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依然會有裝機小伙伴會問到這樣的問題,裝機到底選單條內存還是兩條內存組建雙通道?單通道內存和雙通道內存有什么區別差異?下面裝機之家曉龍來為大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科普一下。
我們先來說說單通道和雙通道內存,單通道僅為一根內存,例如主板上僅插一條8G或16G,甚至是32G內存。而雙通道內存一般需要主板上插上兩根或以上數量的內存,例如雙8G、雙16G、雙32G內存。
對于裝機,我們強烈建議大家上兩條內存組建雙通道,可以提供雙倍內存帶寬,為CPU提供更高的數據帶寬,從而可以那些必須與內存數據進行頻繁交換的程序得到較大的好處,以達到提升性能的目的。
內存帶寬計算公式是:內存帶寬=內存等效頻率*內存位寬 /8;
以DDR4 3200頻率內存為例:
也就是3200 X 64Bit / 8,也就是25600MB/s,帶寬為25.6GBps。如果雙通道內存的話,兩倍帶寬就是51.2GBps。
當內存處于單通道工作的時候,同一時間只能讀取,或者只能寫入,就好比停車場的出入口僅可以通過一輛車,同一時間只能進或出,如果車流大就會出現互相等待的情況。
當內存處于雙通道工作的時候,讀取與寫入分別使用了不同的通道,能夠同時進行讀取和寫入。就好比停車場分別設置了入口和出口,出入可以同時進行,相互不影響。
內存帶寬翻倍會帶來系統性能提升,但這并不代表系統性能翻倍。尤其對于內存依賴的軟件或者游戲,會有一定的提升。之前我們測試過各類游戲,雙通道內存相比單通道內存,不少游戲都會有幾幀到十幾幀的提升。尤其是APU這種核顯平臺,更依賴雙通道內存,性能提升還是非常顯著的。
不過如果是日常使用、壓縮文件等操作,內存雙通道提升并不明顯,你也無法直觀的感受到性能的差異。
此外,雙通道內存對性能有一定的加成之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如果有一天其中一根內存出現故障,至少還有另一根內存可以頂著使用。
此外,不少用戶認為DDR5單根內存就可以實現雙通道,其實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雙通道,可以理解是偽雙通道。
假設DDR4內存僅有一條64Bit通道傳輸數據,雙通道為2x 64bits,而DDR5內存是將通道分成了2條32Bits,所以就實現了雙通道的效果,如果想要達到雙通道的理想值,那么依然需要兩條或以上數量的內存組建雙通道。
如何組建雙通道內存?
組建雙通道內存很簡單,不需要任何設置,如果主板僅提供兩個內存插槽,插滿即可組建雙通道內存,如果主板提供了四根內存插槽,那么將內存分別插入1和3插槽中,或者插入2和4插槽即可,通過隔插內存即可組建雙通道內存。
以上就是裝機之家曉龍分享的電腦內存知識,我們在裝機的時候,無論是16G、32G還是64G內存,盡可能選擇兩根內存組建雙通道,即雙8G、雙16G以及雙32G內存。
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舊電腦加內存確實可以提高流暢度,但提升有限,且有條件制約。
同平臺對比實測:將2條16GB的DDR4-3600MHz的內存條,換成4條16GB的DDR4-3200MHz,娛樂大師跑分從32GB的9.27萬,來到了64GB內存條的15.5萬。雖然因為新內存頻率略低,紙面評分沒有翻一倍,但也有了將近67%的提升。
▲上圖:舊內存為2條阿斯加特弗雷D4-3600MHz,新內存為4條阿斯加特弗雷D4-3200MHz。
當然,娛樂大師的量化分數僅供參考。實際上,在更換內存條(且容量翻倍之后),我并未感受到明顯的“電腦速度變快”、“更流暢了”。這是因為我的電腦配置夠高,平時就不卡,增加內存也只是錦上添花而已,性能提高的感知度不高。
▲上圖:插滿4個主板內存插槽的阿斯加特弗雷D4-3200MHz鈦銀甲(長鑫特挑顆粒)實拍。
換言之,內存紙面性能的提升,并不一定對應了肉眼可見的速度/流暢度提升。
只有你舊電腦的內存條性能弱雞,且其他硬件暫時不拖后腿的情況下,升級內存才會帶來質的改善。
對我而言,從32GB增加到64GB主要是為了增加電腦的容錯上限——我經常需要同時打開多個大型軟件,足量的內存可以提供更穩定的系統運行環境,降低了閃退卡頓的風險,因此加內存是有必要的。
更重要的原因也在于當時D5大量上市,DDR4的價格非常香甜。而這款阿斯加特弗雷馬甲條我之前就買過,品質經過檢驗,又趕上了好價,入手極為劃算。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我買的這個版本是長鑫A-Die特挑顆粒(見下圖右上角),這就更劃算了。
這個阿斯加特弗雷出了很多版本,D4、D5各頻率、多種顆粒版本都有,但外觀看上去幾乎沒有差異,都是這種“鈦銀甲”的鋁合金散熱馬甲設計。我選的是DDR4-3200MHz,雖然頻率一般,但勝在價格香甜。
我以前習慣買RGB燈條(如下圖左邊的光威弈Pro系列),這次選無光條,主要是因為CPU風冷散熱器比較碩大,燈條再好看也會被遮擋。
