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款定位于戶外、運動的手表,北斗衛星手表,其外形的運動感在其表盤的紅黑撞色設計下活力十足,陽剛之余,又給手表帶了一種運動的美感。雖然北斗衛星手表是本土手表,但是外觀非常時尚,紅色的邊框起到畫龍點睛。 戶外極限運動手表,當然其表盤設計不會太簡約。對于我來說,甚至有點復雜。表盤內采用了多層次立體顯示時間的風格,最頂層是分鐘時間刻度、中間層是東西南北方位,最里層則是裝飾圓盤。 表盤的每個層次空間相互交互又相互獨立,將這款戶外運動手表的運動特性表現的一覽無遺,又具有時尚的味道。
手表是的外形有點粗獷,雖然粗粗獷但是卻有質感。作為一款運動戶外手表與它的重量感一樣讓人有了足足的安全感,不是繡花枕頭。 對于北斗衛星手表來說,多功能才是這款手表的獨特性、差異化的表現。手表的左右側都設計了3個調節功能的表冠,通過按壓表冠實現不同的功能切換。 北斗衛星手表經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局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總公司的聯合鑒定,被授予“軍用標準時間表”的稱號,通過手表就可以實現北斗衛星授時、3D定位 、戶外運動數據儲存、指南針等戶外運動實用功能,此外,人性化的時候諸如天氣預報、海拔高度測量、所在地的溫度、氣壓顯示等功能都均在這個小小的手表上查看得到,可以說這是一款戶外多功能衛星運動手表。 而在表帶上則是選擇了牢靠的橡膠表帶、表底則是精鋼覆蓋,無論是表帶還是表底,都刻印上了“北斗”的中文logo,讓人一眼看去就知道,這個手表和北斗衛星相關。 不過從表底的2個金屬觸點可知,這個手表和傳統的戶外手表不同的時候,需要進行充電或進行數據傳輸。
北斗衛星手表官方是有配送了充電線纜和充電頭,充電的過程中,手表會發出藍色的微光,而在線纜上則是標識了數據傳輸的標志。 北斗衛星手表通過采用北斗衛星授時,將傳統手表的鐘表技術與現代科技中的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等多項在戶外極限運動中實用的技術糅合在一塊手表內。手表內置的芯片通過接收北斗衛星信號,將登山、攀巖等極限運動中,天氣預測、經度緯度坐標數據、海拔高度、氣壓等數據記錄在手表的傳感器內,當我們戶外活動結束后,回到家,即可通過數據線纜將臨時存儲在手表內置芯片的數據傳輸到電腦上,便于用戶分享、記錄。
北斗衛星手表包裝的比較厚實,完整的打開后,才發現這個手表的配件很豐富,光紙質文檔就有6個,另外還額外送了一個戶外的墨鏡,沒有出現在圖上。 單從配件來說,如此豐富的配件,的確對得起這個手表的價格,當我打開手表包裝盒的時候,運動、時尚的北斗衛星手表被表枕固定在盒子內,全黑色的表枕,襯托出這款手表的沉穩、大氣的風范。
初始以為,這只是個簡單的戶外極限運動手表,后面細細的使用之后才發現,諸如指南針、定時鬧鐘、天氣預測、坐標定位、北斗衛星授時、秒表、數據記錄、溫度計、氣壓計、高度計等等,應有盡有。以上功能的實現只需通過手表上不同表冠的組合按鍵即可實現。 其中,我比較喜歡的還是里面的北斗衛星授時功能,通過與北斗二代衛星信號連接,對手表時間進行自動校準,使授時手表顯示的時間與衛星標準時間保持精確同步,其時間精度在0.1秒之內。
