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煩惱一
網課引發的“貓鼠大戰”
高一學生家長柳云說,延遲開學,閨女的網課上了一個月,自己和她的“貓鼠大戰”也上演了一個月,一切的根源就在于閨女的自律性太差。說實話,學校和老師是很負責的,每天通過專用軟件指導孩子學習,怎奈孩子有電子產品在手,心里總是惦記著玩游戲。
起初,柳云把平板電腦拿出來給閨女上課用,可閨女總是趁她不在的時候玩游戲,一聽到她的腳步聲又迅速調回學習頁面。有一回閨女手慢了,終于被柳云發現,那能怎么辦,只能批評幾句了事。沒過兩天,閨女玩得太投入,夜里兩三點還不睡,柳云火冒三丈,一氣之下把平板電腦摔得粉碎。
然而,網課還是要繼續上的。用手機上吧,仍舊避免不了玩游戲,于是,柳云要求閨女用電腦上課。柳云把電腦里的游戲全都刪了,但沒想到,有一天閨女沾沾自喜地告訴她:“你以為把游戲都刪了,其實只是刪了圖標,游戲都還在。”閨女把所有的游戲打包放在她找不到的地方。沒辦法,她只能改成不定時進行抽查,經常躡手躡腳地透過廚房的窗戶監視閨女上課的情況,一旦發現“不軌行為”,便會幽幽地來一句:“干嗎呢?專心上課!”久而久之,柳云不勝其累,閨女也不勝其煩。
有時,閨女雖然沒有偷玩游戲,好像在聽老師講課,但手里沒筆,桌上沒書,只是呆呆地盯著屏幕,柳云根本不知道她是否在跟著老師思考。在柳云看來,學習是應該邊聽邊記的,無論是課堂還是網課,都應如此,閨女的表現著實讓她著急……
現在,柳云和閨女都盼望著趕快開學,不是因為閨女有多么愛學校愛學習,只是因為開學之后就不用從早到晚對著她了,而她也不用每時每刻監督著閨女了,用她的話說,“真是相看兩生厭啊!”
專家支招
引導孩子培養規則意識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旭東認為,因為使用電子產品引發親子沖突,并不源于網課,如何教導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而不迷航,也不僅限于疫情期間。信息化的社會,電子產品終將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科技進步,向來就是雙刃劍,便捷的網絡教育也同樣會有弊端,重要的是要教育引導孩子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培養和樹立相應的規則意識。
她說,在校學習有課表,在家學習也應有計劃。父母應和孩子一起制定使用網絡學習的規則和居家學習計劃,明確在上網課、寫作業的時候不能開小差玩游戲;約定在特殊時期,最大限度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除了學習之外,使用電子產品的地點、時間和內容都需要與家長溝通;合理規劃好上課、作業、鍛煉、閱讀和休息的時間。
規則制定之后,落實是關鍵。有規則而不重落實,無異于紙上談兵,不起作用。網絡的世界如此豐富,游戲短視頻的聲光刺激,無時無刻不在挑戰我們的控制力,何況是還未成年的孩子。除了教育和引導孩子自覺遵守規則之外,家長的指導和監督作用不能缺位,做得對的要肯定和鼓勵,不守規則、偏離規則的行為要及時提醒和糾正,有針對性的獎懲措施不可缺少。監控軟件也是重要的輔助手段,家長可以利用好現有軟件中的“家長控制”功能。
規則的執行,離不開良好家庭環境的營造。張旭東建議家長們,把計劃張貼在電腦旁邊,利于孩子學習時抬頭可見;創設一定的場景,給孩子帶來上課的儀式感,這對低年級的孩子效果比較好;鼓勵并想辦法讓孩子多使用紙質學習材料,畢竟作為基礎能力的紙質閱讀十分重要;特殊時期,條件許可的話盡量使用大屏幕的產品,最大限度減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把相關的電子產品放置于家中的公共區域,或者家長看得到的其他地方,提醒孩子要自律,等等。更為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要總是刷手機、玩游戲。特殊時期,親子相處的時間多,互動頻率高,父母的行為更容易對孩子產生影響。
煩惱二
孩子拖拉浪費時間
在停課不停學的這段時間,四年級學生家長馬昕瑋最頭疼的便是兒子不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可能也是因為年齡太小,做什么都拖拖拉拉的,一天下來,耗得她精疲力盡。
