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記本的屏幕尺寸多在13.3英寸~17.3英寸之間,其“視界”遠不如臺式機顯示器那般寬廣。如果你覺得日常的辦公或娛樂因筆記本屏幕的大小而受到了限制,那就不妨想辦法拓展筆記本的顯示范圍吧。

    拓展筆記本“視界”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外接顯示設備,比如臺式機的顯示器、客廳中的液晶電視和會議室中的投影儀等等,至于連接的方式則可分為有線和無線兩種形式,前者信號穩定,后者則可擺脫線纜束縛更自由。

    有線視頻輸出

    想使用有線的方式外接顯示器,需要筆記本配備相應的視頻輸出接口。

    和臺式機一樣,VGA、DVI、HDMI、DisplayPort(DP)、mini DP、USB Type-C(需支持DP或雷電3協議)等視頻接口也都先后出現在了筆記本身上,只是VGA、DVI和DisplayPort由于接口尺寸太大而淡出了筆記本舞臺。

    留意USB Type-C接口功能

    筆記本身上的USB Type-C接口默認僅支持USB3.1 Gen1(USB3.0的速度)數據傳輸功能,想要支持更高速的USB3.1 Gen2和雷電3(包括未來的USB4)需要額外的控制芯片,較高的成本僅適合更高端的產品采用。

    在輕薄本領域,“全功能Type-C”正逐漸成為主流,這種接口可同時支持數據傳輸、最高100W的充電能力和視頻輸出功能。換句話說,只有全功能型或支持雷電3的USB Type-C接口才能外接顯示器。

    絕大多數筆記本都標配至少1個視頻輸出接口(以HDMI為主),少數高端游戲本最多則可配備3個視頻輸出接口。受筆記本的硬件限制,集顯筆記本一般最多可同時外接2個顯示器,和筆記本自身屏幕構成“三聯屏”的顯示環境,而獨顯筆記本只要有足夠多的視頻輸出接口,最多可外接3個顯示器,實現“四聯屏”。

    筆記本外接顯示設備支持“熱插拔”,即筆記本和顯示設備在通電開機狀態下,插拔視頻線纜都不會對硬件造成影響。

    當筆記本通過對應的線纜與顯示設備相連后,Windows 10系統默認的輸出模式為“復制”,即筆記本屏幕和顯示設備顯示相同的畫面內容。此時,我們可以通過同時按下“Win+P”組合鍵,將輸出模式切換為僅電腦屏幕(顯示器無畫面)、擴展(兩個屏幕顯示不同的內容)或僅第二屏幕(筆記本屏幕無畫面)。

    此外,我們還可以在系統桌面點擊鼠標右鍵進入“顯示設置”,在這里同樣可以隨意切換多屏幕的輸出模式。

    對于獨顯筆記本,其自身屏幕都是通過處理器內集成的核芯顯卡輸出畫面,而外接顯示器的畫面則是“借道”獨立顯卡輸出畫面,所以如果你想微調外接屏幕的畫面色彩,需要進入獨立顯卡對應的控制面板才能加以設置。

    當筆記本同時連接多個顯示設備時,可以在“顯示設置”中對不同屏幕進行標記,并根據筆記本和顯示設備實際的擺放位置,調整它們的排列順序和方向。

    無線視頻輸出

    如今幾乎所有的智能電視、高端顯示器和投影儀等顯示設備都支持無線顯示功能,而預裝Windows 10系統的筆記本,就能借助Miracast無線顯示技術將畫面“投屏”到這些顯示設備中。

    筆記本的無線投屏功能需要它和顯示設備都處于同一個局域網內(連接相同的Wi-Fi),如果顯示設備(如早期的普通電視)不支持Miracast技術,就需要先將電視與電視盒子或Miracast適配器等外設通過HDMI接口相連,再讓筆記本與這些外設進行無線連接的方式了。

    先打開顯示設備的無線顯示功能,然后在筆記本上同時按下“Win+P”組合鍵,點擊圖3底部的“連接到無線顯示器”,系統就能自動檢索局域網內等待連接的無線顯示設備,點擊搜到的設備就能完成配對和畫面的無線輸出。

    乎各個領域都有那么幾家巨頭上演著一幕幕戲碼:CPU界的AMD和Intel;手機OS界的蘋果和谷歌;電腦OS界的蘋果和微軟;人界的你和別人家的孩子......當然,還有GPU界的AMD和NVIDIA。今天我們就來精通精通顯卡的那些事兒。

    挑選顯卡是DIY一臺電腦的第四步,也是重中之重的一步,顯卡的選擇是否得當,關乎著游戲跑得順不順暢。要知道對于某些發燒友來說59FPS和60FPS的差別與考試得59還是60的差距一樣大。

    第一問:顯卡是什么?

