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是你心中最美的Mac機型?
作者/ IT時報記者 林斐
編輯/ 林斐 孫妍
1984年誕生的Macintosh,并不是蘋果公司推出的第一款電腦,但梳理蘋果的發展歷史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沒有Mac,就不會有現在的Apple公司。”因為Apple公司是以電腦起家,在很長一段時間中,Mac是蘋果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產品。
40年中,Mac一共使用過4種處理器平臺,經歷3次巨變。如今Mac占電腦市場整體份額近18%,排名位列第四。
1984年
Macintosh誕生
蘋果研發電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5年,Apple Ⅰ的第一臺原型機由蘋果創始人斯蒂夫 · 沃茲尼亞克完全手工制造,主板裸露在外,需連接電視機作為顯示器。其后蘋果又陸續推出能顯示彩色圖形的Apple Ⅱ、昂貴的Apple Ⅲ和Apple Ⅲ Plus、全球首款圖形界面計算機(GUI)Apple Lisa。
1984年1月24日,史蒂夫·喬布斯在庫比蒂諾德安薩學院的弗林特中心正式發布Macintosh,該中心后來也成為蘋果許多重要發布會的場所,比如第一代 iMac和Apple Watch,直到2019年關閉。
Macintosh其實是與Apple Lisa前后腳啟動研發,當時的競爭對手主要是運行微軟DOS操作系統,使用英特爾8088處理器的IBM PC及其兼容機。Macintosh采用了許多不同于當時IBM PC的設計,對后來的電腦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采用一體化機身的Macintosh配備9英寸黑白CRT顯示屏,分辨率為512×342像素,摩托羅拉68000處理器,頻率為8MHz ,還有128KB內存和一個3.5英寸軟盤驅動器。運行System 1系統,也就是后來的Mac OS。System 1在多個方面都進行了創新,例如Finder和菜單欄的出現,采用鼠標進行操作、使用圖標進行應用程序的管理等。
隨后幾年中,蘋果還推出了內存更大的Macintosh系列臺式機、PowerBook系列筆記本電腦以及為印刷等行業專門設計的臺式機。
1994年
改用PowerPC與Wintel抗爭
雖然Macintosh變得越來越好用,也一直用著摩托羅拉發布的每一款最新CPU,但在市場中,由微軟和英特爾組成的Wintel聯盟影響力日漸擴大,越來越多廠商推出廉價的IBM PC兼容機,Macintosh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蘋果董事會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放棄采用復雜指令集架構(CISC)的摩托羅拉CPU,Macintosh轉用精簡指令集架構(RISC)的PowerPC CPU。
主要原因在于,相比CISC,RISC指令系統更為簡潔,指令本身較短,占用內存較小,處理器芯片的設計和生產成本較低,功耗也較低。當時越來越多的軟件開始采用RISC指令系統,使得RISC在應用上更具優勢。PowerPC芯片由IBM和摩托羅拉(現為飛思卡爾)共同開發。
1994年蘋果推出第一代Power Macintosh電腦,但主板等硬件架構以及相關軟件未能針對PowerPC CPU做出最佳設計,因而第一代Power Macintosh電腦的整體性能并未大幅提升。1995年推出第二代Power Macintosh產品,蘋果終于在硬件架構針對PowerPC CPU進行重新設計,蘋果軟件也在其后數年中陸續推出PowerPC版本,性能獲得大幅改善。
1997年推出的PowerPC G3系列,是喬布斯重回蘋果執掌之后的首款Macintosh電腦,外觀設計相比之前的Macintosh有了明顯變化,“更美了”。其后采用PowerPC系列芯片的Macintosh電腦還有PowerPC G4、Power Mac G4 Cube、PowerPC G5等。
2005年
打不過就加入
喬布斯回歸蘋果之后,主導推出的iPhone徹底改變了智能手機的格局,但在電腦市場中,Mac面對Wintel PC,在市場份額方面仍然沒有太多起色。同時Power PC芯片成本高,也無法滿足蘋果日益增長的功能需求。既然打不過,就加入吧,蘋果公司于2005年宣布與英特爾合作,Mac開始第二次轉換處理器平臺,采用英特爾處理器。
