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市民郇春莉向記者抱怨說,她學習用智能手機的過程簡直比孩子中、高考還辛苦:巴掌大的屏幕看起來耗費眼力,時間一久頭暈眼花;幾十年前學的拼音早已放下,手寫輸入法經常提筆忘字;沒有網銀,不會綁定銀行卡,眼看著微信紅包就是搶不到。她拿起年輕時在工廠里爭當紅旗手的勁頭,向身邊的人不停詢問,就為了能和身在北京的兒子每周電話報平安之外,還能通過網絡與他隔空聯系。她還為此專門上了社區里的智能手機學習班,一進教室,“好嘛!全是跟我一樣的人!”
動因 “孩子劃拉手機時就像被妖怪定住了”
原本用老年機就挺得勁兒的郇春莉突然想換智能手機,觸發點就是獨生子小龍。小龍每個月有26天以上在外地出差,每每回到家,要么倒床就睡,要么癱進沙發里玩手機。
“他用手指劃拉屏幕一劃拉就是一上午,有時候還一個人憨喜傻笑,就像被妖怪定住了。”郇春莉說,她知道智能手機功能多、好玩兒,孩子愛玩兒不奇怪,但自己僅有的與孩子相處的那幾天,兒子都在玩手機,“難道有了手機都不要媽了嗎?”
“今年3月,他出差回家又玩手機,一時火大沒忍住對他一頓兇,沒想到他拿著手機和充電寶就出門了,直到半夜才回來,他出門吃飯、打車全用手機,還給我帶了一盒蛋撻,也是手機支付的。”兇完孩子后,郇春莉心里懊惱也在反思,自己跟兒子的心隔著不是一部簡單的智能手機,而是隔著一個時代,自己努努力也許能跟兒子“耍到一起去”。
65歲的章鳳齊與孩子溝通并沒問題,他想學智能手機的初衷則是艷羨孩子們在家里就能“買一切”的新鮮生活方式。“家里的一臺老式縫紉機壓腳壞了,我跑了三趟商城沒買著,孩子上網一搜,過了3天,就在家里收到了一個合適的壓腳,幾塊錢的東西,對方還包郵。”從這開始,他說啥也要學會用智能手機。
學習 “智能手機課”大熱爸媽變成好問小學生
19日上午,歷下區文化館在文化中心的電子閱覽室里給老年人上了一堂智能手機微信使用課。前期基本沒宣傳,就有60多人報名,擔心上大課影響效果,主辦方分成兩次課。除了上課老師,還有5名巡場老師行走在教室里隨時解答“學生們”的問題。
招募的學生年齡要求45歲以上,識字、手機有流量包。老師一開講,幾十年沒做過學生的老爸老媽們立馬乖乖坐好,專心聽課。從第一步注冊賬號開始講,老師門少莎每個步驟幾乎都要講兩遍,讓學生們牢牢記住。即便如此,每一步具體操作中,總有人跟不上。巡場老師看見誰沒跟上步子,就前去一對一輔導。“掃不上碼呢?”在加入微信群的一步操作中,60多歲的王先生著急起來,幾次失敗后,才不好意思地舉手向巡場老師求助。
第一次學用智能手機的章鳳齊還認真做起筆記,“老了記性不好,一轉臉就忘事。”他不好意思總舉手找老師指導,也不好意思回家打擾子女請教。“不好意思問孩子們,怕他們嫌煩,也怕耽誤他們休息,年輕人上班多累啊。”一番學習后,他在“學習班”的微信群里發了第一條語音信息,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成果 “萌酷”老爸斗圖把兒子給贏了
歷下區縣西巷社區居委會也曾多次舉辦類似學習班。55歲的老宋就是在社區舉辦的智能手機學習班上學會的用微信。從最早跟親友視頻、語音聊天,到現在熟練用表情包和孩子斗圖,老宋幾乎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我用鮮花、干杯、鼓掌等微信的表情,孩子們都嫌棄我土,我也不明白哪兒土了,后來他教我下載表情包,我發現還挺有意思。”老宋尤其喜歡“得得瑟瑟”的兔斯基、“黑人問號臉”、“民國小可愛”和“蘑菇頭”,“有時候跟孩子聊天我干脆不說話,全用表情回復,最后孩子斗不過我,我就贏了。”老宋說,原來有的表情實際用起來跟它表面的表情是不一樣的,讀懂表情包的含義后,跟孩子的互動交流也多了起來。兒子把跟他的聊天截圖發到朋友圈,引來好多贊,“你家老爺子真酷”“你爸真萌”看著這些評論,兒子似乎也頗為驕傲。
薄淑蘭是省府東街那一片兒的大名人,出名的原因就是90歲的她不僅會用電腦偷菜,手機、平板也玩兒得挺溜,在子女的幫助下,微信聊天、搶紅包、發表情樣樣會,她還給老熟人們起昵稱,對門五金店老板叫“小五金”,鄰居包子店的老板叫“小包子”。薄淑蘭說,她每天都要在家庭群里發個表情或給孩子提醒一下天氣情況,雖然有時候孩子們回復很簡單,但她知道孩子們都平平安安的。
磨合 微信里的老爸老媽變成“好奇寶寶”
“炫酷”的爸媽總是少數,學用微信后,老爸老媽們的關心和好奇也“洶涌而至”。
白領呂慧君每天都能收到媽媽的“審問信息”。“上班了嗎?”“吃飯了嗎?吃的什么?”“回家了嗎?”媽媽在老家濟寧,如果一天都沒收到閨女的任何回復,就會無比焦慮,擔心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擔心我生病、被拐進傳銷窩、被車撞……”呂慧君說,她理解媽媽的牽掛,但天天回復她也會心煩。她還會時不時收到爸媽轉發來的“養生秘笈”和各種“不看絕對后悔”的謠言,常常令她哭笑不得。
孩子的吐槽之外,苦口婆心的父母們也通過朋友圈關注著孩子們的一舉一動。“有一次我做飯手指切了個小口子,矯情地發了個朋友圈,可了不得,爸媽分別給我打了近半個小時的電話。”呂慧君經過此事后認為,此類信息一定要屏蔽父母,如果發獎金、獲獎了、買了漂亮衣服、吃了大餐,則一定要“@”一下他們,只為讓父母知道自己過得很好,過多的擔心是多余的。
