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手可靈生成的太空視頻

    鳳凰網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26日,美國《紐約時報》周四發文稱,最近幾周,中國科技公司推出了能夠匹敵美國人工智能(AI)系統的技術,顯示出中國在AI技術上的快速進步,與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小。

    本月,在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創業公司創始人曲東奇展示了一段他最近在網上發布的視頻。視頻展示了一張老照片,照片上是一名婦女抱著兩個幼兒。然后,照片突然變得栩栩如生,婦女把兩個孩子抱在懷里,孩子們驚喜地笑了起來。

    這段視頻由快手公司的視頻生成大模型“可靈”生成,不禁讓人想起了美國熱門AI公司OpenAI在今年發布的視頻生成模型Sora。但是,和Sora不同的是,可靈已開放給了公眾。

    “我的美國朋友仍然無法使用Sora,”曲東奇表示,“但我們這里已經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

    迎頭趕上

    雖然美國在AI發展方面領先一步,但中國正在迎頭趕上。最近幾周,多家中國公司推出了能夠匹敵美國領先AI系統的技術。這些技術已經被全球的消費者、企業和獨立軟件開發者所使用。

    盡管許多美國公司擔心AI技術可能會加快虛假信息的傳播或造成其他嚴重傷害,但中國公司更愿意向消費者發布他們的技術,甚至與其他企業和軟件開發商分享底層軟件代碼。這種分享計算機代碼的模式被稱為開源,它允許其他人使用相同的技術更快地構建和分發他們自己的產品。

    開源一直是計算機軟件、互聯網發展的基石,現在也為AI的發展鋪平道路。其理念是,當計算機代碼可供任何人免費查看、使用和改進時,技術會進步得更快。

    隨著AI技術在未來幾年繼續發展,中國在這方面的努力可能會產生巨大影響。這項技術可以提高工人的生產力,推動未來創新。

    2022年底,OpenAI發布了聊天機器人ChatGPT,引爆了這波AI熱潮。當時,中國公司還很難與OpenAI、谷歌等美國公司推出的AI技術相競爭。但是現在,中國的進步正在加速。

    李開復

    一個多月前,快手在中國發布了視頻生成大模型可靈。周三,它已經開放給了全球用戶。就在可靈發布前,李開復創辦的零一萬物(01.AI)已經推出了自主聊天機器人技術,該技術在評估全球聊天機器人性能的常見基準測試中的得分幾乎追平美國領先技術。李開復曾幫助谷歌和微軟在中國設立辦事處,是投資人兼技術專家。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集團的新AI技術也躍居一項開源AI系統排行榜的榜首。“我們已經推翻了一種普遍的看法,那就是中國不具備與美國競爭的人才或技術,”李開復博士表示,“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開源技術的功勞

    來自中國科技公司的12位技術專家和研究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開源技術是中國AI發展如此迅速的一個關鍵原因。他們認為,開源AI是中國取得領先的機會。

    但是,這并不容易。美國仍然處于AI研究的最前沿。而且,美國官員決心保持住這種優勢。

    白宮已經實施了一項貿易禁運,防止中國公司使用對構建AI至關重要的最強大計算機芯片。一群美國國會議員還提出了一項法案,該法案將使得白宮更容易控制美國開發的AI軟件的出口。其他人則試圖限制開源技術的進步,正是這些技術協助推動了中國類似系統的崛起。

    美國頂尖公司也在探索新技術,希望超越當今聊天機器人和視頻生成器的性能。

    “中國公司擅長復制和改進美國已有的技術,”杜克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教授陳怡然說,“他們不擅長發明在5到10年內超越美國的全新技術。”

    Hugging Face CEO德朗格

    但是,中國科技行業的許多人認為,盡管存在這些限制,開源技術可以幫助他們實現發展。如果美國監管機構扼殺美國開源項目的進展(就像一些國會議員正在討論的那樣),中國可能會獲得顯著優勢。如果最好的開源技術來自中國,那么美國開發者最終可能會在中國技術的基礎上構建他們的系統。

