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習慣把2007年稱為移動時代的開端,因為那一年發生了兩件改變世界的事情:第一件事是蘋果在年初發布了初代iPhone,而第二件事則是同年11月,高通發布了第一代的驍龍芯片。“高通驍龍”是個注定會被載入史冊的名字,它同時也是這個移動時代的最大功臣之一。
前移動時代:從黎明到爆發
SoC(System on Chip,系統級芯片)包括了CPU、GPU、調制解調器、ISP等多個部件,是手機能運行app、能執行各種任務的基礎,而調制解調器則是負責讓手機“永遠聯網、永遠在線”的部件,它們共同組成了移動時代最核心的基石。
作為站在移動時代頂端的公司,高通估計是對移動計算了解最深的企業。基于對移動計算平臺的了解,高通把“驍龍”之名冠以SoC和調制解調器這兩個核心產品,足以證明這兩個產品線對高通和行業的意義。而在驍龍835之后,高通已經把驍龍400、600以及800系列從SoC“升華”成移動計算平臺。
隨時隨地的通訊需求,是網絡和移動設備不停升級的最大動力。移動網絡經歷了從頻分復用的NMT、AMPS到GSM、CDMA,再到3/4G的多代演進,移動設備也經歷了從“大哥大”到非智能機,再到智能機的多步演變。
這些演變不停地在向芯片廠商提出層次更高的移動芯片需求。為了適應手機的體積和功耗要求,德州儀器、高通、三星、英偉達、華為先后進入SoC市場。
而高通的處理器芯片歷史可以追溯到2005年11月,高通發布了首個自主構架CPU“Scorpion”,2006年高通首個SoC發布,Hexagon DSP也一同面世。經過兩年的發展,2007年11月,高通推出了后來幾乎無人不曉的“驍龍”系列芯片,緩緩地拉開了下一個時代的序幕。
驍龍移動計算平臺一共經歷過兩次大的命名規則更替,第一次是2011年確立的S1/S2/S3/S4低中高等級分類,第二次是2013年的驍龍200/400/600/800的四級分類。
而一同伴隨發展的驍龍系列調制解調器,其前身為高通Gobi,后來改為“X+數字”的命名方式,并冠以“驍龍”的名號。
拓荒:驍龍S1-S4系列與Gobi調制解調器
驍龍S1-S4系列覆蓋了安卓和Windows Mobile還屬于蠻荒時代的2007年到2011年,把不同年份和不同定位的產品進行歸類。
驍龍S1系列中,最早量產的MSM7225/7625使用ARM11構架528MHz CPU,當時還沒有配備GPU,但它們都已經支持3G,當中的MSM7625提供了CDMA EV-DO和UMTS HSPA的網絡支持,這比后來國內稱為3G元年的2009年還早了整整2年。
刷機王子HTC HD2
1年后的2008年,里程碑式的QSD8250/8650量產,正式開始了高通的“旗艦御用”之路。CPU和GPU都是高通的自主構架,前者是首個突破1G主頻的Scorpion構架的CPU, 后者是后來變成最強手機GPU代名詞的Adreno系列,當時的型號是Adreno 200,主頻226MHz。
搭載QSD8250的安卓旗艦,幾乎每一臺都成了后世的經典, 提起LG Optimus、HTC Desire和刷機之王HD2、索尼Xperia X10、聯想初代LePhone、Google太子Nexus One這些名字,依舊能喚起眾多玩家的回憶。
驍龍S2系列包括MSM7230/7630、APQ8055、MSM8255/8655系列,全系都是Scorpion構架,主頻橫跨800MHz到1.5GHz,GPU升級為266MHz的Adreno 205 ,內存支持也提升到了雙通道LPDDR2。
這同時也是HTC的全盛時期,Desire HD、 Desire S、Sensation XL、Thunderbolt、HTC Evo、三星Galaxy S Plus、諾基亞Lumia 800/900、索尼LT18i等旗艦搭載的都是驍龍S2系列處理器。
HTC Thunderbolt
在這一代產品中,為了應對未來的4G需求,高通推出了Gobi系列LTE調制解調器,其是后來的驍龍X系列LTE調制解調器的前身,初代產品MDM9x00(包括MDM9200/9600/98003款)是首款同時集成了3G和LTE的調制解調器。
當時就直接提供了 FDD 和 TDD 雙工模式的支持,并達到了100Mbps的下行速率和50Mbps的峰值上行速率。搭載該調制解調器的HTC Thunderbolt是地球上第一臺LTE手機,而那一年,是2011年。
2010年發布的驍龍S3系列是最短的一代產品線,只包括了8X60系列的MSM8260/8660和APQ8060三個產品,但這卻是高通首個搭載雙核CPU的產品系列。雙核Scorpion 構架主頻最高可達1.7GHz,GPU升級到了Adreno 220,它也是安卓陣營開始核心和屏幕分辨率軍備競賽的開端。
