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路+12V輸出設計的玩家風暴DQ750-M電源
什么是單路+12V輸出電源?
在英特爾推出奔騰4處理器之前,CPU的供電是采用+5V而不是+12V的,然而奔騰4處理器的發布讓英特爾發現如果繼續使用+5V給處理器供電,那么電源+5V輸出的電流負擔會非常大。因此從奔騰4處理器開始,CPU就改為了使用+12V進行獨立供電,ATX電源設計指南也就隨之更新為ATX 12V電源設計指南,并在2000年2月份推出了ATX 12 1.0版本,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12V就奠定了其在PC電源中的“供電大戶”身份。
安鈦克HCG850 Extreme是單路+12V輸出電源的代表
不過雖然這個時候CPU已經有屬于自己的獨立+12V供電接口,但是對于電源來說它不過是一個+12V供電的一個分支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供電,直白一點說就是在主板+12V供電的線路上并聯了一條專門給CPU供電的線路而已,這種設計就是我們常說的單路+12V電源,隨后直至ATX 12V 1.3版設計指南,改變的也只是各路輸出的電流需求,而電源的結構則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
現在的單路+12V電源與當時的單路+12V電源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嚴格來說不過是輸出電流可以更大,除了主板和CPU外還要兼顧顯卡的外接供電,但是從內部結構來說依然是只有一路+12V輸出,然后并聯多個不同的輸出線路而已。當然兩者遵循的標準并不相同,早期的單路+12V電源遵循的ATX 12V 1.3版設計指南,而現在的單路+12V電源則以ATX 12V 2.31版設計指南為準。
什么是多路+12V輸出電源?
多路+12V供電則是英特爾在制定ATX 12V 2.0設計指南時提出的要求,當時提出的要求是電源的要提供兩路+12V的獨立供電,其中+12V1對應的是主板以及外圍設備的供電,+12V2則為CPU進行獨立供電。這個要求看上去與當時ATX 12V 1.3版相差不大,但實際上它們對應的卻是截然不同的設計。英特爾在這里要求的兩路獨立+12V供電,嚴格來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供電,兩路輸出必須互不干擾而且還要具備獨立的保護機制。
訊景XT 500電源是目前典型的雙路+12V輸出設計電源
為此當時基于ATX 12V 2.0設計指南所開發的電源產品基本上分為了兩類,一種是內部采用兩組+12V轉換電路進行獨立輸出,這是英特爾要求的理想產品,但是在體積和成本上不容易控制;另一種則是采用一組+12V轉換電路,但是在最終輸出時分流為兩組獨立輸出并各自配置保護電路,這種結構設計相對簡單,成本更容易控制,同時也符合英特爾的相應要求,因此這種方案的電源產品也就成為了當時的主流。
除了要求電源要有兩組獨立的+12V供電輸出外,當時的ATX 12V 2.0標準還要求每路+12V輸出的電流上限為20A,因此對于一些大功率型的產品,它們還需要開辟第三路、第四路甚至更多的+12V輸出才能滿足這個電流上限的要求,多路+12V輸出電源就是這樣誕生的。
而在ATX 12V 2.3版設計指南后,雖然英特爾去除了多路+12V輸出的設計要求,也解除了每路+12V輸出電流的上限,但是采用多路+12V輸出設計的電源依然大量存在,特別是一些高功率型的產品,為了確保電源的保護機制可以發揮作用,他們依然采用了多路+12V輸出的方案。
為什么英特爾會提出多路+12V的PC電源設計需求?