    “開源AI是AI發展的基礎,”Hugging Face CEO克萊蒙德·德朗格(Clément Delangue)表示,該公司擁有世界上許多開源AI項目。他指出,美國通過企業和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建立了在AI領域的領導地位,“看起來中國也可以做同樣的事情”。

    雖然任何擁有計算機的人都可以改變開源軟件代碼,但要從根本上改變一個AI系統,這需要大量數據、技能和算力。阿里巴巴旗下研究機構阿里研究院的AI治理中心主任傅宏宇稱,就AI而言,開源通常意味著一個系統的構建模塊可以作為一個基礎,讓其他人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東西。

    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也在開源問題上存在一場激烈的爭論,焦點在于最新的技術進步是應該向所有人開放,還是應該作為公司機密保密。比如,百度CEO李彥宏認為,技術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最賺錢,也最安全。百度是中國少數幾家從頭開始構建自己AI技術的公司之一。

    AI系統的構建需要投入巨大資源,包括人才、數據和算力。中國已向AI項目投入了大量資金,并對計算中心等資源進行了補貼,明確表示應分享此類投資帶來的好處。

    快手尚未回應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防止可靈生成有害、虛假內容。

    美國開始抄襲中國

    在中國,有一些人擔心無法積累足夠的計算芯片來開發日益強大的AI系統。但是,這并沒有阻止中國公司開發出與美國系統相媲美的強大新技術。

    去年年底,李開復的零一萬物在社交媒體上遭到嘲笑。當時,有人發現該公司構建的AI系統使用了最初由Meta開發的開源技術。一些人認為,這是中國依賴美國創新的象征。

    六個月后,零一萬物發布了新版大模型。如今,它在世界最佳AI技術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大約在同一時間,加州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團隊發布了大模型Llama 3-V,聲稱它的性能優于其他領先的模型。但是,一位中國研究人員很快注意到,該模型是基于最初在中國構建的開源系統。

    這是一次反轉:不是中國開發者在美國技術上進行開發,而是美國開發者在中國技術上進行開發。

    Hugging Face CEO德朗格表示,如果美國監管機構限制美國的開源項目,而中國開源技術成為黃金標準,這種事情可能會成為常態。

    “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對美國來說這將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挑戰。”他說。

    科技的浩瀚海洋中,超級計算機無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這些強大的機器不僅推動了科學界的邊界,也成為國家實力和前瞻技術能力的象征。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位居全球頂尖位置的美國超級計算機們,它們如何定義現代科技,并且在各自領域里大放異彩。


    首先得提一提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的明星——Frontier超級計算機。你可能想象不到,這臺機器擁有著令人咋舌的運算速度,若把它比作一個腦力勞動者,那么它每秒鐘可以完成數十億人同時進行數學運算。簡直是個“大腦怪獸”啊!Frontier不僅只是強大,它還承載著未來科學探索的重任,在物理模擬、氣候預測甚至是生命科學領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緊隨其后的Summit頂點計算機也不遑多讓。Summit在諸多領域都展示了其不俗實力,其中包括能源研究和健康科學。想象一下,在醫療健康方面,Summit能夠幫助科學家們快速分析復雜基因組數據,從而加速新藥發現和治療策略設計。


    再來看Eagle計算機,在可再生能源和環境模擬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Eagle通過高效率地模擬風場和氣候變化對于提升風電場設計優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然,在贊嘆美國超級計算機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中國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進步。曾經位列榜首的神威太湖之光雖然已經跌出前幾名,但其在某些特定技術上仍舊保持領先。中國正致力于升級硬件設備和增強核心競爭力,在未來超級計算機競賽中重新奪回領先地位。


    超級計算機未來將會怎樣改變我們的世界?這個問題值得每個人思考。無論是開發新藥、預測自然災害、探索深空奧秘還是優化能源消耗,這些數字巨人都將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隨著更多創新應用的出現,我們期待著超級計算機繼續為社會帶來革命性變革。