最后一款采用Power PC芯片的Power Mac G5產品于2005年10月上市,2006年8月停產。接班的是2006年1月11日由喬布斯在Macworld 2006大會上發布的采用英特爾酷睿處理器的MacBook Pro筆記本電腦和iMac一體式臺式電腦。
為更好地融入全球Wintel生態,蘋果甚至在同期的Mac OS中增加了Boot Camp功能,讓用戶可以在Mac電腦中安裝微軟的Windows系統,以便讓各類第三方Windows軟件可以在使用英特爾處理器的Mac電腦上運行。
其后數年,蘋果陸續推出當時全球最薄的筆記本電腦——MacBook Air,被戲稱為垃圾桶的2014款Mac Pro等令市場印象深刻的產品,MacBook Pro、Mac mini等產品線也按部就班地更新。蘋果與英特爾保持著良好的合作,一直到2020年。
2020年
翅膀硬了 只用自研芯片
事實上,蘋果在2008年就收購了擁有150名員工的初創公司PA Semi,之后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芯片設計團隊。2010年1月,蘋果首顆自研芯片A4處理器隨第一代iPad 正式亮相。一年后A5 處理器與iPad2一同問世,A5是基于ARM Cortex-A9公版架構進行自主設計的雙核處理器。在經過12年積累后,蘋果的芯片設計團隊翅膀硬了,也到了與英特爾決裂的時候。
在2020年6月的WWDC上,蘋果宣布不再與英特爾合作,Mac電腦開始第三次巨變。
蘋果電腦棄用英特爾芯片轉而自研芯片,首先降低了成本,同時可以更好實現生態統一。iPhone和iPad已使用多年ARM架構的CPU,MAC電腦換為ARM架構后可以促進蘋果生態的融合。
2020年11月11日,蘋果發布了新款MacBook Pro,搭載蘋果自研首款電腦芯片M1,而到2020年底,新款MacBook Air和Mac mini也用上了M1。2021年10月,蘋果發布了M1的進階款,性能更強大的 M1 Pro 和 M1 Max,其后的兩年時間內,M1 Ultra、M2、M2 Max、M3、M3 Pro和M3 Max陸續登場。依靠這些芯片強大的性能、功耗控制以及圖形處理器(GPU)算力方面的優勢,近幾年的Mac產品已經能在Wintel電腦前揚眉吐氣了。
如果沒有Mac電腦這四十年的發展,Wintel電腦就會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缺乏競爭導致的后果就是微軟和英特爾這兩家的創新驅動力會下降,對消費者而言并非好事。
最美的Mac機型
iMac G3
iMac G3是蘋果于1998年發布的一體式個人計算機,顯示器和計算機都包含在一個獨立的外殼內,它是蘋果中首款采用彩色外觀的電腦。最初發布的是醒目的“Bondi blue”,后來又發布了一系列其他顏色鮮艷、半透明的塑料外殼,iMac G3附帶一個色彩相配的鍵盤和鼠標。
iMac G4
iMac G4在2002年推出,顯示器和裝有主板、CPU等元件的半球體由一根金屬軸連接,可以像臺燈一樣調節方向,因此被戲稱為“iLamp”。
MacBook Air 2008
第一代MacBook Air于2008年2月19日發布。其特點是輕薄,最薄的地方只有0.4cm,最厚的地方也只有1.9cm。相比當時的筆記本電腦要輕很多。此外,它還是蘋果首款完全使用Wi-Fi的Mac電腦,為了環保,它采用全鋁制外殼,不含無砷玻璃的無汞顯示屏。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蘋果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E N D
請加「星標」不錯過我們
Weekly
1984年1月24日,蘋果公司(Apple)推出麥金塔系列電腦中的第一款產品——Apple Macintosh,簡稱Mac。在其發布后的一段時間內,銷售勢頭曾十分強勁,于1984年5月售出了7萬臺電腦。從1984年下半年開始,Mac的銷量便一路下滑,導致其在次年10月即告停產。《衛報》評論道:“無論好壞,從很多方面來說,漫長的21世紀是從蘋果公司推出麥金塔電腦及其《1984》超級碗廣告開始的。”
在一個電影院里,200名群眾演員被剃了光頭,無精打采地等待著一個身穿白色蘋果T恤的女模特沖進片場,用鐵錘砸碎大銀幕上那個象征著精神控制者的“老大哥”。低沉的男聲在此時緩緩道來:“1月24日,蘋果電腦公司將會發布麥金塔電腦。而你也將明白,為什么1984不會成為‘1984’。”