學校為讓學生們有規律地學習,每周給出學習計劃,她特意和兒子一起根據學習內容搭配出了一套課表。上午的學習從早上8點開始,可兒子習慣了放假節奏,而且疫情期間出門少了,晚上睡覺會比正常上學時晚,讓他早起就成了一個大難題。每天早上,馬昕瑋都要重復從溫柔細語到彪悍大吼甚至直接掀被窩的過程,直到孩子睡眼蒙眬地起來洗漱、吃早飯,然后坐到桌子前面學習。
一步沒趕上,步步趕不上。上課的時間到了,兒子還在磨磨嘰嘰地干這干那,要不就是沒有準備好學具,半天進入不了狀態。幸好學校準備的是錄好的課,可以反復聽,假如是直播,兒子這種狀態估計啥也學不到。每每看到他這樣疲沓的樣子,馬昕瑋就氣不打一處來,自己的工作也做不下去,難免說話也變大聲,多數落他幾句,親子關系越來越緊張,每天都會因為學習的事情發生矛盾,感覺學習的效果也不是太好。
專家支招
家長要具備“共情”能力
“我的孩子不會自己把握時間”“定好的學習計劃,堅持不了幾天”……疫情期間,網課成了孩子們學習的重要方式,在這一過程中,也暴露出孩子缺乏自我管理的問題。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主任李萬峰認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持之以恒的韌勁是需要培養和訓練的,家長們不要操之過急。在此,他建議家長在和孩子交流過程中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具有“共情”能力,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根據孩子的心理活動,實施您的幫扶策略。比如您和孩子交流時,如果上來就講大道理,孩子肯定不愛聽。您可以跟孩子說:疫情確實很煩,你不能到學校,不能跟同學們玩,很難受。父母其實也很煩,可是如果出去,就有可能被感染,后果會更糟。一個人天天待在家里,啥事都不做,又不能出去活動更難受,上上網課、讀讀書,了解一下國內外新聞,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兒,對感興趣的事做點小研究,既能讓你的生活充實,將來和同學見面也有的交流和展示。
第二,當您和孩子達成共識后,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就是孩子面臨的主要問題了。做出一個符合孩子實際的、可執行的生活和學習計劃,是孩子自我管理的關鍵一步。家長在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時,建議壓縮網上學習時間,加大各種活動時間,并穿插進行。這樣,孩子會感到家長是理解自己的,同時,也利于孩子執行。
第三,坐不住是孩子的天性,新鮮勁兒過后,孩子有可能出現堅持不了的問題。家長要把這些問題想在前面,讓計劃內容豐富點,盡可能符合孩子的合理需求,同時也要制定一定的獎勵措施,不斷鼓勵、幫助孩子養成持之以恒的習慣,最好用親子活動、家庭成員的情感交流和一定的物質獎勵等多種形式呈現,使孩子有追求的欲望。
總之,疫情給了孩子們一個培養自我管理能力的機會,家長應該抓住機會,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煩惱三
怎一個“疲”字了得
初三學生家長殷勤說,延期開學之初,老師在班級群里發布了線上直播課通知,隨后又發布了需要下載的APP及操作指南。電腦玩得并不轉的她登時覺得很鬧心,但沒辦法,只得硬著頭皮學起來。研究一溜夠,還是不明白,只得向別人請教,翻來覆去折騰一晚上,終于學會了。誰知,學校預播測試時網又出現卡頓,班級群當時就炸了鍋,畢竟孩子在初三這個升學的節骨眼兒,萬一耽誤了復習可不是鬧著玩的。所幸,從臺式電腦轉戰到手機APP后,問題得以解決。
在孩子上網課的過程中,殷勤也經歷著別樣考驗。每天,她需要不定時查看不同群的作業要求,根據要求打印相關學習材料,包括課表、上課要求、學案、測試卷等,然后轉告孩子,中間還得不厭其煩地插空提醒他適當閉目休息、保護視力,并輔助他完成體育鍛煉等任務。各科老師在群里進行反饋后,她必須及時告訴孩子需要彌補和改進的地方。這些日子以來,孩子的學習基本沒耽誤,可作為家長的她既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又要當好孩子的“助教”,精神一直處于超負荷狀態,怎一個“疲”字了得!
