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到目前國內擁有極大話語權以及曝光度,且銷量極為出色的車企,那肯定要數比亞迪。很多消費者關注比亞迪也就是這兩年,因為銷量確實非常出色,各種黑科技的加持讓很多消費者大呼過癮。

    由于從事汽車行業的關系,很早便關注比亞迪汽車。有一年數據令我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2015年比亞迪在中國的銷量一共達到了38萬輛,這并不是重點,重點就是比亞迪居然售出了6.2萬的新能源汽車。2015年大部分造車新勢力甚至還未出現,那時的特斯拉也只是不值一提的小角色,還在破產邊緣苦苦掙扎。而那時的比亞迪汽車已經大力沖刺電動汽車,那一年比亞迪掌門人王傳福在網絡上有一段視頻極有爭議,而且放到當下來看完全沒有問題,只能說眼光太超前了。

    當時王傳福在一次汽車論壇上介紹,比亞迪未來的電動汽車只需要兩個輪子,如果前輪爆了,直接將前輪丟掉,三個輪子照樣開;如果后輪對軸線上的車輪又爆了,那么比亞迪電動汽車兩個輪子依舊可以開。

    那時王傳福還提出了一個極為新穎的概念就是:新車搭載四個電動機,并且提供一個發動機用來供電,這不就是現在的增程式動力系統或者插電式混動嗎?除此之外,他還表示這四個電機可以進行串聯并聯,電動機每隔20毫秒根據不同的環境來調整扭矩,馬力及角度,保持車身平衡。更為關鍵的是,這四款電動機可以進行聯動工作,使得新車就像坦克一樣,可以隨時原地掉頭。這是不是相當熟悉?不就是仰望U8上的這一套易四方四輪電機控制系統嗎?

    當年比亞迪王傳福發表的這段視頻我在2015年第一時間就看過,當時聽得有些云里霧里,只是覺得王總的口才很好,也特別的幽默。我認為這種技術可能就是廠家用來宣傳的,根本就不存在。沒想到八年后,這項技術竟然被用在了量產車型上,而且還疊加了更多科技配置,比如深度涉水,智能駕駛,超級計算機以及車載通訊模塊等。

    回過頭來想一想,其實當時的比亞迪已經在大力研發電動汽車,當年看似不可思議的一些言論其實是有科學數據進行支撐的,所以比亞迪并不是這兩年才真正崛起的,多年前比亞迪汽車已經在布局,只不過現在到了收獲的季節。

    于Insomniac Games遭到黑客攻擊,導致超過130萬份文件(1.7TB)被偷,現在被公開在網上。這些數據也有索尼第一方游戲的銷售數據,比如《血源》。《血源》由FromSoftware和索尼日本工作室開發,2015年3月發售,登陸了PS4,到了2015年9月,該作銷量超過200萬套。

    然而根據泄露的文件,《血源》這款動作RPG的銷量遠不止200萬。截止到索尼2020財年,該作銷量接近750萬套(746.4萬),產生了2.65億美元營收,其中數字版貢獻了41%。考慮到現在已經是2023年底了,《血源》的實際銷量會更高。

    讓人疑惑的是,盡管《血源》本身銷量也不差,而且粉絲對續作,重制版,PS5升級,甚至是PC版都有各種各樣的呼吁,但索尼方面似乎就是不為所動。

    《血源》最后的傳聞是將推出PC復刻版和《血源2》,但2022年2月被內部人士確認是假消息。

    首N年前的 2010 年 1 月,iPad 一代的發布正式開啟了平板電腦普及的大潮,也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有領導者,那么必然就會有追隨者,在 iPad 誕生的同時,國內寨廠的安卓 MID 發展之路也正式開始了。

    寫篇文章回顧下多年的寨板歷史,各位看了權當無聊解悶吧。

    本人才疏學淺,因此本文必將存在諸多不足,內容均來源于個人整理與網絡資料收集,僅供參考。如有錯誤,也歡迎指出,將及時改正。

    本文只包括 2010 年開始發展的安卓系統類設備,對于之前的各類 MP4 和 linux 類設備,基本完全屬于另一番景象,由于個人能力學識均有限,在此并不做記錄。