如下圖裝機環境所示:機箱鑫谷開元T1是市面上比較少見的全塔右側透(到今年我已經換了常規海景房了),白色高塔機箱空間很大,顯卡是白色的銘瑄RTX4070璦珈限定版,雖然主板、CPU散熱器是黑色的,但用這4根銀白色馬甲條裝上去一點也不違和,甚至有點專屬搭配的味道(白加黑熊貓配色)。
CPU散熱器是來自九州風神冰的立方620智能數顯風冷,雙塔雙扇,靠外側的12cm風扇裝好之后,剛好位于4條內存的上方,從正上方看只能露出一條。
點亮整機,這枚“冰立方”的大塊兒比內存更搶眼。阿斯加特D4馬甲條幾乎成了毫不起眼的陪襯。
初次開機這4條阿斯加特弗雷D4內存會運行在2400MHz的默頻,我們直接進入系統,先采集一些軟件參數和評分數據。
整機配置給大家看一下,華碩X570-E+AMD 5900X的平臺,硬盤兩塊SSD,鎧俠1TB和PNY的2TB,還有2個3TB的機械硬盤。顯卡RTX4070 銘瑄8熱管的璦珈限量版,內存插滿4條,機箱電源用了振華1000W的LEADEX VP1000白金牌全模組。
從Thaiphoon Burner軟件中可以看到這套阿斯加特弗雷D4為8Gb A-Die的長鑫特調顆粒。時序17-17-17-39-55。值得一提的是,弗雷系列也有EG-A、南亞C、三星B-Die等顆粒可選,不同版本價位不同,可以按照自己對內存品質的要求和預算篩選。
CPU-Z顯示參數如下,此時還是默頻2400MHz雙通道狀態,時序處于17-17-17-39-56。
4條內存處于默頻2400MHz之下的魯大師跑分并沒有拉開之前2條D4-3600MHz高頻狀態下的跑分差距。
使用AIDA64跑內存測試,得到如下結果,連續讀取49109MB/s,寫入35715MB/s,復制35392MB/s,延時98.5ns。
重啟后進入BIOS修改設置,這里不再做超頻考慮,直接執行一鍵XMP2.0,將內存從默頻調整至DDR4-3200MHz即可。
此后內存電壓來到1.35V,時序變為16-18-18-38-74。
娛樂大師跑分內存這一項從之前的11.8萬,變為3200MHz下的15.5萬,可見內存頻率對性能提升的巨大影響。
AIDA64內存測試同樣可以對比出差距,讀取48576MB/s,寫入47477MB/s,復制46996MB/s,延時73.2ns。
有關進一步超頻,此前我做過同款阿斯加特弗雷D4-3600MHz的超頻測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詢。不得不說,超頻對內存性能的提升,不如直接加容量或者換高頻條來的明顯,這里我就不超了,直接跑十幾分鐘System Stability Test,容量夠了,穩定為上!
寫到這里我還想表達一下對這款全塔機箱的懷念。全塔空間比高塔大,風道可以處理得很順暢,選對硬件非常有利于散熱和降噪。不過現在這只機箱已經換掉了,我又用回了中塔海景房右側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最近更新的顯示器評測,文中會有新臺式機出鏡。
綜上,內存條對整機性能的提升,同一款型(加倍)插滿是最容易的實現的,但主要看價格,價格合適,方案最穩妥,達成目的最直接。
如果同款內存條太老了也沒必要“守舊”,直接換新款的容量大、頻率高、低時序的內存更優,只要平臺兼容,執行下來也不吃虧(舊內存可以直接賣掉回血);至于內存超頻,在一鍵XMP搞定之后,后續超頻對大多數玩家來說并不會出現肉眼可見的性能提升,我的建議沒必要多折騰。
還要補充一點就是,有時電腦太卡也不要只看內存的毛病,CPU顯卡硬盤甚至電源的短板都可能帶來卡頓隱患,所以大家不要人云亦云,拍拍腦瓜子就去內存翻倍是不可取的。更多的時候,換一條陳年舊內存,真不如重新裝一臺電腦。
我是筆點酷玩,希望我的實測分享可以給各位一些啟發和參考,覺得有用請點贊收藏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我們下期再會!
#妙筆生花創作挑戰#
個256GB的存儲芯片就150元,但在手機上卻是暴利!
以最新的iPhone 15 Pro為例,256G版8999元、512G版10999元,從256GB升級到512GB版成本只有100多塊,但價格卻差了2000元!
華為沒這么夸張也存在不小的溢價,華為Mate 60 Pro 256GB版6499元、512GB版6999元,從256GB到512GB版,價格也差了500元!
其實,對于單SIM卡用戶,你可以把華為Mate 60 Pro的其中一個卡槽用來裝NM存儲卡,現在256GB的NM存儲卡只要139.9元。
雖然這個存儲卡不能安裝APP,但可以用來存放照片、視頻和大體積文件。而且可以拿下來配合讀卡器直接連接電腦。目前幾乎所以的華為雙卡槽手機都支持這種卡。
據了解,華為NM存儲卡是華為自創的一種超微型存儲卡,與Micro SD存儲卡相比,體積減小45%,和Nano SIM卡的規格幾乎完全相同。華為NM存儲卡的順序讀取速率可達90MB/s,順序寫入速率達70MB/s。需要使用手機中的一個Nano SIM卡槽,實現手機存儲的擴展,增大手機存儲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