    總而言之,在數字化時代迅速演進之際,美國超級計算機以其卓越性能和廣泛應用正引領全球科技進步潮流,并且挑戰著其他國家在高性能計算領域追趕甚至超越美國的目標。未來將有更多故事等待被編寫,在此過程中,我們相信超級計算機將繼續扮演主角,并且塑造著一個更加智能、高效和互聯互通的全球村莊。

    碼0和1,是現代信息世界的源頭。1958年8月1日,對于我國“二進制”時代來說,就是那個從“0”到“1”的起點。

    那一天,位于北京中關村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計算所)的一間機房里,我國研制的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以每秒30次的運算速度,成功完成了一小段程序的運行。科研人員對每個部件進行詳細檢查后,確認這臺機器“活”了。

    “有了!”在現場觀看的時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風趣地給“103機”取了這個小名。

    “103機”調試成功,標志著我國第一臺現代電子計算機誕生。中國從此“有了”計算機。

    工作人員在操作“103機”。

    “墾荒”:舉全院之力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的計算機學科還是一片“荒地”。1946年,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美國訪學期間得知,世界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宣告問世。當時,他心中就埋下了一個夢想:中國絕不能失去研究計算機的大好機會,要在中國研制出計算機,實現國家的“計算自由”。

    1950年,華羅庚回到中國,1951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原數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數學所)所長。開展電子計算機的研制工作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事。為此,1952年,華羅庚從清華大學物色了閔乃大、夏培肅、王傳英3位才華橫溢的青年學者,組建了一支年輕的“開墾隊”,開啟了艱苦的計算機研究之旅。從設計基本電路到寫出規劃報告,每一步都是跨越未知的探索。

    就這樣,科學巨匠的真知灼見,讓中國人的計算機之夢開始在中國科學院生根、發芽。

    困難遠超想象。盡管數學所對計算機小組的工作給予了很大支持,但隨著技術路線的確定,困難也隨之出現。當時的數學所,不僅缺乏技術積累,就連器材管理部門和人員也沒有,要開展電子線路試驗,實在太困難了。

    這項工作由此進入瓶頸期。計算機小組發現,研制一臺計算機不僅需要數學、電子學和物理學等多個學科知識,還需要將這些理論知識形成技術,讓工程師去實現。而他們所在的數學所缺乏懂電子學的人才和開展電路試驗的基礎。

    幸而,中國科學院的建制化優勢能夠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良好的支撐條件和組織保障。1953年冬天,為了把院內稀缺的電子學人才、經費和儀器設備集中在一起,中國科學院決定舉全院之力,將院屬各單位電子學方面的人員暫時統一安排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開展工作。隊伍大幅壯大的計算機小組,搬進了“中關村第一樓”——原子能樓里工作。

    在全院科研力量的加持下,計算機小組的電子學試驗取得了重要進展,示波管儲存器和基本邏輯電路試驗都取得了成功。

    如今,許多學者認為,這些工作為“103機”的研制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集結:會聚全國英才

    1956年,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也被稱為“十二年科技規劃”,將“計算技術的建立”列為57項重大科技任務之一。而計算技術、半導體、自動化技術、無線電電子學作為“四項緊急措施”,是重中之重。

    國家層面的組織行動為中國人追逐計算機夢想注入了強勁動力。中國科學院有組織、成系統地開展攻關的優勢則為“科學技術為國家建設服務”找到了具體的實現形式。

    1956年,計算所籌備委員會成立,由華羅庚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閻沛霖擔任副主任,后被任命為第一任所長。

    據當時的籌備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何紹宗回憶,1956年6月19日,華羅庚主持召開了計算所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這次會議落實“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則,宣布將中國科學院此前在物理所和數學所布局的工作小組共20多人都劃歸計算所。

    此后,籌備委員會陸續從中國科學院其他研究所、總參三部、二機部和一些高校抽調了一批專業人才,計算所研究員張偉就是其中之一。他和夫人于桂芝1954年大學畢業后,在蘇聯建設成就展覽館為計算機專家做過兩年翻譯工作。