    【萌芽期】

    在 2010—2011 年這段時間,可以視作是寨廠設備的萌芽期。這階段的很多設備實際嚴格來講,是不能稱為平板電腦的,只能稱為 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動互聯網設備),性能弱,屏幕渣,功能也有限,低端設備甚至連上網也不支持。

    當時的瑞芯微憑借 MP4 時期的技術積累,很快拿出了 RK2808 方案,基于前代 RK2806 改進而來,基于 65nm 工藝,600MHz 主頻的 ARM9 CPU;GPU 為 Mali-55;最大支持 128M 內存,視頻解碼方面支持到 720p。由于初期產品的不完善,加上僅支持安卓 1.5 系統,RK2808 的相關產品并不算多,沒有在市場上掀起多大波瀾,不久就被后續推出的 RK2818 取代。

    當時 RK2808 相關的新聞

    在打響安卓芯片的第一炮后,瑞芯微很快又推出了 2808 的完全改進版,也就是 RK2818,將 CPU 主頻提到了 660MHz,最大內存支持也提升到了 512M,具備了基本的 3D 加速能力,系統支持默認也達到了安卓 2.1,但視頻解碼能力依舊維持在了 720p。相關產品大多為 5-7 寸屏幕,256M 內存,支持 wifi 功能,高端些的產品配備了電容觸摸屏,中低端則以電阻屏為主,價格大多在 400-1000 元左右。

    當時主流 RK2818 產品的參數

    當時的 RK2818 產品之一

    同時 RK2818 還有個縮水版,型號為 RK2816,CPU 主頻小幅度縮到了 600MHz,閹割掉了 wifi 和外置 3g 網卡的支持等,產品實際大多只配備了 128M 內存,屏幕多為 5 寸以下 480×272 分辨率,但價格也隨之降低不少,基本都在 400 元以下。

    當時的 RK2816 產品價格頗為便宜

    受限于 ARM9 的性能,RK28 系列的實際體驗其實很一般,產品更多的像是智能 MP4 這樣的概念,聯網體驗基本屬于聊勝于無,低端產品很多甚至都不帶 wifi 功能。但由于當時手機上網遠沒有現在那么普及,3G 網絡和安卓系統在國內的發展也才剛開始沒多久,當時的各類 APP 除了即時通訊類,對聯網也大多不是剛需,因此低端無 wifi 類產品銷量也很不錯。

    現在的玩家已經很難想象當時第一批玩家使用電阻觸摸屏的感受,現在看來是個設備都該有的重力感應與 wifi 這類,在當時的寨廠產品上是可以作為一個明顯賣點來宣傳的。要是再有個電容多點觸摸屏,那更可以說是高大上,定價能明顯高上一截。

    各種刷機和精簡修改系統也開始成為熱門技能,一番折騰,空余內存能多出幾兆,都是感覺非常開心的事。

    當時連連看,切水果,Tom 貓這類都還是熱門游戲,憤怒的小鳥這種甚至能算大半個硬件殺手,能流暢跑起來都值得吹一波。

    2011 年 3 月 3 日的 imp3 論壇,來源于網站時光機

    2011 年 4 月 7 日,imp3 論壇的原道版塊

    2011 年的酷安網還只是個純粹的安卓資源下載站


    早期的安卓在國內由于并沒有現在各類方便的應用商店,所以用戶找尋各類資源基本都是去專門的網站下載,或者在論壇貼吧與他人分享交流,這些行為間接也促進了各種論壇和 APP 下載類站點的發展,比如機鋒,安智,木螞蟻和酷安網等。