惠普TouchPad、三星Galaxy S II LTE、HTC Evo 3D、LG Optimus LTE以及開創國內互聯網手機時代的小米1代,搭載的都是這個系列的處理器。
搭載驍龍800的Nexus 4
驍龍S4是最為龐大的一代產品線,旗下細分為Play/Plus/Pro/Prime四個子系列,其引入了28nm制程以及高通第二代的自主CPU構架Krait。
S4 Plus由1-1.5G主頻的雙核Krait+Adreno 205/305組成,代表機型包括Lumia 820/920/925/1020等若干WP平臺旗艦、黑莓Z10/Q10、LG Optimus LTE II等;驍龍S4 Pro上開始出現4核Krait以及跨時代圖形性能的Adreno 320,代表機型包括小米2A、初代Moto X、LG Optimus G、太子Nexus 4、小米2等。
伴隨著這一代處理器的,是高通Gobi第二代LTE調制解調器MDM9x15,因為28nm制程的引入,讓其功耗和印刷面積都下降了30%,為制造更輕更薄的手機奠定了基礎。
除了支持LTE(FDD和TDD)、HSPA+、雙載波HSPA+、CDMA2000 1xEV-DO版本A、版本B外,其連國內最大運營商中國移動的TD-SCDMA網絡都支持。而且其可以在 LTE TDD與DC-HSDPA網絡之間的無縫連接,這正是國內聯通網絡能最早做到通話不斷網的物理基礎。
從最強到更強:驍龍800系列與X10/12/16調制解調器
2013年,高通在發布Krait 400構架的同時,宣布了全新的命名方式和層級,包含驍龍200/400/600/800的四階定位。首發產品是搭載4顆主頻高達2.26GHz的Krait 400核心的驍龍800。
其配套堪稱豪華,600MHz的Hexagon QDSP6 V5 DSP、帶寬高達12.8GB/s的雙通道32位LPDDR3內存、eMMC 5.0以及幾乎統一之后快充市場的高通QuickCharge 2.0快充等技術,在當時已經悉數搭載在驍龍800上了。
1年后,高通在同樣的28nm制程上,把驍龍801和驍龍805上的Krait 核心頻率提升到2.45GHz和2.7GHz,這個狂暴的頻率記錄依舊未被打破。在CPU之外,Adreno 330 GPU的頻率也分別達到了578MHz和600MHz,DSP頻率也達到了800MHz。而在驍龍805上,64位的雙通道內存更是帶來了史無前例的25.6GB/s帶寬,已經具備拖起4K屏的基礎。。
在驍龍800/801這兩代驍龍系列旗艦上的調制解調器,是里程碑式的MDM9x25。其是高通第三代Gobi LTE產品,除了下行速度提升到了150Mbps外,它身上還帶著首發LTE載波聚合技術和LTE-Advanced的光環。
而對于國內用戶來說,MDM9x25最重大的意義,是其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網通,同時支持GSM/EDGE、CDMA1X、WCDMA、TD-SCDMA、EV-DO、LTE-FDD 和 LTE-TDD等7種網絡制式。在同行中,MTK要等到2015年的MT6735才支持全網通,而三星至今也沒有自己的全網通芯片。
2014年是安卓陣營開始步入64位時代的一年,這一年高通引入64位的A57和A53構架。當年高通以驍龍810/808的雙階旗艦策略迎戰,前者是4核2.0G A57+4核1.55G A53,后者是雙核1.8G A57+4核1.44G A53,GPU分別是650MHz的Adreno 430和600MHz的Adreno 418,DSP也小幅升級到了Hexagon V56,而且配備了雙14bit ISP,最高支持像素暴漲到5500萬像素。
在驍龍808/810上,高通啟用了X系列LTE調制解調器的命名,首發的X10調制解調器是首個三載波聚合,峰值達到 LTE Cat.9(450Mbps)的產品,其速度之快,即便是2017年的中國大陸運營商也依舊無法把其用滿。而同行方面,被打磨多年的聯發科Helio系列得等到 3年后的2017年才剛追平2014驍龍X10 LTE調制解調器的速率。
2015年末,驍龍820正式發布。隨后驍龍820/821毫無懸念地成為2016年的旗艦御用芯,高通使用全新的4核Kryo自主構架,雙核1.6G+雙核2.15G的搭配配合構架升級的Adreno 530 GPU,圖形性能再次無情地碾壓了同代產品。
在這一代產品中,高通開始強調異構計算平臺的理念,在常見的CPU、GPU、調制解調器外,Spectra 180 ISP和Hexagon 680 DSP橫空出世,前者是新的14位雙ISP,配合DSP可以達到2倍性能提升、10倍能效比提升的拔群效果,2500萬像素照片30張每秒的連拍速度,為HDR和夜景模式等多幀合成算法提供了天然優勢,同代Google Pixel系列的HDR+算法正是其最兇殘的應用。
