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搭載蘋果自研M1芯片的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繼續沿用了上代相同的外觀設計,不像聯想的折疊屏筆記本ThinkPad X1 Fold那樣,可以為大家帶來極大的視覺性沖擊,但是在軟硬件以及系統層面,這顆擁有“蘋果芯”的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卻發生了質的改變。
而這些內在的改變,足以讓我們聊上許久。測試開始之前,先來對這臺設備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們手上這臺是16GB+1TB版本的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搭載了蘋果自研M1芯片。
關于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的外觀,我們就不再贅述了,直奔主題,M1芯片到底有多強?
既然是性能測試環節,那么各大在主流平臺的理論跑分肯定是沒得跑了。在GeekBench 5跑分測試中,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CPU單核成績1733分,多核7426分。
從測得的數據來看,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的CPU單核成績已經超過了iMac 27英寸2020款(Intel Core i7-10700K),多核成績比MacBook Pro 16英寸2019款(Intel Core i9-9980HK)高出546分。由此可見,這顆M1芯片的性能是多么的強悍。
在CINEBENCH R23測試中,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的CPU單核表現依舊十分優異,跑分成績基本上與Intel Core i7-1165G7持平,多核成績稍高于Intel Core i7-10850H,但與16線程的AMD R7 Pro 4750U還有著一定差距。
而在GFXBench測試中,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的GPU表現也很優秀,性能跑分要比GTX1050Ti強30%左右。這個跑分成績與MacBook Pro 16英寸最低配的顯卡,AMD Radeon Pro 5300M已經十分接近。要知道M1內置的只是一顆核顯,其性能已經超越了部分獨顯,想想都覺得有點恐怖。
根據蘋果官方提供的數據,8核心的M1使得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速度最高提升至2.8倍,8核心的GPU,讓這臺電腦的圖像處理速度最高提升至5倍,16核心的神經網絡引擎,讓它的機器學習性能最高提升11倍。從理論跑分來看,M1芯片確實幫助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在各方面有著明顯提升。
為了進一步驗證M1芯片的實際表現,我們找了幾個專業軟件和一些大型游戲。憑借M1強悍的性能,現在可以使用Final Cut Pro流暢剪輯8K視頻。我們可以看到,當鼠標在時間線上來回滑動時,視頻畫面可以做到與時間線同步,幾乎感覺不到任何延遲。
我們對這段8K視頻加了很多渲染特效、轉場和3D字幕,總共大小為10.5GB,然后使用422的編碼進行導出,結果只用了1分35秒。視頻渲染過程中,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非常安靜,而且也不發熱。如果換成上代進行同樣的操作,估計現在已經起飛了吧。
按照官方的說法,搭載M1芯片的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讓ML Super Resolution推理性能最高提升了11倍。我們使用Pixelmator Pro將一張圖片放大到1300倍左右,然后借助M1的神經網絡引擎以及軟件內置的圖像算法,讓這張圖片變得更清晰,整個處理過程不到8秒。最后將圖片縮放回原有尺寸,你會發現照片的質感有了進一步提升。
Affinity Publisher是一款排版設計軟件,憑借M1芯片的神經網絡引擎,我們可以將矢量圖像放大到2億倍后,依舊保持清晰,而且一點都不會卡頓。
既然M1芯片的核顯性能超越了GTX1050Ti,不妨看下它運行《古墓麗影:暗影》的表現。游戲分辨率默認為1920×1200,我們對畫質最低、低、中、高、最高分別進行了游戲內置的性能測試。
測試結果顯示,最高畫質下,游戲的平均幀率為20 FPS,最低畫質的平均幀率接近40 FPS,超高、高和高畫質幀率差距并不明顯,而超低到低再到中畫質的畫面平均幀率提升顯著。也就是說現在的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在M1芯片強勁性能的加持下,基本可以流暢運行以前的3A大作游戲了。