    總的來說,RK28 系列的芯片算是給了當時的寨廠 MID 類設備一個不錯的開頭。雖然性能極其一般,3D 性能更是捉急,然而入門級低廉的價格,讓許多囊中羞澀的學生黨之類也能較早的體驗到了安卓系統,算是培養出了第一批用戶,為后面 RK29 系列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這一時期的芯片市場基本屬于瑞芯微單一廠家為主,對于其他競爭對手如威盛 WM8505、盈方微 IMAPX200、Telechips TCC8900 之類由于推廣等各類原因,見的都很少,部分甚至只能在山寨白牌貨上才能見到。

    【起步期】

    進入 2011 年,在年初的 CES 展會上,瑞芯微發布了 RK2918,基于 55nm 工藝,Cortex-A8 架構單核,標稱主頻 1.2GHz,不過實際運行大多為 1GHz,GPU 為 Vivante 的 GC800。

    RK2918 芯片(圖片來源于網絡)


    RK2918 對當時的瑞芯微來說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一枚芯片,直接讓寨板的用戶體驗實現了飛躍性的提升,從 ARM9 直接跨到了 Cortex-A8,這其中的進步之大,好比你現在的機子直接從驍龍 200 換到了驍龍 600 系列。

    初期的 RK2918 產品大多配備了 5-8 寸 800×480 或 800×600 分辨率的屏幕,運行內存多為 512M,電容式觸摸屏在這一時期也基本完全普及,市面上已基本見不到電阻屏的產品,可以說一臺正常平板該有的東西基本都已經齊全。

    在當時的環境下,單核 A8+512M 內存的組合已經可以很流暢的運行安卓 2.3 系統和大部分軟件,上網體驗也有了質的提高。所以 RK2918 迅速獲得了廠家和用戶的認同,很快就成為了當時最熱門的平板芯片,產品覆蓋了各個價位,一些定位較高的產品開始用上了 1G 內存和 IPS 屏幕。

    RK2918 早期和后期產品(圖片來源于網絡)


    伴隨著 RK2918 的火熱,瑞芯微的對手全志也在此時登場了,拿出了 A10 芯片,同樣采用了 A8 架構,但 GPU 換為了通用性更加好的 Mali400。同時打出了硬解 4k 的旗號,雖然后面實測只能硬解低碼率 4k,但還是給當時的市場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賣點。另外 A10 這名字當時還誤導過不少人,乍一看比 RK2918 的 Cortex-A8 高級不少,加上當時全志還打出過眾核額噱頭,把音視頻處理器都算成了核心數量,也算是坑了一波不明覺厲的用戶。

    全志 A10(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果是從早期安卓過來的玩家,一定知道早期的安卓游戲并不像現在這樣是一個大體積安裝包,并通用于所有設備;而是安裝包與數據包分開,數據包需要自己手動下載放到指定目錄或者裝好游戲后打開聯網下載。而且根據不同的 GPU 型號,會有不同的數據包,比如高通數據包/德州儀器(PowerVR)數據包/三星(Mali)數據包等。

    而瑞芯微的 RK2918 就在這方面吃虧了,GC800 是個非常冷門的型號,經常沒有對應直接能用的數據包,華為麒麟早期的 K3V2 也是因為用了 GC4000 的 GPU 導致吃了大虧。雖然部分游戲可以和英偉達的 Tegra 數據包共用,但不少游戲都需要玩家自己折騰。而全志 A10 在這方便則占了不少優勢,直接可以通用三星的 Mali 數據包。

    在中后期,瑞芯微又推出了 RK2918 的 SDK2.0 升級包,給安卓 2.3 套上了 3.0 的界面,同時小幅提升了一些系統性能,獲得了不少用戶的好評;后續又升級了安卓 4.0 系統,運行速度雖然不是很理想,但也算是完全榨干了 RK2918 的性能,給這一代功臣算是個還不錯的收尾。

    RK2918 的 SDK2.0 界面(圖片來源于網絡)

    瑞薩 EV2 與晶晨 8726-M 芯片(圖片來源于網絡)


