片”。防藍光鏡片能起到防輻射、防藍光、防紫外線的作用,“鏡片越大越好,能遮擋的面積更大。”銷售人員表示,防藍光眼鏡近些年“火得不行”,每天都有人來店里買。
而在另一家名為“麗鏡匯”的眼鏡商行內,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防藍光眼鏡其實就是樹脂鏡片中再加一層防藍光膜,防藍光鏡片的價格從一百多元到五六百元不等,“防藍光效果其實差不多,只不過品牌不同。”說著,銷售人員還拿出一支驗鈔筆、一副普通平光眼鏡和一副防藍光眼鏡,現場給記者做起了實驗。銷售人員按亮驗鈔筆,用筆端發出的紫色光線分別照射不同眼鏡的鏡片。紫色光線直接穿透平光眼鏡的鏡片,直射在柜臺的白紙上;而防藍光眼鏡則幾乎沒有被紫色光線穿透,似乎將紫色光線阻隔了。“現在配防藍光眼鏡的人特別多,藍光其實就是電腦、手機屏幕發出的一種輻射,屬于有害光,年齡大了還會讓人出現眼底黃斑病變。戴上防藍光眼鏡,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在網絡銷售平臺上,“防藍光眼鏡”的效用更是被宣揚得神乎其神。在淘寶網鍵入“防藍光眼鏡”字樣后,立刻可以檢索出數千條信息,銷量大的店鋪甚至每月能售出1萬多副防藍光眼鏡。其中,售價便宜的防藍光眼鏡僅僅10多元,而售價較貴的則達數萬元。
記者隨機選擇了一款售價69.9元的防藍光眼鏡,該商品特意標注出,這款眼鏡可以在看手機、玩游戲時起到護眼、防近視的作用。淘寶商家告訴記者,防藍光眼鏡具有防輻射、防藍光、防紫外線、抗疲勞的功效,還可以預防近視。在買家評論中,有不少人說“眼鏡很好看!可以防近視!”“戴著看電視,預防以后的近視。”但也有顧客提出疑惑:“不確定預防近視的效果”,“藍光手電照上去一穿而過,根本不防藍光”,甚至還有顧客評價“戴上眼鏡反而感覺看不清楚了”。
檢測
產品良莠不齊
防藍光眼鏡到底能不能防藍光?此前發布的《2018-2022年中國防藍光眼鏡行業市場專題研究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近幾年中國防藍光眼鏡市場規模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市場增長率也節節攀升。2017年,中國防藍光眼鏡市場規模已達到16.83億元,增長率高達22.4%。防藍光眼鏡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逐漸出現了假冒偽劣產品良莠不齊、市場混亂、缺乏行業標準、缺乏檢測監督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武漢市質監局曾經發布過一項檢測結果顯示,在標識為“防藍光眼鏡”的30批次樣品中,竟然有一半沒有防藍光效果。
蔡建奇也表示,市面上銷售的很多防藍光眼鏡,甚至一些大品牌的產品,都存在“該防護的不防、該放開的卻錯誤防護”這一問題。比如,一些品牌的防藍光眼鏡,別看價格比普通眼鏡高出一倍,但是防藍光效果卻跟普通眼鏡沒什么區別,起不到防藍光的作用。“我們曾經發現,有的防藍光眼鏡透射比超過了90%,普通眼鏡的透射比其實也差不多是這個水平,說明這款眼鏡根本不能防藍光。”
而市面上有的防藍光眼鏡,對藍光的阻斷率基本達到了80%至90%,差不多把所有的藍光全去掉了。蔡建奇表示,這種防藍光眼鏡也有問題,會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物鐘調配。有的防藍光眼鏡看上去顏色很黃,大量的視覺生理實驗表明,顏色偏黃的高阻斷率鏡片不但不會保護眼睛,還會造成色偏,加劇視疲勞,甚至還可能增加近視誘發的風險。“市面上的防藍光眼鏡目前存在著諸多問題,對于青少年來說,不戴可能還沒什么危害,戴了反而有可能增加眼睛的負擔,還不如不戴。”
中消協近期也發出消費提醒,目前相關的眼鏡標準并沒有對防藍光鏡片的防藍光效果做出規定。因此,建議普通消費者謹慎選擇防藍光鏡片。特殊眼病患者如黃斑疾患的人群,比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形、黃斑裂孔、糖尿病性眼底病變患者,應根據眼科醫生建議選擇防藍光眼鏡。
求證
不是所有藍光都有害
藍光是不是都有害?必須要設防?
想要弄清這個問題,就要知道什么是藍光。藍光指的是波長在400至500納米之間的光線,普遍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各種節能燈、LED燈和白熾燈中,還有每天都要接觸的日光、浴霸、平板顯示器、熒光燈、液晶顯示器、手機屏幕等新型人造光源發出的可見光中都含有藍光。
近年來,社會上廣泛流傳著藍光會對視網膜造成光化學損傷、導致視網膜黃斑變性,甚至失明的說法。對此,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視覺健康與安全防護實驗室主任蔡建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藍光也要區別對待,不能“一刀切”。
“根據我們的實驗,445納米以下的藍光,人眼視網膜的耐受是很低的。也就是說,需要進行有效的防護。”蔡建奇表示,對于445納米以下的藍光,一般情況下,需要防藍光產品幫忙屏蔽掉20%的能量。也就是說,消費者可以選擇透射比低于80%的防藍光眼鏡。
而對于445納米以上的藍光,人眼的耐受呈現幾何級的上升,也就是說人眼的耐受極高。蔡建奇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所使用的LED照明產品,還是LED顯示屏,藍光輻射能量基本都在450納米到470納米之間,避開了人眼的最易損傷區。在正常使用的狀況下,電子產品發出的藍光基本不會對人眼造成藍光危害。
還有一部分藍光,則無需屏蔽,屬于對人體必不可少的有用光。蔡建奇進一步解釋稱,450到480納米的藍光,能夠對人體的生物鐘起到有效的調節作用,也就是調節人的生理節律。如果將這一部分藍光也一股腦兒屏蔽掉,對于人體不但沒有好處,反而還有壞處。
標準
防藍光眼鏡須屏蔽至少20%藍光
記者查詢發現,早在2017年底,廣東省曾經發布過地方標準《防藍光眼鏡片及相關眼鏡產品藍光透射比要求和試驗方法》,成為國內首個防藍光眼鏡片的地方標準。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今年年初,也發布了貫徹落實《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行動方案。其中明確提出,將就電子產品包括手機、IPAD、電腦等產品的藍光和其他電磁輻射對青少年視力的影響,開展比較試驗,包括對宣稱防藍光的手機貼膜產品進行測試,對貼膜前后藍光數據進行對比,為消費選擇提供參考。
“防藍光眼鏡的國家標準已經報批,今年年底前有望對外發布,可能會在明年正式實施。”作為這一國家標準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蔡建奇告訴記者,在這份名為《藍光防護膜的光健康與光安全應用技術要求》的標準中明確提出,對于445納米以下的藍光,防藍光眼鏡的光透射比要低于80%,也就是說,防藍光眼鏡需要幫佩戴者屏蔽掉20%的藍光能量。而對于445納米以上的藍光,防藍光眼鏡的光透射比要高于80%。
這也意味著,如果眼鏡片的光透射比達不到標準要求,就不能自稱是“防藍光眼鏡”忽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