相信大家在看完了單路+12V與多路+12V電源的區別后會提問,為什么英特爾會提出多路+12V輸出設計還把它寫入到PC電源的設計指南中? 對PC電源有些熟悉的玩家可能說,這是因為英特爾在制定ATX 12V 2.0設計指南的時候,恰好是他們家推出Prescott架構奔騰4處理器,由于這代處理器的高功耗,單純依靠一路+12V供電已經不夠了,所以英特爾要給CPU再做一路獨立的+12V供電,以滿足CPU的供電需求。
這個原因看上去很有說服力,但事實上并不完全是這樣。其實按照英特爾當時的期望,只要PC電源的+12V供電可以達到22A的水平 ,那即便是單路+12V電源也可以滿足奔騰4處理器供電需求。然而當時美國非常重要的強制性安規認證FCC卻要求PC電源產品的每路供電最高不得超過240VA(電壓與電流的乘積,相當于功率),換句話說如果電源采用單路+12V輸出,那么其最大電流就不能超過20A,當時英特爾對電源供電的期望顯然已經超過了FCC認證的要求,很顯然是不能寫入到電源設計指南中的。
這是一款基于ATX 12V 2.2指南設計的600W電源,每路+12V輸出并沒有超過20A
為此英特爾才會在當時制定的ATX 12 2.0電源設計指南中提出了雙路+12V供電設計要求,將電源的+12V供電輸出一分為二,+12V1對應主板的24pin供電,+12V2則為CPU進行獨立供電。這樣既能滿足FCC認證的要求,同時也滿足了Prescott架構奔騰4處理器的供電需求。
而隨著PC硬件的發展,英特爾還推出了更多版本的ATX 12V電源設計指南,例如在推出ATX 12V 2.2版設計指南的時候就有針對雙核處理器做出了一些供電需求上的細節調整,但電源設計的本質并沒有變化,多路+12V輸出依然是作為要求之一寫入其中。
現在的多路+12V電源其實已經沒有“每路電路上限20A”的限制
然而從ATX 12V 2.3版設計指南開始,英特爾就不再把多路+12V供電以及每路供電的電流上限寫入到設計要求中,隨后甚至連過電流保護也只是簡單地描述為“保護硬件不因過大的電流而損壞”而非給出相對具體的觸發閾值,簡而言之就是把這部分的設計還給了廠商自行決定,因此自ATX 12V 2.3版設計指南公布后,采用單路+12V設計的電源又多起來了。
單路+12V與多路+12V輸出電源哪個更好?
從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單路+12V與多路+12V輸出設計對于電源的性能并沒有本質上的影響,因此單純依靠單路+12V還是多路+12V來判斷一個電源的好壞是站不住腳的。多路+12V輸出設計更多地是為了滿足強制性安規的需求,由于每一路輸出都有相應的電流上限以及對應的保護機制,當某一路出現過電流、過功率等問題時,電源的保護機制可以及時啟動,進一步保障電源以及其他硬件的安全性。
可以在單路+12V與雙路+12V輸出之間切換酷冷至尊MasterWatt Maker 1200W電源
但相應而言,多路+12V輸出的電源生產成本往往更高,設計難度也更大,這就意味著其難以具備價格上的優勢,同時對于玩家的使用上來說也有一定的不便,原生線材的產品還好,畢竟廠商已經分配好各路輸出的接口,玩家按需連接就是了,但對于模組產品特別是全模組線材的產品來說,為了避免硬件的負載都集中在某一路供電上,玩家還需要自己判斷各個接口對應的供電線路,然后再按照供電均衡的標準來進行連接,對于經驗稍有欠缺的玩家來說并不是一個好的使用體驗。
單路+12V供電的電源就沒有這種煩惱了,由于其所有+12V都是由一個輸出線路擴展而出,保護電路也是共用的,不管其線路怎么連接,每一路的+12V都可以獲得充足的供電而不需要擔心是否會被電源的保護電路所限制,因此對于喜歡超頻的玩家來說單路+12V供電的電源會是更理想的選擇。
而對于廠商方面來說,單路+12V輸出的電源在生產和設計上都要更加簡單,成本更容易控制,售價上的浮動空間自然也可以更大,更容易獲得市場的認可。因此除非是銷往有相應強制要求的地區,例如有FCC認證要求的美國市場,不然電源廠商其實更傾向于生產單路+12V輸出的電源。
