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版二合一PC?
如今,折疊屏早已是智能手機中重要的細分品類。這種有別于傳統直板機的新形態產品,正成為各大手機廠商搶占品牌高地、沖擊高端市場的關鍵武器。除了手機,折疊屏筆記本、折疊屏平板的概念和產品也在逐漸出現。
最近,知名蘋果爆料人郭明錤透露,目前唯一有明確開發進度的蘋果可折疊產品為MacBook,它將配備一塊20.3英寸的大屏幕。
筆記本天生可折疊,但這里的“折疊”是值“合上蓋子”,讓主機與屏幕貼合。而“可折疊筆記本”所說的,則是值筆記本的屏幕本身可折疊。
其實這不是特別新穎的概念,比如華碩推出了靈耀X Fold,主打折疊屏賣點。具體來說,這款筆記本大體仍然是二合一產品(筆記本與平板二合一)的設計思路,它的實體鍵盤部分和屏幕是分開的。同時,靈耀X Fold的屏幕部分,可以折疊。
(圖源:華碩)
靈耀X Fold用了一塊17.3英寸的OLED屏幕,展開狀態下用起來和一般的筆記本無異。而在折疊狀態下,屏幕尺寸將變成12.5英寸,既可以以平板形態使用,也可以作為一半用于屏幕顯示、另一半充當屏幕虛擬鍵盤的12.5英寸筆記本使用。
另一家PC巨頭聯想也推出過折疊屏筆記本,代表產品為ThinkPad X1 Fold。它的產品形態和設計思路與靈耀X Fold很類似,也是二合一產品的變種。ThinkPad X1 Fold用了一塊16.3英寸的OLED屏幕,折疊狀態下有12英寸的顯示面積。
(圖源:聯想)
從這兩家品牌的折疊屏筆記本來看,它們采用的相應技術其實是比較成熟的,基本就是對原有的二合一PC進行升級,屏幕部分則是OLED+鉸鏈的解決方案。
而在雷科技(ID:leitech)看來,折疊屏MacBook也會采取類似的硬件設計思路。相比折疊屏手機,折疊屏筆記本上的一大問題是對實體鍵盤的處理。為了保證輸入效率,折疊屏筆記本很難把實體鍵盤直接去掉,因此只能對它采取可分離設計。
其實跟折疊屏手機一樣,折疊屏筆記本電腦解決的核心問題也是“便攜性與大屏幕”的統一。用戶想要帶著大屏幕出門,但又不想它占據太多空間,因此“可折疊”就成了理想方案。
相比Windows陣營,蘋果的情況有些特殊,目前蘋果還沒有推出過二合一的MacBook產品。如果蘋果要推出二合一形態的折疊屏筆記本,那么首先要解決的估計是系統和軟件問題。
一直以來,蘋果對于筆記本觸控屏持抵觸態度。盡管iPadOS一直在macOS化,二者越來越接近,但它們仍然是兩款截然不同的操作系統,底層交互邏輯和軟件生態都不是一回事。
當然,理論上蘋果可以堅持不為折疊屏MacBook的屏幕提供觸控交互功能。但這樣一來,折疊屏筆記本的使用場景就會被大大局限。本來,可拆卸屏幕能夠以平板的形態獨立使用,大大增加了折疊屏筆記本的賣點。如果沒有觸控功能,那么折疊屏MacBook的賣點可能只剩下超大屏幕這一項,對用戶的吸引力會很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小雷在一個蘋果社區看到用戶Federico Viticci的一項有趣“發明”。他將沒有屏幕的“斷頭”MacBook和iPad搭配使用,利用Sidecar功能將iPad變成MacBook的無線屏幕。這樣一來,他就獲得了一款DIY版的二合一MacBook。美中不足的是,Sidecar功能需要兩臺設備接入同一局域網,出門在外用起來不太方便。
(圖源:MacStories)
在小雷看來,蘋果完全可以借鑒這一思路。如今,全系Mac完成了向ARM自研芯片平臺的遷移,將macOS和iPadOS打通并非難事。畢竟,現在我們已經能在MacBook上使用大量iPad和iPhone應用了。而且相比Windows陣營,蘋果對自家的M系列芯片有更強的控制權,它在發熱和功耗控制上也很有優勢,非常適合應用在折疊筆記本這類對空間要求更嚴格的產品上。
而一旦蘋果讓macOS支持觸控功能,那么折疊屏MacBook的可玩性將會大大增加。
小雷認為,蘋果旗下的折疊產品的出現順序會是折疊屏MacBook、折疊屏iPad和折疊屏iPhone。我們都知道,蘋果一直以來都更傾向于推出成熟的商業產品,不太熱衷于搶先發布搭載前沿技術但成熟度不高的先鋒產品。手機當前仍是蘋果的支柱業務,蘋果對用iPhone來試水折疊屏設備自然會有很多顧慮。而MacBook產品上,這種顧慮就會少很多。
不同于手機,PC市場本身的容量就很小。而且,在PC行業中,蘋果的出貨量排名并不算高。近年,Mac業務經營得也不是特別理想。以2024財年Q1財報來說,蘋果Mac營收為77.8億美元,在整體營收中的占比約為6.5%。這樣一來,蘋果更有動力在MacBook上試水折疊屏技術。
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主流的折疊屏筆記本方案,本質上和折疊屏平板并無區別。只是,折疊屏筆記本比折疊屏平板多了一個外接的實體鍵盤。同樣的,既然蘋果打算發布折疊屏MacBook,那么再推出折疊屏iPad也是順水推舟的事情。