    顯卡可以簡單理解為具有圖形處理能力并能輸出圖象的電腦硬件,分為核心顯卡和獨立顯卡。核心顯卡集成在CPU內,獨立顯卡則是與CPU獨立的硬件。

    獨立顯卡的構造很像一臺小電腦,大致由兩部分組成:圖形處理器(GPU)和其他結構(顯存、PCB板、供電模塊、散熱模塊、輸出接口、外殼等等)。

    第二問:顯卡有哪些?市面上的顯卡又有哪些不同呢?

    顯卡由GPU和其他結構組成,那么不同的顯卡的這兩個部分固然是不同的。

    一、不同的顯卡GPU有不同

    1. GPU的品牌不同

    GPU是一種處理器,即一種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其研發和設計非常復雜,反正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干的。目前設計消費級GPU的三家企業為超微半導體(AMD)、英偉達(NVIDIA)和我們的老朋友英特爾(Intel)。AMD原本并不設計GPU,后來收購了冶天(ATI),才做起了GPU。

    在國內,使用AMD GPU的顯卡俗稱A卡,使用NVIDIA GPU的就叫N卡,Intel GPU也可以叫做I卡,但由于Intel GPU全為核心顯卡,這樣叫的人比較少。

    2. GPU的性能不同

    GPU和CPU相似,是一種處理器,所以也有相似的常見參數如架構、制程、核心頻率(單位為兆赫MHz,后面會詳細講)、功耗等。需要復習的同學請返回我的主頁,點擊關注,然后參考cpu篇中的有關內容!

    GPU作為圖形處理器,還有一些特殊的參數:

    顯存類型:目前有SDDR3、DDR3、GDDR3、GDDR5和GDDR6五種,同容量的情況下性能依次增強;

    顯存位寬:GPU一個時鐘周期內發送數據的位數,單位為bit,當然是越大越好的;

    顯存帶寬:GPU的實際數據帶寬,計算方法為顯存帶寬=顯存頻率*顯存位寬/8;顯存位寬是決定顯卡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越大越好;

    3D API:是指與GPU對應的編程用應用程序,目前有DirectX和OpenGL,其中最重要的是顯卡是否支持最新版本的DirectX。

    輔助供電:主板的PCI-E 16x插槽可以為顯卡提供電力,但有的GPU功耗較高,需要額外輔助供電。

    還有一堆越大越好的參數,比如晶體管數、流處理器數、紋理單元數、ROP單元數、N卡特有的CUDA Core數等等,這些參數都代表著GPU在不同方面的處理能力。

    通過比較參數我們可以準確地判斷一款GPU的性能。但為了方便,我們往往通過GPU的命名判斷一款GPU的性能大概如何。下面就來簡單無腦地說說GPU都是怎么命名的:

    AMD GPU

    分為HD系列和R系列。R系列于2013年底正式發布,取代HD系列。

    a. HD系列

    HD系列GPU姓HD,名為4位數字,可伴有后綴。

    栗子:AMD HD 7970 x2

    HD:HD系列;

    第一位7:代數;這里為7代;代數的升級往往代表著架構和制程的升級,即一般情況下HD 7970相對HD6970有著較大的提升;

    第二位9:定位;同一代下常分為7、8、9三級,分別指低、中、高端;這里的9即為高端;

    第三位7:性能;同一定位下常分為3、5、7、9四擋,性能依次提升;這里的7即表示HD7970為HD79XX中性能第二強的GPU;

