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型
10
人工智能
10:《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0年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裘德·洛,海利·喬·奧斯蒙特
這個可謂是斯皮爾伯格最經典的電影,科幻電影的巔峰之作了。
21世紀中期,由于氣候變暖,從而導致南北兩極冰蓋的融化,使地球上很多城市都被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在這個情況危機的時刻,人類不得不采用極端的方式,那就是研制開發“人工智能機器人”,當時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人工智能機器人就是人類發明出來的用以應對惡劣自然環境的科技手段之一。
人工智能
先進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不但擁有可以亂真的人類外表,而且還能像人類一樣感知自己的存在。
大衛(海利·喬·奧斯蒙特)就是這樣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小機器人,他被一對人類父母所收養,有一個哥哥和一個貼身的伙伴——機器泰德熊。
但這些并不能讓大衛滿足,他一直渴望著自己終有一天不再僅僅是個機器人。抱著對這個愿望的執著,11歲的大衛踏上了漫長的心路歷程,跟隨在他身邊的,還有另一個善良的機器人喬(裘德·洛)。
誰也不知道他們能否完成自己的心愿,脫胎換骨成為真正的人,等待他們的只有兇吉難料的對復雜人性的追尋 ……
人工智能
9
阿凡達
9:《阿凡達》Avata,2009年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薩姆·沃辛頓,佐伊·索爾達娜,西格妮·韋弗,喬·摩爾,拉茲·阿隆索,喬瓦尼·瑞比西
阿凡達
《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該片有2D、3D和IMAX-3D三種制式供觀眾選擇。影片的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金額最高的電影。極力推薦!!!
《阿凡達2》將于今年與大家見面。
阿凡達
阿凡達
8
星球大戰
8:《星球大戰》系列Star Wars,1997-2005
導演:喬治·盧卡斯,厄文·克什納,理查德·馬昆德
主演:塞繆爾·杰克遜,哈里森·福特,娜塔莉·波特曼,海登·克里斯滕森,馬克·哈米爾,伊萬·麥克格雷格
星球大戰
《星球大戰》中華麗炫酷的打斗場面,正是讓無數的星戰迷喜歡它的原因,也是他在科幻電影史上一直處于高位的佇立因素,是它上榜的最好依據。
影片故事圍繞在奴隸帝國及一小批叛軍的太空戰事上。《星球大戰》中,馬克漢彌爾與他結盟的朋友共同維護宇宙和平,《帝國大反擊》故事延續《星球大戰》,并加入新的結盟者,繼續一場正、邪對抗的太空大戰。
科學家們選出這兩部電影,可能是對《星球大戰》最初三部曲系列存有懷舊之情,并非全為了片中的科學情節。這兩片上映后,掀起一股《星球大戰》玩具及游戲的流行風,成為日后多部太空電影及科幻小說的模板。
星球大戰
星球大戰
7
回到未來
7:《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1989
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
主演:邁克爾·J·福克斯,克里斯托弗·洛伊德
回到未來
如果你喜歡看穿越劇的話,那么這個80年代的美國科幻電影,就是你不得不看的科幻電影鼻祖了。
該片結構嚴謹,環環相扣是科幻迷不得不看的一部好電影。
《回到未來》是一個美國科幻電影系列,共有三部,分別拍攝于1985年,1989年和1990年。
它告訴人們未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每部電影充滿喜劇性的同時也有很深的寓意,發人深省。
該片第一集賦予時間旅行新的想象力,劇情驚險刺激,對白幽默風趣,令人回味無窮。1989年的第二集延續了第一集的故事線,并引進平行宇宙的概念;1990年的第三集把故事帶到19世紀的西部生仔世界 。
回到未來
懸浮滑板
回到未來
6
ET外星人
6:《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年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亨利·托馬斯,德魯·巴里摩爾
ET外星人
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 的作品,經典之中的經典。
影片描述一位十歲男孩與一個外星造訪者,劃破時空隔閡,建立了純真的友誼,是一部是罕見的富有人情味的科學幻想片,最近,英國第4電視臺發起了網上投票活動,評選出史上最感人電影場景,大約7萬名投票者參加了投票。
結果好萊塢大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的《E.T.》中外星人告別小女孩,返回自己飛船的那一刻,被評為最催人淚下的電影場景。
ET外星人
ET外星人
5
蝴蝶效應
5:《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2002年
導演:埃里克·布雷斯,J·麥凱伊·格魯伯
主演:艾什頓·庫徹,艾米·斯馬特,約翰·帕特里克·阿梅多利,杰斯·詹姆斯,羅根·勒曼,卡梅隆·布萊特
蝴蝶效應
同樣是一部穿越劇,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改變著過去,卻很難得到一個完美的結局,它觸及了我心里最柔軟的地方。
人生的某個時候的不同的選擇,會帶來怎樣的不同呢?我們有的時候在想,如果當初選擇了另一條路,現在也許會很好,可真的是這樣嗎?