    其他競爭對手方面,晶晨當時拿出了 AML8726-M 芯片,65nm 工藝的 A9 架構單核,特點是 flash 方面支持較好;瑞薩也推出了 EV2 雙核芯片來競爭,40nm 工藝的 A9 架構雙核,但主頻過低(默頻只有 533MHz),導致雙核體驗還不如單核,浪費了更先進的工藝。由于市場推廣和成本等因素,晶晨和瑞薩這類廠家并沒有多少產品應用。

    另外還有個很特別的玩意兒,君正的 JZ4770,MIPS 架構,主頻 1GHz,GPU 為 Vivante 的 GC860。這東西只能說生不逢時吧,本身 MIPS 對軟件的兼容就有較大問題,加上 GPU 兼容也不佳,可謂雪上加霜,據本人了解也就艾諾的 NOVO7 普及版用了這顆 SOC。

    這一時期的市場屬于瑞芯微占據大頭,全志緊隨其后,晶晨之類的還屬于冷門少數派。寨板市場總體可以說是一片繁榮,各路廠家天天有新品,月月有旗艦。由于瑞芯微的固件修改和刷機非常方便,這一時期的各路論壇和貼吧也都非常熱鬧,各種修改固件和技術類帖子大量涌現。作者本人在這一時期也有幸當上了寨廠某型號產品貼吧的吧主,結識了不少朋友,見證了這一段時期的火熱。

    在后期的時候,瑞芯微還面向低端市場推出過 RK2918 的縮水版,也就是 RK2906,去掉了對高清屏幕的支持,實際體驗和 2918 基本相同;全志也推出了 A10 的閹割版 A13,去掉了藍牙和 HDMI 支持等。

    PS:在此順便說一下,寨廠的產品有個特點,就是喜歡一個型號出 N 個版本。比如什么導航版/時尚版/風尚版/豪華版/旗艦版等等,同一個型號不同后綴的能有一大堆,而這一堆型號之間經常實際硬件差異非常小,可能就換了個外觀啥的,但前期出的型號經常就沒有固件更新了,直接被放棄。

    如果只是后綴多那也就算了,還有就是經常一個具體的型號下,又會根據出貨先后分為 N 個不同批次產品,一般以序列號作為區分,比如 A0、A1、A2、A3、A4 這樣多個版本。這種細分的版本,雖然固件通用,但一般是越到后期硬件越縮水,現在很多路由器廠家也還是這副尿性。

    【成熟期】

    進入 2012 年上半年,瑞芯微正式發布了 RK3066,40nm 工藝,雙核 Cortex-A9,GPU 為 Mali-400MP4 ,標稱頻率 1.6GHz,標志著主流寨板開始進入雙核時代。

    RK3066 與 8726-MX(圖片來源于網絡)


    與此同時,晶晨也發布了自家的雙核 SOC,AML 8726-MX,并打出了雙核魔蝎的稱號。8726-MX 規格和 RK3066 類似,也是 40nm 的 A9 雙核,GPU 為 Mali400 MP2。

    在雙核時代,就基本完全是瑞芯微和晶晨的天下了,全志并沒有參與,而是直接搞四核去了。新加入的競爭對手方面則有新岸線的 NS115,不過實際運用產品稀少,基本屬于沒有存在感。

    這一時期的寨板基本就屬于穩步更新階段了,各種尺寸各種規格的產品開始登場,IPS 屏逐漸成為主流,總體用戶體驗進一步上升,RK3066 和 8726MX 兩款 SOC 可以說都是很均衡的型號,實際表現都算不錯,不過功耗問題依舊明顯,運行大型游戲時 RK3066 機型的后殼 CPU 位置幾乎能達到燙手程度。彼時的貼吧論壇等依舊很熱鬧,經常能見到 RK 和 AML 兩家的粉絲互懟。