除單機游戲外,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還可以暢玩一些大型網游,例如《魔獸世界》,游玩過程中你壓根聽不到風噪聲,準確地說是風扇都沒轉,而且機身表面也只是溫熱。
眾所周知,普通筆記本電腦在玩游戲時,風噪都很大,但M1卻做到了幾乎0噪音,同時可以流暢運行游戲,單憑這一點就已經超過了市面上大部分筆記本電腦。
當然,M1的強大不僅限于流暢運行游戲和專業軟件,打開App的運行速度同樣得到了顯著提升。將屏幕底部程序欄中的所有軟件全部開啟,耗時都不超過20秒,每款應用基本上做到了秒開。
此外,M1芯片是首款支持USB4規范的商用芯片,這也就意味著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的接口傳輸速率可達40Gbps,同時可向下兼容USB 3.2,USB 2.0和Thunderbolt 3,以及Display Port產品。
不僅如此,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支持了WiFi-6,這對于網絡性能提升還是感知很強的,可以獲得與5G同樣的體驗。不過,前提條件是你家的路由器支持WiFi-6,并且寬帶套餐為1000兆。
MoFirLee家里使用的路由器是支持WiFi-6的華碩AX-88U,寬帶為1000兆,剛好滿足測試條件。Speedtest測試數據顯示,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下載速率達到了861Mbps,上傳速率為56.1Mbps。
實際下載速率也與測試結果十分接近,我們可以看到,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下載《魔獸世界》速率每秒在74Mb/s以上。
而且網頁基本上都是秒開,沒有任何的延遲。
續航能力增強同樣可以將其歸類到性能提升的范圍內,此次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可以說是有史以來續航最強的蘋果筆記本電腦。
蘋果官方頁面顯示,得益于M1芯片出色的能效表現,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的電池續航大幅提升,無線上網時間最長可達17小時,視頻播放時間最長可達20小時,與上代相比,最高多出10小時。
為了模擬真實的使用情況,我們沒有刻意地去控制變量,WiFi、藍牙、自動亮度等全部打開。打開B站觀看1小時4K視頻,電量從100%降至92%,耗電8%,相當于你可以用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連續觀看12.5小時的4K視頻;觀看1小時1080P視頻耗電5%,剛好可以觀看20小時視頻,與官網描述相符。
玩1小時低特效《古墓麗影:暗影》,耗電36%,也就是說你可以使用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玩將近3小時的3A游戲;播放1小時Apple Music與使用iA Writer寫稿同時進行,中途還使用過PS以及下載過一個1.42GB大小的應用,后臺還掛著微信,開著幾個網頁,總耗電11%,現在電腦剩余電量為37%,然后持續播放音樂+PS+寫稿3小時,在連續高強度使用7小時候后,該電腦剩余電量依舊還有10%。
這樣看來,即便你出門不帶充電器,日常使用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辦公1天,基本上問題不大。
可能有不少用戶想要入手搭載M1芯片的MacBook Pro 13英寸,卻又擔心它的軟件兼容性。當然,蘋果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官方提供了三種解決方案,分別是Universal通用應用、Rosetta 2轉譯應用以及原生ARM應用。
Universal指的是橫跨ARM和X86平臺的應用,例如Adobe的PhotoShop、Lightroom等。
那些原生的X86應用可以通過Rosetta 2,轉譯成ARM平臺世界運行的應用,算是一種過渡方法,盡管會損失部分性能,但是卻可以提升軟件兼容性。
而ARM原生應用可以直接在macOS、iOS以及iPadOS上運行,相當于打通了小屏和大屏的設備。
經實測,目前macOS自帶的應用,例如Pages、Numbers、Kenote講演、地圖等應用都可正常使用。第三方的軟件,像PhotoShop、戰網客戶端、Steam、達芬奇等也都可以在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上正常運行。