電影不一定給你答案,但是選擇就是人生,人生的一部分。
蝴蝶效應:是‘非線性’理論的俗稱,它是美國著名氣象學家 E·N·orenz在1963年提出的大膽理論。該理論可以形象地比喻為:一只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微微地扇動幾下翅膀,兩周后在美國德克薩斯可能會因此引發一場巨大的龍卷風。
歷史不可改變,因為你改變的,也將會成為歷史。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
4
獨立日
4:《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1995年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
主演:比爾·普爾曼,威爾·史密斯
獨立日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講的就是這個電影吧,后來無數講外星人入侵的電影都不如這個經典,在10幾年前排出這么經典,這么難以超越的電影沒有理由不上榜
獨立日
雖然片中充滿了“美國式超級大國英雄主義”...但絕對是一部超級經典的科幻片,電腦工程師戴維發現,外星人發出的信號其實是攻擊的倒計時信號。
戴維設法把這個信息通知了他的妻子康妮:她是總統的助理,為了工作她與戴維的關系已經破裂。
獨立日
政府試圖與外星人聯絡,但毫無反應,總統為此憂心忡忡。在得知戴維帶來的訊息后,他急忙下令撤離,但為時已晚。
7月3日,外星人的飛船開始對美國幾個大城市展開致命的攻擊。在一瞬間,人類就遭到了巨大的打擊和災難。
獨立日
3
侏羅紀公園
3:《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年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山姆·尼爾,勞拉·鄧恩,杰夫·高布倫,塞繆爾·杰克遜,理查德·阿滕伯勒
侏羅紀公園
斯皮爾伯格 不愧是科幻電影上最偉大的導演,這部侏羅紀公園可謂是恐龍類科幻電影的經典之作。
《侏羅紀公園》至2007年為止仍名列全球票房榜前十名之內,首集票房成功之后并發展成系列電影。
情節緊張但不失幽默,畫面很美。人類學會了制造機器,使自身的力量越來越強大,而一旦機器出現故障,我們就難以控制局面……,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終究是渺小的。
約翰·哈蒙德博士在進行恐龍研究過程中發現一只吸了恐龍血,藏在樹脂化石中的蚊子。他從恐龍血中提取出DNA,復制出恐龍,并建成一個恐龍“侏羅紀公園”。
沒想到的是,公園發生意外事故后又遭人破壞,造成災難性局面。科學家艾倫和埃莉及來到公園的其他幸存者終于逃出險惡的侏羅紀公園。
侏羅紀公園
這是什么龍?你們知道嗎???