高通在這一年正式把調制解調器更新周期提升為每年一更。驍龍820/821搭載的驍龍 X12 LTE調制解調器,除了下行提升到 LTE Cat.12 的 600Mbps,從64-QAM更新到256-QA外,著重提升了上行速率。其是首款在上行使用載波聚合技術和64-QAM編碼的產品,上行速度一口氣提升了3倍,上行峰值達到Cat.13(150Mbps),并引入了雙卡雙VoLTE(DSDV)技術,同樣遠遠超越了國內運營商的網絡速度……
在2017年的驍龍835上,10nm制程以及新的Kryo280半自主構架,為驍龍系列帶來了史上盈余最多的運算性能。CPU部分為4核Kryo280 2.45G+4核Kryo280 1.9G。新制程以及GPU性能的巨大盈余,讓驍龍835機型在日常使用和游戲中都獲得中都有非常優秀的能效比。新的Hexagon 682 DSP和ISP則讓其可以提供3200萬像素的零延遲快門體驗,并引入了機器學習和VR等大批新屬性。此外,驍龍820/821上引入的高通QC 3.0快充也升級到QC4/QC4+快充。
延續“提前一年發布調制解調器,并在下年旗艦直接使用”的習慣,在驍龍835搭載了驍龍X16調制解調器。后者是首款商用千兆級調制解調器,其使用256-QAM編碼和4x4 MIMO技術,下行峰值速率已經上升到不可思議的 Cat.16,即1Gbps了,正式步入LTE-A Pro時代。
而更可怕的是,高通在調制解調器的科技樹上越跑越遠,同年2月就發布了下一代的驍龍X20 LTE調制解調器。其將采用10nm LPE工藝制造,最多支持五個20MHz載波聚合,合計頻寬達100MHz,同時支持4x4(3CA) MIMO,最多12個空間流,下行最高速度再升一檔,達到了LTE Cat.18(1.2Gbps),換算過來已經是150MB/s了。
總結
“高通驍龍”以移動計算平臺和調制解調器雙線發展多年,前者是每年旗艦的御用芯,而后者則是無解的存在,不但維持著和同行1、2代的技術基礎優勢,而且更新速度還在提升,讓移動設備的網絡支持,已經遠遠超出世界運營商的換代速度。實際上早在2016年,高通就推出首款5G調制解調器X50了。瘋狂的更新速度和“擠牙膏”的PC平臺形成了鮮明。
高通作為移動平臺最上游的廠商,他不但有底氣,也必須如此激進。即將到來的雙攝/多攝、機器學習、VR/AR以及5G網絡,都需要更加強大的移動計算平臺和調制解調器支撐。在常年領先的移動領域,對手盯著的都是高通,而高通看著的,從來都只有未來。
/壹觀察 宿藝
“世界需要一個操作系統作為創新的變量,正是由于合作伙伴的支持,才讓YunOS走了下去,這一走就是五年時間。”12月10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團CTO王堅在YunOS 2015年度發布會上感慨。
YunOS于2011年7月正式推出,“對于做操作系統,很多人剛開始都不敢相信(會做成),但是阿里堅持下來了,從華強北的“朋友”起步,后來又得到了產業和國家的支持,到現在才算是有了一點成績”,王堅在回顧中表示。
王堅所說的“一點成績”在現場嘉賓看來卻并不簡單:根據市場研究機構賽諾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搭載YunOS系統的手機出貨量已超過3310萬臺,相比2013年的107萬臺、2014年的925萬臺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從市場份額來看,2015年國內智能機市場Android份額預計81.36%,iOS份額預計11.00%,YunOS份額預計7.10%,而Windows Phone僅為0.43%。
而在全球市場,IDC報告顯示,由于缺少合作伙伴支持,WindowsPhone設備預計2015年相比2014年3490萬減少10.2%(約3134萬臺),2016年預計還將繼續下滑。從兩個數據對比來看,YunOS今年出貨量將首次超出WindowsPhone(約200萬臺),在全球范圍內成為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智能操作系統市場iWAY(iOS、Windows Phone、Android、YunOS)格局正在形成。
YunOS五年堅守
在Android與iOS兩強的產業格局中,其他操作系統處境艱難,包括FireFox、三星Tizen、Sailfish(劍魚)都難以獲得廠商支持與市場份額,Windows Phone也在微軟一家獨持下日漸式微,國內OPhone、WoPhone、960 OS等更是先后夭折。那么YunOS為何能在五年堅守之后“逆勢”做大?