這是蘋果公司在1984年為Macintosh電腦制作的廣告,明顯借鑒了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反烏托邦小說《1984》。1984年1月24日,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走上演講臺,從手提箱里抱出一個米色、體積有些笨重的正方形“盒子”。他將一張軟盤插進去,隨著《烈火戰車》主題曲響起的聲音,“Macintosh”這個詞掃過電腦屏幕,一系列單色圖像隨后出現。底下的觀眾都被吸引了——一臺可以為一個人工作的計算機,這本身就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按照今天的標準,最初的Mac電腦僅擁有小屏幕、四四方方的外形、內存很小、只能展示基本圖形、沒有調制解調器或連接互聯網的能力,這些看起來很可笑。它甚至都不是第一臺個人計算機,但可以說,它是第一個改變世界的計算機。直到現在仍有部分忠實粉絲在使用這臺電腦。計算機歷史學家大衛·格里利什(David Greelish)指出Mac電腦的革命意義,“它擁有一切——ROM、RAM、處理器和輸入輸出設備,一切都在一個漂亮的小集成方板上。對于1984年來說,這真是太棒了。”
外觀的與眾不同是Macintosh受人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平面設計師蘇珊·卡雷(Susan Kare)設計出了幾乎所有人都能理解的經典圖標,比如“剪切”“粘貼”功能對應的剪刀手和手指圖案,代表“死機”的炸彈圖案,用來放置刪除文件的廢紙簍,卡雷也因此被稱為蘋果的“圖標之母”。然而BBC指出,Macintosh引起的轟動很大程度上是由營銷和炒作推動的。杰森·斯科特(Jason Scott)是一名電影制片人和技術歷史學家,在一家檔案館里工作。《1984》廣告發布時,他才十幾歲。“廣告看起來來自火星。有些事情可能正在發生,但我不明白。”
當斯科特第一次使用Macintosh電腦時,他欣喜若狂,“這就像通過望遠鏡看到了另一個世界”。他突然明白了《1984》廣告的含義——什么能將我們所有人從那個黑暗的未來中拯救出來?當然是Mac電腦。
Macintosh電腦確實吸引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和從事創意工作的人,但它具有嚴重的局限性——圖形界面雖然直觀、簡潔、易用,但它所需的內存和處理器性能,相比命令行系統也指數級上升。換句話說,Macintosh電腦來得太早了,摩爾定律還沒有發展到圖形界面的時代。有趣的是,從某種意義上說,Macintosh電腦所預示的個性化計算時代即將結束。在21世紀,我們越來越依賴服務器群、云處理、大數據和網絡系統。別人的計算機對于運行我們自己的計算機越來越不可或缺。“我們已經站在了技術的另一邊。這40年對于發展Mac電腦、提高人們的購買力十分重要。”
20年前,在Mac電腦誕生20周年之際,喬布斯曾明確表示,即使在iPod時代,Mac仍然是極其重要的產品。從10年前開始,蘋果的收入日益由iPhone主導,然而蘋果公司營銷主管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一再強調:“我們的觀點是,Mac會永遠存在。”
可以說,Mac電腦在蘋果公司內部曾被忽視也被重視。它如此成功,但它與蘋果公司利潤又如此毫無關系。2010年代中期,許多Mac忠實用戶感受到了蘋果公司在其他產品上付諸的心血與努力——iPad是典型例子。蘋果將iPad宣傳為計算的未來,最引人注目的是在2017年的一則廣告中,蘋果對計算機的整個概念提出了質疑。
Mac電腦的硬件曾停滯不前。蘋果公司發布了一種不受歡迎且實用性差的筆記本電腦鍵盤設計,結果就是無窮無盡的差評、投訴和維修要求。2013年Mac Pro銷量、口碑慘敗之后,蘋果公司本準備完全停止生產高端Mac,他們準備將未來的投資放在iPad上。
然而事情突然發生了變化——蘋果公司又突然開始關心Mac了。他們重新設計筆記本電腦鍵盤,發售改良版的Mac Pro,致力于將整個產品線從運行現有的Intel處理器轉換為運行Apple設計的處理器。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么,蘋果也沒有公開發表任何言論。
如今,蘋果全球營銷高級副總裁格雷格·喬斯維亞克(Greg Joswiak)表示,在那段時間,Mac為了保持相關性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硬件方面。蘋果公司已經不再將其視為一款即將退役的產品,而是視為自己制造的最強大、最完整的設備,能夠完成iPad和iPhone能做的所有事情。“我們在Mac上運行蘋果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喬斯維亞克說道。
