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消費活力的持續復蘇和繁榮,實體門店展現出更為強勁的發展勢頭。近日,京東3C數碼門店布局再落新子,深圳、咸陽、東營、張掖、烏魯木齊、聊城、泉州、六安、滄州、懷化、江門等市12家新店迎來火爆開業,賞舞獅、抽大獎,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3C數碼門店購物體驗,滿足消費者對品質消費和服務的更高追求。
為帶給大家更豐富的購物選擇和更便捷消費體驗,本次京東3C數碼門店新開業門店多位于全國各地的高人氣商場、電腦城以及鄰近居民生活區的街道等。開業當天,極具國潮風格的舞獅表演吸引了眾多消費者駐足圍觀。以科技灰與京東紅為經典配色的門店內,以電腦和手機通訊為核心,按照筆記本電腦、手機、相機、鍵盤鼠標等分類設置了多個產品專區,方便用戶尋找適合自己需要的產品,充分滿足在工作、休閑等不同場景下的消費需求。
相比于線上購物,對顧客而言,到京東3C數碼門店選購產品更有“逛”的感覺,既能在體驗區親自上手體驗,確認產品型號、款式是否適合自己,也方便在購機之后享受免費的軟件安裝、系統升級等服務,門店將針對用戶需求提供及時且專業的服務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與廣大消費者共同分享這份新店開業的喜悅,各地京東3C數碼門店新店特別推出幸運抽獎活動,進店消費即有機會獲得長虹55寸液晶電視、京東鯨魚座智能屏、小度藍牙音箱、京東Joy公仔等驚喜好禮,重磅大獎點燃消費者的購物熱情,備受消費者認可和喜愛。
一直以來,京東3C數碼門店都堅持強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銷售能力,通過優化供應鏈和服務能力,提升消費者的門店購物體驗。本次京東之家、京東手機數碼、京東電腦數碼等12家3C數碼門店集體開業,不僅展現出京東3C數碼門店持續完善門店布局的決心和能力,更為滿足消費者需求,打造更加舒適、便捷的線下消費體驗帶來了新的可能。
從反貪部門到一名全國檢察系統第一條法律服務熱線——“白云熱線”的接線員,他一干就是20年。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人民檢察院四級高級檢察官。曾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去年被中央政法委評為“雙百政法英模”。但其實多年前,剛成為電話接線員的念以新,“熱情”卻有點提不上去……
20年來,念以新的生命,與另一個人的名字緊緊相連——白云。對山東聊城百姓來說,如果20年前有“熱搜”,“白云熱線”一定長踞榜單之上。
白云是聊城市東昌府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他樂于助人、辦案公正,“百姓有大事小情,習慣了找他”,當年找白云的電話多到其他部門的業務電話都打不進來,“白云熱線”應運而生。
這條熱線,自2003年開通后,就創下了很多紀錄:單日最多來電113個;最長一通電話打了10個多小時,近610分鐘;最遠來電,來自咨詢房產糾紛的華僑,位于10871公里外的津巴布韋......
正在接電話的念以新
白云熱線剛開通的時候,念以新在檢察院還是一名“小白”。2004年,患股骨頭壞死后的他,身體剛恢復,就著急向組織要求歸隊,成了“白云熱線”的一員。
“我想追隨白云,當個好人。”然而,沒幾天,念以新的熱情就遭遇了一盆冷水。
“喂,白云熱線。”
“你是哪個?我找白云!”
“我找當官的!你是官嗎?”
“我找說得算的!你能管事嗎?”
這個接線員,念以新當得“憋屈”:來電、來訪的百姓不少,但沒一個人理他,老百姓只想找白云。
冷淡、懷疑、拒絕、漠視......付出熱情又毫無情緒回報,每時每刻都“刺痛”著念以新。
這是個倔強堅韌的山東漢子。他曾在反貪部門工作,面對誘惑、威脅沒慫過一次;在生病臥床的整整三個月里,都沒哼唧一聲。
難道這次,要認慫嗎?