侏羅紀公園
2
12只猴子
2:《12只猴子》Twelve Monkeys,1996年
:導演:特瑞·吉列姆
主演:布魯斯·威利斯,布拉德·皮特,瑪德琳·斯托
12只猴子
拍攝于1995年的《12只猴子》就是這么一部與時間旅行有關的科幻電影,并且被公認為是該題材中的經典之一。
影片中布魯斯威利斯飾演的詹姆斯·科爾作為世界末日下的幸存者在2035年被科學家們逼迫穿越到1996年,科學家們希望他能夠找出當年毀滅世界的病毒根源,從根本上阻止末日災難的發生。
故事情節大體上類似于《終結者》,然而與《終結者》的動作片套路不同,《12只猴子》在引入時間旅行的概念后所進行的是哲學上的多面剖析。
一場瘟疫消滅了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類,其余的都轉移到地下。科學家把一個囚犯送回到90年代,來調查該病毒跟一個病毒專家的兒子之間究竟有什么關聯。
該囚犯的記憶中只留下兩條微弱的線索:他揮之不去的童年回憶,以及“十二只猴子”的難解記號。
12只猴子
1
終結者
1:《終結者》Terminator,1984年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阿諾施瓦辛格,邁克爾比恩,琳達·漢密爾頓
終結者
一個喜歡看科幻電影的人,如果不知道誰是T-800,估計都不好意思出來和其它影迷打招呼。
這部科幻片的經典之作以快節奏和緊湊的情節成為長盛不衰的賣座片,將卡梅龍和阿諾的事業推向新的臺階,片中的特技鏡頭預示著此后科幻電影的發展方向。
《終結者》施瓦辛格不是亮點,除了那一身健碩的肌肉,展現演技的機會似乎都沒多少,動作也不比 邁克爾.比恩 強多少,而且是個徹頭徹尾的反面角色。
21世紀的一次核戰爭后,地球被機器人所統治,幸存的人類集聚到一起,反抗機器人的殘暴統治。
為除掉人類反機器統治斗爭的領袖,機器人統治者派出了一個殺手——這個殺手是個半機械半血肉的生物,但在外貌上卻與人類無異——回到20世紀,前去刺殺人類抵抗運動領袖的母親,即一個叫薩拉·康洛的女人。
而未來世界的人類領袖也派出了一個叫凱爾·里斯的人保護去薩拉。
終結者
這些是我喜歡看的十部歐美科幻電影,這其中有你喜歡看的嗎?如果沒有的話,歡迎留言討論。
020年,你看了幾部科幻片呢?
貓眼電影帶你一起回顧2020年口碑最高,以及影迷們最關注的科幻片~
1.《信條》
(貓眼評分8.3,超1173萬人看過)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信條》可以說是2020年最火的科幻片。
除了諾蘭導演強大的觀影號召力,更因為它是今年疫情以來第一部上院線的國際大片。
諾蘭又把時間玩出了花樣,進行了「時空逆轉」。
"燒腦"成為《信條》最直觀的觀影感受。
為了拯救世界,主人公穿越地點穿越時間,在展開特工活動時,揭開"信條"之謎。
《信條》的時空線索像縱橫交錯的地鐵線路圖一樣復雜,層層剝開看似難上加難。于是諾蘭發話:不要去理解,去感受。
科幻片?時空逆轉?
燒錢的特效和燒腦的劇情把觀眾玩得團團轉,細細想來《信條》中埋著一條宿命輪回的救贖故事。
當然面對劇情猜測,諾蘭也笑笑不回答,說透了就沒意思了。
一部《信條》,發現了羅伯特·帕丁森的帥氣,火了"高妹"伊麗莎白·德比茨基,更回到了全民討論諾蘭電影的熟悉味道里。
2.《隱形人》
(貓眼評分8.4)
導演雷·沃納爾同時也是一位編劇和演員,他常給他的朋友溫子仁的電影擔任編劇,比如《電鋸驚魂》,還參演了《海王》。
《隱形人》也是雷·沃納爾的編劇作品,對于他來說,恐怖片信手拈來。
這是一部科幻與恐怖片結合的類型電影。
科幻的元素就是「隱形人」。
簡單來說,電影講述高富帥男主在"自殺"后,以"隱形"的方式控制性格獨立的女主。
越是看不見的傷害才越可怕,軟科幻加持,將恐怖片變得更加恐怖。
女主角伊麗莎白·莫斯的無實物表演太厲害,真的很會挑劇本了。
3.《喋血戰士》
(貓眼評分8.2)
是《愛,死亡和機器人》導演戴夫·威爾遜的第一部電影。
《速度與激情》男主范·迪塞爾和墨西哥女神艾莎·岡薩雷斯主演。
電影根據勇士漫畫改編。士兵在戰斗中意外陣亡,卻能被高科技技術起死回生,從而踏上為愛妻復仇之路。
這一高科技就是影片中RST公司的尖端納米技術——「喋血戰士」,是能夠即時自愈、媲美超級電腦的超級英雄。
其實,"喋血戰士"這一科幻設定在同類型的電影中略顯俗套,英雄救美的故事也是老生常談,當一部科幻爽片看看就可以。
不過,女主長得真是好看啊。
4.《末日逃生》
(貓眼評分8.0)
電影走得是《2012》的科幻災難片路線,聚焦的也是在災難來臨前從人類本性中生出的私心和階級觀念。
兩顆彗星將在24小時內撞向地球,世界被橘黃色的煙霧所籠罩。
政府秘密在格陵蘭建造堡壘只允許部分人進入,身為建筑工程師的男主赫然在列。
除了一路上可想而知的重重艱難,男主也面臨婚姻危機。而當一家三口重獲新生,這個家庭將會走向什么結局。
是不是在生死面前,所有的矛盾都將得到解決?