“YunOS這一路走來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做操作系統就像是在玩三節棍、九節鞭,過程很艱難,但是現在的形勢已經越來越明朗。”阿里巴巴集團OS事業群總裁姜鵬對《壹觀察》表示,“通過和中國中小手機廠商的合作以及與芯片廠商之間長期的磨合,阿里巴巴已經摸著了門路,知道了哪些環節應該用力,怎么去和芯片廠商打交道。”
從賽諾公布的數據來看,在目前YunOS用戶中超過半數集中在四線以下城市,一二線城市占比約占25%,其中主要原因是YunOS初期重點與華強北合作的模式。
王堅認為“沒什么不好,沒有保有量談什么生態都是胡扯”。而姜鵬則補充稱:“如果開始就從一二線城市去攻那些已經被“洗腦”的市場,肯定更費勁”。
《壹觀察》分析認為,作為一款操作系統,必須首先獲得足夠的硬件廠商與用戶支持,才能保證“活下來”這個基本要求。而從用戶規模上來講,1000萬是個基礎量,保證業務不會夭折;3000-5000萬則可吸引更多軟件/硬件開發者,建立分發效率和生態雛形;1億的規模才能真正建立行業地位,成為影響全球產業的智能生態。而YunOS,顯然已經度過了最困難的生存時刻,進入快速成長期。
“我們和其他人唯一的差別就是我們真的是在做操作系統,不是在做一個系統靠刷機去損害廠家的利益,也不是在做一個系統去破壞硬件和軟件的價值,我們希望一個系統能夠讓硬件的價值變得更大,能夠讓軟件的價值變得更大,我覺得這是我們想做事情。”王堅對此強調稱。
YunOS對于產業各方的意義
對于一款由中國企業開發的面向全球智能產業的操作系統,YunOS在過去五年歷經磨難,其中包括Android針對YunOS合作伙伴多次“狙擊”,也包括國內企業的的競爭性攻擊。但從產業現狀和趨勢來看,無論是硬件廠商、開發者、運營商,甚至是國產智能行業,YunOS的堅守和存在都具有明顯正向的行業意義:
中小手機企業。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到達“天花板”已是行業共識,2015年國內智能手機超過80%都已是智能手機,“成熟換機”市場到來意味著國內用戶對于新一部手機期待值普遍提高,而不再糾結于誰便宜幾十元的廠商硬件價格戰。
但對于大多數中小手機企業而言,在大型手機企業規模競爭下,面對的對供應鏈把控和溢價能力、線上+線下渠道、運營商進入門檻、品牌與市場營銷,以及移動互聯網運營等諸多核心能力的匱乏。從正常商業角度來判斷,大多數國產中小手機品牌都會在2011年三季度以來的國產手機價格“血戰”中出局,但YunOS成為這一趨勢中的重要變量。
根據YunOS公布的數據,2015年YunOS移動應用分發規模增長超過6倍,聯營收益增長更是超過81倍。以朵唯手機為例,在與YunOS合作的機型中,通過YunOS智能內部推薦,人均收益提升了98%;焦點應用點擊率提升141%;單機ARPU提升60%。
硬件合作伙伴方面,魅族在阿里巴巴入局后年出貨量增長超過400%,一舉進入國內一線手機品牌,其搭載YunOS系統的魅藍Metal更是成為今年雙十一銷售額首先破億的爆款單品。百立豐在與YunOS合作后,其lephone T708單款銷量接近100萬臺,今年四季度單月銷量已突破100萬臺,進入國內手機品牌前TOP 15。小辣椒更是在YunOS牽頭下,與中國聯通合作推出“醉視”手機,獲得了阿里巴巴旗下優酷的會員預裝,以及中國聯通每月高達6GB的視頻定向流量。
可以說,正是YunOS向中小手機品牌提供了“貼身定制”化服務,才使更多中小手機品牌獲得了千差萬別的差異化功能與優勢,在豐富自身能力的同時取得了市場份額的逆勢增長。
大型國產手機品牌。在全部預裝Android單一平臺的情況下,沒有其他選擇的大型國產手機企業實際上是缺乏與Google的溢價能力的,宏碁與YunOS的合作被Google在發布會前強勢叫停就是一個血淋淋的實例。
從Moto 360在中國市場發布來看,Android Wear已經進入中國市場,而從Google方面發布的各種信息來看,2016年Google重新回歸市場已成定局。那么,Google如何面對全球最碎片化的Andorid 市場,MIUI等基于Android的二次開發會不會受到更多限制?Google會強制或者威逼利誘中國手機企業預裝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的Google Play應用商店嗎?
這都給已經全面倒向Android的中國大型品牌手機企業未來的發展帶來不確定性,沒有移動應用商店的控制權,Android“碎片式”開發被收緊,國產手機企業只能再次淪為單純硬件制造商,本就不多的利潤再次被國際互聯網巨頭榨取。而YunOS 的存在,實際上是為大型國產手機品牌提供了對Google的溢價能力。而從商業角度來看,只要中國手機企業與中國系統企業都能堅持下來,未來總會有新的合作機會,特別是在XTML5即將到來的產業變革期。