不過單路+12V電源也絕非是這么理想的產品,其在安全性上往往不如多路+12V輸出的電源,由于其+12V是所有線路很有可能是共用一個過流保護,這就意味著其過流保護的觸發閾值會很高,響應速度自然不如多路+12V輸出的靈敏,很有可能某個+12V輸出線路已經處于過流狀態,但過流保護依然沒有觸發,最終導致硬件故障。
同樣可以切換輸出模式的海盜船HX750 Platinum電源
因此現在的電源產品其實一直在模糊單路+12V與多路+12V的概念,部分高端的單路+12V輸出電源除了給+12V總輸出布置一個保護電路外,它還會在每一條+12V輸出線路上安排觸發閾值低稍低保護電路,這種做法跟多路+12V電源已經非常接近了,只是后者的會更加嚴格地遵守“單路輸出不得超過240VA”的要求,而前者的觸發閾值會高于這個要求。
總結:
在今年6月份英特爾發布了2018年度Revision 002版本的PC電源設計指南,其中ATX電源的設計要求也已經進化到了ATX 12V 2.52版本,雖然相比于采用范圍更廣、大眾更為熟知的ATX 12V 2.31版本作出了更多細節上的具體要求,但是電源設計的本質并沒有太多的變化,這里我們可以說是因為PC電源的需求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但我們也可以說這是英特爾制定的PC電源設計指南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依然符合實際需求。
不過設計指南終歸不是強制性的要求,它只是作為廠商在開發PC電源產品上的一個指引,而非唯一的開發標準,因此 英特爾在給電源設計指南引入新要求的同時,也在逐步淡化一些非必要的要求,例如多路+12V輸出設計制定在ATX 12V 2.3標準時就已經去掉,并逐步更改為根據不同CPU的TDP要求提供不同的電流,例如最新的ATX 12V 2.52版中,英特爾就表示要給TDP為95W的CPU提供持續電流22A、峰值電流29A的+12V供電,而在ATX 12V 2.5版中,這個要求還不過是持續16A/峰值18A,因此如何提供更充足的+12V電流才是下一步PC電源要做的事情,至于單路+12V和多路+12V,我們還是讓它們慢慢淡化吧。
大家好,俺又來了!
隨著科技的進步,技術的發展,大家的電子設備也越來越好。
手機、電腦,每年都有新的旗艦產品。
曾經總覺得自己一臺電腦能用個十年八年,一臺手機能用了三年五年,可往往不到一兩年就換了。
想必大家手里都有淘汰的手機、電腦。
這些閑置的電子設備,放著吃灰,不如利用起來。
今天,我就來手把手教給大家,將低配的電腦刷入Chrome OS 系統,提升體驗。
也許有朋友會問了,啥是 Chrome OS 系統 呢?
1、說起Chrome OS 系統,不得不說起Chromebook 筆記本電腦。
這是一款 谷歌 推出的全新筆記本電腦,號稱“完全在線”,能提供完善的網絡應用服務。
看起來很高大上是吧?
但是這款筆記本電腦,在網上,幾乎沒有啥銷量:
2、為什么呢?因為Chromebook 目前本土化還不行,由于是谷歌的原因。
很多網絡服務,在國內無法運行:
3、然后說回Chrome OS,它既然是強大的谷歌推出的系統,肯定也很有意思是吧?
確實如此,這個系統非常的有意思!
等我研究一輪后,才發現,這個系統,其實就是一個瀏覽器衍生出來的系統!!!
您沒有聽錯,谷歌打破了傳統的思維,將自己的谷歌瀏覽器,制作了一個系統!
Chrome OS 的運行非常的輕量,因為它就是基于谷歌瀏覽器制作的系統,并沒有windows那么的復雜。
它更注重當下大家對于電腦 使用的常用功能:
比如,瀏覽器上網頁,看視頻,看PDF文件,Word、PPT、EXCEL辦公呢!
Chrome OS 的特色就是 輕量、簡單、方便:
4、既然Chrome OS 非常的輕量,那么我們就可以將一些覺得卡頓的低配性能的設備,刷入這個系統!
當性能較弱的電腦,刷入了Chrome OS 后,明顯比 之前的windows系統響應速度快!