2005年初春,雪落下來,灑在檢察院大門口的石獅子上。念以新用指尖觸碰了一簇雪花,冰涼。
有時候,站在熙來攘往的熱線大廳里,他覺得自己也像那頭石獅子,人們明明看見了他,卻繞過了他。
有很多次,念以新不甘地想“主動出擊”,幫人解決問題。可明明和白云嘴里說的是同樣的話,百姓就是聽不進去。越聽不進去,他就越著急,一遍遍重復。最后往往是,電話另一邊的人惱了。
白云熱線
并且,“白云熱線”接到的線索,70%與檢察業務沒有直接關系。“老百姓的訴求就是解決問題,而訴求和檢察業務有多少關系?他們其實也搞不懂。”念以新回憶,除了基本的法律咨詢,宅基地糾紛、落戶困難、想辦低保……甚至孩子走丟了,都有人打這個熱線求助。
更難的是,熱線接進來的問題,很多是好幾年積累起來的“老大難”,處理起來很棘手。“管,又沒權限。不管,又不忍心。”
“正好,別管這堆爛事!管好了,老百姓不一定感謝你,管不好還得告你呢!”有人勸他們。
“這多是別的部門沒辦成的事,人家好不容易把皮球踢走了,你再拾起來,有些部門不得埋怨你?”還有人分析。
聽完這些,念以新總是苦笑。實際上,為難的不只有念以新。
念以新在了解百姓訴求
“接電話,整天都是接電話!全是找白云的,我說什么也不聽!”曾經,有個年輕的接線員氣得把聽筒一擱,只留下“滴滴滴”的占線聲。
這次“撂電話”事件,讓白云忿然作色。就這個問題,白云立刻給團隊開了個整頓會,并定下幾條硬杠杠:熱線的來電必須全部接起、全部回復;來訪的百姓,堅決不準拒之門外,必須熱情接待;對于百姓的訴求不得推諉,關乎本單位業務的必須辦;對于不關乎本單位業務的,需要提供對接單位部門,讓百姓解決問題有路可循。
“經過這一遭,我開始思考,老百姓為什么愛找白云?”盯著筆記本上速記的幾條杠杠,念以新好像開始明白了,“不是因為他是副檢察長,不是因為他有名,而是因為在白云心里,老百姓比什么都重要。”
會議室外,春雪已經融化了,濕潤的土壤里開始冒出了新芽。
在“白云熱線”的20年里,念以新和熱線團隊接了4萬多個電話,跑了1萬多公里路。換算一下,等于從祖國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再打一個來回。
“接電話只是第一步”,在他看來,能解決真問題,才讓“白云熱線”走進了老百姓心里。
他始終記得2005年炎夏的一個凌晨。那天,“白云熱線”連響了三遍。分貝本來不大的鈴聲,在半夜尤為刺耳。
電話是從鄒平打過來的。那年8月6日,男子獨自在路邊攤吃夜宵,店老板困得睜不開眼,便叫一個女服務員照應。但,微醺的男子總覺得,女服務員在圍著他轉悠。
沒等他想明白,女服務員就隨著店老板的鼾聲走了過來。她眼含著淚,撲通一聲,跪下了。
“大哥,我是被賣到這里的……我試了很多方法,可是逃不出去……求你救救我……”
通過斷斷續續的講述,男子知道了她的身世。姑娘叫曉梅(化名),是山東聊城冠縣人,在16歲初中畢業后,本想外出務工,沒想到剛下火車,就被陌生人以介紹工作為由,用800塊把她賣給了一家飯店。
干了幾天,曉梅一分錢沒掙到,便跟老板提出要回家。誰想店老板冷笑著:“盡管走一個試試,你家的地址我都有,信不信我去殺了你全家?”
《道德與法治》節目對于該案件報道截圖
此后,曉梅嘗試逃走很多次,可老板扣押了她的證件,且總是盯得很緊。尚沒有手機的她,不知怎么才能報警,只好寄希望于一個有正義感的顧客。可不少顧客憚于老板的報復,不愿多管閑事。
那天,幾近絕望的曉梅想再試一次。于是朝著獨自吃飯的男人跪了下來。而這一次,她“押”對了——男子撥通了白云熱線電話。
接到電話后,念以新連夜聯系了山東冠縣警方核實情況。沒多久,曉梅的身份便得以確認——原來在她失去聯系不久,其家人就已在當地報警。
第二天天一亮,念以新就和冠縣警方一起奔赴鄒平。為了不打草驚蛇,在當地警方配合下,念以新在那個陌生鄉鎮的飯館中,一個挨一個地尋找。
曉梅被解救,《道德與法治》截圖
當他搜到鎮邊緣的一家小飯店時,終于找到了被折磨到恍惚的曉梅。看著女孩和趕到的家人擁抱在一起,念以新心頭一震。
“我好像漸漸明白了接起那些電話的意義。”
《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東方之子》......自2005年起,“白云熱線”開始舉國聞名。
伴隨著“白云熱線”的走紅,念以新也從守在電話旁的接線員、調解過程中的記錄員、白云屁股后的小跟班,成長成了“白云熱線”新一代接班人。說到這兒,已退休多年的老模范白云都直豎大拇指:“嘿!他可不只是‘白云’,他是‘超白云’!”
