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已然進入一個讀圖時代,“非連續性文本”被廣泛應用,表格、圖表、廣告、地圖、圖示性說明書、時刻表、目錄、索引等,不勝枚舉。作為現代公民,必須學會從這些圖文組合的材料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小學英語學科,也在積極引入“非連續性文本”,不僅于課堂中探索“如何教”,也在試卷上嘗試“如何考”。筆者整理了近兩年來的地方試卷,通過對考查情況的分析,發現“非連續性文本”類試題呈逐年增加的趨勢,且失分率較“連續性文本”要高。這說明學生對此類“新面孔”可能產生困難,老師有必要進行適度的訓練,以提高其解讀和語用的能力。
一、“非連續性文本”的考題來源
1、在教材中生成
教材是教學展開的現實依據,是第一手資料。以譯林新版《小學英語》為例,每個單元都有傳統的“連續性文本”,也不乏各種面貌的“非連續性文本”。把這些原材料稍加改造,就能用作“非連續性文本”的題目訓練。
例題1:
【分析】這是一道寫作題,圖片模仿自教材《6B Unit6 An 》story time板塊中介紹的插圖(見右上圖),相似的面貌讓學生聯想到課本中的語言支架:You will in …. Do you like ? love …. will like …. You will also like ….依據這些展開寫話,降低了語言組織的難度,確保了語言表達的流暢。
在試卷中,這類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題目最為多見。這就提醒我們:在教學時既要讀課文(連續性文本)也要讀圖(非連續性文本)。比如讓學生先看插圖提供的信息,再進入文本驗證自己的發現;或者在厘清語篇的要點后,再生成一些新的圖表加深理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連續性”和“非連續性”兩種文本之間建立聯系,從而更好地吃透“非連續性文本”的精髓。
2、在學科間整合
新課程提倡跨學科的融合滲透,在試卷的考查中也可以適當地引進其它學科的圖表材料或思維導圖,拓寬教學思路,拓展學用渠道。
經過學科整合的考題,往往呈現鮮明的特點:一是借用其他學科的素材來出題,可能是數學的一個組數據、音樂的一段旋律、科學的一個實驗等,但題目的表達仍然是純粹的英語;二是應當具備借用學科的一定知識,才能更好地完成試題的要求。
例題2:
【分析】這是一道選擇題,學生看到的不再是傳統的短文閱讀,而是一張數學方面的調查統計圖。學生先要看得懂統計圖,具備相關的數學知識;再要看清圖表上的英語關鍵詞,知道幾個項目之間的關系;最后根據具體的英語問題,從選項中“找出”對應的信息。
這一類試題旨在考查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整合的能力要求較高,因此題目的難度要適當。避免出“加倍難”的題目,即英語的難﹢其他學科的難;應該是“正常的英語水平﹢略低的其他學科水平”,體現以英語為本。
3、在生活里搜羅
現實生活中這方面的資源浩如煙海,如電影票、游覽圖、邀請函、繳費單等。值得注意的是,這類資源雖然多,但是真正有典型性且語言水平接近的材料并不多。所以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積累一些,充實到題庫中來。
例題3:
【分析】這是一道回答題非連續性文本思維導圖,圍繞一個電影展開,和生活非常接近。通過調動既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就能獲得一些的關鍵信息,然后將這些非連續性的信息轉化成連續完整的句子加以回答,便形成了有意義的新表達。
在生活中,各種非連續性文本隨處可見,把這些實用性很強的材料用英語加以呈現,學生最感興趣非連續性文本思維導圖,自然會運用全部能力和既有知識來解答題目。這個絞盡腦汁的過程,無疑是最好的學習。
二、“非連續性文本”的解題策略
無論“非連續性文本”的題目來源于何處,都遵守一個共同的原則——檢測學生是否“找出有價值的信息”,所以解題思路大體一致。主要體現在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表達信息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能力要求,最終是讓學生能夠擁有得出結論的能力。
第一步:讀——獲取信息
“非連續性文本”很考驗讀圖的能力,最初的判斷可以從文本的表達方式入手。比如表格、地圖、說明書,三者各有不同:表格有表頭、單元格等,地圖有坐標系、比例尺等,而說明書有使用步驟、注意事項等。每一種“非連續性文本”都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存在價值。
確定了表達的方式,再來讀取表達的內容。以表格為例,是記錄朋友愛好的調查表?或是規劃一日作息的安排表?還是匯總傳統節日的一覽表?……如果是一張記錄朋友愛好的調查表,那么調查了哪幾位朋友?愛好是哪些?是否有相同的愛好?……實踐證明,第一階段往往通過感受、體會等非理性的思維方式,作用于人的過往經驗。讀取的信息足夠快、足夠多,就利于后續的處理運作。
第二步:找——處理信息
快速、大量的信息通過初步讀取,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大概的認知;接下來就要運用預測、聯想、推理、綜合等理性的思維方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仍以一張記錄朋友愛好的調查表為例,既可以完形填空,也可以選擇或判斷,也可以回答問題。所出的題型不同,答題技巧也略有差別。以“完形填空”為例,要提醒學生根據上下文的聯系、考慮詞的固定搭配、注意后面出現的線索等。
不管題目怎么出,“非連續性文本”有一個重要的技巧——找關鍵詞。相比較“連續性文本”的關鍵詞藏在文本流中,“非連續性文本”的關鍵詞更突顯,找到不難;難得是要把這些碎片狀的信息,根據題目的要求進行篩選、辨析、概括、歸納等一系列的加工處理,使得更加趨于連續性,利于下一步的輸出和表達。
第三步:寫——表達信息
通過讀和找,把信息輸入并加以處理,最終要通過“寫”進行輸出。無論是幾句話的小短文,還是一句話的回答問題,抑或一個詞、一個選項,都要看清要求、落筆細致。以小短文為例,最容易出現語法錯誤和拼寫失誤,最好選擇有把握的句式和單詞來表達,避免不必要的丟分。
伴隨著的“寫”,所要表達的信息會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得到再次的確認和定型,對語言的思辨能力、組織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都是一次有益的考驗,最終指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學科目標。
綜上所述,“非連續性文本”正在成為英語學科中不容回避的一塊內容,“如何考”給我們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新命題。相信只要不斷探索、持續改進,“如何考”終將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