平時就用來上上網,看看瀏覽器,運行一些基礎應用,也是非常不錯!
而我今天就來使用N33迷你電腦 來安裝這套系統!
N33 迷你電腦是MINISFORUM 推出的 N3350 處理器的迷你電腦:
只有巴掌大小,價格便宜,功耗低,非常適合預算不足,且需要低功耗的電腦的朋友使用:
最近會有特價,只要很低的價格就可以入手,如果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到他們的店鋪里看看!
1、N33 的包裝很結實:
2、在包裝上就可以看到一些處理器信息等:
這里顯示的是N3350 處理器,但是我進入系統后,發現是N3450處理器。
3、賽揚的N3450處理器,是2016年中期發布的,屬于第六代處理器。
四核1.1GHz,DDR4內存,集成顯卡是HD 500,屬于上網本系列的處理器。
曾經有一個礦渣,叫銳角云,就是采用的這顆處理器:
4、現在在2021年,看到這款處理器的迷你電腦,確實讓我意外:
但是這幾百元的售價,確實也能理解:
包裝的內的東西很全,除了N33主機,還附送了HDMI線,電源線,以及壁掛支架:
5、電源是12V=2A的電源,整機的功耗非常的低,運行中只有4瓦功耗:
6、整機非常的小巧,還沒我一個巴掌大:
7、接口方面,其中一側,有內存卡插槽、2個USB2.0接口,1個電源開關:
8、而另外一側,有電源接口、USB3.0、HDMI、千兆網口、以及音頻口,還有一個重置的小孔:
9、還有一側,有一個VGA接口,也能接入一些老的壁掛電視,顯示設備:
10、而機器背面,則有一些散熱小孔和一些信息:
11、整機重量非常的輕,只有226g:
1、既然是迷你電腦,我肯定要拆開看看內部了:
拆掉背后的四個腳墊,卸下螺絲,就可以看到迷你主板了。
天線和小電池很醒目:
2、這款主板采用了被動散熱,在運行的時候,是一丁點聲音都沒有的:
3、主板內,貌似還可以再擴展一個Msata的硬盤,用來增加容量:
自帶的4G內存和64G硬盤,應該是集成在主板上了:
4、主板的做工,個人覺得還行,就是性能略低,如果是J41XX系列就完美了:
1、我們接上電源線,鍵盤鼠標,HDMI線,開機進入BIOS:
可以看到BIOS里面,識別到的處理器是N3450,內存是4GB:
BIOS的版本是2018年的:
2、默認是自帶了正版的WIN10系統,開機就能體驗純正的WIN10系統:
3、用魯大師測試詳細配置如下:
4、新版魯大師跑分15萬,擊敗了全國6%的用戶:
5、日常運行WIN10的溫度是60度左右,系統占用25%,內存占用略有一點大:
6、可以看到,這個N3450處理器,雖然是四核處理器,但是性能確實捉急,也只能當一個日常上網的小電腦:
7、但是,不得不說,就算日常上網,我個人體驗下來。
還是覺得有很多操作的時候會有明顯卡頓,就是慢一拍的感覺!
不過,既然才幾百塊的純靜音,低功耗的迷你電腦,還要啥自行車!
這配置,再差,也至少是x86處理器,也能跑一點應用,上個網頁。
自帶的硬盤只有64G,系統就占用了一半,定位就是一臺輕量級的上網迷你電腦:
1、接下來,我準備給它來安裝Chrome OS 系統!
@我是四海飄零 大佬已經分享了一篇關于Chrome OS 的文章:
大家也可以參考他的教程進行安裝:
他安裝的是 Fyde OS 系統,是屬于二次開發的版本,更適合本土化,也更好用:
標題:用虛擬機就可以體驗替代Smartisan OS TNT系統的“中國版Chrome OS”:Fyde OS使用體驗辦公軟件
既然,已經有了Fyde OS 系統 ,那我就安裝更接近原版的Chrome OS吧!