專家支招
當好監護者和育人者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謝春風認為,疫情期間,孩子居家安守、宅家而學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家長,可能在體力和精力上付出得更多,著實不易。特殊時期,希望家長們能適時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當好監護者和育人者。在此,他給家長提四點建議:
第一,把握密切親子關系、家庭關系的良機。這段時間,父母和孩子獲得了更多的共處時間,關系更緊密和親密了,家長們可以把這看作是對網絡化時代人際關系、親子關系疏遠的彌補,要學會珍惜這個機會。
第二,增強自己作為孩子“人生第一任教師”的教育自信。在疫情防治期間,孩子居家學習,父母需要肩負家庭之師和學校之師的雙重責任,這是一種教育的特殊回歸,也是教育責任的囑托。家長們一定要相信,您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政府、學校、社會各界都在關心您的孩子,關注您如何對待孩子的教育,而不是簡單監護。當前,父母要增強教育自覺性,強化自己的教師意識,不要忽視或漠視特殊時期自己的特殊教育身份。
第三,勇于擔當教育責任,做好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保護神。大多數家長都有社會工作,各種壓力和挑戰并存,非常不易,何況每天還要監護孩子在家的學習,協助學校完成網絡教學工作,負擔的確不輕。但這就是特殊時期的教育擔當,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生活的滋味是復雜的,酸甜苦辣都有。疫情期間父母的這份教育擔當固然辛苦甚至無奈,但如果方法得當,就會成為孩子心中的陽光雨露,能驅散疫情給孩子心靈留下的陰影。
第四,彼此包容,互相理解,積極疏解負面情緒。在目前這個特殊時期,家長要多換位思考,學會放手,必要時可以“裝糊涂”,多行不言之教,減少家庭的壓力和負面情緒。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賈曉燕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王夢瑩
這次清明小長假,跟朋友約了一起攜家帶口周邊游。
晚上她家3歲的小豆子洗澡,不小心眼睛進水了,哭啊鬧的,我在一旁連聲哄著,朋友卻出乎意料地淡定,拿著毛巾麻溜地擦干頭發抹干水,就把小豆子往床上一放。
豆子在哭,我在哄,豆子她媽卻在翻包。
到底誰才是親媽?
還沒等我反應過來,豆子媽迅速把剛翻出來的平板電腦往娃手里一放,小豆子哭聲秒停!
我。伙。呆。
2
上個月我去大學同學家做客。
老友相聚總要來點回憶殺,不過后來在怎么帶孩子這件事兒上,我們倆聊得火熱。
同學說:你不知道我家兒子現在天天開始玩手機,真搞不懂,學起英語來那么費勁,玩起游戲來居然無師自通!游戲上的按鍵都是英文的,他居然沒人教就知道該按哪個!
我忍不住笑了,跟我家大寶一個樣。
同學還說:為了防止孩子玩上癮,什么招都試過。有時候藏起來,倆孩子也能神不知鬼不覺地給你找出來。有時候設了密碼吧,又哭著鬧著要你開機,躲都躲不開!
最后,她感慨了句:本來是買給自己的手機,怎么就成了孩子的玩具?
3
上面兩件事兒讓我想起了狄更斯說過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好的是電子科技發展給我們這個世界帶來更便捷的生活方式,想買什么、想查詢信息隨便上網一搜就有。壞的是,孩子也湮沒在各種電子產品的世界里,我們大人能夠應付得了各種信息碎片、網絡誘惑,但孩子可不能。
上個禮拜我還聽同事說,他一朋友當著孩子的面,把家里的平板電腦給砸了!下面這張圖就是這位媽媽當時發的朋友圈,現場雖慘烈,但上面的話字字句句都戳心吶~
其實,錯不在孩子身上。
孩子沒有戒斷能力,沒有成人那樣的意志力去控制自身的行為。大人知道適可而止,但孩子不經過提醒,則更容易長時間依附在電子產品上,專心于自己的小世界。
斷奶還要好幾個月呢,更何況是已經入侵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電子產品?
而家長就是孩子的鏡子。
處于成長初期的孩子,本就非常容易模仿成年人的生活習性,你的一舉一動孩子全都印在腦子里。而我們大人也有絕大多數已經離不開手機和電腦了,更何況這些一生下來就活在智能產品時代的原住民。
我們都得承認,孩子和我們都已經無法脫離電子產品世界這一事實。所以,葡萄科技率先提出“兒童就用兒童平板”這個理念。
看到這兒,肯定有人會說:哎呀!不就是成人平板里面內容改改,換湯不換藥嘛~
葡媽這就給你深扒一下,這臺所謂兒童專用的“葡萄平板Pai Pad”究竟有什么不一樣?