二、手表內置的溫度計、氣壓計、高度計則給了很多像我一樣在城市工作的年輕人,喜歡在平時工作忙碌之余會去登山望遠、騎行,這時候這北斗衛星手表就派上用場了。 這次,我戴著它穿過杭州的大城小巷,穿過人山人海,而手表內的電池也很給力,在5月初收到周,過去了8天時間,手表依然沒有提示要充電,這也可見手表在續航上的強有力的表現。
手表的衛星授時有一定的局限性,室內是無法定位的,室外定位授時的話,大概在4-5秒就可以搞定。 大大的手表、厚重堅固的外形,妹紙佩戴的話,會稍顯有點大,不過還能駕馭。相比于其他戶外運動手表-松拓之流,北斗衛星手表基本上顛覆了我對國產戶外極限運動手表的認知,無論是功能的實用、功能性等方面還是,堅固、時尚的外觀,這個手表給我留下的印象絕對是震撼的。
表帶、和表底的圓滑處理,有著較好的親膚感,其柔軟度、手腕貼合度都是其他戶外極限運動手表無法比擬的。雖然手表表盤直徑有達到了48mm,但因為邊框采用了極窄設計,讓手表不會顯得那么大只,就是女生佩戴,也不會顯得突兀、大只。而手表的佩戴負重體驗來說,還算是比較不錯的。北斗衛星定位戶外運動軍表有黃、紅、橙共3種顏色可選,如果你也喜歡,并且需要的這個表上的功能的話,你們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手表選購哦。
優點:1、功能豐富,諸如指南針、定時鬧鐘、天氣預測、坐標定位、北斗衛星授時、秒表、數據記錄、溫度計、氣壓計、高度計等功能,應有盡有。 2、外觀時尚、堅固有質感,佩戴效果好。 3、室外衛星定位、授時快速。 4、手表電池續航時間長。
缺點:1、表帶無法拆卸 2、功能太過豐富,熟練使用的話,需要一定的學習時間。
門介紹輕武器的權威軍事刊物!
核心內容提要
提到捷克研制的自動手槍,軍事愛好者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大名鼎鼎的CZ75系列。不過CZ75屬于二戰之后發展起來的第二代軍用手槍,其實在其列裝之前,捷克軍隊已經裝備了一支不太為人熟知的同類武器,雖然它沒有像CZ75那樣的名氣,但在結構上傳承了歐洲和捷克前輩的成熟經驗,設計上也不乏獨創之處,因此具有堅固耐用、可靠性好、火力強等優點,是一件可圈可點的優秀軍用武器,這就是捷克在二戰后設計生產的第一支大威力軍用自動手槍——CZ52。
捷克軍隊裝備過的數代軍用自動手槍。上面一排屬于外形較小的自衛手槍,自左至右分別是CZ27、CZ70、CZ83;下面一排為全尺寸戰斗手槍,自左至右分別是CZ38、CZ52和CZ75
結構詳解
CZ52由捷克斯特拉科尼斯兵工廠研制,于1952年被捷克軍方批準采用,并列裝部隊,被命名為CZ52。
該槍是一款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原理、滾柱式剛性閉鎖機構、并使用8發單排彈匣供彈的軍用手槍,發射機構為單動式扳機、回轉式擊錘擊發,設有擊針自動保險。該槍外廓線條簡約硬朗,甚至顯得有些粗笨,以致于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這支武器時很難馬上接受它,但在實際操作后,就會發現該槍其實頗為精巧,而且操作簡便,機構結實可靠,加上威力巨大,與發射同樣尺寸槍彈的蘇聯TT30/33手槍相比,在設計和加工水平上均要高出許多。
CZ52全槍可分為槍管組件、復進簧組件、套筒組件、套筒座組件和彈匣組件幾大部分。