念以新這一路的苦辣酸甜,他妻子湯合珍也看在眼里。她始終記得,2014年深秋的一個周末,剛吃完早飯的念以新,又接了一個電話。
飯后,他跨上自行車就走了。
“本來他身體不好,以為找了個‘清閑衙門’,可現在電話多就算了,走訪還那么勤,比在反貪部門時跑得還勤。”湯合珍回憶,念以新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一輛老舊的自行車,太舊,不鎖都沒人偷。“方便,伸腿就騎,用完一撂。”
原來,剛才打電話的人叫顏雪(化名),她想給5歲的兒子申請助學金。
顏雪(化名)和念以新
從城區騎到顏雪住村子里,念以新用了兩個小時。見面時,他卻呆住了——柴火垛、舊水缸、農具、土墻,還有一個蹲在地上的姑娘,雙手放在腳上,雙腳交替向前挪。這就是顏雪。
顏雪從小被一位聾啞男子收養,把她撫養成人,由于骨骼畸形,無法正常行走。婚齡后,顏雪嫁給了一個輕微智障的男子,生了一個健康的男孩。
顏雪告訴念以新,兒子很聰明,是她生活的盼頭。為了讓兒子接受好的教育,她用一臺好心人贈送的二手電腦,開了一家賣車飾的網店,但效益不太好。電腦總是閃退、卡機、死機,導致回復買家的詢問不及時,一來二去,客戶都丟了。“這次想申請個助學金,給孩子多一重保障。”她說。
顏雪填寫受助申請表
聽完這些,念以新五味雜陳。指導顏雪填好相關表格后,他騎著車回去了,并囑咐顏雪“好好等電話”。
等電話?這讓顏雪心里沒著落。村鄰說,有一次他去城里辦事,人家也讓“等電話”,可等了好幾個月也沒人回。誰承想,僅過了兩小時,念以新的電話就打回來了。
“顏雪啊,你兒子的助學金,周一一上班就給你去協調。”念以新說完,看著那臺破舊的電腦,又補充道:
“我看你的電腦挺破舊的,就給你在電腦城訂了臺新的,啥時候叫你對象來拉回去啊!”
這次自掏腰包買電腦,讓妻子“頗有微詞”。只有她知道,念以新買電腦的2000塊錢是哪里來的。
2007年,念以新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成為聊城首批捐獻志愿者。2014年2月,一名15歲白血病小姑娘與他配型成功,本來暈針又暈血的他,毅然捐獻了290毫升造血干細胞,挽救了小姑娘的生命。
念以新在捐獻造血干細胞
期間,檢察院給了念以新2000塊錢慰問金讓他補養身體。可念以新轉頭,卻用這2000塊錢給顏雪買了一臺電腦。
妻子生氣,不是心疼錢,而是心疼他。可妻子知道,自己家這個“摳唆”的男人,幫助別人時總是那么大方——
一部小靈通,用了多年不舍得換,就算有次掉進河里,他也撈出來晾晾接著用。
一輛自行車,通勤主力軍,不但破舊還費力,有時候需要站起來蹬。
常年不買衣服,檢察院制服是他的最愛和標配!
更別提什么儀式感,結婚25周年禮物,是兩口子外出徒步時讓別人照了張照片......
可是,妻子也見證了丈夫從被質疑、總碰一鼻子灰,到成為“白云熱線”的另一朵耀眼的“白云”。為群眾辦3600多件實事、化解1400多起矛盾,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檢察官、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工作者,獲得過66項榮譽,三進人民大會堂。
念以新一家三口參加2015年度網絡人物頒獎典禮
她知道,這一路的艱辛,是因為丈夫的“愛管閑事”;一路的榮光,也因為丈夫的“愛管閑事”。
時至今日,依然會有人笑快退休的念以新,為什么還“愛管閑事”。他依舊只會憨憨地笑,但若是讓湯合珍聽見了,她定會笑著回一句:
“雷鋒不是也愛管閑事嗎?”