● 葡萄平板自帶藍光過濾,有效阻礙400nm-480nm高能藍光,很好地保護電子產品對寶寶視力的傷害。這是市面上很多成人平板根本沒有考慮進去的技術。
躺著用?歪著用?光線不足?眼睛靠太近?
● 不好的使用習慣更是近視的罪魁禍首。一旦有上述情況,葡萄平板會自動進入倒計時,告訴小朋友要換個地方或者換個姿勢使用它。
你是不是也經常被網上的小廣告閃瞎眼?
● 葡萄平板的系統是斥巨資自主開發的,所有的APP、網頁登陸、引擎搜索都是專為孩子設計。
孩子想要查找東西,搜索出來的頁面,全部經過系統過濾,只給孩子提供跟搜索信息相關的健康無害的內容。
● 現在家長最頭痛的莫過于孩子不愛學習,只愛打游戲!何不顛覆一下,用游戲闖關的方式鼓勵孩子自主探索學習,一邊玩一邊學,學習興趣就是這么起來的。只要換個角度,魔鬼也能變成天使。
這款平板最大的亮點就是自帶6大自主學習包:語言文化、數學邏輯、英語學習、科學探索、藝術創造、綜合培養應有盡有。
● 孩子有著喜愛傾訴的天性,也有著“十萬個為什么”的好奇心。葡萄平板貼心地設計除了小Pai這樣一個人工智能的存在,與孩子對話,為孩子解決大人回答不了的問題。
比方說,孩子經常問:“我是從哪兒來的?”
以往大人一遇到這種問題都會逃避或者模糊帶過。機智如葡媽,趕緊讓寶寶去問小Pai吧~
爆的平板市場正趨于冷靜。IDC的初步數據顯示,2014 年第一季度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為 5040 萬臺,同比僅增加 3.9%(本文所提及平板電腦均包含“二合一”設備)。
“大尺寸屏幕手機以及平板電腦消費周期的拉長,促使平板電腦的出貨量低于預期。”IDC 設備和顯示器項目副總裁 Tom Mainelli 談到,“此外,商業市場的增長并未抵消消費市場的放緩。”
具體到廠商方面,蘋果第一季度平板出貨量為 1640 萬臺,同比下降了 16.1%。該公司份額也同比出現了下滑,至 32.5%,但仍然位居市場第一。
得益于與運營商的積極合作,以及提供多種尺寸、多種價格的平板設備,三星第一季度平板出貨量已達 1120 萬臺,份額從去年同期的 17.5% 提升至 22.3%,并且出貨量同比增加了 32%,其在趕超蘋果的道路上又近了一步。
同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類似,蘋果和三星遙遙領先于其他廠商。Top 5 的剩余三個廠商份額都小于或等于 5%。華碩第一季度平板份額為 5%,聯想為 4.1%,亞馬遜只有 1.9%。值得一提的是,聯想的平板出貨量同比暴漲了 224.3%,而亞馬遜出貨量則同比下跌了 47.1%。
“Android 繼續統治著市場,份額接近三分之二。”Worldwide Quarterly Tablet Tracker 的分析師 Jitesh Ubrani 談到,“雖然 Windows 平板的份額依然很小,但類似華碩 T100 的低價‘二合一’設備正在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平板市場的增長放緩并不讓人奇怪。最初 10 英寸級平板主宰著市場,后續隨著 Nexus 7、Kindle Fire、iPad mini 以及三星各尺寸 Tab 的出現,小尺寸平板逐漸成為市場主流。然而,當下智能手機的尺寸已經失控,5.5 英寸、6 英寸甚至 7 英寸手機頻繁現身市場,小尺寸平板的發展面臨擠壓。
從情感上講,我并不看好 6、7 英寸手機最終能取代小尺寸平板。攜帶困難自然是一個重要因素,另外,那么大一塊板磚貼臉上的感覺確實難以接受。但也有一個不確定因素,那就是女生。
郝揚
將喜歡,變成熱愛。
郵箱
#歡迎關注愛范兒認證微信公眾號:AppSolution(微信號:appsolution),發現新酷精華應用。
愛范兒 · Beats of Bits|原文鏈接· ·新浪微博·微信訂閱·加入愛范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