首先,需要準備一個U盤,至少大于8GB,最好16GB的U盤。
而我依舊使用的是 16GB的閃迪酷豆U盤~
2、我們先登錄Chrome OS的系統下載網站,這個網站是全英文的,我們也可以用瀏覽器的自動翻譯:
網上搜一下!
然后網頁往下滑動一下,找到下載選項;
這里有2種安裝模式:
【我首先使用的是第一種方式安裝】:
3、下載cloudready-usb-maker工具后,雙擊打開,可以看到需要 8G 或者 16G的 U盤,并且需要20分鐘左右的安裝時間:
我們將U盤插入到電腦上。
然后點擊Next,進行下一步:
4、然后我們選中已經插到電腦上的U盤,點擊下一步,Next:
5、隨后,這個工具會進行系統下載:
然后再進行系統寫入,大概會花費20分鐘左右:
6、然后 我這里也講一下,【使用第二種方式安裝】:
下載 大概 1.12GB 的 cloudready-free-87.3.41-64bit 系統鏡像包:
并且點擊下方的安裝程序鏈接,這種方式支持MAC、Chromebook、Windows系統安裝:
7、需要我們安裝瀏覽器插件,點擊下圖按鈕,進行添加:
8、我們點擊添加瀏覽器插件后,然后打開這個瀏覽器插件進行安裝:
9、安裝的時候,點擊右上角小齒輪,然后點擊第二個,加載剛剛下載的鏡像:
10、選擇系統鏡像以后,再選擇我們的U盤,點擊Continue即可:
11、大概20分鐘左右,就可以寫入完成:
12、然后,我們將U盤插入到電腦的任意USB口,并且設置U盤為第一啟動項,進行開機即可:
1、開機以后,看到了谷歌的頁面了:
按照提示一直下一步即可,因為家里有軟路由,也有了出國通道,所以很適配這個系統,能登錄谷歌賬號:
2、進入系統后,給我最大的感覺是響應速度快:
打開網頁比在windows系統下快了非常多,簡直一打就開,特別適合上網,看網頁:
3、這個系統其實只要會用瀏覽器,會用電腦的人,都能很快上手,因為它就是一個瀏覽器:
不過也內置了一些基礎的應用:
4、其中還有虛擬機等應用,我們也可以在應用商店來安裝一些插件實現一些功能:
5、不過我主要還是用它來看視頻,網頁瀏覽的體驗非常的迅速:
和我之前體驗的N3450,完全判若兩機:
6、其實這臺小機器,完全可以放在家里的電視,或者電腦,或者一些屏幕上,用來追追劇,查查資料都很不錯的:
家里的閑置的電腦,如果需求不高,也可以刷這個系統,來增加響應速度!
最后的最后,我要說一下,當您使用Chrome OS 系統后,只要拔掉U盤,再開機,就能回到Windows系統下!
而插上U盤,就是Chrome OS 系統了。
這樣相當于,一個U盤就能讓我們的閑置電腦變成另外一個系統哦,大家可以想一下有什么應用場景了!
又到了總結的時候了,來說一下今天體驗的這臺N33迷你電腦。
它運行時的功耗只有4瓦,而且非常非常的靜音,體積也很小巧。
在運行win10系統的時候,也能做一些查資料、上網,輕量辦公的工作,特別適合WIN系統下,需要一些簡單處理器的朋友用。
而安裝了 Chrome OS 系統,則徹底化身成一個能上網沖浪的小電腦。
在很早之前,我就聽說過Chrome OS 系統!
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使用場景。
最近聽朋友說,可以用較低配置的電腦來安裝這個系統,體驗體驗,于是就提上了日常。
N33這臺迷你電腦,對我來說,性能肯定是很低的。
不過,沒想到居然可以換系統來解決這種情況。
那么我肯定要分享一些這篇文章,來讓大家看看有沒有同樣的使用環境。
其實,我個人覺得,在國內用戶中,使用基于 Chrome OS 二次開發的Fyde OS 系統可能更適合。
如果大家有一些閑置的低配電腦,換上這個系統,也許也會更有意思。
Chrome OS 系統的特點,就是讓用戶全身心的用來網上沖浪!不用在意軟件,不用在意系統垃圾、病毒等。
大家就安安心心的上上網,看看網絡視頻,一切都妥妥的。
好了,到此,這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了,感謝您的觀看,如果覺得文章對您還有一點點幫助的話,也歡迎收藏、評論一下,我們下次再見,白白!!