雖然當時捷克屬于社會主義陣營,但其開發設計的CZ52手槍(下)與蘇聯的托卡列夫TT33手槍(上)結構和外觀都截然不同。并且盡管兩者所用槍彈尺寸相同,但CZ52的槍彈威力更大,兩者槍彈不可通用
槍管組件
槍管組件由槍管、槍管座、槍管座銷、閉鎖楔鐵和左右閉鎖滾柱組成。
槍管為圓柱形,后部彈膛部分略粗,槍管內有6條纏距為240mm的膛線。槍管座為頂部帶弧形的方塊狀,上部有與槍管配合用的通孔,下部左右各有一個矩形閉鎖滾柱槽,底部則有一個用來容納閉鎖楔鐵的方槽。槍管后部彈膛部分與槍管座上的通孔采用過盈配合方式結合,下部另有一個銷子將二者再次固定。閉鎖楔鐵套在槍管上,側面看像水平放置的L形,長臂部分伸入槍管座底部的方槽內,前部套在槍管外緣上,可以沿著槍管前后滑動。閉鎖楔鐵下部前后各有一個撞擊平面,中間還銑有一個斜槽和一個圓孔,用于在分解套筒時使用。閉鎖楔鐵的長臂前端左右對稱地各銑有一個半圓弧面,形成舌形部,這種形狀既用于閉鎖時將左右閉鎖滾柱推入到套筒內的滾柱閉鎖槽中去,同時也方便開鎖時給滾柱讓位。左右閉鎖滾柱是全槍最關鍵的一對小零件,它們對稱地安裝在槍管座下部兩側的閉鎖槽內,滾柱本身為中間帶環槽的圓柱形,光潔度、精度和材料要求都比較高,上下配合圓柱面都經過磨削加工。
從槍管組件上分解下的閉鎖楔鐵、兩個閉鎖滾柱和銷子
復進簧為單股鋼絲纏繞的圓柱螺旋簧,套在槍管外圍,其前端抵在套筒口內壁上,末端壓在套在槍管上的閉鎖楔鐵前壁上——這種布局有利于降低套筒和槍管的高度,使射擊時傳遞到射手手腕的力矩有所減小,降低射擊時槍口的跳動,有利于快速射擊和提高射擊精度。
套筒組件
套筒組件由套筒、照門、抽殼鉤、抽殼鉤軸、抽殼鉤簧、擊針、擊針保險和擊針保險簧組成。
捷克CZ52手槍頂部和底部特寫,可見其表面加工較為粗糙,刀痕比較明顯
CZ52的套筒有點像放大了的瓦爾特PP手槍套筒,前小后大,這是因為該槍的復進簧沒有像一般的軍用自動手槍那樣設置在槍管下方,而是套在槍管外圍,因而套筒前端可以做得較窄。
捷克CZ52手槍附件包括皮質槍套、一個備用彈匣和通條
套筒為一整塊鋼材銑削而成,結構比較簡單,右中部開有腰子形的拋殼窗,套筒中部兩側銑有兩個半圓閉鎖槽,后部有彈底窩和抽殼鉤安裝槽。擊針安裝在彈底窩中心孔內,無獨立的擊針簧,擊針由裝在套筒靠后正中位置的擊針保險限制住,不會向后掉出,擊針前部的錐形面和擊針孔內部的錐形面配合則可以限制其自由突出量。早期的CZ52手槍擊針主體部分為圓柱狀,前后段各有一臺階,整體剛性不好,容易在臺階過渡部位出現應力集中而造成擊針斷裂,所以后期型號將擊針改進為扁條狀,除了前后部為圓柱形外,主體部分的斷面都改為扁菱形,大大提高了擊針的剛度和使用壽命。
CZ52手槍擊針形狀的變化:2、3為早期式樣,主體部分為圓柱狀,前后段設有臺階;1、4為后期式樣,主體部分為扁菱形。后期擊針較前期擊針更加緊固耐用
抽殼鉤裝在拋殼口后部的抽殼鉤槽內,由抽殼鉤軸固定,抽殼鉤后部下面壓有抽殼鉤簧,它使抽殼鉤始終有繞抽殼鉤軸旋轉的趨勢,以便能牢牢地抓住彈殼底緣。抽殼鉤尺寸大而厚實,堅固耐用。
CZ52手槍套筒右側解剖,箭頭所指位置即為擊針保險
套筒座組件
套筒座組件結構較復雜,因為發射機構的小零件均安裝在上面。該組件由套筒座、套筒座側蓋板、空倉掛機桿、套筒卡筍、套筒卡筍簧(兼做保險扳手限位簧)、套筒卡筍銷(兼做空倉掛機桿軸)、扳機、扳機軸、扳機簧(兼做扳機連桿簧)、扳機連桿、保險扳手、拋殼挺、阻鐵、阻鐵簧、阻鐵軸、擊錘軸、擊錘、擊錘簧桿銷、擊錘簧桿、擊錘簧、擊錘簧座(兼做彈匣卡筍)、保險帶環、左右握把護板和握把護板固定簧卡槽等組成。