網友評論:"是不是每一個美國大漢的婚姻危機,都需要地球毀滅一次來拯救?"
5.《深海異獸》
(貓眼綜合評分6.1)
深海密閉空間科幻驚悚片,類似于深海版的《異形》。
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圖爾特,法國男神文森特·卡索主演。
因為一場毀滅性的地震,6名駐扎在海底的研究人員必須徒步走到遙遠的廢棄鉆井臺逃生。他們要克服的,除了缺氧,還有海底掠食者的捕殺。
科幻電影不一定要一直圍繞太空打轉,深海故事是一塊有待挖掘的良田。
電影中有水下的壓迫感,海底巨物的恐怖感,還有克魯蘇神話。
世界上最古老強烈的恐懼就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6.《異界》
(貓眼綜合評分6.7)
俄羅斯重工業科幻電影,分分鐘都是油畫質感的藝術大場面。
電影沿襲《盜夢空間》的概念,講述一個年輕有為的建筑師在一個奇異世界中蘇醒,而這個世界建立在人民的記憶上。
但因這些人的記憶參差不齊,這個世界中,城市、冰川、河流可以在同一個房間共存,所有的物理規律都可以被打破。
這位建筑師必須找到記憶中的規律,才能到達通向現實世界的出口。
電影的美術和特效無比強大,工業廢墟、異色世界、巨物崇拜……使人看后感嘆,不愧是藝術感知力極強的俄羅斯人作品。
7.《新變種人》
(貓眼想看2.3萬人)
電影像是一場密室逃脫游戲,5位「變種人」需要面對過去的罪惡和超自然的恐懼惡勢力,同時又要逃出秘密機構的枷鎖。
權游二丫麥茜·威廉姆斯,《后翼棄兵》中的女神安雅·泰勒-喬伊主演。
「變種人」是一個非常好的題材設定,只可惜影片成片實屬一般。
大格局的漫威把它拍成了一部小格局的密室逃脫,雖然有很多矛盾與和解、同性感情、恐懼奇幻意象、浪漫主義的宣泄……但難以掩蓋電影劇本和剪輯的亂七八糟。
《新變種人》從2018年4月到2020年8月,經歷2年4月的拍攝和多次補拍,再加上新奇有話題度的題材,吊足了影迷們的胃口。
可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真是浪費。
8.《我的女友是機器人》
(貓眼評分7.4)
科幻+喜劇+愛情,電影走的是更加大眾化類型的路線。
包貝爾和辛芷蕾主演,兩人首先在外形上就有很大反差。同時,機器人女友具有超能力,她帶著使命來到地球,幫助男主渡過難關,兩人還共同經歷了一場大地震。
科幻元素就是「機器人女友」本身。
因此本片比上文中列出的其他科幻電影多了些溫暖。"她"更像是一個人,有感情、能體會人的生命力。
電影改編自2008年郭在容導演的日本電影《我的機器人女友》,只可惜原版太經典,綾瀨遙的機器人女友形象太令人過目不忘。于是哪怕復刻,也是珠玉在前。
2020年的科幻片總體數量不多,但其中不乏精品,沒看的影迷們快來查漏補缺了。
當然,今年的科幻片遠不止這8部,有哪些未提及的科幻片是你認為值得一看的,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吧~
幻本來是一種文學類型,但在泛類型文化蓬勃發展的今天,科幻已經成為一種意識元素,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可以是影視文學的敘事、表現手法,也可以是消費電子乃至建筑產品的視覺風格,當然也代表著社會大眾對于科技發展的心里投射。作為動態概念集合,科幻本身與生俱來著滄海桑田的迭代屬性,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物品,可能就是十幾年前大家夢寐以求的神器。已經被定義進入后成熟時代的PC產業,曾經也是科幻浪潮中的領軍代表,在未來,PC將會有怎樣的發展,以什么樣的驚奇面貌與日后的我們見面,是每個人都關心的話題。今天,我們就再度來暢想一番。