軟件開發者。沒有開發者和不能為開發者創造價值的生態是沒有意義的。YunOS超過3000萬激活用戶,以及YunOS開放平臺的推出,為開發者打開了另一條“掘進”之路。
愛閱讀CEO崔宏智表示,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YunOS渠道為愛閱讀帶來超過百萬新增用戶。從人均PV數據上看,用戶的活躍度超過平均水平29%;由于場景推薦帶來的針對性很強的用戶,付費轉化率也遠遠高于愛閱讀平均用戶付費轉化率36%。也就是說,YunOS可以讓用戶更容易得到喜歡的內容與服務,也會讓開發者更容易獲取喜歡自身應用的付費用戶。
搜狐新聞客戶端的一名相關人員對《壹觀察》表示,在國內線下渠道層層刷機嚴重、互聯網分發渠道成本高企的情況下,YunOS已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質優價廉”的新增用戶獲取渠道,而 YunOS“左一平”的內容開放能力,也為新聞、視頻這類需要高活躍入口的應用帶來了新的市場爭奪空間。
運營商。對于全球運營商來講,實際上是不喜歡太過封閉的iOS 系統,以及一家獨大的Android局面的,歐洲運營商曾聯合力推FireFox OS,但受限于產業鏈環境并沒有成功。對于中國運營商而言,也希望有更多操作系統來豐富產業環境,提高中國手機差異化與市場競爭能力。
中國聯通副總經理熊昱在YunOS 5發布會上就此表示:YunOS 需要無處不在的網絡,而中國聯通正在加倍建設4G+網絡,所以運營商、YunOS、終端廠商應該一起努力,在中國市場打造更加寬泛意義的獨特生態體系。
在此之前,中國聯通與YunOS、小辣椒剛剛一起推出了“醉視”手機,對于用戶來說,可以低成本獲得高性能智能手機、優酷視頻會員,以及中國聯通每月6GB的定向視頻。而對于中國聯通而言,其用戶網絡 ARPU會獲得明顯提高,同時幫助運營商挽留和發展更多高ARPU的4G用戶群。
對于阿里。YunOS是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開發智能生態系統,隨著YunOS獲得爆發式增長,也在助推阿里巴巴移動戰略的快速轉型。數據顯示,YunOS占比國內手機總出貨量的7.1%,那么這些用戶天生就是阿里巴巴的用戶,特別是50%四線以下城市覆蓋對于阿里巴巴來說更是向城鄉深入覆蓋的一大“利器”。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2015年天貓雙十一賣出的手機中,10%是搭載YunOS的智能手機。2015年預計超過新增3000萬激活用戶來說,更是在阿里巴巴價值意義明顯。特別是YunOS已經搶先深入到智能穿戴、智能汽車、智能電視、智能家居等更多領域,一個更大更寬的智能生態,將是鏈接與承載阿里數據、電商、支付、以及眾多移動互聯網應用的重要布局。
對于中國智能產業。在智能手機行業,目前的中國企業不缺乏規模、不缺乏供應鏈,也不缺乏制造,但卻面臨核心科技缺失的產業現狀。
工業與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在YunOS發布會上對此表示,中國的制造業已經成為世界大國,裝備產業的能力也取得了重大的發展,處于“缺心少魂”的現狀,也就是包括處理器芯片、操作系統等國家重點支持的“核高基”項目。“不是說中國人不夠聰明,不是說中國人見異思遷不夠堅持,也不是說我們不具備這樣的能力,而是說我們在過去的積累當中,在這個方面還需要我們堅守”,懷進鵬強調稱。
《壹觀察》認為,隨著紫光等企業在芯片行業的快速收購與布局,華為在海思芯片的技術和市場突破,以及YunOS五年來的堅持與規模爆發。中國智能產業正在擺脫智能手機產業目前的“缺芯少核”的行業現狀。只有如此,國產企業才不會再被收取高額的專利費用,才不會在海外市場處處受制于人,才不會在辛苦做大產業之后被擁有核心技術國際巨頭“殺豬割麥子”。
從這個角度來講,YunOS過去五年的堅守是值得的,而夢想的堅持更值得被尊敬。
【壹觀察】—————————————
?本文作者系《壹觀察》主筆宿藝,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
?《壹觀察》在搜狐新聞客戶端自媒體流量已突破1.6億,同時入駐《》、《虎嗅》、《百度百家》、《鈦媒體》、《界面》等平臺。
?歡迎我的《壹觀察》微信公眾號:guancha01,如果覺得本文不錯,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0年可以換來什么?
它可以是一個人從青春懵懂到成熟穩重,也可以讓一個品牌從默默無聞變成普通人的生活日常。