新聞與圖片來源:BBC、the Verger、衛報,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pple I
誕生于1976年,Apple第一款電腦,由Stephen Wozniak(蘋果聯合創始人)手工組裝,當時售價666.66美元。2010年,一臺原版Apple I在佳士得的一場拍賣中以213 000美元售出。
Apple II
于1977年被制造出來,相比打字機一樣的Apple I,Apple II無疑更像一臺電腦,事實上它也是全球首款真正意義上的個人電腦。在接下來的16年中,各種型號的Apple II共售出了接近600萬臺。蘋果借助Apple II的成功實現了迅速的擴張。
Lisa
以喬布斯女兒的名字命名,得益于施樂PARC的“幫助”,1983年,Apple Lisa作為世界首款圖形化電腦問世。因其高昂的售價,Lisa的市場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但是,Lisa的意義是非凡的,基本上奠定了后面Macintosh的形態和操作系統的發展方向。
Macintosh 128K
1984年,Macintosh問世。這無疑是一個時代的開始。它搭載9英寸屏幕、128KB RAM、3.5英寸軟驅以及Mac OS 1.0,突出易用性、消費化理念,使其在消費市場中獲得廣泛好評,也加速了個人計算機發展。這無疑是一個時代的開始。其操作系統延續Lisa的圖形化設計,雖然仍是個黑白系統,但光標、窗口等元素一應俱全,對之后的桌面操作系統起到了巨大影響。
iMac(iMac G3)
在1990至1997年之間,蘋果推出了多款Mac產品,如Macintosh TV、PowerBook新型號、Power Macintosh等等,但均沒有獲得成功。iMac于1998年發布,喬布斯回歸蘋果并重新領導公司后所發布的首款主要產品,亦是iMac系列是首款產品。由喬納森·艾夫設計,現代蘋果電腦的獨特風格開始形成,在市場中備受追捧。
iBook
2000年發布,造型非常的卡哇伊,采用果凍外殼的設計,深受年輕用戶的喜愛,同時也是首款支持Wi-Fi的電腦。
PowerBook G4
2001年,PowerBook G4上市,Macbook Pro的前身,奠定了蘋果筆記本電腦日后的設計風格。
iMac G4
發布于2002年,臺燈式的機身,懸浮式的屏幕,大膽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至今仍被很多用戶珍藏。
Power Mac G5
2003年發布,最后一款采用Power PC芯片的電腦。大膽采用機箱式的設計。同時超酷的陽極氧化鋁機箱再次彰顯了蘋果的工業設計能力。事實上,它對日后的Mac Pro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Mac mini (2005)
2005年,Mac mini發布,并延續至今。
Macbook Pro(2006)
2006年,首款采用Intel芯片的Macbook Pro發布,全新的英特爾處理器為其帶來的強大的性能。同時機身采用全金屬的設計突出質感,并且該系列產品沿用至今。
Macbook Air(2008)
2008年,當喬布斯從信封里拿出Macbook Air的時候,就注定了這個產品的偉大。其超薄的設計,強大的性能,出色的質感,徹底改變了移動電腦的體驗。該系列產品延續至今。
Mac Pro
2014年,Mac Pro發布,其垃圾桶的造型設計非常的前衛。
Macbook Pro(2016)
2016年,MacBook Pro模具已經使用多年,需要一些新的變化,全新的蝶式鍵盤和Touch Bar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可惜的是這兩個設計被后來的產品取消了)
Macbook Air M1,MacBook Pro M1,Mac mini M1
2020年11月11日,蘋果和英特爾14年的蜜月期結束了。Apple M1芯片發布,標志著Apple拋棄了Intel,正式進入了Apple Silicon時代。Apple Silicon,高性能,低能耗,長續航,統一內存架構,業界頂尖的能耗比。Apple Silicion又一個偉大的時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