鋼鐵俠現在還有多科幻?未來PC形態暢想
要討論發展,首先要明確概念,我們討論的核心產品是個人電腦,以及在未來等價替代PC產品功能的相應電子計算設備,而未來的“范疇”只能是近未來,至多不能超過半代人的時間跨度(以社會平均壽命計算,約四十年內)。太遠的未來變量太大,暢想容易成為徹底的意淫,太寬泛的定義無法達成共識,容易雞同鴨講,這都是我們要避免的忌諱。
未來太遠 近未來才有價值
目前來說,被公認為是PC產品的,包括All in One 一體電腦,Desktop桌面電腦,Laptop筆記本電腦。其實,還有一些含混、國內外認知并不一致的PC產品類別,比如Tablet平板電腦。以中文語境來看,電腦和平板之間的大眾心理認知,更加接近于冰棍和雪糕這對概念,而不是理論上的集合與子集關系。本文主要討論中文語境下的電腦, 也會在服務主體的前提下涉及到平板。由于等價替代PC的未必只能是源自PC體系的產品,所以泛PC類型的設備也會進入我們的視野,比如我們標題中“鋼鐵俠”身上裝甲所配備的AI 軟硬一體輔助系統。
經典筆記本構型受顯示技術和鍵盤雙重制約 不可替代
拋開理論上存儲、計算架構的一些層級差異,我們常見的手機、PC、平板、可穿戴智能設備都是廣義上的便攜計算設備(相對于大型機而言)。從不可替代的本質特征來說,目前手機和平板、PC之間的差異元素只有通信基帶——對手機來說電話是本質屬性,隨時鏈接無線廣域電話、通信網絡是所有手機必須有的屬性,電腦雖然可能會集成相應的模塊,但并不普遍。手機的尺寸便攜、續航水平、交互邏輯在PC和平板上都可以實現,并不是原則上的差別。
Surface 系列的創新聚焦在交互形態上
當我們下一個層次,把其他沒有通信功能的便攜計算設備(可穿戴設備)同平板、PC擺在一起甄別的時候,我們發現他們的區別僅僅在于交互邏輯。PC 包括筆記本必須含有鍵盤和轉軸,平板電腦就沒有這個硬性規定,其他智能設備甚至沒有屏幕。相比于PC和平板,其他智能設備更強調與前端傳感器的聯系,但這也不能成為兩者的本質區別。
由概念的分析開始,我們自然而然的就能整理出PC未來發展的第一個重大方向——各個產品形態的直接融合。
融合是歷史最大趨勢
縱觀以PC為代表的通用處理器發展歷程,功能集成度越來越高的趨勢從未有過逆轉。以X86為例,早年間各種加速的協處理器在90年代末期基本都被吞并到了CPU內部。進入新世紀以后,桌面電腦的內存控制器、PCI-E通信控制器、甚至GPU(GPU內也集成有音頻單元)都被一一整合到了CPU之內,主板上只剩下寥寥無幾的幾顆功能芯片,主板之外也只有高端獨立顯卡勉強能夠顯示自己的存在感。
獨立GPU將會原來越小眾
以2016年度為例,NVIDIA獨立GPU銷量不過一億多顆,全球筆記本銷量超過一億六千萬,算上臺式機和服務器規模應該接近翻倍,即使加上AMD的獨立GPU部分,“顯卡”占據所有PC的份額比例也只有三分之一強了。不管深度學習、VR市場乃至高性能PC游戲市場未來的發展速度是不是會有回暖可能,獨立GPU想在整體上上升到可與CPU 等量齊觀的地位是不可能的。
高通與AMD 微軟連續不斷的跨界暫時收效有限 但代表融合方向
對于目前吸引了資本力量更加關注的ARM系列手機和平板架構來說,他們天然就是SOC 一體化異構芯片,GPU的整合力度一直就遠遠超過桌面電腦。考慮到最近驍龍835為代表的Windows 10 筆記本已經到了大規模上市的前夜,在不久的將來CISC\RISC 架構的CPU在軟件應用層面的融合已經初露曙光。
即使ARM和X86的爭斗、融合短時間內進展不大,融合的事實演變趨勢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目前嵌入式領域、物聯網蓬勃發展,以MR\VR眼鏡 、智能電視為代表的商用、家用設備都已經事實上具備了“計算機”的實際功能,只是在操控模式上與傳統的Windows、Max osX等桌面系統有一定區別而已。