2020年8月12日,小米10周年。雷軍原計劃在4月舉辦一場盛大的慶典活動,但疫情原因只能延期、規模也縮小了。
但這10周年不能悄無聲息的過去,還有太多人不了解,這個曾代表著中國移動互聯網興起的標志性公司,在奮斗十年后,還要往哪個方向走。
雷軍說,他想對米粉們做一次總結匯報:這十年,小米做對了什么,做錯了什么,下一個十年,小米將往哪里去。
另外,借著十周年,讓對小米有誤解的人增加了解:小米是誰,小米為什么奮斗。
對雷軍來說,這10年的最大收獲,是一碗熱氣騰騰的“小米粥”。
但對于每個從第一代產品就開始接觸小米的“米粉”來說,能夠眼見一個小眾品牌從無到有、逐步壯大成為一個國際型上市公司,也是一生中難能可貴的體驗。
本期顯微故事講述了一群“老米粉”的故事:
他們之中有的人買第一臺小米手機時還是“北漂青年”,10年后已在北京立足,家里到處都是小米的產品;
有的人在米粉群里找到了女朋友;還有的人為了能夠離雷軍近一點,甚至找了離小米最近的公司工作……
以下是關于他們的真實故事:
文 | 唐山
編輯 | 木蒙
李囡 年齡不便透露 女 自由職業者
關注小米時間:6年
這次小米10周年的活動設在了小米科技園。在我印象中,去年8月份這里曾辦了一次“8·16”的開放日活動,后來就沒有再開放過。
我作為小米米粉被邀請參加了這次活動。活動現場,我試開了小米和蘭博基尼定制的卡丁車——每個到場的米粉可以開一圈。
此外,我還體驗了一下全透明平板電視,雖然是概念產品,但已經量產,實用性如何不敢說,它總是開了一個先河。
但最吸引我的還是二樓的智能產品樣板間。那里可以體驗最新的智能產品,科技感特別強。
怎么形容呢?有點像電影鋼鐵俠住的房間一樣,一切都是用聲音控制,非常炫酷,這種感覺很有意思。
真正站在小米的智能產品樣板間中,會深切地感受到,小米已成為新技術的探索者和先鋒者,走在了同行的前面。
小米10周年活動現場
我不是從一開始就追小米的,我買的第一款智能手機是其他品牌,4000多元,實在是太難用了。
當時想我老公用的是小米,他比我懂這些,我就在他的推薦下買了小米2S 。
當時最主流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還是塞班,可塞班不開源。雖然安卓系統有BUG,但新應用多,對于喜歡新鮮事物的年輕人有吸引力。
我曾在索愛公司工作。那時買手機,大家只認大牌子,比如諾基亞、摩托羅拉什么的,覺得別的品牌都是山寨,不敢買。
李囡生活照
我對于手機,沒有特別喜歡的品牌。我不僅買過小米手機,也買過樂視、Lephone、HTC、愛立信等品牌的智能手機。
大家說我是“米粉”,其實我不覺得小米手機盡善盡美,我覺得,“米粉”的特點就是更有包容性,不是“無腦粉”。
買了小米手機后,我才開始關注小米。
剛開始,我只是去參加新品發布會之類的活動,現場測試新機。去的次數多了,就開始和“米粉”們臉熟,發現彼此有共同話題就成了朋友。
小米米粉家宴
我還加入了小米用戶的微信群,結識了很多“米粉”。
在米粉群里,大家除了聊新手機和技術,就是聊家常、八卦,也有了家人一般的感覺。我們那個微信群的群主是個常組織活動的小米員工。
他的網名叫“行星”,大家給他起了個外號叫“猩猩”。
去年,“猩猩”生病了,有很長一段時間沒來參加活動,大家都很想念他。去年年底,“猩猩”在群里忽然說他會參加某個小米活動,大家都高興壞了,因為大半年沒看到他了。
結果到現場,大家怎么也找不到“猩猩”,活動快結束時,主持人忽然拿出一個玩具猩猩,告訴我們那是“猩猩”帶給大家的禮物——代表他到場了。
“猩猩”還通過視頻,現場告訴大家,他也很想念我們。最后,所有參加活動的群友集體錄了視頻,發給“猩猩”,希望他早日康復。這件事讓我們感動了很久,至今難以忘懷。
雷軍在小米家宴上為米粉包餃子
新冠疫情爆發后,“米粉”們線下往來少了,但在小米群中,大家的交流反而更多了。
如今小米不再是只有手機,在我的家中,到處都是小米產品,比如平板電腦、音箱、電視、空氣凈化器、風扇、食物料理機、路由器……
小米“智能家庭”的產品,我買了很多。
為什么要買這些?因為太方便了。比如我出門了,忘了家里的電器關沒關,只用對著小米手機說一句“出門了”,家中所有的小米電器便自動關閉。
到家后,對著小米手機說一句“我回來了”,該打開的電器就自動打開。
今年夏天特別熱,我可以用小米手機,通知家中的小米空調,提前20分鐘打開,這樣一回家就會很涼爽。如今坐在家里,連床都不用下,就能把該干的事都干了。
對于年輕人,這些功能倒沒什么,可對我父母這樣的老年人,實在是太有用了。他們記不住智能家電那些復雜的按鈕,如今只需說一句話,就能控制一些,所以好多小米產品,是我買給他們用的。
霍丹陽 25歲 男 技術支持工程師
關注小米時間:5年
為參加小米十周年活動,我很早之前就在做準備。
因為正好趕上星期二,我是做技術服務的,這一天恰好是我的休息日。所以我一直在準備,生怕錯過這次機會。
得到小米的邀請后,我一直在想:該給小米一個怎樣的禮物?