    第四位0:基本無意義;

    x2:后綴,這里代表雙核心GPU,即一張顯卡由兩塊GPU共同組成。若有后綴“M”表示為筆記本顯卡。

    于是我們可以判斷任意一款HD系列的顯卡究竟是哪個水平了,比如HD 8970M是HD系列8代高端顯卡中性能最強(沒有推出HD 8990M)的單核心筆記本GPU。

    隨著R系列的發布,HD系列已經很少人購買,但有時會用于進行直觀的性能比較。

    b. R系列

    R系列GPU姓R加1位數字;名為3位數字,名前可伴有前綴,名后可伴有后綴;也有同姓R但名字特殊的型號,如R9 Fury、R9 Fury X、R9 Fury x2、R9 Nano等。

    栗子:AMD R9 M290X

    R:R系列;

    加1位數字9:定位;共有5、7、9三級,分別指低、中、高端;這里R9表示R系列高端;

    M:名前綴,表示筆記本GPU;

    第一位2:代數,這里為2代。(注:R系列沒有1代)

    第二位9:性能;R5系列有3一檔;R7系列分4、5、6三擋;R9系列有7、8、9三檔,數字越大性能越強;這里9即為最強。

    第三位0:基本無意義;有時代表性能,目前只有0、5兩檔,且僅存在于部分型號,如R9 295 x2。

    X:名后綴,表示增強型號;若有后綴“x2”表示雙核心。

    至此我們可以判斷幾乎所有R系列的顯卡是什么水平了,比如R7 340是R系列3代中端性能最弱(性能在3代中總排名倒數第2)的單核心臺式機GPU。

    NVIDIA GPU

    NVIDIA GPU姓GT,姓后可緊接后綴;名為3位數字或4位數字,名后可伴有后綴。也有姓GT但名字特殊的型號,多指Titan系列,如GTX Titan、GTX Titan X、GTX Titan Z、GTX Titan Black等。

    栗子:NVIDIA GTX 1080 TI

    X:GT的后綴,代表性能更強;

    10:代數;這里為10代;其中8代全線為筆記本GPU;

    8:性能;分1到9共九檔,這里的8代表第二強;

    0:基本無意義;有時可代表性能,分為0、5兩檔,僅存在于部分型號如GTX 765M。

    TI:后綴,表示增強型號;若后綴為“M”則為筆記本GPU。

    我們一起來看看GTX 860M是啥玩意?沒錯,就是8代第6檔性能的筆記本GPU。

    Intel GPU

    Intel GPU均為核心顯卡,有HD和銳炬(Iris)兩個系列。

    a. HD系列

    HD系列GPU姓HD,名為3位或4位數字,名前可伴有前綴。其中3位命名從Skylake開始沿用。另有最古老、性能最弱的一款為HD Graphics。

    4位命名栗子:HD P4600

    HD:HD系列;

    P:前綴,表示企業版,性能上與民用版幾乎無異;

    4600:性能;基本上數字越大,性能越強,從2000到6000無規律分布。

    三位命名栗子:HD 530

    530:性能,與4位命名規律基本一致,但不能根據數字大小與4位命名的HD系列GPU直接比較。

    由此可見HD 4400便是一款在HD系列中排名第七的民用版GPU。

    b. Iris系列

    Iris系列GPU姓Iris,姓后可伴有后綴;名為3位或4位數字。其中3位命名從Skylake開始沿用。

    4位命名栗子:Iris Pro 5200

    Iris:銳炬系列;

    Pro:姓后綴,表示專業版,性能有所提升;若姓有后綴“P”則為企業版;

    5200:性能,基本上數字越大,性能越強,從5100至6300無規律分布;

    三位命名栗子:Iris 540

    540:性能,與4位命名規律基本一致,但不能根據數字大小與4位命名的Iris系列GPU直接比較。

    由此可見Iris P580為銳炬系列企業版的頂級GPU。

    Intel GPU的命名十分混亂把自己都搞混了,所以Intel把自家的GPU分為GT1、GT1.5、GT2、GT3、GT3e、GT4e共六個等級,性能依次提升,每個等級下有多種型號,以下是目前的分類:

    • GT1包含HD Graphics、HD 510;
    • GT1.5包含HD 515;
    • GT2包含HD 4200、HD 4400、HD 4600、HD P4600、HD 520、HD 530、HD P530;
    • GT3包含HD 5000、HD 5100、Iris 540、Iris 550;
    • GT3e包含HD 5200、HD 570;
    • GT4e包含HD 580、HD P580。