英特爾宣稱將要發力的八大未來領域
2017年內的今天,從互聯網企業到家用NAS,從體育賽事直播到科研教學應用,所有的設備都與傳感器相接,所有的數據流都可以共享成為了“信息高速公路”真正實現的有力證明。在數據時代,計算能力本身并不重要,如何獲得計算能力更不重要,數據和數據背后代表的資本力量、社會效率需求 對計算設備的僅有要求就是便宜、好用。不要以為用OFFice 處理辦公或者用機械鍵盤打字是多么不可替代的生產力需求,只要有必要,這種應用級別的替代方案(至少是和新力量相協調的兼容方案)隨時都可以被搞定。
以玩客云為代表的低成本NAS開始普及
在這種趨勢下,我們通常理解的電視、電腦、手機、平板固有概念顯然會在某個階段基本消亡。未來人類眼中剩下的只會有傳感器(產生數據的平臺)、終端操控設備(和人體交互,光學、物理、紅外、生理體征)和處理設備。至于具體哪種傳感器叫什么名字,哪種交互設備有什么樣的綽號,我們只能說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無論電話、電視還是電腦,都是某些人腦中靈光一現的偶然發明而已。出生的坦克只有機槍沒有炮塔,一戰的驅逐艦只會扔魚雷起不到什么別的作用,過去一百年我們埋葬過太多的概念,在未來的四十年發明更多有趣的新名詞肯定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云計算結合物聯網
近十年來,云計算是PC行業最熱門的詞匯之一,即使最近的一段日子增強現實、虛擬現實概念熱度抬頭,云計算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在大數據、AI 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物聯網等等千絲萬縷的聯系下,PC(電腦)概念越來越被拖入整合中的互聯智能時代巨人之中。
F16 后期型號也具備物聯網能力
我們可以建立模型來理解這套整合轉變的深刻性。假如你是一位1999年在南聯盟執行任務的荷蘭皇家空軍F16飛行員,執行一次制空任務。你需要在升空前參與多次簡報進行航路規劃,在地面指揮中心的引導下升空,交由空中的E3預警機指揮引導到指定位置,聽從預警機的語音控制轉向到自己火控雷達能夠探測到敵機的航向,在儀表面板和CRT顯示器上關注自身配平情況、燃油消耗、陀螺儀穩定情況、航速的同時關注平視顯示器(HUD), 在后者的各種蠅頭小字符號引導下開啟計算導彈設計包線,評估數分鐘后手動打開十數個開關為導彈接通電、氣進行發射,在發射后保持數十秒的記載雷達照射引導狀態直到中距主動空空導彈的導引頭彈載雷達開機,在對方進入己方不可逃逸區后關注對方反應直到最后擊落敵機。
F35 發射AIM 120 荷蘭王牌飛行員表示F35的智能化體驗前所未有
在2012年馬上進入服役狀態的F35戰斗機身上,13年前F16 戰斗機上繁復的引導、監測控制已經被極大地簡化了。F16 上被動控制的數十個儀表已經被巨大的兩塊統一顯示器替代,需要與預警機溝通的語音也全面轉換成了靜默的數據鏈,更可以依靠數據鏈在自己雷達不開機的前提下直接通過友機的傳感器確定敵機位置,在VR一體化顯示頭盔集成的可視化信息控制AI 輔助下判斷敵人威脅程度,最終猶豫判斷一下優先打擊哪個敵人,在載機的全息EOTS紅外周視成像系統注視下通過自動完成發射過程,以簡單的觸控方式完成跟蹤過程。其中,預警機這種中心化的指揮體系代表了傳統的云計算,而數據鏈互聯友軍傳感器的行為就是物聯網,用VR頭盔取代HUD平視顯示器就是虛擬增強現實,AI 人工智能則體現在系統的最優方案顯示和判斷層面。在2012年,尚未服役的F35基本上可以實現我們標題中鋼鐵俠超級英雄百分之七十的概念性功能,只是在動力、火力層面與幻想顯示有輕微的區別而已。F35 戰斗機的處理器不過是IBM Power PC較為古老的型號,性能遠遠不能同桌面臺式機相比,哪怕他的嵌入式GPU(應該是NVIDIA的古董Quadro,不排除部分采購AMD HD 4650之類的新銳GPU的可能) 拿來跑如今的《守望先鋒》甚至《穿越火線》都很成問題,但是在功能上卻遠非民用設備所能企及。