想來想去,覺得還是自己親手做的東西比較有誠意,就用能吃的小米,拼成了一個小米的LOGO,以及一個“米”字,粘在裝飾紙上,配上鏡框。
禮物雖輕,可我也整整做了3個小時。活動那天,我被特別邀請參加小范圍的活動。
大概只有10個人,我把禮物送給小米,大家都說好,還把它放進小米的辦公區。我真的挺高興,因為小米員工都能看到它。
霍丹陽參加小愛同學兩周年活動
我知道現在,也不知道小米為什么會邀請我參加小范圍活動,可能這就是緣分吧。
我大學學的是學計算機專業的,讀書時最大的理想是去小米公司工作。
畢業實習那年我從長春跑到北京,可一看小米公司的招聘條件,實在太高了,夠不上,我連簡歷都沒敢投。
我從小就是個電子控,喜歡玩各種電子設備,初中時就買了PC,父母不讓我玩電子游戲,我就偷著玩。在學校,我的成績算中上等,可小米要的是強手,我這種入門級,人家肯定看不上。
到北京后,我租住在小沙河村,一間房的月租金才900元,還是兩個人合租,每月只用450元。只是上下班麻煩點,每天得2個多小時。
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也不算夸張了,有的同事每天上下班要花3—4個小時呢。
小米科技園
不過我們現在公司的辦公室窗戶往外看,就能看見小米公司,也算離夢想近了一點。
為什么我想去小米公司工作?那還得從2015年說起。
當時高中剛畢業,家里人給我買了第一臺手機,問我想要蘋果6,還是小米“鬧騰”(小米Note)。我一想,蘋果是外國的,小米是咱中國的,外觀又那么漂亮,就選擇了小米。
沒想到,那年春節,我竟然收到小米公司寄來的一張明信片,是小米公司員工親手寫的。換其他公司,可能也會給你寄明信片,但誰愿費那個力氣手寫呢?給你張打印的就不錯了。
從那以后,其他品牌的手機我都看不上了,只買小米手機。
我先后買過小米Note2、Mix3x、米9、米9Pro、米10Pro、紅米4X……買這么多,我哪來的錢啊?那你是不知道,小米的價格很便宜,買它的負擔真不算大。
用了這么多型號小米手機,其結果是:小米成了我的信仰。原因有四:一是性價比高,二是系統好用,三是智能軟件多,四是線下活動多。
2019年2月,我第一次參加了小米的線下活動,正好是個什么產品的周年慶。為什么我要去?因為能看見雷軍啊。
2019年小米米粉家宴
我過去在東北,小米不怎么在東北辦活動,我也不會單獨跑到北京來。現在我都在北京工作了,當然不能再錯過機會。
在活動上,我加了第一個小米用戶群,沒想到越加越多,如今我已經加了幾十個小米用戶群。參加小米活動多了,還在里面找到我女朋友。
她是北京人,也是“米粉”,只是沒我這么“骨灰”,我們總在發布會碰見,彼此就有了好感。在小米用戶群里,好多“米粉”知道我們之間的故事。
所謂“米粉”,就是一群為發燒而生的人,大家就像一家人,有時在馬路上遇見群里的“米粉”,覺得特別親切。
大家都比較年輕,基本都是90后,正處在人生的上升期,有活動時大家見面,沒活動時,就約出來一起吃個飯。
曾經我以為,只有加入了這家公司才能夠和小米有更緊密的關系。沒想到成為“米粉”,也能搞定了自己的感情、社交圈,這是我完全沒想到的。
高思偉 38歲 男 保險銷售
關注小米時間:8年
我是河北張家口人,2005年大學畢業后,覺得北京機會更多,就成了“北漂青年”。
當時我在中關村干電腦銷售員,租住在玉泉路。每天上班得1個小時,在北京,算是比較方便的了。
就是那幾年,我經歷了互聯網轉向移動互聯網的變遷,后來組裝PC的人越來越少,中關村又不太鼓勵賣場,我就轉行干起了保險銷售。
2012年時,我想給父親換臺手機。當時小米一代剛上市,我轉了一圈,覺得小米配置不錯、價格便宜,就買了。
入手后,我自己先玩了幾天,從那以后,就“摟”不住了。從小米2S,到小米3、小米4,就這么一直“玩”了下來。
一款手機有什么好“玩”的?因為可以“刷機”。
所謂“刷機”,就是安卓系統剛出來時有不少漏洞,懂點技術的人會去網上找軟件,看看有什么新的應用和補丁,下載安裝,給自己的手機升級。
那時網上有很多“刷機”論壇,其中小米論壇的互動最好。他們的更新速度特別快,你還可以提要求,總能得到及時反饋。當時每周都有新版本,每天都有更新。
2018年小米米粉家宴
當時我給家人買紅米,新版本有個BUG——在收音機模式時,沒有立體聲。我在小米的論壇里喊了一嗓子,下一個版本果然就修復了。
再比如,早期智能手機的屏幕都是暖色調,沒法調冷色調,可好多人(比如我)就是喜歡冷色調。我們在論壇反饋后,小米果然就推出了冷色調界面。
這個改動看起來難度不大,其實挺麻煩,不僅要改系統、調軟件,還要升級硬件。
在我印象中,好多改動都是小米最先做,然后其他廠商跟進,后來就成了行業通用標準。比如護眼模式,如今所有智能手機都有,當初只有小米有。
用戶一提出想法,就有可以得到響應。這讓我覺得,小米有溫度的、可交流的。所以,小米每出一款新品,我都想找來跑一下分。
所謂“跑分”,就是測試一下性能,這就像當年大家買PC,會對比CPU速度、內存大小之類,然后到論壇上去炫耀。如今好多年輕人一年換一臺手機,就是為了體驗“跑分”的快感。