CZ52手槍準星和照門特寫
套筒座屬于全鋼式,由鋼塊銑削而成,特別堅固耐用。和一般自動手槍有所不同的是,CZ52的套筒座握把部分右側設計成全開放式結構,大大簡化了握把內倉的加工。
CZ52手槍槍口部特寫,可見其與普通軍用自動手槍不同,套筒前端相對較小
為便于安裝銷軸,該槍特地設計了套筒座側蓋板,蓋在套筒座右側,使套筒座形成一個完整的閉合體。套筒座側蓋板前部設有一個突起,伸入套筒座右側的豎直槽內,后部被擊錘軸螺母和擊錘軸頭部壓住,同時蓋板后部有套筒導軌,裝上套筒后后者也起到一定限位作用,可有效防止蓋板松動,確保與套筒座形成一個完整的剛性體。
套筒組件底部特寫。為了方便看清內部結構,圖中的套筒組件未安裝復進簧
總體來說,CZ52的發射機構設計比較簡單,充分考慮了零件的加工工藝性,盡可能地使用了沖壓件,像空倉掛機桿、擊錘簧座、扳機連桿、拋殼挺和擊錘簧桿等均為鋼板沖壓而成。其中扳機連桿裝在套筒座右側,后部鉤狀部分與阻鐵右側突起相連,扳機連桿中部有向上的突起,與套筒上的槽配合,可用來解脫阻鐵或形成不到位保險。
套筒底部與套筒座的對應關系,木棍所指位置即為閉鎖楔鐵抵在套筒座上的舌形部件位置
阻鐵裝在套筒座末端上面的中間位置,后面裝有擊錘,下方為保險扳手。擊錘上有兩個卡槽,一為保險防反跳卡槽,一為待擊卡槽。阻鐵本身為雙臂式,下面較寬的是與擊錘扣合的待擊卡槽,上面較窄的為擊針保險解脫突起,用于解脫擊針保險。
套筒內部閉鎖部位局部特寫。圖中可見閉鎖滾柱卡入閉鎖槽中
擊錘簧座兼做彈匣卡筍,安裝在擊錘連桿和擊錘簧下端,簧座兩側的突起剛好卡在套筒座兩側對應的槽內。
從套筒內分解下的槍管組件,注意閉鎖滾柱已完全經進入彈膛部位的閉鎖槽內
保險帶環位于握把底部,形狀近似希臘字母“Ω”,兩側水平突起的頭部依靠帶環本身的彈性卡入套筒座底后部兩側的圓孔內,將其固定住。
CZ52手槍握把背面特寫。全鋼握把背部表面光滑,無任何防滑紋
復進簧組件
握把護板常見的為褐色電木材質,表面有簡單的水平粗條防滑紋,由于握把中心部分兩側基本是鏤空的,不能像普通手槍那樣用螺釘固定握把護板,因此CZ52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鋼板沖壓成的U形卡簧,從握把背部將兩片護板“夾”在握把上,這種固定方式的優點是方便快捷,零件數量很少,缺點是拆卸時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則不但卡簧不易卸下,還會損壞握把護板或槍體表面。
CZ52手槍兩側握把護板卸下后的狀態,中間的“U”形鋼片為護板固定卡簧
彈匣組件
彈匣組件由彈匣體、托彈板、托彈簧和彈匣底板組成。
彈匣體由鋼板沖壓折彎焊接而成,兩側面各有4個傾斜的條狀觀察窗,除了便于觀察剩余槍彈數量外,也利于排除彈匣內的積水或其他污物。托彈板和彈匣底板都用鋼板沖壓而成,形狀簡單。彈匣底板的設計類似于毛瑟M1934自動手槍,由托彈簧最底部的一個向外折彎部分卡入彈匣底板上的缺口內固定,沒有托彈簧底板這個零件。
(未完待續,本文下期將繼續介紹CZ 52手槍的動作原理和特殊彈藥)
(本文發表于《輕兵器》2009年第11期(下)半月刊,公眾號文有刪改)
二戰期間秘密行動的好幫手:司登微聲沖鋒槍及其多種消聲器
當AR平臺愛上AK彈匣 ——羅克河武器公司LAR47步槍
那些年,難以忘懷的拆槍課
happy牛year!祝平安喜樂,萬事勝意!感謝大家的陪伴和支持!