    滿頭大汗.jpg

    如果實在對參數命名啥的不感冒,直接看顯卡跑分和游戲幀數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二、不同的顯卡其他結構不同

    這里僅限獨立顯卡。A、N、I公司設計出GPU后,通過外包生產得到成品GPU,這些GPU會有三種用途:

    1. AMD和Intel的部分GPU用作CPU的核心顯卡。
    2. AMD和NVIDIA的部分GPU用于生產公版顯卡。
    3. AMD和NVIDIA的部分GPU賣給顯卡授權生產商,用于生產獨立顯卡;

    公版顯卡,是A、N公司為了宣傳GPU而生產的,其實就是在告訴顯卡授權生產商:“使用這款GPU做出來的顯卡是這樣的!”,一般公版顯卡的性能、用料比較基礎,只是用作示范。當然,粉絲們可以買來作紀念。

    而像大家熟知的華碩、技嘉、影馳、藍寶石、銘瑄、映眾、迪蘭、七彩虹等等,就是所謂的顯卡授權生產商。由它們負責設計顯卡的其他結構、調試GPU,并將兩者結合,生產出不同牌子的獨立顯卡。

    調試GPU也會影響GPU的性能,顯卡廠商主要是對GPU進行超頻提高核心頻率,所以一般的非公版顯卡性能要強于公版。超頻有風險,超頻過后要加強供電設計、散熱設計等一系列其他結構,所以有的廠商也會原封不動地直接使用GPU。

    廠商買到GPU后,會根據市場走向、產品定位、研發實力等條件設計不同的其他結構和功能:

    • 供電模塊:有關知識在主板篇里已經提及,這里就不再贅述啦!

    • 顯存:指顯存容量和顯存頻率,與廠家所使用的顯存品牌型號有關;顯存容量和顯存頻率當然都是越大越好啦;
    • PCB板:PCB的線路設計、芯片的排布、元件的焊接工藝都體現了一個廠商是否認真負責吹毛求疵;對于所有的硬件,PCB線路設計緊湊整潔,芯片排布有條理,元件焊接工整干凈,才是合格的產品;
    • 散熱設計:顯卡是電腦中發熱最厲害的硬件之一,優秀的散熱設計對顯卡的穩定性有著巨大影響。熱管的數量、形態、位置,風扇的大小、數量,都與散熱能力有關。除了對散熱設計進行評價,拷機溫度測試也是直觀的評判標準,臺式機顯卡一般來說待機溫度與室溫相近,滿載溫度60~75攝氏度左右都算是及格的。有關散熱設計的知識會在今后的文章中詳細敘述,還請多多關注哎!

    • 功耗:雖然顯卡的GPU才是功耗的主要大臣,但別忘了顯卡廠商對GPU調教過一番,加上其他元件的加持,最終產品的功耗可能離GPU功耗漸行漸遠。
    • 噪音:風扇呼呼轉,噪音肯定是有的。靜音風扇、只能調速甚至停轉都是廠商的降噪手段。
    • 外殼及背板:DIY還有一個終極目的,便是打造一臺極具個性的電腦。在這個過程中,炫酷的硬件外觀也是必不可少的。什么信仰燈呼吸燈光污染通通在挑戰著人類的審美極限;

    當然,除了顯卡正面的裝飾外,還有顯卡背板,畢竟安裝好顯卡后,背板面試朝上的。顯卡背板除了好看,還可以起到加固PCB并促進散熱的效果;

    • 其他功能:和主板豐富的其他功能相比,顯卡上能存在的其他功能就遠遠不夠豐富啦。令人欣慰的是追求差異化和發燒的路上,某些廠家還是能在狹縫中找到突破口。令人印象最深的,莫過于七彩虹iGame顯卡的一鍵超頻。

    還有就是雙顯卡支持了,雖然如今很多顯卡都具備雙顯卡SLI或CF的能力,但部分型號還是不能做到,有雙顯卡需求的同學在購買前記得Check清楚是否具備SLI或CF的能力。