    2012 年中的時候,蘋果發布了 iPad3,也就是高分屏的 New iPad,一時間視網膜屏成為熱門話題。部分寨廠也開始打起了這方面的心思,推出了 RK3066 拖視網膜屏的機子,不過可想而知實際體驗是非常差的,高分屏給 RK3066 本就不強的內存帶寬和 Mali400 MP4 造成了巨大壓力,日常用起來各種掉幀卡慢,而且這類機型大多只搭配了 1G 內存,搭配高分屏的情況下由于分配的顯存占了一大截,開機就已經不剩多少空余可用了。

    搭配視網膜屏幕的 RK3066 機型(圖片來源于網絡)


    另外個別有點追求的寨廠,比如智器,則另辟蹊徑,用上了德州儀器的 OMAP4460 等 SOC,也算是部分做出了差異化。

    型號雜亂,品控不佳,軟件水平參差不齊依舊是這段時期寨板的特點。

    【穩定期】

    2012 年底的時候,憋了許久的全志終于發布了自己的首款四核產品,命名為 A31,采用了 40nm 工藝,四核 Cortex-A7 架構,GPU 為 PowerVR 的 SGX544MP2。

    稍晚一些的 2013 年春節后,瑞芯微也拿出了自家的四核產品 RK3188,3188 可以視作 3066 的升級版本,由雙核變成四核 Cortex-A9 架構,工藝也提升到 28nm,GPU 等方面則依舊是 Mali400 MP4。瑞芯微同時期順便還發布了一個最強單核 SOC,RK2928,單核 A9 架構配上 Mali400 MP1。2013 年年中時又發布了雙核的 RK3168,可以看做是 3188 的雙核版,這兩個型號相關的實際產品非常少,這里順便說明一下。

    這時候,此前一直沉寂的炬力也參與進來,拿出了貓頭鷹系列的 ATM7029 芯片,采用四核 Coretex-A5 架構,GPU 則為 Vivante 的 GC1000,主打低功耗影音日常方面的體驗。不過在宣傳時可能是覺得 Coretex-A5 檔次不夠,于是叫成了 Coretex-A9 家族 CPU。

    炬力 ATM7029(圖片來源于網絡)

    整個 2013 年里,基本可以說就是瑞芯微 RK3188 和全志 A31 的爭斗了,炬力也拉攏到了一部分對性能要求不高的入門級用戶。討論 RK3188 和 A31 誰更好也是那時論壇貼吧的日常。

    由于能撿蘋果剩下的屏幕面板,這時期也開始大量出現 7.85 寸 1024×768 和 9.7 寸 2048×1536 兩種分辨率規格的機型。這一時期大部分主流機型的內存也都達到了 2GB 水平,日常使用時寬裕不少;部分廠家也開始搞一些簡單的 UI 定制來作為宣傳點,雖然這些界面現在看來實在算不上美觀,不過放到當時也算是作出了部分差異化,也值得肯定。

    當時部分寨廠的界面(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過此時的寨板芯片依舊不能完全帶動視網膜屏,RK3188 和全志 A31 兩個蛋疼玩意兒的內存帶寬都比較捉急,全志雖然是雙通道內存但頻率低,瑞芯微后期靠著雞血固件大幅抬高了日常運行時的內存頻率,但也是以犧牲續航發熱等方面的體驗為代價。

    另一方面。2013 年下半年,Intel 帶著 Bay Trail 架構的 Atom 也登場了,雖然初期發布的都是中高端型號,價格不菲,但配合上 Windows8,Windows 平板逐漸開始普及。

    年底的時候,晶晨還發布了自家的四核方案 M8726-M8,四核 A9 架構,GPU 則用上了 Mali450 MP6,總體性能不錯,不過因為上市的實在太晚完全錯過了時機,基本屬于慘淡收場。隨后晶晨就基本退出了平板市場,安心去搞智能電視和各類安卓電視盒子,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

    【夕陽期】

    進入 2014 年,瑞芯微發布了 RK3288,四核 A17 架構,Mali T760 MP4 的 GPU。雖然架構名字叫 A17,不過實際是 A12 的改版,性能是弱于當時的 A15 的。