驚鴻一瞥,曇花一現——鮮為人知的意大利FNAB-43 9mm沖鋒槍
偷學而垂成——德國MP3008 9mm沖鋒槍
打破伯萊塔“敞篷”傳統的“掌心雷”:NANO手槍
編輯:劉蘭芳 李昊
校對:魏開功
輕兵器官方微博:@輕兵器
輕兵器頭條號:輕兵器
輕兵器快手號:QBQ_208
輕兵器抖音號:qingbingqi
《輕兵器》官方店鋪,主營《輕兵器》雜志、《輕兵器》合訂本及各種軍事圖書
你點的每個好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續多年的反恐戰爭催生了大量單兵裝備的研發和更新換代。隨著技術的進步,定位和導航不再單純依賴地圖和指北針,越來越多的輔助電子裝備加入到大兵們的裝備清單中,而近年來上鏡率最高的當屬Garmin公司出品的Foretrex系列腕帶GPS。
由于Garmin這家公司自新世紀伊始便推出了多款腕帶式GPS,型號繁雜功能不一,正巧筆者手頭集齊了Garmin Foretrex全系列產品,因此撰文對其稍作梳理并對常見問題做以說明。
來自第82遠征救援隊的戰斗救援官Capt. William Chase在09年5月20日與陸戰隊13rd MEU的演習中佩戴Foretrex101腕帶GPS
Garmin公司的名字其實來源于創始人Gary Burrell和高民環(Min Kao)的姓名拼合,Gary早年在軍用電子設備大廠Honeywell旗下的子公司有制造航空通訊設備的經歷,而高民環從臺灣“海軍”退役后為NASA研究過NAVSTAR導航衛星。二人相識后決意共同成立GPS業務公司,于1989年成立了ProNav公司,把研發中心設在美國。1990年兩人在堪薩斯州的公司正式從ProNav改名Garmin,推出了各類后來聞名天下的GPS設備。
1991年佳明在臺灣新北市成立工廠,2000年設立了歐洲分公司。Garmin目前除了在民用市場以各類時尚GPS運動腕表攻城略地,其不少專業定位設備也贏得了北約軍方訂單,譬如Rino犀牛系列手持GPS機,多款GPS車載導航,GPS接收天線等,最近其D2 Charlie手表還獲得了美國空軍U-2飛行員項目的訂單。
以及這個美國海軍的官方廣告……
其中Foretrex腕帶式小型GPS則由于采購量巨大成為了其中的明星產品。
Garmin的腕帶GPS早先分為兩條產品線,專攻業余跑步運動輔助的Forerunner線和專攻戶外導航的Foretrex線。Forerunner 101/201最早于2003年8月發布,Foretrex101/201則在次年2月發布。兩個系列中各型號外觀和功能相差不大,主要的區別在于供電方式。兩款101都采用簡單的AAA電池供電,兩款201則采用夾式觸點為內置鋰電池充電。
Foretrex101/201,可見使用鋰電池的201比101薄了整整一層,其他外觀則保持一致
由于Foretrex101/201功能強大且操作簡單,深受此時在中東和中亞的地面作戰單位歡迎。
雖然Foretrex只能顯示航跡和坐標并不能加載地圖,但在前線AN/PSN-11/13這種大型GPS手持機不能人手一臺的情況下也算是非常不錯的廉價補充器材。而Forerunner運動系列由于缺乏導航能力(僅有簡單的導航至輸入坐標點的功能,倒是跑步測量&虛擬跑伴輔助等功能做的不錯然而打仗時候并用不到)并不太被前線士兵待見,連NSN都沒有獲得指派。大概大兵們只有在搞不到Foretrex的情況下才拿Forerunner湊合。
這點從當時的真兵圖中Foretrex系列壓倒性的出鏡率可以得到印證。造型玩家如需判定具體型號可以簡單的從機殼顏色進行判斷。(然而國內大部分軍事刊物早期當做軍版介紹的都只是Forerunner101…)
這里還有個很搞笑的事情:鋰電的Foretrex201要比使用AAA電池的Foretrex101更早獲得NSN指派(05年7月),而Foretrex101獲得NSN指派的日期則在兩年以后。筆者推測在功能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更可能是因為201的鋰電池續航面對中東極端溫度環境表現不理想且充電麻煩,不如隨處可補充的AAA電池來得方便。
Forerunner系列發展到301之后戛然而止,深灰色的外觀雖然看起來“很科技,很牛逼”,但愿意為了跑步訓練專門買個傻大粗笨的GPS綁手上的業余玩家也越來越少。Garmin在301之后便將Forerunner這個產品系列改道為跨界智能運動手表,時尚的外觀和不錯的身體數據測量功能使得其在智能手表領域混的風生水起。(iWatch??那是什么垃圾?)
