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不是單指的電腦、電子計算器等等這些所謂的電子設備。在我國歷史上存在的計算工具還有很多,例如:算籌、珠算盤、水運渾象儀、古天文鐘、記里鼓車等等。其中珠算盤是流傳最久,利用最廣,最接近我們所生存的年代的一種計算機。
算盤
我們都知道,珠算盤是靠口訣和用手撥動算盤珠來完成數據運算的。珠算盤的運算方式是機械運動,還需要人力驅動,這就阻礙了運算的速度。
隨著科技的進步,在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期間,曾經出現過一種利用機械齒輪進行數據運算的計算機。這就是傳說的機械計算機。
機械計算機
早在十七世紀,法國有一位科學家叫布萊士·帕斯卡。帕斯卡以博學見長,他不但是數學家,還是物理學家,更是哲學家和散文家。1642年,帕斯卡設計并制作了一臺只要旋緊發條就能自動進行簡單加減計算的裝置,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一臺數字計算器,為以后的計算機設計提供了基本原理。
后來,德國的數學家萊布尼茨造出來一臺可以進行加減乘除運算的機械式計算機。英國數學家巴貝奇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制造出了差分機,這臺機器已經可以進行一些數學函數運算了。巴貝奇不滿于現有的成績,還想制造出一臺功能更齊全的差分機,但是失敗了。
這時候,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意識到,如果只是使用機械齒輪進行計算,計算是極其有限的。要想讓計算機擁有更強的計算能力,就要找到更好的媒介來承載。隨著需求的增大,電子計算機應運而生了。
那么,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是誰呢?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又叫什么呢?現在世界上公認的第一臺現代電子計算機是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ENIAC。但是關于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是誰這一問題,有好幾種答案。在ENIAC發明之前的1936年,英國數學家圖靈首先提出了一種以程序和輸入數據相互作用產生輸出的計算機構想,后人將這種機器命名為通用圖靈計算機。1938年出現了首臺采用繼電器進行工作的計算機“Z-1”,但是繼電器有機械機構,并不是完全的電子器材。1942年阿坦那索夫和貝利發明了首臺采用真空管的計算機,這臺計算機命名為ABC。盡管ENIAC在1946年才誕生,但它擁有了今天計算機的主要結構和功能,是通用計算機。
最初ENIAC的程序需要靠人工移動開關和連接電線來完成,改動一次程序要花很長時間。為了提高效率,工程師們想把程序和數據都放在存儲器中。數學家馮·諾依曼將這個思想以數學語言系統闡述,提出了存儲程序計算機模型。這是所謂的馮·諾依曼機。
馮·諾依曼機
現在,人們普遍認同計算機理論的最重要奠基人是圖靈與馮·諾依曼。圖靈建立了理論模型,發展了可計算理論;馮·諾依曼確定了現在計算機的基本機構。不過,計算機的發展很難簡單地歸功于某一個人,它是人類智慧的共同結晶。
券之星消息,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平安銀行(000001)新獲得一項外觀設計專利授權,專利名為“電腦的智慧對公搜索對話及分析圖形用戶界面”,專利申請號為CN202330519025.2,授權日為2024年3月19日。
專利摘要:1.本外觀設計產品的名稱:電腦的智慧對公搜索對話及分析圖形用戶界面。2.本外觀設計產品的用途:用于運行程序使用。3.本外觀設計產品的設計要點:在于屏幕中的圖形用戶界面的內容。4.最能表明設計要點的圖片或照片:主視圖。5.電腦載體為慣常設計,省略后視圖、左視圖、右視圖、俯視圖、仰視圖。6.圖形用戶界面的用途:用于進行智慧對公搜索、對話及數據分析。7.圖形用戶界面的人機交互方式:在“主視圖”界面,點擊屏幕左上方的“輸入框”,輸入需要搜索的內容,點擊“搜索”按鈕,進入“變化狀態圖1”界面;在“變化狀態圖1”界面,點擊屏幕左側“切換GPT”懸浮窗或屏幕右下角“點擊進入chat模式”按鈕,均可進入“變化狀態圖2”界面;在“變化狀態圖2”界面,點擊屏幕下方“快速開始”欄右側的“這是類型名稱一”按鈕,進入“變化狀態圖3”界面;在“變化狀態圖3”界面,點擊屏幕底部“輸入框”并輸入內容,進入“變化狀態圖4”界面;在“變化狀態圖4”界面,點擊“發送”按鈕,進入“變化狀態圖5”界面;在“變化狀態圖5”界面,當智能對話輸出完畢后,進入“變化狀態圖6”界面;在“變化狀態圖6”界面,點擊屏幕頂部菜單欄中的“經分”按鈕,進入“變化狀態圖7”界面;在“變化狀態圖7”界面,點擊屏幕右側“對公GPT”懸浮窗,進入“變化狀態圖8”界面;在“變化狀態圖8”界面,點擊屏幕右側懸浮窗中的“點擊查看”按鈕,可返回“變化狀態圖6”界面。
今年以來平安銀行新獲得專利授權59個,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80.95%。
數據來源:企查查
以上內容由證券之星根據公開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與本站立場無關。證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的準確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等,如存在問題請聯系我們。本文為數據整理,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請謹慎決策。