    • 顯示接口:處理好的圖像信息以什么接口輸出,也是一個重點,顯示接口與顯示器的兼容性就是要考慮的方面,下面來詳解一下各種顯示接口:

    顯示接口

    VGA接口是應用廣泛而缺點較多接口了,能最大傳送2048x1536分辨率的模擬信號,畫面損失比較嚴重。

    DVI接口也是應用廣泛的接口,雖然能傳輸的分辨率也有限,但畫質基本沒有損失。主流的DVI接口又分為DVI-I和DVI-D:

    其中DVI-I可以通過DVI轉接口轉換為VGA接口,提高了兼容能力。

    HDMI接口支持4K輸出,圖像質量上乘,根據設備大小需求,又有HDMI、mini HDMI和micro HDMI三種規格。對電腦多屏輸出的兼容性較DP差。

    DisplayPort,又稱DP接口,圖像質量上乘,相對于HDMI接口來說對電腦的兼容性更強,也支持4K輸出,根據設備大小需求分為DP和mini DP接口。

    根據自己的需求,挑選一款擁有相應顯示接口的顯卡即可。

    第三問:那我到底應該選哪一款顯卡呢?

    選顯卡毫無疑問要先選GPU再選具體型號。

    GPU

    GPU又多又亂,找準自己所需的GPU十分麻煩。但作為攢機小能手的我,怎么可能沒有傻瓜式選購方法呢!下面分享我的兩種方法論和一個前置技能!

    首先,購買顯卡最好選擇最新一代的GPU,實在預算不夠也可以選擇上一代的GPU,或者購買性能低一檔的GPU,盡量不要選擇上上代的過時產品。

    接下來就是選擇性能檔位和定位的方法論啦:

    方法論一:根據命名選顯卡。

    上網電影音樂碼字:N卡1、2、3檔,A卡R5,I卡HD Graphics;

    普通網游擼啊擼PS視頻剪輯:N卡3、4、5檔,A卡R7,I卡HD 4400以上;

    高端網游普通單機:N卡5、6檔,A卡R9系列7、8檔;

    高端單機土豪多屏:N卡7、8、9檔,A卡R9系列80X、9檔。

    具體選哪款,就要看你的錢包隆起程度啦!

    方法論二:根據價格選顯卡。顯卡價格比較穩定,基本與性能成正相關

    上網電影音樂碼字:300大洋及以下;

    普通網游擼啊擼PS視頻剪輯:500大洋左右;

    高端網游普通單機:1.5K到2K大洋左右;

    高端單機土豪多屏:2K大洋以上。

    前置技能:對位追蹤:了解哪些型號的AN卡性能相當。如果我選好了一款AMD的GPU,還想看看NVIDIA同級的GPU咋辦,通過觸發“對位追蹤”技能便可以輕松應對。

    比如需要與GTX 770匹敵的性能,那么就應該選擇其對位R9 280X。

    技能的習得既可通過自身積累,也可通過直接比價格得知。但要一口答出對位GPU還是要有長年的積累呀各位!腳踏實地啊喂!

    • 具體型號

    挑選好GPU后,查找使用該GPU的顯卡,比對其他結構,選出最適合自己和自己錢包的一款,便大功告成了喂!

    第五問:哎哎哎等下等下,相同性能的核心,AN卡到底有何區別?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這也是“對位追蹤”是一個前置技能的原因。但這個問題如果討論太深容易被A、N各自的粉絲圍毆。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決定留下幾道線索,讓各路DIY新手自己探秘!讓各路DIY老鳥自己看著辦!

    首先,我們從硬件層面說說A、N卡有什么卵區別。A、N卡的GPU有著根本性的差別——架構。拋開容易被揍的性能比較不說,在功耗和發熱上A、N卡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不同產品功耗不同,發熱也不同,A、N卡的表現應該是不相伯仲的。

    正是由于GPU的差異,不同的顯卡授權生產商對A、N家的GPU也抱著不同的態度。就現在的市場來說,基本所有顯卡廠商都抓緊推出N卡的主流產品,尤其是甜點級的6、7檔顯卡,而8檔顯卡的設計生產最能體現廠商的扎實功力,所以也非常搶手。甚至對于同一GPU,同一一家廠商,都會推出各種性能高高低低的讓你摸不著方向的產品來填滿價格間隙。