    張偉回憶,1956年8月中旬的一天,他突然接到調令,要他盡快到中國科學院報到。一開始,他并不清楚到中國科學院要做什么工作,直到8月20日報到當天他才得知,中國科學院剛剛開始籌建中國第一個計算技術研究所,他被分配到計算所工作了。

    “那時,中國沒有一位計算技術專業出身的科技人員,都是從無線電、通信等和計算機相近的專業轉過來的。”張偉表示。

    計算所的成立集結了包括張偉在內的全國有志之士,他們就此在這條大有可為的科學賽道上會聚。到1956年底,314位工作人員就位,其中研究技術人員185人,占一半以上。計算所組建了3個研究室,分別為“計算機整機研究室”“元件室”“計算數學室”。

    直到2001年,計算所成立45周年之際,已經90歲的閻沛霖仍深深懷念那段時光。“有很多事至今記憶猶新。”他在《計算所初創時期的幾點回憶》一文中寫道:“大家來到計算所,工作不分彼此,擰成一股勁,同心協力,為開創我國計算機事業同舟共濟,艱苦奮斗。”

    目標:瞄準M-3

    躊躇滿志地踏上追逐計算機夢想之路,意氣風發的中國科學家心中萌生一個問題:當時,距離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已經過去10年,是盡快迎頭趕上,還是一切從頭開始?

    面對現實,腳踏實地。大家一致的意見是,先學習掌握蘇聯已有的技術,在此基礎上根據我國的具體條件,開展自己的研究工作。于是,計算所籌備委員會提出“先仿制后創新,仿制為了創新”的思路,目的是盡快掌握整機技術。

    1956年9月,我國派出高級專家考察團去蘇聯,全面深入考察計算機的研究開發、生產制造、教學、應用以及相關技術。

    兩個多月時間里,考察團分別對莫斯科、列寧格勒兩地計算技術的科研、生產和教育進行了觀摩和學習,重點學習了M-20計算機。何紹宗回憶道:“通過這次考察與學習,我們受益匪淺。”

    但中國科學家回國以后了解到,M-20計算機調試不太順利。計算所籌備委員會認為,仿制已經成熟的其他計算機更加穩妥。于是,M-3小型計算機走進他們的視野。

    1957年4月,何紹宗作為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代表,拜訪了蘇聯科學院,獲得了相關的圖紙資料。

    當年11月底,正在通信兵部從事科研工作的張梓昌接到調令,讓他參與M-3計算機仿制任務,要求他第二天就去計算所報到。

    計算所在租用的西苑旅社客房里宣布M-3工程組成立,莫根生擔任組長,張梓昌擔任副組長,研制工作很快鋪開。

    一開始,客房里不能做實驗,大家只好集中精力學習資料。直到1958年1月下旬,計算所在中關村的科研樓落成,科研人員才有機會真正干起來。

    在張梓昌的記憶里,這是一段難忘的熱鬧時光。“大家情緒高漲,迅速建立了實驗室,一面消化資料,一面進行必要的實驗。”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同時,來自全國各地、各單位的科研人員陸續會集到計算所,“來去匆匆川流不息”。

    為了更加有序地開展研制工作,工程組內部分設了電源小組、運算器小組、控制器小組、磁鼓小組以及輸入輸出小組。5個小組既各司其職,又環環相扣。

    “從各單位來的人員無論年齡大小、資歷深淺和協作時間長短,都在一起摸爬滾打,組內氣氛是人與人真誠相處,沒有隔閡。”張梓昌表示。

    “103機”的部分研制人員。

    仿制:依然是從“0”開始

    M-3機是第一代電子數字計算機,大約使用了800個電子管、2000個氧化銅二極管、10000個阻容元件,分裝成400個插件插入3個機柜。其中,主機是特寬型的,全機約有10000個接觸點和50000個焊接點。用磁鼓做的內存容量為1024字,字長32位,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后改用磁芯作為內存,運算速度提升至每秒2500次。