而Forertrex系列經過5年的沉淀,在2009年初推出了新一代301/401腕帶GPS導航。(是的…現在成交價格還飄在1200+人民幣的Foretrex 401其實是一款10年前出品的“舊型號”)301/401在繼承前代101的各類特色基礎上略微減小了外形,增強了定位精度和搜星定位速度,改進了部分附件設計,同時還加入了多項實用功能,并于當年年底先后獲得了軍方NSN指派。
310/401除了機殼顏色,硬件外觀保持高度一致,這一點也延續到了601/701系列。301/401系列同樣可以在看不清楚機身刻字的情況下通過機殼顏色進行型號判定,實在是造型玩家的福音
順便插一句,雖然截至401,Foretrex系列全員獲得了軍方NSN指派,但是實際上產品和商業版完全一樣,頂多只會在包裝盒上貼NSN標簽。(同理,軍版百事可樂和3M口罩之類商業產品也只會在紙箱上貼NSN標簽,實際里面的產品和平時能買的到的商業產品一模一樣)所以其實真的不用特別糾結手頭的Foretrex是不是“軍版”。
來自83遠征救援中隊的空軍下士Travis Holmes于2016年6月16日與Task Force Chosen在巴格拉姆基地的傷患處置演練中佩戴Foretrex401腕帶GPS
301/401系列外觀上最大的改進除了全包覆的橡膠抗震圈和6鍵改5鍵的操作界面以外就是表帶的安裝方式變化。之前兩系列5個型號均采用普通手表的雙頭彈簧耳軸,在面對潮濕環境和強外力拉扯時很是脆弱。當然了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案無非是去自己買個第三方的GPS手腕包(LBT啊215gear啊EOG啊TYR之類都有類似的產品)。然而因為產品自身設計原因讓用戶再掏一次錢包顯然很不地道。因此從Foretrex301開始所有Foretrex GPS均采用了加粗的十字螺絲固定軸。
301雖然和401外殼完全一致(除了顏色)也獲得了NSN指派,然而實際用的人屈指可數…從功能上來看,301就是低配版的401。
一名配屬給海軍特種部隊的空軍傘降救援隊成員在2011年6月25日處置一名遇襲受傷的阿富汗國民軍士兵,其手腕上佩戴有Foretrex301腕帶GPS
301相比其前輩101/201增加了新的漁獵時間助手和日出日落月相功能。而401則在301的基礎導航功能的基礎上還增加了高度計,大氣氣壓計,電子羅盤,無線數據傳輸和跳傘助手。其中無線數據傳輸可用于配對額外購買的心率帶或自行車測量組件,而跳傘助手(Jump Master)則是實打實的軍用功能——可以選擇HAHO/HALO模式,設定出艙高度和開傘高度,輔助特戰人員更好進行MFF作業(當然民用AFF傘降運動也可以使用其作為輔助設備)。
所以不管是Juggernaut Case?還是Kagwerks?制造的手機殼導航面板上都留有401的安裝接口(當然現在K記的導航板也先知先覺地支持601了)。
很多人會好奇怎么新出的Foretrex叫601而不是501。首先,壓根不存在Foretrex501這個型號;其次,601發布時間距離401發布足足隔了8年,已經遠遠超過常見電子產品的更新間隔(想想隔壁的年貨腰子手機…)。
Garmin此次采用隔號編號大概也是想借機營造新Foretrex系列較前代型號脫胎換骨的產品印象。目前已經有部分美國空軍傘降救援中隊和ASOS中隊開始采購601/701作為新一代個人導航輔助器材,相信不久也會獲得NSN指派。
來自愛達荷空軍國民警衛隊124 ASOS中隊的TACP成員 2019年10月5日于愛達荷州Saylor Creek 靶場訓練時在JPC2.0背心肩帶上固定了Foretrex601/701腕帶GPS
所以到底601比401強了多少?價格上貴出的55刀到底劃不劃算?