    在軟件層面上,A、N卡是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AN兩家往往會與游戲作品合作,推出針對某款游戲研發的補丁和驅動,還有應用程序進行云優化,大大提高這款游戲的流暢度、畫質等等體驗。

    舉幾個例子吧,與N卡合作的就有大家熟悉的擼啊擼!還有使命召喚12、GTA5和我最喜歡的孤島危機1、2、彈頭等等。N卡偶爾會針對熱門游戲推出所謂的“狗血”驅動,讓游戲流暢度大大提升,可謂是低配黨的福音。

    當然A卡也不示弱。AMD Gaming Evolved針對AMD GPU盡心游戲的畫面優化,效果也是不一般的。諸如生化奇兵、神偷、我的世界、L4D2、DOTA2、男友系列還有我最喜歡的孤島危機3都有優化哎!A家過去發布的Mantle“雞血”補丁與N家可謂是鬧得雞犬不寧。

    不僅如此,PS4和XBox ONE的CPU和GPU都由AMD定制,是不是棒棒噠!

    第六問:顯卡的選擇還有什么要點?

    GPU的選擇個人認為有兩大難點,分別是在看參數選擇和看命名選擇的過程中產生的。

    • 看參數選擇CPU和GPU都有一個難點:架構升級與產品性能的關系。

    假設有定位相同的兩款GPU,采用新架構的核心某些參數比舊核心低,那性能到底孰強孰弱?

    新核心往往伴隨著調教不周和其他BUG,需要經過消費者驗證才能逐漸明了。所以要弄清架構升級與產品性能的關系,多逛逛論壇,看看跑分,是最佳解決辦法。

    • 看命名選擇所有的硬件產品都有一個難點:是否為“馬甲”。

    所謂“馬甲”,就是參數基本不變,尤其是核心架構都沒變,但卻改了個名字作為新產品發布的產品,通俗點講就是換湯不換藥。

    “馬甲”在顯卡領域尤其常見,因為AN兩家競爭激烈,每年都要推出新的產品線,一些低端型號升級余地很小,但又必須有新型號滿足低需求的消費者,只能換湯不換藥了。在我國,“馬甲”顯卡被“親切地”稱作“馬甲卡”。高端型號馬甲卡基本不多,不然會被消費者揍得很慘。

    馬甲卡的誕生與否,型號是多少,與AN兩廠的膽量有關,規律難尋,讓你摸不著方向,但低端和筆記本顯卡往往是馬甲的重災區。唯一的判斷方法便是看參數了。

    顯卡就是一臺小電腦,水深,事多;也正因如此,顯卡的選購才如此備受重視,很多人不惜大力削減別的硬件來換取一塊更好的顯卡,聽起來有點激進,但顯卡確實這么重要。其實摸清了顯卡的門道之后會發現,顯卡其實是最好挑的硬件!因為當你摸不著方向時,緊跟馮小剛的正確指導,準沒錯!

    你電腦一般來說性能不夠好,主要原因是輸在顯卡上。所以如果能有一臺配備高性能顯卡的迷你電腦,對用戶而言無疑是再合適不過了。英特爾此前推出的猛獸峽谷,8L小機箱可以塞入全尺寸桌面顯卡,可以說是完美契合這些用戶的需求。

    近期這款性能最強的NUC超值促銷,僅需8799元即可上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鏈接直接進入購買頁面:

    春節期間價格變動較為頻繁,以當日實際售價為準

    猛獸峽谷采用8L小機箱設計,比普通臺式機更加節約桌面空間。推薦機型搭載英特爾11代酷睿i9-11900KB處理器,不標配內存和硬盤,可選配標準尺寸獨立顯卡,整體可玩性和自由度還是相當不錯的。

    這里要說說英特爾酷睿i9-11900KB這顆處理器,它采用10nm SuperFin制程打造,基于Willow Cove微架構設計,擁有8核16線程,主頻為3.3GHz,睿頻可達5.3GHz,采用BGA1787封裝,默認TDP為65W,三級緩存高達24MB,不鎖倍頻,是一顆專門為游戲設計的高性能處理器。

    對這款猛獸峽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鏈接進入購買頁面。

    (7857550)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