    要想仿制出這樣一個復雜的電子“大腦”,光靠圖紙和資料遠遠不夠。中國科學家依照蘇聯的圖紙親身實踐后,種種技術問題浮出水面,研制工作仍然需要從“0”開始。

    例如,對張梓昌而言,整機邏輯就是個新問題。“雖然以前也曾讀過一些計算機的文獻,但總覺得語焉不詳。”他表示。

    又如,經過測試,工作人員發現以氧化銅二極管為主要邏輯元件,會使計算機的參數不穩定,多片疊成帶來明顯的安全隱患,并且響應速度太慢,與其他電路不匹配,應改用晶體二極管。對此,科研人員經過分析研究,對蘇聯的圖紙進行了改良。

    到了生產環節,由于蘇聯M-3機資料中沒有關于生產工藝的文件,需要攻克的難關就更多了。試制生產工作由738廠(北京有線電廠)承擔協作,遇到的一個大難題是磁鼓鼓體表面磁性介質工藝。

    鼓體的光潔度必須達到最高的12級,才能保證裝配后的鼓體安全運行,任何“百分之一”的小麻點都意味著“百分之百”的失敗。面對嚴苛的標準,廠里的老工程師、技術員幾經討論,憑借老工人豐富的經驗和手感等過硬的功夫,最終實現了“百分之百”的成功。

    為實現電鍍鎳鈷合金磁介質光滑均勻,時任表面處理實驗室主任蔣宇僑日夜攻讀外文資料,歸納出一個確保均勻光滑的滾鍍法電鍍工藝,達到了技術要求。

    時不我待!為了讓我國第一臺計算機盡早“出世”,計算所召開了“打擂臺”大會,各個室組之間爭相挑戰,時間表一次又一次提前,原定于1958年6月底完成“103機”試制的計劃往前調整了一個月。

    然而,到5月下旬時,當第一臺“103機”進入機柜內插件底板連線焊接階段后,技術人員意識到,如果按照最初設定的接線工藝,無法按時完成5月底交付的目標。

    關關難過關關過。當時作為技術員跟班生產的夏紀寅和時任738廠計算機技術科電路室主任錢基廣“急中生智”,請熟練工人采取交換機總裝車間的扎纜型工藝,終于在5月31日凌晨2點全部完工,并經過通鈴檢查證明連線焊接全部正確。這一創新不僅解決了當時的研制問題,更為后續的生產積累了寶貴經驗。

    同年7月底,“103機”完成調機,比原計劃提前了5個月。最后,科研團隊于八一建軍節當天試算成功,代表科技界完成了獻禮,并將“103機”命名為“八一型”計算機。

    “我國計算技術不再是空白學科。”“103機”宣告調試成功后,《人民日報》在報道中寫道。

    《人民日報》關于“103機”的報道。計算所供圖

    此后,科研人員為了完善提高“103機”的性能,又自主研制出比初始樣機容量擴大1倍的磁芯儲存器樣機,命名為CX-1型磁芯存儲器。這一零部件的創新讓“103機”的運算速度從每秒30次提高到每秒上千次,配型后命名為DJS-1型電子計算機。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從1958年起,“103機”迭代更新了DJS-1機、DJS-3機兩代電子計算機,先后生產了40多臺,供全國用戶單位使用。直到1966年2月晶體管計算機上馬,我國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的生產才畫上了句號。

    “實踐證明,‘103機’仿制過程中,不但培養鍛煉了一大批科技人員,而且將試驗研究基地、生產制造基地以及配套部門全部帶動起來了。”閻沛霖總結道。

    以今天的計算機技術來看,“103機”的結構簡單,性能很低。然而,站在歷史的角度看,“103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從試制到生產,是一段夢想和奮斗交織的路程,也是一個關鍵而重要的起點。雖然親歷者現在大多已經離我們而去,但他們艱苦奮斗的光輝歲月將永載史冊。

    “103機”的誕生深深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和奮斗精神。從20世紀60年代起,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連續攻克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種種難關,不斷研制出性能更強、速度更快、存儲容量更大的計算機,讓中國在計算強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中國科學報》 (2024-04-01 第4版 專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