月底,在華為舉辦的全場景智慧生活發布會上,華為 MateBook 16“全能本”正式和消費者見面,這是華為 MateBook 系列的新成員,它面向對性能有較高要求的專業領域用戶、重度辦公用戶,同時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智慧化體驗。
近期,華為正式發布了 HarmonyOS 2,讓華為 MateBook 16 的智慧化體驗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再進一步,不僅能與手機、耳機無縫互聯,更加可以與平板多屏協同(目前支持華為 MateBook 16,華為 MateBook D 14/D15 2021 銳龍版,6 月開始將逐步開放更多機型支持,下同)。
基于華為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的優勢,以及分布式技術的特性,華為 MateBook 系列筆記本的智慧交互體驗一直是極其出色,比如筆記本與手機的多屏協同,你只需要將華為手機開啟 NFC 功能,把手機放在筆記本的觸控板區域輕輕一碰,就可以在筆記本上投屏出手機的完整操作界面。并且,在操作華為 MateBook 筆記本的鼠標、觸摸板、觸控屏幕或鍵盤的情況下,就可以直接打開、操作和使用手機上的 App。并且,現在華為 MateBook 系列筆記本與手機的多屏協同已支持“一屏三窗口”,即在一臺筆記本電腦屏幕上可以同時打開三個手機端應用的界面,可以同時打開多個辦公、咨詢 App 同時使用,省了在多個 App 之間“反復橫跳”的功夫。
而伴隨著 HarmonyOS 2 的發布,首款搭載 HarmonyOS 的華為平板 MatePad Pro 12.6 英寸來了,華為 MateBook 16 的智慧化互聯功能再一次升級。現在的華為 MateBook 16,與華為 MatePad Pro 12.6 英寸搭檔,帶來了全新的筆記本 & 平板的“多屏協同”功能,支持鏡像、擴展、共享三種模式。
簡單理解,華為 MatePad Pro 12.6 英寸可以作為華為 MateBook 16 筆記本的鏡像屏、擴展屏和共享屏,兩款產品兩塊屏幕“融為一體”。用戶在進行一項操作時,有時需要用到電腦和平板兩個設備,如果這兩種設備不能互聯,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兩臺設備之間來回切換。但在華為 MateBook 16 和華為 MatePad Pro 12.6 英寸上,多屏協同功能免卻了這些繁瑣的過程。
具體來看,在鏡像模式下,華為 MateBook 16 筆記本顯示的內容可以投屏到 MatePad Pro 12.6 英寸平板上,兩屏呈現相同的窗口。個人創作時,平板變身手繪板,拿起手寫筆隨心描摹,描線填色隨手拈來。對于修圖師、繪畫工作者來說,這個功能非常實用,這意味著當你擁有華為 MateBook 16 筆記本和華為 MatePad Pro 12.6 英寸平板之后,平板就可以替代售價昂貴的數位板進行工作。華為 MateBook 16 和華為 MatePad Pro12.6 英寸平板的搭配,既可以享受 PC 的高性能,又能調用平板的手寫筆,達到真正的優勢能力共享。
對于內容生產者來說,屏幕越大,往往意味著生產力的提升,“擴展模式”就屬于這種情況。在多屏協同模式下,華為 MatePad Pro 12.6 英寸平板可以作為華為 MateBook 16 筆記本的擴展屏,PC 的部分內容投屏到平板,兩屏呈現不同應用窗口,就相當于給筆記本額外接入了一臺顯示器。并且,平板作為擴展屏的一個優勢就是,它可以平放、觸控、適合滑動瀏覽,比如上網課或線上會議時,一屏專注觀看,一屏用于做筆記、查資料,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另外一個“共享模式”則更有意思了。在以往,平板和 PC 之間的內容很難做到共享,要想在兩者之間傳輸數據,要不需要數據線、要不就需要通過下載 App 傳輸。之前,華為借助“多屏協同”打破了手機與電腦之間的這種“僵局”,手機和電腦輕輕一碰,就可以實現兩臺設備的圖片、文檔等資料的共享。現在,搭載 HarmonyOS 2 的華為 MatePad Pro 12.6 英寸平板,也可以與華為 MateBook 16 實現同樣的操作,讓平板和筆記本電腦之間的數據傳輸、內容同步更加便捷。
在共享模式下,文檔可在 PC、平板間雙向拖拽,平板可使用 PC 的鍵盤和鼠標,一拖一拽,PC 與平板間的圖片、文案等素材輕松分享,目前支持的內容包含圖片、視頻、音頻、文檔、壓縮包、應用安裝包、文本等等。舉一個非常簡單的應用場景,領導在平板端微信給你發來一個 Word 文檔,此時這個 Word 編輯起來太麻煩,這時候你可以在共享模式下,直接將這個 Word 拖動到 PC 端,然后借助 PC 端的鼠標、鍵盤完成編輯,隨后再拖動到平板端,當兩臺設備融為一體,這樣的辦公過程就非常方便了。
“高效生產力”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從最底層的體驗出發、所帶來的全新創造力。全新升級的“多屏協同”,為華為 MateBook 16 的智慧互聯功能帶來了更豐富的應用場景。作為 PC 產業中在智慧化方向上“跑得最快”的領頭羊,華為 PC 未來還會有何突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