    全志方面則直接發布了 A80 芯片,直接一腳跨進了八核,基于 big.LITTLE 大小核架構,包含 4 個 Cortex-A15 核心和 4 個 Cortex-A7 核心,28nm 工藝,GPU 采用了 PowerVR 的 G6230。

    隨著 Bay Trail 架構 Atom 中低端型號的登場以及同時期小米平板 1 代的發布,用瑞芯微和全志的純安卓類的寨板可以說是直接受到了降維打擊。就實際體驗來說,RK3288 其實已經相當不錯,拖高分屏也已經毫無壓力了,但由于此時 win 板的沖擊,實際市場反響平淡。好在瑞芯微思路還算靈活,找上了谷歌,成功打入了三星等品牌的 Chromebook 中,算是在國外取得了一定成果。

    全志的 A80 則直接屬于步子太大扯著蛋了,雖然參數看起來很強,設計能力的不足導致全志實際根本把控不好八核,加上 A15 架構也不是省油的燈,A80 最后基本也是悄悄退場。

    國內寨板歷史中,關于瑞芯微和全志的主流部分可以說到 2014 年就基本結束了,往后這兩家基本就退居二三線,轉向了電視盒子/開發板/海外出口產品等方面。

    Windows 8.1 平板正式開始登場(圖片來源于網絡)

    2014 年也可以說是熱鬧的一年,隨著 Intel 帶來了部分授權甚至免費的 Atom Z3735 系列,以及 bios 支持雙系統功能的出現,寨廠平板又迎來了第二春。一方面配備安卓與 win8 雙系統的產品開始大量登場,很多產品價位都壓到了 500 元以下,便攜 Windows 設備同時還能運行安卓程序的賣點吸引了不少用戶購買。

    安卓與 win8 雙系統平板(圖片來源于網絡)


    另一方面,MTK 這時候開始殺入平板市場,固件良好的穩定性和全套的解決方案有效降低了 3/4G 平板的價格的同時,也沒有犧牲太多用戶體驗,有效在 win 板市場上分到了一杯羹。

    一度流行的 3G 通話平板(圖片來源于網絡)


    初期的 win8 寨板,大部分還是很規矩的,基本都是 Z3735D/3735F+標清屏+2G 內存的組合,體驗其實都還算可以,有點小問題也能接受。但到了中后期,Intel 又在 Z3735D 和 3735F 二者的基礎上再次使出閹割大法,搞出了 Z3735E 和 Z3735G 兩個超低端型號,只支持 32bit 單通道內存,容量最大 1G。

    寨廠糟糕的縮水品控再遇到喪心病狂的閹割芯片,Z3735E/Z3735G 這類設備的體驗可想而知。價格雖然是有效壓下去了,甚至一度還出現了 299 元的 win8 平板,不過配置實際已經幾乎沒法看了,1G 內存且不說開機還能剩多少,16G 存儲光是要應付 Win 系統日常運行中產生的各種臨時文件都顯得非常捉急,屏幕分辨率更是低到了 1024×600,純粹屬于騙補貼的產品。

    價格低到 299 的 win8 平板(圖片來源于網絡)


    高端方面,酷睿 M 也在 2014 下半年登場,寨廠相關產品開始講價格上探到兩千左右的價位,憑借酷睿 M 本身還不錯的性能表現,也算收獲了一定好評,但做工質量問題還是沒有什么進步。

    這段時間一直鼓吹的雙系統,也根本沒什么實際使用價值。眾所周知 Windows 系統在吃硬盤方面向來一點也不客氣,這一時期的大部分設備默認都只標配 32G 存儲,單跑一個 win8 都有點嫌不夠,更別說還要擠出一部分分給安卓了。而且這類內置的安卓系統基本都是徹底的原生系統,毫無優化可言,非常簡陋。

    Bay Trail 的 Atom 盛行的這段時間里,靠著低價策略,win 設備確實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普及,讓許多人第一次在平板類設備上用上了 Windows。但選擇寨廠作為合作伙伴的問題也愈發明顯,產品口碑在短時間上升后,寨廠做工售后方面的問題開始明顯暴露,口碑轉而開始持續走下坡路。