代電子設備已完全離不開電源適配器,它不僅為電子產品提供穩定可靠的電源,而且設計多樣化、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它廣泛應用于通信、計算機、家電、醫療、工業等各個領域,是電子產品的重要部件之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電子產品的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壽命。 本篇文章介紹的是CR6267SM+CR85V25RSA_12V2A電源適配器方案,其中CR6267SM集成了軟啟動、OCP、SCP、OTP、OVP等完整的保護功能,可以保證電子產品的安全性。
該測試報告是基于一個能適用于寬輸入電壓范圍,輸出功率24W,恒壓輸出的工程樣機,控制IC采用了思睿達主推的CR6267SM、CR85V25RSA。
CR6267SM+CR85V25RSA_12V2A工程樣機示意圖
CR6267SM是一款高性能原邊檢測控制的PWM開關,待機功耗小于75mW。CR6267SM內部采用了多模式控制的效率均衡技術,用于優化芯片系統待機功耗和提升效率,同時采用了初級電感量補償技術和內部集成的輸出線電壓補償技術,保證了芯片在批量生產過程中CC/CV輸出精度,內置的全電壓功率自適應補償技術保證了系統在全電壓范圍(90V~264V)內輸出恒定的功率。
CR6267SM集成了多種功能和保護特性,包括欠壓鎖定(UVLO),VDD過壓保護(OVP),軟啟動,過溫保護(OTP),逐周期電流限制(OCP),CS引腳懸空保護,輸出短路保護,內置前沿消隱電路,輸出整流二極管短路保護電路,輸出過壓保護電路。而且內置所有PIN腳懸空保護功能,使得芯片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芯片特性:
● CR6267SM是采用內置650V高壓功率MOSFET;反激式原邊檢測PWM功率開關;
● 具有軟啟動、OCP、SCP、OTP、OVP等自動恢復保護功能;
● 電路結構簡單、較少的外圍元器件,適用于小功率AC/DC電源適配器、充電器;多模式控制的效率均衡技術,能滿足能效六要求;
● 具有良好的動態負載特性;具有良好的EMI特性;
● 較低的IC功耗,SOP8封裝,一側引腳均為MOS漏級以優化散熱;
基本應用
● 小功率電源適配器
● 蜂窩電話充電器
● 數碼電源充電器
● 電腦和服務器輔助電源
● 替代線性調整器和RCC
典型應用
引腳分布
引腳描述
● 精簡外圍電路,應用簡單的同步整流IC,用于CCM、DCM、QR模式;
●具有自供電功能,設計方便可用于正端、負端應用;
● D端85V耐壓,用于輸出5~12V以內的應用。
該樣機是一款基于CR6267SM設計,全電壓實現12V2A 24W功率輸出。AC100V滿足啟動時間的條件下,實現AC240V樣機待機功耗<75mW;典型輸入電壓時平均效率>86.8%;能夠滿足最嚴格的能效標準“COC_T2”;全電壓可實現±5%的CC/CV輸出精度。
樣機尺寸W*L*H:74*37mm*25mm,樣機的變壓器,采用了EE22加寬加厚磁芯(PC40材質),變壓器繞制工藝部分,請見后文詳細說明。
CR85V25RSA是一款采用內置85V功率MOSFET,具有CCM&QR&DCM模式下工作的同步整流IC。適用于輸出2A電流以內的應用。
以下表格為工程樣機的主要特性,具體測試方法在第 4 章節中有詳細說明。
2.1 輸入特性:
2.2 輸出特性:
2.3 整機參數:
2.4 保護功能測試:
2.5 工作環境:
2.6 測試儀器
本小節展示了工程樣機的電路、版圖結構,變壓器結構及工藝。
3.1 電路原理圖及PCB版圖:
原理圖:
PCB版圖:
頂層布局圖
底層布局和底層布線圖