F35巨大的聯合顯示頭盔 比鋼鐵俠的UI高明高效得多
直接類比鋼鐵的話,鋼鐵俠的動力部分反應堆屬于漫畫的玄幻產物,比較無厘頭,與之對應的外骨骼強度、速度、抗過載能力都和中國起點網絡小說中的神仙一樣過于天真理想,沒有太多討論的價值。鋼鐵俠搭載的AI 賈維斯在計算能力上遠遠超過了F35戰斗機,自然在人工智能的“智能能動性”上要強很多,不過如果只是打擊空地目標,這種智能發揮的空間極為有限。在交互界面上,鋼鐵俠狹小頭盔內的虛擬3D投影在效率上并不比F35戰斗機的聯合虛擬戰術頭盔投影更加高效。直觀的說,不考慮太多計算能力本身由于幻想帶來的差別的話,鋼鐵俠的“信息電子部分”與他在“復仇者聯盟”中擊落的仿F36戰斗機(沒有版權,F35似是而非的山寨幻想品)處在同一個層面上。
鋼鐵俠的裝甲設定很離譜 但AI 系統有借鑒意義
如果你是一位2012年外地留學的大學生,如果哪天在路上家里的對電子設備一竅不通的父親突然要打開電腦找段視頻學習DV視頻的剪輯保存基礎操作方法,那么你需要在找到適合溝通的位置前檢查好你和他微信的APP都很正常,在安卓地圖導航軟件的引領下乘坐交通工具到達學校自習室(或其他合適的位置),在自習室打開電腦微信客戶端以文字輸入的方式發布多條指令敦促家里人按照手機的提示打開電腦和家中共享攝像頭的遠程控制選項,一邊觀察他打開電腦的步驟,一邊引導他一步步登陸賬戶瀏覽器,嘗試多個關鍵詞搜尋有價值的視頻信息,保持替他甄別有借鑒意義素材的狀態,在找到足夠明晰的教程后進一步分析他學習步驟中的反饋內容,做出針對性的指導直到他完整的理解了這些操作為止。
英特爾推出的計算卡只比信用卡大一點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在未來的家庭應用場景下,云計算可以縮小PC的體積,讓他的終端像手機一樣易用,AI 可以提高信息的檢索效率,讓你遠程遙控老爹找教程的過程變得更加輕松,物聯網可以連通家中老爹的攝像頭、空調、電腦,在輔助VR顯示設備的支持下讓老爹在顯示設備中輕而易舉的意識到要做那件事該按哪個按鍵,也能讓你在外尋找適合溝通的安全屋方面更有效率,省卻了堵車之苦。
3D顯示技術的作用未必有理想情況那么大
2012年的戰斗機已經可以在應用層面比擬電影中力戰外星人的MCU鋼鐵俠宇宙。相信到了2032年,我們哪怕只是接觸了最基礎的智能云普及網絡,也能非常輕松地借助各種智能平臺輕松實現自己或別人的生活需求。在一系列智能平臺的包裹中,究竟用哪種架構芯片的設備,其實已經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如果帶寬建設跟得上,普通用戶手中的智能終端體積縮減速度相信會非常可觀,只有在必須要本地部署強大功能的條件下,傳統的PC形態產品才會被集中使用。
2017年,NVIDIA 已經可以借助自己的強大服務器為MacBook 平臺提供《絕地求生》遠程串流游戲服務。未來的云、PC 發展有多快,還真不是沉浸在酷睿i9 多了幾個核心氛圍中的我們能夠輕易想象的吧。技術發展自有其規律,在應用需求很強烈時,技術發展的階段性躍遷就會出現,我們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