    當時寨板常見的宣傳(圖片來源于網絡)


    【咸魚期】

    2015 年初,Intel 發布了全新一代 Cherry Trail 的 Atom 處理器,擁有全新的 14nm 工藝和架構,核顯規格有了不少提升,命名也是新的 Atom X3/x7/x5 系列,乍一看非常的不錯。

    然而升級是不可能升級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升級,只有偶爾擠擠牙膏,才能勉強維持得了生活的樣子。

    Cherry Trail 的 Atom 從高到低有三個型號,分別為 Z8700、Z8500、Z8300,前兩個型號實際體驗都非常不錯,規格也都比較完善,分別用在了微軟自家的 Surface 3 和小米平板 2 上。

    而問題就出在了最低端的 Z8300 上,作為出貨量最大的低端型號,Intel 估計是為了強行拉開和 Z8500 的差距,讓 Z8200 最大只能支持單通道內存,容量最大也限制為 2G。內存限制也就算了,而根據實測,Z8300 的性能相比前代的 Z3735 系列基本可以說是零提升,也就是 Intel 在低端貨上連牙膏都懶得擠了。

    當然了,有人可能要說了,CPU 沒提升,那不是還有 GPU 么。確實,GPU 還是提升了一截的,然而實際性能表現還是很一般,低特效可以湊合著跑跑騰訊類網游,不過發熱又成為一個問題,需要做好散熱工作。

    不過寨廠畢竟是寨廠,沒有賣點那就創造賣點,于是給 Z8300 的內存帶寬砍了一半,強行上了 4G 內存,但是效能也只有正常一半,于是導致了 4G 內存的機型反而流暢度還不如 2G 的。

    部分藝高人膽大的廠家,更是給破解 4G 內存后的 Z8300 機型配上了高分辨率屏幕作為賣點,考慮到那可憐的內存帶寬,這類機型基本也只能勉強應對一些簡單的日常操作。

    直到 Cherry Trail 進入生命末期時,估計是由于成本的降低,部分寨廠才開始較多推出一些低價的 Z8500 和 Z8700 的機型,而此前這類機型價位都較高,購買的人很少。

    配備了高分屏的 Z8300 產品之一(圖片來源于網絡)


    轉眼時間又到了 2016 年 9 月,Intel 又推出了 Apollo Lake 系列產品,并且將定位手機和平板設備的 Atom 直接砍了,于是這一代的平板類設備直接用上了原本定位高一級的 N 系列賽揚/奔騰四核,體驗有了大幅度進步,CPU 和 GPU 均有了進步,而且還支持了硬解 HEVC 視頻,可以說實用價值比之前的產品都高了不少。

    不過很可惜,Apollo Lake 來得太晚了,知道 2017 年年初才開始有相關產品上市,雖然表現進步明顯,但歷經 Bay Trail 和 Cherry Trail 兩代產品的摧殘,低端型號 CPU 不顧體驗的瘋狂閹割+寨廠一貫捉急的品控,所帶來的糟糕體驗趕跑了大批的用戶,此時的 win 板市場已經明顯衰退,口碑下降明顯,老用戶流失嚴重,再也沒有當初的熱鬧了。

    后續階段部分廠家也做了進軍中高端的嘗試,不過由于歷史口碑和自身能力問題,市場反響也是非常一般。不過想想這情況也是非常正常,既沒口碑也沒逼格,何況都已經出到這個價了,我干嘛還買你寨廠?

    嘗試進軍中高端的寨廠(圖片來源于網絡)


    國產寨板的歷史基本就說到這里了, 算是基本整理出了這幾年一路過來的競爭歷史,芯片部分有部分在正文里沒有提到,比如飛思卡爾和創新等,是由于產品實在太少了,在當時也屬于完全嘗鮮的級別,與正面消費級市場關系不大。

    總之感謝觀看,如有問題歡迎指出。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