601作為8年后的新秀,在各方面能力上都有增強。作為GPS最基本的功能便是定位。在401時代只能接收美國GPS衛星的信號,601則同時支持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和歐洲Galileo衛星的信號,帶來的直觀體驗便是搜星定位更快。同時其還支持加載數十種地圖規格參數和WAAS功能。
WAAS,Wide Area Augmentation System,聯邦FAA和交通部開發的定位修正系統,由地面基站提供經過校準衛星偏移和大氣電離干擾及延遲等誤差的定位數據并將定位數據誤差提升到±3m。理論上只要有WAAS支持功能的GPS接收機都可以免費使用該功能。但由于目前全部25個WAAS基站都在美國本土,因此對于美國本土外的其他地區的GPS精度校正比較有限。
601內置的電子羅盤也進行了升級,新的三軸羅盤比401上需要保持水平才能使用的標準指北針羅盤方便不少。
電源方面雖說601還是靠兩節AAA驅動,但重新設計了電池倉,鉸鏈式結構搭配旋鈕開關開合方便也防止意外丟失,還順便將Micro USB接口包裹在里面從而進一步增強防水能力。新的內部電路設計直接導致耗電量大幅降低,48小時的標準GPS工作時間,超過一周的UltraTrac?模式和待機長達一個月的腕表模式分分鐘吊打標稱工作17小時的401。超長續航有效緩解了電源供給的壓力,以往一個5天的戶外活動往往需要為301/401準備多達12節AAA電池,現如今只需準備6節就綽綽有余,不得不說是個很欣喜的改進。
601的防護性能也要比401更高出一個等級。除了和401一個級別的IPX7防水防塵能力,還挺過了MIL-STD-810G新軍標。MIL-STD-810G等級是美國軍方及國防部制定的針對堅固設備的測試標準,對于極端溫度,輻射,腐蝕,撞擊沖擊和槍械沖擊有一定要求。如果在IP標準之上又增加了MIL-STD標準,則表明設備更加堅固(例如三星Galaxy S8 Active是少數既滿足IP68還符合多項MIL-STD-810測試標準的商業手機)。
其他改進還包括腕帶和屏幕的升級。腕帶銷釘加粗,腕帶孔加寬之后腕帶也隨之變化,可以在不用拆卸銷釘的情況下安裝&拆解腕帶,同時也方便掀開電池蓋換電池。新的腕帶沒有以往的GARMIN刻字塑料標,整體結構上更簡單,附送的彈力延長段可以適配更多尺寸的臂維和武器尾托。
屏幕除了從1.6寸屏升級到2寸,像素也翻了一倍,因此讀取字母信息更加方便舒適,畢竟畫質提升了!體積也沒有太大變化,實在是一項不錯的升級。
屏幕功能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升級”叫做NVG模式。之前以為這玩意可以在夜視儀下讀取參數,但實際測試后發現其實啥都看不見…不開IR補光只能隱隱約約看到顯示,完全不能精確讀取內容,開了IR補光屏幕就是一片慘白什么都看不到。
后來一想也是,畢竟就是一液晶屏,不能指望它一鍵切成紅外顯示…所以這個NVG模式最大的作用大概就是強制鎖定關閉背光,防止意外激活背光損傷夜視儀顯像管。(之前有個朋友拿夜視儀測試Kestre 4500NV氣象站,以為NV代表夜視儀模式,結果一按背光就在管子上留下一塊方形的暗區…扔在黑盒子里煲了好幾個小時才緩過來…后來才知道Kestrel產品型號后綴的NV只是代表夜間裸眼視力保護的低亮度淺粉色背光燈,和NVG夜視設備并不兼容)
值得注意的是601的背光有強弱兩檔可調,比單檔的401適合更多環境。