至于在macOS上直接運行iOS和iPadOS的應用,目前選擇直接上架Mac版App Store的第三方應用算不上多,但也不少,只是像抖音、淘寶、吃雞、王者、原神等App暫未上架,可能是開發者還在對軟件進行適配。
需要注意的是,首次運行X86平臺的轉譯應用時,系統會提醒你安裝對應軟件的Rosetta,等待安裝成功后,便可以直接在macOS上打開該軟件了。
以前從未想過可以在Mac上直接運行iPadOS和iOS的應用,現在可以在macOS上打開iPad版B站,而且還可以使用畫中畫功能,這感覺真的很爽。
而且你還可以直接在macOS上玩iOS和iPadOS端的游戲,比如《戰雙帕彌什》,對于這類需要復雜操作的游戲來說,體驗可能不是太好,畢竟你只能使用觸控板模擬觸屏操作。
但是操作一些回合制的手游和操作不那么復雜的游戲,macOS還是可以輕松應對的。
另外,關于macOS Big Sur,我們在這里需要提一點,凡是將系統升級到11.0.1的Mac用戶,Safari均已支持網頁翻譯功能。實際體驗下來,翻譯得還是挺準確的。想要進一步了解macOS Big Sur新系統的朋友,可以查看我們之前的評測。
說實話,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的實際表現遠超我們的預期。可能會有人覺得新款MacBook Air同樣搭載的是M1芯片,性能與Pro是一樣的,Pro明顯是“智商稅”產品。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大錯特錯了。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擁有主動散熱系統,可以持續高性能輸出,而Air則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在處理一些復雜工作時,你就可以看出兩者差距在哪了。
其次是兩款產品定位不同,新款MacBook Air適合那些不需要長時間處理復雜工作的用戶以及學生黨,畢竟價格要比Pro更有優勢。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則比較適合那些長期需要高性能輸出的專業用戶,它可以保證M1芯片能夠穩定輸出,減少CPU降頻影響性能的機率。
從大的方向來看,蘋果的M1芯片無疑給整個移動端處理器市場埋下了一枚“炸彈”,甚至是整個PC市場。需要注意的是,這可是蘋果最弱且第一款自研電腦芯片,明年還有iMac和MacBook Pro 16英寸上搭載更強的蘋果自研芯片。
透過新款MacBook Pro 13英寸搭配M1芯片的實際表現,我們可以看到蘋果自研芯片的潛力,與自家生態相互配合,等過渡期完成,或許可以媲美甚至是超越X86平臺也說不定呢。期待蘋果這個“潛力股”后續的表現。
----------------------------------
點擊文章頂部雷科技頭像,私信回復“搞機”,即可獲得玩機技能合集。
上一篇《更高效地操作桌面和窗口》中,學習了如何在有限桌面之中,盡量高效地使用多窗口、觸控板和聚焦等功能,來提高操作效率。結合第一篇內容,我們基本掌握了 Mac 桌面的使用技巧。
然而除了桌面的使用,如何快速上手一個不熟悉的應用,也是 Mac 新手需要掌握的技巧。
「Mac 新手想知道」系列的第三篇,我們就來探究常見的 Mac 應用布局,并借此來了解 macOS 的文件系統。
這一篇我們先不關注具體的使用技巧,而是專注于 macOS 中不同于 Windows 的一些概念,相信當你理解了這些概念,會對 macOS 理解更上一層樓。
對于 Mac 新手來說,一下子想要上手各式各樣的 Mac 應用,難免不知所措。其實應用的功能、設計雖各不相同,但實際上應用的界面布局都是相似的。只要我們找出其中的規律,便可以舉一反三,快速上手其他應用。
需要說明的是,相比 iOS 平臺有著嚴格的設計規范和審核機制,Mac 應用的開發框架五花八門,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們學習的難度。所以本文所介紹的常見界面布局,聚焦在基于蘋果原生開發框架的應用上。
提到 Mac 應用的布局,一定要了解一個名詞:三欄式布局。
我們用 macOS 自帶的備忘錄應用舉例。所謂的「三欄」指的是:
邊欄用于展示不同存儲位置的文件夾,列表展示文件夾內的備忘錄文件,編輯界面則是應用的核心功能。除了三欄,Mac 應用通常還在界面頂部有工具欄,用于放置各種常用功能。
備忘錄采用經典的三欄式布局
三欄式的布局是 Mac 應用最基礎的界面布局范式,其他應用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簡或者優化。例如訪達的界面中去掉了中間的列表,只有邊欄和文件界面;語音備忘錄界面則是去掉了邊欄,只有文件列表和錄音界面。
語音備忘錄的界面
相比 Windows 應用常見的「菜單 + 編輯界面」的大一統布局方式,可能你會疑惑,Mac 應用為什么要分成三欄,而且還額外需要菜單和工具欄?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什么呢?