此前,供應鏈一直有消息傳出,蘋果的MacBook和iPad產品線都將逐漸OLED化,這自然有利于后續相應折疊屏設備的出現。蘋果當前最高端的平板產品iPad Pro,最大尺寸為12.9英寸,如果屏幕顯示面積要進一步突破,那么走向折疊屏形態是必然的趨勢。
(圖源:蘋果)
至于大家更加關注的折疊屏iPhone,也有一些消息了。早年去年年底,韓國媒體AlphaBiz就報道稱,蘋果高管透露,折疊屏iPhone預計于2026年發布。只是,這則消息還沒得到其他信源共同印證。
折疊屏手機最關鍵的兩項技術一個是屏幕,另一個是鉸鏈,前者對蘋果來說難度不大,后者則可能需要通過折疊屏MacBook、折疊屏iPad來積累經驗。當前折疊屏手機的出貨量占比仍然較低,距離大范圍普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折疊屏iPhone未來仍然有一定機會。
(圖源:CNET)
當然,小雷也認為,蘋果在iPhone產品上的常年擺爛,會影響折疊屏iPhone的競爭力。現在,各大廠商都在折疊屏手機上爭奇斗艷,但共同的產品進化方向都是在保持折疊屏特殊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基本功。
換言之,早期折疊屏的優勢就是可折疊本身,但在影像、續航、可靠性、價格等各方面都落后于傳統直板旗艦。現在,華為、小米、OPPO等頭部品牌,都在不斷增強折疊屏的影像能力,通過更好的鉸鏈技術來增強可靠性。折疊屏手機正在逐漸完成從“帳篷型”產品向“水桶型”產品的轉變。
而作為常規旗艦的iPhone,則已經在散熱、信號、影像、充電等方面落后于安卓機型。比如iPhone 15 Pro的發熱、續航差問題,很大程度上源自蘋果散熱設計不思進取。如果現在蘋果貿貿然推出一款折疊屏iPhone,大概率在影像、信號、性能穩定性等方面表現糟糕。在做出足夠出色的折疊屏手機前,蘋果還有很多課要補。
從2007年初代iPhone發布開啟觸屏智能手機時代開始,智能手機的基礎形態就沒有改變過。在手機廠商窮盡了增加屏幕尺寸的常規手段后,折疊屏這種新形態方案就成了次世代手機的進化趨勢。
而對于筆記本產品,它們向折疊屏形態演化的必要性則要小很多。畢竟,筆記本本身的屏幕尺寸要比手機大得多,而且它對便攜性的要求相較手機也要更低。因此,小雷認為折疊屏筆記本不會成主流形態。
當然,筆記本背后的PC行業,本身已經面臨著市場容量飽和、缺少增長空間的問題,折疊屏、AI這些前沿技術的應用,或許能給這個古老產品注入一些新的希望。
至于折疊屏MacBook,小雷認為它在產品形態上可能不會太多新意。不過,在系統和軟件上,iPadOS和macOS的融合,更加值得期待。小雷很期待,蘋果能在折疊屏產品的系統軟件上,用自己擅長的方式,給行業帶來讓人耳目一新的解決方案。蘋果在折疊屏產品上姍姍來遲,小雷將對其產品保持密切追蹤,敬請關注。
pple I
誕生于1976年,Apple第一款電腦,由Stephen Wozniak(蘋果聯合創始人)手工組裝,當時售價666.66美元。2010年,一臺原版Apple I在佳士得的一場拍賣中以213 000美元售出。
Apple II
于1977年被制造出來,相比打字機一樣的Apple I,Apple II無疑更像一臺電腦,事實上它也是全球首款真正意義上的個人電腦。在接下來的16年中,各種型號的Apple II共售出了接近600萬臺。蘋果借助Apple II的成功實現了迅速的擴張。
Lisa
以喬布斯女兒的名字命名,得益于施樂PARC的“幫助”,1983年,Apple Lisa作為世界首款圖形化電腦問世。因其高昂的售價,Lisa的市場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但是,Lisa的意義是非凡的,基本上奠定了后面Macintosh的形態和操作系統的發展方向。
Macintosh 128K
1984年,Macintosh問世。這無疑是一個時代的開始。它搭載9英寸屏幕、128KB RAM、3.5英寸軟驅以及Mac OS 1.0,突出易用性、消費化理念,使其在消費市場中獲得廣泛好評,也加速了個人計算機發展。這無疑是一個時代的開始。其操作系統延續Lisa的圖形化設計,雖然仍是個黑白系統,但光標、窗口等元素一應俱全,對之后的桌面操作系統起到了巨大影響。
iMac(iMac G3)
在1990至1997年之間,蘋果推出了多款Mac產品,如Macintosh TV、PowerBook新型號、Power Macintosh等等,但均沒有獲得成功。iMac于1998年發布,喬布斯回歸蘋果并重新領導公司后所發布的首款主要產品,亦是iMac系列是首款產品。由喬納森·艾夫設計,現代蘋果電腦的獨特風格開始形成,在市場中備受追捧。