3.2 變壓器繞制工藝:
(1)變壓器電性及結構示意圖:
(2)規格參數:
1) 骨架:EE22 立式加寬(7PIN),Ae=58.2mm2;
2) 材質:TDK PC40 或同等材質;
3) 初級、反饋: 2UEW 漆包線
4) 次級: 三層絕緣線
5) 絕緣膠帶:3M1298 或同等材質
6) 初級繞組感量Lp:0.9mH±5%(測試條件:0.25V,1kHz);
7) 漏感量LLK:要求控制在初級繞組的5%以內(測試條件:0.25V,10kHz))
8) 耐壓測試=3KV 5mA 1Min
9) 成品要求:浸凡立水
(3)變壓器參數:
3.3 元器件清單:
本小節對工程樣機的輸入部分、輸出部分、各種保護以及一些時序進行了測試,以下詳解了測試方法及結果。從測試結果來看,以下各項測試均合格,能夠滿足大部分客戶的要求。
4.1 輸入特性:
本模板經過在不同的輸入電壓(從90VAC到264VAC)和不同負載條件(空載和滿載)下測試,得到待機功耗、效率及平均效率。
表1 、無負載待機功耗:
表2、 輸出100%載下的輸入特性
表3、輸出PCB端測試的效率特性:
4.2 輸出特性:
注:以下數據均為PCB端測試;
4.2.1 線性調整率和負載調整率:
4.2.2 輸出電壓紋波:
注:紋波及噪音在10cm線端測得,在此線端并聯10uF/50V電解電容和 0.1uF/50V CBB電容,示波器帶寬限制為 20MHz。
紋波噪聲波形圖:
Fig1 R&N @ AC90V/60Hz,no load
Fig2 R&N @ AC90V/60Hz, 100% load
Fig3 R&N @ AC264V/50Hz,no load
Fig4 R&N @ AC264V/50Hz,100% load
4.3 保護功能:
以下涉及過流保護、短路保護的測試。
4.3.1 過流保護:
4.3.2 短路保護:
功率計限流電流為 2.5A
4.4 動態測試:
注:輸出動態負載電流設置為 2A 持續 5ms/10ms,然后為 0 A 持續 5ms/10ms 并持續循環,上升/下降設置為 5A/uS。
AC90V @ 5ms
AC90V @ 10ms
AC264V @ 5ms
AC264V @ 10ms
4.5 系統延時時間測試:
注:AC 端、VO輸出端波形圖。
TON_DELAY @ AC100V,100% Load
TON_DELAY @ AC240V,100% Load
VOVER_SHORT @ AC100V,No Load
VOVER_SHORT @ AC240V,No Load
DRAIN端、CS端波形圖:
AC90/60Hz,100% Load
AC115/60Hz,100% load
AC230/50Hz,100% load
AC264/50Hz,100% load
AC264/50Hz,100%load 6267 電壓應力
AC264/50Hz,100%load 同步整流 電壓 應力
測試條件:40℃環境下輸出 2A 測試。
測試條件:輸出電流:2A 負載類型:電阻。限值標準參考:EN55013、EN55022B
AC230V 傳導 L 線測試 PK+AV
AC230V 傳導 N 線測試 PK+AV
AC120V 傳導 L 線測試 PK+AV
AC120V 傳導 N 線測試 PK+AV
AC230V 輻射測試 PK+AV
AC120V 輻射測試 PK+AV
AC230V 輻射測試 PK+AV DS 加 47pf 電容
AC120V 輻射測試 PK+AV DS 加 47pf 電容
思睿達是專注于ADC、DAC、PoE和DC/DC芯片級解決方案的高科技企業,目前同步推廣啟臣微全系列產品,希望將啟臣15年在電源行業這份積淀,這份堅持發揚光大。思睿達同時也可以提供芯片級定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