他唯一記得的是遠在他鄉的兒子。”
近日,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78歲老人
揣著十幾元的現金
帶著一兩件衣服
準備去火車站買票看望遠方的兒子
因為錢不夠,他在售票大廳徘徊了很久
直到被民警被發現
1月29日19時許,成都鐵路公安處南部火車站執勤民警在票廳巡邏時,發現一位老人在票廳逗留了很長時間,遲遲沒有買票。
民警立即上前進行詢問。經過詳細了解,這名老人因想念近6年未歸家的兒子,瞞著老伴兒,獨自一人來到火車站準備買票到陜西漢中。
隨后民警將老人帶到值班崗亭,通過老人隨身攜帶的電話與老人兒子取得聯系。
民警:你是李某的孩子吧?老人兒子:是的。民警:你這會兒有沒有辦法聯系到家里面的人來接一下他?老人兒子:我沒有回去。民警:我說他(你父親)在火車站,他說他今天來找你,你不允許他來(看你),一直在火車站沒有走,現在身上也沒有錢得,這會兒他說他回儀隴,儀隴這會兒也沒有車了,我說你在南部有沒有認識的親戚啊朋友啊這些,讓他們過來接他一下。老人兒子:他在廣元還是南部?民警:在南部,在火車站,在我們崗亭這兒,我們是派出所民警。老人兒子:這個老年人把人害死了,他是腦萎縮,神經有點兒不正常,我媽媽都是一天看著他的,我這邊沒有辦法,我打電話問問我妹妹……
等待過程中,民警與老人聊起了家常。老人說自己十分想念自己的兒子,所以獨自一人來到了火車站。得知老人一天都沒有吃飯,民警又主動為老人買了一碗熱騰騰的米線。
民警:老大爺,你吃點,這個是軟的……老人:你吃嘛。民警:我給你買的,來來來……坐在這兒來吃,把凳子幫忙拿過來。老人:你吃嘛。民警:我吃了的。老人:我咬不動。民警:這個是軟的,煮的軟,吃點兒吃點兒,熱和一些,你不要飯都不吃了……
老人努力拿起筷子大口大口吃著米線,在此期間民警多次問著老人有關家人的情況,但老人始終含淚不語......
晚上20時45分許,經過聯系,老人的侄女兒、侄子來到治安崗亭。
侄女告訴民警,老人只有一子,現居住在陜西省漢中市,因多種原因已經6年沒有回過老家。
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癥,記性一年不如一年,但他唯一記得的是遠在他鄉的兒子,唯一的念想是在大年三十除夕夜能看看兒子,哪怕一眼都好。
民警將身份信息驗證無誤后,老人最終被侄兒侄女攙扶著回家。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阿爾茨海默病
人們通常稱為老年癡呆
臨床表現為認知和記憶功能不斷退化
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性減退
伴有各種神經精神癥狀和行為障礙
通常病情呈現進行性加重
并逐漸喪失獨立生活能力
發病后10~20年因并發癥而死亡
得這種病的老人
腦中仿佛有一個橡皮擦
在慢慢擦去他們的記憶
擦去生活的痕跡,最后抹去自己……
這無疑是非常痛苦的
如果老人不幸得了阿爾茨海默病
作為子女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呢?
至少不該像上面那位兒子一樣
讓人覺得冷漠
下面我們一起看看下面
這些與阿爾茨海默癥有關的感人故事吧
31歲男子每晚穿校服扮高中生
與阿爾茨海默癥母親視頻
2018年12月底,成都市民趙先生撿到一只沒有密碼的手機。為歸還手機,他打開微信,發現置頂的聊天對話完全就是高中生與媽媽的日常。可直到他將手機歸還時,才發現機主王強竟是一位31歲的上班族。
原來三年前,王強的母親因病,記憶永遠停在了兒子的高中時期。為讓母親開心、放心,王強開始扮演高中時期的自己。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晚上9點半下晚自習,10點半左右寢室熄燈睡覺,并每天準點給母親匯報自己的“高中生活”。
的哥攜病妻出車運營
妻子患有阿爾茲海默癥,需要人陪
2018年12月底,有網友發微博稱,在北京叫到了一輛特殊出租車,出租司機攜病妻運營,妻子患有阿爾茨海默癥。司機說他不放心把老婆自己一個人放在家里,怕她走丟,或者怕她在家中出現了什么意外,所以只能帶在身邊,這樣才能放心,師傅還說:無論老伴變成什么樣子,她永遠是自己的伴。
她養我長大,我陪她到老
90后女孩帶癡呆癥養母讀研
2018年5月30日,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校區,1991年出生的孫玉晴和患有嚴重老年癡呆癥的母親正在租住的房子里聊天。在此之前,她剛剛完成了一場令她擔驚受怕卻又習以為常的尋人行動——母親又走丟了,這是她不得不面對的日常“小狀況”。自高三那年養父過世,擺在孫玉晴面前的只有身兼數職“吃飽飯”,攢錢給養母看病,不負養父囑托完成學業。
他把92歲的癡呆母親"綁"在后座
最好的孝順是陪伴
2018年7月,52歲的蔡玉俊是一名送貨員,負責給電腦城的商家跑腿送貨。7年前,他的父親去世,母親出現了記憶和認知障礙癥狀需要隨時照看,于是幾個兄弟姐妹決定輪流照顧老母親。為了兼顧工作和照顧老母親,蔡玉俊決定在自己負責的這幾個月內,每天都帶著母親送貨。他改良了送貨的電瓶車,用安全繩將母親和自己緊緊系在一起,奔波在大街小巷。
目前,全球估計有4700萬人
患有阿爾茨海默癥
預計,到2050年以后
全世界患有這種病的人數將是目前的4倍
當阿爾茨海默癥來臨
愿他們都能被溫柔以待
來源: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