小米出新品時總會有線下體驗,于是我就開始追小米的活動,成了所謂的“米粉”。現在我還加了小米的用戶Q群、微信群和俱樂部,也就是俗話說的“粉團”。
我不是只關注小米手機,所有智能手機新品我都關注。但對當時還年輕的我來說,小米的價格實在是太友好了。
我買的幾款小米手機都只花了1999元,而同樣的錢同樣配置的其他品牌得花4000多元。
加入“粉團”才知道原來還有這么多“米粉”。大家都是年輕人,沒那么多“事兒”,一來二去,也就聊出感情來了。有的“米粉”成了男女朋友,有的成了好朋友,定期組團聚餐。
我也在活動中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比如我的電腦遇到什么問題,就會去小米群中咨詢,有一位“米粉”特別內行,經常線下來幫我,還提前列出調試方案。
今年因疫情的原因,幾乎沒有線下活動,所以大家對這次十周年活動特別期待,熱情高。不過受疫情影響,往年總有外地的米粉趕來,今年只有北京的米粉能參加。
憋了這么久,有這么一次活動還是挺給力的。
高思偉生活照
紅米K30尊、小米10至尊紀念版,這兩天我身邊的小伙伴都在搶著訂購,好像還訂購不上,估計還得再等等。
小米正在從當初的主打性價比,轉向兩條腿走路:既堅持性價比策略,又有一些高端機型,價格依然厚道。比如小米10至尊紀念版,價格接近6000元,依然有這么多人搶。這說明在高端領域,小米的品牌也得到了認可。
這段時間,B站、抖音之類,大家都在討論這款手機,從曝光度上說,壓倒了別的品牌,就我看后的感覺,大家都覺得還是小米的技術靠譜。
至于米K30尊享版,又回到了1999元,這可是面向5G時代的新產品,三星屏,8G內存加512G硬盤,算是相當良心價了。
這次發布的透明平板電視是“秀肌肉”的,買的人不會太多。但可小米就需要這么一款產品,讓大家看到,小米在高科技領域能做得比別人更好,而不是只會組裝。
小米透明平板電視
就我所知,這款透明電視似乎是全球目前唯一投入量產的。
通過活動,我感覺是小米既抓住了追求性價比的用戶群,又抓住了追求高科技體驗的用戶群。
好多人覺得,“粉”明星還能理解,你怎么“粉”個手機啊?
其實也沒那么玄乎,人總要有個愛好,只是別人喜歡打牌、釣魚,我喜歡玩電子產品。如今我買的最多的是小米生態鏈的產品,我家的電飯煲、吸頂燈、馬桶墊,都是小米的。
這不算正業,只是給自己解壓的一種方式。
蘇凱 35歲 男 投資經理
關注小米時間:10年
我是個投資經理,也是個“米粉”。
我是從新疆烏魯木齊考到北京工業大學的,學的是環境工程。我同學基本都是北京人,全班35人,只有我一個外地人。
逢年過節,我只能獨自守在宿舍里,但同學們很照顧我。我的衣服破了,他們就帶回家讓父母幫我縫好。
2008年時,我開始接觸安卓系統。讀書時我也沒什么收入,買不了太好的手機。所以到小米1發布時我就看出來它的配置不錯,價格很低,果斷出手了。
對我這樣的工科男來說,就算現在不買,也會長期關注,小米初期的受眾就是我們這樣一群人。
我很少專“粉”一個品牌,按現在投資圈內的話解釋,我頂多是對某個行業抱有興趣,但小米不一樣。
小米剛上市時,產能緊張,等我拿到手機時已經到了2011年1月。但毫無疑問,我是最早一批的小米用戶。
當時小米1的價格只有1999元,性價比實在太高了。拿到手機后,我還跟我好幾個朋友安利了小米。
作為“米粉”,當年最難忘的經歷是“刷機”。
通過“刷機”,你可以擁有一款和別人不一樣的手機。當時有小米官方論壇、豆瓣里的小米興趣小組,版主都是大神,有什么問題咨詢他們,都能給你解答。
很多人問,你為什么不“粉”蘋果啊?其實不為什么,就是沒有交集,剛開始沒用過,以后就都不再關注了。
小米的系統更新也很快,發軟件包的速度驚人,“玩”起小米就沒空折騰蘋果了。
我很少參加小米的線下活動,但卻持續購買小米的產品,所以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米粉。小米的東西符合我的審美習慣——簡約,實用,沒太多短板。或者說,比較有工匠精神,契合了工科男的趣味。
工科男不會只看產品外表,他們會追問,究竟用的是什么材料?品質如何?
比如買一臺手機,他們可能僅僅是為了那塊屏幕,因為屏幕和人接觸的時間更長,比接觸芯片的時間長,如果屏幕好、進貨價格高,那么別的部分也不會太差。
大家都已不再“刷機”,而我也從關注小米手機轉移到了它的生態鏈產品上。
它的生態鏈產品品種很多、有設計感、價格便宜。現在缺什么東西,我會先去小米商城看有沒有,這幾乎成了習慣。
我還專門研究過他們的產品,大多沒有技術門檻,但標準化程度高,植入了一套規范。
畢業10年,我在北京成了家,也買了房。這期間,小米也成長了,上市了,成為了大公司。
作為個人,能夠陪伴一家公司從無到有的成長,也是人生中難得的經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