擁有“同款”爸媽的不在少數,今年32歲的白領盧詩會在孩子上學后終于體會到父母對于孩子的牽腸掛肚,她開始耐心地幫助父母破解謠言和不靠譜的養生雞湯,也會秒回父母的詢問信息。
而郇春莉學會用智能機后,除了微信問候和轉發雞湯,還學會了網購,天冷了,她在微信上頻頻提醒兒子加衣服,還給他網購了新的羽絨服和毛衣。她把快遞單號發給兒子后,兒子給她回了一個大大的擁抱表情,郇春莉對著手機屏幕開心地笑了。
幾何時,電腦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如今,年輕一代對電腦的態度卻發生了巨大轉變。
當被問到“你會用電腦嗎?”,估計多數人會覺得這是一種侮辱。畢竟,在過去,很多人在還沒學會騎車時,就已經能熟練地在電腦上操作各種程序和游戲。
可如今,“Steam 代安裝”這樣的服務居然在網上有大量需求,銷量最高的店鋪甚至賣出了 8000 多份。安裝價格從幾塊到十幾塊不等,服務內容從提供鏈接到遠程安裝,再到注冊賬號、開好加速器。這看似不可思議,但背后反映的是不少年輕人對電腦基本操作的陌生。
不僅如此,在很多與電腦相關的場景中,都能看到年輕人對電腦知識的匱乏。比如,因為微信里打不開鏈接就給差評,搞不懂安裝路徑不能有中文,不知道什么是其他瀏覽器。
再看看那些為了獲取游戲資源而產生的各種“奇葩”現象。游戲制作人莊不純因分享游戲資源,卻被大量網友詢問一些基礎的電腦操作問題。不僅國內如此,國外也有類似情況,很多年輕人連打開瀏覽器、截圖、打印文檔等操作都不會。
為什么會這樣?這得從時代的變化說起。20 年前,電腦是我們接觸互聯網的唯一途徑,充滿了儀式感。我們在電腦上聊天、偷菜、玩游戲,對它滿懷敬意。
但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和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手機逐漸替代了電腦的部分功能。各種需求都能在手機上解決,對于 00 后、10 后來說,手機、平板成了他們接觸電子世界的首選,電腦不再是必需品。
此外,移動設備的易用性提高,讓年輕人失去了探索電腦的動力。以前,我們為了玩游戲,自己摸索解決各種電腦問題,從而提升了計算機技能。現在,一切都被設置好,遇到難題花錢就能解決。
那學校的信息技術課呢?這門課不僅存在,還進行了改革,有了明確的課程標準和課時要求。但執行過程中存在問題,學生玩心重,老師兼任且授課能力不足,教材內容與實際脫節。
這不禁讓人思考,一個時代的環境塑造了一代人的技能。就像過去父輩會修理各種家電,而現在我們更傾向于直接更換。年輕人不懂電腦,或許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時代發展的結果。也許未來,當新的電子設備取代手機時,我們又會感嘆年輕人不會用手機了。
在當今社會,電腦似乎正逐漸失去在年輕一代心中的地位。
曾經,若有人問“你會用電腦嗎?”,這無疑是個令人覺得可笑的問題。那時,我們早早就能在電腦上暢游網絡世界。
可如今,居然有網店提供“Steam 代安裝”的服務,且銷量驚人。這揭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很多年輕人連如此基礎的電腦操作都無法完成。
從簡單的因鏈接打不開就給差評,到對安裝路徑、瀏覽器等概念的茫然無知,年輕人在電腦操作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甚至在獲取游戲資源時,也出現大量讓人哭笑不得的情況。
這種現象并非孤立。國內外都有不少年輕人對電腦的基本操作和常識一竅不通,這與過去形成了鮮明對比。
追根溯源,時代的變遷是重要因素。20 年前,電腦是稀罕物,我們對其充滿好奇和尊重。而現在,手機和平板成為主流,它們便捷易用,滿足了大多數需求,電腦不再不可或缺。
同時,移動設備的高度優化讓年輕人無需費力摸索,自然也難以積累電腦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遇到問題,花錢找人解決成了常見選擇。
學校雖開設了信息技術課,但效果不佳。學生不重視,老師不專業,教材跟不上時代,導致課程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這就如同過去父輩擅長修理,而我們如今更愿換新。時代塑造了不同的技能需求和掌握方式。或許未來,當新的科技產品出現,又會有新的“技能代溝”產生。
現在應聘科技業的新人里面居然有8成不用會電腦,有的人甚至連鼠標都不會用; 鼠標雙擊左鍵都要從頭教起,然后還要跟他說,藍色的W可以寫文件,綠色的X可以制作表格; 4位新人里,2個人在學校用過Office,1個看父母用過,最后1個則是在電腦城看過而已。
隨著近年來智能手機創新陷入瓶頸,行業增長也開始出現下滑。說不定再過幾十年有什么新發明出現,人們又該感嘆“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不會用手機了”。
-END-