應用的本質就是處理文件的工具。在計算機誕生之初,應用是沒有圖形界面的,都是直接調用應用地址,以打開文件進行處理。進入圖形界面時代之后,蘋果希望用戶改變「在文件管理器找到文件后雙擊打開」的使用習慣,改為「打開應用后再選擇文件」的使用邏輯,認為這樣更加節省心智成本(這一點在 iOS 上曾經被推行到極致,iOS 壓根不提供文件管理器,逼迫開發者和用戶適應)。
郵件應用的界面
這種設計理念的優劣暫且按下不表,但是根據這種理念,應用內就必須有相應的界面,來承擔選擇文件的作用,這便是邊欄的作用。并且由于文件通常是多層級的,僅一欄很難合理地呈現,所以不少應用還要設計專門的一欄,來展示文件列表。例如在郵件應用中,邊欄展示的是郵箱的不同文件夾,中間一欄是郵件列表。
打開 Keynote 時會顯示文件選擇窗口
但如果我們進一步觀察,會發現并非所有的應用都有邊欄,例如蘋果出品的 Keynote 講演,就和 Windows 上的 Word 一樣,都是打開應用后會彈出文件選擇窗口,在應用界面內反倒沒有文件選擇的界面。這里就涉及到文件的歸屬和存放位置問題,我們在這里不做展開。 目前我們只需要明白,邊欄和列表是用來選擇文件的。
除了三欄式布局,另一個 Mac 特色的應用界面元素就是工具欄。工具欄的作用也體現著 macOS 和 Windows 應用設計哲學的區別。
隨著硬件的發展,應用的功能也逐步豐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讓用戶快速的找到某項功能呢?工具欄便應運而生。將用戶常用的功能在工具欄上,并且提供極高的自定義權限,這樣用戶就不用去菜單欄搜索。
訪達的工具欄 | 圖片來源:蘋果
其實類似的思路也在 Windows 應用中運用,Word 中的「開始」欄就是經典案例。原本不同的功能根據它的屬性和使用場景,被分在「格式」、「設計」和「引用」等頁面中,但是為了用戶能快速找到常用的功能,就將它們聚合在「開始」頁中。
當然,由于 Mac 應用將菜單完全放在系統層級的菜單欄中,工具欄就可以獨占應用界面的頂部區域,而不用和「開始」也一樣,和其他菜單擠在一起。
最后,Mac 應用中還會常見到「檢查器」。為了直觀地了解檢查器的作用,各位可以打開 Keynote 講演,檢查器就在界面的右側。
Keynote 右側
應用的核心功能還是處理文件,檢查器的作用就是顯示文件的屬性,并且能便捷地修改文件屬性。以 Keynote 為例,檢查器就分別為「格式」、「動畫效果」和「文稿」。當用戶選擇幻燈片內的元素,檢查器還會根據元素不同,展示更具體的屬性。例如點擊圖片,「格式」下就會顯示「樣式」、「圖像」和「排列」等屬性,來調整圖片的展示效果,陰影效果和位置等屬性;選中文字,則展示文字的字體字號等調整選擇。
簡單來說,檢查器可以讓我們直接地修改文件的內在屬性。在生產力工具中,檢查器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大多數生產力工具(例如 Adobe 系列軟件)的目的,就是便捷地對某類文件進行編輯。而在一些展示類的應用中,檢查器可能只是用來顯示文件屬性(例如訪達),甚至直接干脆取消掉。
在上文講解界面布局時,已經提到 macOS 的文件系統對應用設計的影響。其實文件系統看似簡單,認為不就是文件夾套文件夾嗎?但其實經過云服務時代的洗禮,以及 iOS 的激進改革,有不少新手可能對 macOS 的文件管理系統沒有整體性的認識。
而要理解 macOS 的文件管理系統,就要從 macOS 的前輩——Unix 系統的文件系統聊起。
在 Unix 系統中,所有的文件組成了一個樹狀結構,任何文件/文件夾都有父級文件夾,除了系統的根目錄。這個設計也被帶到了 macOS 中。
Unix 的文件系統 |來源:uc.edu
打開訪達應用的偏好設置 > 邊欄(快捷鍵 ?Command - ,),確認「位置」中的「用戶名 + Macbook Pro」這一選項有勾選上,然后點擊訪達邊欄上的圖標,再點擊「osx」的硬盤圖標,就進入了 macOS 文件系統的根目錄。使用快捷鍵 ?Command - ?Shift -.,就能看到文件夾中的隱藏文件。仔細看會發現,其中不少文件夾的命名,還沿襲了 Unix 根目錄中文件夾的命名。
查看文件系統根目錄
當理解了 macOS 的文件,都與系統的文件樹(File Tree)相關聯時,就能看破不少軟件界面上的障眼法(在 macOS Catalina 之后,出于安全考慮,重要系統文件都被轉移到單獨的文件樹中,與一般文件隔離開來。這一機制有些復雜,這里不做展開,如果有興趣可以閱讀 這篇文章)。
在訪達的側邊欄上,最上方是一列個人收藏,其實都是這些文件夾快捷方式,免去用戶要從文件根目錄找起的麻煩。例如「應用程序文件夾」,就是根目錄下的文件夾(使用快捷鍵 ?Option - ?Command - P 可以在訪達底部顯示選中文件的路徑)。
不僅是這些本地文件,甚至 iCloud 云盤中的文件,都同樣位于系統的文件樹之中。打開「終端」應用,拖動 iCloud 云盤中的文件到終端界面中,就會顯示出文件的真實路徑。可以看到,iCloud 云盤文件其實位于/Users/用戶名/Library/Mobile Documents文件夾之下。
在上文討論 Windows 與 macOS 打開文件的邏輯之分時,曾留下一個疑問:為什么有的應用是直接打開應用,在邊欄選擇文件;而有的應用則是在文件管理器中選擇文件,這兩個設計模式的區別在哪?又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區別呢?