除此之外601還擴展了藍牙連接自家各類運動檢測硬件的功能,畢竟7102年了,再不搞點app啊智能硬件什么的壓根不好意思叫數碼運動產品。Garmin自家app在運動數據輔助和健康管理方面還是可圈可點,加上目前豐富的周邊組件,多樣的數據測量功能面對民間用戶也非常實用。
同樣運用藍牙進行連接,601還可以充當自家360度運動相機的無線遙控器和手機的免提通話操作器。譬如正在騎車或正在跑步機上,電話進來了…此時601除了可以和藍牙耳機一樣執行接掛電話的功能,還可以顯示來電人信息并在通話后針對來電號碼執行操作。(不過略有遺憾,601不支持中文字符顯示)這對于運動時沒法方便快捷掏出手機接打電話的場景不要太好用~!同時也避免了使用藍牙耳機接聽,等接起來才發現是個不想接的電話的尷尬XD
至于701我個人更喜歡把它叫601 Ballistic,因為在外觀和導航功能方面和601完全一致,加上新產品系列取消了機身型號刻字,因此單靠圖片你完全沒辦法區分601和701。
一下沒有了機身刻字型號還有點不太習慣…然而大屏是真的香!
701增強的唯一功能是被稱作Applied Ballistics的內置彈道計算器,該計算器主要用于專業的長射程彈道解算。其除了可以解算超過10,000碼(9144m)的射擊諸元,還可存儲不同槍械的彈道管理文件,射表,校準槍口速度,儲存目標,瞄準鏡刻度調整助手,解算包括科里奧利效應等一系列影響射擊精度的參數。
大概看了一下相關的操作簡介發現這玩意實在是太過專業,不專門玩長程射擊的玩家完全用不到這些功能。畢竟這些數據解算是給狙擊步槍準備的,普通槍民手頭的突擊步槍壓根沒必要用到這些功能。而且高達499美元的售價足足比601高出300刀…不過畢竟讓數學不太好的朋友們擺脫了心算各類射擊參數的痛苦,也算是個巨大的科技進步吧(切爾諾貝利廢墟里手握巴菲特黃金大炮阻的錢隊:麥克米蘭你他娘快給我也整一個!!!)
這么些年下來看過身邊很多人買了各種型號的Garmin腕帶GPS,然后就在吐槽不好用…實在是有些無語的。一來不少人沒做好功課,一上來就買成跑步向的Forerunner系列,本身對于導航功能就沒做多少,而且這東西都出了十幾年了,不能用現在的眼光看當時的老產品,握著IPhone X噴IPhone3功能垃圾總歸不太合適…
二來即便是購買Foretrex系列,人家也是針對戶外活動進行設計的產品,也沒讓你在鋼筋水泥叢林里用…城市日常找路的話,各種智能手機的導航app它們不香么?Foretrex這種連內置地圖都沒有的GPS設備本身就是需要搭配紙質地圖,在沒有明確地理參照物的情況下精確控制前進方位(即便丟失紙質地圖,和大部隊失散也能成功返回集結點,而不會出現奇奇怪怪諸如“LT,俺們十五分鐘前路過過那棵歪脖子樹了!”這類情景)。如今美軍即便換裝了可以顯示部分電子地圖的羅克韋爾AN/PSN-13 GPS接收機,大部分情況也是需要參照紙質地圖進行配合使用的。
不客氣的說目前除了戶外越野穿越愛好者和需要長距離戶外工作的工種,Foretrex401往前的型號內置的大部分功能可能這輩子都用不到。也許Garmin公司也意識到了相關問題,因此在新一代的601上也集成了更多的趣味運動數據監測和連接控制功能(支持跑步,騎車,游泳,徒步和健身房等數據測量),力圖以此拓寬該系列的用戶群體。
以上便是筆者梳理的Garmin Foretrex系列各型號的基本概況,衷心希望各位造型玩家按造型需要選擇對正確的機器完善造型細節,運動玩家可以按銀子按使用需求科學采購,最終找到合適個人使用情況的趁手器材~
誠摯感謝友人老曾,X4,海豚爺,毛毛爸在撰寫此文時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