iBook
2000年發布,造型非常的卡哇伊,采用果凍外殼的設計,深受年輕用戶的喜愛,同時也是首款支持Wi-Fi的電腦。
PowerBook G4
2001年,PowerBook G4上市,Macbook Pro的前身,奠定了蘋果筆記本電腦日后的設計風格。
iMac G4
發布于2002年,臺燈式的機身,懸浮式的屏幕,大膽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至今仍被很多用戶珍藏。
Power Mac G5
2003年發布,最后一款采用Power PC芯片的電腦。大膽采用機箱式的設計。同時超酷的陽極氧化鋁機箱再次彰顯了蘋果的工業設計能力。事實上,它對日后的Mac Pro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Mac mini (2005)
2005年,Mac mini發布,并延續至今。
Macbook Pro(2006)
2006年,首款采用Intel芯片的Macbook Pro發布,全新的英特爾處理器為其帶來的強大的性能。同時機身采用全金屬的設計突出質感,并且該系列產品沿用至今。
Macbook Air(2008)
2008年,當喬布斯從信封里拿出Macbook Air的時候,就注定了這個產品的偉大。其超薄的設計,強大的性能,出色的質感,徹底改變了移動電腦的體驗。該系列產品延續至今。
Mac Pro
2014年,Mac Pro發布,其垃圾桶的造型設計非常的前衛。
Macbook Pro(2016)
2016年,MacBook Pro模具已經使用多年,需要一些新的變化,全新的蝶式鍵盤和Touch Bar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可惜的是這兩個設計被后來的產品取消了)
Macbook Air M1,MacBook Pro M1,Mac mini M1
2020年11月11日,蘋果和英特爾14年的蜜月期結束了。Apple M1芯片發布,標志著Apple拋棄了Intel,正式進入了Apple Silicon時代。Apple Silicon,高性能,低能耗,長續航,統一內存架構,業界頂尖的能耗比。Apple Silicion又一個偉大的時代開始了。
日,有報道稱蘋果公司可能已經停止對其Mac系列產品起步內存的進一步升級。這一舉措引發了業界和消費者的廣泛討論,許多人好奇這是否標志著蘋果在硬件升級上的策略調整,或僅僅是對成本和市場需求的重新權衡。
蘋果一向以推出高性能、高質量的產品著稱,其Mac電腦系列更是許多專業人士和創意工作者的首選。然而,對于起步內存的配置不再增加,可能意味著蘋果正在將焦點從硬件升級轉向其他增值領域,例如軟件優化和云服務。這種策略的轉變可能是對市場變化的響應,尤其是考慮到現代軟件更多地依賴于云計算和AI技術,對本地存儲的依賴正在逐漸減少。
此外,隨著芯片技術的進步,蘋果可能認為現有的內存配置已足夠滿足大部分用戶的需求,而提升基礎配置的成本并不劃算。這種做法可能幫助蘋果保持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同時確保利潤率。
雖然從成本和技術的角度來看,蘋果的決策似乎合理,但這一變化引起了不少用戶的擔憂。長期以來,隨著應用程序對資源的要求日益增長,消費者對更大內存的需求也在增加。對于那些依賴Mac進行視頻編輯、3D渲染等資源密集型任務的專業用戶來說,更大的內存無疑能帶來更流暢的體驗。
社交媒體和各大論壇上,不少用戶表達了對蘋果此舉的失望,認為這可能限制了他們在選擇Mac產品時的靈活性。盡管蘋果可能為高端模型提供了更高配置的選項,但起步級別的內存不再升級可能會使一部分預算有限的用戶感到不便。
盡管短期內蘋果決定維持Mac起步內存不變引發了一些爭議,但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是蘋果對未來技術趨勢的一種適應。隨著云計算和AI的發展,本地硬件配置可能不再是性能的唯一決定因素。蘋果可能會更多地投資于軟件和服務,特別是提高操作系統的效率,優化數據處理和存儲方式。
此外,蘋果可能還會探索新的市場機會,例如通過增強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體驗,進一步融合硬件與軟件服務。這種戰略轉型可能為蘋果帶來新的增長點,同時滿足未來消費者對技術的期待。
總之,雖然蘋果停止升級Mac起步內存可能引起一些用戶的疑慮,但這也可能是公司對市場變化的積極響應。未來蘋果如何在滿足現有用戶需求和探索新技術方向之間找到平衡,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