想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理解「資源庫」這個概念。
之前說過,應用的本質是處理文件的工具,而文件又都占據著系統文件樹中的一個位置,這自然就產生一個問題,應用應該如何管理自己要處理的文件。一種方案是「不管理」,就是放任文件在文件樹中的不同位置,通過文件夾來整理文件。例如攝影師需要管理他的照片,就根據拍攝日期不同,把照片文件分門別類地放置進去。
這個方案的好處是心智成本低,適用于所有不同類型的文件。但壞處是找起文件來太麻煩了,如果是按拍攝日期分類,那如何快速找出同一個地點的照片呢?總不能人工把每個文件夾看一遍吧?因此一種補充手段是給文件加標簽,給照片打上地點標簽,就能快速找到。但標簽一多,標簽本身管理起來就非常有挑戰性。另外針對不同類型的文件,文件管理器只能以圖標或文件名的形式展示,可以呈現的信息非常單一。
照片應用 | 圖片來源:蘋果
因此,資源庫作為另一種文件管理的方案被設計出來,它將應用所用到的文件,組合成一個資源庫。以「照片」應用為例,它是典型使用了資源庫的應用。所有照片被導入到「照片」應用之后,就不再以單個文件的形式存在,而是成為資源庫的一部分。導入之后,照片文件就可以刪除以節省空間,「照片」應用的照片不會受到影響。「照片」內的所有照片,存放在「照片圖庫」這個文件中(文件路徑是 /Users/用戶名/Pictures/Photos Library.photoslibrary)。類似的,「音樂」應用內所有的音樂文件,都存放在「Music Library」資源庫中。
資源庫的好處是能配合應用的功能,便捷地管理文件。例如「照片」應用有根據地點、拍攝時間甚至拍攝對象來自動分類圖片。不同應用可以為自己的資源庫,設計專門的展示效果,例如「音樂」應用,就能顯示歌曲的歌詞。
但這一方案的缺點同樣明顯,就是文件管理的靈活性非常差。如果用文件夾來管理文件,想要分享給朋友,直接傳輸文件即可。而到了資源庫這里,首先要看應用支不支持導出某個文件,如果不行只能通過應用內的分享功能。其次一個應用的資源庫,通常只能管理特定類型的文件,例如「照片」應用不能導入音樂文件,反之亦然。
所以即使 macOS 和 iOS 推動資源庫這一概念多年,文件夾為核心的管理方案還是頑強地存活了下來,甚至在 iOS 上,蘋果不得不逐步融入文件夾的概念,先是推出了「文件」應用,后來又為第三方應用提供「File Provider」等功能,算是對用戶習慣的妥協。
照片圖庫內的文件夾結構
最后要說明的是,macOS 同樣繼承了 Unix「一切皆文件」的設計哲學,資源庫本質上仍然是一個文件夾。選中照片圖片點擊右鍵,點擊「顯示包內容」,就能看到資源庫內部的文件夾和文件。
本篇文章我們首先了解 Mac 應用最常見的三欄式布局,知道了工具欄和檢查器的作用。其次了解了 macOS 文件系統的結構,最后通過對資源庫的探討,更近一步理解 Mac 應用的一些設計取向和文件管理方式。
理解這些概念看似簡單,但其實任何 macOS 的使用技巧,都在圍繞這幾個概念做文章。
如果你對它們還有任何疑問,歡迎在評論區中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